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读医札记:我读彭子益

孙曼之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8
帖子
197
获得点赞
16
声望
0
读医札记:我读彭子益
——扶阳辩谬


彭子益先生虽然对于温病的病因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不以为然,但对于温病的治疗方法却十分精熟,尤其推崇温病大家王孟英医案,这样看来,彭子益先生当然是一位寒温兼任的医学大家了。尤其值得一读的,是彭先生对于黄元御的贵阳贱阴观点提出中肯的批评,力辩其谬,他说:
黄氏偏于贵阳贱阴,崇补火土,学黄氏者,无不随黄氏之偏,好用茯
苓、白术、干姜、附子、桂枝、炙草等伤津液、滞经络之药,将平常小
病,治成阴虚伏热大病,轻者归入虚损,重者渐成痨瘵,一遇温病湿热,
无不动手更错。黄氏八种,温病、疹病最坏。温病初起之方,用生姜、大
枣、炙草、浮萍燥横发散之品,最不合宜。大概黄氏长于内、难、伤寒、
金匮之理,临证经验尚少之故。其治内伤各病,果系外现燥热、内伏湿寒
者,则黄氏治法甚优。
黄氏主治中气之方,不论中土有无寒湿证据,皆以千姜、茯苓、炙草
为主,只顾祟阳补火,不顾伤液劫液,于阴以养阳之义,破坏无遗,则黄
氏之缺憾也。


按:黄元御的偏执源于临证经验不足,此乃实话,《清史稿》谓黄氏“自命甚高,喜更改古书,以伸己说”。正因为天赋甚高故于中医基本理论能够深刻理解发挥,为他人所不及;也正因为自命甚高而不屑于日常临证,故而于证治方法流于偏颇而不自觉其误也。
 
黄氏误认仲圣伤寒脉法“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为“阳
贵阴贱”,又误认《伤寒·少阴篇》“‘少阴负于跌阳者顺”为“当崇补火
土”。不知河图中宫属土,阴数在外,阳数在内,中气之旋转,全是阳寓
阴中之功能。倘阴气伤损,包围不住阳气,阳气外越,中气即渐消灭。因
阳无阴则动而散,非中气真寒,何可统用干姜以伤胃阴乎?
吾人须知中气属土,土气生于相火之下降。又须知相火下降,降于阴
金之内收。阴金将相火收人肾水之内,水能藏火,乃生元气。水火俱足,
元气乃足。元气上奉,乃生中气。《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旨,
原是如此。凡人能食者,胃阴旺也。食能消化者,脾阳旺也。阴主收,故
能食。阳主化,故食能消化。然必阴能包阳,而后能食能化。阴平者,阴
与阳平也。阳秘者,阴能养阳,阳乃秘藏也。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人体生理功能之盛衰以阴气衡量,此中真义,值得深思,可知彭先生所言不诬也。
 
如随意好用燥药、热药,劫夺津液,将阴金收降之气损伤,津液不能
复生,火气外泄,胃不思食,中气消灭,便无法挽回。凡虚劳之人,睡醒
出汗与饭后出汗,饭后胸部觉热,皆是阴液亏伤,包藏不住阳气的现象。
此乃显而易见之事。但己到了这样地步,要去补阴已来不及。因阴液伤到
如此地步,不是骤然成的,乃是日渐日久成的。气化坏了,可以用药还
原,形质的津液坏了,便难还原。故古人曰:阴脉旺者多寿。阴,者,津
液。津液多,包藏得住阳气,故寿也。医家治病。须十分小心,不可误用
凉药伤了人身相火,不可误用燥热药伤了人身津液。必须脉气实滞,乃用
凉药清热;必须真有内寒,乃用温药温寒。中病即止,.不.可太过。与其太
过,宁可不及。太过必定坏事,不及尚可加增。


按:“凡虚劳之人,睡醒出汗与饭后出汗,饭后胸部觉热”,火神诸君知其诊断意义乎?脱离临床,空谈理论,而初学者喜其速成之易,于是趋之若鹜,良可慨叹也!
 

用清凉养阴药的事实上,常有服至数月仍宜再服之病。在用操热药的
事实上,多系一剂二剂之后,便少有宜再用者。可见阴液难复,阳气易复
也。阳虽易复,却不可伤。倘非真是中下阳实,而肝肺偏燥之病,若误服
寒凉,立见阳亡之祸。如肝肺偏燥,而中下阳虚,须用凉药以清燥,须兼
用温补中下之药以顾中下。经方中此法,宜研究彻底也。时令外感之属于
相火外泄,外热而内寒,死于寒凉药者太多矣。面红、目红、身痒之属于
相火外泄,外热而内寒,死于寒凉药者太多矣。



按:此言阳易灭而阴难填也,辩证一旦错误,立见危害,阴阳决不可颠倒含混如此。今人动辄喜言“一剂知,二剂癒”,却不提此乃《素问》治疗实证湿热积聚而言,养阴诸法本无速效,片面宣传,无异于大言诳世!
 

黄氏谓:内伤杂病无水虚者。不知内伤之病,虚劳为多,虚劳之病,
无不由津液耗伤而起。黄氏因感愤医家好用滋腻之品,补水败土,欲救此
弊,不觉立言之失当。其实乃黄氏治病经验不多,未曾见内伤水虚、不易
调治之病,故不觉立言之失耳。


按:此言如果经常有阴血亏虚患者就诊于黄氏,黄氏必定不会如此偏执,可见临证经验不足其实是许多纷见对立的原因。凡当官为宦者或文人骚客们,业余爱好,一时兴发,写书谈医的,多有这一类不切临床实际的弊端,这一类人与以看家手段养家糊口的职业医生毕竟还是不同,学者切不可为其大言所误也。
 

黄氏又谓:纯阳则仙,纯阴则鬼,故宜扶阳抑阴。不知人乃阴阳
平和之体,纯阳谓之仙,纯阴谓之鬼,阴阳平和谓之人。阴性向下,
阳性向上,阴阳平和,则成上下之中的圆运动。人字两笔,即阴阳各
半的表示。所以草木发生,皆是两芽,亦阴阳各半之事实也。黄氏又
谓:阴如人居之宅,阳如宅中之人,人存则宅亦修。不知阳与阴是平
和圆运动的,阴是封藏阳气的,无阴则阳气上飞,尚何人存则宅亦修
之云也?惟阳者万物资始,阴者万物资生,有阳在先,阴乃能生。宇
宙造化之成,由于太阳的热射入阴体之地面而起。有阳之阴,乃为生
阴,无阳之阴,不能生物,便是死阴。以此之故,阳贵于阴,乃为正
论。然阳热射入阴体的地面,亦须此地面水湿滋润,阳热乃能入于阴
体,以成圆运动的造化。阴主吸收,无水湿滋润之地面,阴不吸收,
阳热虽射,不能入内,则阳热亦返射而散去。故善养阳气,须培津液,
何可只知贵阳不知贵阴也?万物的动力,起于阳热。有阴液包藏的阳
热,其动力是圆的,圆则生也。无阴液包藏的阳热,其动力是直的,
直则死矣。阴不自动,随阳而动,阴如无阳,便不知动。所以圆的运
动,阴阳不可偏重。惟其先有阳热,阴乃能动。故仲圣曰:阳病见阴
脉者,死。言将无阳也。阴病见阳脉者,生。言仍将有阳也。少阴负
于跃阳者,顺。言水能克火,土生于火,少阴水气之脉较跌阳上气之
脉负,则水不能克火,故曰顺也。岂可抑阴乎哉?故系统学本圆运动
之义,以为系统,不可错用寒凉之药,以伤相火之阳热,不可错用燥
热之药,以伤藏阳之阴液。相提并重,学者庶几不失于偏乎。


按:“有阳之阴,乃为生阴,无阳之阴,不能生物,便是死阴。以此之故,阳贵于阴,乃为正论”。中医经典无论《内经》《难经》抑或《伤寒论》,素来崇阳但不抑阴,读者且不可因为火神之偏颇以至于矫枉过正而否认这一点,其理由,彭先生已经言之凿凿矣。
 
回复 4# 孙曼之


好贴,好好学习
 
朱丹溪主滋阴,刘河间主泻火,李东垣主脾胃,张子和主攻破,
似乎各偏其偏,其实各有功效。吾人将四家之偏,合成一整个圆运
动去研究,四家皆我之师也.


按:伟哉,先生之论,那些只知经方可以包治百病、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误导后学的欺人之谈,可以休矣!
 
某日到书店觅书,见一某神医案医论,浏览后顿时我:目眩然而不瞬,舌挢然而不下,恍如隔世!糊里糊涂的回家途中,面前晃动的尽是些变了色的人体脏腑。
 
诸法因缘生,任何一个大家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理论都是针对他们的时代的病人的,并不是他们的理论偏,而是他们的时代偏,那个时代的人偏。吕氏春秋上说,病万变,药亦万变,作为那个时代的医学,自然只能以偏治偏了,
至于那些攻击前辈理论偏的人,可能是没有多少临床经验,只是空谈的理论家。
 


您可否介绍一下此公何方神圣?
 
回复 12# gqdxk


大家一看便知,还是不说了罢。
 
回复 11# 资水人家


看起来,先生说得有理,但一细想,又觉先生也偏了。语不惊人誓不休,是古今之通病,做惊人之语者,必非学问。孔子的论语,句句平淡,句句是真!一隅之方,何以言天下之病,先生以为如何?
 
彭子益是扬弃黄元御的学说
 
先生此论甚好,我乃一学子也,但觉彭子益先生之书,实乃中医之精髓也,奈何有时觉得悬也,有时候觉得实在,后世名家要是能出版评论或相应的医案多好啊
 
彭子益的圆运动就是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的通俗版。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就是盗版
 
1.黄元御是精通老子的《道德经》和《参同契》的 ,我们后人如果能领会到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三生万物的思想和参同契中的黄庭的作用时,必定就会认识到“中”的含义和作用,进而认识到五行的真正结构,那时也一定体会到黄元御的良苦用心。

2.当我们还没有到达精通《道德经》和《周易》的境界时,请不要随便去评价黄元御。

3. 治好并不一定就说治疗思路是对的。当今的很多医生确实能治愈许多的疾病,但是能治愈好并不一定就等于说治疗思路就是对的,举个例子:比如西医用抗生素一类的药物确实能治好感冒,问题是药物对人体的损伤有多大,这个没法衡量,也没用办法衡量。在中医里也一样,同一种疾病用寒凉的方法可以治好,换成温热的方法也可以治好,那么病因究竟是什么呢?究竟该怎么治疗呢,黄元御在四圣中为疾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五行的真正结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