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苟延残喘的中医

再者动辄全中医界如何如何,全学术界如何如何的说法也有问题

试问,作为一个个人,对全中医界,全学术界的了解能到几层?个人视野有多大?自己的水平有多高,都应有个自知之明才对
 
几位跟帖者还无一人阐明阴阳之理,当然,我的论点也不可能遇到对手,期待有才之士……

你喝过几斗洋奶,又有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虎皮,怎么能有对手、?
 
孙洪彪先生问: 先生的太极图在哪里?请教下面的几个太极图,有何不同,错误在哪?
回复:那我就把《翟鉴新太极图》给您重复一次吧:
翟鉴新太极图
一、对太极的一般认识
不少易学家把“太极图”称为是宇宙的模型,科学的灯塔,只因为万物皆没出乎“太极”阴阳动静之理。
从文字来解释“太极”:太者,无限大或无限小。极,极端,物极必反(阳极转化为阴等)。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二、老子的“道”引起的争鸣
1、现代人还原原始
因为古人没有找到太极体,致使阴阳之“道”没有着落,也引发了形形色色滑稽的说法……。
现在有人提出宇宙大爆炸之说,受到多数人的赞赏。对此,我认为:用宇宙大爆炸来解释原始,还需要解释以下问题:
(1)把所有的星球缩合成一个整体,要爆炸,就需要能量,如果把太阳作为爆炸的主要因素,宇宙大爆炸后,就不该有太阳,因在爆炸的同时太阳已经被消耗掉了。那么,太阳又是怎么来的呢?
(2)织女星是第二颗太阳,而且离太阳甚远,如果能量是爆炸的因素,一个整体的大宇宙至少要爆炸两次。如果不是以能量为爆炸的因素,那么,这么大的爆炸能力是什么因素呢?
(3)能量只有在整体的中心,爆炸时才能大开花。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天空必然有一个没有任何星球的大空间,而这个大空间必须是在整个太虚(整个太空)的中间。因为在爆炸时,碎片必然蹦到四周。但从目前对天体的认识看,还没有发现没有任何星球的这个中间空间……。
(4)如果能量(爆炸的因素)没有在整体的中心,爆炸时,必然从一侧蹦出一个洞,万物生存在这个残缺的大球体内。而事实上也不存在这个情况。
(5)如果把各星球看成是残余的碎片重新组成的。按康德的“这团原始星云是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的”之说,各星球可以用大颗粒相互吸引,最后组成星球的说法。但是,太阳的组成不可能是大颗粒吸引形成的,因为热量是扩散的,散发后就被周围的凉所抵消了。那么,今天的太阳、织女星是怎么形成的呢?
2、“道”“器”之争
“道”既道理的说法,几乎是共鸣的。但在“有与无”,“先与后”这个问题引起了争论,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围绕着对老子的“道”的吸收及批判。同样的一个“道”出现了两个派枝,一派是以老子为代表的“有生于无”。另一派是以朱熹、张载为代表的对“有生于无”极力反对,并提出“太极乃两仪,四象、八卦之理不可谓无”。
对先与后的看法,朱熹认为:“论先后,理在先,气在后;理在气外”。对此,王廷相作了有力的回击说:“理在气中”。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悬道与器外;离器言道;道者器之道;道不离器,道器相依”。王氏的观点很明朗,没有物质,就没有理可言,道与器是分不开的。
3、无与有之争
道家认为:“有生于无”(无中生有)。对此尽管争论的很激烈,但是,最后的结论“有”与“无”两派还是达成了共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主有派与主无派争论的焦点只是在一个“形”字上,主无派不是全无,是指没有形态的“气”。如老子用风箱说明万物是从“无”中而生,既动而生风,(气流成风)。又如王廷相所说:“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其物,口可以吸而入”。但不论怎么说,主无派把无形之“气”说成“无”,这个说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气”就是有。
另一派认为是有生于有,首先有“元气”(种子)。与“有生于无”只是词异但理同。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老子用风箱阐述“有生于无”时,他忽略了两个问题:一是这个比喻是在已经有万物以后的;二是用风箱阐述“有生于无”造成了“元气”等于呼吸的空气(大气)的谬误。所以,就不得不把“气”字之前再加文字,如“元”气、“精”气等等。万物离不开气,但不能说万物是气所生。
我这样说的理由是:因万物是各有个的元素(种子)。而且,气(空气)在物后,其理由是:先有地球,地球之水分解后才产生的气;先有人才有卫气、宗气、呼吸之气等。所以,在阐述“太虚”(无极)时用种子、元素要比气(元气)、精气更合适一些。
《正蒙*太和》篇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太虚曰太极者,是指太虚太极主宰之理中流行之气而言”。以上表明:太极之元气是阴阳之始。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气生阴阳”。
“元气”是指大气吗?
确切一点说,不是大气。“太虚”宇宙空间没有空气(根据目前对天体的知识看,除地球有空气外,还没有发现哪个星球有空气)。我们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蒸汽等)。天然水中主要气体成分是氧和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氧可以溶解于水,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又可产生氧。氮,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氮。在地球释放能量的同时,把一些元素随之升空在大气中。以上足能证实:“气”(空气)就是地球的产物,所以,与“太虚”“元气”不是一回事。
4、无极之动
诸多易学家认为,无极(太虚)在没有形成太极之前,阴阳未别的混沌时期是没有规律的,没法谈它的动与静,我曾经也有过这种认识。但是,事实表明,这个认识存在着偏见,实际阴与阳皆是动态的。今天我把无极看成也是运动的,可能会遭到诸多人的反对!但我的座右铭是“探理求实”!并有能力与我的对手对质。
说无极之动,还得回到老子的“道生一……”上来,很多人会认为,没有物质,即没有道理。所以,在没有物质之前(混沌时期)就没有规律可言,就没有理可言。因此,王夫之对老子的“道生一……”提出了否定说:“道一已矣……不得曰道生一……道生一等于是说道生道或一生一”。
他说:“理既是气之理”与他自说的:“道即器之道”相吻合。他又说:“在宇宙形成具体万物之前所存在的不是‘无’,而是太虚之气”。
请大家注意:王氏的太虚之“气”就是“有”,只要有“有”就有道理的存在。表明王氏又回到老子的“道生一(太虚元气即道)……”中来了。
其实,无极在没有形成太极之前就已经有“道”的(规律)了。
这样说的理由是:先天之元气(元素)在未形成太极时,就已经有了运动的过程,否则,就不会形成太极。也就是说,有其物,则有其理;只要有元气,就有其规律、就有其道理。
对“无极而太极”“有生于无”的“无”,老子说的“气”;庄子为“气母”;鶡冠子为“元气”;王廷相为“种子”等等,最后主无派与主有派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有”。只要有“有”就有道理的存在。王廷相说:“……有元气就有元神,有元神就能运行而为阴阳;元气即道之体,有虚即有气,有气即有道”。虽然诸家对老子的“道”提出过各种反对的说法,但最后还是没能超出老子“道生一……”的范畴。
综上述,出现了两个“道”(太虚包括元气之道;太极的阴阳之道)。因此,我把“太虚”(无极)之“道”归纳为先天之“道”,即种子(元气)未形成太极之前的规律。把“太极”(物器)之“道”归纳为后天之“道”。
5、对“道”的共鸣
“道”的含义极广,但大致不外两种涵义:一是表示万物的本原;二是表示物质的规律或精神等。对此,古今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太虚”(元气)还没有生成太极时,为虚无的。但又有“元气”的存在,古人以为,是“太虚”(无极)生出了“太极”,所以,“道生一……”的“道”作为“无”。“道生一……”即无生一或“有生于无”。
但必须强调的是:“有生于无”的“无”并不是指“无有”讲,而是指“无形”(形状不好形容)。如果是“无有”的话,那么,元气、种子等也就都不存在了……。
三、对“道”批判性的继承
1、离“器”言“道”
“道”既然是事物之“道”(事理),客观存在的“道”,但是,从古至今并没见有人用阴阳事物谈“道”的!也就是说,把老子的“道”具体到阴阳时,只是凭空而论“道”。那么,没有事物为依托“道理”又从何而来呢?
2、无形之“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即事物内涵的道理(物质的规律及精神等)。因为人只能看到物质的实体,但看不到物质的精神,所以把“道”看成是无形的(“器”即有,“道”即无)。这是因为古人在论“阴阳之道”时,从没有找到“器”,所以,“道”当然就是“无”了。
以上两点表明,“器”没依据;“道”作无。奇怪的是:用一个没有,一个无,竟然成为哲学界至高无上的“道”……。这就是我对阴阳之“道”批判的理由所在。
3、对“道”的继承
“道”即道理(事物的属性规律),“道”即“器”中之“道”,对此,我认为,“器”中有“道”,而“器”不藏“道”。
这样说的理由是:“器”中之“道”必然通过实体的活动表现出来,即“器”是实体,“道”是现象。但是,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具体的事物;而不同的事物又有主观之“道”与客观之“道”之分:(1)如人的实体既是“器”;人脑就是主观的“道”。对此说的证据有二:一是李时珍所说的“脑为元神之府”;二是《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的“头者,精明之府”。此“道”是能察觉到的,因为人的主观思想必然从人的实体表现出来。(2)如月亮的实体即“器”;月亮围绕地球旋转的规律即是客观的“道”。此“道”也是能察觉到的。所以我认为,“道”即“器”之现象,所以,“道”是有,而不是无。
我这样看待“道”与“器”,不只“器”有据可依,而且“道”有理可察。从此,摆脱了道家无“器”可依的模糊之“道”的概念。又由于我们已经找的了阴阳之“器”,而“器”不藏“道”(阳‘蒸汽’通过向上升的规律,阴‘雨’通过下降的规律表现出阴阳之道),所以,“器”不藏“道”。又因为“器”是事物,“道”是事物的属性规律,有其事物,则有其道理。这就是我对“道”的继承的理由所在。
四、对古太极批判性的继承
1、只见太极说而不见太极体
所谓太极是由三个部分所构成,首先要具备一个太极体(器),其中的一阴一阳自然的升降运动故三也。但是,古人并没有能力为后人提供出这个“太极体”。没有太极体(器),用空话谈太极纯属于无事生非。
2、只见动静说而不见动静理
所谓“动”是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动词”,但是,古人并没有能力提供阳“动”的物质是什么。没有事物谈动静就是无事生非。客观之太极是三有(一个太极体加阴阳的两个端)。而古太极说是三无(没有太极体,也没有太极体中的阴阳两端内容)。古太极说是三无,那么,什么都没有,又凭什么谈“动”与“静”呢?
3、古太极图之象
朱熹曰:“理为变化之原因,气则事物之现象”。
朱氏这句话说明了“象”是物质自然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因为有其物,必有其理。当然,若没有物质,“象”也就无以表达了。说明了“理”与“象”二者是相互并存的,即有其物则有其理、则有其象……。
古太极图是中间一个小白圈,以小白圈为中心点,再用螺旋型黑白各占一半,部分易学家对此的解释是:中间的小白圈表示太极的本体,或太极的动。然后,阴阳相互交感,环流不止即太极也。
我发现古太极图,不论怎么改变方式,太极图与理都不相吻合(阴阳不能交感)。另几种太极图同样阴阳不能相交。因此,对古太极图提出四个问号:(1)既然中间小白圈表示阳(太极本体、阳之动),那么,又何必还要有一个阴阳各半呢?(2)难道另一半的阳不是太极中的阳,不会动吗?(3)如果另一半的阳能动,再加上中间小白圈也动,那么,古太极图就不是一动一静,而是两动一静了?(4)古人用圆圈模拟太极体,中间用S曲线分阴阳,那么,哪个生命体的阴阳是这样区分的?
这四个问号是中医界及易学界回答不了的。
我们知道,太极图主要是模拟自然规律,阴阳环流不止。自然中阳升散,阴降聚。然而,古太极图阳不能升散,阴也不能降聚,所以,只是一张死图!
4、地球则是一个太极体
阴阳是由“形体”(太极体)和“形态”两个部分所构成。“太极体”属于阴阳的前提,太极体中的两端属于阴阳的两种“形态”。
举例在《对“阴阳”批判性的继承》不再重复。有了太极体就意味着给传统的太极说找到了理论根据,有了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根据,我们就可以毫无顾忌的继承了。
五、男女的性交能为太极吗?
有位同仁问我,男为阳,女为阴,男女交感能繁衍后代,这个现象是否为“太极”呢?
这不应为太极,人各有个的太极。如果把两个人牵强拼凑为一个太极的话,就与古人所说的“万物各一太极”相违背了。
那么,为什么男女性交能生子女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阴阳相交与男女性交的区别:
阴阳相交是客观实在的:阴阳相交是有前提的,即整体(太极体)包含的阴阳两端自然的相交。只要是两个个体,就绝对不能阴阳相交。
男女性交是主观的、人为的:是靠意识形态的性交行为。
天地阴阳相交是客观的、自然的,蒸汽(阳)升,云雨(阴)降,阴阳相交是在下之阳的运动过程可以升到上,阴的运动过程可以降到下,所以称自然的阴阳相交。而男女性交,是男人的精子可以射入女人的阴道,而女人的卵子不能交于男人。男女性交与阴阳相交的区别在:阴阳是相互相交(在下之阳可以上交于上,在上之阴可以下交于下)所以,阴阳是相互相交;男女性交,只能男之精子交于女,而女人的卵子却不能交于男人,所以,男女之性交不是阴阳相互相交。
大量的事实表明,光天地阴阳相交是不具备万物生存条件的,如冬天蒸汽也在上升,云(雪)也在下降,但万物却枯死(冻死)。如果阴阳相交再加太阳相火,才能具备万物生存的环境。这里所说的相火是以热为宗旨的,如冬天也有太阳,但并不热,所以,相火以热为宗旨。女人也有自身的阴阳相交,但并不能生子女,加相火才能生子女(男人既是女人的相火)。
《易经求正解》有:“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絪緼,交密之状也”。《医宗金鉴》有:“盖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后,必有一日絪緼之时,气蒸而热,如醉如痴”。
此时男人给她相火(把精子射入阴道),如同太阳之热及光子辐射于大地,象大地得热和光子万物萌芽。而女人受孕时,的确有体温升高(热)的现象。表明天地之阴阳相交加太阳(相火)给万物生存创造了条件。女人絪緼(交密之状)加男人(相火)生子女,即传种。如果把这种传种错当阴阳相交,那就麻烦了,因为流行一种错误的说法“阴阳交感能升万物”,男女性交应该生出一切动物、植物。所以。“阴阳交感能升万物”的说法必须要纠正!正确的说法是:阴阳相交是万物生存的必然条件,而不是阴阳交感能升万物。
总之,天地阴阳相交只是给万物生存提供了合适的环境。而男女性交生子女是传种,和阴阳相交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所以,男女不能为太极之阴阳。
六、人体的太极之说及质疑
对人体的太极之说最有影响的是明代中医学家孙一奎。他的学说到现在仍然受中医界所崇拜!
1、孙氏的太极说
孙氏认为:“在万物各具一太极,人之精合成胎,男女未判,而先生两肾。二肾如豆子果实发芽时分开两瓣,而两瓣中间所生之根蒂,即如人之命门,其中含一点真气,又名动气,或称元气。……以太极之理推之,命门真气即太极之本体,动则生阳,其阳动,故太极之用可以行;两肾属静物,静则化阴,阴静,故太极之体可以立”。
2、对孙氏之说的辩解
上述孙氏的观点特别明朗,他把命门动气为太极之用(动),把两个肾的实体为太极之本体(静)。他的说法很象“体用学说”。关于体用学说在《对中医“肝气在左”说法的质疑》中有详细的论述,不再重复。
3、对孙氏之说的质疑
“太极”包涵生命体及阴阳两端,阴阳在表达升降运动的过程中,必须是阳升到极点才能转变为阴,然后是阴降的过程;以五脏而言,用心和肾来阐述太极之阴阳,也应该是,肾阳上升到心(肺),心得肾阳则“跳动”,然后把血液排灌于周身,周流不息。然而,孙氏把肾的两个实体为太极之静,把命火为太极之动,难道说阳动还没有动的过程就是阴静,生命岂不夭折了吗?命火(肾的形体分泌的肾上腺素为阳)就算是太极“动”的功能。那么,再用肾的“实体”为太极功能的“静”,“静”(阴)岂不没有功能可言了吗?
以上表明,孙氏的人体太极之说,是不具有科学性的。
以上是我批判古太极说的理由所在。
七、自然之易
1、太极体与阴阳两端
要谈太极,首先要找到太极体,确切的说,地球就是太极之本体。蒸汽和云雨为太极两端阴阳二气,其运动过程是:蒸汽(阳)升到高空则凝(转化为云雨阴),阴雨再下降,乃太极阳动(升散)、阴动(降聚)阴阳环流不止。人就是一个太极体,动脉血热为阳的一端,其运动规律以心脏为核心向周围发散;静脉血寒为阴的一端,其运动规律从外周返回于心脏,则构成了一升一降、一输一入完整的“太极”。
2、太极图与自然的规律
把火(阳)放在一个场所的中间,它肯定就向四周散发热量。地内有岩浆,而地表是凉的,内热就自然的向外散发(一旦内热的散出出现障碍,就会象人打喷嚏那样‘火山爆发’)。内热散到地表,热与地表之水接触时,就自然的产生了气体(蒸汽)。
需要说明的是:内热和外凉(水)接触产生了蒸汽,这个过程还需要借太阳之热(光)的作用。虽然太阳对蒸汽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太阳还是阴阳以外之阳。只因为日与地不是阴阳对待关系,请在《对“阴阳”批判性的继承》中看详情。
蒸汽到离地面以远处或遇凉就凝成了云,蒸汽凝成云时,阳气的升散已经到了终点,变为纯阴,乃《易经》所说的“气终而象变”(降雨开始),反复周流不息,这就是阴阳自然之理。我们把阴阳升降的规律弄明了,剩下的就是绘制太极图象与不象的事了。
3、笔者绘制的太极图
中间白圈表示地(蒸汽)为阳,白圈中的小黑点表示蒸汽含的水分,或阳中有阴。由于蒸汽离地面逐渐远去,阳气逐渐衰弱(阴气逐渐增多),所以小白圈的外周的白色逐渐加深表示此处阴阳各半。大圈的外周是黑色,表示蒸汽已经凝成云变成纯阴,与天地实际高寒低热相吻合。
外圈的黑色(阴)看上去是不均匀的,这是作者故意设计的。因为地之蒸汽受风的影响,风可把蒸汽移到另一侧,比如,河北的蒸汽可在河南去降雨,所以,外周的黑色(阴)是不均匀的。假如把外周阴的图象画均匀了,那么,自然中就没有旱涝的灾害了,也就不是天地之自然了。
大圈的外周是黑色,黑色中有几个小白点表示阴中有阳,这样绘制此图的“象”和自然之“理”是完全一致的。即使一般的读者也能看图则明理。
以上我对古太极图提出了挑战并绘制了新太极图,但同时也接受同仁对我观点的质疑……。
 
怎么没见到ksjyjs 兄用“太阳的电磁场”阐明的阴阳之理呀?
 
ksjyjs 兄如果您能用“太阳的电磁场”阐明的阴阳之理,就阐述一下,如果不能,我以后不再追问仁兄。因为我想与兄讨论正负电的问题……
 
ksjyjs 兄说:正负电的概念是属于,
三、运动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的‘离子’
现代医学即西方医学所说的‘离子’, 是一种在液态条件下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的‘离子’ 运动,现代仪器已经准确的验证……
回复:这个问题等您用“太阳的电磁场”阐明了阴阳之理后我们再讨论。

ksjyjs兄说: “太阳的电磁场”阐明的阴阳之理属于,
一、运动在光速的气‘电子[粒子]’
生命人体中运动在光速的‘电子[粒子]’ 存在三个力的作用方向即三个矢量、电矢量、磁矢量、运动矢量,由运动将产生三个矢量的立体空间,加上时间是个四维的时空观,这个四维的时空观由中国的黄帝们早在三千年前在‘黄帝内经’ 中创造建立,中医悟得就是在这个四维的时空内五大电场的运动及怎样调整五大电场运动的规律,它的电路图是个立体的电路图。
回复:这一段兄并不是“太阳的电磁场”阐明阴阳之理的内容呀?
我与兄之间的讨论只是学术交流,因为你我都有我们自己的建树,不像其他人那样只用空话……。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是没有输赢之分,因为我们双方都是受益者。
我请兄不要再绕弯子,请直接用“太阳的电磁场”阐明阴阳之理,如果不能阐明阴阳之理,请兄说一声。我们好讨论“直流电场作用下的‘离子’ 运动”的话题,谢谢!
 
孙洪彪先生问: 先生的太极图在哪里?请教下面的几个太极图,有何不同,错误在哪?
回复:那我就把《翟鉴



不赞同您的观点,但还是很高兴看到翟先生在做自己的思考
 
forum.php


这个图,老实说,我并没看懂

传统的太极图描述的是太极生两仪的状态,正如周敦颐所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而先生的图,不知道能说明什么?
 
要谈太极,首先要找到太极体,确切的说,地球就是太极之本体。

这句话,说明翟先生对太极的理解从根本上就有问题

太极阴阳学说是大而无外 小而无内,涵盖宇宙万物的,哪里有固定的体?
 
王家祥先生说:什么叫阴阳?我个人认为不要搞那么复杂,简单点来谈一下我的看法。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

 

附件

古人留下的太极图与今日哈勃看到的宇宙有惊人的相似,几乎一样。


诚匪夷所思者!

蚍蜉撼树可乎?
 
现代人能看到的宇宙?????
 
阴阳哪里有固定的体?阴阳有固定的体,你是阳
 
孙洪彪先生说:传统的太极图描述的是太极生两仪的状态,正如周敦颐所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回复:“太极生两仪”这个说法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我这样说的理由是:太极,是阴阳事物的前提(如人是一个生命体);两仪,指阴阳的两种形态(以传统理论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有人则有气血,而气血并非人生出来的。所以,正确的说法是:太极涵两仪。
请孙洪彪先生回答的是:气血阴阳是人生出来的,还是人自身自有的?
为了讨论的质量,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时,我们不讨论第二个话题。
 
ksjyjs先生说:先请看内经电磁场的四维空间立体太极阴阳模型
回复:至少阴阳不是这种模型。当然如果您能用这种模型阐明阴阳之理,我的一切说法就告破灭。但是,我们先不讨论这个话题,还是先讨论您的第一个话题“1、中医内经的天人相应学说-太阳的电磁场包围作用着月球、地球、生命人体的电磁场的相互生成、作用,就诞生了天人相应学说”。
您先把“太阳的电磁场”之阴阳阐述清楚,谢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