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泽泻汤

王家祥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7/07
帖子
18223
获得点赞
387
声望
113
年龄
47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5两,白术2两。
出处: 《金匮》卷中。 功效:利水除饮,健脾制水。
主治: 饮停心下,头目眩晕,胸中痞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坚大如盘,下则小便不利。饮水太过,肠胃不能传送。咳逆难睡,其形如肿。
用法用量: 上2味,以水2升,煮取1升,分温再服。
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土气以制水也。 2.《金匮要略方义》:此方所治之冒眩,乃水饮停于中焦,浊阴上冒,清阳被遏所致。治当利湿化饮,健脾和中。本方泽泻白术两药相伍,一者重在祛湿,使已停之饮从小便而去;一者重在健脾,使水湿既化而不复聚。高学山称此为“泽泻利水而决之于沟渠,白术培土而防之于堤岸”,其意甚当。
附注: 泽泻散(《普济方》卷一九一)、泽泻饮(《杏苑》卷四)。本方方名,《医钞类编》卷九引作“白术汤”。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1两,升麻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1两,决明子(微炒)1两,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1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芍药1两,栀子仁半两,人参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黄柏(去粗皮)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白术半两,柴胡(去苗)4两,桑根白皮(锉,炙)2两,青葙子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主治: 肝脏热冲目赤,瞻视漠漠,积年青盲不见物。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破),同煎至1盏,去滓,入芒消半钱匕,放温,食后、临卧服,1日2次。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陈皮、厚朴、黄芩、黄连、槟榔、白芍、甘草、茯苓、滑石、大黄、泽泻。
出处: 《慈幼新书》卷九。
主治: 小儿痢疾。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2两,知母2两,石膏(碎)2两,当归2两,甘草(炙)2两,人参2两,桂心2两,黄耆2两,茯苓2两,竹叶(切)3升,麦门冬3两(去心)。
出处: 《普济方》卷二六一。
主治: 虚汗。
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煮竹叶,取1斗,去滓,下诸药,煮取4升,分服。
制备方法: 上切。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天雄,白蒺藜半两,防风1两,枳实半两。
出处: 《鸡峰》卷十九。
主治: 风寒之气客于肾经,上乘肺而气不下流,风与气搏,面目卒然浮肿,身无痛,形不瘦,不能食,切其脉大紧。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附注: 方中泽泻、天雄用量原缺。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1两半,熟干地黄(焙)2两,五味子1两半,丹参1两半,玄参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人参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2两,石斛(去根)2两,地骨皮2两,磁石(煅、醋淬7遍)3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两半,甘草(炙)1两半,黄耆(锉)1两半,菖蒲(米泔浸1宿,锉,焙)1两半。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主治: 肾间有水,耳聋经年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先以水3盏,煮羊肾1只,取汁至1盏,去羊肾下药,加生姜一枣大(拍碎),大枣3枚(去核),同煎7分,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2两,茯苓2两,牡蛎(熬)1两,白术1两,生姜半升。
出处: 《外台》卷二十三引《延年秘录》。 功效:止汗治气。
主治: 大虚烦躁。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分服1升,1日2次。
制备方法: 上切。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2两,生地骨皮5两,甘草1两(炙),半夏2两(洗),石膏8两,柴胡3两,茯苓3两,生姜3两,竹叶(切)5合,人参2两,桂心1两,莼心1升。
出处: 《外台》卷六引《删繁方》。 功效:通脉泻热。
主治: 上焦实热而致漏气,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热。上焦热结,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 以水1升,煮取3升,分3服。
制备方法: 上切。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漏气者,风热闭其腠理。上焦之气悍慄滑疾,经气失道,邪气内著,乘饮食入胃,枢机开阖之时,蒸发热汗从头身背阳位漏泄,虽言热在上焦,而三焦之源实从下发,故取五苓散中泽泻、桂、苓下通膀胱气化;小柴胡汤中柴胡、姜、半、参、甘中清胆腑枢机;竹叶石膏方中石膏、竹叶、半夏、甘、参上散胃中蕴热。相配之妙,尤在人参助诸药力,桂心鼓诸药性,莼心专泻胃热,骨皮专走三焦也。
附注: 泄热泽泻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木通、茯苓、枳壳、桑白皮、槟榔、葵子、瞿麦各等分。
出处: 《产科发蒙》卷二引周新定方。
主治: 妇人妊娠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加生姜3两,水煎服。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1两,前胡(去芦头)1两,白术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半夏(汤洗7度,切作片,以生姜汁浸,焙干,炒)1两,槟榔(锉)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十七。
主治: 风痰壅滞,胸膈不利,头目昏眩,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锉)1两,葵根(锉)1两,木通(锉)1两,车前子1两,井泉石(碎)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主治: 肾脏实热,传入膀胱,小便黄赤,结涩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小便利为度。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1两,黄耆(锉)3分,干姜(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牡蛎(煅令赤)半两,芍药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主治: 虚损大劳,惊恐失精,茎中痛,小便白浊,或赤,或如豆汁,或遗沥。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空心分温2服;如小便淋,即以热酒调3钱匕,去滓澄清服,1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1两,细辛(去苗叶)1两,续断1两,秦艽(去苗土)1两,山芋1两,黄耆(锉)1两,防风(去叉)1两半,五味子1两半,生姜(切,焙)1两半。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主治: 气虚,手足厥逆,三焦不顺。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1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临卧各1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半两,桂(去粗皮)3分,白术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1两,牛膝(酒浸,切,焙)半两,干姜(炮)半两,杜仲(去粗皮,锉,炒)3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主治: 五种腰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附注: 肾着散(《普济方》卷一五五)。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1两,瞿麦(去根,锉碎)2两半,榆白皮(刮净,锉碎)2两,甘草(炙令赤)1两半,桂(去粗皮),木通(锉碎),牛膝(酒浸半日,切,焙)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主治: 难产。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3片,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一服未产,更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附注: 圣麦散(《普济方》卷三五六)。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锉)1两,黄芩(去黑心)1两,白鲜皮1两,茵陈蒿1两,阿胶(炒燥)1两,甘草(炙,锉)3分。
出处: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六十一。
主治: 酒黄,病人五脏积热、面赤,言语带邪,昏沉错乱,目中黄色,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半匕,空心米饮调下,1日2次。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泽泻散”。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鸡3两(炒),知母2两,海藻2两,丹参3两,秦艽2两,木防己2两,猪苓2两(去皮),大黄3两,通草2两,青木香2两。
出处: 《普济方》卷一九三。
主治: 寒热当风,饮多暴肿,身如裂,脉浮数。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
制备方法: 上切。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半两,石膏1两,赤茯苓1两,白术2两,防风2两。
出处: 《普济方》卷一二○引《指南方》。
主治: 太阳经受风邪,肾气上从风与热而为风厥,身热汗出烦满,不得汗解。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煎至1盏,去滓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白芍2钱,当归1钱,黄芩1钱,泽泻1钱,甘草1钱,楂肉1钱,丹皮1钱,木香4分,滑石2钱,青皮8分,厚朴8分。
出处: 《医家心法》。
主治: 痢疾。
用法用量:
加减: 红积,加黄连8分或1钱至1钱5分;鲜血,加生地3钱;初起毒盛,便难,人壮实者,加酒制大黄2-3钱;身体发热,加柴胡8分或1钱。
 
名称: 泽泻汤 别名:泽泻汤
组成: 泽泻8分,升麻8分,知母8分,柴胡8分,栀子仁8分,芍药8分,决明子5分,枳壳(炙)4分,竹叶(切)1升,杏仁(去皮尖)6分,寒水石(碎)6分。
出处: 《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婴孺方》。
主治: 小儿眼赤痛,有脓,壮热。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1升半,5-6岁为3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