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9 声望 10 年龄 54 2008/07/16 #2 呵呵,有些大道至简的味道。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期为平。”,和确实是中医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
致 致和娃娃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6 帖子 2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08/07/16 #3 回复 2# 白头翁 的帖子 我的认识是:“和”是纲,不能看成是中医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
致 致和娃娃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6 帖子 2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08/07/17 #5 回复 4# 致中和 的帖子 应深刻理解“医者意也”的含义,随意引用此话是不妥的。
致 致和娃娃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6 帖子 2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08/07/18 #7 致和娃娃的论点之一(欢迎讨论) 世间知识是无穷尽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理不是由哪个人说了算的。 中医是上至天文,下及地理,中以人为本,实践是基础。阴阳、藏象、辨证论治,为核心的复合科学。 前贤通过实践反复研究性命之道,内经就是载道之书。 中医预防诊治均是以人为本,阴阳、藏象、辨证论治为理论,是属于预防治疗疾病的医学,治疗大纲:整体调节,从调畅人体气化入手,使失调的机体功能致和,恢复生理常态。
致和娃娃的论点之一(欢迎讨论) 世间知识是无穷尽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理不是由哪个人说了算的。 中医是上至天文,下及地理,中以人为本,实践是基础。阴阳、藏象、辨证论治,为核心的复合科学。 前贤通过实践反复研究性命之道,内经就是载道之书。 中医预防诊治均是以人为本,阴阳、藏象、辨证论治为理论,是属于预防治疗疾病的医学,治疗大纲:整体调节,从调畅人体气化入手,使失调的机体功能致和,恢复生理常态。
致 致和娃娃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6 帖子 2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08/07/30 #13 回复 12# 七七 的帖子 整体观不是中医的全部内容~ 中医是一门复杂科学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9 声望 10 年龄 54 2008/07/30 #14 原帖由 致和娃娃 于 2008-7-18 17:28 发表 恢复生理常态 点击展开... 传统的大道,可以涵盖世间万事万物。 我不反对‘站的高’,但过度的理论化,就容易脱离实际。中医,终归还是要由天地到人,由人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知其常,查其变,当然对,但怎么样的才算生理常态?
原帖由 致和娃娃 于 2008-7-18 17:28 发表 恢复生理常态 点击展开... 传统的大道,可以涵盖世间万事万物。 我不反对‘站的高’,但过度的理论化,就容易脱离实际。中医,终归还是要由天地到人,由人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知其常,查其变,当然对,但怎么样的才算生理常态?
致 致和娃娃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6 帖子 2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08/07/31 #15 回复 14# 白头翁 的帖子 很高兴看到你的对话,理论不是高度,它是发展的,它来源于实践,中医是复杂科学 生理常态是人体动静平衡,失常就是病态比如说:人体应当有的,没有了就叫做虚,多余了就是实。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9 声望 10 年龄 54 2008/07/31 #16 论坛中的孙曼之老师,常常提到某某体质,是说,即使在正常的状态下,个体的阴阳平衡也是有差异的,因体质不同就存在患某种疾病的倾向,而这种差异很难量化,凭借的还是一个中医的经验积累。 ‘人体应当有的’,缺了就一定是虚吗?多余了就一定是实吗? 从上面的看来还不是,还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为病。。而未病前,需要医疗干预吗?又如何干预?
论坛中的孙曼之老师,常常提到某某体质,是说,即使在正常的状态下,个体的阴阳平衡也是有差异的,因体质不同就存在患某种疾病的倾向,而这种差异很难量化,凭借的还是一个中医的经验积累。 ‘人体应当有的’,缺了就一定是虚吗?多余了就一定是实吗? 从上面的看来还不是,还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为病。。而未病前,需要医疗干预吗?又如何干预?
致 致和娃娃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6 帖子 2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08/08/02 #20 回复 16# 白头翁 的帖子 我尊重孙曼之老师。体质不同,患病倾向有异,已成共识,经验是积累的,包括前人经验,但认证不能只凭经验,见微知著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有余不足广义应如我所知,谢谢你的对话 共同提高!
回复 16# 白头翁 的帖子 我尊重孙曼之老师。体质不同,患病倾向有异,已成共识,经验是积累的,包括前人经验,但认证不能只凭经验,见微知著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有余不足广义应如我所知,谢谢你的对话 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