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关于<灵枢根结第五>三阳三阴开阖枢的初步理解

文子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08
帖子
6475
获得点赞
134
声望
63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焦而弱也.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暚而不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摇者摇故也,当穷其本."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则生病也.阖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我考虑:首先,这三阴的开阖枢出现的问题都是气的病,结合前面三阳经的开阖枢 ,你看这三阳经病了倒都是实质的东西出问题.所以我想到以前我听过肝体阴而用阳,所以我认为这三阴是体阴而用阳,而三阳是体阳而用阴.

还有就是我觉得标点有个地方要改一下:"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我以为这样标点会比较好理解些:"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我的理由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洞,谓中空也。”这样一来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所以开折水谷之气不能向膈(向上)输送,所以膈中空空的,中间空的要取太阴来治.当然历代的解释膈洞为膈塞,洞泄也有道理.

其次,中医喜欢取类比象,结合到天地可能更好理解些.三阳,是能量,太阳就象太阳,没有太阳,就是冰川纪啊,是不是好象"渎者皮肉宛焦而弱也.",有十个太阳又会1,南北极的冰都化了,也是"肉节渎而暴病起矣"2,大地干旱,还是"渎者皮肉宛焦而弱也";少阳是生发的能量,维持生命向上和保持中正,这个能量被消减,不能维持向上和中正,作为骨干的树啊骨胳啊,就会乱摇了,如果生发太过,拔苗助长,根基必然松,树也会摇啊;阳明是阖,是地气,种地的人都知道,如果地太肥或太贫瘠长的庄稼都是可怜萎弱的.
三阴,是实质性的东西,太阴是轻的在上的阴,好象天上的云,是水蒸汽,是树叶,如果天上没有云呆的地方了,地上的水蒸气没地方输,那就剩下浮尘了,气不够就要生病了;少阴是树的骨干,如果树干折了,就会在折的地方留个结和疤;厥阴是血脉.这和阳明的阖折则痿疾起相对应,痿缩的肌肉是缺血的,所以厥阴也主阖.
 
1、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2、一般认为‘膈洞’是个词组,病名,膈是阻隔,不是胸膈的解剖部位

何为正解,期待高明指正
 
1、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2、一般认为‘膈洞’是个词组,病名,膈是阻隔,不是胸膈的

膈是肉月旁,应该是膈,要是阻隔,直接用隔就好了,你不觉得"膈洞"很牵强吗?
 
膈是肉月旁,应该是膈,要是阻隔,直接用隔就好了,你不觉得"膈洞"很牵强吗?




膈症,噎膈 都是用这个月字旁的,‘阻隔’是我的乱解
 
膈洞-我的理解是太阴脾是主疏泄的,其疏泄失职则脾运化功能降低而不能转输谷气,表现为上则隔气痞塞,下则洞泄不止。
 
膈洞-我的理解是太阴脾是主疏泄的,其疏泄失职则脾运化功能降低而不能转输谷气,表现为上则隔气痞塞,下

这是传统的解释, 从脾的功能讲是有一定道理,但是放在<根结>里,和从咬文嚼字的角度有些牵强:
1,根结这足三阴里厥阴"阖折即气绝而喜悲"少阴"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加上太阴这句后面一句"故开折者,气不足则生病也".所以都是从经脉的角度,都是跟气有关.所以足三阴的开阖枢出现了问题,应该表现是气的状况出了毛病.
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洞,谓中空也。”所以既然洞是中空的意思,和气不足就对上了,所以我觉得是:"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
内经在很多地方会自己给个解释,我不明白解经家们却常常忽略这些重要的提示,把一个明白的问题解释得糊里糊涂.比如说还是根结这里:"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人家明明白白地说明了命门就是目,可是我看的所有灵枢的版本都说太阳结于睛明穴.这不是误导临床吗?
 
这是传统的解释, 从脾的功能讲是有一定道理,但是放在里,和从咬文嚼字的角度有些牵强:
1,根结这足三阴里厥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经验可以从中品味出不同的味道,对经文的理解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历史上很多大家不就是凭借独到的解读,提出很多新的观点嘛
 
我认为有绝对的对与错.古人是很严格的.
 
老聃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道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形成的文字是否能准确表达原意呢?况且古籍在流传过程中那些错讹之处是难免的.

对经典的理解,可以有不同,哪种更合理,要通过实践验证。
 
老聃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道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形成的文字是否能准确表达原意呢

有的讲的不清楚的只能这样,但是内经是一部教人治病的书,是人体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命门说是目了,睛明就是不对了,经脉循行诊病的依据可以如哲学一般跟着感觉走吗?
 
有的讲的不清楚的只能这样,但是内经是一部教人治病的书,是人体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命门说是目了,睛明

先生说的有道理

我本来也没反对先生的意思,只是对一些事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已可以继续探讨,无须争论
 
关于命门是目的说法,我暂无什么观点,一个是不善针灸,再者《根结》篇虽粗略的看过,但还不够深入
 
我看灵枢刚开始看注释,后来看不下去了,所以现在只看原文,再对照注释,发现很多错误,而且延续几千年不变.我有时侯也怀疑我自己:难道千百年的先贤都不如我这个小针灸大夫吗?可能他们根本就不做针灸或翻译之前都不懂中医,你说不懂中医也就罢了,起码好好翻译,可是却经常是以己之见曲解原意,把我们后人害得好惨.我说这些有些张狂了,可是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看书的感觉.
 
我看灵枢刚开始看注释,后来看不下去了,所以现在只看原文,再对照注释,发现很多错误,而且延续几千年不变.我有

对,学习中医,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尤其经典,一段文字,后面的人会有各种解说,让人无所适从

我的观点是,先不忙否定,找自认正确的去实践中验证,其他的可以存疑待考
 
我是这么做的.现在还没看到素问,估计有些问题可以在素问找到答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