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3
- 获得点赞
- 367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一代楷模风范长存
怀恩师尚天裕教授
尚老不幸去世的噩耗,我是在祖国边陲西藏林芝地区的八一镇得悉的。当时,我的全家正同当地的几位新老朋友在宾馆的大客厅里说笑聊天。我的儿子剑平接到一个电话,他那“阳光灿烂”的脸上突然“阴转多云”。他把手机递给我:“爸,董福慧老师的电话。”我接过手机,传来福慧沉重的声音:“枝华,尚老走了,你不要太悲伤,人总是要死的。”可是,他那与平时大不一样的语调,说明他此时此刻的心情肯定是无比沉痛。我抑制着悲痛的情感,说:“你也要节哀顺便,保重身体。我一定到北京来参加尚老的遗体告别仪式。”福慧说:“很好,我会及时通知你。”
朋友们听说这个噩耗,便纷纷告辞。欢乐的大客厅顿时一片沉寂。我回到住室,倒在床上,虽然一天的旅途劳累使我疲惫不堪,但怎么也睡不着;相反,越睡越清醒,一幕幕往事在脑子里相继闪现……
我自幼酷爱武术,14岁学习中医骨科,在前辈们的指导下,从20个世纪60年代后期起为人治伤疗疾,70年代经过正规考试,成为成都七八四职工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就在这一段时间,我有幸在学习尚天裕创造的骨折新疗法的过程中初次“认识”尚老。
自此以后,凡是我有机会见到的尚老的专著和文章,都要认真研究,细心体会,并学以致用,而且往往是立竿见影,在治疗骨折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我的“闭合性手法轻巧复位”,复位时患者无痛苦,愈合快,无骨伤后遗症,就是一项具体的学习成果。
我非常钦仰尚老在骨伤科方面“立足传统、发展创新”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对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人与物这四对矛盾的理解与处理上取得的创造性成就,使传统中医骨伤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从中受益匪浅。
1985年5月,我创建的成都市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正式成立。为了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弥补幼年家贫失学的缺陷,在尚老的亲切关怀和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诸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于1987年初到京进修。进修的课程包括两个部分:在骨伤科研究所接受著名教授、骨科专家的临床指导;在图书情报研究所导师李敏民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尚老就是我的指导老师之一。
我1月到京。大约2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尚老在他的办公室里接见了我。他说,他从骨伤科研究所有关领导那里,对我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他想深入了解一下我的“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尚老在听了我的汇报后,要我在他的手臂上做一次手法按摩,加强切身感受。然后对我的手法作了充分肯定,并特地指出,手法同武术、气功相结合,是中医骨伤科的优良传统,应该大力发扬。他要求我在对局部病变的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对整体的关照,这样会收到更理想的全面效果。最后尚老语重心长说:“你的手法很有特点。不过,北方的手法从总体来说比南方强,研究所就有几位这方面的专家,你们不妨在一起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我理解尚老的良苦用心,表示一定向研究所的专家好好学习。
这年10月,我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中美足病学术会议。10月30日晚上,骨伤科研究所在四川饭店举行盛大宴会,热情招待美方代表团和中国卫生部、中国中医研究院等有关单位,中方全体代表出席作陪。在宴会进行中,尚老端着一杯酒从主宾席走到我的面前对我说:“听说你一直很忙,我想找个时间再跟你好好谈谈,总没有机会,今天我借花献佛,敬你一杯!”
同尚天裕教授合影(1987年于北京)
此事来得太突然了,以致使我有点手忙脚乱,端起酒杯恭恭敬敬地同尚老碰杯,连声不迭地说:“谢谢尚老!谢谢尚老!”尚老向在座的中外代介绍说:“这位李枝华医生,是成都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所长,也是出席这次会议的最年轻代表之一,他的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很有特色,疗效显著,前途未可限量。各位,为中国的传统骨科后继有人,干杯!”干杯后,尚老又对我说:“你发表在《中医药研究》上的《中医药防治骨质增生病的近况》,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我们找个时间谈谈,怎么样?”我兴奋地回答:“太好了!我一直就想来向尚老请教呢。”最后,尚老和我合影留念。几天以后,我到尚老的办公室去,聆听了他对那篇文章的意见。我根据尚老的意见,对文章做了加工修改,重新发表在由尚老主编的《中国骨伤》1988年第12期上。
1988年4月,骨伤科研究所在珠海举行的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理论学习班期间,尚老问我最近又有什么新的科研成果?我说我们已在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上用“绷带点压包扎法”取代“小夹板固定包扎”,同时逐步用于其它部位骨折,并扼要地作了说明“绷带点压法有五个优点:1.绷带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弹性,可以准确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断端位置,且不影响患者下肢的供血及功能,从而达到下肢肌肉恢复迅速,下地活动时间早,骨折愈合快、效果好的目的;2.按点和面的力学原理进行包扎,以点代面,使骨折断端稳定牢固,是一种能动式的固定方式,符合动静结合平衡原理,与生物弹性组织合成一个完整肢体能动的外固定力学系统;3.能使整复与固定兼得,可减轻对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在保持骨的生物力学特性,满足断端稳定的前提下,保证了对肌肉的弹性固定;4.治疗股骨颈骨折易为患者所接受,疗效好,成本低,方法简单,容易推广;5.不但适用于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对肱骨干、尺、桡骨骨折、股骨干部及胫、腓骨骨折的治疗,疗效也较满意,特别是对于股干陈旧性、螺旋型畸形愈合的骨折的矫正治疗,临床效果也很理想。”
在“第一届中美足病学术会议的宴会上,同尚天裕教授(右二)等合影。(1987年10月30日摄于北 京四川饭店)
尚老对这种“绷带点压包扎法”很感兴趣,他认为我们就是需要有不断的发明、创造、更新,骨伤科才会有新的发展新的希望。他要我在学习班上向大家作一次讲解示范。
这年夏天,尚老向深圳大学推荐我担任该校新成立的中医骨伤系的客座教授,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我对尚老说:“像我这样连小学毕业文凭都没有的人,您咋个推荐我呢?”尚老说,“文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本事,“不拘一格降人才”嘛!这既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鞭策。
我每次出差到北京,总要争取机会去拜望百忙中的尚老,向他请教我在工作中遇到的或者思考的种种难题,其中尤以我所主持的对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科研课题涉及最多。尚老每次都给以耐心的解答。我儿子剑平深圳大学毕业后,在骨伤科研究所为期3年的实习与进修期间,同我一样得到尚老的亲切教诲。他那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让我父子铭刻在心,终身难忘。
1997年4月,“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认为“该研究主题新颖,设计合理,研究方法科学先进,资料齐全,结果可靠,结论可信,不但为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了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亦填补了国内外中药制剂治疗股骨头坏死研究的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及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尽快按三类新药要求开发研究,投放市场。”为此,我所分获四川省中医管理局、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尚老听说后,专门打电话向我表示祝贺,希望再接再厉,尽快把专家们的“建议”变成现实,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四川省卫生厅于1998年3月,向卫生部呈送了《关于报请批准活骨颗粒进行临床研究的请示》报告(活骨颗粒即活骨丸)。1999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活骨颗粒”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1998年6月,经四川省科委批准、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在原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的基础上,改“集体”为“民营”,成立了“四川枝华骨病骨伤中医药研究所”和“四川枝华骨病骨伤研究所附属医院”。对此,尚老给予很高评价,称赞我与时俱进的做法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他的鼓励,进一步坚定了我的决心和信心,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去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不辜负尚老对我的期望。
自到骨伤科研究所进修以来,遵循尚老关于向“北法”学习的指导,广采博撷,潜心体会;尤其是1991年4月我到北京出差,住在燕京饭店,夜间突然第五腰椎小关节脱位,剧痛难忍,行动困难,孙树椿所长在手法治疗中,以整体的松解来促使局部的松解,总揽全局,面点结合,达到对滑脱关节轻巧、准确复位之目的,未用药物,即告痊愈,让我亲身领悟到尚老所说手法施治要注意“整体的关照”的意义,有力地促进我自创的集武术、气功、医技于一体的“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的日益成熟,并逐步形成融“南药”、“北法”于一炉的医疗风格。
2001年1月19日,我收到由尚老担任主席的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的“致函”。函中称:“鉴于李枝华所长在骨伤科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骨伤科方面所做的贡献,特邀请李枝华所长加入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担任理事,四川枝华骨病骨伤中医药研究所为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理事单位。”
如果说,我这大半生在骨伤科方面有一点点成绩和贡献的话,尚老的关怀、教诲和鼓励、以及他的学术思想对我的影响,无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噩耗传来,悲恸万分,夜不能寐,谨以短短悼词,寄托我父子的哀思:
骨伤泰斗,杏林巨星。
立足传统,发展创新。
救人济世,医德双馨。
一代楷模,风范长存!
2002年8月20日于成都
怀恩师尚天裕教授
尚老不幸去世的噩耗,我是在祖国边陲西藏林芝地区的八一镇得悉的。当时,我的全家正同当地的几位新老朋友在宾馆的大客厅里说笑聊天。我的儿子剑平接到一个电话,他那“阳光灿烂”的脸上突然“阴转多云”。他把手机递给我:“爸,董福慧老师的电话。”我接过手机,传来福慧沉重的声音:“枝华,尚老走了,你不要太悲伤,人总是要死的。”可是,他那与平时大不一样的语调,说明他此时此刻的心情肯定是无比沉痛。我抑制着悲痛的情感,说:“你也要节哀顺便,保重身体。我一定到北京来参加尚老的遗体告别仪式。”福慧说:“很好,我会及时通知你。”
朋友们听说这个噩耗,便纷纷告辞。欢乐的大客厅顿时一片沉寂。我回到住室,倒在床上,虽然一天的旅途劳累使我疲惫不堪,但怎么也睡不着;相反,越睡越清醒,一幕幕往事在脑子里相继闪现……
我自幼酷爱武术,14岁学习中医骨科,在前辈们的指导下,从20个世纪60年代后期起为人治伤疗疾,70年代经过正规考试,成为成都七八四职工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就在这一段时间,我有幸在学习尚天裕创造的骨折新疗法的过程中初次“认识”尚老。
自此以后,凡是我有机会见到的尚老的专著和文章,都要认真研究,细心体会,并学以致用,而且往往是立竿见影,在治疗骨折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我的“闭合性手法轻巧复位”,复位时患者无痛苦,愈合快,无骨伤后遗症,就是一项具体的学习成果。
我非常钦仰尚老在骨伤科方面“立足传统、发展创新”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对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人与物这四对矛盾的理解与处理上取得的创造性成就,使传统中医骨伤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从中受益匪浅。
1985年5月,我创建的成都市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正式成立。为了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弥补幼年家贫失学的缺陷,在尚老的亲切关怀和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诸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于1987年初到京进修。进修的课程包括两个部分:在骨伤科研究所接受著名教授、骨科专家的临床指导;在图书情报研究所导师李敏民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尚老就是我的指导老师之一。
我1月到京。大约2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尚老在他的办公室里接见了我。他说,他从骨伤科研究所有关领导那里,对我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他想深入了解一下我的“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尚老在听了我的汇报后,要我在他的手臂上做一次手法按摩,加强切身感受。然后对我的手法作了充分肯定,并特地指出,手法同武术、气功相结合,是中医骨伤科的优良传统,应该大力发扬。他要求我在对局部病变的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对整体的关照,这样会收到更理想的全面效果。最后尚老语重心长说:“你的手法很有特点。不过,北方的手法从总体来说比南方强,研究所就有几位这方面的专家,你们不妨在一起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我理解尚老的良苦用心,表示一定向研究所的专家好好学习。
这年10月,我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中美足病学术会议。10月30日晚上,骨伤科研究所在四川饭店举行盛大宴会,热情招待美方代表团和中国卫生部、中国中医研究院等有关单位,中方全体代表出席作陪。在宴会进行中,尚老端着一杯酒从主宾席走到我的面前对我说:“听说你一直很忙,我想找个时间再跟你好好谈谈,总没有机会,今天我借花献佛,敬你一杯!”
同尚天裕教授合影(1987年于北京)
此事来得太突然了,以致使我有点手忙脚乱,端起酒杯恭恭敬敬地同尚老碰杯,连声不迭地说:“谢谢尚老!谢谢尚老!”尚老向在座的中外代介绍说:“这位李枝华医生,是成都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所长,也是出席这次会议的最年轻代表之一,他的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很有特色,疗效显著,前途未可限量。各位,为中国的传统骨科后继有人,干杯!”干杯后,尚老又对我说:“你发表在《中医药研究》上的《中医药防治骨质增生病的近况》,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我们找个时间谈谈,怎么样?”我兴奋地回答:“太好了!我一直就想来向尚老请教呢。”最后,尚老和我合影留念。几天以后,我到尚老的办公室去,聆听了他对那篇文章的意见。我根据尚老的意见,对文章做了加工修改,重新发表在由尚老主编的《中国骨伤》1988年第12期上。
1988年4月,骨伤科研究所在珠海举行的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理论学习班期间,尚老问我最近又有什么新的科研成果?我说我们已在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上用“绷带点压包扎法”取代“小夹板固定包扎”,同时逐步用于其它部位骨折,并扼要地作了说明“绷带点压法有五个优点:1.绷带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弹性,可以准确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断端位置,且不影响患者下肢的供血及功能,从而达到下肢肌肉恢复迅速,下地活动时间早,骨折愈合快、效果好的目的;2.按点和面的力学原理进行包扎,以点代面,使骨折断端稳定牢固,是一种能动式的固定方式,符合动静结合平衡原理,与生物弹性组织合成一个完整肢体能动的外固定力学系统;3.能使整复与固定兼得,可减轻对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在保持骨的生物力学特性,满足断端稳定的前提下,保证了对肌肉的弹性固定;4.治疗股骨颈骨折易为患者所接受,疗效好,成本低,方法简单,容易推广;5.不但适用于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对肱骨干、尺、桡骨骨折、股骨干部及胫、腓骨骨折的治疗,疗效也较满意,特别是对于股干陈旧性、螺旋型畸形愈合的骨折的矫正治疗,临床效果也很理想。”
在“第一届中美足病学术会议的宴会上,同尚天裕教授(右二)等合影。(1987年10月30日摄于北 京四川饭店)
尚老对这种“绷带点压包扎法”很感兴趣,他认为我们就是需要有不断的发明、创造、更新,骨伤科才会有新的发展新的希望。他要我在学习班上向大家作一次讲解示范。
这年夏天,尚老向深圳大学推荐我担任该校新成立的中医骨伤系的客座教授,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我对尚老说:“像我这样连小学毕业文凭都没有的人,您咋个推荐我呢?”尚老说,“文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本事,“不拘一格降人才”嘛!这既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鞭策。
我每次出差到北京,总要争取机会去拜望百忙中的尚老,向他请教我在工作中遇到的或者思考的种种难题,其中尤以我所主持的对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科研课题涉及最多。尚老每次都给以耐心的解答。我儿子剑平深圳大学毕业后,在骨伤科研究所为期3年的实习与进修期间,同我一样得到尚老的亲切教诲。他那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让我父子铭刻在心,终身难忘。
1997年4月,“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认为“该研究主题新颖,设计合理,研究方法科学先进,资料齐全,结果可靠,结论可信,不但为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了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亦填补了国内外中药制剂治疗股骨头坏死研究的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及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尽快按三类新药要求开发研究,投放市场。”为此,我所分获四川省中医管理局、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尚老听说后,专门打电话向我表示祝贺,希望再接再厉,尽快把专家们的“建议”变成现实,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四川省卫生厅于1998年3月,向卫生部呈送了《关于报请批准活骨颗粒进行临床研究的请示》报告(活骨颗粒即活骨丸)。1999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活骨颗粒”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1998年6月,经四川省科委批准、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在原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的基础上,改“集体”为“民营”,成立了“四川枝华骨病骨伤中医药研究所”和“四川枝华骨病骨伤研究所附属医院”。对此,尚老给予很高评价,称赞我与时俱进的做法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他的鼓励,进一步坚定了我的决心和信心,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去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不辜负尚老对我的期望。
自到骨伤科研究所进修以来,遵循尚老关于向“北法”学习的指导,广采博撷,潜心体会;尤其是1991年4月我到北京出差,住在燕京饭店,夜间突然第五腰椎小关节脱位,剧痛难忍,行动困难,孙树椿所长在手法治疗中,以整体的松解来促使局部的松解,总揽全局,面点结合,达到对滑脱关节轻巧、准确复位之目的,未用药物,即告痊愈,让我亲身领悟到尚老所说手法施治要注意“整体的关照”的意义,有力地促进我自创的集武术、气功、医技于一体的“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的日益成熟,并逐步形成融“南药”、“北法”于一炉的医疗风格。
2001年1月19日,我收到由尚老担任主席的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的“致函”。函中称:“鉴于李枝华所长在骨伤科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骨伤科方面所做的贡献,特邀请李枝华所长加入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担任理事,四川枝华骨病骨伤中医药研究所为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理事单位。”
如果说,我这大半生在骨伤科方面有一点点成绩和贡献的话,尚老的关怀、教诲和鼓励、以及他的学术思想对我的影响,无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噩耗传来,悲恸万分,夜不能寐,谨以短短悼词,寄托我父子的哀思:
骨伤泰斗,杏林巨星。
立足传统,发展创新。
救人济世,医德双馨。
一代楷模,风范长存!
2002年8月20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