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7
- 获得点赞
- 88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孙文垣,自从学医开始,主要是研读《素》、《难》、《病源》、《病机》、《甲乙》等理论性书籍,希望融会贯通,继承前贤秘旨,只是自认还不能达到如此境地。至于《局方》《袖珍》《惠济》这些方书,有时也学习参考,但并不拘泥其中的成方。临证诊治主要依靠慎密的把握了疾病的根本,对应病本用药,而处方并不固守成方。
有人问:方书流传是学医的一种捷径,持成方对应病症用药,容易入门,而理论性的书籍,虽然理论精妙,但很难把握,学医的人为何有简单的不学而要学难的呢?还有就是看孙先生用药,与方书有很大区别,有的同一种病用的是不同的方,有的一个病始终用一方不变,有的一个病却三番五次的变动用方,但疗效都很好,这是为啥呢?是常见的方书没用,先生另有秘传?
孙一奎一笑说:学医哪有容易的事儿?医生关系者人的生死,怎敢自以为是,冒险胡来?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军队能做到步调一致,行伍整齐,进退有序,攻防有力,用兵之法能缺少吗?进而知己知彼,摄伏用某,从容应变这些用兵奥妙也依靠心中之法。医药上,方分君臣佐使,药分味的甘苦、性的寒凉,丸散膏丹各类剂型,这些记载在医书中的成方,都是示人以法。
诊察疾病的寒热虚实,分辨病位在脏在腑在表在里的不同,之后对应病情,按君臣佐使分配主次,甘热寒凉的不同性味,补泻的不同治疗目的,运用丸散膏丹的适合剂型,而成药组。这就是不舍弃方,却不固执于方。
所以说,守兵法而不知变通的军队,就不能随时出征战胜敌人;泥于方而不诊清病本的医生,就不能救治好患者。
虽然,不固执成方而用药又合于法度的理想境地也很难至善至美,但不是一直钻研《素》、《难》、《本草》,仲景、洁古、守真、东垣、丹溪诸家学说的人,也是没办法更他们说清这些学医妙旨的。学医真的不容易!
那些以为执方对病是捷径的人,是没有考虑到上古时期的情况。上古时哪有成方?《扁鹊转》中记载长桑君给了扁鹊一部方书,而方书内容却没说明,春秋时的秦缓、医和,汉朝的淳于意等,都是闻名天下的大医,也没流传下来什么成方,直到张仲景《伤寒论》才有记述,通过这些可以知道,东汉以前医者都是从精研医理,根据病情来用药的,并没有固守成方。这难道是他们因私心不愿意传授给别人吗?实在是怕后人胶执成方不知变通而害人呀!
根据理法组方用药,不过是斟酌详尽的病机,审视经络的虚实,体察药性切合其病,明了药之气味的走守特性,参合四诊,考究四时气运,明确阴阳的盛衰,人身生长规律,按照医理贯彻始终而已。医理融汇贯通认证就清晰,认证清晰病机就明确,自然治病就能随机应变而不胶执。这样确定的药组就能处处切合病情,使疾病得愈,治愈疾病的药组,成其为方,有谁说不可以呢?
有人问:方书流传是学医的一种捷径,持成方对应病症用药,容易入门,而理论性的书籍,虽然理论精妙,但很难把握,学医的人为何有简单的不学而要学难的呢?还有就是看孙先生用药,与方书有很大区别,有的同一种病用的是不同的方,有的一个病始终用一方不变,有的一个病却三番五次的变动用方,但疗效都很好,这是为啥呢?是常见的方书没用,先生另有秘传?
孙一奎一笑说:学医哪有容易的事儿?医生关系者人的生死,怎敢自以为是,冒险胡来?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军队能做到步调一致,行伍整齐,进退有序,攻防有力,用兵之法能缺少吗?进而知己知彼,摄伏用某,从容应变这些用兵奥妙也依靠心中之法。医药上,方分君臣佐使,药分味的甘苦、性的寒凉,丸散膏丹各类剂型,这些记载在医书中的成方,都是示人以法。
诊察疾病的寒热虚实,分辨病位在脏在腑在表在里的不同,之后对应病情,按君臣佐使分配主次,甘热寒凉的不同性味,补泻的不同治疗目的,运用丸散膏丹的适合剂型,而成药组。这就是不舍弃方,却不固执于方。
所以说,守兵法而不知变通的军队,就不能随时出征战胜敌人;泥于方而不诊清病本的医生,就不能救治好患者。
虽然,不固执成方而用药又合于法度的理想境地也很难至善至美,但不是一直钻研《素》、《难》、《本草》,仲景、洁古、守真、东垣、丹溪诸家学说的人,也是没办法更他们说清这些学医妙旨的。学医真的不容易!
那些以为执方对病是捷径的人,是没有考虑到上古时期的情况。上古时哪有成方?《扁鹊转》中记载长桑君给了扁鹊一部方书,而方书内容却没说明,春秋时的秦缓、医和,汉朝的淳于意等,都是闻名天下的大医,也没流传下来什么成方,直到张仲景《伤寒论》才有记述,通过这些可以知道,东汉以前医者都是从精研医理,根据病情来用药的,并没有固守成方。这难道是他们因私心不愿意传授给别人吗?实在是怕后人胶执成方不知变通而害人呀!
根据理法组方用药,不过是斟酌详尽的病机,审视经络的虚实,体察药性切合其病,明了药之气味的走守特性,参合四诊,考究四时气运,明确阴阳的盛衰,人身生长规律,按照医理贯彻始终而已。医理融汇贯通认证就清晰,认证清晰病机就明确,自然治病就能随机应变而不胶执。这样确定的药组就能处处切合病情,使疾病得愈,治愈疾病的药组,成其为方,有谁说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