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自学针灸者请进来一起学习

董兴辉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08/10/28
帖子
20890
获得点赞
210
声望
68
昨天在昆山同德堂购买了套针,准备自学针灸。
这也是看大师们,多次提到先学针灸的好处。
一个是简便,一个是可以通过学习针灸了解经络和脏腑的关系。
可能会有很多问题,需要向高手们请教。
 
学针灸第一个问题是:
练针是先从纸上练,还是直接扎自己啊?
 
针具的介绍

九针 首见《内经》,即:
(1)镵(音“缠”)针:形状,长1寸6分,似箭头,末端十分尖锐。用途:浅刺皮肤泻血,治头身热症等。
(2)圆针:形状,长1寸六分,针身圆柱形,针头暖圆。用途:按摩体表,治分内间气滞,不伤肌肉。为按摩工具。
(3)鍉针:形状,长三寸半,针头如黍粟状,圆而微尖。用途:按压经脉,不能深入,为按压穴位用具。
(4)锋针:形状,长1寸六分,针身圆柱形,针头锋利,呈三棱锥形。用途:点刺泻血,治痈肿,热病等。
(5)铍针:形状,长4寸,宽2分半,形如剑。用途:痈脓外症割治用,为外科用具。
(6)圆利针:形状,长1寸六分,针头微大,针身反细小,圆而利,能深刺。用途:痈肿,痹症,深刺。
(7)毫针:形状,长3寸六分,针身细如毫毛,常用针具。用途:通调经络,治寒热,痛痹等。
(8)长针:形状,长7寸,针身细长锋利。用途:深刺,治“深邪远痹”。
(9)大针:形状,长4寸,针身粗圆。用途:泻水,治关节积液等,后人用作火针等。
九刺包括: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粹刺。
输刺:刺诸经荥输藏腧。荥输,背俞取穴。
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远道取穴,上病取下如合穴。
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经脉取穴。
络刺:刺小络之血脉。络脉取穴泻血络。
分刺:刺分肉之间。分肉取穴。
大泻刺:刺大脓(以铍针)。外症泻脓。
毛刺:刺浮痹皮肤。皮肤浅刺。
巨刺:左取右,右取左。交叉取穴。
焠刺:刺燔针取痹。随痛处取穴。
 

附件

  • 15.1 KB 查看: 36
找一块纱布,用线缠紧,先练练,随着进度加大大小和硬度,当然也可以从自己身上试试,更进一步的话可以扎带皮的猪肉,等扎猪肉可以随心所欲的进针时扎人就是小菜了
 
把报纸叠成三寸厚用线绳绑牢,练习进针及复式手法,一开始用一寸毫针,进针指力有后,再练长针,循序间进,用自己练针,可先用足三里穴。三棱针先用磨石开刃,认准血络。火针讲快,烧红后马上瞬间刺入,不留针。
 
进针方法及进针角度:
提捏进针
针刺角度
指切进针法
挟持进针
舒张进针.
 

附件

呵呵,问个愚蠢的问题,扎针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转着圈进针啊?
感觉转圈好扎
 
是有旋转进针方法,但个人体会感觉强,病人感到不舒服,指切进针手法轻,熟练后病人几乎无感觉针已刺入皮下。新学针刺之人要勤练指力,指力不够进针易弯,可采用套管进针法,用中性笔空芯剪成比针稍长一些,针刺时把针放在套管内,置于穴位上用手轻敲针病针即可刺入。
 
针下得气。

得气即针刺时所产生的经气的感应,当这种针感产生时,医者感到针下沉紧,患者自觉针下有酸、麻、胀、重或传导感。如不得气,医者觉针下空虚,患者觉针下刺痛不适《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是否有效取决于得气,得气快则疗效佳,得气慢则疗效差,不得气则无效。正如《金针赋》记载:“气速效速,气迟效迟。”进针后如果不得气,应当采取各种方法以促使得气,常用方法有如下十种。

1、调整穴位:如取穴不准确或取穴不对症,常难以得气。因此,取穴前必须四诊合参,辨症取穴,取穴时必须反复循按,不得偏离其准确位置。

2、调整针刺方向和深浅:如果针刺方向、角度有误或深浅失度,则针下难以得气,应当重新予以调整,向穴位四周或天、人、地三部刺探,直至获得满意的针感为止。

3、以手摄循:《金针赋》载:“气不至,以手摄循,以爪切掐。”《针灸大成》载:“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若针刺不得气,可以针刺穴位四周或经脉循行部位用手进行按、压、揉、掐,以促使经气来复。

4、行针催气:《神应经》载:“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即采用反复捻转、提插、摇针、震颤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多种手法施行行针催气以加强针感。

5、留针候气:若不得气时,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因留针时经气能逐渐集聚于针下,再施手法,较易得气。

6、温针催气:即在针旁用艾条悬灸或用酒精灯烧红针柄以促使得气,适用于阳气虚患者。

7、艾灸催气:可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或针刺部位邻近处的俞穴以促使得气,亦适用于阳气虚患者。

8、刮柄催气: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以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9、搓柄催气:针刺入后,若觉针下如空松无物而不得气,可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单向捻转,每周要超过360o每搓2—3周或3—5周,使针下沉紧,较易得气。

10、守气:针刺得气后必须要坚持守住气才能提高疗效。如《灵枢·小针解》载:“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得气后,医生应当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观察病人反应,询问病人针感,目无外视,手如握虎,施以符合患者病情需要的针刺手法,徐徐提插捻转,使得气的针感能稳固地持续下去,维持到针治所需要的时间为止。如果得气后针感很快就消失了,我们称为“丢气”,丢气使前功尽弃,这种昙花一现的针感对治疗无益,必须重新行针催气。《灵枢·小针解》载:“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所以针下得气不能稍得即止,必须坚持守气,徐徐提插捻转,使经气充足而畅行,方能提高疗效。
 
真要学习针灸,必须参加学习班吧,
这样也能学会吗?
 
师传滞针手法,将针刺入穴位到一定深度,向一个方向捻转,使肌肉纤维缠住针体,滞住针的手法,称为滞针手法,治疗效果好,针感强。
 
回复 11# 想一想


进针手法是要自己练习的。当年我也是实习时才学会针灸的。也没有老师教全靠自己。当然如果学精还靠老师带。
 
呵呵,我现在就是想先练一下进针的手法,时间差不多了,就扎自己试试。昨天扎了一下足三里。
谢谢诸位老师的指导。
 
我是怎么也不敢自己在身上扎的,除非扎别人
 
我扎的第一针就在自己身上,第一针就是为了治病。
两年前脚崴过,一到天冷的时候就痛。
我第一次扎了四针,全是啊是穴
穴位名都叫不出来,扎了以后,留针半小时。其间,每过5分左右催针一次。
效果居然不错。就是技术不好,扎得挺痛
 
回复 15# Hi泉


还是海泉兄猛啊!!!
我今天在大姐的鼓励下,扎了足三里。右腿是用的最小的针,针身是15mm。扎了一会就拔出来了。
第二针是左腿的足三里,用的是25mm的针,留针20多分钟,起针后有出血,黑色的。
两次都是把针身全部扎进去了。不知是紧张还是天气有点凉。感觉左腿一片凉,且还有点麻,右腿则感觉小多了。
明天继续..
 
针扎下去,有吸针现象,大姐说:这是有寒气的表现。
呵呵,又学了一招不是。
再次对楼上的诸位老师和大姐说声:谢谢
 


从今天的个人实际经验来看:
1、不得气,针下是空的。今天扎自己右腿的时候,用的是15mm的短针。就感觉像扎破了一个皮囊,下面就是空空的,深的够不到底。不知是我的针短了,还是..
我把针的针身全部扎进去了。还是没感觉。
2、患者觉针下不适,这个就没感觉到。就觉的针身没有刺到底。悬在哪里。
 
进针法
进针手法有多种,快速透皮减疼痛,
进皮之后须缓慢,不同方向找针感。
单手进针较常用,拇食二指挟针柄,
中环二指抵针身,运用指力推进针。
双手进针共四种:指切进针第一种,
左手拇指掐穴位,右手持针靠甲推;
夹持进针第二种,右手拇食挟针柄,
左手捏住针下身,双手配合速进针;
提捏进针第三种,皮肤肌肉浅薄应,
左手拇食捏皮肤,右手持针速刺入;
舒张进针第四种,皮肤松弛部位用,
左手将穴皮撑紧,右手持针指间进;
另一方法用针管,管比毫针三分短,
左手持管针装入,右手叩弹针尾处,
针入皮后管退进,行针手法无特殊。
 
关键是我连看都没看过别人扎针,哪怕看过别人扎,也有个外观感觉。

董版好厉害,拿着针就敢扎,不知你的穴位对不对哦,足三里这个穴位不好找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