•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大杂烩——也说说“卫气”(上)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53
声望
113
大杂烩(上)
读医十年,感觉中医理论太完美了。
又读医十年,感觉中医理论似乎并不完美啊,好多存疑。
再读医十年,原来现存的中医理论体系太过理想化、简单化。漏洞很多。(这句话或许会招来大批砖头的。)

中医,唉,学了十几年明清近当代的东西,大多已经被扔进了记忆的回收站了。
重回汉唐吧,再读内难千金伤寒。
推掉所有杂务,这些年来似乎只做了两件事——读书、打坐。每月抽空看俩病,够一家老小吃饭就行了。没事时养养花、喝喝茶、打打孩子。呵呵,倒也闲暇。

说到打孩子,嘿嘿,还真的有故事。
那一年,是07年还是06年?那小兔崽子期中考试把试卷拿回来了一看,红红的58分。从一贯的90多分一下掉到58分,可以想象的到我当时的暴怒,就像河豚一般“嘭”地鼓胀成一个暴怒的圆球!接下来一瞬间,突然似乎感觉到全身毛发一震,皮肤一麻,满胸怒气居然象敞开了口的气球一般,“噗”的一下,从毛孔泄的一干二净。只余下我目瞪口呆,一头雾水。哪里还管孩子,赶紧钻进静室思考去了。

中医五行中,脏腑之间的关系不过是生克乘侮而已。言肝,无非即是水生木,木生火,木克土,金克木。难道脏腑之间的互相关系就是如此简单?
当年读《内经》“衛氣其始入陰,常從少陰足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注於腎而復爲周”时,便已起疑,——卫气此时行走的,正是五行所克的方向。可见,脏腑之间的气机关系,应该不是生克乘侮那么简单。
再通过这次暴怒,更发现,除了青龙升于左,白虎降于右而形成的一对气机升降循行通道以外(肝气借助肺气的肃降),肝气还是可以通过肺气的宣发,向外宣散的。这是不是肝的疏泄的一个表现呢?

众所周知,肺主皮毛,司腠理,主卫外。
再看看“卫气”的作用:卫气有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
问题来了,肺的这部分作用,与卫气的作用,基本吻合。那么,是不是说肺的一部分功能是依赖“卫气”所提供的呢?又或者,“卫气”是不是需要借助“肺”对气机的宣发来完成其作用的呢?
那么,这是不是就是《内经》所谓“卫出上焦”意思呢。

卫气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卫气就是国家的边防军。保护并维持和稳定边疆。

卫气是怎么生成的呢?《灵枢》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营在脉中,浊者为卫。卫在脉外。”这是说“卫气”的生成(的一个方面),那么,“卫气”是不是“出于中焦”呢?

那么,卫气又是怎么从中焦出的呢?《素问》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可见,这里说“食气入胃”,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散精于肝”。一个是“浊气归心”。那么“卫气”到底是从“肝”出,还是走“心”出呢?个人认为,当是从“肝”出。何以故?经文中说“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也就是说,走“心”的那一支,会走经络。而“卫气”是行于脉外的。所以说“卫气”是从“肝”而出的。

还记《内经》说“肝”是什么官?——“将军之官”。“将”者,率领也。“军”者,部队也。在人体诸多“气”中,谁是军队?也只有“卫气”。率领部队的是谁?将军之官呗。
既然“卫气”是出于“肝”,那么它是怎样达到并“出于上焦”的呢?原来,肝与肺,并不仅仅是“金克木”的关系。两者还是战略同盟的。青龙升肝气于左,这即是肝主疏泄之一也。肝气升至上焦,通过“肺”的交换,一路随同肺气的肃降,为白虎降于右。另一支从肺之宣发,走肌肤腠理,守边戍表。这便是所谓的“卫气”了。

……………………………………………………………………………………………………………………………………………………………………………………

“卫气”还没说完呢。再说就要扯《伤寒论》了。太阳为表,为一身之藩篱。也就是说,太阳经也是“卫外护表”的主力军。“太阳经气”的作用和“卫气”的作用很近。它们是不是也是一家的呢?“卫气出于下焦”有是怎么回事儿?太阳经的两个基础方“麻黄汤”和“桂枝汤”又和“卫气”有哪些关系呢?

第一次写这种“大杂烩”的东西,还真有些累,休息去了。
 
是否可以说,人身只是一个气而已,只是由于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作用部位而被人为的划分出了卫气、营气、宗气、元气等等呢?

如果是,把卫气单独的划分出来,讲他的生成就有问题了呀
 
是否可以说,人身只是一个气而已,只是由于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作用部位而被人为的划分出

是否可以说,人身只是一个气而已,只是由于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作用部位而被人为的划分出了卫气、营气、宗气、元气等等呢?

呵呵,這是儒家的觀點。看似有理,其實不然。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天地其一氣耶?清陽濁陰其一氣耶?天地尚且不能一氣,人者,何能一氣?

所以說,人身不是“一氣”的。人身若是“一氣”,《內經》有何必說“天食人以五氣”呢?就說“天食人以一氣”就是了。

人肝應木氣,心應火氣。木氣便是木氣,火氣便是火氣。其質,是不同的。

從理論上說,你我都是陰陽二氣所生,你我個得其質不同。故性異也。人與木石,亦是陰陽二氣所生,人與木石同乎?質異也。
但究其本源,若還回到初始醇和的陰陽二氣,則生你之氣、生我之氣、生木石之氣,同矣。所謂“聚則成形,散則為氣。”在陰陽聚散之間,萬物生焉、滅焉。其生也,萬物各得二氣之不同,所以有形異、性異、質異矣。土石者,聚土氣也。草木者,聚木氣也。二者雖有同源,但成形質,其性、其用各異矣。

是以,言人身一氣,此儒家之曲解,得道家之言而未得道家之意矣。

好了,不多說了,休息
 
厉害,学生见的第一个不糊涂的能把气说清楚的人,致敬!
 
是越来越清楚呢还是越来越不清楚了呢还是疑问越来越多呢,只有自己最清楚。
 
卫气是起源于中焦,但是这时是在肝之络脉内,上输到上焦,经过心阳的温煦,肺吸入的自然界中的清气相结合,肺气与脉内的“浊的”相结合,渗出脉外,形成了卫气。
请问楼主,这里的“浊的为卫”,浊的是什么意思?
 
是否可以说,人身只是一个气而已,只是由于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作用部位而被人为的划分

分而言之可千可万,统而言之一气耳
并不冲突
 
是越来越清楚呢还是越来越不清楚了呢还是疑问越来越多呢,只有自己最清楚。

呵呵,先生一言中的。治學確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醫道一途,千里之行、萬仞之積,某不過剛剛跬步箕土,的確也在不斷地明白不斷地糊塗中
 
卫气是起源于中焦,但是这时是在肝之络脉内,上输到上焦,经过心阳的温煦,肺吸入的自然界中的清气相结合,

呵呵,沒太看明白,似非經旨所出?
 
我的观点伤寒论就是围绕这卫气说话的。
 
读医十年,感觉中医理论太完美了。
又读医十年,感觉中医理论似乎并不完美啊,好多存疑。
再读医十年,原来现存的中医理论体系太过理想化、简单化。漏洞很多。(这句话或许会招来大批砖头的。)

再读十年就会发现中医界都是在做违背经典本意的事,都是背经离道,越是中医“卫道士”越违背中医经典本意,本人不怕招来大批砖头,支持楼主。
 
代码:
气是怎么生成的呢?《灵枢》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code]食气入胃,散精于肝,[code]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code][/code]
你自己好好看看,分析一下,综合一下,这里的卫气于那些脏腑有关,把学习的中医知识汇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水谷---进入胃---在中焦的作用下-使得水谷精微进入肝内--清的与浊的水谷精微上疏到心肺---经过心阳肺气的作用下--后面自己理解。
你把《内经》中关于络脉与经脉的条文汇总一下,看看都是有什么规律,为什么肺气于经脉有关,等明白了,就知道肝与络脉有关了
 
请大家不要跑题,紧扣楼主的论题讨论!
 
按照这样的说理啥都能说清楚,啥也说不清楚啊

大道至简
懂的自然清楚,不懂的,再‘清楚’反糊涂
 
我也认为“将军之官”主管“卫气”,肺气与肝气就“丞相”和“将军”的关系,桂枝汤的桂枝、芍药就是支援“将军”的,而麻黄汤中的麻黄、杏仁就支援“丞相”的。还有一句话大家看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欲耍,急食咸以耍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看到没有,肝和肺,补泻完全相反,而其他的不是。
 
我也认为“将军之官”主管“卫气”,肺气与肝气就“丞相”和“将军”的关系,桂枝汤的桂枝、芍药就是支援“

医学问题近代越来越细化清晰化了,中医理论尽量回避用比喻法描述语言,因为一用比喻性语言大家就会在喻体和本体上糊涂了。

换言之,古人使用比喻法描述,我们现在要透过古人的比喻法搞清比喻背后的原理机制,中医理论的核心才能被解释出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