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我的知音为什么很少?

楼主是花了时间和精力的。太深奥的知识,知音少是正常的。
但书写出来了愁销量啊?
应该先预测一下销量,然后根据预测再去决定是否发行。
 
范仲毓,男,现年47岁,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大安乡人,现居住在重庆市沙平坝区。中共党员。
======================================
从你和我讨论的帖子看,你就是一位地痞,共产党的耻辱。你才47,我50,你居然把我叫“小子”,你的品行太低,你的知音是痞子二流子。
 
范仲毓,男,现年47岁,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大安乡人,现居住在重庆市沙平坝区。中共党员。
==============

【道的轨道概念、时间的科学概念】通过我的研究,结合《史记》理解,“道”是中国古人的“轨道”“轨度”的计算法则。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赤道——这是地球自转循环的轨道——现在用0°纬度进行标示,含义已经有所变化;黄道——就是地球公转循环运动的回归轨道、轨迹的运动。阴阳则是地球自转循环周期与公转循环周期的等分法则、二分法则。四时法则,《内经》中四时有地球自转循环四时与公转循环四时的区别,本质上就是把地球自转循环的轨迹等分为4个时间段、公转循环的轨迹等分为4个时间段。这是3000年来,中国科学界和世界科学界的一本糊涂账本,就是时间循环的概念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一些观点介绍给大家,以正视听。相对论认为,时间是相对的,空间是相对的。英国霍金教授《时间简史》的第六章也强调,相对论中没有绝对时间,这无疑充分说明霍金教授对相对论的时间概念的赞同度为百分之百。然而,究竟什么是时间,不仅相对论不曾明确,霍金教授的所有理论也未能说明。事实上,整个物理学界从古到今都不曾对时间进行准确定义。然而,时间概念却是整个物理学界基础的基础,这是常识。3000年前,中国古人把时间的概念分为了地球自转的时间循环周期和公转回归循环时间周期,并以此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循环运动的位移、角速度的法则——这三者是一个三头一体的联体婴儿。尽管物理学界不曾准确定义时间,但是,这并没有妨碍物理学应用时间。物理学关于时间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用两个相同的时钟来测量不同地点的同时性。这个事例告诉人们,尽管物理学没有定义时间,但是,时间是绝对可以通过钟表来测量的。可是,钟表测量的时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间”概念呢?智慧人类的物理学至今都没有迈过这个不是坎的“坎”。我不知道爱因斯坦的测量结果如何?但是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各位读者:爱因斯坦测量的时间是当地的地方时——也就是当地经度为依据的时间或者是以太阳高度为最大的正午12点为依据的时间。如果两个相同的机械时钟来测量同一经度上两个不同的地点,地方时是相同的,但是,东西半球相差12小时——自转时间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差12小时,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公转时间不同;如果两个相同的机械时钟来测量同一纬度上两个不同的地点,地球自转的时间肯定不同,为0~24小时(自转0~360角度)的差别,地球公转时间为0~1天(也是公转速度0度~1度的差别)的差别。由于时间和地球自转转过的经度是可以换算的——这是中国古人计算为1天100刻与今天的24小时是可以同步换算的,又由于通过日影的长短 ——可以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以此计算纬度的高度,所以知道地球公转的时间,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能计算当地的纬度高度以及纬度跨度,这些也可以相互计算——《周髀算经》中的24节气日影长短的方法就是这个法则的具体应用和科学实践。所以地球自转周期时间可以计算地球的经度——每4分钟转过经度1度,今天仍然在用,而且是科学的、正确的。为什么今天的是科学的法则,而古老的原始法则就是伪科学?公转的时间,使用地球自转的子午线——南北线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来测定,并以此测定和计算当地的纬度高度。以此,地球自转时间既可以测定计算当地的经度;地球公转时间可以测定计算当地的纬度高度。这样,中国古人就把时间和空间统一了起来。《周易》中的八卦也是如此,就是把时间和空间统一了起来,由于物体的三维空间是绝对的,轨道空间则是相对的虚无的——“七曜纬虚、五行丽地”,这就是通过经纬网经纬度的法则进行了统一。这样,物体——天体的运动由于是轨道的运动,以此,天体的运动就是一个有绝对空间值的相对运动,所以,爱因斯坦说,空间是相对的,是说的轨道空间是相对的,而绝对的三维空间也是存在的。时间是计算地球和其他天体(物体)运动周期的长短的物理量——本身计算和测量的是物体(天体)的轨道运动周期的长短。由于运动周期的长短是绝对的,时间因此也是绝对的。时间是地球自转循环周期和公转循环周期时间。由于时间是相对于物体、天体的运动轨道的位移、速度而言的,因此又是相对的。相对于地球的自转循环运动360度,又是可以用今天的24小时、中国古代100刻来计算和测量的,因此又是绝对值的,这种绝对值实际上是以地球自转循环周期360度,规定为24小时的一个相对的概念。本质上是相对于地球自转循环的速度和位移而言的——因此是相对的概念。人类的寿命也是如此,是以地球自转与公转循环周期来计算和衡量的。因此,研究时间,可以破解很多生命的奥秘,科学地准确地预测生命规律——这是地球的轨道循环运动属性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死条辨》中已经提出:这是人类的轨道基因。
事实上,钟表自诞生以来,就是一种人造工具,是一种用于测量和记录地球每天自转循环的具体时间的工具,是一个独立于地球运动且能够运行的机械系统,并与地球每日的自转循环周期同步。其同步运行越高,则时间的精度越高。既然钟表可以测量地球自转循环时间,这样,就可以计算地球自转循环的角速度为15°/小时,自转循环的位移为15度弧线/小时。按中国古人的“五行时”的等分法则就是把地球自转循环的时间周期等分为五等分则是72°(4.8小时)/行/运,把公转循环的时间周期等分为伍,则是73.05°(天、日)/行/运,这是一个现代物理学上的一个角速度的概念。“行、运”则是一个今天的【单位时间】的概念,而不是【时间单位】的概念。
最狭义的时间概念,就是地球这个主体在太阳系中自转一圈的快慢程度,“时、分、秒”就是对其每日自转的快慢程度的细化性的描述。今天由于航天、航海的需要,把秒的单位搞得很小,是为了精确的需要,为了计算加速度的需要。但是给人类的错觉就是不知道时间为何物了!
中国古人是100刻流水计时间的法则——时、分、秒,在宋以后的金元时代就已经运用了,记载在中医学家刘完素(大约在公元1110年间,公元12世纪之前中国古人就已经掌握和运用这一法)的《刘完素医学全书》中的《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求大寒交司日法”“四六天交时刻法”“求六气交客气日辰法”等章节中,这里也是计算公转循环时间、自转循环时间的换算关系,本质上计算地球公转循环的角速度与自转循环的角速度、位移的法则。读者可以去查阅并研读一下。没有看到刘完素的记载之前,我一直错误地认为“时、分、秒”是西方人发明并首先使用的——相信大家的错觉与我是相同的?从机械时钟和流水计算时间的不同形式看,时间是描述物体、天体的运动的位移、速度的物理单位,时间体现的是天体、物体运动的特性。运动的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时间周期和长短具有可以比较的特性。时间的并列关系是由于地球自转循环与公转循环同时存在的结果,也是时间可比较的本质。没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同时存在,时间的同时性就不存在,这是中国古人为了区别地球自转循环与公转循环运动而发明创造的自转循环时间和公转循环时间,这是中国古人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的科学而正确的结论。天体系统之间的时间并列的特性,是指系统与系统的同时存在、同时运动的规律,这种同时性是绝对的,是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属性决定的,这也是中国古人运用具体的时间单位来计算自转周期、公转周期长短不同而加以区别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不同属性的本质。
站在宇宙空间天文学的广义角度来分析,时间的本质意义,是天体(物体)在宇宙空间的准确位置和运动的过程。因此,时间必然是绝对的。时间必然是“主体、空间位置、运动”三大特征。地球上所承载的万事万物,计算时间的长短必然是地球的时间——包括了地球自转循环的时间和公转回归循环时间。这种绝对性,实际上是相对于地球的绝对的自转与公转循环运动而言的。为了区别,我把时间概念区分为地球自转循环的时间24小时循环周期,具体的时间单位是小时、分、秒,中国古人还运用了时辰等单位;公转循环转的时间单位概念为日、月、年,回归循环周期为1年=365.25°=365.25天(日)。由于人类的寿命也是运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循环周期的时间来计算的,所以,研究时间,就可以发现很多生命的奥秘。
站在宇宙太空的角度,所有星系(天体)的运动是确切的、规律的、整体的、周期性的循环运动,以此,天体间的运动就可以运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循环运动的时间进行比较和换算。这是由于时间是依据地球自转与公转循环的时间来计算的。
天文学上的物理学单位,光年——是光在一年的时间内到达的距离,以此来计时测距,是地球公转回归时间一年与光速的相乘而得的距离的换算法则。由于光速的时间单位又是以地球自转时间单位“秒”来计算的,这样,就必须把地球公转循环回归一年365.25天换算为秒,就是365.25x24x60x60=31557600秒,由于光速的恒定速度是30万千米/秒,这样,二者相乘,就是31557600x30=946728000万千米≈9.46兆千米?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我觉得这个等式有问题。单位应该是“兆万千米”才对?这就是光在一年到达的具体的距离。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两条假设基础之上:一是相对性原理,即惯性系上的一切物理定理都具有同样的表达方式;二是光速不变原理,即光速具有最高并恒定的速度30万千米/秒,与发光体是否运动无关。由于地球上的一切物理定理不是在一个惯性系上的运动,这是由于地球不仅有公转运动,而且在自转,地球不是一个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而是一个椭圆运动的轨道系统——椭圆的概念记载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三》中,原书就是说的地球、月球的轨道运动,夏商周三代人在进行正月朔日三个坐标系的测定和规定正月为子月、丑月、寅月的不同,现在我国是规定使用的正月为寅月——这是规定地球公转循环周期的开始并且以此计算地球公转循环回归运动的结束——当自己都不知道其中的含义时就用错误的观点去批判科学的正确的观点——这种“不求甚解”方法和伪科学的态度被一些院士、哲学大师继承了下来并且发扬光大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结论里:时间是相对的,空间是相对的。而且爱因斯坦认为时间空间有隧道。显然这个结论中的时间有隧道是错误的结论,可是众多的科学家却在爱因斯坦的错误结论面前研究了一辈子。“时间是相对的”,理解为时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轨道运动的速度、位移的一个概念,是可以的。理解为自转与公转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的。时间并没有隧道,一个人不可能回到出生以前,一个人不可能回到童年就是最好的证据。这是由于时间中地球自转循环的时间24小时是不断进行的,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公转循环运动也是如此,是年复一年的反复循环运动——周期循环运动,是太阳带者地球、地球带着月球等等在宇宙空间不停地循环运动,但是永远不是原来的起点和原来的停止点,这是由于时间描述的地球运动的轨道属性,是轨道空间的属性,不是时间具有隧道,而是天体运动的空间轨道具有轨道“隧道”属性。这是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属性给爱因斯坦的“错觉”。由于我们在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时,都是以光、太阳光为参照依据的。中国古人也是以太阳光的照射为依据来划分阴阳的。也就是以太阳光多少来计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这样,阴阳,就要分地球自转阴阳和公转阴阳,可是,我们在讲这一关键问题的时候,没有分开。因为自转中有公转,公转中有自转,二者是同时发生的,中医的原文,又是强调的阴中有阳,阳中又阴。由于我们并不知道阴阳如何计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阴阳的含义就出现了理解上的歧义。这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字含义变迁造成的。
时间的研究,霍金教授在《时间简史》中,又提出了两个错误的概念,一是以石头击水所扬起的波纹的特性,提出时间锥理论 ——时间概念,二是提出了虚时间的概念。这两个概念都是错误的。时间锥是不存在的——有的话,钟表的指针的中心所在地是钟表的时间锥;太阳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相对中心——轨道的中心所在地可以是时间锥 。由于时间是可以用钟表、电子表、流水漏时计算,而时间锥无法用钟表来计算,所以时间锥和时间是本质上不同的两个概念,通过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时间在地球上只有地球自转的时间周期和公转的时间周期,不存在时间锥,也不存在“虚时间 ”。时间按中国古人的划分法则,就是自转时间为逆时针运动的时间,公转时间为顺时针运动的时间,这在《内经》《周易》中说的很多,可是3000年来,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学者正确翻译《周易》中的“易,逆数也”的含义,就是指的相对于地球的公转的顺时针运动,自转则是逆时针运动,这与现代的规定自转公转运动同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球仪、地图册颠倒了180度,哲学家、政治家、地球物理学家、天体 物理学家发现了错误,却不能纠正错误、不能解决错误问题,实在是现代智慧中国人的一大不幸!中国古人同时把公转自转完成的时间称为过去时,把自转公转没有完成的时间称为未来时,于是有了预测未来的实践,本质上就是预测黄道轨道——公转轨道上的未来时间。这是可以精确预测的,只是大家不知道预测的方法了。实际上,中国古人的阴阳、四时、五行时、六气、八卦、九宫、12时辰、24节气,中国的“万年历 ”72物候,就是一个地球自转公转循环运动 结合运动的历书,就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规律的时间、角速度、位移的计算法则,值得我们掌握运用。 这是预测公转轨道上的法则。当然,把时间周期用24小时计算,就可以计算地球自转时间、位移、角速度 。我在具体预测的时候,仅仅用年、月、日,同样很准确。所以霍金教授的虚时间是错误的,时间锥也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时间有隧道的结论也是错误的。时间是相对的结论也是错误的,时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绝对的属性是说时间的运动周期循环属性,这是地球的自转公转周期循环运动决定的。这是中国古人运用时间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循环运动在概念上的具体的区别。由于中国古人把地球自转的循环周期时间24小时-——中国古人为100刻制等份为12个时辰,应用12个时辰来标定地球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以及经度跨度,这样,地球自转的角度、角速度、经度都可以计算。这种方法今天仍然在使用,就是今天国际上通用的12时区法则。具体计算的时候可以精确到小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就是15度/小时,0.25度/分,每4分钟经过经度1度.这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时间\位移\经度。公转的时间则是1天=1日=1度黄道(以轨道周期为365.25度为一个回归循环周期),由于黄道轨迹是描述地球公转循环运动的轨迹,中国古人又用夏至、冬至的时间来标定,而且又用午月为夏至,子月为冬至,这样子月、午月又是计算纬度与纬度跨度的标志。这就是《灵枢》说的“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素问》说的“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的含义《淮南子》说的“经纬六合”——把十二地支的等份线相连,实际上就是经纬网中的经纬度6等分法则。由于天干地支的集中了计时功能、计算经纬度的功能、标定方向的指南针功能、计算轨道运动以及运动方向的功能,就能计算地球、月球、太阳以及太阳系其他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由于在《史记》中已经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这就是后世的【五行星】【五大行星】的概念,中国古人发现的【五大行星】的顺序,就是【五行的相生次序】。当然五行的相生次序是五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关系决定的,也是中国古人依据北半球我国公转循环气候次序——五行时——五运时——五步时决定的。这样把10天干12地支结合5步(五行时、五运、五行)6步(六气),就能精确计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循环运动。也能够计算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循环运动规律。至今全世界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都是使用的这种法则。后世把一些概念进行了规定,按现在的定义,“五行时”的概念应该理解为5等分【单位时间】——天体自转公转各自的【时间单位】等分为5,按5步运行的法则,并以此计算地球(天体)自转公转的角速度的法则。注意这些细小的区别。
 
原文:“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这里的重要发现是:这是《周易》六爻爻义的原始记载和记录,这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的科学记载。只有这个记载,才反证中国古人没有掌握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是不可能的。
这里的计算法则,是今天的“等差数列”的法则——这在《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记载的“详其地数之等差”的“等差”就是等差数列。这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赤道时间周期,古为100刻制,今为24小时制=1天与公转黄道轨迹时间周期365.25天(度)的精确的、科学换算法则,今天仍然是科学的、正确的。这里的“天数”就是用衡量和计算地球自转周期的时间长短100刻来计算地球公转60天后的尾数时间刻度的起止数字。实际上就是公转不足1°=1天的时间按地球自转的时间周期24小时制来换算,这些方法,现在已经不用了,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实际上是,全世界都在用中国的这个古老的方法,却没有人正确解说这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由于机械时钟发明后,计算地球自转的时间、时刻发生了改革造成了。现代的机械时钟24小时的计算法则,就是计算地球自转一周等于一天的周期时间的长短。中国古人是100刻制计算,由于100刻等于今天的24小时,处理地球自转的100刻÷24步的尾数六分之一(尾数4/24刻=今天的2.4分钟,60分钟-57.6分钟),就是“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与计算地球的公转时的每一年的尾数0.25刻(等于今天的地球自转的6小时)的处理技术和方法——四年置闰一天,加在农历2月最后一天的法则,是不同的,注意区别。“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具体的计算法则是这样的:由于公转0.25度(日)的积盈为整数需要4x0.25=1日,这就是中国古人采用的“四营法则”和“五十营法则(100÷2=50刻)。四年置闰一天。这里的“日”可以理解为地球自转1天为1日,也可以理解为地球绕日公转一年为“日”——但是,这个理解与中国古人流水漏时计算昼夜100刻的自转节律是不符合的。因此,这里的24步,就是地球自转的24步,与今天的24小时、24时区的等分法则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在西方机械时钟没有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是用铜壶漏水计算时间的,是用铜壶贮水,铜壶上穿一小孔,使水自然经小孔滴漏,作为计时之工具,名叫漏壶——我没有看见过——方药中、杨力教授的书中介绍的。铜壶中所贮水量恰巧一昼夜漏尽。依据方药中教授的介绍在《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是这样说的:“最早的滴漏法有两种,一种是沉箭漏,即用一根木质箭杆,上刻一百刻,从漏壶盖上插入壶中,随着壶中水的减少,箭往下沉,从盖边就可以看出应有时刻;另一种是浮箭漏,即把漏壶中的水聚集在另一个容器里,再用一根刻有时刻的箭杆固定在此容器中,随着容器中水量的增加,看水淹没箭杆上时刻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应有时刻。由于这种方法是以‘孔壶为漏,浮箭为刻’,所以滴漏法又统称漏刻法。对于漏刻的制作和使用,代有改进。如宋代沈括对漏壶注水管的口径,刻上刻度的均匀性,甚至漏壶中所用泉水的质量,都作过精细的观察和研究,以提高漏刻的准确性,但其原理还是一样。另一种是一日划分为十二时法。汉代以后,把一昼夜平分为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宋以后又规定把每个时辰再分为初和正两个相等部分,例如卯初、卯正,寅初、寅正等等。由于与漏下百刻的记时法同时存在,而一百又不能被十二整除,十二时辰和一百刻在配合上发生了困难,因此历史上曾对百刻法有所改动。清初把一日一百刻改为一日九十六刻。这样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实际上成了二十四小时。一日昼夜九十六刻,则每时四刻。这和现代的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基本一样。不同者只是古计时法是每刻分为十分。这里所说的水下一刻是指漏下百刻法的时刻,一刻相当于现在的十四点四分。水下一刻相当于现在的三时十四点四分。甲子年的初之气开始于大寒节的水下一刻,即寅时初刻。经过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以后,终于春分日的八十七刻半,即子时初刻。以下以此类推。”注意这里的“十四点四分”的含义,是14.4分钟的含义,不是14小时4分钟的含义,这里的“三时十四点四分”的含义,是今天凌晨3点14.4分钟的含义。中国古人的100刻制,就是赤道100刻周期法则,就是地球自转轨道100刻法则。
其实,这里的时刻交司,涉及地球自转的24小时周期与地球公转的365.25日(度)的年周期换算,涉及地球自转公转速度、位移、时间的计算,包括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轨道初始状态的规定,依据杨力教授《中医运气学》的记载是这样的:“古代计时将用铜壶漏水计刻方法,一日漏滴一百刻,始滴为寅时(凌晨三时零分)初刻为寅时十四•四分(一刻相当于现代十四•四分)。初之气始于大寒日寅时正,终于春分日的八十七刻半,经历六十日八十七刻半”杨力教授列了一个表来说明,读者可以去查阅一下。杨力教授的计算是正确的 ,但是,没有指出这是地球自转时间与公转时间、速度、位移的换算。方药中教授、任应秋教授都有换算,大家可以去参考一下。他们计算法则是正确的,都没有指出这是地球自转时间周期与公转时间的换算法则。由于这个换算法则,直到今天都是科学的、正确的。以此,可以反证,中国古人在这时没有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计算法则是不存在的!扬力教授在这里的“十四•四分”也是今天的14.4分钟的含义。
这里古人精确到了87刻半等等数字,是如何计算的?大家没有计算,所以一头雾水。这就是我在前面计算过的365.25÷6=60.875度(日、天)。取尾数0.875刻(这是公转时间周期365.25天、度的尾数、余数、不及1天、不及1度就换算为自转周期)与100(每一天为100刻,地球自转周期)相乘等于87.5 刻等于今天的21小时;0.875x200=175刻尾数75刻等于今天的18小时;0.875x300=262.5尾数62.5刻等于今天的15小时;0.875x400=350尾数50刻等于今天的12小时;0875x500=437.5尾数37.5刻等于今天的9小时;0.875x600=525尾数25刻等于今天的6小时;0875x700=612.5尾数12.5刻等于今天的3小时;0.875x800=700尾数是0就是今天的0时;0.875x900=787.5;0.875x1000=875;0.875x1100=962.5;0.875x1200=1050---这样减去代表自转一天100刻的整倍数,其差值就是每一气的终止的时刻数.加1分刻又是下一气的公转分刻的开始,所以必需规定自转与公转的初始状态——0的状态,可是这时没有0记数的技术,才能计算交司的时刻。每公转60.875度之后,小数点后的0.875是公转的度数和时间,要换算为地球自转的时间和自转的角度。所以这里的时刻交司,就是公转60.875度后的公转时间和公转角度、公转位移的计算,同时由于一昼夜白昼和黑夜100刻长短的计算——这是地球自转的计算法则,就是通过白昼和黑夜的长短来计算的,由于白昼和黑夜的长短又是随公转运动在发生变化。因此这里把自转公转的时间、位移、角速度等分为六步,进行自转公转的时间、位移、角速度的换算。由于100刻的运用,又计算了自转的时间、位移、角速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的长短变化,这样,就能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实际上是地球自转与公转同时存在的。中国古人不叫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中国古人称公转为顺转或者退行,称自转为逆转。这里的“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就是指的甲子年的公转六步的公转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的24小时(古代100刻)时刻的交司为初六;六二则是乙丑年的公转六步时刻与自转100刻的交司;六三则是丙寅年的公转六步时刻与地球自转时刻100刻的交司;六四则是丁卯年的公转六步时刻与自转100刻的交司。其他年份则是这四年的重复计算。由于这里涉及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时间、角速度、位移的计算,而且在《周易》中,是用六爻来解说的,大家猜谜语一般猜了3000年,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人猜正确——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时间、位移、角速度的含义——这是由于《内经》中的这个交司时间在中医学上实用性不强,很多中医学家都能够正确计算,但是,在临床上,很少运用,所以大家没有指出其本质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及其规律。在《周易》中有初六、六二、六三、六四的记载,但是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文字解说,就不能说明这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计算法则。《内经》中有这一记载,大家也没有用引起足够的重视,也不知道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时间、角度、角速度、位移的方法。这样,3000年来,大家不知道这是自然科学的伟大奇迹,反而说这是伪科学,说这是封建迷信、封建糟粕,实在是遗憾!哲学家和中医学家张功耀先生不知道,这是可以原谅的,天体物理学家何祚庥先生不知道确却是不可原谅的!因为这是他的本职工作呀!我不知道我的翻译大家能够理解不?由这里的21、18、15、12、9、6、3、0(24)小时的交司时刻的数字看,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大家都能计算,没有指出这是“等差数列”,等差中项是3小时。
原文:“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戍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这里的“日行一周”本质上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回归一周的时间为365.25日的含义。尾数0.25度就是今天的6小时,地球自转的90度,这里的“天气”始于多少刻,是由于公转轨道黄道轨道的连续性,连续计算下一个周期的开始。由于连续计算,4年累计就是1天(4x6=24小时=4x25刻)
由于这里的公转0.25日=自转25刻=今天的6小时=古代的3个时辰,是四年才能增加1日的含义,中国古人就把这一天加在阴历的2月(卯月的)最后一天。这是要区别自转100刻用24步的法则不能整除多出的四刻为不足一小时,和公转轨道黄道上0.25日是地球自转轨道赤道上的6小时,3个时辰是本质上不同的。与今天的实际误差6小时9分10秒仅仅9分10秒的误差;与今天的5小时48分46秒,相差11分14秒。相差的原因,本身就是地球、太阳、其他恒星也在相对运动。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今天的“等差数列”——是不是结合有“等比数列”大家去算一算如何?
这里的岁气会同,就是在交代按公转六步六气60.875度的角速度计算,这四组地支的年份交司的具体地球自转的时刻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每组中的三年的交司地球自转时刻又是相同的。这就是我国历法的四年多一天的置闰的法则。写到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周易》中的六爻也是这个含义,也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交司的时间,这样《周易》的本质也是一本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书籍,今后我专门写一本书来说明,内容太多了,3000年来,也没有人搞清楚!读者古人基础好、有地球物理学知识、天体物理学知识、高等数学知识,可以沿着我的思路去计算一下,就明白了。
原文:“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帝曰:何谓初中?岐伯曰:凡三十度有奇。中气同法。帝曰 :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乎?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帝曰: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
这里的言天者求之本,本就是指北为本,指南为标。言地者求之位,这就是规定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状态和运动方位。这里的“天枢”是指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枢轴,就是南北轴与东西轴,这些都是无形的概念,用这些无形的自转公转轴来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道和轨迹。《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中“枢持”“关枢”“枢儒”也是讨论的枢轴,但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值得我们去研究一下。
这里的:“初中”就是把六气各等分为二,则各30.4375度,原文说三十度有奇就是这个含义,实际上,是地球公转的角速度每一月的角速度的计算法则。
这里的升降运动,就是针对于卯酉轴——东西轴——地球公转轴——公转轨道平面而言升降运动,结合地球的自转轴——南北轴,就可以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运用六气的运动法则就能具体计算。中国古人的赤道面就是地球的自转轨道平面、黄道轨道平面就是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二者的升降运动是相互的。一者静止,另一个则升降;一个升降,另一个则相对静止。其实本来就是相对的,如果不用轨道法则,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成败倚伏游乎中”、“成败倚伏生乎动”这里的“中”就是赤道的含义,包含了南北回归线圈的太阳直射的区域,这是由于太阳来回在这个区域照射的结果,也是地球公转自转运动的结果。
注意这里的“道”就是轨道的含义,公转轨道自转轨道——在《史记》中有”轨道”轨度”的概念,在同一时期的《内经》应该也是这一概念。《老子》中的道德经的道也是天体的轨道运动的思想。如果《史记》中没有这一记载,可以不成立。但是,黄道和赤道的概念,不也说明同样的问题吗?我真不知道何院士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
为了进一步理解我国古人的思想,在这里复习一下高中地理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大气环流的形成密切相关,它是大气环流在地表的表现和结果。
A大气环流
a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a)大气环流是指大气的全球的有规律的运动,它反映的是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b)大气环流的三个特征是:全球性、规律性、长期性
b大气环流的成因: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得到太阳辐射能的差异,造成高低纬度之间出现热能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人称谓“少阴君火、少阳相火”
c大气环流的作用和意义
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能的输送、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
d大气环流的形式
主要有三种形式:1是赤道及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假定条件是: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2是三圈环流,假定的条件是地表均匀。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地转偏向力。3实际上大气运动的形式是形成了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大气运动,没有假定的任何条件。影响大气环流运动的因素就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表均匀是指地球表面的物理性质均一,不参考地表的海陆差异,即使存在海洋,也是海岸线平直,受海洋影响小;陆地上无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地表类型的差异。
 
楼主是花了时间和精力的。太深奥的知识,知音少是正常的。
但书写出来了愁销量啊?
应该先预测一下销量,

原文:“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这里的重要发现是:这是《周易》六爻爻义的原始记载和记录,这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的科学记载。只有这个记载,才反证中国古人没有掌握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是不可能的。
这里的计算法则,是今天的“等差数列”的法则——这在《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记载的“详其地数之等差”的“等差”就是等差数列。这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赤道时间周期,古为100刻制,今为24小时制=1天与公转黄道轨迹时间周期365.25天(度)的精确的、科学换算法则,今天仍然是科学的、正确的。这里的“天数”就是用衡量和计算地球自转周期的时间长短100刻来计算地球公转60天后的尾数时间刻度的起止数字。实际上就是公转不足1°=1天的时间按地球自转的时间周期24小时制来换算,这些方法,现在已经不用了,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实际上是,全世界都在用中国的这个古老的方法,却没有人正确解说这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由于机械时钟发明后,计算地球自转的时间、时刻发生了改革造成了。现代的机械时钟24小时的计算法则,就是计算地球自转一周等于一天的周期时间的长短。中国古人是100刻制计算,由于100刻等于今天的24小时,处理地球自转的100刻÷24步的尾数六分之一(尾数4/24刻=今天的2.4分钟,60分钟-57.6分钟),就是“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与计算地球的公转时的每一年的尾数0.25刻(等于今天的地球自转的6小时)的处理技术和方法——四年置闰一天,加在农历2月最后一天的法则,是不同的,注意区别。“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具体的计算法则是这样的:由于公转0.25度(日)的积盈为整数需要4x0.25=1日,这就是中国古人采用的“四营法则”和“五十营法则(100÷2=50刻)。四年置闰一天。这里的“日”可以理解为地球自转1天为1日,也可以理解为地球绕日公转一年为“日”——但是,这个理解与中国古人流水漏时计算昼夜100刻的自转节律是不符合的。因此,这里的24步,就是地球自转的24步,与今天的24小时、24时区的等分法则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在西方机械时钟没有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是用铜壶漏水计算时间的,是用铜壶贮水,铜壶上穿一小孔,使水自然经小孔滴漏,作为计时之工具,名叫漏壶——我没有看见过——方药中、杨力教授的书中介绍的。铜壶中所贮水量恰巧一昼夜漏尽。依据方药中教授的介绍在《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是这样说的:“最早的滴漏法有两种,一种是沉箭漏,即用一根木质箭杆,上刻一百刻,从漏壶盖上插入壶中,随着壶中水的减少,箭往下沉,从盖边就可以看出应有时刻;另一种是浮箭漏,即把漏壶中的水聚集在另一个容器里,再用一根刻有时刻的箭杆固定在此容器中,随着容器中水量的增加,看水淹没箭杆上时刻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应有时刻。由于这种方法是以‘孔壶为漏,浮箭为刻’,所以滴漏法又统称漏刻法。对于漏刻的制作和使用,代有改进。如宋代沈括对漏壶注水管的口径,刻上刻度的均匀性,甚至漏壶中所用泉水的质量,都作过精细的观察和研究,以提高漏刻的准确性,但其原理还是一样。另一种是一日划分为十二时法。汉代以后,把一昼夜平分为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宋以后又规定把每个时辰再分为初和正两个相等部分,例如卯初、卯正,寅初、寅正等等。由于与漏下百刻的记时法同时存在,而一百又不能被十二整除,十二时辰和一百刻在配合上发生了困难,因此历史上曾对百刻法有所改动。清初把一日一百刻改为一日九十六刻。这样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实际上成了二十四小时。一日昼夜九十六刻,则每时四刻。这和现代的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基本一样。不同者只是古计时法是每刻分为十分。这里所说的水下一刻是指漏下百刻法的时刻,一刻相当于现在的十四点四分。水下一刻相当于现在的三时十四点四分。甲子年的初之气开始于大寒节的水下一刻,即寅时初刻。经过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以后,终于春分日的八十七刻半,即子时初刻。以下以此类推。”注意这里的“十四点四分”的含义,是14.4分钟的含义,不是14小时4分钟的含义,这里的“三时十四点四分”的含义,是今天凌晨3点14.4分钟的含义。中国古人的100刻制,就是赤道100刻周期法则,就是地球自转轨道100刻法则。
其实,这里的时刻交司,涉及地球自转的24小时周期与地球公转的365.25日(度)的年周期换算,涉及地球自转公转速度、位移、时间的计算,包括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轨道初始状态的规定,依据杨力教授《中医运气学》的记载是这样的:“古代计时将用铜壶漏水计刻方法,一日漏滴一百刻,始滴为寅时(凌晨三时零分)初刻为寅时十四•四分(一刻相当于现代十四•四分)。初之气始于大寒日寅时正,终于春分日的八十七刻半,经历六十日八十七刻半”杨力教授列了一个表来说明,读者可以去查阅一下。杨力教授的计算是正确的 ,但是,没有指出这是地球自转时间与公转时间、速度、位移的换算。方药中教授、任应秋教授都有换算,大家可以去参考一下。他们计算法则是正确的,都没有指出这是地球自转时间周期与公转时间的换算法则。由于这个换算法则,直到今天都是科学的、正确的。以此,可以反证,中国古人在这时没有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计算法则是不存在的!扬力教授在这里的“十四•四分”也是今天的14.4分钟的含义。
这里古人精确到了87刻半等等数字,是如何计算的?大家没有计算,所以一头雾水。这就是我在前面计算过的365.25÷6=60.875度(日、天)。取尾数0.875刻(这是公转时间周期365.25天、度的尾数、余数、不及1天、不及1度就换算为自转周期)与100(每一天为100刻,地球自转周期)相乘等于87.5 刻等于今天的21小时;0.875x200=175刻尾数75刻等于今天的18小时;0.875x300=262.5尾数62.5刻等于今天的15小时;0.875x400=350尾数50刻等于今天的12小时;0875x500=437.5尾数37.5刻等于今天的9小时;0.875x600=525尾数25刻等于今天的6小时;0875x700=612.5尾数12.5刻等于今天的3小时;0.875x800=700尾数是0就是今天的0时;0.875x900=787.5;0.875x1000=875;0.875x1100=962.5;0.875x1200=1050---这样减去代表自转一天100刻的整倍数,其差值就是每一气的终止的时刻数.加1分刻又是下一气的公转分刻的开始,所以必需规定自转与公转的初始状态——0的状态,可是这时没有0记数的技术,才能计算交司的时刻。每公转60.875度之后,小数点后的0.875是公转的度数和时间,要换算为地球自转的时间和自转的角度。所以这里的时刻交司,就是公转60.875度后的公转时间和公转角度、公转位移的计算,同时由于一昼夜白昼和黑夜100刻长短的计算——这是地球自转的计算法则,就是通过白昼和黑夜的长短来计算的,由于白昼和黑夜的长短又是随公转运动在发生变化。因此这里把自转公转的时间、位移、角速度等分为六步,进行自转公转的时间、位移、角速度的换算。由于100刻的运用,又计算了自转的时间、位移、角速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的长短变化,这样,就能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实际上是地球自转与公转同时存在的。中国古人不叫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中国古人称公转为顺转或者退行,称自转为逆转。这里的“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就是指的甲子年的公转六步的公转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的24小时(古代100刻)时刻的交司为初六;六二则是乙丑年的公转六步时刻与自转100刻的交司;六三则是丙寅年的公转六步时刻与地球自转时刻100刻的交司;六四则是丁卯年的公转六步时刻与自转100刻的交司。其他年份则是这四年的重复计算。由于这里涉及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时间、角速度、位移的计算,而且在《周易》中,是用六爻来解说的,大家猜谜语一般猜了3000年,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人猜正确——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时间、位移、角速度的含义——这是由于《内经》中的这个交司时间在中医学上实用性不强,很多中医学家都能够正确计算,但是,在临床上,很少运用,所以大家没有指出其本质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及其规律。在《周易》中有初六、六二、六三、六四的记载,但是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文字解说,就不能说明这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计算法则。《内经》中有这一记载,大家也没有用引起足够的重视,也不知道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时间、角度、角速度、位移的方法。这样,3000年来,大家不知道这是自然科学的伟大奇迹,反而说这是伪科学,说这是封建迷信、封建糟粕,实在是遗憾!哲学家和中医学家张功耀先生不知道,这是可以原谅的,天体物理学家何祚庥先生不知道确却是不可原谅的!因为这是他的本职工作呀!我不知道我的翻译大家能够理解不?由这里的21、18、15、12、9、6、3、0(24)小时的交司时刻的数字看,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大家都能计算,没有指出这是“等差数列”,等差中项是3小时。
原文:“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戍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这里的“日行一周”本质上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回归一周的时间为365.25日的含义。尾数0.25度就是今天的6小时,地球自转的90度,这里的“天气”始于多少刻,是由于公转轨道黄道轨道的连续性,连续计算下一个周期的开始。由于连续计算,4年累计就是1天(4x6=24小时=4x25刻)
由于这里的公转0.25日=自转25刻=今天的6小时=古代的3个时辰,是四年才能增加1日的含义,中国古人就把这一天加在阴历的2月(卯月的)最后一天。这是要区别自转100刻用24步的法则不能整除多出的四刻为不足一小时,和公转轨道黄道上0.25日是地球自转轨道赤道上的6小时,3个时辰是本质上不同的。与今天的实际误差6小时9分10秒仅仅9分10秒的误差;与今天的5小时48分46秒,相差11分14秒。相差的原因,本身就是地球、太阳、其他恒星也在相对运动。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今天的“等差数列”——是不是结合有“等比数列”大家去算一算如何?
这里的岁气会同,就是在交代按公转六步六气60.875度的角速度计算,这四组地支的年份交司的具体地球自转的时刻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每组中的三年的交司地球自转时刻又是相同的。这就是我国历法的四年多一天的置闰的法则。写到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周易》中的六爻也是这个含义,也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交司的时间,这样《周易》的本质也是一本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书籍,今后我专门写一本书来说明,内容太多了,3000年来,也没有人搞清楚!读者古人基础好、有地球物理学知识、天体物理学知识、高等数学知识,可以沿着我的思路去计算一下,就明白了。
原文:“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帝曰:何谓初中?岐伯曰:凡三十度有奇。中气同法。帝曰 :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乎?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帝曰: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
这里的言天者求之本,本就是指北为本,指南为标。言地者求之位,这就是规定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状态和运动方位。这里的“天枢”是指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枢轴,就是南北轴与东西轴,这些都是无形的概念,用这些无形的自转公转轴来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道和轨迹。《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中“枢持”“关枢”“枢儒”也是讨论的枢轴,但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值得我们去研究一下。
这里的:“初中”就是把六气各等分为二,则各30.4375度,原文说三十度有奇就是这个含义,实际上,是地球公转的角速度每一月的角速度的计算法则。
这里的升降运动,就是针对于卯酉轴——东西轴——地球公转轴——公转轨道平面而言升降运动,结合地球的自转轴——南北轴,就可以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运用六气的运动法则就能具体计算。中国古人的赤道面就是地球的自转轨道平面、黄道轨道平面就是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二者的升降运动是相互的。一者静止,另一个则升降;一个升降,另一个则相对静止。其实本来就是相对的,如果不用轨道法则,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成败倚伏游乎中”、“成败倚伏生乎动”这里的“中”就是赤道的含义,包含了南北回归线圈的太阳直射的区域,这是由于太阳来回在这个区域照射的结果,也是地球公转自转运动的结果。
注意这里的“道”就是轨道的含义,公转轨道自转轨道——在《史记》中有”轨道”轨度”的概念,在同一时期的《内经》应该也是这一概念。《老子》中的道德经的道也是天体的轨道运动的思想。如果《史记》中没有这一记载,可以不成立。但是,黄道和赤道的概念,不也说明同样的问题吗?我真不知道何院士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
为了进一步理解我国古人的思想,在这里复习一下高中地理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大气环流的形成密切相关,它是大气环流在地表的表现和结果。
A大气环流
a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a)大气环流是指大气的全球的有规律的运动,它反映的是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b)大气环流的三个特征是:全球性、规律性、长期性
b大气环流的成因: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得到太阳辐射能的差异,造成高低纬度之间出现热能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人称谓“少阴君火、少阳相火”
c大气环流的作用和意义
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能的输送、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
d大气环流的形式
主要有三种形式:1是赤道及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假定条件是: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2是三圈环流,假定的条件是地表均匀。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地转偏向力。3实际上大气运动的形式是形成了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大气运动,没有假定的任何条件。影响大气环流运动的因素就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表均匀是指地球表面的物理性质均一,不参考地表的海陆差异,即使存在海洋,也是海岸线平直,受海洋影响小;陆地上无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地表类型的差异。
 
拜读大师的理论,看来引用老祖宗的内容占了大部分,原来如此,我以为石头里蹦出来,填补了空白,呵呵,扬子的理论大师没有逾越半步,老祖宗都把这些早就说完了,狂与不狂,心知肚明,顺便说一句:吃红苕的疙瘩也是老祖宗种下的。
 
【【大气环流的成因: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得到太阳辐射能的差异,造成高低纬度之间出现热能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人称谓“少阴君火、少阳相火”】】这个属于个人臆断,yy而已!既然有这个理论,麻烦问大师:“少阴君火、少阳相火”那个的纬度高,那个的纬度低呢???呵呵,你就慢慢编吧。
 
本帖最后由 cheche698 于 2013-11-24 22:39 编辑

我很高兴中医终于找到了失去已久的坐标系。中国古人是最重视实践的,所以才在远古时就观测并进而编制了历法。这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一直也在想这些天文的东西,但是没有想通,其实我隐隐的感觉到中国古代的所有东西都是通过这个坐标系衍生出来的。不要管别人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有能耐他们也去把这个写出来,写不出来还说风凉话,世上啥人都有。希望楼主深入研究。古人所谓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即是此意吧。
 
中医运气学说理论研究现在成为纯学术探讨了,原因有三:

1:中医运气学说本身在机制上有没有普适性?能不能适应全球?
2:运气学学说的生理机制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具体的机制基础?本质是什么?
3:运气学说属于天文历法学为核心的学说,能不能作为医学理论核心机制?

如上三个问题,导致运气学说定位问题出现,作为纯学术研究可以,可以作为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来研究
 
中医运气学说理论研究现在成为纯学术探讨了,原因有三:

1:中医运气学说本身在机制上有没有普适性?能

一、运气学说研究的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以及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系统】,因此,具有普适性。这是目前人类最大的控制力、宇宙力量、轨道力量。
二、和新机制,就是轨道机制、轨道力学原理,人是轨道上的质点的运动,是自转公转轨道合一运动,因此,可以预测、可以计算
三、历法,中国的历法,是阳历与阴历的结合。本质上是地球自转公转周期与月球自转公转周期的结合计算法则,因此,是科学的、准确的。可是,3000年来【这是说,人类绕太阳转了3000次、圈,】几乎没有破解这个奥秘。
 
中医难学易理难懂,知音难觅实属正常。易医结合自古有之,大胆钻研应用与实践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掌握这类学问的人少了,知音自然少,无共同语言无法沟通,如鸡和鸭讲!
 
本帖最后由 kyk518 于 2014-1-16 17:20 编辑

看着像是运气学的科普版——针对“现代、科学”专家的。
 
掌握这类学问的人少了,知音自然少,无共同语言无法沟通,如鸡和鸭讲!

是呀!这是由于古今语言差异造成的,我们今天已经读不懂古人的方法、原理、结果、本质,这样自己就主观主义的认为,中国古人这里错了,那里错了!实际上是自己错误了。没有共同的语言——不是形同异类吗?不懂人话了撒?
 
很好!支持楼主的创新发现。但不知您的理论可用于临床吗?再者您的水火不相射理论与人的病亡有没有关系?谢谢!
 
推荐你看一看北京光明中医学院的的教材,易医结合的比较好。学院的创办人张延生也是一代易学大师,中医方面也造诣颇深。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