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厥阴证并不是太阴证的下一个阶段

崇善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6/30
帖子
1390
获得点赞
2
声望
38
传统一般观点认为,厥阴证处于阴极始阳的阶段,即太阴证发展到下面就会出现这个状况。
的确,厥阴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乱,冷热错杂,一会冷一会热,把握住这个阴阳交胜就比较简明了。和三阳证里的少阳寒热往来有像,但邪非自外面的伤寒而来,而是中寒,属于阴证。但如果像上述这样认为,那么就是说病情在好转——但为什么那么折腾人呢?其实再进一步就是太阴了。而不是相反,由太阴到厥阴。
这从临床一些症状也可以看出,比如一些肠胃炎,由阳明证不治而成厥阴证,这时就是冷热混杂,并不表现特别畏寒;但到拖延到下一个阶段就会浑身怕冷,脾肾极度阳虚的症状,那时才是太阴证。你给他用四逆汤类那么会表现不怕冷,而不会是“冷热错杂”……这很明摆着的。
 
还有一个例证是为什么说太阴证是六经最后一个阶段?因为太阴的一个表现就是下利,而许多不治、快死的表现就是下利。
 
我的理解,少阴是伤寒,表症
太阴是腑症
厥阴是五脏伤,五脏功能损伤。
 
我的理解,少阴是伤寒,表症
太阴是腑症
厥阴是五脏伤,五脏功能损伤。

从寒热讲,少阴有化热,虽然可怕但也是好事,厥阴有热,而太阴无热。“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其实从阴阳消息看最确当。
 
把三阴证的顺序看成太阴,少阴,厥阴自然也跟伤寒论排序的先后有关。
论三阴以王海藏《阴证略例》比较系统全面。
 
我的观点少阳、厥阴都是一个枢转的关系,少阳偏于阴气不升,厥阴偏于阳气不降,二则都是阴阳两伤。厥阴阳气不降则上热下寒,下寒则下利。
 
我的观点少阳、厥阴都是一个枢转的关系,少阳偏于阴气不升,厥阴偏于阳气不降,二则都是阴阳两伤。厥阴阳气

谢谢!确实现在想把三阳和三阴进行比较还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伤寒论的方子既有对应于某一经的,但同时又可以用于别的经的情况……如厥阴用吴茱萸汤,而少阴病也可以!值得细细玩味。
 
伤寒论研究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排序问题了!我不敢说自己有多深,但历史上怀疑王叔和的排序有错讹的说法绝对应该成立……
 
太阴与阳明是一对相对的关系,我认为太阴主脏,阳明主府,脏气要入府,府气要入脏,二者相辅相成。阳明是阳气下降收敛的一个状态,太阴是阴气上升的一个状态,他们是同时存在的。阳气不能正常下降,则阴气不能正常上升(精气不能入府),这就是阳明病-其主要表现就是胃家津液不足的实热证。其偏于阳气不降为阳明病,其偏于阴气不升为太阴病。故而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有点体会。
 
谢谢!确实现在想把三阳和三阴进行比较还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伤寒论的方子既有对应于某一经的,但同时又

我的观点是抛开经络来看待伤寒论。
 
太阴与阳明是一对相对的关系,我认为太阴主脏,阳明主府,脏气要入府,府气要入脏,二者相辅相成。阳明是阳

太阴证也和阳明证一样有腹满吐泻这样的症状,但绝对是一个虚症——从八纲辨证来说是阴阳虚实的不同。您是想用阴阳升降的角度来进行统一,呵呵。的确从表面看这样也可能成立。尤其是联系脏腑之气互相出入的说法。
 
太阴证也和阳明证一样有腹满吐泻这样的症状,但绝对是一个虚症——从八纲辨证来说是阴阳虚实的不同。您是

阳明病从八钢辩证来讲应该是一个府实证吧?
 
我谈谈我对伤寒论的一点简单看法:太阳和少阴互看,讲的表里关系。阳明和太阴对看,脏腑关系。少阳和厥阴对看,寒热关系,少阳主要是阴气不升,厥阴主要是阳气不降。还有伤寒论每篇都有中风与伤寒,中风是什么?就是伤阳,阳的固涩失去正常。伤寒是什么?就是讲的伤阴--伤藏。伤寒论就是将人归为阴阳二气,讲的就是一个阴伤和阳伤的问题。疏泄为风象,其主因是阳气不能固涩,故而称为中风。

如小柴胡汤,多处提到伤寒又中风,其就是一个阴阳二伤,故而这个方子就是一个调理阴阳的方子。讲调节表里亦可,调节脏腑亦可、调节内外也是一个理。其理与痞证同,只是病的程度不同而已,诸泻心汤就是柴胡汤的延伸。病机就是一个阴阳伤,故而阴阳两伤的情况下但见一证便可。
 
我的观点:伤寒论立了六个大的病机,太阳病就是表病,少阴就是里病。阳明就是腑病,太阴就是脏病。少阳厥阴都是表里同病,而他们有所偏。少阳病偏于阴气不升,厥阴偏于阳气不降。
 
我谈谈我对伤寒论的一点简单看法:太阳和少阴互看,讲的表里关系。阳明和太阴对看,脏腑关系。少阳和厥阴对

厥阴病还是表明阴没有完全占上锋!一会冷一会热的,但它毕竟是一个阴症——和少阳病的寒热往来有区别。
的确从阴阳盈虚角度来审视伤寒六经是一个比较提纲的东西。
 
我的观点:伤寒论立了六个大的病机,太阳病就是表病,少阴就是里病。阳明就是腑病,太阴就是脏病。少阳厥阴

有价值!
 
每一种分类法都可以,重要的是需要同样的对应的药方的分类。比如,我认为吴茱萸汤,人参汤,大建中是太阴证,而少阴证必是附子证,至于桔梗汤之类我认为是治一些少阴症的标。诸如此类等等,从而得到一整个完备的系统。而其它人可以有不完全一样的方法,因为对应的方药分类也不一样。
所以争论一个分类没有绝对的意义,还是需要结合方药讨论。
 
至于传变,我认为并不局限于书上的种类,我认为什么都有可能,因为病人生病前本来就不是完全的健康人。
 
我喜欢把少阴病当表症,这样治表的就是两味主药麻黄和附了,而桂枝汤证我喜欢归为虚证类,所以在我的归类里除了六经,还有血证虚证等。
用到柴胡,半夏的我归为少阳证,至于黄苓之类都是治标之药,etc。太多了。
一种尝试,欢迎批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