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药炮制与养护贮存

枣仁首乌生与熟麻黄茎与根各有何区别?
这三种药材生与熟,上茎和下根的作用,是有一定区别的。使用不当,不仅治不好病,反而产生副作用,应引起注意。

(1)枣仁:生用治身体疲倦,四肢无力,胆实,好眠。热也;熟用治烦躁、心悸、不眠、胆虚。寒也。

(2)何首乌:生用润肠通便,无滋补作用;熟用补肝肾,乌须发等。

(3)麻黄:上茎有发汗,散表寒作用;而麻黄根则具收敛、止汗等作用。故在炮制前挑选整理时,应分开档次和部位,单独炮制和贮存。
 
中药材主含哪些成分?
中药材所含的成分,植、动、矿类各有所不同。现按大类概述如下:

(1)植物、动物类:主要有:糖类、粘液质、淀粉、油脂、纤维素、色素、各种维生素、皂素、激素、酵素、斑蝥素、蜂毒、黄碱素、蛋白质、氨基酸、钙质、酶类、蜡质、鞣质、挥发油、树脂、树胶、乳类、有机酸、苦味质、生物碱、无机盐、甙类,还有各种金属微量元素等。但这些成分,并不是每种药材都具有的而是含其中1种或多种,分别可以起到养阴、补阳、增钙、活血、止血、镇痛、表散、和中、健胃、通利和调节肌体代谢谢等作用。由于地理条件、阳光、土壤、产收季节等的差异,各种成分的含量高低也不尽相同。

(2)矿石类:除主要含铁、铅、锌、磷、钙、铜、汞、碘、砒外,还有氧化物、氯化物、硫化物、砷化物、碳酸盐、硅酸盐、硼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等等。这些大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通过服用,分别可起到滋补、强壮、平衡、调节、抑制等作用,进而达到战胜疾病之目的。但应注意微量二字。
 
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影响如何?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味苦、具碱性。通常似碱的性质,能与酸结合成盐,多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游离生物碱,一般都不溶或难溶于水。所以通常用醋、黄酒、白酒等作炮制辅料。它主要是利用醋的稀酸,使游离生物碱转化为生物碱盐而溶于水,被水煎出来,增强其治病疗效。如草乌附子中含的乌头碱,经高温处理,能水解成毒性小的乌头原碱,以降低乌头的毒性。其它含生物碱类药物,其炮制的作用,基本上与此相仿。
 
炮制对含甙类药物的影响如何?

甙,系糖分子中环状半缩醛上的羟基与糖分子的羟基或酚基,失水缩合而成环状缩醛衍生物,味苦。它一般溶解于水和乙醇中,有些亦可溶于氯仿和乙酸乙脂,但难溶于醚和苯。因酒易溶解甙,所以炮制常用酒作主要辅料,又因甙多溶于水,故绝大部分药材水制时强调少泡多润,以免造成成分的丢失。如甘草、秦皮、大黄等。

含甙类成分的中药材,往往同时含有相应的、专一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容易被相应的酶所水解,特别是醋酸条件下的水解更严重。如槐花中含有较高的芦丁素,由于酶的作用,使芦丁素分解而失去疗效。不仅如此,所有花类药物中的花色甙,多因酶的作用而变色、脱瓣,所以常用烘、烤、晒的干燥方法,使其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作用。
 
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如何?
挥发油,通常是一种包括醇、酚、醛、酮、酯及萜烯等成分在内的混合物。也是一种具有治病作用的多种活性成分。大多是蕴存在芳香气味的药材中。常温下它可以自行挥发而不留任何油迹。但它比水轻,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及脂肪油中。故这类药物应“抢水”洗,不宜加热处理,不宜久浸久泡,也不宜高温烘烤暴晒,以防芳香气味散失;但由于某些病症,既需要这种药材,可又不需要它含的挥发油成分,故应通过炮制,来减少这种成分,以免产生其副作用。如苍白树则选米泔水浸泡,去其挥发油。还有些炒炭、炒焦的药物,目的也是为了降低挥发油成分。据实验,炒焦可减少40%,炒炭可减少80%的挥发油,用面、纸煨、土炒可减少20%,以醋、酒、盐炙减少10%-15%。可见加工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材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如何?
鞣质,是一类多元酚类的化合物,实质上也属于甙的一种。它广泛地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涩味和收敛性质。医疗上常作为收涩剂,用于止血、固脱、止泻、烧伤愈合等。有时也可用来作生物碱及重金属中毒的解毒剂。鞣质易容于水和乙醇,极易溶于热水,呈现一种胶状溶液。故炮制时,多采用酒制,好的方面是容易脱性,增加其有效成分,但它易溶性强,故水制应尽量少泡多润,更不宜用热水浸泡。如大黄炮制前,含有致泻作用的蒽甙和收敛作用的鞣质,经酒制后,蒽甙量显著减少,而鞣质变化不大,故酒大黄泻下作用不大,而收敛止泻作用相对增加。不能不引起注意。
 
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影响怎样?
有机酸也是被广泛地存在于植物中,特别是有酸味的果实类药材含量较高,对人体营养及生理上都有重要作用。低分子的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在水中长期浸泡,也会大大降低其含量。因此,水制时也应坚持少泡多润,防止有机酸流失。

高热对有机酸可产生破坏作用。如山楂炒炭后,有机酸下降68%。酸性降低,其刺激性也随着下降,又如乌梅生用伤齿,炒炭后酸性大减。另外,一些含有机酸的药物,同含生物碱的药物合制,则增强溶解度,可提高疗效,如黄连和吴茱萸共制,就是起这种作用。
 
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影响如何?
油脂多存在于植物的器官中,尤种子类药材含量最高。主要组成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脂。具有润肠通便、致泻作用。有的油脂含有较大的毒性,服了可产生副作用。故往往采用不同的加工炮制方法,进行分类制作。如柏子仁、千金子、巴豆,去油制霜,前一种降低其滑肠作用,后两种则是减低其毒副作用。又如马钱子采用油炸方式,也是为了减弱其毒性,瓜蒌仁炒后使用,可适当降低其油性,起下气、降逆、止咳除痰作用,而肉豆蔻主脏泻,但它含有油脂,故用面煨以减去其油性。起到止泻作用。
 
炮制对含蛋白质类药物的影响如何?
蛋白质,是一类大分子胶体物质。蛋白质经过分解,可产生氨基酸的混合物。而中药材大部分存在蛋白质和氨基酸,有的则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有的已应用于临床。但蛋白质经煮沸后,要凝固变性,某些氨基酸遇热不稳定。如雷丸、天花粉、猪苓、蜂毒、蜂王浆等中药,以生用为宜。然有些蛋白质,又是有毒的成分,需要通过加热煮沸来降低其毒性,如白扁豆含有毒性,煮沸或炒焦后,毒性减弱。

以上说明,含蛋白质类的药材,绝大部分不宜加热或高温炮制,以防止凝固变性和药效丢失;但对于含有毒性蛋白质的药物,必须加热处理,以避免产生毒副作用。
 
炮制对含氨基酸类药物影响怎样?
多数中药含有氨基酸成分,有的亦具有很明显的生理活性。纯洁的氨基酸多数是无色的结晶体,易溶于水,故不宜长期浸泡于水中,以免损伤其有效成分;其次是氨基酸遇热不稳定,故对含氨基酸成分较高的药材,既禁止多泡,又不要采用高温处理;氨基酸还能和单糖类在少量水分存在状态下,产生化学变化,生成环状的杂环化合物。如麦芽、谷芽等炒后气味变香,而具有健胃消食作用;酸碱度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稳定性、活性影响也很大。故加工炮制时,应根据药物性质妥善处理。
 
炮制对含树脂类药物影响如何?

树脂,是一类极为复杂的混合物。通常存在于植物组织的树道中,当植物体创伤时便可分泌出来,形成固体或半固体物质。医疗上通常用来作防腐、消炎、镇痛、镇静、解痉、活血、止血等。

然树脂类药材,经炮制后,将发生明显变化。如牵牛子本具通利功能,经炒制后,因受热,部分牵牛子树脂被破坏,起到缓和泻下作用。制乳香、没药,可除去有毒性的挥发油,刺激性缓和,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阿魏炒黑,以除去腥臭气味,缓和其烈性。因阿魏树脂醇具有酚类性质,含有硫化物,置空气或日光中,渐变成红色或红棕色,有强烈相似大蒜的气味。故炮制对树脂类或含树脂类较多的药材有一定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大多是有益的作用性的影响。
 
炮制对含无机盐类药物影响怎样?
无机盐成分,大多存在于矿物和介壳类药物中,而在少量植物药材中亦有存在。如钾、钙、镁等,它们大多与组织细胞中的有机酸结合成盐而共存。如夏枯草含有大量钾盐,若长时间水泡,会降低其利尿作用;如硼砂、石膏、明矾等,含有结晶水,经烧煅后,失去了部分或全部结晶水,成为无水化合物,而起到一定的收敛、防腐等治疗作用;炉甘石生品含碳酸锌,煅制后则变成氧化锌,起消炎、生肌、止血作用;自然铜、代赭石,内部组织坚实,生用一难脱性,二不便于胃肠吸收,经醋制后,使其组织疏松,有利于粉碎和煎煮析出其有效成分。总之,应视药物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其合理的加工炮制方法。
 
影响中药安全的自然因素和变异现象有哪些?

影响中药安全的自然因素,主要是阳光、空气、温度和湿度。其中绝大多数药材生虫、发霉、腐烂,与温度和湿度有极为密切的因果关系。

常见的中药变异现象有下列10个方面:

(1)虫蚀:轻则蛀点,重则空洞,呈粉末;

(2)发霉:初度体表少量霉衣,重度点即飞扬,药体即开始腐败;

(3)泛油(亦称渴油、走油):初时药体萎枯,失去本来光泽,重则腐烂;

(4)变色:颜色变淡或转现其它光泽;

(5)气味散失:药物本身的气味减弱或全部失掉;

(6)风化:结晶体或颗粒片状体被风化成粉末状物,气味亦随之消失;

(7)潮解:结晶体或颗粒片状体,溶解成水液,或半固半液;

(8)粘结:药与药相互粘连成一个整体;

(9)升华挥发:部分减少或全干涸;

(10)腐烂:致成残渣或糊状物。
 
仓库温度种类和影响有哪些?如何处理?
中药仓库温度,一般分气温、库温、商品体温三类。大气的冷热程度称“气温”,库房内的温度叫“库温”,商品本身的温度叫“商品体温”。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大气的温度高低决定着库温的强弱,而库温的强弱又直接影响着商品体温的高低。当商品体温超过本身应耐受的限度之后,即产生商品质的变化,再加上温度超过正常标准,商品变质速度更加加速。所以,做好仓贮工作,保证商品的安全贮存,必须首先掌握好仓贮温度。

为保持商品低温贮存,通常采取两种办法处理。一是采用两层砖墙,中间嵌夹吹塑材料,顶端混凝土结构,上面设置隔热层。起到自身耐温的作用。二是采用制冷机人工制冷。通过人工机的调节,使库房温度限制在7-10℃之间。这样就不至于使中药材过早地出现变质现象。
 
空气温度和温度标准的衡量方法如何?
空气温度(大气温度),来源于太阳热能。太阳的幅射,把热量传送到地球表面,然后再将热量传给近地面的空气,使地面空气温度逐渐升高。由于空气不时的对流,使整个大气层获得热量,升高了温度,这就叫做空气温度。

空气温度标准,简称“温标”。它的衡量方法是,采用“摄氏”和“华氏”两种测量法。“摄氏”温标,是以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冰点为“0℃”,沸点“100℃”,每一等分为1℃的温标;“华氏”温标,是以纯水在大气压下的冰点为“32℃”,沸点为“212℃”,中间划分为180等分,每1等分为1℃的温标计算的。前者用符号“℃”表示,后者用符号“0F”表示。我国现行的温标衡量法,都是以“摄氏”温标计算的。

“摄氏”与“华氏”温度是可以互相换算的。“华氏”度数求“摄氏”度数的公式是℃=5/9(0F-32)。“摄氏”度数求“华氏”度数的公式是0F=5/9(℃+32)。
 
空气湿度包括范围和计算方法是哪些?

空气湿度分绝对湿度、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三种类型。一般仓房多采用相对湿度以%衡量表示。

(1)绝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空气里实际所含有的水气量,用克/米3表示。例如:每立方米空气中有12.8克的水汽时,绝对湿度就是12.8克/米3。在气象上通常使用水气压来表示绝对湿度的大小。水汽压的单位和汽压的单位一样,都可用毫巴(m )或毫米汞柱(mmHg)表示。

温度对绝对湿度有直接影响。一般情况,温度高,蒸发到空气中的水汽就多,绝对湿度也就大;反之,温度低,蒸发到空气中的水汽量就少,绝对湿度也就小。

(2)饱和湿度:是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每立方米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量的最大限度。用克/米3表示。

空气中虽然有水蒸汽,但也不能无限制容纳。在一定的温度下,容纳到自然限度之后,多余的水蒸汽就凝结成水滴。这个限度称为在一定温度下的泡和水汽量,此时的空气湿度称为“饱和湿度”。但空气中的饱和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汽温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气温愈高,水汽分子的动能愈大;反之,气温愈低,饱和温度就愈小。不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随之变化。如气温在35℃时,每立方米空气中最多能容纳水汽量39.18克,故气温35℃时的饱和湿度即为39.18克/米3。如汽温再次增高或下降,空气饱和湿度亦会随之升降。

(3)相对湿度:是指在相同温度下,空气的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的百分比。

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100%

饱和湿度

实际上,相对湿度,也就是表示空气中实际水汽量距离饱和状态的程度。相对湿度大,就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汽量距离饱和湿度状态愈接近,空气就愈潮湿,水分愈不易蒸发;反之,空气就干燥,水分就容易蒸发。

还有大气层中的“露水”和物体表面出现的“水淞”(出汗)等,都是与温度和湿度有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的。
 
微生物对空气温度的适应性如何?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种类复杂,一般来说只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但直接影响着中药霉腐变质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其次是细菌。这些归属于微生物中的真菌门和细菌门。霉菌又分曲霉、青霉、毛霉、根霉、木霉等多种。酵母菌多在含糖质较高和偏酸性条件下生长繁殖。细菌比微生物中的菌体要大。它是危害含水量较大的动植物药材的主要对象之一。已知的细菌达1500余种。

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条件是:(1)低温性微生物,最低生长温度为0℃,适宜温度5-10℃,最高生长温度20-30℃;(2)中温性微生物,最低生长温度为5℃,适宜湿度25-37℃,最高生长温度在45-50℃;(3)高温性微生物,最低生长温度为30℃,适宜温度50-60℃,最高生长温度达70-80℃。在各类微生物中,以中温型为主,霉腐微生物也以中温性为最多。如霉菌的适宜生长温度20-30℃,10℃以下不易生长,45℃以下停止生长。

杀灭微生物的温度界线,称为致死温度。在致死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生长死亡的时间,称为致死时间。在致死温度以上,例如黄曲霉,干热致死温度为120℃,需60分钟;湿热致死温度为80℃,需要30分钟。
 
微生物对空气湿度的适应性如何?

一定的湿度,是微生物繁殖与生长的必备条件。没有水分,一切生命都不可能存在。但不同的微生物,对湿度的适应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有荚膜、芽孢的细菌和霉菌的孢子,是比较耐干旱的。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以保持一个时期,遇适宜的条件,仍能生长繁殖。

根据微生物对于湿度要求的差别,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1)高湿性(即湿生型)微生物发育,要求最低相对湿度为90%以上;(2)中湿性(中湿型)微生物发育,要求最低相对湿度80-90%以上;(3)低湿性(干生型)微生物发育,要求最低相对湿度80%以下。

微生物中,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部分霉菌,如青霉、毛霉等多属于湿生型;多数霉菌属于中生型;部分曲霉如灰绿曲霉、白曲霉、杂色曲霉等,都属于干生型。
 
中药水分存在的形式与测试方法有哪些?

因其亲缘类别不同,中药材水分存在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根据水分子在药材体中结合力的大小,一般可归为下列4种存在形式:

(1)结构水:是药材组成成分中的氢原子、氧原子在一定条件下,以水分子形式与药材体内的其它原子发生化学反应所形成的化合物。

(2)结晶水:是药材组成成分中含有易溶于水的亲水溶质溶解后,溶质分子与水分子结合成的水化物。如生石膏、明矾、芒硝等。

(3)吸湿水:多数中药都具有吸附周围气体和液体分子的能力。而吸附能力的大小与外界条件及本身性质有关。当从空气中吸附水蒸汽时,本身的含水量增加,这便叫做吸湿水。

(4)游离水:存在于药材细胞内和细胞间隙中,很不稳定,多随着药材本身的干湿而变化。因它溶有糖、酸和其它可溶性物质,往往对药材质量变化,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测水法:目前,测量中药材含水量的方法很多。利用仪器测定含水量的主要方法有4种,使用最多的是烘干测试法,其次是甲苯法。烘干法,是中国药典采用的测试方法。其特点是准确、快速、误差小。主要过程及原理是把含有一定水分的药材称定,放入烘干箱内进行烘干,使其水分散发,从而测定出药材含水量的高低。主要设备是千分之一的天平、电热烘干箱、干燥器、铝质蒸发器、玻璃称量瓶等。

将药材切片或剪碎后,准确称出10克,放入无水无杂质的蒸发器中,置于预热105℃±2℃的电热烘干箱内,烘1.5-2小时(如温度不够,应回升到105℃时计算),取出放在干燥器内冷却后称重,再又放入烘干箱内烘30-40分钟,取出冷却称重,即可算出含水量的百分率。

烘前重量-烘后重量

含水百分率=--×100%

烘前重量
 
中药仓房通常采用哪些吸潮方法和吸潮剂?

中药贮存的中小仓房通常用吸潮剂吸潮法和机械吸潮法两种。常用的吸潮剂有生石灰、氯化钙等5种材料。

(1)吸潮剂吸潮法:这是目前最简便、经济而且又较有效的一种吸潮法。适用于中小仓房。

——生石灰干燥粉堆放在仓房或四角,或者铺于地面上,每公斤吸收水分0.25公斤左右。

——氯化钙,为白色定形的固体,呈颗粒或块、粉状。每公斤吸水分1公斤左右(工业用氯化钙稍次之)。当吸潮后变为液体时,放铁锅里煮至出现厚结晶时倒出,可以继续使用。

——硅胶(矽胶):分绿色、乳白色、兰色、赭黄色、原色等粒状或规则的固体。每公斤可吸收0.4-0.5公斤的水分,在130-150℃下烘至恒重后,仍可继续使用。

——木炭:一般每公斤可吸收水分0.3公斤左右,吸足后重换干燥炭。

——炉灰或草木灰:每百公斤可吸收水分5-10公斤。

(2)机械吸潮法:利用空气去湿机的机械吸潮方法,降温快、省劳力。在气温27℃相对湿度为70%时,一般每小时可吸收水分3公斤左右;当库温低于15℃时,可用升温的方法来降低空气中的湿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