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
问:记得你在第一章中曾讲到“骨伤则内动肾”,说明肾与骨的特殊关系;同时,在讲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时,又特别强调肾是精力的源泉,能使人发挥力量而产生各种技巧;而且,作为治疗骨伤的三原则之一和治疗骨伤三阶段之一,都离不开“培元补肾”。你能谈谈肾脏对于人的健康及治疗骨伤和骨病的重要意义吗?
答: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简要地讲一下中医的五行学说。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事物及其运动。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五种事物来说明自然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哲学思想,最早见于《左传》、《尚书·洪范》等著作,到了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已经相当流行,并进一步深化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这就是水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大自然就会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全身,说明人体的整体性,进而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同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阐述五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与阴阳学说贯通一起,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类经》上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这里所说的“气”,乃“五运之气”,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也即“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脉),血(脉)生脾”;“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气更立,各有所胜。”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气之有余,则能克制自己所不能胜过的气,而又能欺侮自己能胜过的气;气若不足,则自己所不能胜过的气趁其不足而来欺侮;自己所能胜过的气,也对其轻蔑地进行欺侮;由于本气有余而进行欺侮或乘别气之不足而进行欺侮的,也往往要受邪,是因为它无所畏忌,盛极必衰,亦必为别气所乘的缘故。侮,有恃强凌弱的意思。乘,乘虚而入。
还有另外一种“五气”,就是《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所说的“天食人以五气”,即入于肝的臊气,入于心的焦气,入于脾的香气,入于肺的腥气,入于肾的腐气。
问:五行与五脏到底是什么关系?
答: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与五脏的肺、肝、肾、心、脾相对应,又相互制约。《素问·五脏生成》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肾也。”此篇论述了五脏与外环境及体内各组织的联系,体现了“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道理,上面引用的这段原文,把它译成白话就是:心的外合是脉,它的外荣是颜面的色泽,它的制约者是肾。肺的外合是皮,它的外荣是毛,它的制约者是心。肝的外合者是筋,它的外荣是爪,它的制约者是肺。脾的外合者是肉,它的外荣是唇,它的制约者是肝。肾的外合者是骨,它的外荣是发,它的制约者是肺。荣,指五脏精气的外在表现所显露出来的气质。
我在第一章中曾引用《素问·刺要论》中的话说:“皮伤则内动肺”、“肉伤则内动脾”、“脉伤则内动心”、“筋伤则内动肝”、“骨伤则内动肾”,也就是肺与皮合、脾与肉合、脉与心合、肝与筋合、肾与骨合,在制约上正好水(肾)克火(心)、火(心)克金(肺)、金(肺)克木(肝)、木(肝)克土(脾)、土(脾)克水(肾)。
五行(五脏)相生相克图
此外,五脏与五味、五色都有对应关系,《素问·五脏生成》说:“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意思是说,色与味同五脏都相对应:白色和辛味对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对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对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对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对应于肾。由于五脏外合五体,所以白色对应于皮,赤色对应于脉,青色对应于筋,黄色对应于肉,黑色对应于骨。“五色”指五脏内部变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种气色,根据不同部位色泽的变化,可以诊断出脏腑的病变。“五味”指人食入五味,各走其所喜好的脏腑器官。《素问·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这种以五行、五位、五体、五味、五色、五气与五脏相联系的理论,有利于临床上的分析诊断和解释病机,进而指导治疗。为了一目了然,兹列表如下:
五行
五位
五脏
五体
五味
五色
五气
金
西(燥)
肺
皮
辛
白
腥
木
东(风)
肝
筋
酸
青
臊
水
北(寒)
肾
骨
咸
黑
腐
火
南(热)
心
脉
苦
赤
焦
土
中(湿)
脾
肉
甘
黄
香
另外,五输穴井、荥、输、经、合也分别与五行相对应:五脏部分(包括心包)为井(木)、荥(火)、输(木)、经(金)、合(水);六腑部分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问:中医的五行学说与哲学的五行学说有没有区别?今天,如何看待中医的五行学说?
答:当然有区别。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关于五行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观点也不断予以更新,并日渐与哲学上的五行学说分道扬镳。作为一种独特的方法论,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医学上的五行学说与逐步趋向唯心的古代哲学上的五行学说,已经形成两个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在理论上出现了用“五行”硬套一切的不良倾向,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某些消极影响。对此,我们既要深入学习,认真继承,又要批判吸收,敢于创新。
问:中医作为国粹之一,的确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正如你所说,由于历史的局限,难免存在某些瑕疵,所以不能囫囵吞枣,把消极的东西也当作精华去继承。但是,同祖国的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未能入乎其内,就不可能出乎其外,先要把传统学深钻透,分清良莠,才谈得上有所选择,然后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你说对吗?
答: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对一切传统文化,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我在前面的几章里,对中医学的传统理论涉及较多,因为我觉得中医传统理论中的有些内容,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在有的中医骨科理论著作中,也很难看到关于传统理论的全面论述。实事求是地讲,像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实用性并不那么直接,即使一无所知,似乎也能照样治病疗伤。以我个人几十年的从医经验来讲,虽然也读了不少现代医学的有关著作,但更主要的还是钻研传统医书特别是几部经典论著,学以致用,在诊断和治疗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也没有出现过任何明显的差错。所以,我认为要弘扬中医文化,发展中医骨科学,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全面继承,在继承的前提下去粗取精,广泛吸取现代医学的长处特别是先进的检测手段,使我们的中医骨科学更加充实,更加丰富,疗效更高。
问:肾与五行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答:肾在五行中属水。“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素问·逆调论》说:“肾者主水,主津液。”肾合三焦、膀胱二腑与肺、脾二脏,同司体内水液的代谢谢和调节,是人体水液代谢谢的重要器官。《黄帝内经》的第一篇《素问·古天真论》就用了400多字来阐述肾脏的重要性。“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旺盛乃能泻。”意思是说,肾脏接收其它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泻精气。该篇的这一节文字,分别叙述了男女从幼至老的生理变化规律,特别指出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整个生命机能盛衰的决定性影响。
至于“肾生骨髓”,更是肾的重要功能之一,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一再强调的“肾主骨”论(也称为“肾主骨学说”)。
问:肾主水,又主骨,在五脏六腑中的作用,是不是特别突出?
答:肾作为五脏之一,与膀胱互为表里,其作用的确非常突出。肾不仅主水、主骨,还主藏精,而藏精又与主水、主骨密不可分,相互为用。《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蛰,本义是动物冬眠,潜伏之意。也就是说,肾是封藏精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
问:藏的什么精?
答:这里所说的精,是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解释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它包括先天的精(生命原始的精)和后天的精(通过生命活动吸收的精),都封藏于肾内。
所谓先天的精,《灵枢·经脉》讲得很具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纲,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和,血气乃行。”人的最初生成,首先形成于精,再由精发育而生脑髓,此后就逐渐形成人体,那骨骼像是墙的两头木柱,经脉像是营房彼此相连,筋像是绳索,肉像是墙壁,卫护着脉、筋、肉的有皮肤、毛发。五谷入于胃,生化精微,脉道借着它贯通,血气也就运行不息了。
所谓后天的精,则是由饮食水谷化生的精微,又称水谷之精。
问:精微是什么?
答:精华细微的营养物质。据汤上善的解释:“精微,津液也。”饮食水谷经消化吸收后,化为精微,营养全身。《灵枢·五味》说:“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马莳注:“此言谷化精微之气者,为营气卫气。……胃纳谷气,脾乃化之,其精微之气,先出于中焦,升则行于上焦,由肺而行五脏六腑,所以灌溉五脏也。”张介宾说:“两行,言清者入营,营行脉中;浊者入卫,卫行脉外。故营主血而濡于内,卫主气而布于外,以分营卫之道。”营卫同出一源,皆水谷精气所化生。营行脉中,具有营养周身的作用;卫行脉外,具有捍卫躯体的功能。
藏精主水是肾的主要功能,有充养骨髓和滋生脑髓的作用。所以,骨和脑的生长、发育及其功能活动,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素问·痿论》说:“肾主身之骨髓。”齿更发长,都与肾气的盛衰有关。
问:肾气又是什么?
答:肾气就是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比如人体的生长、发育及性功能活动。前面我提到的“上古天真论”,在对肾脏功能的论述中,就一再强调“肾气”的重大作用:“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强劲,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这段话是歧伯对黄帝提问的解答。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歧伯说,女子到了7岁,肾气旺盛起来,乳齿更换,头发也开始茂盛。……21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男子到了8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16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24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出,牙齿长全。……40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也开始枯槁。……“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人到老年,“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歧伯最后指出,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子女,乃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综观全段对话内容,一方面指出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作用及对整个生命机能盛衰的决定影响;同时还阐明了中医养生学说的生理基础,提示了保养肾气的积极意义。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文中论及男女生长、发育及衰老的年龄,属于当时一般的正常情况,与今天相比相去甚远。比方说,如今40岁的男子正值盛年,精力充沛,在正常条件下绝不可能“发堕齿槁”。但是40岁是肾气发展的顶峰,从此开始衰减,今人也不例外。
问:刚才这段话,主要是讲肾与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关系,那肾与骨的生长、发育及对伤病后的愈合修复又是怎么回事呢?
答:我这里要先引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北方生寒”那段话的全文,为了节约篇幅,直接语译如下:北方产生寒气,寒能生水,水能产生咸味,咸味滋养肾气,肾生骨髓,髓又能生肝,肾又主耳。阴阳莫测的变化,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情志为恐。恐能伤肾,思可以抑制恐;寒能伤血,燥能胜寒;咸能伤血,甘能抑制咸。
在这篇文章里对东、南、西、北、中“五位”的论述,是古人对于自然界四时万物以及人体生理、病理各种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也就是相生相克)的认识,是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文中连续使用了许多“生”字和“在”字,宛若一幅自然界各种联系和制约过程的总体图。
“肾生骨髓”是“肾主骨”论的核心。《素问·逆调论》说:“肾者主水,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是水脏,可以生长骨髓,肾脂不生则髓不能充盈。肾脂,指肾所产生而构成骨髓的物质,能滋养骨髓;髓通于脑,脑为髓海,然后发育成骨骼,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骨为干”。因此,骨骼的坚强与否和抗病及修复能力的高低,都依赖于旺盛的肾精。肾藏精,精生骨髓,骨髓充实,骨则强化,故有“肾生骨髓,肾充则髓实”之说。
如果先天之精不足,骨髓必然空虚,骨骼也必然随之衰弱,抗病能力低,容易发生伤病。即使先天之精充足,而后天之精不足,也会对骨髓和骨骼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而出现某些病变。后天之精能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供应,关键在于肾的生化功能是否完全正常,这也正是肾的主水与主骨两者相互为用之所在。因此,骨的生理、病理都受到肾的决定性制约。元代外科学家杨清叟的“肾实则骨有生气”学说,就极其精辟地指出了肾对骨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及伤病后修复的滋养关系。
问:你讲的这些都是中医学的传统理论,无疑都很正确,让我茅塞顿开,深受教益。不过,在这个问题上,现代医学又作何种解释呢?
答:对现代医学我没有深入研究,但我可以摘引由韦以宗教授担任总主编的《现代中医骨科学》中有关的论述作为回答。
现代的研究表明,肾上腺分泌的激素有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有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平衡,肾上腺髓质可产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对人体有免疫功能,在对骨折的修复研究中可知,骨的生长修复与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关系十分密切,例如,肾参与1,25二羟维生素D3的调节。1,25二羟维生素D3能提高原有的破骨细胞的活性或加速形成新的破骨细胞,从而促进骨的吸收。甲状腺激素(PTH)是1,25二羟维生素D3的促激素,后者主要能促进肠中钙和磷的吸收,增加血钙和血磷,因此促进骨生长作用。
肾除了藏精、主水、主骨之外,还有三种其它功能。
问:哪三种功能?
答:一是肾主耳;二是肾主技巧;三是肾主纳气。
问:请你分别讲讲这些功能,好吗?
答:好,先讲“肾主耳”。刚才我讲的“北方生寒”那一段话里,就提到了“肾主耳”和“在窍为耳”。眼、耳、口、鼻谓之“七窍”,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肾气充足则听觉聪敏,肾气衰弱则会出现耳鸣乃至耳聋。《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耳通于脑,脑为髓海,髓海依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也就失于濡养,所以会出现耳的病变。《医林改错》说:“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灵枢·海论》也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人的身上有“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是精神气血的来源,它的循行和输注都有一定的规律,太过和不足,都会引起相应的病变。
问:“肾主技巧”呢?
答:“肾主技巧”,出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有关论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是精力的源泉,“作强”即运用强力的意思。伎巧的“伎”,原是指古代以歌舞为职业的女子,这里与技相通,即智巧能力,包括先天的本能和后天通过学习掌握的技艺,这里还特别指生殖能力。高士宗注:“肾藏精,男女媾精,鼓气鼓力,故肾者犹作强之官,造化生人,伎巧由之出焉。”吴昆则强调:“强力,作用强力也。伎,多能也,巧,精巧也。”这两种解释都各有道理,结合起来就比较全面了,但我认为,这句话更与肾气有关,因为肾有藏精、主骨、生髓的功能,而脑又为髓海,所以只有肾气充足的人,才能强壮有力,反应灵敏。如果肾虚,则体力懦弱,反应也必然迟钝。
问:“肾主纳气”呢?
答:“肾主纳气”,是指肾与吸气功能的关系。由于肾合命门,命门为“元气之所系”(见《难经》),为封藏元阴、元阳之所,故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的称谓。肾经向上经肝和横膈而连于肺,所以呼吸出入之气,其主在肺,其根在肾。《景岳全书·传忠录》指出:“肺出气也,肾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肾虚则会影响肺的吸气,症见气短、气促,呼多而吸少。
问:你多次提到“肾虚”对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严重危害,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呢?
答:肾虚又称肾亏,一般人都认为致病的原因是单纯的房事过度,其实这只是一个原因,另外还有别的原因,比如劳累过度、久病亏损等。肾虚又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
问:“肾阴虚”和“肾阳虚”有何区别?
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下肾阴和肾阳。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是肾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需之精),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阴是与肾阳相对而言,并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肾阴不足,肾阳就会亢奋,甚至出现相火妄动,其结果又会反过来灼耗肾阴,形成恶性循环。相火出自《素问·天元纪大论》,与君火相互配合,以温养五脏六腑,推动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如果相火妄动,则会因失去平衡而引发相应器官的病理变化。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先天之火,是肾生理功能的动力,也是人体精力的源泉。肾阳是与肾阴相对而言,并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肾所藏之精,需要命门之火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滋养体内各部分器官、组织和繁殖后代的作用,尤其是对脾、胃功能,必须有命门之火的温煦,才能完成其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的任务。
肾阴虚也就是肾阴失养,大多是由于情志内伤、房事过度或急性热病损伤肾阴所致。其病状主要有:腰酸疲乏,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口干咽痛,两颊潮红,午后潮热,舌红少苔,甚至无苔,脉象细数。
肾阳虚也就是肾阳衰弱,大多是由于素体阳虚或者久病不愈、房事过度、老年多病所致。其症状主要有:形寒肢冷,精神萎靡,气短而喘,腰膝酸软,阳痿滑精,夜多小便,舌淡胖,苔白厚,脉象沉迟,两尺脉弱。
不过,肾阴虚与肾阳虚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症状,那就是腰腿酸痛。
问:为什么?
答:《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摇转不能,肾将惫矣。”肾脏附着于腰部,所以说腰为肾之府,如果一旦腰部转侧摇动受限,必定是肾气将要衰惫了。从腰部的结构来讲,处于人体躯干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如果肾气不足,造髓功能低下,必然对骨骼(特别是脊椎)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影响,支撑乏力,抗病力差,甚至发生病变。历代医家在论及腰痛时都一致强调:“如无外邪,则惟肾虚而已。”“肾气一虚,腰必痛矣。”
问:对肾虚病怎样治疗?
答:首先要分清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根据病情的轻重对症下药。总的说来,对肾阴虚,主要是养阴、解凝、去寒,可服用天冬、麦冬、花粉、女贞、旱莲等药;如果属于阴虚阳亢~相火妄动的患者,还需滋阴降火为宜。对肾阳虚,主要是温阳、活血、补肾,可服用肉苁蓉、补骨脂、兔丝子、骨碎补、淫羊藿等药。
也有少数患者属于阴阳两虚,在治疗上则须健脾益胃,扶正固本,使之达到新的阴阳平衡。至于用什么药,那就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了。我们骨科研究所研制的“补肾健骨颗粒”,就是从两虚兼治出发,通过对肾的温养,也就是本章开头所说的“培元补肾”(元就是元阴和元阳),以达到加快骨骼伤病部位愈合、修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