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仁术堂医话》

一代楷模风范长存

怀恩师尚天裕教授




尚老不幸去世的噩耗,我是在祖国边陲西藏林芝地区的八一镇得悉的。当时,我的全家正同当地的几位新老朋友在宾馆的大客厅里说笑聊天。我的儿子剑平接到一个电话,他那“阳光灿烂”的脸上突然“阴转多云”。他把手机递给我:“爸,董福慧老师的电话。”我接过手机,传来福慧沉重的声音:“枝华,尚老走了,你不要太悲伤,人总是要死的。”可是,他那与平时大不一样的语调,说明他此时此刻的心情肯定是无比沉痛。我抑制着悲痛的情感,说:“你也要节哀顺便,保重身体。我一定到北京来参加尚老的遗体告别仪式。”福慧说:“很好,我会及时通知你。”

朋友们听说这个噩耗,便纷纷告辞。欢乐的大客厅顿时一片沉寂。我回到住室,倒在床上,虽然一天的旅途劳累使我疲惫不堪,但怎么也睡不着;相反,越睡越清醒,一幕幕往事在脑子里相继闪现……

我自幼酷爱武术,14岁学习中医骨科,在前辈们的指导下,从20个世纪60年代后期起为人治伤疗疾,70年代经过正规考试,成为成都七八四职工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就在这一段时间,我有幸在学习尚天裕创造的骨折新疗法的过程中初次“认识”尚老。



自此以后,凡是我有机会见到的尚老的专著和文章,都要认真研究,细心体会,并学以致用,而且往往是立竿见影,在治疗骨折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我的“闭合性手法轻巧复位”,复位时患者无痛苦,愈合快,无骨伤后遗症,就是一项具体的学习成果。

我非常钦仰尚老在骨伤科方面“立足传统、发展创新”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对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人与物这四对矛盾的理解与处理上取得的创造性成就,使传统中医骨伤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从中受益匪浅。

1985年5月,我创建的成都市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正式成立。为了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弥补幼年家贫失学的缺陷,在尚老的亲切关怀和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诸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于1987年初到京进修。进修的课程包括两个部分:在骨伤科研究所接受著名教授、骨科专家的临床指导;在图书情报研究所导师李敏民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尚老就是我的指导老师之一。

我1月到京。大约2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尚老在他的办公室里接见了我。他说,他从骨伤科研究所有关领导那里,对我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他想深入了解一下我的“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尚老在听了我的汇报后,要我在他的手臂上做一次手法按摩,加强切身感受。然后对我的手法作了充分肯定,并特地指出,手法同武术、气功相结合,是中医骨伤科的优良传统,应该大力发扬。他要求我在对局部病变的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对整体的关照,这样会收到更理想的全面效果。最后尚老语重心长说:“你的手法很有特点。不过,北方的手法从总体来说比南方强,研究所就有几位这方面的专家,你们不妨在一起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我理解尚老的良苦用心,表示一定向研究所的专家好好学习。

这年10月,我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中美足病学术会议。10月30日晚上,骨伤科研究所在四川饭店举行盛大宴会,热情招待美方代表团和中国卫生部、中国中医研究院等有关单位,中方全体代表出席作陪。在宴会进行中,尚老端着一杯酒从主宾席走到我的面前对我说:“听说你一直很忙,我想找个时间再跟你好好谈谈,总没有机会,今天我借花献佛,敬你一杯!”


同尚天裕教授合影(1987年于北京)

此事来得太突然了,以致使我有点手忙脚乱,端起酒杯恭恭敬敬地同尚老碰杯,连声不迭地说:“谢谢尚老!谢谢尚老!”尚老向在座的中外代介绍说:“这位李枝华医生,是成都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所长,也是出席这次会议的最年轻代表之一,他的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很有特色,疗效显著,前途未可限量。各位,为中国的传统骨科后继有人,干杯!”干杯后,尚老又对我说:“你发表在《中医药研究》上的《中医药防治骨质增生病的近况》,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我们找个时间谈谈,怎么样?”我兴奋地回答:“太好了!我一直就想来向尚老请教呢。”最后,尚老和我合影留念。几天以后,我到尚老的办公室去,聆听了他对那篇文章的意见。我根据尚老的意见,对文章做了加工修改,重新发表在由尚老主编的《中国骨伤》1988年第12期上。

1988年4月,骨伤科研究所在珠海举行的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理论学习班期间,尚老问我最近又有什么新的科研成果?我说我们已在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上用“绷带点压包扎法”取代“小夹板固定包扎”,同时逐步用于其它部位骨折,并扼要地作了说明“绷带点压法有五个优点:1.绷带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弹性,可以准确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断端位置,且不影响患者下肢的供血及功能,从而达到下肢肌肉恢复迅速,下地活动时间早,骨折愈合快、效果好的目的;2.按点和面的力学原理进行包扎,以点代面,使骨折断端稳定牢固,是一种能动式的固定方式,符合动静结合平衡原理,与生物弹性组织合成一个完整肢体能动的外固定力学系统;3.能使整复与固定兼得,可减轻对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在保持骨的生物力学特性,满足断端稳定的前提下,保证了对肌肉的弹性固定;4.治疗股骨颈骨折易为患者所接受,疗效好,成本低,方法简单,容易推广;5.不但适用于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对肱骨干、尺、桡骨骨折、股骨干部及胫、腓骨骨折的治疗,疗效也较满意,特别是对于股干陈旧性、螺旋型畸形愈合的骨折的矫正治疗,临床效果也很理想。”



在“第一届中美足病学术会议的宴会上,同尚天裕教授(右二)等合影。(1987年10月30日摄于北 京四川饭店)

尚老对这种“绷带点压包扎法”很感兴趣,他认为我们就是需要有不断的发明、创造、更新,骨伤科才会有新的发展新的希望。他要我在学习班上向大家作一次讲解示范。

这年夏天,尚老向深圳大学推荐我担任该校新成立的中医骨伤系的客座教授,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我对尚老说:“像我这样连小学毕业文凭都没有的人,您咋个推荐我呢?”尚老说,“文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本事,“不拘一格降人才”嘛!这既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鞭策。

我每次出差到北京,总要争取机会去拜望百忙中的尚老,向他请教我在工作中遇到的或者思考的种种难题,其中尤以我所主持的对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科研课题涉及最多。尚老每次都给以耐心的解答。我儿子剑平深圳大学毕业后,在骨伤科研究所为期3年的实习与进修期间,同我一样得到尚老的亲切教诲。他那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让我父子铭刻在心,终身难忘。

1997年4月,“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认为“该研究主题新颖,设计合理,研究方法科学先进,资料齐全,结果可靠,结论可信,不但为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了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亦填补了国内外中药制剂治疗股骨头坏死研究的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及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尽快按三类新药要求开发研究,投放市场。”为此,我所分获四川省中医管理局、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尚老听说后,专门打电话向我表示祝贺,希望再接再厉,尽快把专家们的“建议”变成现实,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四川省卫生厅于1998年3月,向卫生部呈送了《关于报请批准活骨颗粒进行临床研究的请示》报告(活骨颗粒即活骨丸)。1999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活骨颗粒”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1998年6月,经四川省科委批准、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在原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的基础上,改“集体”为“民营”,成立了“四川枝华骨病骨伤中医药研究所”和“四川枝华骨病骨伤研究所附属医院”。对此,尚老给予很高评价,称赞我与时俱进的做法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他的鼓励,进一步坚定了我的决心和信心,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去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不辜负尚老对我的期望。

自到骨伤科研究所进修以来,遵循尚老关于向“北法”学习的指导,广采博撷,潜心体会;尤其是1991年4月我到北京出差,住在燕京饭店,夜间突然第五腰椎小关节脱位,剧痛难忍,行动困难,孙树椿所长在手法治疗中,以整体的松解来促使局部的松解,总揽全局,面点结合,达到对滑脱关节轻巧、准确复位之目的,未用药物,即告痊愈,让我亲身领悟到尚老所说手法施治要注意“整体的关照”的意义,有力地促进我自创的集武术、气功、医技于一体的“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的日益成熟,并逐步形成融“南药”、“北法”于一炉的医疗风格。

2001年1月19日,我收到由尚老担任主席的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的“致函”。函中称:“鉴于李枝华所长在骨伤科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骨伤科方面所做的贡献,特邀请李枝华所长加入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担任理事,四川枝华骨病骨伤中医药研究所为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理事单位。”

如果说,我这大半生在骨伤科方面有一点点成绩和贡献的话,尚老的关怀、教诲和鼓励、以及他的学术思想对我的影响,无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噩耗传来,悲恸万分,夜不能寐,谨以短短悼词,寄托我父子的哀思:



骨伤泰斗,杏林巨星。

立足传统,发展创新。

救人济世,医德双馨。

一代楷模,风范长存!



2002年8月20日于成都
 
生正逢时 梦想成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在短暂的一生中做点比较特殊的成就,除了自身的主观努力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所处的客观环境。

我从小就有个梦想:做一名出色的中医骨科医生,最好有间自己的诊所(医院当然就更好了),不但要真正做到济世救人,“善谋仁道不谋富”,而且要尽可能给后人留下一些值得传承、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东西:比如一个药方、一种手法、一套经验……因此,我广求名师,勤学苦练,勇于实践。

把我的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1985年5月1日,我一手创建的成都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成立。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是全省第一个打着“集体”招牌、实则纯属民营的中医骨科研究机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形势发展的需要,1991年11月29日经成都市成华区科委批准,骨科所划归成华区科协主管,以正式文件明确了骨研所的民营性质,同时批准成立了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附属医院。党的十五大以后,四川省委加快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步伐,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改制”工作的实施。1997年12月,由四川省中医管理局报请四川省科委批准,在原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基础上,重新成立了“四川枝华骨病骨伤中医药研究所”。新骨研所“是由四川省中医管理局主管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个人合伙制技术经营机构。”为了理顺骨研所内部关系,由成都市成华区卫生局报经四川省中医管理局批准,原附属医院更名为“四川枝华骨病骨伤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川,到研究所来听取我的工作汇报。(1985)

骨研所从成立之日起,坚持“以临床养科研,以科研促临床”的办所方针,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不仅使来自全国各省、市和港、台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的数十万(人次)骨病骨伤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恢复了健康;还在科研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如“手法结合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绷带点压包扎法治疗股骨颈骨折”、“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治疗骨伤后遗症”、“X线平片彩色化遥感技术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等,先后有10多篇学术论文在医学报刊上发表和在全省、全国、国际骨科学术会议上宣读,并多次获奖。其中《中医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一文,荣获美国纽约中国传统医学院主办的“国际中国传统医学学术会议杰出论文奖”,我应邀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正式成员赴美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就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发表专题演讲,由骨研所研制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特效药“活骨丸”同时获“传统新药金奖”。

股骨头坏死自1888年Koing首次报告此病以来,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治疗上也尚无理想的方法和药物,因此尚属一种疑难病症。鉴于股骨头坏死从20世纪中叶以后,我国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已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且后果严重。骨研所成立不久,即将此病列为重点攻关项目,集中较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的研究表明:股骨头坏死属中医“骨痹”、“瘀血”、“骨痿”、“骨蚀”病范畴。“活骨丸”具有滋阴养血,温阳通滞,活血止痛,散寒除湿,补肾益髓之功效,对股骨头坏死有显著疗效。它的技术原理是根据传统中医药的长处,以古代名方“阳和汤”为基础,加减调整,以促进血液循环,阻止骨骺退行性病变,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1997年4月,“活骨丸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及实验研究”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鉴定结论”充分肯定:“经对90例股骨头坏死病人进行临床6个月的治疗观察(其中治疗组60例),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痊愈率达73.33%,显效率以上为88.33%,明显优于对照组。”并指出:“该研究立题新颖,设计合理,研究方法科学先进,资料齐全,结果可靠,结论可信,不但为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了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亦填补了国内外中药制剂治疗股骨头坏死研究的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及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尽快按三类新药要求开发研究,投放市场。”为此,该项目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药最高奖)和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9月,“活骨丸”更名为“活骨颗粒”列为四川省科委1997年~1999年度“三类新药研究”的省级重点科研项目。次年3月16日,四川省卫生厅向卫生部呈送了《关于报请批准活骨颗粒进行临床研究的请示》报告。1999年11月2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活骨颗粒”更名为“补肾健骨颗粒”进行二期临床试验。

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极大地推进了四川及西部各省、市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大好形势的鼓舞下,骨研所及其附属医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较大的提高,现设门诊部和拥有60张床位的住院部及放射、检验、制药等有关科室,有医、护、药、工作人员60余人。为了在治疗上弘扬“手法与药物并重”的中医骨科优良传统,我们一方面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修养和“手法”质量。同时研制了以传统中医理、法、方药为基础的一整套生肌疗伤的膏、丹、丸、散,形成了融“手法”与“药物”于一炉的医疗风格,在当代中医骨科界独树一帜。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同时,将“西部大开发”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列入必须抓好的“关系全局的八个方面的任务”之中,从而为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四川省委张学忠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希望民营企业“放开手脚,加快发展,努力做强做大”。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起新的发展观、市场观和全局观。过去普遍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是“大鱼”吃“小鱼”,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快鱼”吃“慢鱼”。因此要以“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来推进“三个转变”,具体落实到我们骨研所,就是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和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尤其是后者。骨研所有一批高、中级职称的医生、护士、药剂师,其中一部分人学徒出身,理论基础较差,但临床经验丰富;另一部分人学生出身,理论基础较好,但临床经验不足,如果让其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必定会进一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作性,加快骨研所的发展。

我常想,假如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没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我能有今天吗?。因此我常说,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就我这一生事业的大环境,没有这个大环境,一切都无从说起。但是,光有大环境也不行,还必须有个适合的小环境。1985年初,身为107厂职工医院的骨科医生的我,为了筹建骨科研究所,碰了不少钉子,幸好及时得到了省委宣传部许川部长和滕生才厂长的热情扶持,大开绿灯,才得以如愿以偿。18年来,省卫生厅、省中医管理局、省科委、成都市卫生局、成华区卫生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都在我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扶助之手,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的梦想是绝对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取得今天的成就。

正如古诗所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我的人生经历,恰恰应了当今人们爱说的一句吉祥话:“梦想成真。”不过,实事求是地讲,这点点成绩,离十六大和省委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现在起,我们决心进一步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紧实现符合骨研所实际情况的两个“转变”,完成“健骨颗粒”二期临床试验的最后冲刺,不断开拓新的科研项目,创造新的成果,把骨研所及附属医院“做强做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中药现代化、中医药融入国际市场方面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努力为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主要参考书目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上下册)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霭春编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理伤续断方点校》唐·蔺道人撰,韦以宗点校,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跌损妙方·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校释》韦以宗校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伤科集成》(上下册)丁继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8第1版。

《中国经络文献通鉴》邓月良主编,青岛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中国骨伤科学》(1~10卷)韦以宗、施杞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

《中医骨伤科基础》丁继华、汤邦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活血化瘀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研究学会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中医筋伤学》孙树椿、孙之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中医正骨学》岑泽波、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中国北方股骨头坏死病学》张德桂、张连喜、白鹤龙主编,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推拿手法图谱》沈国权、严隽陶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中医骨病学》蒋位庄、王和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现代中医骨科学》(上下册)韦以宗总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总编审宋一同,学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骨缺血与坏死》(法)R·P·菲卡特、J·阿勒特著,苏国礼、胡清潭等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11月第1版。

《创伤骨科护理学》吕式援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国际中西医结合骨科学术会议》(论文集)《世界医学杂志》2000年11月。

《中国骨科技术史》韦以宗编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1983年10月第1版。

《中医文化对谈录》张大钊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中医健身术》曹希亮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刘力红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中医复兴论》李致重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杏林夜话》王礼贤编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点穴疗法》马秀荣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

《中国传统实用医疗手法》胡兴立编著,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12月第1版。

《人体解剖图谱》沈阳医学院编绘,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4月第1版。

《中西医结合骨病诊治系列丛书》(10种)总编审宋一同,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股骨头坏死影像诊断学》于闯、张连喜、张德桂主编,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中医伤科学》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
 
后 记






我从14岁起学习中医骨科,至今已将近50年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诊治骨病骨伤的临床经验,治好过许多比较棘手的危重损伤和疑难杂症。因此,一些患者在痊愈后都希望我把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出来,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为中医骨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点贡献。

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发现某些“问题”(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与思考,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加深认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也想有机会把这些看法讲出来,供同行们参考。比如“中西医结合”这个问题,我就亲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认识过程,从深信不疑、身体力行,到疑虑丛生、百思不解,直到得出“中西医难以结合”的结论。至于我的这个看法是否符合实际,还需要继续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

著书立说,是一切有志者的共同愿望。只不过对我这么一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来说,其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也掌握了一定的文字基本功,但要做到得心应手,把想说的问题表述得分寸恰当、层次清楚、文采斐然,确实难以同“学院派”出身的名医、理论家们相提并论。

不服输的个性和朋友们的鼓励与支持,最终让我下定决心完成这部书稿。我想起当年的高玉宝,他为了写出长篇自传体文学作品《高玉宝》,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又为什么不能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呢?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骨科理论的基础,由于是文言,读起来非常吃力、难懂,过去我虽多次读过,可惜“好读书不求甚解”,大多没有穷根究底。这次不同了,必须把它真正弄明白,于是,特地找来几种注释详尽、文白对照的版本,凡是需要引用的章节段落,一字一句地琢磨,直到一清二楚,力求不出差错。

需要说明一点:中篇的11篇文章,是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选出来的,有的写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为了真实地反映我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全过程,基本都保持原貌,未作修改。因此,文中对某些问题只是我当时的理解,与今天的认识已有了较大的差异。比如股骨头坏死的分期问题、颈椎病的分型问题都是明显的例子。

为了完成这部书稿,两年多来,我阅读了大量相关著作,这里难以一一列出,仅附录了一份“主要参考书目”。我在行文中有选择地借鉴、吸收、消化了这些著作中的某些学术观点,在此谨向这些著作的作者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实事求是地讲,中医(骨科)基础基理,对于我来说,终究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也从不讳言在这方面的“先天”不足,因此书稿中谬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05年10月

于成都仁术堂
 
原书中配有很多患者治疗的图片对比,因为我是复制的,图片无法复制。
 
好书!十分宝贵的经验,谢谢老师无私奉献!
 
感动,名师和高徒
 
久久回味,先生之风,与青山永驻。
 
好书!十分宝贵的经验,谢谢无私奉献!
 
好书!十分宝贵的经验,谢谢老师无私奉献!
 
《景岳全书·传忠录》指出:“肺出气也,肾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肾虚则会影响肺的吸气,症见气短、气促,呼多而吸少。
我们古人早就知道明白了肾脏分泌的“肾上腺素”作用于肋间平滑肌的功能,只不过是没有分解到肾上腺素和明确名称而矣!如果西医真正的认真学习中医理论指导其思维方式,现代的西医就不会这样害人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