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三黄汤

菟丝子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01
帖子
18268
获得点赞
105
声望
0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麻黄30铢(去节),黄耆12铢,黄芩18铢,独活1两,细辛12铢。

出处: 《千金》卷八引张仲景方。

主治: 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痛烦,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贼风偏猥腿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分2服。1服小汗出,两服大汗。

加减: 心中热,加大黄半两;胀满,加枳实6铢;气逆,加人参18铢;心悸,加牡蛎18铢;渴,加栝楼18铢;先有寒,加八角附子1枚。

各家论述: 1.张氏医通:此方《千金》云仲景三黄汤,治恶寒经日不止,不欲饮食,全似内外虚寒之候,而方中仅用黄芩之苦寒,岂不疑麻黄辈之温散乎?既用麻黄,复用黄耆,岂不疑表气之闭拒乎?易知恶寒经日不止,虽有似乎虚寒。而实卫虚不能胜邪所致;不欲饮食,亦是风热内蕴之故;观烦热心乱一语,病情灼然。故方中虽以麻黄、独活、细辛开发腠理于外;即以黄芩清解风热于内,更虑卫虚难于作汗,乃以大剂黄耆助之,与黄耆建中之义不殊。其用黄耆之意有二:一以佐麻黄开发之权,一以杜虚风复入之路也。方后复云,心热加大黄,言服前药后心中烦热不除,知黄芩不能

附注: 千金三黄汤(《金匮》卷上附方)、 加减三黄汤(《圣济总录》卷十)、三黄散(《普济方》卷三一六)、三黄独活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大黄3两,黄芩2两,甘草1两,栀子14枚。

出处: 《千金》卷十五。

主治: 下焦热结,不得大便。

用法用量: 上(㕮)咀。以水5升,煮取1升8合,分3服。

加减: 若大秘,加芒消2两。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此于伊尹三黄汤中以栀子、甘草之轻剂易去黄连之苦寒,使速分利阴阳,不致重味侵犯中州也。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黄连1钱,黄芩1钱,黄柏1钱,炒山栀8两,玄参8两,知母1钱半,石膏2钱,甘草7分。

出处: 《证治汇补》卷一引东垣方。

主治: 膏粱醇酒太过,积热上中二焦,变诸火症。

用法用量: 加灯心,水煎服。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大黄2两(如丸,春3两、夏秋2两、冬5两),黄连1两(如丸,春4两、夏5两、秋3两、冬2两),黄芩1两(如丸,春4两、夏秋6两)。

出处: 《祖剂》卷一引伊尹。

主治: 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

用法用量: 上药以麻沸汤2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附注: 火齐汤(《张氏医通》卷十六引仓公方)。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大黄(切,别渍水)1升,黄芩3两,栀子14枚,甘草1两,芒消2两。

出处: 《千金》卷十九。

主治: 骨极。肾热病则膀胱不通,大小便秘塞,颜焦枯黑,耳鸣虚热。

用法用量: 上(㕮)咀。以水4升,先煮3物,取1升5合,去滓;下大黄,又煮2沸:下芒消,分3服。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因肾水之涸不能涵养少火,而致孤阳独发,中外皆从火化,所以骨极肾热,二便不通。故栀、芩、甘草、芒消、大黄急夺其阳以保伤残之余。若以肾伤不敢峻用三黄,而用滋水制阳,此与杯水救车薪之燎不殊也。

附注: 大黄汤(《千金》卷九十二)。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黄连钱半,黄芩钱半,黄柏钱半,山栀钱半(炒),玄参钱半,知母钱半,石膏5钱,甘草5分,淡豉钱半。

出处: 《医略六书》卷十八。

主治: 膏粱积热,三焦见诸火证,脉洪数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各家论述: 膏粱积热,蕴蓄于中,不得舒泄,而弥漫三焦,故发火证。黄连清心、脾之火,黄芩清肺、肠之火,黄柏清肾、膀胱之火,栀子清三焦之火,玄参清浮游之火,知母清肠胃之火,石膏清胃泻热,甘草缓中和药,佐淡豉以发泄热邪也。使热化火降,则三焦肃清而经络宣通,安有火发之患哉!此清火疏热之剂,为三焦热盛之专方。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大黄3两,黄芩2两,栀子14枚(擘),豉1升(绵裹),麻黄(去节)2两,甘草(炙)2两。

出处: 方出《千金翼》卷二十二,名见《外台》卷三十八。 功效:杀石气,下去实,兼发汗解肌。折石热,通气,泄肠胃。

主治: 服石发热或中风发热。

用法用量: 上(㕮)咀,以水9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4升,纳豉3沸,分3服。得下止。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黄连、黄芩、黄柏等分。

出处: 《袖珍》卷一引《圣惠》。

主治: 火热内壅,口渴目痛,眩晕,血崩,赤白痢赤多白少。赤白痢,多赤少白。三焦虚烦作渴。实火眩晕。血崩。目有大角刺痛,热泪倾出,沙涩睛疼,怕日羞明,胞肿。

用法用量: 上(㕮)咀。每服1两,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防风、荆芥、枳壳、黄耆、白芍、牛蒡、地骨皮。

出处: 《痘疹仁端录》卷十一。

主治: 痘疹。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黄连、黄芩、山栀、石膏、芍药、白术(去芦)减半、桔梗、陈皮、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减半,乌梅1个。

出处: 《回春》卷五。

主治: 脾热口甜。

用法用量: 上锉1剂。水煎,食后服。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生地、赤芍、玄参、大黄、人中黄、黄连、丹皮、滑石、甘草。

出处: 《医学集成》卷二。

主治: 杨梅瘟,遍身紫块,忽发梅疮。

加减: 渴,加石膏、葛根。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黄连2两,黄芩2两,大黄2两,甘草2两,芒消2两。

出处: 《医心方》卷二十引《小品方》。

主治: 服石后盛热不除,心腹满,小便赤,大便不利,吐逆,气充胸中,口焦燥,目赤熏热。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半,纳芒消令烊,分3服。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银花31g,连翘31g,黄芩9g,黄连9g,黄柏9g,紫草9g,栀子9g,蒲公英15g。

出处: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 疖。

用法用量: 水煎,内服。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大黄3两,黄连3两,黄芩3两。

出处: 《千金翼》卷十五。

主治: 三焦壅热,烦躁谵语,腹痛胀满,大便秘结,胬肉攀睛;妇人伤寒6-7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难,烦躁谵语,目赤,毒气闭塞不得流通;心受积热,谵语发狂,逾墙上屋;热证口疳。

用法用量: 上(㕮)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为3服。

附注: 泻心三黄汤(《活人书》卷十九)、泻心汤(《得效》卷八)。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川连、甘草、川芎、黄柏、黄芩、栀子、赤芍、薄荷各等分。

出处: 《喉科紫珍集》卷下。

功效:泻火。

主治: 咽喉诸症,初起黄红,甚至紫黑,壅肿疼痛,恶寒发热。

用法用量: 灯心、竹叶为引,水煎,食后凉服。
 
名称: 三黄汤

别名:三黄汤

组成: 黄芩1钱,黄柏1钱,川黄连1钱,大黄1钱。

出处: 《笔花医镜》卷三。

功效:解小儿胎毒。
 
【通用名称】三黄汤

【其他名称】三黄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组成】大黄9克 黄芩6克 甘草3克 栀子27枚。

【用法】上四味,嚼咀。以水1升,煮取360毫升,分三次服。

【主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

【加减】若大便秘甚,加芒消28克。
 
【通用名称】三黄汤

【其他名称】三黄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引仲景。

【异名】《千金》三黄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篇·附方》)。

【组成】麻黄3.5克 黄耆1.5克 黄芩2.2克独活3克 细辛1.5克

【用法】上五味,嚼咀。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为两次服。一服小汗,再服大汗。

【主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加减】心中热,加大黄1.5克;胀满,加枳实1克;气逆,加人参2.2克;心悸,加牡蛎2.2克;渴,加栝楼2.2克;先有寒,加八角附子2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