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谈谈肾气丸

中医那些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6/09
帖子
2376
获得点赞
220
声望
63
肾气丸仲景经方,其实原名是崔氏八味丸!是先师仲景借鉴他人的方子而成的,在这里也不必去考证它!
后世的六味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等等 皆从此方化裁而出!
拿六味地黄来说,有人就说它是治疗肝肾阴虚的,其实不是太全面!
山药 山萸肉 熟地 丹皮 泽泻 茯苓!这六味药,熟地 山萸肉取酸甘化阴法,可针对肝肾阴虚!补先天元气!而泽泻则是泻肝脾肾三脏之邪的,邪不去则正不安!再看山药 茯苓又是两味平补之药,平补法取中庸之道也!丹皮可平血分之热,这是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意!是个攻伐之药!丹皮 山药 茯苓共为伍用!且补而不燥!
所以此方,攻补兼施!是治疗肝脾肾有实邪,热邪迫入血分,再通过补先天之气,壮后天之本!酸甘淡咸苦 五味共用,成就的一个不世明方!
用此方的话,须准确仔细辨证!方能起效!否则适得其反!
 
三补三泻,谁都知道~
 
本帖最后由 中医那些事 于 2013-10-29 20:32 编辑

会很好,而不会再有人对此药有什么异议!
光知道三补三泻,会应用吗?哼哼!那可未必!
 
谈八味丸,通篇说六味丸,不是跑题吗。

先生指教甚是!
其实问题也不大,八味丸加了桂附!取阴中生阳的道理,现代人,桂附并不是很常用的药!尤其是炮附子!
所以讨论六味丸也无可厚非!
 
本帖最后由 226291 于 2013-10-29 21:36 编辑

肾气丸究竟是怎样的组方思路呢?这得从仲景方的来源《汤液经法》说起:
我们可以看到
补肾的法则为 苦 苦 甘 咸。
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腰痛,骨蒸赢瘦,小便不利,脉快者方。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泽泻一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补肝的法则为 辛 辛 酸 甘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合方:地黄 竹叶 甘草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枣一方作薯蓣,
肾气丸:
补肾:干地黄苦 牡丹皮苦 茯苓甘 泽泻咸
补肝:桂枝辛 附子辛 山茱萸酸 薯蓣甘
按汤液经法阳进为补,右转。所以补肾的同时右转补肝,这也是大补汤的组方规律。
仲景只不过把竹叶换为牡丹皮,甘草换为茯苓,干姜换为附子,五味换为山茱萸。药虽不同,味则是相同的。正如陶弘景所说: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氾、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至于六味地黄丸,除去附子 桂枝,补肝之力已弱,似有失汤液经法之旨。所以仲景不如《汤液经法》,后人更不如仲景。至于后世什么三补三泻,阴中求阳,之类,都是想当然的说法,没有从根本上理清肾气丸的组方法则。这也不怪,由于《汤液经法》失传千余年,今世随着《辅行诀》出土,才是我辈能够真正理解肾气丸的组方法则,幸哉!
以上是个人理解,欢迎探讨。赐教。
 

附件

  • 29.3 KB 查看: 46
肾气丸究竟是怎样的组方思路呢?这得从仲景方的来源《汤液经法》说起:
我们可以看到
补肾的法则为 苦 苦

伊尹的《汤液经》已经失传。流传到后世的是《伤寒杂病论》!这是来自中医临床角度的著作!可操作性极强!所以能够流传上千年!
您的那张图表我也看了!那请看看<金匮要略>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我觉得开篇这短短几句话已经概括的很明白了!
中医就是不断的继承 发扬 再继承 再发扬!切不可因循守旧!
您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汤液经,还不如让更多的人去实践伤寒论!
 
伊尹的《汤液经》已经失传。流传到后世的是《伤寒杂病论》!这是来自中医临床角度的著作!可操作性极强!

要略的这段实际是以《内经》的五脏五行属性来提出治疗法则的。也就是:
补肝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补心用苦,助用腐甘,益用辛味之药调之。
补脾用甘,助用香辛,益用咸味之药调之。
补肺用辛,助用腥咸,益用酸味之药调之。
补肾用咸,助用臭酸,益用苦味之药调之。
于《汤液经法》不同,而且仅有虚的治疗法则,实的缺如。
通观要略,以上治疗法则无一用者,故多数认为属后世增入者。
 
地黄丸: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和,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恍白等方。
 
要略的这段实际是以《内经》的五脏五行属性来提出治疗法则的。也就是:
补肝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做的是个类比,他不可能说的面面俱到,但是他也是继承了《内经》的部分学术思想的!
书本是书本,临床是临床!仲师有可能在临床中发现内经的谬误予以否定哪!这是绝对有可能的!
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经典也有谬误!不是完美的没有瑕疵的!它不是天书奇谈!
学经典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地黄丸: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和,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恍白等方。

六味丸是钱乙的化裁方!治小儿病的!
钱乙是中医儿科的奠基人!
 
六味丸类方,用之得当为给力好方,今服明效,用之不当,如隔靴搔痒。
 
我想吃六味丸

您若有痰湿证的话最好不要吃。
现代人痰湿病居多,原因就是吃的太好太多,运动太少,生活工作压力又大,很容易造成气机郁滞。这时再服六味丸的话,痰湿更加难以运化。淤堵过重就会添新的病症。
呵呵,在下到建议,有痰湿的话可以去吃“枳术丸”。温中化痰行气导滞,于体无损。
推荐个方子。白术10 山楂10 枳壳6 陈皮6 荷叶10 煎水加蜂蜜常服,有减肥化痰行气的功效。
 
您若有痰湿证的话最好不要吃。
现代人痰湿病居多,原因就是吃的太好太多,运动太少,生活工作压力又大,

谢谢指导。问题是我再减就没肉了。
莫非只能靠按摩穴位补肾? 先晚安,睡了
 
本帖最后由 阿孟 于 2014-2-23 22:48 编辑

!可操作性极强!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
这句话其实跟内经脏气法时论的用药原则相违背,此句恐非仲景言。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
此句的理论推断也是错误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