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谈中医如何认识人体

这也叫中医?不如叫中医神教好理解点.
 
气与五行(2)
以水气也是湿气为例,它是组成水的原料,它或者是飘散运动着的氢离子和氧离子团,或者是水分子或水分子团,只要它还是飘散的,无规则运动作,我们还是叫它为水气而不是水,尽管其中已经有水分子了。水气中有能量,也有物质,更主要的是有水的信息。水的信息让水气构成水,也构成水的性质,水主要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古人就把它引申到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现象和事物,均归属于水。这就是古人取象比类的方法,这是很高明的,因为这一类事物它们的能量状态和运动方式相似,容易聚到一块,容易产生交互作用。这一类现象和事物有哪些呢,《黄帝内经》为我们归纳出了一些典型: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再来看火,火性炎上,这一点很好理解,木柴烧着了,火苗直向上窜,用锅烧水,火性转到水里,水开后,水蒸气直向上升。《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被妖精抓住了,要蒸来吃,猪八戒皮粗内厚,妖精怕蒸不熟,于是把他放在蒸笼最底层,认为离火近点,容易蒸熟,把唐僧放在最上层,离火最远,怕他细皮嫩肉,蒸烂了不好吃。孙悟空一听就知道妖精是外行,不知道火性炎上的道理,在密闭蒸笼里,最上层温度反而是最高的。孙悟空是内行,跟老师学过,但他认为自己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没人管得了他,受了点委屈就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压在了五行山下,说明并没有真正跳出五行。“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古人引而申之把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火是一种特性,蕴藏在事物中,对事物起温热和升腾的作用,却没有单一由火聚集成的物质,因为火的性质本来就是发散,你叫他如何聚集成物!凡是升腾和发散一类的现象和事物,它们自然都走得近,形成火类。这一类现象和事物的代表内经归纳如下: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木气怎么理解,前面说了水向下,火向上,木呢又向上又向下,它是伸展,你去观察树木,虽然木气不是专指树木,但树木是其中的代表,它的根向地下伸长展开,树干和技向上伸长展开,有点象人伸懒腰。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观察树木的生长形态,它可以伸直也可以转弯,向上向下向外周伸展,木能生火,所以木性虽能下展,但总的说来以向上的成分居多,木与火同样是上升,但木在下,火在上,木是升之半,火是升之极。古人引而申之把具有生长、展放、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它是和种伸长、展放的气,这类气聚集成的东西都具这种特性。这一类现象和事物的代表内经归纳为: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气与五行(3)
再来看金气,如果说木气是生长、发散的,那么金气就是与它相反是收敛和下降的,注意,金与水同样是向下,但金是下降,水是下潜,金能生水,金是降之半,水是降之极。金气的能量是内收的,古人用金属金来代表它是有道理的,金的的固体形象代表了能量的收敛及非发散状态,我们坐在金属的物体上会觉得凉凉的,因为屁股上的热量很快被吸收传导走了,坐在木头的物体上就没有这种感觉,木生火嘛,反而给你暖暖的感觉。所以凳子多是木头做的,少有用金属来做,坐着不舒服,人体毕竟是喜欢温暖的。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让热热的东西变凉,热了就乱,物质产生热就是分子的乱运动造成的,水气热了,则满天弥漫,如果能量内收,物质就没有那么活跃了,水气凝也结成雨霜,植物能量内收凝结成果实,这相当于是场革命。古人引而申之把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现象和事物,均归属于金。这一类现象和事物代表内经归纳为: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再来分析土气,土气的运动状态是什么呢,土不升不降,不左不右,具有居中不动之义,因其不动,所以四方之气都以它为参照,显示出升降沉浮的状态,四方之气围绕它运行,给它添砖加瓦,也受到它的支援。古人称“土爰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这一类现象和事物代表内经归纳为: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五行与人体
通过对五行的分别解说,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所谓五行,就是生成万事万物之气的的五种运行状态,或聚或散,聚而成物,散而成气。天上天下的现象和事物都可以归纳在五行之中。人体也是这五行之气组成,在含有遗传信息的先天之气的作用下:
具有木气性质一类的物质,生成了人体的肝、胆、心包、三焦、筋、目、爪甲等。
具有火气性质一类的物质,生成了心、小肠、血脉、舌等。
具有土气性质一类的物质,生成了脾、胃、肌肉、口唇等。
具有金气性质一类的物质,生成了肺、肠、鼻、皮毛等。
具有水气一类性质的物质,生成了肾、膀胱、骨、耳朵、头发等。
人体需要不断众大自然中吸取五行之气供自己的生存的需要,其中,六腑负责消化吸收,把各种食物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转化为后天精气;五脏负责收藏与应用。食物本身具有五行, 消化吸收后,同气相求,味酸的绿色的食物精气入肝,味苦的红色的食物精气入心,味甜的色黄的食物精气入脾,味辛的色白的食物精气入肺,味咸的色黑的食物精气入肾。有的食物有多种味和多种色,亦被分解,分别入不同的脏。医书上除了入脏还有入经的问题,是指入脏所对应的经脉,五脏是通过经络与其它器官和肢体联系的。
 
你的认识有一定道理,认识真理的道路有很多,如何你真能了解人体血液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了解它的生成、作用与代谢谢,了解它与精、气、骨、肉、津、筋、神等的关系,亦可入道。不过,你的理解太过粗疏,如“构成血液的各个物质都叫做气。”“治病其实就是调整血液平衡”等,仅有这样的理解,无助于临证实践。中医更多时候是在调气理气,虽然调气理气会影响到血,但不能因此就叫调血;学中医的重点不是知道调理气血的必要性,而是要知道如何调理、什么时候调理,用什么方法调理、从什么地方调理等。中医提倡整体性思维,但这个整体性体现在对微观事物的精细理解和综合之上。不然,语言精练的“黄帝内经”也不必说那么多了。
 
看了春晓老师的文章真是受益匪浅,以前对五行等东西理解得很肤浅,听了老师一讲,对五行有了更深的认识,真是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激动的眼泪都出来了。真的很感谢春晓老师,非常期待下文,非常期待!另外强烈鄙视一下 22楼 和27楼的你喜欢看就看,不喜欢看就走人,不要在这里“放屁”了,有自己的观点可以去立个专贴发表,别扰人视听,真是半桶水晃得厉害。
 
药物之五行
当身体因为外邪或内伤,运转失常,就会造成人体的五行失常,有的不足,有的有余,日常食物不能调节时,就需要有意的补充某些食物或药物来调节,补不足而损有余,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药食同源,这时用来治疗的食物也变成了药物,该用什么药物来治疗,必须要了解药物的五行属性,我们才知道所用的药物会到身体的哪一个脏腑与经络,起怎样的作用。关于常用药物的五行例举如下:
1、属木气的药物,此类药物与肝及相属的器官,暂且称为肝系统具有亲和力,主要分为补养和疏泄两类,肝气不足要补养,肝气过旺包括肝火重以及肝气郁结等要疏泄。
补养类:山萸肉、生地、熟地、女贞子、白芍、乌梅、当归、首乌、枸杞、鸡血滕、鳖甲、吴茱萸、仙灵牌等。
疏泄类:柴胡、薄荷、川楝、青皮、郁金、元胡、香附、麦芽、菊花、钩滕、天麻、石决明、龙骨、牡蛎、珍珠母、白蒺藜、羚羊角、全蝎、蜈蚣、僵蚕、龙胆草、桑叶、决明子、黄苓、青黛、夏枯草、栀子、丹皮等。
有的药与食物一样,兼具多种属性,但各有轻重,进入人体后亦被分化为多种精气,分别进入相应的脏器系统。肝主疏泄,喜条达,所以木气类药物以疏泄类居多。
2、属火气的药物,此类药物对心脏血脉系统具有亲和力。
补养类:丹参、麦冬、阿胶、枣仁、柏子仁、当归、赤芍、桂枝、肉桂、附子、干姜、薤白、元肉、远志、炙甘草、鸡血藤、人参、茯神、黄芪等。
疏泄类:生地、黄连、莲子心、灯心草、竹叶、栀子、连翘、
心主血脉,心藏神,也是人体的动力系统,所以多养血安神之药。心不宜虚散,虚则心慌,散则心乱,所以补养的药多于疏泄的药。
3、属土气的药物,此类药物对脾胃系统具有亲和力。
补养类:干姜、苍术、白术、人参、甘草、豆蔻、砂仁、山楂、扁豆、山药、石斛、玉竹、麦冬、天花粉、黄连、苡仁等。
疏泄类:陈皮、砂仁、蔻仁、苍术、白术、山楂、神曲、谷芽、麦芽、鸡内金、木香、厚朴、藿香、佩兰、香橼、生姜、半夏、沉香、代赭石、石膏、知母、黄连、黄苓、芦根、莱菔子、大黄、芒硝、鸡矢藤、槟榔、牵牛子等。
脾胃居中,主消化,脾胃受纳食物并消化食物,产生的糟粕要排除,精华要输送,不能堵在中间,所以能量最重要,消导最重要。所以有时以疏泄为补,比如砂仁、蔻仁、苍术、白术、山楂等,是疏导类的药,也是补养类的药。因此,土气药中疏泄类的占多数。
4、属金气的药物,此类药物对肺脏系统具有亲和力。
补养类:沙参、麦冬、天冬、天药粉、玉竹、山药、百合、银耳、石斛、人参、黄芪、五味子、乌梅、白果、杏仁、川贝、阿胶等。
疏泄类:桔梗、麻黄、桑叶、苏叶、桑白皮、地骨皮、黄苓、栀子、知母、瓜萎、天竹黄、胆南星、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橘红、半夏、浙贝、紫菀、款冬花、白前、前胡、白芷、细辛、石膏、牛蒡子、枇杷叶、陈皮、旋复花、竹沥、竹茹、泽漆、侧耳根、芦根等。
肺主呼吸,多空窍,所以最忌痰湿。肺又是气之宗、水之上源,负责输布精气,需要上宣下降。所以肺气仍以疏泄为主,金气药疏泄之类较多。且疏泄类多去湿化痰、理气顺气之药。肺主气,呼吸如风又使肺易燥,故补养类多补气和滋润之药。
5、属肾气的药物,此类药物对肾脏系统具有亲和力。
补养类:熟地、黄精、枸杞、天冬、补骨脂、胡桃肉、肉丛蓉、菟丝子、巴戟天、仙灵脾、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龟板、鳖甲、牛膝、首乌、紫河车、鹿角胶、鹿茸、杜仲、肉桂、附子、仙茅、蛇床子、五味子、金樱子、黑豆、黑芝麻、骨碎补、续断、益智仁、龙骨、牡蛎等。
疏泄类:白术、泽泻、猪苓、知母、黄柏、金钱草、木通、车前草、匾蓄、瞿麦、石苇、滑石等。
肾脏是人体蓄积精气的地方,主藏精,精气只嫌少不嫌多,所以有“肝无虚证,肾无实证”的说法。所以肾气类药以补养类最多,补阴补阳补气补血补骨补髓的药都有,要说明的是,脊髓和脑髓也是肾的系统在管,所以补脑必须补肾,补肾也是补脑,肾虚了包你记性不好,思维不敏捷。肾也主二便,最怕水湿贮留,所以,其疏泄类的药多是化湿利水的,并且总量不多。有句话叫补肾不如利尿,如果肾利水不好,水湿贮留,补肾无益,且越补越差,一利尿肾就好了,壮实了,临证上这种情况很多。
 
阴阳概说
知道这些就可以治病了吗?还不行,还需要知道五行的生克关系,还要知道阴阳。
前面说了,万物都是一气化生,但一气之中又有分别,分为阴和阳。任何事物都有其阴和阳两面,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万物负阴而抱阳。
显现在自然中的是:轻清者为阳,重浊者为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阳在上而阴在下。气聚为为阴,散而为阳,故阳化气而阴成形,阴主静而阳主躁。
显现在人体之中则是:血为阴、气为阳;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显现在食物和药物中则是:气为阳、味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味厚者为阴,味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气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总体来说就是: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五行与阴阳的关系
知道了阴阳,我们再来五行与阴阳的关系,五行与阴阳皆是一气的状态,如果说阴是气的凝聚、下潜与收缩状态,那么阳则是气的扩张、升腾与发散状态。五行则是阴阳的发展变化,其中水是阴、火是阳,木为阴中之阳、金为阳中之阴、土是阴阳冲和的状态。五行在人体情况是:水在下属肾;火在上属心;木在左属肝;金在右属肺;土居中属脾。我这里说的是气机分布,不是解剖位置,肝的解剖位置是在右,但肝气的气机分布是在左。五行本行又各和阴阳,比如木气又分为阳木和阴木,阳木称甲木,阴木称乙木。其余四行也是如此。
 
人体的阴阳五行与自然的阴阳五行的联系
人体的阴阳五行之气是通过吸收自然的五行之气转化而来的,所以要理解五行相生与相克,可以从先了解自然界五行之气着手。自然的五行之气亦是一气所化,我们已知道中医所说的气是能量、信息和物质一体的,其中能量是主体,信息确定能量的运动方式,物质则是同属性的已固化的一部分能量信息聚集体,三者以能量为主体。在地球上,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能量的供体,太阳与地球的相互运动造成它对地球的提供的能量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365天,人们把它分为十二个月,每三个月为一季度,分为四个季度,即春夏秋冬,不同的季度,光照时间和强度变化很大,日照给予地球的能量差异很大,故引起地球五行之气也随之产生季节性的变化。人体是恒温的,因为这个恒温,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五行之气常年保持平恒稳定的运行状态,虽然人体各个部分因为阴阳和五行之气的分布有所差异,体温略有差异,但成年人体温总体保持在36-37摄式度之间。这是人体的正常工作温度,为什么会是这个温度,而不是其他的温度,这牵涉到生物化学的问题,不在这儿探讨。四季的变化,引起气候五行的变化,产生寒热温凉等气温变化,使人体内维持恒温和五行平衡所耗的能量会有很大不同。比如冬天人要维持恒温就比春天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此外,四季变化还会大大影响地球动植物的生长繁育情况,这也是五行之气的另一种变化方式,这会引起人食物结构的变化,春天食物匮乏和秋天的食物丰富以及春秋食物品种的不同,对人体影响也是不同的,这是四季节律对人体的影响。另外,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节律对人体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还有月节律,周节律等也会对人体产生不现的影响。
以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常提到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转头来说这个,是因为它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不相信和理解这个理念,要学好中医是很难的。这个理念常常让接触它的人觉得很玄,其实他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被理解的。在中医的观念中,人体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与人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都是阴阳之气,五行之气的运行和组合体。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以维持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十分重要的。
 
四季五行对人的影响
通过的四季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自然界中五行的盛衰情况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春三月,光热由少到多,逐渐增强,大气由冷到暖,由潜藏收缩的状态逐渐上升扩展,万物复苏,推陈出新,树木树干伸长,发出新的枝叶。这是木气运行的旺季,人体感受天气的变化,木之气亦旺,温度回升后,人体内气机也由潜藏收缩的状态放展开来,生机勃发,向全身伸展。这个时候要做的是要让这股生生之气在体内畅达而行,跟着太阳的节律,夜卧早起,穿宽松的衣服,情志优闲而不压抑,对自已和对他人要宽松,对万物要优容,赏而不罚,让这种生气不受折杀而逐渐壮大起来。
夏三月,光热充足,万物得到充足的光热而充分生长,枝繁而叶茂。这是火气运行的旺季,气机由上升扩展转为分化扩散,充足的能源使植物不断的开枝散叶,动物不断的运动繁殖。人体感受天气的变化,火之气亦旺,所以心气较壮,这个火气不是上火的火,是能量。这个时候人的心气足,精神健旺,身体各部分能量充足。这个时候,应该顺应这个火气的运行,发挥其作用,成就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要爱自己所爱,做好繁殖后代的工作。不要放溢心性、夸张、狂妄与好争,让体内的火气无功耗散。
长夏,在夏季的最后十八天,中医称为长夏,火气的运行,让能量充运到各个地方,物体蓄积能量,将产生下一步的衍变。长夏是土气运行的旺季,光热已扩散到各个角落,进入到充实阶段,气行缓和而平稳,热气正旺,热蒸湿上,乃是万物孕育的时刻。人体感受天气的变化,土气较旺,也就是脾胃之气盛,脾主肌肉、四肢与运化,所以要调节饮食,莫伤脾胃,多作运动,让土气精华扩散充实到身体各个地方。切忌暴饮暴食、过食生冷、多睡懒动以及多思多虑,让土气壅塞胸腹之中,积聚成浊,反伐自身。
秋三月,气温转凉,太阳对地球供应的能量逐渐减少,气的运行由展放转为内收,这是金气的运行状态,如水蒸汽遇凉后,化为水滴,由升而降,金气的运行状态是收敛和下降的。这个收敛和下降的过程也是浓缩的过程,植物经过长夏充沛的能量及其物质的扩展、充实和孕育,在内收的过程中就会凝结出果实来。天空中弥散的湿气与能量亦收敛下降,天气显得明朗、清肃而干燥。人体感受天气的变化,金气亦旺,体内气机内敛作用加强,能量内收而充实下焦与内脏。这个时候,人要顺应这个秋金之气,收敛神气,心态平和,不要有太多的冲动与想法,安心总结和收获你夏天劳动的成果就好。
冬三月,日照的时间和强度进一步减少,天气转为寒冷,气机进一步收缩凝结,自然界的水都化成冰了,能量处于潜藏封闭的状态,我们说这是水气较旺的季节,它的运行特点是下潜闭藏。人体感受天气的变化,身体气机的内收作用进一步增强,要保持37度的体温要付出更多的能量。这个时候人要顺应水气的运行,减少消耗,争取贮备更多的精气,以备来年生发之需。这个时候的人应该早睡晚起,与太阳同步,注意保暖,多穿点衣服,或者是到温暖的地方去避寒;不大面积提倡去搞冬泳之类的东西,这个与养生是违背的,毕竟傲寒的梅花与松柏是少数,多数的生物是经不起霜雪的,没到霜雪来临就大多凋谢谢了。要回光返照,多关爱自己的身体,不要过于奔命做事,劳心费力。这叫养藏。
 
很有兴趣,MARK一下,期待
 
杏园师兄 说的好,期待下一段精彩!
 
请教杏园春晓老师。任督二脉与三脉七轮有什么区别。
 
请教杏园春晓老师。任督二脉与三脉七轮有什么区别。

这些都是内景隧道,都是存在,并不重合,相对而言,三脉七轮层次更深一些。我缺乏内证,说不好,你欲了解,可参看南师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
 
这些都是内景隧道,都是存在,并不重合,相对而言,三脉七轮层次更深一些。我缺乏内证,说不好,你欲了解

谢谢您的回复。我爱好中医,信奉佛教,是一名佛弟子,也坚持打坐。希望您多多指教我学习中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