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类经图翼

十二经脉起止歌
经始太阴而厥阴最后,穴先中府而终则期门。原夫肺脉,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于少商,络食指而接乎阳明。大肠起自商阳,终迎香于鼻外;胃历承泣而降,寻厉兑于足经。脾自足之隐白,趋大包于腋下;心由极泉而出,注小指之少冲。小肠兮,起端于少泽;维肩后,上络乎听宫。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阴于足外;肾以涌泉发脉,通俞府于前胸。心包起乳后之天池,络中冲于手中指;三焦始名指之外侧,从关冲而丝竹空。胆从瞳子 穴,连窍阴于足之四指;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门而复于太阴肺经。
 
周身经络部位歌
脉络周身十四经,六经表里督和任。阴阳手足经皆六,督总诸阳任总阴。诸阳行外阴行里,四肢腹背皆如此。督由脊骨过龈交,脐腹中行任脉是。足太阳经小指藏,从跟入会尻旁。上行挟脊行分四,前系睛明脉最长。少阳四指端前起,外踝阳关环跳里。从胁贯肩行曲 ,耳前耳后连 尾。大指次指足阳明,三里天枢贯乳行。腹第三行通上齿,环唇侠鼻目颧迎。足有三阴内联廉,厥中少后太交前。肾出足心从内踝,侠任胸腹上廉泉。太厥两阴皆足拇,内侧外侧非相联。太阴内侧冲门去,腹四行兮挨次编。厥阴毛际循阴器,斜络期门乳肋间。手外三阳谁在上,阳明食指肩 向。颊中钻入下牙床,相逢鼻外迎香旁。三焦名指阳明后,贴耳周回眉竹凑。太阳小指下行低,肩后盘旋耳颧遘。还有三阴行臂内,太阴大指肩前配。厥从中指腋连胸,极泉小内心经位。手足三阳俱上头,三阴穴止乳胸游。唯有厥阴由颡后,上巅会督下任流。经脉从来皆直行,络从本部络他经。经凡十四络十六,请君切记须分明。

十六络者,自十五络之外,复有胃之大络名曰虚里也。
 
十二经流注时序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此歌出子午流注等书,及张世贤等注释。其以十二时分发十二经,似乎近理;然而经之长短,穴之多寡,大相悬绝,又安能按时分发?且失五十周于身之义,今亦录之以俟辨正。
 
诸部经穴次序
头部中行,前后凡十穴∶

神庭 上星 囟会 前顶 百会 后顶 强间 脑户 风府 喑门(上俱督脉穴。)

头部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

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天柱(俱足太阳穴。)

头部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

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俱足少阳穴。)

侧头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颔厌 悬颅 悬厘 曲鬓 率谷 天冲 浮白 窍阴 完骨(上俱足少阳穴。) 角孙 颅息脉翳风(上俱手少阳穴。)

正面部中行五穴∶

素 水沟 兑端 龈交(俱督脉穴。) 承浆(任脉穴。)

面部第二行,左右凡十穴∶

攒竹 睛明(俱足太阳穴。) 迎香 禾 (俱手阳明穴。) 巨 (足阳明穴。)

面部第三行,左右凡十穴∶

阳白(足少阳穴。) 承泣 四白 地仓 大迎(俱足阳明穴。)

面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

本神 瞳子 (俱足少阳穴。) 丝竹空(手少阳穴。) 颧 (手太阳穴。)

侧面部,左右凡十六穴∶

头维(足阳明。) 客主人 听会(俱足少阳。) 和 耳门(俱手少阳。) 听宫(手太阳。) 下关颊车(俱足阳明穴。)

颈项部,左右凡十八穴∶(中行,任脉;二行,足阳明;三行,手阳明;四行,手太阳;五行,足少阳,无穴;六行,手少阳;七行,足太阳,在项无穴;八行,督脉。)

廉泉(任脉穴。) 人迎(婴筋之前。) 水突 气舍(俱足阳明穴。) 扶突(婴筋之后。) 天鼎(俱手阳明。) 天窗(扶突后。) 天容(俱手太阳。) 天牖(天容后,手少阳穴。)

肩膊部,左右凡二十八穴∶

缺盆(足阳明。) 巨骨 肩 (俱手阳明。) 肩中俞 肩外俞 曲垣 秉风 天宗 俞肩贞(俱手太阳穴。) 肩井(足少阳穴。) 天 肩 会(俱手少阳穴。)

侧腋,左右凡八穴∶

渊腋 辄筋(俱足少阳。) 天池(手厥阴。) 大包(足太阴。)

侧胁,左右凡十二穴∶

章门(足厥阴。) 京门 带脉 五枢 维道 居 (俱足少阳。)

胸博中行凡七穴∶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俱任脉。)

胸博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去中行任脉二寸。)

俞府 中 神藏 灵墟 神封 步廊(俱足少阴。)

胸博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自气户挟俞府旁二寸,去中行四寸。)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俱足阳明。)

胸博第四行,左右凡十二穴∶(自云门挟气户旁二寸,去中行六寸。)

云门 中府(俱手太阳。) 周荥 胸乡 天溪 食窦(俱足太阴。)

腹部中行凡十五穴∶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中极 曲骨 会阴(俱任脉。)

腹部两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门挟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

幽门 通谷 阴都 石关 商曲 肓俞 中注 四满 气穴 大赫 横骨(俱足少阴。)

腹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六穴∶(自不容挟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俱足阳明。) 急脉(足厥阴穴,夹气冲旁各半寸,去中行二寸半。)

腹部第四行,左右凡十四穴∶(自期门上直两乳,挟不容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

期门(足厥阴。) 日月(足少阳。) 腹哀 大横 腹结 府舍 冲门(俱足太阴。)

背部中行凡十三穴∶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筋缩 脊中 悬枢 命门 阳关 腰俞 长强(俱督脉。)

背部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大肠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俱挟脊去中行二寸。) 上 次 中下(上俱挟脊骨两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椎空中。) 会阳(夹尻骨两旁。上俱足太阳穴。)

背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去脊中行三寸五分。)

附分 魄户 膏肓俞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胞肓 秩边(俱足太阳。)

手太阴肺经,行臂内,左右凡十八穴∶(起手大指端,行三阴之上。)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列缺 孔最 尺泽 侠白 天府

手厥阴心包络经,行臂内,左右凡十六穴∶(起手中指端,行三阴之中。)

中冲 劳宫 大陵 内关 间使 门 曲泽 天泉

手少阴心经,行臂内,左右凡十八穴∶(起手小指内侧端,行三阴之下。)

少冲 少府 神门 阴 通里 灵道 少海 青灵 极泉

手阳明大肠经,行臂外,左右凡二十八穴∶(起手食指端,行三阳之上。)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三里 曲池 肘五里 臂

手少阳三焦经,行臂外,左右凡二十四穴∶(起手名指端,行三阳之中。)

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 消泺

手太阳小肠经,行臂外,左右凡十六穴∶(起手小指外侧端,行三阳之下。)

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足厥阴肝经,行足股内,左右凡二十二穴∶(起足大指端,行三阴之前。)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中都 膝关 曲泉 阴包 五里 阴廉

足太阴脾经,行足股内,左右凡二十二穴∶(起足大指内侧端,行三阴之中。)

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足少阴肾经,行足股内,左右凡二十穴∶(起足心,行三阴之后。)

涌泉 然谷 太溪 大钟 照海 水泉 复溜 交信 筑宾 阴谷

足阳明胃经,行足股外,左右凡三十穴∶(起足三指端,行三阳之前。)

厉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 丰隆 下巨虚 条口 上巨虚 三里 犊鼻 梁丘 阴市 伏兔 髀关

足少阳胆经,行足股外,左右凡二十八穴∶(起足四指端,行三阳之中。)

前面颈穴总图(图缺)

胸腹总图(图缺)

后头项穴总图(图缺)

背部总图(图缺)

侧头肩项总图(图缺)

侧胁肋总图(图缺)

阴手总图(图缺)

阳手总图(图缺)

阴足总图(图缺)

阳足总图(图缺)

手太阴肺经图(图缺)

左右共二十二穴

肺图(图缺)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其形四垂,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诸脏之气,为脏之长,为心之盖。是经常多气少血,其合皮也,其荣毛也,开窍于鼻。难经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华元化曰∶肺者生气之原,乃五脏之华盖。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

肠图(图缺)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传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经多气多血。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肛门重十二两。按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者,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者,又广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总皆大肠也。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

手阳明大肠经图(图缺)

左右共四十穴

足阳明胃经图(图缺)

左右共九十穴

胃图(图缺)

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播于诸脉。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幽门。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是经多气多血。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

脾图(图缺)

遗篇刺法论曰∶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是经常多气少血。难经曰∶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与智。滑氏曰∶掩乎太仓。华元化曰∶

脾主消磨五谷,养于四旁。

足太阴脾经图(图缺)

左右共四十二穴

手少阴心经图(图缺)

左右共十八穴

心图(图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是经常少血多气,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耳,又曰舌。难经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

小肠图(图缺)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叠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是经多血少气。难经曰∶小肠重二斤十四两。

手太阳小肠经图(图缺)

左右共三十八穴

足太阳膀胱经图(图缺)

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膀胱图(图缺)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后世诸书有言其有上口无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是经多血少气。难经曰∶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

肾图(图缺)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是经常少血多气,其合骨也。其荣发也,开窍于二阴。难经曰∶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藏精与志。华元化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趋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于髓海。

足少阴肾经图(图缺)

左右共五十四穴

手厥阴心包络经图(图缺)

左右共一十八穴

心胞络图(图缺)

心包一脏,难经言其无形。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此说为是,凡言无形者非。又按灵兰秘典论有十二官,独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一节。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经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实臣使也。此一官者,其即此经之谓欤?

三焦图(图缺)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后附翼中有三焦包络出焉。是经少血多气。命门辨,宜互参考。中藏经曰∶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

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

手少阳三焦经图(图缺)

左右共四十六穴

足少阳胆经图(图缺)

左右共八十六穴

胆图(图缺)

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难经曰∶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长三寸,盛精汁三合。是经多血少气。华元化曰∶胆者,中清之府,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

肝图(图缺)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是经常多血少气,其合筋也,其荣爪也,主藏魂,开窍于目,其系上络心肺,下亦无窍。难经曰∶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刺禁论曰∶肝生于左。滑氏曰;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

足厥阴肝经图(图缺)

左右共二十八穴

任脉图(图缺)

二十四穴

督脉图(图缺)

二十八穴

窍阴 侠溪 地五会 临泣 丘墟 悬钟 阳辅 光明 外丘 阳交 阳陵泉 阳关 中渎 环跳

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左右凡三十六穴∶(起足小指外侧端,行三阳之后。)

至阴 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门 申脉 仆参 昆仑 跗阳 飞阳 承山 承筋 合阳 委中 委阳 浮 殷门 承扶
 
任督解
任督二脉,为人身阴阳之纲领。任行于腹,总诸阴之会,故为阴脉之海;督行于背,统诸阳之纲,故为阳脉之海。二脉皆起于会阴。启玄子曰∶甲乙经、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则是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耳。然冲脉亦起于胞中,并足少阴而上行,是任脉督脉波脉,乃一源而三歧者。故人身之有腹背,犹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后,犹二陆之分阴阳也。

内景图(图缺)

心系七节。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以肾系十四椎下,由下而上,亦七节也。

旧图有精道循脊背、过肛门者,甚属非理,而且无子宫命门之象,皆大失也,今改正之。
 
唇口喉舌肠胃尺寸数
唇至齿,长九分。齿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难经曰∶重十二两。)喉咙,难经曰∶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计九节。肠胃,自胃至肠总长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自唇所入,至肛所出,共长六丈四寸四分,小大回肠,共三十二曲。(上义俱出肠胃篇,详藏象类二十六。)
 
内景赋
尝计夫人生根本兮由乎元气。表里阳阳兮升降沉浮。出入营运兮周而复始,神机气立兮生化无休。经络兮行乎肌表,脏腑兮通于咽喉。咽在前,其形坚健;喉在后,其质和柔。

喉通呼吸之气,气行五脏;咽为饮食之道,六腑源头。气食兮何能不乱,主宰者会厌分流。从此兮下咽入膈,脏腑兮阴阳不侔。五脏者,肺为华盖而上连喉管;肺之下,心包所护而君主可求。此即膻中,宗气所从。膈膜周蔽,清虚上宫。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联胃左,运化乃功。肝叶障于脾后,胆腑附于叶东。两肾又居脊下,腰间有脉相通。主闭蛰封藏之本,为二阴天一之宗。此属喉之前窍,精神须赖气充。又如六腑,阳明胃先。熟腐水谷,胃脘通咽。上口称为贲门,谷气从而散宣。输脾经而达肺,诚脏腑之大源。历幽门之下口,联小肠而盘旋。再小肠之下际,有阑门者在焉。此泌别之关隘,厘清浊于后前。大肠接其右,导渣秽于大便;膀胱无上窍,由渗泄而通泉。羡二阴之和畅,皆气化之自然。再详夫脏腑略备,三焦未言。号孤独之府,擅总司之权。体三才而定位,法六合而象天。上焦如雾兮,霭氤氲之天气;中焦如沤兮,化营血之新鲜。下焦如渎兮,主宣通乎壅滞;此所以上焦主内而不出,下焦主出而如川。又总诸脏之所居,隔高低之非类。求脉气之往来,果何如而相济。以心主之为君,朝诸经之维系。是故怒动于心,肝从而炽。欲念方萌,肾经精沸。构难释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脉涩而气沉,为悲忧于心内。惟脉络有以相通,故气得从心而至。虽诸脏之归心,实上系之联肺。肺气何生?根从脾胃。赖水谷于敖仓,化精微而为气。气旺则精盈,精盈则气盛。此是化源根,坎里藏真命。虽内景之缘由,尚根苗之当究。既云两肾之前,又曰膀胱之后。出大肠之上左,居小肠之下右。其中果何所藏?蓄坎离之交 。为生气之海,为元阳之窦。辟精血于子宫,司人生之夭寿。称命门者是也,号天根者非谬。使能知地下有雷声,方悟得春光弥宇宙。

十六络穴图(图缺)

经脉篇止千五络,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是共十六络也。然足太阴络曰公孙,而复有脾之大络曰大包,足阳明络曰丰隆,而复有胃之大络曰虚里,故诸经之络皆一,而惟脾胃之络皆二。
 
宗营卫三气解
宗营卫三气图(图缺)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决气篇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者,是谓宗气。宗之为言大也。

营气者,阴气也,水谷之精气也。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营气出于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上注于肺,受气取汁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其行始于太阴肺经,渐降而下,而终于厥阴肝经,随宗气而行于十二经隧之中,故曰清者为营,营行脉中。

卫气者,阳气也,水谷之悍气也。其浮气之 疾滑利而不循于经者,为卫气。卫气出于下焦,渐升而上,每日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之睛明穴,上行于头,昼自足太阳始,行于六阳经以下阴分,夜自足少阴始,行于六阴经复注于肾,昼夜各二十五周,不随宗气而自行于各经皮肤分肉之间,故曰浊者为卫,卫行脉外。
 
经络(二)
脏腑井原不同图(图缺)

十二经井荥 原经合总图(图缺)

太阳少阳井合图一(图缺)

太阳少阳井合图二(图缺)

阳明太阴井合图一(图缺)

阳明太阴井合图二(图缺)

少阴厥阴井合图一(图缺)

少阴厥阴井合图二(图缺)
 
井荥经合解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五脏五 ,五五二十五 ;六腑六 ,六六三十六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夫所出为井者,如水源出井,其气正深,北方水也。所溜为荥者,荥,小水也,脉气尚微,东方春也。所注为 者, ,输也,经由此而输彼,其气方盛,南方夏也。所行为经者,经气大行,正盛于此,应长夏也。所入为合者,脉气由此内行,归合于腑脏,西方金也。(按六十五难曰∶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脏,故言所入为合也。似亦近理,但证之本经诸篇,则皆不合,当以经旨为是,因敢僭为改正,又详针刺类第十七。)然经络遍身,无往非穴,今各经之井荥 经合穴,皆在手足而不逾肘膝者,正以手肘足膝,是为四关,四关者,乃关节之处,所以系周身三百六十五节之气也。本篇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非皮肉筋骨也。又曰∶四关主治五脏。是知周身经络,皆不出于四关,而十经之要穴,皆不离于手足,欲求经络之妙者,必加意于关节之会焉。
 
井荥阴阳配合五行刚柔
灵枢本输篇曰;肺出于少商为井木,心出于中冲为井木,肝出于大敦为井木,脾出于隐白为井木,肾出于涌泉为井木,此五脏之井皆始于木也。又曰∶膀胱出于至阴为井金,胆出于窍阴为井金,胃出于厉兑为井金,三焦出于关冲为井金,小肠出于少泽为井金,大肠出于商阳为井金,此六腑之井皆始于金也。此灵枢发各经金木之理,而未悉五行生合之义;及六十四难经乃始分析五行刚柔,而滑伯仁又详注阴井木生阴荥火,阴荥火生阴 土,阴土生阴经金,阴经金生阴合水,阳井金生阳荥水,阳荥水生阳 木,阳 木生阳经火,阳经火生阳合土也。又如阴井乙木,阳井庚金,是乙与庚合也;阴荥丁火,阳荥壬水,是丁与壬合也;阳 甲木,阴 己土,是甲与己合也;阳经丙火,阴经辛金,是丙与辛合也;阳合戊土,阴合癸水,是戊与癸合也。庚为阳金,故曰阳井庚者,乙之刚也;乙为阴木,故曰阴井乙者,庚之柔也。此其生发象四时,潮宗合河海,上下有相生之义,阴阳有相配之理,盖其上法天时,中合人事,而下应地理者乎!
 
十二原解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膏之原出于鸠尾,肓之原出于脖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本输篇乃以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等五原为五脏之 ,六腑则膀胱之束骨为 ,京骨为原;胆之临泣为 ,丘墟为原;胃之陷谷为 ,冲阳为原;三焦之中渚为,阳池为原,小肠之后溪为 ,腕骨为原;大肠之三间为 ,合谷为原。又曰∶心出于中冲,溜于劳宫,注于大陵,行于间使,入于曲泽,手少阴也。(中冲以下皆手心主经穴,本篇直指为手少阴,而少明经 ,别无载者。)邪客篇∶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 何也?岐伯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 焉。帝曰∶少阴独无 者,不病乎?岐伯曰∶

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即神门穴,手少阴 也。)其余脉出入屈折,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王氏注气穴论脏 五十穴,亦惟有心主井 ,而无心经之五 。惟独缪刺篇曰∶少阴锐骨之端各一 。王氏注谓神门穴为手少阴之 者,盖亦本于邪客篇也。

愚按前三篇之说,各有不同。在九针十二原篇止言五脏之原左右各二,而复有膏之原,肓之原,共为十二原。在本输篇则以前篇五脏之原为五 ,复有六腑之原,而无膏肓之原,且手少阴之脉独无 ,而以手厥阴之 代之。在邪客篇则明指手少阴之 ,在掌后锐骨之端,而亦皆无少阴井荥经合并膏肓等原。难经亦然。及查甲乙经乃云∶少冲者木也,少阴脉所出为井;少府者火也,少阴脉所溜为荥;神门者土也,少阴脉所注为 ;灵道者金也,少阴脉所行为经;少海者水也,少阴脉所入为合,而十二经之井荥始全矣。然详求 原之义,如九针十二原篇及本输篇所云,则阴经之原即 也;阳经虽有 原之分,而 过于原,亦为同气。故阳经治原,即所以治 也;阴经治 ,即所以治原也。六十六难曰∶十二经皆以 为原者何也?然。五脏 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又曰∶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及考之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则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然则 可合原,经亦可合原矣。盖 在原之前,经在原之后,穴邻脉近,故其气数皆相应也。义见针刺类十七。

上中下本标中气图(图缺)

六经之气,以风寒热湿火燥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本标之中见者为中气。中气者,如少阳厥阴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表里相通,则彼此互为中气。义出六微旨大论,详运气类六。

脏腑应天本标中气图(图缺)

脏腑经络之标本,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所谓相络者,乃表里互相维络,如足太阳膀胱经络于肾,足少阴肾经亦络于膀胱也。余仿此。
 
标本中气从化解
(详标本类第一章。)

至真要大论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启玄子注曰∶少阳之本火,太阴之本湿,本末同,故从本也。少阴之本热,其标阴,太阳之本寒,其标阳,本末异,故从本从标。阳明之中太阴,厥阴之中少阳,本末与中不同,故不从标本从手中也。从本从标从中,皆以其为化生之用也。此注殊欠明显,即汪石山图注,亦隐晦难解。愚按少阳太阴从本者,以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故当从本。然少阳太阴亦有中气而不言从中者,以少阳之中,厥阴木也,木火同气,木从火化矣,故不从中也;太阴之中,阳明金也,土金相生,燥从湿化矣,故不从中也。少阴太阳从本从标者,以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标本异气,故或从本,或从标,而治之有先后也。然少阴太阳亦有中气,以少阴之中,太阳水也,太阳之中,少阴火也,同于本则异于标,同于标则异于本,故皆不从中气也。至若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者,以阳明之中,太阴湿土也,亦以燥从湿化矣;厥阴之中,少阳火也,亦以木从火化矣。故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气也。要之五行之气,以木遇火,则从火化,以金遇土,则从湿化,总不离于水流湿,火就燥,同气相求之义耳。故本篇曰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必详明标本化生之所自,则知所以调治之矣。故张子和标本运气歌曰∶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土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又其十二经水火分治歌,其义大同,皆本诸此,详载儒门事亲第十四卷中。

愚按六经从本从标从中者,盖以同类相从,归六气于水火,总万病于阴阳,二者而已。

此诚造化自然之道,然而经旨深邃,未易推测,自启玄子以来,注皆未得。及戴人张子和始发明火湿二字之义,甚得其要,意谓标本相从之理,止于是矣。继自刘宗浓而下,莫不宗之。

愚亦深以为然,独惜其治法之有未尽善者,谓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也。此概指六气从化,皆为有余,而欲以汗下二法尽之。若然,则诸病之化,岂尽属有余而必无不及者耶?殊失圣经本意矣。在内经之言,盖特举阴阳所化之理,本非谓其有余;而子和之意,则但见其有余之为病,而不知其不及之难化也。夫六经之气,时有盛衰,气有余则化生太过,气不及则化生不前。从其化者化之常,得其常则化生不息;逆其化者化之变,值其变则强弱为灾。如木从火化也,火盛则木从其化,此化之太过也;阳衰则木失其化,此化之不前也。燥从湿化也,湿盛则燥从其化,此化之太过也;土衰则金失其化,亦化之不前也。五行之气,正对俱然,此本标化生之理所必然者。化而太过者宜抑,化而不及者不宜培耶?

治失其当,又安得谓之善哉?知乎此,则可与言化生之妙用矣。

面部图(图缺)

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详《类经》脉色类)

脏腑色见面部图(图缺)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在女子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

肢节色见面部图(图缺)

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 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

手十指应十日图(图缺)

出灵枢阴阳系日月篇

手足阴阳应十二月图(图缺)

十二经脉合十二经水图(图缺)

出经水篇

身形应九野太乙所在天忌图(图缺)

九宫八风篇以八节分八宫而称为太一所居者,正合月建之序。盖月建所在之方,实时令所王之位,人身之气,无不应之。故凡针灸家当知避忌者,恐伤其王气耳。
 
太一人神避忌歌
(针灸破痈切宜忌之。)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春分左胁仓门震,乙卯日见定为仇。立夏戊辰己巳巽,阴洛宫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值膺喉离首头。立秋右手当玄委,戊申己未坤上游。秋分仓果西方兑,辛酉还从右胁求。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己亥干位收。冬至坎方临叶蛰,壬子腰尻下窍流。五脏六腑并脐腹,招摇诸戊己中州。
 
逐日人神所在歌
(忌针灸。)

人神之法将何起?一日先从足大指。二日外踝三股内,四在腰髀五口里。六手七居内踝次,八腕九尻十腰背。十一鼻柱二发际,十三牙齿皆相类。十四胃脘五遍身,六胸十七气冲寻。十八股内十九足,二十内踝须分明。二十一在手小指间,二十二外踝二十三肝。(及足。)二十四手阳明勿错,二十五足阳明一般。二十六在胸二十七膝,二十八阴中勿相逼。二十九元来膝胫前,三十足趺须记得。
 
血忌歌
(忌针灸刺血。)

血忌正牛二月羊,三当避虎四猴乡。五兔六鸡皆可畏,七龙八狗正刚强。九在蛇宫十在亥,十一偏嫌马伏藏。十二月中逢鼠位,是名血忌必须防。
 
十干人神所在
甲日(在头)。乙日(在项)。丙日(在肩臂)。丁日(在胸胁)。戊日(在腹)。己日(在背)。

庚日(在膝)。辛日(在脾)。壬日(在肾)。癸日(在足)。
 
十二支人神所在
子日(在目)。丑日(在耳)。寅日(在胸。一云面及口)。卯日(在鼻。一云在脾)。辰日(在腰)。

巳日(在手。一云在头口)。午日(在心腹)。未日(在足。一云在足心)。申日(在头。一云在肩腰)。

酉日(在背。一云在胫)。戌日(在头。一云在咽喉)。亥日(在项。一云在臂胫膝)。
 
十二时人神所在
子时(在踝)。丑时(在头)。寅时(在耳。一云在目)。卯时(在面。一云在耳)。辰时(在项。一云在口)。巳时(在乳。一云在肩)。午时(在胸胁)。未时(在腹)。申时(在心)。酉时(在膝。一云在背脾)。戌时(在腰。一云在阴左右)。亥时(在股)。

上皆人神所在,并不宜针灸,慎之慎之!
 
禁针穴歌
(共三十一穴。)

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 、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及青灵。乳中、上臂三阳络,二十三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阳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