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孙一奎《不执方说》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8
声望
38
年龄
54
孙文垣,自从学医开始,主要是研读《素》、《难》、《病源》、《病机》、《甲乙》等理论性书籍,希望融会贯通,继承前贤秘旨,只是自认还不能达到如此境地。至于《局方》《袖珍》《惠济》这些方书,有时也学习参考,但并不拘泥其中的成方。临证诊治主要依靠慎密的把握了疾病的根本,对应病本用药,而处方并不固守成方。



有人问:方书流传是学医的一种捷径,持成方对应病症用药,容易入门,而理论性的书籍,虽然理论精妙,但很难把握,学医的人为何有简单的不学而要学难的呢?还有就是看孙先生用药,与方书有很大区别,有的同一种病用的是不同的方,有的一个病始终用一方不变,有的一个病却三番五次的变动用方,但疗效都很好,这是为啥呢?是常见的方书没用,先生另有秘传?



孙一奎一笑说:学医哪有容易的事儿?医生关系者人的生死,怎敢自以为是,冒险胡来?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军队能做到步调一致,行伍整齐,进退有序,攻防有力,用兵之法能缺少吗?进而知己知彼,摄伏用某,从容应变这些用兵奥妙也依靠心中之法。医药上,方分君臣佐使,药分味的甘苦、性的寒凉,丸散膏丹各类剂型,这些记载在医书中的成方,都是示人以法。

诊察疾病的寒热虚实,分辨病位在脏在腑在表在里的不同,之后对应病情,按君臣佐使分配主次,甘热寒凉的不同性味,补泻的不同治疗目的,运用丸散膏丹的适合剂型,而成药组。这就是不舍弃方,却不固执于方。

所以说,守兵法而不知变通的军队,就不能随时出征战胜敌人;泥于方而不诊清病本的医生,就不能救治好患者。

虽然,不固执成方而用药又合于法度的理想境地也很难至善至美,但不是一直钻研《素》、《难》、《本草》,仲景、洁古、守真、东垣、丹溪诸家学说的人,也是没办法更他们说清这些学医妙旨的。学医真的不容易!



那些以为执方对病是捷径的人,是没有考虑到上古时期的情况。上古时哪有成方?《扁鹊转》中记载长桑君给了扁鹊一部方书,而方书内容却没说明,春秋时的秦缓、医和,汉朝的淳于意等,都是闻名天下的大医,也没流传下来什么成方,直到张仲景《伤寒论》才有记述,通过这些可以知道,东汉以前医者都是从精研医理,根据病情来用药的,并没有固守成方。这难道是他们因私心不愿意传授给别人吗?实在是怕后人胶执成方不知变通而害人呀!



根据理法组方用药,不过是斟酌详尽的病机,审视经络的虚实,体察药性切合其病,明了药之气味的走守特性,参合四诊,考究四时气运,明确阴阳的盛衰,人身生长规律,按照医理贯彻始终而已。医理融汇贯通认证就清晰,认证清晰病机就明确,自然治病就能随机应变而不胶执。这样确定的药组就能处处切合病情,使疾病得愈,治愈疾病的药组,成其为方,有谁说不可以呢?
 
《汉书·艺文志》,有医经派、经方派之分。

学医当从理论入手,还是从方药入手,千百年里众说纷纭.

谁是谁非,敬候高见
 
谁是谁非不敢忘议。各有千秋吧。

若从经典入手,困难多多,最后还得学方药。

若从方药入手,简单易学,最终还得学经典。
 
想起笑傲江湖里的华山派

一支主修外功的剑宗,一支主修内功的气宗

曾一度争论不休

之后,气宗的岳不群承其门派,,,而剑宗高手风清扬却只能隐居山林了


中医很类似
 
孙洪彪; 说:
孙洪彪 发表于 2012-7-5 11:22
想起笑傲江湖里的华山派

一支主修外功的剑宗,一支主修内功的气宗

好比如今学院派与民间派!
殊途同归!
谁都希望能有令狐冲、杨过一般的际遇,能得到两派的真传、聆听高手的亲自教诲!
万事皆求一个机遇;加上自己的悟性!
 
的确,这两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有偏从方书入的(如近现代一些经方家其实就是走日本经方派的路子,以方药对证)这些就比较偏重方药的具体救治范围。有偏从内难这些最传统的经典入的,出的名医更多!
 
这两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方药派如果深研医理应该更效果好,理论派多涉及具体药则手段更厉害。孙一奎是温补派,后来的高鼓峰等人也是,虽然理论固定但并不是没有权变的能力,治什么病用什么药……
 
很明确的一点,我们现在的功力可能达不到这些人,虽然时代这么发展了……
 
孙文垣是朱丹溪的再传门人。
继承并发展了中医学。医案相当不错的。
 
俗谚有云:过哪里的河脱哪里的脚。

若急求实战,从方书入手为好,能几招制敌也为上乘功夫。

欲探求根本,从理论推求为善,能由博返约即是高深境界。


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也;理论之祖,《内》、《难》也。
 
学医确需天时人和入门,加地利以提高。机遇与正确的选择同时并存遇良师指点才能找到中医正确的大门,良师的点拨和个人的悟性登入中医的阶梯,加上药理医理的整合,结合五脏相生相克气血,思虑周全,不至于有较大偏颇。
 
想起笑傲江湖里的华山派

一支主修外功的剑宗,一支主修内功的气宗

提起《笑傲江湖》,不禁想起那主题曲的“无招胜有招”。恐怕这不但是笑傲江湖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的最高境界。
如此说来,当然是掌握理论精髓为上乘,死背药方为下乘!
但我行医至今发现,在大量的古方和成方当中,其实贯穿着两种用药结构:一是“理论用药结构”,二是“经验用药结构”,二者不可偏废。
理论用药结构,最典型的当属“越鞠丸”:气、血、湿、火、食五郁,分别采用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五药各挡一面,这五味分别是五个方面最给力的药品么?五药共用,阴阳平和的法度一定是最佳的么?未必!似乎前几天就有个贴子提起用越鞠丸治疗“肝胃不和”导致肝阴虚胸脘疼痛的证例。可见本方无非“示人以大法”耳,基本上是“理论用药结构”,切不可作为”绝世武功“。
而仲景的“小柴胡汤”则是“经验用药结构”的典范。和解少阳必用柴胡乎?未必。从功能来说,香附、郁金、菊花、蒲公英等皆有疏解肝气之效;从植物形态的门类科属上来说,防风、荆芥、白芷、藁本、当归等等都与柴胡同属于“伞形科”植物,形态相似,为何独选柴胡?这就是经验!实际上用柴胡最好!从《伤寒论》所载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就可看出仲景的实际用药经验是何等丰富:“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小柴胡汤 区区七味。除了柴胡本身(和甘草),余皆可变,经验乎?理论乎?
然而所谓“仲景经方”全都是经验用药结构么?非也!非也!且看其“黄芩汤”:“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别以为这也是经验方,其实主要是个“理论用药架构”。关于什么叫“太阳病”,什么叫“少阳病”我在别的贴子里有过详细论述,这里简而言之:太阳病,感染初起,虽有全身反应却病灶局限;少阳病,炎症播散途中,累及腔腺管,导致阻滞。那么“合病”什么意思?感染初起,却一开始就在某个腔腺管!哪里的腔腺管?“自下利者”,自然是在肠腔。于是乎,我们估且不论“肝炎、霍乱和菌痢,最常见者便是俗称“急性肠炎”。
而黄芩汤只四味: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如果现在哪位医生以为单凭这就一定能摆平所有急性肠炎,那就未免食古不化了!其实仲景不过以此“示人以大法”而已:
黄芩——清热解毒(抗菌消炎);
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胃肠道解痉),
甘草、大枣——和中补虚。
不知各位同仁看出些什么来了?
是不是很象西医的“抗菌素+解痉药+葡萄糖”?至少“大法”如出一辙!
至于“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也不要以为这就是”经验加减“,它只是告诉你,如果肠炎还波及到胃,那再添点药降逆止呕,就好比西医再用上吗叮啉或胃复安。无非如此而已!
如果朋友们能从一切经典方药的字里行间看出这两种架构,那么恭喜你,您已是东方不败!此时无招胜有招……
 
好比如今学院派与民间派!
殊途同归!
谁都希望能有令狐冲、杨过一般的际遇,能得到两派的真传、聆听高

嗯,

中医里有个很好的思维方式叫--取类比象,很多事物都有类似的地方.

曾见过一些老中医,很会讲‘故事’,可以把深奥的中医理论用通俗易懂形式让患者了解到,效果很好,也值得学习可惜现在注重这些的貌似越来越少了,一个‘肝气郁滞’把患者吓到医院做肝功的类似事情倒是多了
 
这两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方药派如果深研医理应该更效果好,理论派多涉及具体药则手段更厉害。孙一奎是温补



理论上讲,无论是从理论入手还是从方药入手,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是可以异路同归的
 
很明确的一点,我们现在的功力可能达不到这些人,虽然时代这么发展了……

还真是让人想到头痛的事儿


现在学中医人不可能个个都比古人笨呀,为啥高手越来越少呢?
 
孙文垣是朱丹溪的再传门人。
继承并发展了中医学。医案相当不错的。

嗯,有段时间专门看过他的医案,论理公正,用药规矩,很适合循规蹈矩性格的人学习、效法
 
俗谚有云:过哪里的河脱哪里的脚。

若急求实战,从方书入手为好,能几招制敌也为上乘功夫。




高手都是内外兼修
 
学医确需天时人和入门,加地利以提高。机遇与正确的选择同时并存遇良师指点才能找到中医正确的大门,良师的

良师太少了.可遇不可求
 
提起《笑傲江湖》,不禁想起那主题曲的“无招胜有招”。恐怕这不但是笑傲江湖的最高境界,也是我

先生见地更胜一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