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伟大的中医靠院校,完蛋了

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年龄
45
今天碰巧一个机会,翻了下现在的本科生的教材,是一本《针灸治疗学》 绿色封面的

随意翻开正好在编写说明这个部分,看完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感到中医不用别人反,已经自己玩完了

摘取其中的一些录之于下:

修订说明:本次教材编委会会议认为本教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的力度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许多中医病名古奥难懂,西医不懂,病人更不懂,不利于拓展针灸的适应症,本教材做到了病名规范化,通俗化,

让中医,西医,病人都容易了解针灸能治哪些病,有利于扩大针灸的影响利

2:突出针灸的临床特点,强调经络辨证,将“西医诊断”“中医分型”“针灸治疗”的诊疗思路有机结合,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特长

大会建议:

1:病名应该坚持现行的通俗化,大众化和规范化写法,这样对广大的西医和病人宣传针灸的适应证大有好处

4:教材中”附录“的部分篇幅偏多,修订可保留”针灸临床研究进展“”针灸临床研究规范“和”针灸临床病历书写“三个部分的内容,而将”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针刺麻醉“三部分放入以后的参考书中

=========================================================================

看完上述言论,想起了邓老所言“我们这一代是一代完人”“辛辛苦苦几十年培养中医掘墓人”

心里把凉拔凉的

“1:许多中医病名古奥难懂,西医不懂,病人更不懂,不利于拓展针灸的适应症,本教材做到了病名规范化,通俗化,让中医、西医,病人都容易了解针灸能治哪些病,有利于扩大针灸的影响利”

你一个中医连中医的病名都搞不懂你还叫中医?==========================================================
将“西医诊断”“中医分型”“针灸治疗”的诊疗思路有机结合,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特长

难怪我一个朋友去一家省级中医院挂教授看病,结果连脉都不把
========================================================
“教材中”附录“的部分篇幅偏多,修订可保留”针灸临床研究进展“”针灸临床研究规范“和”针灸临床病历书写“三个部分的内容,而将”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针刺麻醉“三部分放入以后的参考书中”

中医最精华的东西就被你们这帮“专家”废了,几千年的东西到这里断代!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文革遗风何以代偿!
 
心里把凉拔凉的

“1:许多中医病名古奥难懂,西医不懂,病人更不懂,不利于拓展针灸的适应症,本教材做到了病名规范化,通俗化,让中医、西医,病人都容易了解针灸能治哪些病,有利于扩大针灸的影响利”

你一个中医连中医的病名都搞不懂你还叫中医?
==========================================================
将“西医诊断”“中医分型”“针灸治疗”的诊疗思路有机结合,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特长

难怪我一个朋友去一家省级中医院挂教授看病,结果连脉都不把

========================================================
“教材中”附录“的部分篇幅偏多,修订可保留”针灸临床研究进展“”针灸临床研究规范“和”针灸临床病历书写“三个部分的内容,而将”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针刺麻醉“三部分放入以后的参考书中”

中医最精华的东西就被你们这帮“专家”废了,几千年的东西到这里断代!
 
中医如何发展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觉得当前中医要发展就必须要研究出一套如何让古中医用通俗易懂的教材。以前很多人自学中医都可以成为一代大家,为何现在很多人越来越不能正确的认识中医,真的是中医太深奥还是。?
 
心里拔凉拔凉的啊
 
学习中医,三年有三年的理解;五年有五年的感受;十年以上才能谈些感悟,谁要想速成,现实会告诉你这是不行的,也是不对的。
 
中医现在的式微,根源在于现在的这一代有话语权的人中医造诣不过关,换句话说,让一堆烂人做事情,只能做一个烂的结果出来
 
中医现在的式微,根源在于现在的这一代有话语权的人中医造诣不过关,换句话说,让一堆烂人做事情,只能做一

教中医的一帮人自己都不懂中医的精髓,放在古代中工都够不上
 
尤其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更加如此。。
我上次去看的一个什么副教授
寸关尺的位置都没把对。。
把的只有关和尺。。
不知道这是不是另一流派???
唉。
 
听起来这个病名的统一西化
似乎又是再一次的“简体字”
以后的中医都看不懂古代的医书了。病名都搞不懂了。
 
把编委会的砖家名字写出来,让大家看看,都是那些砖家。
 
网上搜了半天没有,反正个个牌子大的很,皇甫谧地下有知能被气的吐血
 
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个文章标题:
陈丹青酒后吐真言:中国两千年文脉已断,实则党文化使然
 
五四一搞,文革一搞 想不断根都难,当年连汉字都打成糟粕,要拼音化
 
陈丹青这个其实是个很有趣的人,看看他的经历和看法:

陈丹青:我们的时代休想出现大师

如何成就大师——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徐悲鸿艺术研讨会发言

这次会议的议题很有意思,也很“恶毒”,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如何成就大师?”答案很简单,只有四个字,但我不敢说。我只敢把议题的意思反过来问问,就是:“如何不能成就大师”。

话说徐先生的才,徐先生的貌,是先天的事情,是他父母的事情,是上帝的事情,我们无法回答。如果我们公认徐悲鸿是一位大师,就要说到徐先生的天时,地利,人和。

徐先生的“天时”,是少年时代迎来中华民国的诞生,是青年时代遭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徐先生1895年诞生,殁于1953年,得年58岁——他要是早生三十年五十年,即便有齐白石黄宾虹的才,但不会是他徐悲鸿。他要是晚生三十年五十年,即便他的才天下第一,也不会成为徐悲鸿。

徐先生的“地利”,是他生在江南。如果他生在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贵州、云南……他都不太可能得到后来的机遇,为什么呢,诸位知道,清末民初,中国的文化中心、文化重镇、文化集散地,是在江南,是在当年东亚第一大都市上海。他从宜兴到上海,从上海到巴黎,从巴黎回南京,一路地利。抗战爆发,他和许多文艺人的命运一样,走避南洋、偏安西南,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的时期。战后回到北京,又一次得到地利,担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国立艺专成为大名鼎鼎的中央美术学院——他在民国首都与共和国首都,都成为美术界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

徐先生的“人和”是什么?可以重点谈。

但是,我们谈徐先生的“人和”,与他的“天时”不可分,因为民国初年的文艺精英,都给他遇见了;徐先生的“人和”,也与他的“地利”不可分,因为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中心,前已说及。所以没有他的“天时”,没有他的“地利”,他的“人和”便无从谈起。

譬如第一个赏识提携他的有力人物,是康有为。康有为当年住在上海,今天乡下年轻人到上海,哪里去找康有为这样的大人物?

又譬如第一个跟他私奔的女子,是蒋碧薇。今天江苏宜兴的小姑娘再漂亮、再聪明,哪里挑得出蒋碧薇这样的大家闺秀?

徐先生出道的时代,是军阀时代。在北方,委任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的,是黎元洪执政的军阀政府;在南方,徐悲鸿留洋,拿得是军阀政府的名额与官费。据蒋碧薇回忆录回忆,徐先生在法国,区区留学生,竟然买各种艺术品,钱花光了,就打电话给军阀时期驻法国公使要学费,公使马上给他寄过去——今天哪里去找这样的事?

顺便一提:那时的法国公使自己花钱收藏欧洲油画。全中国如今唯一一批法国十九世纪油画真迹,包括库尔贝的画,就是那位军阀政府驻法国公使亲自购买收藏的,现在有一部分还藏在中央美术学院。

当年徐先生回国出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即今日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前身),他不必加入国民党,不必接受XX部文化部政审,不必通过所谓“国家学位办”的学历与资历审查,不必经过科级处级局级司级等等干部升迁的过程,不必由国务院讨论任命……这一切,民国时代都没有。他徐悲鸿有才学、有名望、有作品、有抱负,他就能施展。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规定能够阻拦他——这种事,今天可能吗。

徐先生招学生,不必通过政治考试和外语考试,他看准了,就能收进来。今天中国画研究院前院长刘勃舒先生正好在座,他本人就是徐先生的美谈:当年刘先生不过是江西一名小学生,给北京的徐先生写信请教,徐先生回信鼓励,后来就被收为弟子——这种事,今天可能吗?

徐先生的文艺观是“为人生而艺术”,他有一个论敌,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这个论敌,就是刘海粟——这是徐刘二位的“不和”吗?不是,这也是徐先生的“人和”。诸位知道,法国有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相争,俄国有柴可夫斯基和穆索尔斯基相争,德国有华格纳与勃拉姆斯相争,美国有海明威与福克纳相争……我们在世界文艺史各个时期,几乎都能找到一对大人物,主张各异,互不相让,其实彼此佐证,相得益彰。中国也有:譬如北宋苏东坡与王安石之争,譬如清末康梁与杨度之争,五四时期有鲁迅和胡适之争——今天,我们各个学术和艺术领域,找得出这样一对对旗鼓相当的大人物吗?

徐先生更有提拔人才的眼光、热情、雅量,尤其是能量。他当年在江西遇见贫寒的付抱石,直接找江西省军政界头目熊式辉资助付抱石留学日本,人家买他的帐;他当年到广西与军政界人物李宗仁、白崇熹结交,人家买他的帐;他回国后亲自举荐吴作人、吕斯百、沙耆这几位小青年去比利时法国留学,教育部买他的帐;北平被解放军包围时期,他在付作义召开京城贤达名流的会议上率先发言,力劝付作义认清形势,顺应潮流,保护古城,人家也买他的帐;他接掌北平艺专,亲自在全国范围杰出画家中点将组班,接聘来京,共享其盛,当时美术界各路英雄好汉全都买他的帐——今天全国各省找得到这样爱惜人才、慨然作主、亲自拍板、从善如流的军政长官与教育长官吗?全国各校找得到这样胸襟开阔、人脉遍在、资望超群的伯乐教授吗?全国各地找得到这样一呼百应的精英群体吗?

徐悲鸿给学生俞云阶送一幅大字“勇猛精进”。结果俞先生当了二十年右派,抬不起头。徐先生一辈子的座右铭是“一意孤行”,今天那位艺术家胆敢“一意孤行”?今天,我们所有艺术家的身家性命“一意孤行”得起吗?我们不但不敢“孤行”,我们甚至没有自己的“一意”。在座哪位说得出自己的“一意”,是什么吗?

徐先生是一位民国人,一位民国时代的文人艺术家,是什么成就了徐大师?是什么成就了五四精英成为各个领域的大师?是什么使这些大师至今无可取代?无法复制?无法超越?

所以我也给在座各位一个命题:为什么我们的时代没有大师?为什么我们的时代休想出现大师?

最后我要替徐先生庆幸:在我们的时代刚刚开始时,他就去世了。概括徐先生的天时、地利、人和,正可谓生逢其时、死逢其时啊。
 
——“如何成就大师?”答案很简单,只有四个字,但我不敢说。我只敢把议题的意思反过来问问,就是:“如何不能成就大师”。

这个人够聪明列
 
70到80年代之间有关白话现代汉语中医药临床方面的书籍我这个农民收藏的有十多本,而且当时各个区、县、地、省、院校图书馆、中医学院医院、军区后勤都有自己运用现代白话文所出版的中医药临床书册,这不可能说是中国人不认识现代汉语以及白话文文章吧!
我看事情不是什么古文、文言文而是“英文”、数理化、元素、维生素、细菌、病毒等等地把脑子给装满了而睁着眼睛不认识六亲和无法生存的问题而已,也是西洋学学到家了吧。
 
中医四大经典都可以是选修课程了,慢盆(慢性盆腔炎)方都可以横空出世了何况其余?
 
别看那书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