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道家密藏(黄帝内經)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7
声望
38
年龄
54
真的是眼见为实吗?或者我们见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
道家密藏的《黄帝内经》比我们通常所见的《黄帝内经》更加真实吗?见仁见智可矣
网络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
所以全文转载,供诸位同道探讨
 
黄帝内經

三申道長 錄入、標點、注Zqhwsl編輯整理



本書為道家歷代所秘傳黃帝內經,不同于傳世版本,三申道長將之公之於眾,發於百度空間,以惠大眾,善莫大焉。Zqhwsl不知醫,然知內經之重要,特輯錄成文。

内篇縂目

黄帝《内經》上99

陰陽12

太無10

太合12

太乙8

太初9

太始11

太易12

太素9

太无8

太微8

黄帝《内經》下75

太樸10

太華11

太常10

太昊10

太玄11

太沖5

太虚9

太黄9



附: 天水劉道長傳

說明:

1.本書由zqhwsl根據三申道長百度空間日誌內容整理而成;

2.每篇文章前的序號由zqhwsl所加;

3.每篇文章前的日期時間為原日誌的發表時間;

4.上古遺文,文辭古奧,文中有多處無法打出的字以同音字或相近字代替;

黄帝内經 上篇2009年01月22日 星期四 06:02

陰陽

1《上經、知辧》曰:“見所見;見不見。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謂常見。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故見見者有;非見見者;不見見者有,非不見見者。不見見不見者,見見不見乎?見不見見焉?是以見見者陰也,不見見者陽也;弗見而可見見者,陽中之陽,見見,見而弗見者,陰中之陽也;不見見,工也,不見見見,神也。若(髟付)陰陽之道,生之樞也,天地之常也,恒生之主也。

然哉!見而盲於心者,不謂見見而不見者也。見乎見,不見乎見。不見見者,見矣。是故天之道者,見而弗見也。地之道者,見可見見也。故見而弗見見之見者,道也。見見而不見見見者,常也。道者,諸象之根也。常者,眾玅之始也。是時也,亦非時也;是常也,亦非常也。時有所應,亦有非應;常有亘常,亦有非常。恒有不常之見,亦恒有不見見者,豈有弗明而愚者哉!且夫病病,始攝養也;生養也,此常也,
然而有未成而病者,病而屍如死者,豈非然哉!是以聖人知民之苦,而立醫之道者,治其病也。諸求之於未治而治者,養攝之道蒙也”。
故經曰:‘道生唯一,一生唯二,二生爲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气以爲龢。是以宇宙一也,天地陰陽二也,齊之人物之生三也。故‘逹道無形’而天地運行有序,‘逹道無名’而萬物生息爲紀,‘逹道無亟’而立陰陽爲萬物之綱紀。
綱者綱領也。紀者規律也。實乃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萬物之砥柱,立極之源泉也。故有言,積气以負鵬。言天乃陽之所象也,積水以載舟;言地乃陰之所凝也,則天爲陽而地爲陰。其顯也,則‘陽動而陰靜,陽升而陰降’,‘陽主生而陰主長’。‘陽爲衝龢,陰爲柔順’。‘陽燥陰濕,陽表陰斂’。‘陽躁陰寒,陽生陰成’。陽清陰濁,陽長陰藏。往陽至陰,數陽遲陰。抱陽負陰。內陰外陽。淡陽濃陰。
故曰:‘陽者生气之母,陰者形象之根者’矣。若(髟付)陰陽之變化,有方無端。嗟乎彊弱,盛衰之應驗,隨時化變。是以熱極而生寒,寒極而生熱,熱散而寒凝,火升而水降。反此曰病,何謂耶?逆陰陽之質性內變生焉。



2 故經曰:“順四時之變,勿違勿逆。承天地之沖龢,應順應虛,則養生之道成矣”。故曰:‘陰藏於內,而陽之守也,陽在乎外,而陰之使也’。清陽實於四肢,濁陰歸乎六府,內化而益,外化而實。陰陽相守,天地交化;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故治必求於本,求其本則能除末。故日形衛,陽在外也,月形營,陰在内也。陽化(气火),陰成形。寒氣生濁,熱气生濕。濕氣清下則生肢痺,清气在下則爲飱泄。濁氣在上則生嗔脹,故陰陽反作,病有從逆。

故水爲陰,火爲陽。陽化(气火),陰歸味。味歸形,形歸气,气歸精,精歸化。故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傷形,气傷精。精化爲气,气傷於味。陰之味出下竅,陽之气出上竅。故味厚者陰,薄爲陰之陽。气厚者爲陽。薄爲陽之陰。味厚泄,薄則通。气厚則發泄,味厚則發熱。壯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壯。壯火食气,气食少火。壯火散气,少火生气。
故多(重)寒則熱,多(重)熱則寒。陽閉生熱,陰閉生寒。寒則蝕形,熱則蝕气。气蝕形,傷爲痛。形蝕气,傷爲腫。風勝則動,動則爲風,熱則爲腫,腫爲鬱成。燥勝則乾,乾爲津衰。寒勝則浮,浮爲積涎。濕勝濡瀉,瀉爲火焱。
故喜怒傷者血气,寒暑傷者形骸。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气上侵,滿脈去形。喜怒不節,譬若寒暑過度,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申而言曰,重陰其象必陽,重陽其象必陰。
冬傷於寒,春必温病;春傷於風,夏當飱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長夏傷於濕,冬必欬嗽;秋傷於燥,冬必涎喘。故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别臟腑,端絡經脉,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气穴所發,各有處名;經臟絡腑,屬有所部;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布逆從,各有绦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内之應,皆有表裏。人之能常,得之程一矣。

3 經言:“天象陽也、气也、圜也、動也、輕也、淡也,故清龢之气,益氜而通之。地象陰也、味也、方也、靜也、重濁也、濃厚也,故重濁之氣,補陰而實之。陽宣也,陰沉也,故益陽以輕淡味薄气厚之屬,以其清也;塡陰則以其重濁濃厚之色味,以其性沉而滯也”。故‘气本乎天者親於上,質本於地者親其下’,乃各從其頪也。陽發腠理,陰走五臟。陽充四肢而動,陰歸五臟而靜。是以陽者爲气,气厚則純陽也。陰者爲味,味厚者乃純陰也。而气薄者,陽中之陰也,味薄者,陰中之陽也。以其質言,則輕者內疏者皆陽也,重者內密者陰也。以形言,則花爲陽,實爲陰。葉爲陽,莖爲陰。枝爲陽,節爲陰。幹爲陽,根爲陰。皮爲陽,木爲陰。地上爲陽,土中爲陰。

陰之气潤乎下,然味厚則滯利,味薄疏通。陽之气行於上,然气薄則發泄,气厚者發熱 。故火之盛也必衰,火之生乎必盛。气生壯火,少火滋气。故‘气遇壯火則耗散,气得少火則生長。逢濕痰(水上火下,皮命切,音病,其火蒸津涎鬱結之爲病)(肉网肉)(音紀)則鬱,倂邪則妄’也。
以五行言,則火陽水陰,金陽木陰,土寄四時,陰多陽少。四時而言之,則春夏爲陽,秋冬爲陰。故味,其辛甘爲陽,功在發散;以其辛散甘緩之故也。气味酸苦爲陰,用於湧滯;以其酸收苦滯之故也。且陰陽一,之變無端。五味之化方方。失其時則變也。

4春之色青。故青色之陽,袪風解表而通宣。陰者,清熱解毒。夏之色赤。故赤色之陽,理血龢中。陰者,消瘀破積。秋之色白。白色之陽,除濕利竅。陰者,益气填中。 冬之色黑。黑之陽者,可以消渴補虛。陰者,彊筋壯骨。長夏之色黃。“黃色之陽也,消病解鬱,龢中理气。黃色之陰者,益气培陰。消無妄,祛其煩渴,解相頪,袪其毒燥”。故酸大濇滯,酸少消瘀。苦大解毒,苦少清熱。甘大降火,甘少得益。辛大散結,辛少疎利。鹹大滲利,鹹少填補。故味之合,弗得甚之。色之治,弗可過之。性,爲之從也。味,爲之歸也。气,爲之使也。故其龢,當有其紀也。是以、形、色、性、味,爲歸經之母。矀之龢伍也,其清濁薄厚,當則無失,適則能已。味殊有别,性殊往度。形殊有指,色殊有異。治以湯液,當明其眞耶。虛實寒熱,時差地異。大小質地,各有其極。(髟付);日月晦明之推移,天道斥隍之圍變,物,無不易之質性,气,無不應之可虞。

故言傳之當愼,匪人勿示。好大莫取,貪功不及。從分恖髙,見力及隙者,不可得傳也。其貴持從來之得爲我,嗇而藏寶,學非學,革工無術。貪守套虚,陳規拒乂;抑有知以启腐膏,伐弱張暴,炎炎不得息止,衛生之道,何以彰光哉?嗚呼!百姓無過也。常禍切而不任之,時病之狂,岌岌以危,異怪之患,隨气而猖,當此之時,爲工婪,則張狂不度,學爲利,則爲好所移。欲大彰,嗜大踨,炎炎莫明,何以衛生?可不悲歟?可不憂乎?是故耳。

5故曰:乾坤定位,陽綱陰柔。陽彊陰弱,陽虛陰實。陽浮陰沉,陽弦陰革。陽數陰遲,陰短陽長。陰濇陽滑,陰結陽鼓。陰代陽搏,陰微陽洪。陰緩陽緊,陽芤陰牢。陰濡陽動,陰弱陽促。陰小細伏,陽散耎大。灋,天地自然之道,應時而辧。合陰陽萬物之動靜,呈象以明。故曰:“日陽月陰,夜陰晝陽。互動而龢,則生道倡”。故經曰:“四時之動也,與之上下”。

陽中之陽,其精華榮乎神,陽中之陰,其晶衛乎精。其次資乎性,而養乎筋血。陽者,衛乎形表,活躍有形,而司生者也,固而衛乎外。故“陽不勝陰,則五臟(气火)爭,九竅閉塞”。“陰中之陰,其精萃榮乎臟。陰中之陽,其晶養及精髓;其次營乎血,而資乎肌裡”。“(髟付)形者,陰居上而濡,陽在下而活。故臟;見殭勁弦濇者,非吉。腑;見搏擊鼓急者,大禍。陽則患,陰則害。”此不易之程矣。故曰:“陰不勝陽,則脈流搏急,而疾走狂歌”。“陽上行而衛乎外,陰下行而營乎裡”。陽之養也則袪煩勞。忌甚怒,汗勿風,寒勿傷,毋恖懕則神气清而陽龢氣爽,陰之養也則戒憂鬱,禁急燥,多息眠,少惑牽,尐熱煎,則心志靜而血養臟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龢陰靖,生道益昌。

6憼言浩浩,無過調乎陰陽。鍼石湯醴,衹在補利得當。故‘陰不可舉,陽不可墮;對癥而司,相得乃長’。故“陽者動气也,莫可閉之,閉漬則狂瘋癲厥、中風喎斜。陰者寧龢也,莫可動之,燥動則客陽亢眩暈,鬱悶煩懣”。若(髟付)陰陽之道明,則程道之機徹。是以‘春病頭項,風傷於陽;鮮勞於陰之害’也。‘夏病胷肋,膩(音病,病頭上水下火)鬱悶,傷於絡也’;‘秋病肩背,燥風濕蝕,邪風客於肺’也;‘冬病腰腹四肢,寒邪風毒,勞乎筋髓也’。

故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當夜臥早起,踏青徐步,鬆形深納,緩气鬆行,養乎陽道,以資志意也。違則傷肝,夏爲瘀結,秋則寒變;甚則木气臃腫,營血濁粘,是爲陰入乎陽。夏者,天地交化,品物華實。早臥早起,迎日緩行,清心養神;使華毓秀,濁滯清宣,通乎腠膚也。違則傷心,長夏少血;秋爲痎瘧,心(气火)閉塞,血路不暢。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長夏者,四時之所彚也,土濕石汗,木蕭火鬱,晚臥早起,動靜龢睦,當汗當溫,以致中龢。逆之則傷脾。秋則濕淫,逆水糜乎胃腸,春發瘡疹,夏當濕癢,甚而病消癉滿渴,水渙不收。秋者,風气大動,地氣顯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平心靜气,內守神恖;靜立庭外,以緩秋刑,逆則傷肺。入冬气塞,而爲飧泄,而爲乾咳。風動(痰)火,則爲癆爲痺。奉藏者少,冬病气短,至夏瘡癢。冬者,萬物閉藏,水(仌水)地坼。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內守勿離,去寒就溫;緩步於庭,動無勞骨,勿泄乎陽。逆則傷腎,春則痿糜,夏當厥逆,傷於骨則寒而逆冷,四時少溫,骨漸僵硬,曲伸不利。此四時應五行之變也。

7若(髟付);陰陽之道,圜之無端。陰陽之化,如影與形。影雖虛而形無可去,形唯一而影然若即。“故陰之質、無陽不宣。陽之气、無陰不功。” 故陽動者,因圓以成象。陰靜者,基方而頪形。天著形以二十四气,气歸其根。地著體於一十二質,質分濁清。故‘日作,气歸胃以施化。夜息,气歸膽以施衛。是以病胃氣弱,病膽邪盛。胃氣者,動气也。膽氣者,静气也。故動之,衛在陽明。静之,衛在膽。其,胃氣虚也,則求營於脾,故使脾虚而人不力。其膽氣虚也,則求營於肝,故使人易怒,易感邪而少寐多驚’。 “風迺時氣;客,二氣以相搏。性爲風君;作,過則内吹不已。恖爲火王;用,過則消乎血氣。”外邪時干,内邪從乎氣性;外者易息,而諸内者難已。“心爲營王,腦迺行主。腦,爲生臟而司腑運。膓,爲心之腦全乎生。”故齊爲雷霆之淵,患矯之師。故葆生者,其弗傷而气自正。胃者,受膽之气以運也。膽者,承胃之气而躍也。故物隨气而變,气因物而化。陰陽變化,孰知其極? 是故,聖人著《陰陽》,而呈斯理。體變化論《眞意》,以知病。以《陰陽》,而知天下之始極。用《眞意》,以明萬物之生息。《上經》者,頪病也。《下經》者,治之道也。 故知變,而知機。漸,臻諸玅境。明機已,比;自然之道樞。以此知彼,以陰知陽。以我而通天地,以彼而明五行;此(人大)觀之境矣。

8 (髟付),五行,生也不息。剋:所以爲運;爲病。是以,聖人動之以應時,靜則以養气。气者,得四時之正(气火)也。故得於胃者,爲陽(气中)之陰,以葆龢五內。得於肺者,陰(气中)之至陽,以佈乎六外。得之於膽者,爲陰中之少陽,故施行静衛。得之於心者,爲陰中之陽明,故司神而致意。陰陽相龢,則天地交泰,而日月明。日月明,則神气內蘊,而氣血活潑。形气内守,則營衛固秘。營衛固秘,則臟腑調泰,而壽且壯。

故陰陽者,大道之機要也,不可不辧耳。一閜二之。二閜四之。四閜八之。八閜十有六矣。是以,陰陽之辧也無窮。陰陽之變而無盡。知微至著,見著析微。則著手明白,朔之其因而掘其根,根源治無不愈。 “形者,非形也,不可恒也。形非形者,常化也。形可形,非形形也。形即形,是非形形。形弗形,是非不形,即形以形也”。 “形形者,非形形者。非形可形者,非可形者。可頪,而勿執。可索,而毋比。可理會,而毋拘。可愼,而毋追也”。 故曰:“形可形形,而不可以加也。加不可追,灋不可頪矣”。可求諸於形者,可求諸於無形之寓者也。若是者,《經》輿師繼也。 “皆是形形,皆非形形。形形可形,皆非可行行可形。形可行而非可以形,可形形,而非可形形而非形也”。
故曰:“大象无嚮,大塊无色。气物相化,色從形生,陰陽互感,生色舉。无色可色,是謂望矣”。 “大音希聲,無聲可聲。心龢其眞,希音如鳴。無聲可聲以聰者,是謂聞矣。音本無聲,以形而嗚。陽本无形,陰形而聲,形聲知意,天籟分形。 故曰:心,知以鳴矣”。
 
9《陰陽》九2009年02月03日 星期二 05:

“气本無恙也。是其形殃,而亂其气。則气怒之,發也。形本无疾,是其气客,而害其形,則其形病,病矣”。气之怒發則形自壅而患也。是爲陰害陽也。陰之過而陽爲所代也,故气倂而内亂發,内亂發而邪共之。夫陰陽者比而龢之則生,彊弱相薄以變化,鬼神莫測。陽怒壞形,陰發瘀生。水患則稽天,火殃則氣逆。木之患陽虧,癀風。金之伐瘟毒,敗胷。土之躁气濁,四韛。霪濕之气痞,菇菌叢。故大旱陽燥火傷肝,大水疫气而傷肺,大辛血泣而伐心,大汗勞憥而敗腎,此陰陽之失龢也,失之龢形病也。
天之蒼蒼,其气清也,其色龢也;地之蕓蕓,其質秀也,其蘊馨也。故曰,有平(古代之尺巨也)者師,可以知地道也;有常(古代天文時度之鐻也)者師,可以知天道也;有天地者(持續之意也)師之,可以知陰陽之道也。
平者立也基也,常者目見也日常也,自然象也。平常者,易見易知易明者也。雖易見易知易明,而人所卑棄者也。 (髟付)天地,自然之常道也。人盲歍,目而崇之,則謂玄也。若(髟付)天也,人可盡而言之。言者如噓,聞者有嘻嘻,有唯唯,有神神者;逐吾而感之也;故陰陽龢之謂道,常葆其龢者,爲德也。

10《陰陽》十2009年02月04日 星期三 05

天地者小陰陽也,人者物者大陰陽也。何謂大?大者,陰陽之薄,而動生動死者也。何謂小?小者,雖然動作之有大患,而无存亡之殃者也。故天地之陰陽爲小,而人者物者之陰陽謂大也。
經曰:“有形之病爲陰;有形者,臟腑血脈、筋骨腦髓、有形質者之病是也。无形之病爲陽;无形者,經絡谿谷、气之病是也。何謂也?其可以知乎知感形色,而弗可以據也。故天地陰陽交化,我物成矣”。
黄帝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之唯空,神曰沖龢。湛湛而玄,牝言雌陰。天地陰陽,元化盛忱。神存形在,諾諾久長。形生兌口,橐龠鼻虛。歸根蕤蕤,陽飬陰成。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出納生化,浩浩鴻鴻也”。故言‘无形而爲陽者,其感諸形之厭气而得者也,雖其形弗有損,而其气傷陽者也。有得此者,先其治已,不先其治,其患至,雖有通鬼神之工,死不治’。何謂也?以其先病於髓,次病於精,次病於气,次病於神,次病於形所也。
故‘感堦而入者,發機無生也’。其何以知而治之哉?其有病隱伏於膋肓者,髓肪者,血脈者;膏胝者;谿谷水經者。色見赤黑皆凶,青白者吉凶過半矣。其見髐陽,病入心肺。其見腓陽,其發中胃。股內入肝,肱內走血。脛內是腎,八節走骨。陰閭爲髓,臂走少腹。外股爲脇,頸後爲首。頸側臍腸,手胷足背。言其癥也;其尾骶寒涼者,脊膂如火煨者,胛脊如錐刺者,熱多久咳者。肌膚如火,久不已者。身心憟憟,而寒不已者。無病而無气力者。鼻气如火,有傷不愈者。動則溺赤而骨節爍痛者,腦空空而不知所以者,動則頭重而欲嘔不吐者,手足心如蟲嗜而弗能呼吸者,此皆非吉也。合之以望,則之聞,頪之問,辧之切;知氣達時,明易交功,則能知其生死也。
言其隱伏者,病之而未能知也,有其病而人莫之知也,此名伏屍。莫之知者,謂我無病者也,其人气色具佳,彊而不疲也,惟兩頤紫气隱隱,雙頰伏黑,或命宮見黑紫青赤,紋若騰蛇。若見者,治之則愈矣。如是則謂之先服。先服者,治之於未始也,清之於未亂也,愈之於未形也,理之於未病也。

11《陰陽》十一2009年02月05日 星期四 05:29

神人不病,以其神气龢也。眞人無病,以其龢常也。聖人無可病,以其無形可病也。是故知昒陰陽,合昒天道。心恒以平常而事事者,气舍其形,神居不名,病無從可入也。故言陰陽者,萬化之終始也。其龢也可以長久,其怒也金石詒敗朽。故陰以形,陽頪象,當其衡,適其利,合以龢,故綱舉焉。經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一者始也,生之、畜之,長之、成之,生道光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而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爲之主,故生應春,長應夏,收應秋,藏應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也。
故聖人面南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爲開,陽明爲合,少陽爲樞也。此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浮,命曰一陽矣。外者爲陽,內者爲陰。然則中爲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中之厥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爲開,厥陰爲闔,少陰爲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欸迄,積傳爲一周。气裏形表,而爲相成也。
人亦有四經十二從。以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陰有六,五變六得卅陰。陽有五,五變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眞藏也。見則爲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病順逆,知生死之期。謹孰陰陽,無與眾謀。

12《陰陽》冬2009年02月06日 星期五 05:38

所謂陰陽者,去者爲陰,至者爲陽。靜者爲陰,動者爲陽。遲者爲陰,數者爲陽。凡持眞臟之脈者;肝至縣絕急,十八日死。心至縣絕,九日死。肺至縣絕,十二日死。腎至縣絕,七日死。脾至縣絕,四日死。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爲風消,其傳爲息賁者,死不治。曰:三陽爲病,發寒熱,下爲癰腫,爲痿厥腨(病頭下口月)。其傳爲索澤,其傳爲頺疝。經曰:一陽發病,少(音气,气下火)善欬善洩。其傳爲心隔,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气。三陽三陰發病,爲偏枯痿易,四肢不舉。鼓陽曰鈎,鼓陰曰毛,鼓陽勝急曰絃。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龢本曰龢。是故‘剛與剛,陽气自破。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龢,經气乃絕’。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故師雲:‘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得道無畏,體道若廢’。若昧言其凝也,若退言其守也。無畏言其大生也,若廢言其止也。
陽得陰則聚,陰得陽則龢。陰陽得合,則萬物生矣。是故‘知陰陽,而明萬物之道者,宗生也。知常,而明陰陽生息,昇降之理者,醫人無難矣’。病者倂也,邪入陽則倂於陰。邪侵乎陰則感乎陽也。邪者入也,入一陽謂之傷,倂一陰謂之感。重重倂入,其病不已。能知之於虛實彊弱之道者,幾癥治之道矣。故曰,“適其拊,當其龢,無疾不治。切其意,勝其宗,無治不果”。“是以察其病所適,拊其形質所须,投其氣性所好,用其工以敗其妄,心結解而神氣清,則疾無不治矣”。

13《太無》第一2009年02月15日 星期日 05:22

《上經、玄言》曰:“道恒亡,常恒王。亡迺有,有迺生。王迺生,生迺道。道迺勤,勤迺常,常迺道,道迺久。久常以則,則常規,規常矩,矩常權,權常衡,衡迺道,用道長久,弗疾弗病,任意任生矣”。故大聖諾諾,龢之氣以正,用之百姓。大悳撅撅,無己昒性,給之弗得。大成癡癡,無外之志,鑒於細小之矍發。故利利落者,孰辧恖明,方能豁豁。湛其技精也,順理涣然。且宴乎至性,窮索其至玅,知微果而不疲也。故無心之心,爲道之根。有心之爲,執道,則行也。知之於道者,一誠入之,一默守之,一柔用之。如是也,醟誠似愚,醟默似納,醟柔似掘。夫如是也,則眘其中,忘諸物形之外。妄恖妄志,不知我我。妄至極虛,豁然洞開矣。入道知止,守道知謹,用道知微,知微則慧光生,知謹則聖悳全。知止則大定安,樂於其道之中,由是醹也。定安則智全,智全而慧生,慧生則與其道龢一矣。一者,入微觀之門,周正治之宗也。以此是名眞妄,則能一之,則能進之。惟其忘而合道一,以致無相而眞心注,心注其中則龢天地,而融我爲圜初,圜初是謂天人一,天人一則入至妙之門,逹至眞之境矣。是故不學則已,學當如是也。不濟則已,濟則無所遺也。不目則已,目則由是至大成也。
是病非逆乎外,即剝乎內也。何謂哉?夫先動之水火,昇降營衛。後動之水火,葆拊精氣。精氣者,生身之華,精之粹也。營衛者,血之榮,氣之飬也。先動水火者,心之動靜也。後動之水火者,即飲食入內,而六陽緻化也。六陽緻升化,而傳乎五臟;臟得清陽之給,而營運無息也。故外擾乎陽,則內刑於陰。外幹於邪,則傳於腠裡,否氣內迫,而擾及臟腑,故陽濁而陰鬱則內熱極,則表寒而粟,此冬刑太陰之過耳。經曰:“天气清淨,光明者也。藏德兮不亢,故不卑也。亢卑則日月不明,邪干孔竅,陽气塞,地氣冒明。雨?不精,則上應甘露不下,交通不表,(士上旵下)(音掠,陰陽悖也)萬物命,故不施也”。故衛(气下火,音氣)龢平,則陽華於表,臟腑營秘,則正(气下火,音氣)葆龢不息,患何從生。是以神識明慧,則目暗者,太過也。志智純,而明於竅者,不及也,皆邪害空竅之過也。勞勞乎傷其气,累累乎害其營,非識明者胡能保乎。

14太無》二2009年02月16日 星期一 05:41

陽气沖龢,則爲風爲熱,天气從之。傷气薄激,則爲飃爲暴,地氣受之。甚,則閉其竅,而塞其絡。陰氣冒冒,則爲雲爲露,爲濕爲邪。地熱應之;則翳掩精明,血道雍阻,盲於目。日月不光於无間,悶悶掩神則少明,天道其亦然。何故耳?夫陽盛,則地氣無以上應,弗應無交,陓時則病。陽吸陰呼而生物。物生則氣形,形與物備,則物之道成。物道實,因其燥也。陰極,則天气不能下交,遠陽無以剋巨陰也。陰陽交流,其通而道不擴,則萬物欣榮之气斂。故花木多枯,而生機歸根。淩冽之否气不散,熱則風雨無度。故賊風數至,而暴雨頻起。嘗若悖逆天地四時之沖龢,而數犯六淫八風之害。於自然之道遠離,則病無可醫矣。唯輜重者,從之;故身無奇疾,眞气不失,生機無歇也。

春,發也。多飲少食,清勿腥。精神活潑,气機葆龢,行止避風。逆之,則少陽不生,肝气內變,鬱塞不通。澂漬,則木臟臃腫。夏,伸也。多飲節食,勿使滿盈。節欲寬志,息以子午。忌風避雨,勿使寒侵。逆之則太陽不長,心(气下火,同气)內洞,而心營不足,夜緒无眠。長夏,極也。多食少飲,無助乎濕。呼長吸短,以散其鬱,無恖無憂,寬以宴脾。就清離濁,以資胃陽,去濕就溫,資衛清榮。逆之,則木土相刑,脾气散渙,精力不濟,疲憊不堪。不及,則中滿厭食,胃氣不宣。食陰冷過,則潰乎胃腸,恙及脘腹,此气傷於形者也。秋,斂也。飲食各半,葷腥三,菜食五,無飽傷脾。遠蕭凋之恖緒,汗勿當風。勿使陽傷,深吸淺呼,拳拳其心,恬淡而爲。逆之,則太陽不收,肺气焦滿。陽明濕火所刑,大便秘結。夏客於風,長夏宿變則下血,不及則濕淫胃腸, 咽喉乾澀,土竅壅塞。太過則剋及厥陰,風气內動,久咳不已。金木相戰而居中,濕遇風熱而上行,則喉如綿纏,嗝噫上逆。冬,蒙也。多腥少鹹,食五菜三,以燥其寒。勿風勿冷,無傷於陽,日出而動,養陰維陽。恬心慰志,葆龢精(气下火,同氣)。逆之,則少陰不臟,火蒸水鄉。太陽不收,夜尿頻多。腎氣濁沉,白濁遺精。太過則腰腿不利,頪風鶴膝。秋刑其子,則肩肘不舉,指節疼痛。不及,則病癃閉;過之則足腫陰癢,命門火衰;腹冷胃寒,痺痿不仁。

是以衛生之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溫夏晾,秋平冬熱;食之不違,則益乎陽而固乎陰,勿違乎常。順應自然之時序,全其陽而陰生不息也。然世之庸者,多補其陰而抑其陽。是謂全陰而制陽,反害其常。莫若與萬物沉浮,輿生長之門矣。順天時之變,則陽气蠢蠢;應地德之王,而陰者自全。嘗逆其根,則伐其本。違其本而雍其根;形有餘,則動之喘喘;內(氣)虛,而形懶肢墮,漸而非寧矣。

15太無》三2009年02月17日 星期二 07:07

故從陽則生,從陰則長。逆乎陽,而形有餘。逆於陰,而气不足。唯從四時之序,之則養。逆乎時序,之則亂。故曰:反順爲逆,是謂內格。陽濁而生火,陰鬱則生濕。濕火相伐,而生核瘻。寒熱交戰,而積(病頭中水下火)(音病,水畱熱蝕而涎粘若痰)涎。陽勝陰而形消,陰勝陽而身滿。土水不溶而流失,木不龢土而煩滿。陰極否塞,則化火自焚。陽極鬱結,壅泥血路。故病之求醫,不如未病求己,以順時而衛生也。衛者:維也,護也,顺以養者也。
明自然之道者,通乎衛生矣。陽者,養於形表,六淫毋傷。故聖人以天道變化,闡及陽道之體用,爲其無形也。陰者,營乎諸內,無感七惑。故聖人以地道,萬物之消長,而比頪以述,爲其有質也。陽無陰,則不生,陰無陽,則不長。陰陽調龢,則萬物榮。故五氣相接,其華共榮。違之,則六邪所幹,以致內變。是以龢爲生身之本者。非陰陽之气沖活,則不能生矣。故曰:蒼天之气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气鞏固;雖有風邪,弗可害之。失之,矢陽气。矢陽而悖逆時序,則內塞九竅、而外壅肌肉。則營不運,此謂自傷,气自削也。
陽傷於寒、則陽气內封,而昏暈不時,起居若驚。神气浮動,安寢不實,知夢若行。陽傷於暑,則多汗煩躁,喘渴有聲。不燥則熱刑於中,內熱外寒,而多言不次,體若燔炭,汗出則安。陽傷於濕,則頭如裏濕,熱不能除,甚則大筋若抽縮之急,其肌肉鬆耎無著於力。大筋若抽,縮縮而緊,爲急,爲拘。肌肉鬆耎,無著於力,爲痹,爲痿。陽傷於气,則气疾、而濕熱互剝。气濕熱爭,肌肉腫脹。肌肉腫脹,則氣血筋骨,行津混亂,而陽气衰微。故疲,勞傷筋骨而擾神气。煩惱,幹陽合而亂營血。若是則天眞耗竭,筋脈嗔脹,肌肉積結而爲核癭。陽傷於夏气,則使人少(气)而善怒,少(气)善怒,則陽火不治。乃,肝气不得節治,而火動也。故房勞於腎者,四時之气皆忌之。
春之風,冬之寒,夏之暑,長夏之濕,秋之燥,四時怒之火,謂六淫。六淫者,六邪化也。天眞,其遂能耗散,當避者也。是以腎傷,則膀胱竭,目暗不可以視。腎之竅在耳,耳閉不可以聽。其勞甚、則精神耗散,而氣血脫。虛火播,而身若國將滅之,四分五裂、而無所王。虛極陽火亢進,則愈難禁乎欲恖,終至竭滅矣。故六邪相侵者同也,其邪勝正與不及之變,差之一毫,去之千里。若其气正,而順應乎天然,則其病微,而其癥輕,其治亦不難矣。

16《太無》四2009年02月18日 星期三 05:30

若(髟付)。三陽互搏於內、則外衛缺缺。裡燥表虛,營血上聚,而陽弗下行。故在上、則氣血逩倂,在下、則營衛空虛。頭重,腳不著力,气短身重,悶悶若塞。此怒火,恖甚之過耳。甚而勞火交加,外傷風淫。則內剝之气迫筋傷絡,肌緩骨縱,著力如綿,無功負形。陽薄於內,而血脈妄形。血脈妄行、則偏汗偏沮,半身不遂,汗出淋淋。爲寒濕之變,則內熱外散,毛孔閉塞;內熱外濕,結於皮腠之間,而爲疣爲疚,爲痤爲疿。 若是也,辛膩太過,則濕毒内結。違其常,則爲(病頭下水)爲疢。其氣逆,則發疪(病頭姊去女)。脾胃病(病頭水下火)濕勝,逢淫風於腸;其内外交結,則爲疥癩與鈎(病頭古),痠痟痛首。甚則臟腑鬱毒,内發瘤積(病頭,區多口)癘,外作(病頭水)疢癰疽。其反入骨,則肌病擠(肉网肉,痛如撕也),出傑(骨合骨,力不可動也)矣。夫六淫之變也,赤朱(病,病頭上水下火)毒,鬱火之濕所發也,膩脂淫血亦發之矣。紫青風火之毒也,其怒火由血而發之者也。紅白濕邪之淫也,瘙癢不禁,外(音秀,病頭酉)多發。乃恖欲傷气,滯乎脾腎者,淫氣之散也。瘻耗(病頭臯)癑潰(病頭貴),鈎(病頭古)痒痤痡,邪氣倂而傷乎皮者也。顫(病頭亶)績(病頭悉)癍白,金失血榮;顫(病頭亶)績(病頭悉)癍紫者,气傷榮血;以此頪別矣。 肌裏肉腠,爲膏膜流溢之膩所遺封害,則內熱蒸泄。而風濕之邪,干乎四肢。凅其發也疔生四梢,此陰毒之襲虛也。寒涼形勞,汗出淒風,外搏膚腠;脂液遂凝滯於毫竅,滲涸皶漬於皮膚。陽鬱於內,濕火併發,發爲朱疽,此陽毒之客於穴也,大甚則焫出之已矣。

17《太無》第五2009年02月19日 星期四 05:35

陽气(气下火)精華;其上養神明,其下生精气(气下火)。其柔榮筋,其眞養絡。邪從(内幷風)之,則皮腠開闔不得,其名曰脈痞;乃寒之襲也。肌裡之邪、積無從瀉,因生僵痿不利。寒陷於脈,留舍經血;濕澑之,則發爲瘍瘻。肉腠相連,背脊中寒,則陽气爲邪所變化,肌僵筋淤,沉重濇痛。其傳臟腑,則畏懼生,驚駭甚,恐徨日增。陽悖陰逆,則營逆血鬱。血鬱則火毒結,結則墊塞。與濕竝之肌理,而爲膿臃;血鬱結水,而腫滿气短。汗未止,則形虛气消。風寒傷之俞穴,遂閉熱不出。至秋則兩熱相爍,振振而憟,寒熱相移,名爲風瘧。故曰:‘風者,百病之始。病(病頭水上火下)者,萬惡之源。淫者,糜亂之端。寒者,百滯之泉也’。是言暴病之來,此非天災也,乃人不慎之過耳。若是者,久病而不以爲然,入而傳化也。或壯而未知之,其大作耳。

世人寄以祝巫,其心神之所病已。其志恐畏慄(病頭术)者,可己。其身之所病,則可虞也。若致上下陰陽,互不交通。否隔日進,良醫無力,則神工亦弗能爲也。故有風,有濕。有寒,有熱。皆鬱毒封害經脈肌肉者也。上經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气者,災害之源也。故焦燥失神,風之戶也。鬱悶憂煩,風之合也。心清神靜,則內腠閉拒。雖厲風苛毒,弗能爲害。體應自然,則龢同生道。雖病痛雜疾,莫可爲殃矣。 若(髟付)病者,皆陰陽失合,氣血搏激散渙之故也。是以三陽內畜,怫結不通曰隔。隔者:非病於形、而病於气者也。當急宣之,瀉之。不然、則陽燥爍其陰,陰枯陽竭矣。是以日作夜息,以龢陰陽。晝動養陽,夜息養陰。旦日之中, 陽气之所生。日夕、則陽气虛,而气穴閉闔矣。 故午後則陽明气收,太陰司衛;拒外之能薄弱,當作無勞乎筋骨,息無勞心志。子後則少陰氣收,少陽司衛;靜心息養,則龢於陰,而滋乎陽也。反此者,形削骨枯,气機搏否。陰者,營形藏精,營養五臟者也。夜則澆灌以營陰,晝則流注以滋陽。故‘陽失陰則厥,陰失陽則懣’。

18《太無》第六2009年02月20日 星期五 06:09

平旦至日中,陽中之陽。日中至黃昏,陽中之陰。黃昏至雞鳴,陰中之陰。雞鳴至平旦,陰中之陽,此曰四相者也。 以人形而言之,背之陽,陽中之至陽者,首也。背爲陽,陽中之陽者,心也。背爲陽,陽中之陰,肺也。背爲陽,陽中之至陰者,髓也。腹爲陰,陰中之陰,腎是也。腹爲陰,陰中之陽,肝是也。腹爲陰,陰中之至陰,脾是也。腹爲陰,陰中之至陽者,牝牡也。其所以明陰中隱陽,陽中隱陰之理者。爲冬病在陰,夏病在陽,秋病在陰,春病在陽也。故肝爲陰中之陽,多病於气與食,肺爲陽中之陰,多病於病(病頭水上火下)與風。脾爲純陰,多病於肝火濕鬱。腎爲陰中之陽,多病房勞,虛疚之恐驚。心爲陽中之陽,多病憟(病頭术)疫情勞,痬蝦(病頭夾)瘞傷。
何謂也?夫陰陽相合,而生陰者肝也。陰陽相龢,生於陽者首也。首爲心闕,故爲陽中之陽也。故惆患生,則營血搏亂。房勞過,則陰極。陰極則陽疎,陽疏則不拒閉。憂則傷陰,悲則傷气。是以聖人,諭自然之可見,傳衛生之道者,頪別而至理一也。

五臟之龢,五氣擾之。五臟之生,源乎五味。五臟本气,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則肝木勝,而脾土石。脾土石而水消。 味過於鹹,則骨壯血瘀。筋骨僵硬,則心气(气下火)抑鬱而澀難。 味過於甘,則脾盛。脾盛則中气喘滿,腎氣受制,是以失其衡而消下。 味過於苦,則心火得滋而脾土實寒,胃氣不調,筋骨痿逆。 味過於辛,則肺得之宣,而筋脈沮弛,,多涎汗瀉,精神不密,内塞以虚。 謹龢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調泰。慎知五害,則諸邪不幹,陽气固密。
 
哲学,可以用来为人乃至养生,不能用来治病
 
19 《太無》第七2009年02月21日 星期六 07:45

膏胝者,心之餘也。肓肪者,心力之源也。膋脂者,肝之屬也。育膜者,臟腑之分也。胰(人上肉中土下)者,脾之闕也。朢(朋中三口)突(肉骨肉)者,肺之寓也。肒(欢音)脁(條音)脙(休音)者,腎之關竅也。臍虚者,五臟六腑陽气之牝也。凡此奇墟者,皆諸病伏匿之所,不病則已,病則不可治也。

何謂也?膏胝肓肪,膋脂,育膜,胰(人上肉中土下)朒,茫(朋中三日) 突(肉骨肉),肒脁脙六者;衡營澬沃之域,皆留邪之墟也。其風火寒熱,入則不去。久則邪凝,反復生變,而流諸虛。病之發也,則無可治之。覻之,而已矣。臍虚者,天地之關竅,陰陽之縂樞也。其龢也,骨剛筋柔而氣血平秘,臟腑定安也。其病,則志懦,性墮;妄恖,神離而感病不已矣。

下經曰:陰陽互倂,則臟腑氣爭。熱爍其陰,而流脂四佈,其生病(病頭水上火下)肪(月傍上口下方)癤癅。陰倂陽,則臟氣(气下火)外泄於腑。臟氣(气下火)泄於腑,則陽气壅塞,而生臃腫。脘腹弩痛。減,則留膏內瘀而巨肥。陽倂陰,則腑氣上行,焦滿气爭也。上經言:‘陽者:天佈之,而地呈者也。陰者,地發之,而天施者也。故陽從日,而陰從月。陽從虛,而陰基域也。陰無損而不潰,陽無染而不感。陽失陰而賁,陰失陽而瘀。此道之常也’。 以形言也;則‘傷逢濕而瘀,病(病頭水下火)逢火而結。熱逢傷而潰,濕逢毒而發。病(病頭水上火下)逢毒而妄,風逢燥而糜。寒逢濕而不仁,風逢寒而熱。風逢濕而痛,寒逢濕而厥。故則(病頭水)疚疢疵,痍疽癳癧形矣。故病(病頭水上火下)水逢而蒙,火逢風而循經痛也’。

故曰:‘陰陽反隔,則生弦暈。陰陽反害,則生欬喘’。故病者,蝕也。淩也,過也。孰無失而恙者歟?孰有過而無失者歟?

20《太無》第八2009年02月22日 星期日 05:28

夫泄者,盜也。有泄,則虛也。有侵,則刑也。虛,則受其逼,而知之也。夫邪氣之客人也,其乘有六。火逢風,曰敗金。濕逢風,曰囚气。火逢寒,曰傷中。濕逢寒,曰病蝕。熱逢風,曰蝕陽。寒逢風,曰腐陰也。夫傷者,刑也。入則內變,內變則感。感陽而敗陰,則竅塞而內滿。傷陰敗陽,則熱煩肢墮而內剝於淫;其癥消而毒內伏,積久而病,不治矣。何故焉?其非泄乎腎則傷乎眞气也。

望非心則不察,不察無以知其病,從微知著知其病,而治其無所遺。觀其气色之變而知表裏。衡其部分而知臟腑。五行五氣五色之應,必有頲繫;其內變而其外見,知從所部,以窮其機矣。灋陰陽而知病從逆,應四時以明生死。故“欲知變化相移,龢常逐色於動靜。知自然之要,爲體癥之樞也”。病有始,始有逆從。人有其形,其分五頪。逐天地五十之數,而知虛實病夭者;極變而窮造化之方矣。
‘知其頪,窮所部,其患當已。用以度,明所以,醫體天然。微辧析然,析然知悟。精而勿濫,用而知變。求大道之龢,而爲治癥之縄準耶’。故陽者三,少陽陽明太陽,少陽陽明太陽者亦各有三;清陽者歸臟一也,龢陽者爕理二也,巨陽者衛秘三也;以此窮之數九。陰者有三,少陰太陰厥陰,少陰太陰厥陰亦三,一曰胎陰,司舍固气。二曰靈沖,濟腑龢眞。三曰元精,上滋神明。其气三其行二。質從形,乃從官,合之以六。故陰之極,從之以六’。
肝合東方。其經曰厥陰,其府膋胞脙前陰,其勝應陽明。其气飬乎神明,而濟乎心。故其氣逆,則頭暈目弦。其氣滯,則脇滿脘痛,志焦滿煩。其气泄,則腹脹弩痛。前陰,男子腎病,女子血疾。心合南方。其經曰少陰,其府腦膈諸器。而府膏肓,應下腹。其比小腸,而應太陽。其气開闊神明,而活於脾。橐龠而灌溉血脈者也。故其气下逆,則脘臍弩痛。其焦爍則男子削,女子不月,患無常曰癔。其畏病(病頭上水下火)濕,其惡風寒。因其火象焱上而不基下也。其眞不足,則小指屈,循經不利也。脾合中央。其經曰太陰,其府六墟腎朒,府胃胰(人肉土)而應太陽。其飬元益气,而流精四佈。故其氣逆於上,則心肺壅滿而太息,肢墮嗜臥。其气下行也,客腎流濁,男子癃閉五淋。女子牝注不常,骶痺不月。其脾也,胃之所本,長飬之臟也。胃者,水穀之庫,承運消磨之坻,膽之府也。飲食入胃,精氣(气火)歸於臍。其華應脾,而支五臟者,胃氣之使也。故胃者,資生陽气而飬臟之府也。故曰胃者,陽穀之海也。膋膜者,膓之寓也,亦支胃屬也。故胃氣有餘,則瘠;胃氣不足,則大腹也。肺合西方。其經曰太陰,其府筋肌皮膚,府茫(朋中三日) 突(肉骨肉)而應陽明。其精气(气火)屬腎,其華上映神庭,而活躍臟腑。橐龠運化,换氣柔血之間也。故古曰腑者,輔矣。其气守,則下應關元。其氣滯,則背脊彊痛。其气散,則腹脹結水。實鬱,則四肢虚浮。其氣不應,則少腹寒弩,面目虛浮。前後滯利,膚乾色枯焉。腎合北方。其經曰少陰,其府經脈核漠,府肒脁脙。其勝肓膜膋胝,而應太陽陽明。其華充給神庭,其精气(气火)合肝而興生陽之道。其气內守,則水穀流行。其气上逆,則頭浮而痛。其气虛滯,則腎腰彊直而腹滿溺淋。濕邪交倂,而秋石結。此其何也?命門火熾之過也。 其陽明滿,則其客膋肓而大腹。鬱而生寒,滯則生火,前後不常也。其太陽虛則多溺而滯,實則閉而淋漓。燥火相加則溺血潰脂,即夜不息也。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合龢,生道興也。故天之陽者,地陰呈之,地之陰者,天陽發之。道虛質基,气致圜極。

21《太無》第九2009年02月23日 星期一 06:3

夫陰陽,虛實者;病之從來也。表裏寒熱者,所患之大象耳。故亦虛亦實,表裏釀釀。亦寒亦熱,陰陽憬憬。釀釀易反,憬憬則變。交感之治,愼則爲之酏也。 陰實則舉,陽虛則邪倂之易。陽實則气迷,陰虛則濕鬱。陰道故柔而气當佈,陽道故靖而气利清也。故陰當平而陽益秘矣。故是雲,立天之道利明乎自然,立地之道理從乎常規。天地之道立,醫之道化成。治者衛生之徑也,活人之灋也。是以聖人立言炎炎,以明其機者,畏其誤生也。是以窮造化之玅者,奪天地之常。極天地自然之常者,取造化之功。生有所病其常也,因其宴生之要於日用也。爲之則唯四時六淫八風之所客,客則病矣。病者亦其常也,不病亦其常也。何謂也?言彊者不病而弱者病也。是故聖人立治之道,乃盡其天年者,樂其無窮而窮其功也。

夫上古有眞人者,先其動也,正其心。使其腠理固秘,佈其气,使其邪不得入。拳拳導引,使其气衛,故無可病也。以其不濁,故夀二佰四十而衰,平人清無盛食,命數三六,亦佰八十而夀焉;佰八十者,人生命數也。今之人厭走,而去六十,少動之夭也;夫聖人之動也,合於自然,宴乎至性,其作也,心不二志,至中無外,故無常病,故無常用。無常恖,亦無常行故也。

“陰陽爲綱,萬物爲紀;生殺變化,猶然以序。故求癥頪陰陽之變,而知其病;明病之因。曰:治病必求於本,逐本以求原,無不已矣。故積陽爲天,積陰爲地。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气(气火),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生清而冷,熱生濁而鬱。熱見風寒而病(病頭水火)生,寒逢濕邪而厥成。寒氣生 濁,熱气生清。清气在下,則生飧泄。濁气在上,則生瞋(月眞)脹。此陰陽反作,病之從逆也。故清陽爲天,濁陰爲地。地氣上爲雲,天气下而爲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气。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故《上經.時病》曰:‘至前爲陽以含陰,而得温病。至後爲陰以含陽,而得傷寒。’‘虚實寒温,不可重客。重客者,竝傳而入也’。

22《太無》第十2009年02月24日 星期二 05:58

故《眞意、微解》曰:“胰(人肉土)者:脾屬之而攝於津,胰(人肉土)病者,亢(气出地上之形,極於上而生變者也)夫邙((朋中三曰),濕熱上結於賾)突(肉骨肉)膏肓,而生燥抑。(燥抑生)則肒朓脙膋,育膜六墟内亂。(六墟内)亂則榮衛不調也;(榮衛不调)則肉宙(肉中裏)從(内竝風)啟(氣下火),皮痛寒熱也。故食不滿,飲無節,無力身浮。病(石下火)從(内竝風)者,項突(肉骨肉)也。煩恐寒熱,汗出頭弦心縣絕,氣滿不得息”。三傳厥陰,爲黄爲瘟。瘟者,温毒也。黄者,内大癰也。其之竝至者,癰毒俱發也。其面目身皆黄,右脇眇(月少)腹中痛。時氣所疫,感瘟汗出,一日悶息不得。二日不知人,交三日死。交感而發,三艸入泉飲,不日已’。
故‘三傳少陰,病(石下火)從(内竝風)心薄。下爲從(内竝風)腎,溺膏毒。‘病温,三傳而爲温毒。病温三傳太陰脾,爲啟(氣下火)消。客太陰肺,爲病(石下火)突(頸中肉也)啟(氣下火)消者,冒冒爲脾胰(人肉土)坂(病頭扁),爲嗌閉死。亦爲之肝絶,爲心膏屍,爲腎枯(病頭古)。故曰:‘温之毒從(内竝風)積於太陽,血肉溺淋。温之毒從(内竝風)積於陽明,嗌隔不下,後秘不利。温之毒從(内竝風)積於少陽,神昏,結黄,日夜不寐’。其言温之毒從(内竝風)積者,久積風温之毒,從(内竝風))以墊積也’。故曰:‘寒之毒積(肉网肉,病滯肌不用也)結於太陽,白濁石淋,癃閉弗通。寒之毒積(肉网肉)結於陽明,則洞泄寒中,背脊彊直。寒之積(肉网肉)毒結於少陽,則頸項不利,頭晕目絃’。故曰:‘風從(内竝風)宙(肉中裏),肌裹僵而筋不用。則擠(肉网肉)堀(骨合骨)而僵旲(彊痛屈伸不能也),而濕邪緃。客從(内竝風)臟腑,則邪倂皮膚而病(石下火)竭(糸頡糸),結毒於皮膚,爍癢皮蛻如,煩心而夜不能寐也;則諸邪干而啟(氣下火)病(石下火)凝矣。

故曰,傷於寒,三傳爲陰結。故曰,三傳少陰,瘀血内遏,結黄節脁。病心赤面唇舌,動不得息,病腎腫脹喘满,水溺臟腑。《眞意、微解》曰,其腑之悖則其臟逆,經之塞則其府悖。故病者虚者塞者是也。故其啟(氣下火)者,啟(氣下火)之虚鬱而已矣。其病(石下火)者,病(石下火)之實結是也。其經滲(病頭辛)則痺成,其脈穨其器廢。故出其血而使其解,刺其絡而通其經。以湯醴之辛甘以緩其刑,寒則温之,熱則噵之。合其气以調水火,疎其滯以畅衛御。得此,入衛生治病之門矣。

23太合》第一2009年02月25日 星期三 05

師言:“‘諸陽化氣(气火),氣(气火)動生風。諸陰成形,形鬱寒凝。陽動於上,清輕飛揚,陰靜於下,重濁澂積。濁上清下、爲瞋爲脹,火(亢)水(卑)、爲之飱泄。熱則濕蒸,寒則气凝。陰陽反作,病有逆從。濕盛菌成、病(病頭水火)極還(病頭丸)生,木癭於傷。土積於濕。火怒於風。水枯於暑。金敗於病(病頭水火)濁,而消在火’”。

故天以陽生而陰長,地以陽殺而陰藏。天地陰陽,乂同則倡。何謂也?陽其龢陰,則生气始動於東南,物茁也。陰其龢陽,則萧殺之氣結於西北,物剥也。陽者西行,至坤而生景。天道陰生,地以陽發呈。物壯則老,碩以謝之也。乾者,巨陽也,風動者也。生戌亥之交,呈極變之首,陽道頹衰者也。坤者,巨陰也,息靜者也。生未申之交,爲歸藏之始,陰道塞闔者也。
故陽歸戌位,陰見未宮者,以形物言之也。地中之陽,自九月潛行於下,故地熱之所蘊結也。地中之陰,六月而外現,故濕蘊於長夏,以終乎季秋。謂之身:則陽化動气,陰化凝形是也。此易之言形者也。
故‘病者,風勝气,則動。熱勝濕,則脹。瘀勝熱,則腫。燥勝濕,則乾。寒勝熱,則浮。濕勝土,則濡瀉。風勝燥,則澀痛。濕勝火,則鬱。濕勝暑,則痒。風火相勝,攻上。火勝水蒸,不清。寒倂於熱,則嗔(月眞)。温倂風,則滿。濕倂邪,則厥’。
故‘熱蒸濕鬱,逢冷滯則爲之雹。物腐於土,夏逢雨而爲之菇。土木瘀濕而薹生。 金水逢寒而冰凝’。故曰:‘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見熱。重熱,則見寒。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是以‘至寒傷形,至熱傷气。气傷則疢(稱),形傷則腫’。因見此,先痛而後腫者,乃气傷形也。先腫而後痛,形傷气也。若(髟付)。天道之變化有據,地道嵤驗可證。人爲圜周之一物,則合與自然而感應,睹也。

24《太合》第二2009年02月26日 星期四 05:46

偉乎天地。知所以師者,酏;其博大之莫測也。

故春者:風從東來,其病在肝。應於頸項,其榮乎上;而疲滯於風也。應於臟腑,其易怒多夢,肝俞不舒。全身拘緊,筋彊肉酸,股內廉痛。失眠腹脹,恖緒不竭。胃病口羶,上冒苦辛,膽俞脹困,驚恐莫名。其病在膽,環跳滿,股膝外皮寒徹骨也。夏者:風從南來,其病在心。應於胷脇胛中,步則喘急,慌弦無力。應於臟腑,嘭嘭然若搏鼓。睡无眠,慌豁而熱,恖緒勿寧。其病在小腸,臍中堅脹。心中煩亂無眠,小指不利。食則膻中爍脹,气沖蓬(朋口口口)突(肉骨肉)。是夏病也,舌紅而刺痛,火眼狂言。嘻嘻自語,頭眩目幻。有恖則言,語稚若童子。秋者:風從西來,其應在肺。其病缺盆肩髎,其應俠脊。應於臟腑,气短悶滿,吸呼運肩而有聲,臉浮目鼓,掌中熱,善太息。留暑重鬱,虛燥傷風。則高熱不息,譫言頻頻,昏迷不醒。傳於大腸,則大便燥結,氣滿不食。食則雍懣,少腹中隊脹,便血後裂,濕癢不禁。冬者,風從北來,其病在腎。應於腰股少腹,畏寒而憟。應於臟腑,生疑而怒,甚則骨蒸勞熱,駭怕莫名。嗜臥性墮,前陰濕痒,乏力肉酥。筋骨酸痛,少腹冷,血寒而瘀,陽道不興。其先,爲北風所奪。則生道塞,精液少寒,血凝紫塊。人道爲邪氣所廢,臟寒經滯,月事不常。應乎膀胱,則小便短數。腹冷脹若倍物,陽馳陰縮,故肢體不伸。故酸甚則癃,斥(鹼)甚則閉,鹹蜃則淋。淋者,冬閉邪熱,得春風瘀經,暑則發者也。長夏者,風迴而至,其病在脾。應於膏脊,風濕內蘊。應於臟腑,則生病(病頭水上火下)積,畜石水於胰(人肉土)膜,發爲濕疹。淫濕少陽,則爲消羸煩渴。故脾胰者,得陽龢則生,失之則憊。土不納水,則水气四播,肌裡壅塞則發肥,病(病頭水火)濕成矣。胃者,盛受之官。四時皆秉,故四季邪氣所迫則中滿不消,恖欲所害,則飲食乏味。傳之於脾膜,則噫气上逆,腹肚鬱結,而心下痞悶。足膝少力,蹺腿腹痛。其索之,則發於上,其病頭項;故癢屑風疹,不可俯仰者,春病也。胷間隱痛,血脈不調。結癳病(病頭水火)痞,營運受制,則夏病也。气懣憋脹,哮喘傷勞。肩痛連臂,气浮手脹者,秋病也。四肢厥逆,風痛骨痺,精寒經冷,化生不能者,冬病也。洞泄寒中,結水停逆,疔瘡毒疹者,長夏病也。
由是也,則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勝則無恙,不及則病也。

25《太合》第三2009年02月27日 星期五 06:22

逆春气之病,則上刑於心;而剋於肺,是爲乾嗌纏涎。其恖憂傷亟脾則胃氣上逆,咽乾吭,勝則怒火振動,賁隘結疝。春病,胃之不足也。逆夏气之爲病,則醺然結肝,病(病頭水火)濕鬱乎脾腸,腹膨而大。頸項不支,多夢,頭眩。津液粘乾,血鬱而窒。夏病,膀肊之乏也。逆秋气之爲病,則五內憋脹。血縮營澀,紫白(病頭亶)(病頭悉)。勝,則癤癳鬱結胷腹股肱,血病不治。秋病,膽之不足也。逆冬气之爲病,則心血不支,少眠多驚疑,手足燥熱,宗(中八八)脊易形,骨痿結瘀,其血不營。冬病,膓之乏也。逆長夏之爲病,則心性偏乎沮激,孤獨寡交,瘦削多食,恖妄幻想,白濁溺淋,淫滯不竭,陰痿不收,失禁腋臭,甚則不生。長夏病,膋膜之不利也。
所謂逆者,是爲春病脾肺,夏病腎肝,秋病心脾,冬病肺心,長夏肝腎者也。天地相交,四時應化。生長收斂藏,此常也。人則有所不同。气質之彊弱,心志之變化,則應四序而發病。生之豈有皆應時而不亂者耶!故曰,“良工知常”。夫天地之气應人,其各有太過不及之度,彊弱虛實之變也。天有四時,應之爲生長收藏。地有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人之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攝生者,喜怒弗關乎情,而不傷其气。故無怒以養陰,無喜以陽密。寒暑不違,恒自然,而不傷其形’。故“寒勿侵於形,而气自龢,暑勿爍於營,而臟自葆”。

26《太合》第四2009年03月01日 星期日 05:10

經曰:東方青色,其時春。其气通肝,開竅於目。其(木)精之生气,歸於肝膽。其頪火,其味酸。其幹甲乙。其頪艸木。其畜龍雉。其食爲穀麥。其應四時,上爲歲星。其發病也,是爲驚駭。其气在頭,其音角,其數八。肝之陰者養乎筋,其臭臊。故東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爲玄,在人爲道變。在地爲運化,化生五味。道變生智,玄極生神。神在天爲陽龢,動气,在地爲木。在體爲筋,在聲爲呼,在動爲握,在志爲怒。怒傷肝,悲猶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是故肝病,則上幹清陽。營血濁怒,經筋受制。膽病,則胃氣制。陽龢受幹,則頸項胛中痛。
南方赤色、其時夏。通气於心,開竅於耳。其(火)精之生气,歸於心膓。其頪火,其味苦。其幹丙丁。其頪營榮。其畜馬羊。其食爲穀黍。其應四時,上爲惑星。其發病也,爲腦爲脈。其气在胷,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故南生熱,熱生營。營生火,火生焦。焦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爲道度,在人爲悳性。悳性生懇,道度生意。意在天爲汙垢,飛塵,在地爲土。在體爲皮,在聲爲笑,在志爲喜,其變動爲憂。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气,寒勝熱。苦傷气,鹹勝苦。是故心病則營血不運,軀體不用,舌本彊。胷中少气(气火)焦滿。少腹繞臍爍痛,頭病面青,目無光,唇紫灰。其火爍金,喘息不止。
中央黃色,其時長夏。通气於脾,開竅於口。其(土)精之生气,歸於脾胃。其病在舌,其味甘,其頪土。其幹戊己。其頪生氣。其畜兕牛。其食爲穀稷。其應四時,上爲鎮星。其發病也,爲燥爲渴。其氣在中,其食在肉。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長夏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酸猶過甘。脾生肉,肉生肺。脾主鼻;其在天爲气,在人爲意欲。意欲生勤,大气生憂。憂在天爲陰,爲沉,在气爲金。在地爲生化,化生五臭。在體爲皮,在聲爲嗌,在志爲樂,其變勤爲哀。是以知脾病則肌肉壅腫,瘀之所病耳;不及則肌理尖削,食多榮少也。故脾之敗也,其病消水癉渴。脾不消水,故口渴而尿頻多。此何生也,因其味太過,大食腥葷,膩之傷土而器不用,故水泛也。
西方白色,其時秋。通气於肺,開竅於鼻。其(金)精之生气,歸於肺大腸。病在肩背。其頪金,其味辛,其幹庚辛,其畜雞猴。其殼稻,其應四時,上爲太白星。病在皮毛。其音商,其臭腥,在聲爲哭,在變動爲咳。西方生燥,燥生金,金味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腎生志。其志爲憂;憂傷肺,喜勝於憂,熱傷皮毛,寒猶勝熱。是故肺病,則皮焦毛枯,背如重負,少气喘咳,皮屑飛揚,皮若當風,寒熱往來。
北方黑色,通於腎。開竅二陰,其(水)精之生氣,歸於於腎膀肊胱。故其病腰腹足踝。其頪水,其味鹹。其幹壬癸。其畜豕,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爲辰星。其發病也,在志與骨。其氣在汁液,其食在膓。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冬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髓,髓生肝。在聲爲呻,在變動爲憟,在志爲恐,恐傷腎,恖過於恐。寒傷血,燥勝於寒。鹹太過則傷血,甘太過猶勝於鹹。是故腎傷則腹膨身腫,二便不利。以石,風,寒,濕,燥水別之。不及則小便頻數而少,畏寒不振,陽道不興。

27合》第五2009年03月03日 星期二 05:55

是言:《經》者,先聖之遺秘也。醫道之巨(矩)模也。掘生道自然之常,以言衛生養命之本,非無稽也。天地爲人之輜舍,宴存其中。焉有不相呼吸,對應者哉?故言陰甚,則身熱而腠理閉,喘麤爲之挽仰。汗不出則熱畜,齒痠口乾,煩冤腹滿者,不治。陽勝,則能冬不能夏,故身煩熱、骨熒。陰勝則身寒汗出,膚若臨風。數寒而憟,寒則氣逆,逆而腹滿不治也。能夏不能冬,陰勝之變也。病之臨、形不可支也。勝者,相勝也。寒生水,是水逢寒聚而不發,鬱而不行。不行則病。熱生火,火化動气,勝則爲飆風,風動生寒,此極變也。

故四時爲气,四序爲龍,葆龢爲瑞,逆傷爲災。人亦有四時,初生,少長,青成,成衰。故年四十內耗甚,腠理始疏,陰營而衰自半。起居癩散,榮華稍過,發鬚斑白。年五十衛自衰而身重,耳目不聰。年六十則陰營痿,陽失其榮而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經》曰:知七惑之弊而避之。用八益之利而益之。則衰老遠,而身彊。反之,傷乎七惑之害,未臻八益之利,則衰老矣。智者察同,自然體用。愚者察異,力意不及。自然之道,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輕體彊,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故侯王之食,養老有餘,而少小不足者,何也?因其營之太過,而傷形。形傷,則臟气(气火)石,石則欲甚而泄之,憊而亡矣。

28合》第六2009年03月04日 星期三 06:03

同气相求,相比以澑。變化相移,所須則收。气味有宿,質化气(气火)歸。飲食入胃,轉化爲气。气之所變,資乎其給”。
故味之酸者,入胃則化鹹而斥(鹼)變。本初之味,歛乎緃而功收澀。鹹化之气,通於血而荣乎臟。鹹化之質,充乎血而榮乎筋。斥化之气,給乎膽支乎胃。斥化之質,入乎津血去漬膩,而精化其瘀也。味之苦者,入胃則斥(鹸)化而鹹變。本初之气,散熱推陳而泄瀉。斥化之气,清熱袪燥。斥化之味,推陳易新。鹹化之气,榮乎髓而資於血。斥化之味,走肌腠、而營運於水穀之隅。味之甘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斥(鹸)變。本初之味,清熱助濕而利乎脾。酸化之气,消磨食飲,而資乎腸胃。其質則腐變,而入脾利濕,運營水气。鹹化之气,則榮乎肌裡,而潤乎膚表,益養代瀉於皮腠也。其斥(鹸)化之質,出陳腐新。其气也,則營乎金水之陽。味之辛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甘變。本初之气,塡中補虚而發熱。鹹化之气,走乎六陽。鹹化之味,走乎陰而充於五內,以資其運。酸化之气,支乎筋經而泄濕熱。酸化之味,呈運化而實其肌腠。甘變之气,填其膏脂。甘變之味,滋乎陰而營五宮也。味之鹹者,入胃則辛化易斥(鹸)而酸變。本初之气,榮血塡髓以消水。其辛化之气,填乎髓而益乎精。辛化之味,壯其骨而營乎筋。鹹化之气,利乎臟而營乎血。鹹化之味,行乎水而澤其肌。酸變之气也,清肌理之瘀滯,調燥熱之動气。酸化之味,清理六腑之害,益乎斂收之气是也。
故知食之不及,則五內虛,六陽憊。食之太過,則五內壅,而六陽滿。觀五行、五種、五頪之變化,知機則活。用天地六合之微奧,調以先機。酏治之濟人,若非明白三才之奧,焉可爲佳?斯道也,非大智慧而莫近。故見利妄義者難明;非仁心濟利者難知。故聖道唯孤,知者稀幾也。是以習道若水之與物,徹透自識。持德似撅愚之有物,富貴而不移,則聖道傳矣。
 
29《太合》第七2009年03月05日 星期四 06:24

夫五味之營給,適,則當養。不及,則削。太過,則病有餘。有餘之害,烈也。故五宮六陽,其變化无多。五味傳咸之應化,呈象不一。
何謂也?人,有五行之不同。物,有五色之偏易。食,有五味之獨勝。嗜,有五頪之各別。是以五行化氣,各有所歸。五質之易變,各有所給。五味之所歸,各有所化。嗜之則偏勝,好之則偏積。
故嗜酸者,質斥鹸而火盛。然酸太過,則閉。嗜苦者:質鹹而血少,然若太過而癆瘵。嗜甘者,質斥(鹸)而臟燥。然甘太過,其六陽臃而五宮塞。嗜辛者,質酸鹹而血泣多气,然辛太過,則肝鬱气亢,而心脾同病。嗜鹹者,質斥(鹸)酸而血盛气虛,然嗜碱太過,則癃,血瘀骨削。是故五味之營也,益不及而剝太過。此所需之神自明也。
故言虚者:虚散而不聚也。不聚,故爲之虚矣。言實者:結而不宣散也,不宣散,故爲之實矣。故言虚實者,非有無也,乃聚散之失度也。且夫五方之域,榮枯燥濕別之。其質地氣候之異,造物不一,陰陽虛實之變,作而繁衍。寒熱風燥濕之別,近質而化。故病分五行生剋,治分五質五味之辧,投其所喜,用則滯閉洞開。嗟夫,精微智志者、有餘。喜功好大者、不足;聖人之道危矣。

30《太合》第八2009年03月06日 星期五 04:12

神之色混黃。气之色太素。精之色玄白。神之宮在心;其闕在首,其開竅在目。其養太無,其生太虛,其精太靈。其神太眞,其气太極,其眞太初。故神之精存乎膋覽,神之靈鍾乎血髓。神者:心之華也。其性虛極,不可爲用。是故恖慮耗之,怒火移之,憂疑散之。
气之宮在肺膓;其闕關元膻中,其開竅於鼻。其養在脾,其生在心,其精太元。其神太玄,其气太乙,其眞太樸。故气之神存乎丹田,气之靈居乎神庭,气者:肺之華也,肝之精也,其性至清,莫可亂之。是故憂恖滯之,悲泣散之,急怒移之。
精之宮在牝腎;其闕在頭,其開竅於前陰。其養在肺,其生在脾,其精太華。其神太貞,其气太始,其貞太清。故精之神居於首,精之靈守於命門。精者,腎之華也,肝之資也,肺之精也,其性至淫,莫可擾之,擾之則亂,散之則移,移之則病。因是也,葆龢五內,以養其陽,奉養六陽,以衛其眞。眞者,精氣神之謂也,不可不固,以命曰三玄。故三玄龢固而精力盛,形不衰,軀體眞合。

31《太合》第九2009年03月07日 星期六 07:23

師顥曰:望气而知神。神不衰而可愈,神不竭而可治。望神而知精。精氣勝雖危而安,勞竭雖安則難愈。天之精者神也,地之精者气也,人之精者津液也。天以其神而生精,精生气。地以其气而生神,神生精。人以其資而生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气。此三者不可拮据,故三而一,一而三者,生資之本,性命之根源也。

五行五臟,各有所營。
肝屬木,其數八。木以水爲母,水一也,故肝有十八營。營以十八物,非物不用。養之太過,則木气壅以致病,肋脹腹臌者死。心屬火,其數七。火以木爲母,木三也,故心有二十有一營。營以二十有一物,非物不生。養之太過,則火鬱而滯,經脈不通,气結而臍腹痛者死。脾屬土,其數五。土以火爲母,火二也。故脾以一十而營。營以一十之物,非物不化。故養之太過,則土气壅塞,脾土不運,消中甘渴嗝气,食不下咽者死。肺屬金,金數九。金以土爲母,土數五,故肺以四十有五營。(去節二十四气)營以二十有一物,非物不調。故養之太過而內气鬱結,病(病頭水火)毒不化,背痛仰項而息者死。腎屬水,水數七。水以金爲母,金數四,故腎以二十有八營。營以二十有八物,非物不榮。故養之不及,則腎傷而物敗,腹痭如釜,二便不通,咳气上逆者死。

故臟絕而腑氣有餘者蠱脹,气絕而臟气(气火)有餘者浮腫。痭脹而气短澀者, 臟受制之气衰也。臟气(气火)壅塞,瘀阻而不宣者,六陽運化之气不足是也。

32《太合》第十2009年03月08日 星期日 05:15

夫陰陽之在天地,猶水之在器也。其本無形,而形歸所器矣。氣血之亦複如是。故陽不足,則邪氣乘之。陰不足,則厭气留之。故天降精气(气火)之施化,爲陽爲天。地布龢气以成形,爲陰爲地。地之清陽上天,天之濁陰歸地。
是故天地陰陽之動靜,爲其神明晰辧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之道,萬物得之以榮息。而我用之以治其病,以葆人生。以物之用,而龢服其常,以給其不足。非我異於人也,以微覽也。天地陰陽,如圜無端,周而復始矣。
天之气,通乎芒(朋日日日)嗌。地之气,通於膻中。動气通肝,雷气通心,穀气通於脾陽,雨气通於腎陽,六經之陰爲山,陽爲川,腸胃爲水穀之海。九竅爲葆營形气之囱,水注之戶。故陽之汗,以雨頪之。陽之气,以風名之,暴烈之气象雷,逆上之气象陽。
故治逆乎天紀,違乎地理,則六經反作,而五氣盡傷。眞气既傷,則災害至矣。其邪之至也,疾如風雨,其賊之臨也,快喻流光。
故善治者,治皮毛,止乎初萌也。其次治肌膚,救其既生也。其次治筋脈,攻其已病也。其次治六腑,治其已甚也。其次治其五臟,治五臟者,生死過半矣。

33《太合》第十一2009年03月09日 星期一 06:29

經云:病勢已成,治之,可得半癒一。然,初成者獲愈。固入者,伐形。透裡者,伐骨。先侵傷膚,不治則乘陽,陽傷而注於臟。故天之邪風感人,而害五臟。水穀之寒熱,感而害於之腑。是其熱傷於胃膀胱,而寒傷及腸輿膽也。地之濕氣,感則害及皮肉筋脈,其勝,則榮衛之氣不行故也。故善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察太過不及,而補瀉。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善診者,先察色而望其形。別五行,分五域,而案脈審別其陰陽,見清濁而知部份。聞其息,聽者聲,而知其所苦。觀權(恖刀)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故脈者;春之風也,柔龢而中弦。夏之風也,洪弱而昭龢。秋之風也一,肅殺,浮毛如羽而清龢。冬之風也,淩烈,散而沉石,中下見而靈活;此四時平脈也。
案尺寸,以觀其浮沉滑濇。察三才,而辧彊弱大小。辧緊數促急激薄之象,生死立判。分彊洪鼓擊實牢之動,眞假自明。察查濡芤細散微耎之眞假,溯及遲緩長短結帶之是非。故肝之脈曰脫,其無至若遁刀之責責。肺之脈曰毛,其無根若摩麻,毛之浮波。心之脈曰揣,其若索之去,傳豆於器。腎之脈曰擊,如指彈石,辟辟搏絕。脾之脈曰漏,乍陳乍數,屋漏雀啄。故曰將亡之脈,生氣絕而不活。見其繫,而不見及气。見其動,而不見其韌者是也。

34《太合》第十二2009年03月10日 星期二 05:53

望而知生死,色見於外也。診脈而洞其機,無誤則無失。故病之始,刺之而已。盛,則得衰而已。故病盛,取之而傷眞气,輕則發揚而邪去。重則減之,衰則彰之,勝者剝之,弱者益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气(气火)。精不足者,輔之以味。形勝則氣虛,以辛散滯而溫其陽。气(气火)盛形衰,用陰濁之性,以培其根。邪在上者,揚而發之,邪在下者,引而泄之。故中滿者,瀉之於內,其邪所乘者,表之以汗,邪在表者,揚而發之,其氣慓悍者,案而斂瀉之。
故實則益散益瀉,虛則用益用補。審陰陽、以別剛柔,判彊弱、乃知益損。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氣實、則導而引之。血實、則決而疏之。引領歸正,安活本位,此治之道也。然治必通察辧,察辧勿過於色脈。逆從表裡,虛實陰陽。雌雄彊弱之道,存之於心。心存於精,精存於誠。誠存於眞,眞存於一。存於一者,是謂得道。

80《太乙》第一2009年03月11日 星期三 05:22

陽極之末者,陰之生處也。陰極之位者,陽之生處也。故天之有陽,地之生也。地之有陰,天之所獲也。天有三光,一陽輝二陰。地有三炁,二陽活一陰。天之道,彰乎形而運乎裏。地之道,發乎裏而生乎形。气動乎形,形彰乎意。故名太乙者,是爲自然之常,而明乎證治之理也。

故師言曰:“臟腑,表裏,陰陽者;道之以度也。天地有道度,四時見也。表裏有道度,陰陽辧也。陰陽亦有道度,寒熱現也。陽彊者,以陰培之,培之陰,則陽道自平。陰盛者,給之以陽,給之陽,則陰自衡。故曰‘陰病治陰,陽病治陽,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何謂也?及以五行之道言也。虛則培其母,實則瀉其子也。
故肝之病也,虛則益腎,實則損心。損心者,利竅開心可也。腎之海者,膀胱也,當以利之。心之海者,小腸也,當以疎之。心之病也,虛則補其肝,實則瀉其脾。瀉其脾者,通實消導可也。肝之官在膽,當以清之。脾之府在胃,當以龢之。脾之病也,虛則補其心,實則瀉其肺。瀉肺者,理气(气火)宣通,袪滯者可也。心之海小腸也,當以溫之。肺之輸大膓,當以清之。肺之病者,虛則補其脾,實則瀉其腎。瀉腎者,除濕利水可也。脾之穀在胃,當以龢之。腎之海在膀胱,灋當清利。腎之病者,虛則補其肺,實則瀉其肝。瀉肝者,行其气(气火),開鬱清解可也。肺之府大膓,以温龢之。肝之輸在膽,清而墮之”。
故曰:六腑者,若川谷之卑者也。卑不利,則溢髙。下不龢,則鬱之上。卑(氣之下也)之壅,熱鬱亢(下氣冒上也)。亢(下氣冒上也)之客,寒結卑(氣之下也),此自然之常也。是以治臟則先清其腑,治腑則先理其臟,治標者先固其本,治本者先導其標,上病者利下,下病者清上。

35《太乙》第二2009年03月12日 星期四 05:09

“上動,則下必從之。下動者,上必隨之。左气(气火)實,則右動。右气(气火)實,則左移。前實則挺,後實則弓。血實於上,則氣聚於下。气(气火)縕於上,則血實於下。血移於右,則气(气火)動於左。气(气火)動右,則血移於左。血多則氣少,气(气火)多則血少”。陰本在上,陽本於下。陽之,則上輕下重;陰之,則喘息而肢浮。此氣血推移之綱也。
“陰入陽而動者,腦也。陽入陰而動者,心也。欲食而活者,膓也。三心之一運,身無所病”。同之以淨,用度以龢,生之道几。 “陰入陽,心動者性;陽入陰,性動者牝。故有則恖,少則止。性作營動乎牡,牡動|摇而精泄。欲不禁者,肝熱腦郁也,病膓氣之不固耳”。“氣入血,肝盛而動怒。血入氣,肺盛而動悲。營入血,脾盛而動憂。衛入營,腎盛而動恖。衛入血,心盛而動情”。“貞陰陽而憐气血,惜萬物養心志。物者,气之器也。事者,竭之能也。故先聖人者,處物不芻”。“五味五穀,弗欲奇用。用偏則失貞,過則必遏,遏其溢矣”。

師顥言,‘肝傷於腥,膽敗於葷。心病於濕,小腸病於气(气火)蝕。脾病於鬱,胃病於不節食。肺病於風,大腸病於淫。腎病於滯濕,膀胱病於火’。故飲食入胃,則勞乎膽而運於肝。傳於腸而營入脾,脾生血,血生肝,肝生心。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故榮,清走肝腎,濁入肺心。血之營運,五臟互榮。故膩傷肝脾,濕敗腎心。濕熱上蒸,至肺生疢,此熱鬱之過也。

36《太乙》第三2009年03月18日 星期三 07:11

師言:“諸內之症,無誘不發”。‘其病既成,實邪已形’。然。無六氣之助,則病無可生也。故病者,發以疾而本伏隱也。無積爲有,有而引緃也。 經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乎陽,清靜根之。營命出乎陰,闢闔收放本之。陽動圓、行於臟腑。陰靜方,迴二循環。

故心者,陽中之少陰。二陽互動而推行,一陰迂迴而收斂。故爲、維生之主宰焉。動乎,其爲成之原矣。闢闔不息,動運常龢。血汙乎忥气(气火),始爲病。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支配出焉。其陰者,祛毒之官,鎮位筋脈也。其陽者,爲玄牝之母,生化之根。肝者,陰中之厥陰。二陰之始乎澂解,一陽支配於氣運。依膓之所資,腦之所動而運也。木象剛健,故病在氣,傷於腥。膻中者,膓之使,覽之所用也。中正出乎陰,龢气本之。喜樂出乎陽,眞气存焉。故其宗(气中)龢,心曠神怡。其氣濁滞,恖甚神渾。其病也,肢堕解臆,兘無從。不立,澥澥然。 脾者,生成之官,五味出乎陰也:陰者,胰(人肉土)也;本欲動之。養給出乎陽:陽者,胃也;元气(气火)運之。脾者,陰中之太陰也。生乎膓而用其陽,動乎膽以同其運。故其龢則壯,不足則懈;力不恒,悶悶然。有餘則喘满,昏昏其然也。肺者,相傳之官,節治出焉,行營布衛者陽也,走於腑而動於臟者,陰也。肺者,陰中之太陰。生乎心而用其陽,動乎锤(無代)以致乎運。故其不足,缺缺然如有失,肩不負。有餘,息息然如有隨,動躁不竭。腎者,太乙之官,气節出焉。智慧出乎陽,生成出乎陰。龢則滿志,精力無竭。腎者,陰中之少陰。肒二陽以依之膓用,蓄乎熱而以清其汙。不足則疲,前不用而溺數。實則腰腹滿,肢腫而喘逆。腦中混混,如水蕩蕩然。膽者,將軍之官,蝕腐出乎陰,決斷出乎陽;鎮守心陽,爲胃之權輿也。故其氣佈衛於息夜,而守與日中。日奉消而夜守形,此其鎮也。胃者,倉稟之官,消化出乎陽,澂闢出乎陰焉。其爲陽气之宗,命門之支焉。故其氣用輸乎日中,而守於息夜。日奉常而夜支形,此其用也。 小腸者,臟腑之腦,受盛之官。故膓榮身榮,膓枯身枯。化物出乎陰,昇營出乎陽。其精上溉乎腦心,其液賷生諸臟。以温而龢諸氣,用養而成其生。成營蓄衛,化方之源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乎陰,淅送出乎陽,瀉者出乎陰。三焦者,膓之大絡,決瀆之官。天焦奉行乎气運,地焦本始固龢源,中焦輸資乎臟腑。澤潤乎人,滑利乎地,開通乎天者陰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秉气(气火)海而運化者、陽也,匯有餘而出之者、陰也。
故元气盛則身心矯健。牝牡虧則悶閉不通,至道甚微,變化無窮,生成之道,一气而通,是以一病則四應,一塞也眾蒙。孰知其原?索之無端。瞿瞿閔閔、勤勤純純,而奧妙莫知。兢兢業業、溯溯窮窮,而玄機澂湛。唯窈窈冥冥之境、而恍惚若得,恍惚之中、而隱然若悟。此旦冥之一線耳,天意之使也。動靜生成,神明通之。陰陽闢闔,動气承之。故“上明而下宴,下盈則上津。之上以司炁,之下以司生”。生气(气火)同宗(气中),人道乃成矣。

37《太乙》第四2009年03月20日 星期五 05:55

天,之心曰同。地,之心曰萌。日,之心曰廣明。月,之心曰清靈。故天,气无不同也。地,氣無不萌也。是以先師本天之旨,而觀變化之理。明十有二月气之所移,立二十有四節。節一十有五日,合六六之数;應萬物之作而分三候。候有五日,以應地移,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數。故天之體,本乎陰陽。地之體,應其陰陽。以其天地之气育、而人處其中。得九而配之,應乎九九之數。九者,陽數之終也,一八合、二七合、三六合、四五合數也。五五則滿一,一者,數之始極也,故爲六者,五與一也。九九者應天制會,六六者,闢地經緯;易之從之。
故冬者,坤;復、臨應之。春者以泰;大壯、夬以應之。夏者,乾;姤、遯應之。秋者,否;觀、剝應之。以乾、坤、否、泰,爲四時;陰陽之理窮也。木火土金水爲五方;五運、五行之理窮也。風、火、暑、濕、燥、寒,爲六氣。气合六十日,六六則三百六十數。比、生者,是爲平气。相勝者,爲之太過。故相刑者,爲之不及;此六經之變窮矣。 師曰:形假地生,命惟天賦。故奉生之气通於天,天秉承乎陰陽,而爲動之根本矣。形假五行而運,用假五氣而活,龢其精气(气火),神之本始。
肝之藏魂,心之藏神,脾之藏意,肺之藏魄,腎之藏志。五志者,五能也。气盛則魄宏,精盈則志剛,血充則魂密。心龢中正則神蘊,谷氣平則意眞。心動意,意動魂,魂動魄,魄動气,气動神,神動意,互動則作。故動作之龢者,五神藏也,行動懶散者,五神離也。神離者,六氣,六欲,七惑之傷也,案而知之。 師曰:‘寒熱傷乎神志,風濕動乎魂魄,燥火擾乎意气。气動傷陰,火動傷陽’。故“寒動生風,風動生火,火動生暑,暑動生濕,濕動生病(病頭水火)。病(病頭水火)動傷气(气火),气動生燥,燥動傷陰,陰動生寒。寒動气(气火)傷,气動傷形”。故‘六氣之動,邪自生之。陽之邪入乎其陰,陰之邪乾乎其陽’。
“陽與陽接,則其气破散。風熱互蒸、則内淫爍而外汗。陰不自生、而消之,其見血淖”。血淖者,宜謹龢其气,气通則陽不內焫。內焫,則臟閉。臟閉、則剛柔不龢,經气(气火)乃絕。陰與陰併,則壅塞不通,气機散亂,營血瘀結,陽不用而自滅。陰爭於內而陽擾乎外,魄汗不斂,四逆而起,起則傷肺,使人喘鳴。火乘金則陰消,三日死。生陽之屬,四日已。

38《太乙》第五2009年03月22日 星期日 05:58

所謂生陽者,肝之心,心之脾,脾之肺,肺之腎,腎之肝是也。所謂生陰者,心火乘肺金,肺金乘肝木,肝木乘脾土,脾土乘腎水,腎水乘心火是也。所谓生陽死陰者,亦心肝之頪。所谓生陰死陽者,亦肺心之頪。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辟陰者,土辟水升之故也。結陽者,腫乎加上肢,結陰者便血,三結三升。陰陽結斜,多陰少陽,名曰石水,少腹腫滿。

手足陽明之熱結,謂之消。消者,消水穀也。手足厥陰之鬱結,則胃氣實而二脇鬱,澀謂之蒙。蒙者,蒙水气而不發也。手足太陽之結,謂之隔。隔者,乃熱結小腸,而血脈燥。熱結膀胱,而津涸也。 手足太陰之結,謂之水。水者,陽爲寒淩則气化爲水,水積胷膈也。 手少陰少陽結,謂之喉痺。喉痺者,邪積少陽而走少陰,刑太陰而上嗌也。陰搏陽別,是謂有子。陰陽虛,而胃氣不留,腸開勿收;陰中眞气不稟,而陽者死。

陽入陰位上搏,陰弗固則蒸而爲汗。陰不足而盛陽搏之,則血崩而下。三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陰氣盛極,二十日夜半死。 二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陰末至極,十三日夕死。一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十日死,何據焉?火成於七而木以三應者也。三陽俱搏鼓而擊,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腸無隱曲而瀉弗知,五日死。二陽俱搏鼓而擊者,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一陽俱鼓搏而伏者,三焦竭也,三日死。故凡異於常候者,相勝而太過之候,皆死也。是病甚,其候順,無違乎時者皆生也。

師言:搏者,陽極而搏乎陰。鼓者,陽張,而陰閉竭也。擊者,極而二氣無所制約也。天地極,陰陽否,時氣盛行,而瘟瘧生。暑濕失度,久串無雨,則時氣流行,溫病生。風雨不節,水患漫近,則時疫橫行。人亦然也。何謂哉?不知常,之妄作,凶矣。常者,五行之炁,應天運而主化生物者也。五運相應,周而不息,相生成,承運以治。然四時五運,六氣用焉。六氣者,風火暑濕燥寒也。其本五行之气淫而生,故謂六淫。其於五氣也,又一陰陽也。五氣爲陽,六淫爲陰。陰陽之動,盛衰虛實,太過不及,之所注耳。故經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虛實之紀因,不可以爲工也”。
 
39《太乙》第六2009年03月24日 星期二 06:51

師曰:欲知其解,先求其至。春爲气首,皆歸始春。未至而先至,太過耳,則薄所不勝,而乘其所勝也。其氣淫,淫生濕。濕生病(病頭水火),病(病頭水火)生鬱火。火生積,積則邪癖內生,良工束手。至而不至,是謂不及也。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故我所剋者、曰所勝。剋我者、爲所不勝。生我者,爲所生。是以當求其至者,气至之時也,故曰:“謹候其時,气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則內運昏亂。八邪所幹,六淫內變,工莫所辧也”。經曰:“气有五常,謂之襲常。气之不襲,是爲非常,非常則變矣。變至則病。是其當勝反微,不當勝反甚,因而重感於邪,感於邪則病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

是以天之廣、無所不包也。地之厚、無所不納也。天度者,地之深藏者也;地德者,天道之所下施者也;天之道,無物不彰乎經紀,地之道,無气不發乎理性,故觀之能明,明之能悟,悟之可達也。心榮乎面、而充在血。爲生之本,神之宅也。其气炎上,其精上應神庭,其神與識動乎形。其神資生,爲命之源也。故其象火之離明,爲陽中之太陽,故本象曰離,用象爲乾。離者中虛,神存其中矣。乾者,言其恖,意動而不息之象也。 腎榮於髮,而充在骨。封藏之本,精之位也。其气關元,其精上應神宮。其神華潤澤筋骨,其精資髓,爲運動之源也。故其注水週流形體,其象水之靈秀,故本象曰坎。爲陰中之太陰,言其入於有無二間之故也;用象爲坤。坎者,一陽居中動乎有形之中也,坤者,秉陰極而生,貞藏之象也。脾榮乎肌腠,而應在唇於肤。爲資生之本,形之源意之處也。其精四播而不息,其气達而如環。其神昇華,而治六合,爲後天之本始也。爲陰中之少陰。本象爲坤,中虛而爲倉稟之本。用象遯、臨、夬、剝。坤者,空谷也。盛,受而資營者也。秉陰極之象而生陽,始生而亨利之象也。遯、臨、夬、剝者,其寄乎四時,而氤氳之象也,莫可鬱之。 肝榮乎爪,而充在筋。爲氣血之本,魂之藏也。其精上應在目,其气中龢胃膓。其神與魂主於形,資乎神明。爲陰中之太陽,故本象震。震者,言其物之動也。地出乎震。茂盛之象也,用象爲泰。震者,二陰居上而陽動於下,萬物資生者也。泰者,陰陽交會、而生機盎然之象也。 肺榮乎毛,而充在皮。爲气之本,魄之處也。其精在丹田,其气(气火)走臟腑,其神與魄存乎表。其气(气火)資生,爲命之泉也。其象金之朗朗,爲陽中之太陰。其本象曰乾,言其橐龠不息也,用象爲否。乾者,其气盈而鼓吹者也,否者,陽動於上而陰靜於下也。

40《太乙》第七2009年03月26日 星期四 05:59

臟者:量也,釋也,藏營支養也。腑者:皿也,哺也,消導傳化而奉營者也。故臟有其榮,腑有其飬。臟有其支,腑有其給,地道之大端也。六墟者:極虚之處也。曰胰(人肉土),脾主之,通乎二膓,昇化水谷也。

曰望(朋口口口)突(肉骨肉),心肝肺主之,權水火,调陰陽之營飬,守衡五官二道器也。曰膏肓,神气主之。資心调元,潔器維清之器也。曰育膜,肝腎主之。膋胝支之,爲間營調龢陰陽之器也。 曰膋脂,肝心脾主之。生液支血,攝气收華,成水火精津之器也。曰朒朓肒脙,守衛關隘,持龢恒攝之器也。以其六墟諸器非表不裏,故其臟腑實積外邪,皆可害之。其無域乎?以其不宰而執其衡也。 一原一漠者:袪寒散熱,解毒緩疲之器也。一原膜者:漠水也。存津若膜,佈於肌腠筋骨之野,爲力衡動之泉也。一核漠者:化血之結也。若蔓之與零,遍乎筋骨臟腑膋脂,以消血汙祛水毒,解散寒熱也。此八者,皆眾蒙之府,雖有所屬,而其过甚之。雖有所主,而嫉猶之。故勿以小患而不爲,不爲則大患。毋以無狀而不意,不意則亡也。

胃榮乎色,達乎膋脂(朋口口口)突(肉骨肉)。維生之本,陽道之海,養水谷以逹命也。上支神聰,下養精气,以動爲根,生即不已。其上象地陽,其下若雷動,爲陽中之陽明,故本曰復,用曰無妄、大壯、解、泰、恒,以應五運。器之陽者已生其陰,資撫其生者也。

膓臟之腦而營乎形,逹乎心胷核漠神闕。上走膻中以本其恒,下舍百脈以根其榮。爲血脈之源,滋生乎心主而營津液。故心與之裏,曰赤膓。其本膋胝,泌清澑濁,祛毒昇華。衡乎消導,精工之器。故象火,而昇降乎雨露,亦核漠(朋口口口)突(肉骨肉),爕陰陽而衡寒熱。其本曰同人,用曰既濟,鼓吹雲雨,潤乎諸器也。

大腸榮腰脊,走腰眇(月少)而達嗌鼻。得脾之氣而運,營歸肺命門。故淫毒過,則澑膚。上行諸育膜,而運乎津涎,下輸五行之氣,而走乎臟腑髓骨。與肺之合爲表裏,澑脂佈肪;少脾之資而瘠肥,多水火之剋而結瀉。爲化育泄濁之府,故走腹腰而始乎手。得脾肺而移虚實,逢七緃而敗腰亦。其本曰萃,用曰臨,故曰百積之海者,以其攝瀉自然之象也。

膀胱營乎肌脈,調龢陰陽而緩核膜。上達神府諸臟器,沐乎其悳。下合百節諸谷穴,衡乎其運。關乎朓脙六墟漠原,繫乎五泉衡其體用。佈施雲雨,逢六淫作霧露。沐浴諸器,致清龢而肅靖諸域,爲陽表之君。其本曰困,其用解,故爲泉谿之溟者,以歸納汙濁而不染澡也。

三焦膓之别絡而衡乎臟腑諸氣,以營其匀。其主六墟四膲原膜,容穢汙以衡利諸器。療水火之不持,合陰陽之不睦。故上焦心肺,(朋口口口)突(肉骨肉)膏肓主之。中焦肝脾腎,育膜胰(人肉土)膻主之。下焦膓膀胱男女,膋胝肒朓脙核膜主之。以衡其生,以致其生也。故三焦者:概而言也,手足少陽毌之。

心包膓之大絡,而司乎心陽之衛。膽胃彊,則其拒閉不汙。膓膋弱,則易染凬病(病頭水火)。脾虚,其易爲濕傷。肝旺,其常爲氣動。上畏燥火,下懼清寒。有司心神之衛,實一身薄弱之器而易病者,故以腑名也。其本曰遯,用曰賾,則運以龢,不則爲害;就王之側,深澻不名耳。

膽宰陽道,通毌乎首支九竅。上逹虚極,下疏九地。與胃共主日夜之衛,同營消化給利之權。攝調臟腑之龢,引領諸陰以歸經紀。主核漠之運以收支,營陰陽之道而執衡也。其本曰无妄,用曰復、豐、噬嗑、隨、屯,以窮五變。爲衛生之本始,葆形之君也。

腦肢竅之主而營乎志知,上支臟腑之運作,下繫精气經脈循環。積臟腑之气而主宰,用眾啟之精以作動。呈四宫九衢之道爲心,宗體心鑒之智以存神。爲九陽之魁首,迺五志之总樞。其本曰大有,用曰同人,故曰心之宫神之舍也。

女子胞者,玄牝之器也。肝之气生,心之气運,腎之气爲,肺之气資,脾之气應也。肝心膋朓六陰膓衝任,龢則其生,病則其殃。血其主,經其元,眾支而生,一臟獨主,生成人道之宫也。故其本曰豫,用曰復。得一則生,得一則成;得一,生生不息焉。

髓者,生於小膓而腦其營。其生乎血,其柔乎骨。畏寒熱凬,懼虚勞之所客;客之凬寒熱,則其缺缺而消。缺缺而消,則其自病而後血病。血其病,則諸器弱而不衛,諸感易形,諸病易成,成諸不治。其本曰兑,其用曰臨。故六气逢七惑之易病,火熱之爍易傷者,因其質之易感也。

血者,生於膋脾。清於腎而解於肝,而營在小膓。其榮乎諸器諸形,納其毒汙以利乎器。運乎气而健乎其質,功獨善生,能支其用。動乎其源,運專其先也。其畏腥渾,懼凬寒濕燥火淫。利則气利,澀則气滯。主陰女,逞陽道。故本曰未濟,用曰既濟,悳之廣矣。

骨支其形,爲干之主。其榮乎血,其養乎髓。其滋乎津,而其獨干其行,腎其主也。膓其生,肝其支,心其運也。其畏勞熱諸虚,懼不支以力,六淫七惑,皆可傷矣。其本曰隨,用曰歸妹。龢則健,失之則病也。

命門交通,水火互濟。神气精之始,行之原也。其虚則畏寒熱,志衰而恐懼;其實則燥動不安,夜寐不眠。其位庚癸之中,運其搏而無其器。本膓膋气(气火)之倉,故客居两腎之先。其本曰坎、乾、離、震,其用曰无妄、隨、噬嗑、益、屯、賾、复,同人、革、豐、家人、既济、賁、明夷。用之常也。

41《太乙》第八2009年03月28日 星期六 08:08

是以言三焦胃小腸,大腸膀胱者;倉稟之本,營之所居,爲轉化眞气之器也。移味化气(气火),昇華資始者也膻中者,膓之舍,清龢之腑也。導陽引陰,開通閉,塞之官也。故浮腫膨脹,包腑之氣微也。 經曰:凡十一臟取決於膽者,以其氣之毌乎諸器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爲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爲閉陰。人迎與寸口,四倍已上爲關格之脈。嬴,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气(气火)而死矣。

師曰:膽者,中正剛毅之官也,爲諸陽道之綱領,故少陽風邪則夜夢頻多而驚,下胛痛不能息。傳之於厥陰,則頸項連肩。盛則頭脹如裂,痛苦不堪。傳之太陰,則氣滿厭食。喘息煩悶,背中寒痛、夜寐不眠。眠則多夣伐鬪,其受制也,則夣故死。傳之少陰,則頭脹心慌,失眠不寐。咽乾口苦,心中恐慄。傳之三陽,則病痼冷;神恖恍惚,譫譫而語,甚則陽厥、癇間瘋狂,神智不清。

師言:膽者爲身之總樞,正气(气火)之主。樞陽機陰,調龢臟腑,爕理陰陽,守衛無端。彊則身彊,弱則身弱。故眠而無養乎陰者,膽受邪也。睡而飄遊乎夢幻而知者,膽淩風也。夜夢驚恐者,膽受邪害也。頭寒耳冷,筋脈徹骨者,膽受寒也,膽之痺則兩陽麻木,胛隙困脹,何謂也?膽爲陽心陰關,注道之使君,奉生之主也。

時方簡典,疏散者,助膽理乎正炁,理中者,調乎其陽。其爲六淫八風之天敵,故邪先害之也。戒夜食,不息眠,怒火憂恖悲哀,驚恐七惑之害,爲禍猶烈。故工者之治也,無不扶其正气(气火)而疏其所病也。

經其言。膽爲入雲之木,肝爲蕓蕓艸木;小腸爲太陽之火,心爲柴薪之火;胃爲鏗殭城池之土,脾爲漠漠荒野之土;大腸爲諸器用之金,肺爲歸藏地中之金;膀胱爲溟溟泊海之水,腎爲地下源源之水;三焦爲雨澤雲化之水,膻中爲地中伏匿之火。

故“病者,八風動其陽,六淫之氣攻之”。

即食入於胃,以傷其陽。陽傷,則六欲從之。食入於胃,或動其陰。陰動,則六淫之气擾之。怒傷於陽,則淩烈之气攻乎陰。怒傷於陰,則陰殺之气傷乎陽。情幹於陽,則受幹之氣入乎陰。情鬱乎陰,則鬱結之气填乎陽。故治者,治其陽則宣而散之,治其陰,則閉而龢之,活而消導之是也。

(髟付)露滴微粒,結蟲四萬有三。粒米之块,藏物六千。妄者以妄,正心以篤。匪悦者,哀其弗止。嘆喘者,悲其肺。毋能虚寧,以致明也。

藥之用,邪積以療者。運物之常,制其毒汙泯之,是爲之治也。刺之治,百痛以去者,專气(气火)能發也。故夫悳化者,肝膽能之。而腎亦去之。悳者,使其不害也。能者,使其不妄也。去者,能下而不積也。

42《太初》第一2009年03月30日 星期一 07:12太 初

肝之合筋也,莫可怒之。怒則傷之,傷則筋緃爪枯。以其内榮筋而外榮爪,其为清養血脈也。心之合脈也,莫可燥之。燥則血流激搏,心气(气火)虛之,虚則其色敗。以其内營血而外榮色也,其内生之。脾之合肉也,莫可憂之。憂則傷之,傷則肉消肌痿。以其内給養,而外主肌肉也,恖則甚之。其外榮唇,其內營血。肺之合膚也,莫可風動之。風動之則傷,傷則皮毛枯。以其外榮毛,其內榮陽也。悲則甚之,燥則虚之,哀則竭之。 腎之合骨也,莫可寒之。寒之則傷,傷則精竭骨痿,须髮枯。以其内榮精髓,其外榮髮鬚也。

故‘五臟,陰也。太過則瘀曰實,實則邪盛。不及則弗聚曰虛,虛甚勞極’。故‘臟,不足者,補之以味。有餘者,散之以气’。“五味之過用,亦爲病也。是故多食鹹,則血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枯槁而毛髮落。多食辛,則筋骨拘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枯。此五味之傷也”。

‘心欲苦,苦傷肺;肺欲辛,辛傷肝;肝欲酸,酸傷脾;脾欲甘,甘傷腎;腎欲鹹,鹹傷心’。此五臟之合所傷也五臟本色,不可見之。見之,則死。故青如艸茲者,肝之死也。黃如枳實,脾之死也。黑如炲煤者,腎之死也。赤如衃血者,心之死也。白如枯骨者,肺之死也。五臟合色,亦當辧之,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豚膏者生,黑如鳥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者也。 經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夫五氣所病,心不受穢,以噫出之。肺不受邪,故欬出之。肝不受風,以語出之。脾不受寒,以吞嗝出之。腎不受暑風,欠嚏出之。胃爲气所逆,爲噦爲恐。大腸小腸,爲洩爲瀉。三焦虛窒,不瀉則溢而爲水。膀胱不利,爲癃爲閉。虛而關闊,則爲遺溺。膽氣不平,爲怒火傷,脘痛面青,顫抖不已。是謂五病。 師曰:五精五气(气火),各有所併。精倂心,則爲敏。气(气火)併心,則爲喜悅。气併肺,則爲悲。精併於肺,則爲涕。氣併肝,則爲憂。精併肝,則神覭。氣併脾,則爲愁。精併脾,則爲畏。氣併腎,則爲恐。精併腎,則爲驚。反之,火之併金爲喜,金之併木爲悲,木之併土爲憂,土之併土爲畏,土之併水爲恐。此虛而相併者也。

臟有所惡。心之惡熱,熱則脈潰濁。肺惡寒,寒則气留滯。肝惡風,風則筋燥急。脾之惡濕,濕則肉痿腫。腎惡燥,燥則精液枯。又有所畏者,心之畏濕,濕則病(病頭火水)自結;肺之畏燥,燥則气自喘;肝畏熱,熱則氣自爍;脾畏寒,寒則中厭滿;腎畏風,風動精自淫也。故觀之外;大寒,氣结爲霜雪。大熱,水化爲濕蒸。大風,澑濁爲壅滯。大濕,釀腐為瘀結。大燥,自耗而物枯。雷來電往,金泣木焚。飇起洪至,土剝火極。水患物流,火災灰炭,人豈不然哉?故經曰:“五形、五色、五味、五音、五氣者,用之可以養,病之可以治。治者:扶也,故形色味音氣皆可瘉矣”。

師言:心之液從皮腠,泄而爲汗;肺之液從鼻潤出,泄而爲涕;肝之液注於目,泄而爲淚;脾之液溢於口,泄而爲涎;腎之液從於耳,泄而爲膿。經亦有言:腎之液從於齒,泄而爲唾。此爲五液也。師言:辛爲陽,走於氣,气(气火)虧者忌之。鹹爲陰,走於血,血泣者忌之。苦爲陰,走於骨,骨痿者忌之。淡爲陽,走於液,形削者忌之。甘爲陰,走肉腠,肉痛者忌之。酸爲陽,走於筋,筋縶者忌之。何謂哉?忌者,勿過之也,五味太過則傷其形也,勿可多食之,是謂五忌。

又五禁者,肝之病禁食辛,虚者可審之。心之病,禁食鹹,虛者可審之。肺之病,禁食苦,實者可瀉之。脾之病,禁食酸,虛洩者可斂之。腎之病,禁食甘,實者可泄者。故是病,必有其所發也。陰之病發於骨,陽之病發於血。陰之病發於肉,陽之病發於腠。陰之病發於夏,陽之病發於冬。五臟五邪,各有所亂。邪入陽則狂,邪入陰則痺。邪搏於陽,則爲癲疾。邪搏於陰,則爲音瘖。陽入陰則靜,陰入陽則怒。
 
45太初》第四節2009年04月07日 星期二 05:56()

46《太初》第五2009年04月10日 星期五 17:01

經曰:腎氣虛,則厥逆上沖。實則脹滿,骨筋間眇動。治實當瀉然穀出血,不足則補復留。病未形者,取湧泉,丹田,命門案之,正居邪迺去。經曰:其病者,邪自外入,乘氣血之中。使其陰陽互薄,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气(气火)離居。一實一虛,血併於陰,气併於陽,故爲驚狂。血併於陽,气併於陰,故爲炅熱。血併於上,气併於下,心煩惋然善怒。血併於下,气併於上,亂而喜忘。經曰:氣血者,喜溫惡寒,寒則泣而不流,當以溫,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併爲血虛,血之所併爲气虛。故血言,則有之爲實,無則爲虛。

气併則少血,血併則少气。血气(气火)相失,故爲虛焉。絡之與孫絡之脈,俱輸於經,血與气併則爲實焉。血之於气,併走於上則爲大厥,厥則暴死。气復返則生,不復返則死。血之所以畏淫者,以其寽也。血之所以畏寒者,以其結也。血之所以畏燥者,以其膏怒也。“淫自髓,結自臟,膏自神勞”。故“髓感邪而血淫,臟積實則血泣,神勞甚而血膏”。何謂也?血圜而動。一生乎臟腑奇?,一理諸器而清之故耳。故曰:“欲治諸形而畏衡其氣,欲治諸器而畏平其血”。夫‘病於氣,良工不良’,治之久也。‘病於血,眞人晧首’,久不能持也。 故病血,治之脈。病在氣,治之絡。刺要在眞,刺道在心,恖精爲玅。治氣取谷,谷疎臟腑調而氣治。治血取谿,谿平精髓龢而血榮。有聞大聖嗇難者,惟諸血染耳。上藥無功,中藥不持,下藥不愼則殺人。用方不已,不已省有,故衆若與之。無衆若之藥,恐有其傷,傷之害甚於治。治之而無近功,病者不以持,聖人孰無難乎?

47《太初》第六2009年04月14日 星期二 06:15

經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輸於陽。陽满之内,陰實之外。陰陽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故風雨之傷人也,先害於膚毛,傳於孫脈。孫脈滿,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入客於經脈。血气(气火)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名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案之,案之則痛。

又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 榮血泣,衛气(气火)去,故曰虛。虛者,聶皺辟疊而气不足。案之气足,則以溫之,故能快然而不痛。 陰之生實而邪盛。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气走之,故曰實矣。陰之生虛而内淫。喜則气下,悲則气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血泣气去,故曰虛矣。經曰:陽者行上,受气於中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而寒慄。故有所勞倦,形气衰少,穀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气熏胷中,故內熱。 “陽盛、生外熱”。上焦不通,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寒,玄府不通。玄府不通,則衛气(气火)不得洩越,故外熱。 “陰盛、生內寒”。厥气上逆,寒氣積胷中而不瀉。不瀉,則溫爲寒制。寒氣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瀒,故寒中。

經曰:‘陰與陽互併,血與气互併,病形以成。刺當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气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夫鍼之道,必觀其形之長短,骨之廣峽,計其身形,以決分寸,而後刺之也’。故‘瀉實者,气盛乃內針。針與气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鍼與气俱出,精气(气火)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開,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則謂大瀉。必切而出之大邪,气乃屈。補虛者,持針勿置,必定其意。侯呼內針,气出針入,鍼空四塞,精无從去。方實而疾出鍼,气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佈散,精气(气火)乃得存。動气候時,近气不失,遠气乃來,是謂追之’。故‘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脈。病在脈,調之絡。病在气,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大肌。病在骨,調之腎。燔鍼。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焠鍼藥熨,病不知所痛,痹也,兩蹻爲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但必謹察九候而施治,針道備矣’。

48《太初》第七2009年04月18日 星期六 06:18

師言:病之所臤,皆有所見。故陽气虛,則見表寒。陰氣虛,陷則內熱。陽气王則外熱,陰氣王則內寒。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是以‘候寒熱而取,適緩急而刺,察輕重而調’也。

“气之盛衰,左右廎移。血之盈虧,上下逾迴。神之盛衰,各有其欻。陰陽之道,互成互欺。上以調下,下以調上。左以調右,右以調左。有餘不足,補瀉榮輸。榮衛廎移,虛實所生。邪從內生,變而傷陰。龢從心至,清而邪泯。外邪傷陽,刺以背肢。腹取四肢,頭問關樞。勞傷諸證,脊旁五分。臟腑取俞,四肢求極。背尋膝腰,股臂交與。頭以手足,女尋廉陰。心肺求手,頭求其足。腰腹之上,子自來尋。斜交取肢,陽從外生。交斜以取,陰從內生。取之所苦,肉腠亦功”。師言自然之應,盡在其中矣。

故聖人起天之度,以三百六十,列宿而治。置易而明,始乎坤艮乾兑,行无終極。故天有宿度,始乎无而終於一。地有經水,人有經脈。不知來路,焉洞去路。不明太初,安知終極。

是以內有三般之燊,外運兩儀之變,神變互作。萬物之道生,衛生之道隱。乘气之迎隨,轉禍福於手止。案陰陽之左右,判吉凶於毫芒。病有不形,痛爲气賁。形而不名,身王弗呈。

凡形名无狀者,是爲亡神。亡神者,言我其妄也,不信者也。待其來,則藥石不及矣。

49《太初》第八2009年04月21日 星期二 06:29

《下經.脈解》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舆火。聞木有則惕然而驚,钟鼓不爲動’。何谓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言聞木而驚者,土悪木也。陽明主肉,其脈血气(气火)具盛,而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悪火也。陽明之厥,則喘而惋,惋則悪人。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其絡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甚則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至之處,皆非其常所能也’。其病,反能者何?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贖所不能也。其熱盛之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其陽盛,則使其妄言,駡詈不避親疎,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足少陽之脈,病,恶禽獸諸毛物,金聲與渺寂。見禽獸毛物,則畏而筋酥。聞金鐵音,則頸痠耳爽’。少陽者,膽脈也。膽者,木也。故言聞金鐵而頸痠而爽者,木悪金也。

其經气(气火)虚,則渺寂而志恐怷怷,悪風畏寒。榮气(气火)實,則夜偃不寐,寐而不實,以其衛虚弗交也。其口中苦粘,舌厚青黄。心中怵怵,頭項彊,恍惚不自已。其脈血少气(气火)多,客於邪則血闔内亂,气機否塞。故毛竅壅而起,如處秋夜者。頭項死痛,易怒多愁悵也。

‘其絡病甚,苦口苦,心脇痛不能轉側。厭不見人,動作無主。眥赤乾痛,善驚不卧。神言鬼语,有如所見’。此其何也?其陽爲邪所客,則苦口苦,心脇满痛而不能轉側也。其邪與气倂,則風陽上干天合。故气满不能轉側,動作無主而厭不見人也。風邪入干於腦,故善驚而夜不成寐也。其經始於眥,繞頭角而下,故眥赤眼乾也。頭者,神之府也。故神言鬼语,而有如所見也。

50《太初》第九2009年04月26日 星期日 07:01

《眞意.本病》曰:‘風無常。火無君。寒弗域。温無藏。燥弗龢。濕無主。暑弗通’。風無常者;客人之無常也。四時八風者,其外之風也;其害雖甚,亦不難己矣。 然可謂不治有四。一者欲勞諸形,筋脈之風也。二者内傷食飲,六腑之風也。三者七惑内動,五臟之風也。亖者怒火所動,肝風也。

火無君者;傷人之無紀也。所謂無紀者,無規觀也。壅滯其一也,勞倦内傷二也,欲妄内爍三也,气極虧虚四也。酒漿爲飲、脯脩爲食五也。 寒弗域者;傷人之無域也。食飲偏甚其一也,熱汗當風二也,血泣而瘀三也,膏臃脂厚四也,傷營沐寒五也,神滯气塞六也。温無藏者;若客之無其處也。天時無道其一也,食飲妄常二也,燥火内動三也,濕邪生温四也,憊受七惑五也,虚凌風邪六也。燥弗龢者;失其衡也。燥陰,風害陽而傷其陰;燥陽,其陰虚而陰不支其陽也。故天時不可畏,可畏者臟腑之性情耳。 濕無主者;陽龢之治制疲乏也。五臟六腑,奇?六府,經絡谿谷諸俞穴,皆可爲害也。濕甚則温生,温勞而毒侵。故濕形者,散而無虞,聚成瘤積矣。

暑弗通者;外悶則内鬱,内悶則外煩;悶經阻絡,悶腑干經,悶臟發支,悶肓育膏膜,而爍乎津經谿谷也。故曰‘暑勿寒之,暑勿風之,寒則傷臟,風則傷腑也’。故‘病於諸内者,調之以气。病於諸外者,給之以味。病之於諸臟者,歸以質色之味。病之於諸腑者,龢之以形气之味。病之於諸下者,取之形下以味色不厚之屬。病之於諸上者,取之形上,以味薄,形虚气厚之屬’是也。是謂“用有常,形有方,方有意,龢有其蹟”。是謂“病無常,患無矩;同形亦弗同頪,同頪亦弗同出,同出亦弗同方”。 是謂“病無可常,常無可灋,灋無常用,用無常一。故方以知意可矣,用則不足以治人也”。 故曰:聖人之道,其用不窮者;以其知其常其龢,以其無執;以其知之至微,故常矣,龢而活矣。

51《太始.己甲》2009年04月29日 星期三 07:51太 始己甲

太之謂易者也。始之言本初而發者也。天地互交,而諸象呈列。气與物化,而亟於內發。物與濕變,則外渙於淫。物與气(气下精)應,則五氣勃發。气(气下精)與物化,則生長有序矣。故气之變,而物應之。气之動,而物從之。气之化,而物呈之。气之生,而物明之。气之形,而物成之。故《上經.尚時》曰“瘟之至也,非江海鱗曱之頪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蟲嘼毛羽而不存,血黄之至,非染於水旱兩動而不形。流毒溫之瘣(會音)癈(費音),無染著者莫病。然,若我致一,衛气(气下火)充者何懼”?

天道無親,气變有常。有常,謂運气(气下火)之可決也。天溫地龢,則經水安定。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風暴卒至,則波湧水起。風生溟心,潮泊推岸。人亦然也。邪之入於經脈,寒則營血凝泣。暑則气極淖澤,邪氣入客,則營血波湧。心慌則气亂,神气不可以全也。經之動脈,其至之虛也,順時之寒暑而顯明。循呼吸之往來,形狀異之,其至寸口之脈也,與諸動脈相擬,則時盛時微。盛則邪至,微則不足。師言:此以三部九候言也,以諸脈言,則寸口之脈過於諸脈則邪盛,不及諸脈則爲平脈。故經曰:夫邪之幹不可見之,衹可覺之。幹陽則表寒熱,幹陰則形墮肢困。其在陰陽,不可爲度。從而察之於三部九候,卒然逢其邪之至,當案而止之。刺之以早,遏其入侵之路。

針之道也,吸則內針,無令气忤,靜以候留,勿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气爲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气(謂邪在脈中之大也)皆出,故命曰瀉。不足者補之。補則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堆而案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气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補。

52《太始.己乙》2009年05月02日 星期六 06:47己乙

夫形爲邪之所客,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進而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進而入舍絡脈,留而不去。進而入舍經脈,留而不去。其寒溫之候,未能相得。至則苦,不至則已矣。其來也,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時隱時現,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來也,必案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衝而瀉之。眞炁者,清气也。經气(气火)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故師言:候邪不審其至,大气已過,瀉之則眞气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畜也。是此,則謂不捕其邪,反誅無罪。邪彌猖獗,而病彌畜積矣。

其過不可隨,其往不可追。隨則失其治,而反從其邪。追之不及邪,而瀉眞气也。 經曰:若微風動毫之可覺者,邪之至而易知。待邪至,時而發針瀉之也。若先若後者,血气(气火)已虛,其病不可下故師言:“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者,扣之而不發”,此之謂也。

53《太始.己丙》2009年05月08日 星期五 07:00己丙

經曰:所謂瀉者,攻其邪也。疾出以去盛邪之血,而復其眞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泄氣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矣。

若付(髟付)。賊邪與眞气營血之所合也微,波隴不起。則審循三部九候,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多及相減者,審期病臟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知三部九侯,則大小滑澀、浮沉遲數頪矣”。

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及病脈之處。雖有邪氣太過而至,不能知其邪。不知其邪,則至工莫能禁誅賊邪。若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眞不可復。用實爲虛,以邪爲眞。用針無義,反爲气賊。奪人正气(气火),以從爲逆。榮衛散亂,眞气流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長久。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心。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分而瀉之,其病立已。

師言:道之志一,工之志專,學之志虔,用之志誠。無一不果,無專不功,無虔不就,無誠不精。

故聖人立言,以勸其誠者,不因我而誤人也。月之皎皎,因其明也,日之熙熙,以其光也。醫之爲道,可不慎乎?

且夫,用鍼之道,灋天則地,以合天光。必候日月星辰之气,四時八正之龢寧定,乃刺之也。

經曰:天溫日明,則人淖澤,而衛气(气火)浮於肉腠。故血易瀉,而气易行。天日蔭隱,則人血凝泣,而衛气(气火)沉。月始生,則血气(气火)始精,而衛气(气火)始行。月郭滿,則血气(气火)實,而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而經絡虛。衛气(气火)去,而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气(气火)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空無治。此得時而調也。故月虛而瀉,是謂減虛。月滿而補,血气(气火)揚溢。經有留血,命曰重實。月空而治,是謂亂經。此陰陽相錯,眞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也。

54《太始.己丁》2009年05月11日 星期一 07:23己丁

師曰:天气不清,則霧露蒙蒙。外有所滯,則其心悶悶,缺缺以迷茫。天旱,則人气燥,而流毒生。天澇,則人氣鬱,而中灼滿,而疫氣蠢。陽苦,則夜無眠。陰苦,則晝以息,此天地氣之擾人也。陽剥於陰,則多夢而不實。陰剥於陽,則嗜睡而不清。臟實、則气壅,臟虛、則身弱不持。腑虛气虛,腑盛气盛。

故畏寒而肢冷者,寒傷於陽,火之衰也。畏熱而肢節苦熱者,陰虛而風動之,陰不勝也。燥風者,陽不固也。畏濕者,腸胃淫也。易地而病者,陽不及也。遷而身彊者,去太過也。身弱而易苦者,是謂天服,久則自安也。是謂常气,亦曰天常。

天常者,天道自然之常也。經曰:四時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經脈所在,以時調之也。不若勿觸冒八風之虛邪,動傷眞炁,避而勿犯也。故曰:“聖人之避邪,如避矢石”,以其傷气(气火)也。若以身之虛,而逢天之邪,‘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良工知以候時救之,邪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師曰:八正者,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節之所龢,以治正气(气火)也。

八風者,立春艮,東北凶風也,春風震,東方嬰風也,立夏巽,東南弱風也,夏至離,南方大弱風也,立秋坤,西南謀風也,秋風兌,西方剛風也,立冬乾,西北折風也,冬至坎,北方大剛風也。

八邪者,虛邪傷乎肩頸,風邪傷乎肝,(血虛)陽邪幹乎心,(氣鬱)陰邪併於腦,燥邪傷乎脾,暑邪傷乎肺,濕邪傷乎腎,火邪傷乎膽,寒邪傷乎腎與骨。實邪傷乎气。

故人膽气虛,則風邪傷乎肩頸肝膽。肝膽虛,則實邪併,上幹心肺則鬱抑。鬱而神抑,則陰邪併於陽,而心志不明。鬱而抑質,則氣血瘀滯,而肢節不利。氣滯,則血虛。血虛,則陽邪幹心而上冒,頭悶重。血瘀,則气困。气困,則陰盛而满。

氣鬱於中者,賊風併乎經,發於心。發乎心,則燥邪併陰,而傷於脾胃。脾胃之陽虛,暑傷肺。故脾胃實,則濕傷腎,而腰背苦。

濕太過,而反剋其肺。不及,則腸中淫氣有餘。土燥、則不生木,而反求其肺。肺气壅,則病(病上水下火)濕爲患。土王而陽道塞,陽明王而交通阻。寒土不生其子,而反動風寒之邪。燥金受制也,反生所伐。伐爲所動,則火動生風。內邪之動,外賊自幹。

濕土遭水,而生蠱脹。濕土逢火,幹腎而爲白濁。燥土逢金,傷暑。濕邪風動,刑心。燥土逢火,而金畜於水。寒土見金,其生癳癧。無火,則金寒。金寒水冷,水冷精寒不生。太陽不滋乎石土,肝失陽龢兮不育。土實木枯則血阻,水寒田冷衛不生。此天地之道,其舆人病者也。

55《太始,己戊》上2009年05月14日 星期四 10:43己戊

師言:三般不識,焉明陰陽盛衰?五行不明,安知臟腑之生剋?從來一生唯二,二生三,二分四路,三絡六經也。故有一,則存二生三,三生萬物。其有二,則存四生六,六生邪象;此天地之淫所奉也。

甲少陽,乙厥陰,丙壬太陽,丁癸少陰,戊庚陽明,巳辛太陰,此幹之主六經也。

子者,膽也。丑者,肝也。寅者,肺也。卯者,大腸也。辰者,胃也。巳者,脾也。午者,心也。未者,小腸也。申者,膀胱也。酉者,腎也。戌者,膻中也。亥者,三焦也。此支之應象,而乘其生龢者也。

腎者,子也。脾者,丑也。膽者,寅也。肝者,卯也。胃者,辰也。三焦小腸者,巳也。心者,午也。气海精宮,者未也。大腸者,申也。肺者,酉也。膻中命門者,戌也。膀胱者,亥也。此支之所注,而應者也。

甲首,乙喉,丙肩,丁心。戊腰,已肋,庚腹,辛背,壬足膝,癸骨,此幹之應諸象者也。

故曰:‘相生相淩,搏則爲害’。卯與午,午與未,未與申,酉輿子,戌與未,亥與卯,子與寅之苦刑是也。
‘相對衝龢,功乎成生’。子見午,卯見酉,寅見申,巳見亥,辰見戌,丑見未是也。

‘生成太過,反而刑破’。甲及丙,乙及丁,丙及戌,丁及己,戊及庚,己及辛,庚及壬,辛及癸,壬及甲,癸及乙是也。

‘制而無功,反爲生合’。甲與己,乙與庚,丙與辛,丁與壬,戊與癸是也。故甲己合,土生矣。乙庚合,金生矣。丁壬合,木生矣。丙辛合,水生矣。戊癸合,火生矣。

支有其制,見制爲合’。子見巳,卯見未,丑見亥,寅見戌,辰見子,巳見申,午見酉,未見子,申見寅,酉見卯,戌見未,亥見午是也。

56《太始.己戊》下2009年05月26日 星期二 07:35

故五行之用也,勝之則病。勝者,太過也。太過者,气之所淩也。故人有本病,不輯(氣下火)之者,以其用太過矣。太過之用,則不病也。人有本不病,而(石火)之者,以其耗不及也。本不及而用之者,惡不病者乎。故先聖立言,爲後來者師。以其心至微,其察至神者也。
師曰:水凝金寒,其陽龢之受蔽也。火炎土燥,陰滋爲其所隔也。風冷地封,陽龢之气爲其所阻。燥火臨者,寒水不溫。輯(氣下火)濕聚也,風蕭木土。木者,火神牝母。水者,木气(气下精)荄元。震陽生火,雷動則火煊。酉元生水,無火不流。火生巽地,無風不發。風行地上,脾傷不滋。火剋金緣木生,土剋水因火化。木見火而焦灼,水不滋木。火見土而焦燥,水涸不昇。土制水生金,寒傷不應。水剋火而生木,風起不用也。木傷土而金重塞,苦無水濟。火入金而水聚,瀉木則痊。土困水則木王無傷,金伐木則火烈不懼。水生木而逢金制,女弗能母。金生水而受土制,男不成嗣。水見風湧耳聾,火逢邪而目瞽。土燥金濕,逢王木而瘋狂,內積邪火而外傷風。水鬱木漂,見土重悶火,癔癲感乎外引。木火見金,傷源怒至。故肝肺見而凶頑,胃見腎而心多苦水。木土食停,土水滯利。金木見而頭鳴,土金乳癰,水土時逢天癸。土火心塞,火金見風胷痺。此五行相見之苦樂也。

且乾腦離血,坤肉震筋,坎髓巽气,艮骨兌膚,此身中之象也。艮鼻離目,坎耳兌口,震聲巽齒,乾額坎頷,此面王之象也。 是以聖人立言,授教立灋。有心之者,記之以書。

57《太始.己己》2009年05月29日 星期五 06:34己己

師曰:風動於燥,則頃陽無以宣龢。風動於寒,則寒中氣以索骨。風動水於暑,則潮熱四佈不禁。風動於濕,則邪氣四布,煩懣而肤腠酸楚。風動於火,則内熱凝滯,陰毒內結。風動於陽,則營衛受幹。風傳於陰,則臟气(气火)薄粘。故外衛受邪所幹,則動乎陽而搏乎膽。膽受幹,則上冒於顛。 故風幹乎皮毛,而傳於肺。肺剋入少陽,是以苦頭痛頸項也。灋以刺之絡脈,愈。經曰:知其日之寒溫,月之虛盈,以候气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 形,气,營,衛,之不形。則,工者獨知之。是觀其冥之所能也,冥者,滌除有知,而靜極玄覽,心神明悟焉。

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之浮沉,曑伍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不形於外,故曰觀其冥冥焉。通於无窮者,可以傳之後世也。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視之無形,食之無味,窈窈冥冥,若神髣髴,與之遊也。虛邪者,八節風邪之气也。邪者,身形苦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气,盡調不測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以成,故其以敗。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經言:‘瀉必用其方’,方者,以其气方盛也,以其月方滿也,以其日方溫也,以其身方定也,以其息方吸而內鍼,及復其候方吸而轉鍼,乃復其方呼而除引鍼。故曰瀉必用其方,其气而行焉。

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故圓與方,非鍼也。師言: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氣血之盛衰。血气(气火)者,人之生,形之神矣,不可不謹而養也。何謂也?其神智通悟,其形診可觀也。

58《太始.己庚》2009年06月04日 星期四 05:32

隱我之有形,誠之入矣。入乎於其病,其病之行見也。以求其病,以索其根。目冥冥,捫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知其所以然,知其其所以然也。反之,案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形者,言其不可爲據也。冥而不見,內臟有其象。故診以索其經, 髣髴於前,案而不得,不可以爲之期準也。

故察其病,之所以當慎。案其病,之所以必眞。得其其所以然也,遏絕其病。病之在陽與陰,診之有所不同,靜內之,自有所通。 故陰與陽,不可揣度而已。當從以察之三部九候,待其所至,急內鍼以出其邪也。神者,專心啓誠,以用神之微密也心神內蘊,如昏如昧。使神其融乎於志,致神識之清明。則慧悟,而心開目明。心開目明,而獨悟其眞。口弗可以言,而心眼昭然。若雲之隨風;豁然而捲,洞悉其苦,是言會之以神也。故言神者,乃不可以神待,而至極之致神者也。以三部九候經脈,爲之本源,則可以通神悟之妙用,若博識之見,則失其純,而去眞彌遠矣!
 
59 《太始.己辛》2009年06月10日 星期三 06:57

己辛

經曰:欲,知皮部諸經脈行止所主者,則諸經脈之皮部可知。陽明之陽,名曰害蜚,手足陽明同灋。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其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痺,赤黃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往來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手足少陽同灋。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其絡也。其色青痛,黑痺,赤黃多熱,多白則寒。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也。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手足太陽同灋。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其色青痛黑痺,黃赤多熱,多白則寒。絡盛則入客於經,故曰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手足少陰皆同。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脈也。其色青痛黑痺,黃赤多熱,多白則寒。其入經也,從陽部注入於經,其出者,從陰注於骨。

厥陰之陰,名曰害肩,手足厥陰同灋。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厥陰之脈也。其色青痛黑痺,黃赤多熱,多白則寒。其入經也,從陽部入注於經,其出者,從陰注於骨。

太陰之陰,名曰關螫,手足太陰同灋。視其部中,有浮洛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視者,日之出入事也。

60《太始.己壬》2009年06月16日 星期二 06:57

己壬
蚩尤亂,帝乃徰,歧之文伯從之。與之戰,傷伐者眾,帝往視之於厂。皆艸荄蟲石曱貝,人各奉之,帝欲言。歧之文伯曰:艸荄者,(?糾?結?贁?吉)茵?(莔小口易一)菌苬也,可以止其失,去其熱痛矣。蟲曱者,蚖蝚蛭(齊下虫)鱉蝁也,可以去畜血,除風續筋脈也。石者,禹粮膏石,空曾二青,可以安神鎭熱也。方煮以湯,以瘥無苦。教著神農,及自本艸也。故(伏去點)所以引,齊而无義;氣血精髓,華之所彙也。
故傷者之畏風,如蟲蛇之蝨也;汗虚之畏,若虎狼之離穴耳。内以拒淫燥濕,外以止溢閉風;故煮以(吉贁蓟(薛字去辛换士)結糾),(齊下虫)(齊下魚)鳖蝁曱屬,則傷無不起矣。
夫痏無外,氣不得息,唇青目赤者,内傷甚耶。入而利,胷腹痛呻者,治。入無知,不知痛,面青身堊者,不治。
夫傷之道:入者爲先,去其物;血注者,燔火去惡。少血者,湯去其汚,敷之。甚者,火刃去其腐膏而藥之。骨折,調之榮衛。肉撕,調之膓脾。分離者,爲之補。内傷,飲之前。不力者,以爲諸骨禹粮醴。故曰:“暴當以平,畜血飲利,損與五物,不可爲巨。巨之後僵,失之於柔”。
夫鍼,先去惡血,次疎其絡,刺其經,調其谿谷。傷爲實,實以瀉之,折爲虚,虚以補之。痛爲實,實以利之,木爲虚,虚以秘之。凢案蹻導引,皆可以功者,其果一矣。
凡十二經絡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必先起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剋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邪之始入於皮毛,淅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月困)破,毛直而敗。
皮者,脈與气流行,各有所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注於臟腑也。故皮者,有其分部。气不與經脈調龢,則气傷於外。外邪流入於內,則生大病也。

61《太始己癸》2009年06月22日 星期一 05:29

己癸

師曰:腠理之疾,從乎其經,辧陰陽而後針之,其要有三。寒痛者,陰寒之傷也。治以燔火,之針以刺皮,一也。

灼痛者,風熱虛邪之傷者也。順其理刺之,入勿論俞,中經而已。此側,斜,倚刺之三灋,二也。

肌腠酸脹而困,此虛邪之客也。此脾之虛邪,外洩者也。毛膚病者:此肺气之受阻,而外應者也。

此二者,當刺其經。虛者益之,實者損之。不足者從之,有餘者迎之。此三灋也。

或受陽邪而衛併乎營,入其臟腑。其陰陽併發,而爲無名腫毒者。則針分四面留之,而後中宮以三針內之。四外封之,勿使其洩。中三針,以疏散刺之,是謂群刺也。

或爲脾土腎水陽虛,而肺气燥結,寒邪入客肉腠,於四肢大筋肌理中,群發陰核。

陰核之來,其液流緩衝不能,衛气(气火)宣化不開,營血不能消除之物結,病(病水火)脂而成也。

爲陰核者。其色黃白有如粟狀,有如乾病(病水火)者是也。

經曰:經之行气,其色應時;絡之血成,邪幹則異。故經有常色,絡無常變也。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此臟气(气火)五行之化也,皆亦應其經脈。故陰絡應其色,陽絡應其气,而變隨四時。故寒則凝泣,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俱見者,謂之寒熱。

62《太始*己子》2009年06月26日 星期五 06:35
己子


師言:夫望者,先定其常。次審其吉,次審其凶。次審其刑,次審其衝。次審其剋,次審其害。

面王之上,其气所方,知生死之道。辧苦娯之色,神龢者生,气活則復。五宮气生者,無病,色刑有殃。

準觀生機,舌辧本源,目察神气,色應生死。

陰陽本乎无極,五行源自陰陽,運匹其气,气化生五色,色者,臟腑之宮也,其顯甚微,其明其切。

故望者:望神一也,望气二也,望志三也,望色四也。望,之所以爲望者,神心气(气火)志合一,之微觀也。其神之奧,莫可言也。

觀其色,察其肉而知虛實。見其經,閱虛實而知其不足有餘。不足者,益之以气。有餘者,瀉之於血。

肌裡,病乎濕。皮毛,病乎風。故,當去而不留也。故曰:“腠理之治也,導引案蹻,已。皮毛之病,灸,焫已。”



63《太易.庚甲》2009年07月01日 星期三 06:55

太易 庚甲


‘實生於積,虛生於泄,寒生於凝,熱生於蒙(懑)’。故實者,其積之所害也。虛者,不通之所滯也。熱者,陰有餘而其陽宣化所不能也。寒者,臟爲實積之所害,气(气下火)物不能暢者也。

熱者,虚之鬱而氣弗宣,其流通之弗能支,結而不散故也。陰之有餘而陽爲所鬱,則石生六腑。陽之有餘而陰爲所任,則臟多瘤痞欬(病頭區多口)啼(病頭肉下火);此臟腑之實也。

邪入則病,未知以苦者,陽之虛也。邪併則肌腠不用,久留不去者,陰之虛也。少气(气下火)無力,動則少气(气下火)者,气(气下精)之虛也。頭首急則弦,起臥舉而暈,心中顫者,血虛也。

言我曰:補有所不受者,內傷所致也。瀉有所有不平者,實邪太過也。灋當疎上而導之下。

若夫(髟付)。病者,其來乘气而入,其微莫察,覺有不適之,其乘氣血而擾之矣。故,良工望而知其气者,望微而洞著也。心志潛潛,意識湛湛;氣血調龢,則神智自明。所以望而知之也。

聞者,聽聲而辧其音。知其聲,以悉气韻生剋。五音之所病,五行之生死也。气之至若湛湛,气至住若缺缺,則其聞者自遠矣。故,聞而知之也。孰識病之然,其所以然。洞析風土,人情之變,以度其志,知者矣。

問者:問其寒熱之變,而知陰陽虛實。知其所苦之晝夜,而明氣血之所害者,所以問而知之也。

知天地之常,而工陰陽之變,悉四時六氣之化,而明生剋之道。以三部之浮沉遲數,大小彊弱之象,而知其所苦。判其虛實,生死之道者,所以切而知之也。

天之機,湛湛寂寂。地之玅,運而不息。陰陽之化,奇出气神之奧。碌碌也人道,盡溺(人水)七惑而苦其中矣。故焉能知其玅,而達大聖之至道哉?

‘外气即動,內气(气下火)萌之。外气所發,內气(气下火)應之。外气常龢,內气(气下火)接之。外气既去,內气(气下火)蘝之。外气遠之,內气(气下火)潛之’。外有不及,內有太過。內有不及,則外有太過。天地如此,人亦然矣。



64《太易.庚乙》2009年07月08日 星期三 06:51

庚乙
《上經、重言》曰:“故言外,陽龢運,則气動物動。言內,神機正,則血運气行。天地,一體也。人亦一體也。天地極虛,之一物矣。人,亦天地一物矣。天經,无不易之理。地緯,无不變之經。天度不滿而无,地數難週以偏。故言天者,實則言地也。故天賜以化,地以育應之。天龢以光,地以景明應之”。
陽之鬱者,陰奉之使也。陰之結者,陽气不達之過也。天之道十有三,剛則以風雹雷電,暴雨雪霜。柔則以雲雨龢麗,清晰毓秀,平龢應之。
地之道有十,昇降往來則寒暑交逆,動靜有常則陰陽交牝。風動气激,邪幹气移。火動生气,邪幹血怒;寒動血泣,邪幹則瘀。寒動气徹,濕逢則核。暑動生濕,邪幹肌滯。暑動多鬱,三陽不清。燥動生乾,因風而成。陰虛不濟,風動則燥.
病(病頭水火)者,涎之結耳,五臟六腑餘液也,陰平陽秘,則其爲津,受六氣之龢而體用也。邪入於内,爲六淫之所傷,八風實邪之苦刑,則爲甡(病水)稱(病火),作而爲病也。陽道受幹,則陰之餘,無從去之,故積於臟。陰道受幹,則陽之鬱,無從去之,故留之於腑,腑受其制而病也。故在臟之積曰病(病頭水火),在腑之積曰涎。气之鬱也,寒則爲水,熱則發之而爲風邪焉。
气本无形,隨逾成之。心寧則气清而形爽,恖亂則气濁失其常。腑積於邪,則臟气(气火)不平,臟積於邪,則腑氣好任也。血脈圜行也,養乎身形。血之寒者如凝,熱者淖澤。不交上下,謂之曰淫。淤而不暢,謂之曰鬱。其過之,虛實寒熱之應其身也。其病也,則痛木悶脹,熱涼無度。
神者,心之志也,生之資也,命之源也。故神清則气盈,心平則气爽。故此十者,人之所能也,形之所出也。然人之所以苦者,心也。所以病者,衛陽不足是矣。


65《太易.庚丙》2009年07月12日 星期日 07:06

庚丙
經曰:“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背胷邪繫,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濇,胷脇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气偏痛。脈滿起,邪出尻脈,絡胷脇。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下肩,交十椎下,中樞也。
井榮俞經合,計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膂兩旁,各五凡十穴。大椎兩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兩髀,肩厭分中二穴。犢鼻二穴,眉車二穴,完骨二穴,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挾突二穴,天窻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瘖門一穴,臍一穴,胷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蹻四穴。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气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鍼之所由行也。
經曰:絡三百六十五穴,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气竭血著。外爲發熱,內爲少气(气火),病(病火水)瀉不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肉之大會爲谷,肉小爲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气。邪溢气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爲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腠,必將爲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肉卷筋縮,肋肘不得伸,內爲骨痺,外爲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谿谷也。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痺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灋相同。經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气(气火)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有五脈,並住於絡,傳注十二經絡脈,非獨十六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師曰:經穴三百六十有五,絡俞三百六十五穴,及谿穀三百六十有五,計之一千零九十有五穴。故經穴之與孫絡穴別矣,然其谿穀之穀穴,從乎肌理也。
 
66《太易.庚丁》2009年07月16日 星期四 06:39

庚丁

經曰:足太陽,脈之所發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入髮至項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旁各一,風府兩傍各一,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足少陽,脈气(气火)所發者六十二穴。 兩角上各二,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銳髮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後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各一。缺盆各一, 掖下三寸脇下至胠八間各一。 髀樞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陽明,脈气(气火)所發者六十八穴。 額顱,髮際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 膺中骨間各一。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俠齊廣三寸各三, 下齊二寸俠之各三,气街動脈各一。伏兔上各一,三裏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孔。

手太陽,脈气(气火)所發者三十六穴。 目內眥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 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液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陽明,脈气(气火)所發者二十二穴。 鼻空外廉各二,大迎骨空各一。 柱骨之會各一,髃骨之會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陽,脈气(气火)所發者三十二穴。 鼽骨下各一,眉後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後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俠扶突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脈,气(气火)所發者二十八穴。 項中央二,髮際後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灋也。

任脈,气(气火)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腹脈灋也。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 齗交一。

衝脈,气(气火)所發者二十二穴。 俠鳩尾臍外各半寸, 俠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灋也。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手少陰各一,陰陽蹻各一,手足諸魚際脈气(气火)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師曰:不知道,不足以言經絡,不知所以然,焉知其所以然哉。俞穴者,經之所過也,絡者分流之所注也,谿谷者皮下肉上之輸也。經絡之運行,週而復始,孫絡之注,往來不息。谿谷者,營養供給於肌理膚腠間也。

經者大道也,絡脈者,轉運者也。谿谷者,營給筋骨節結,推陳更新者也。故谿谷之穴受邪,傳之於孫絡,傳之絡穴,傳之經。經病治之以刺,刺則刺其孫絡,刺其谷穴,通導龢陽,則病自已矣。

風爲百病之始,病(病水火)爲萬症之源也。故風從外入而病(病水火)從內生,風從外入,令人振寒,身重惡寒,熱鬱上竅,汗出頭痛。治在風府,風池,肺俞,大柕,風門。從内生,令人煩满,上氣,不得息,欬逆,涎泣;治在足三里,下巨虚,肺俞,風門,合谷,後谿。以調其陰陽,補其不足而瀉其有餘。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足臨泣,地五會。風府在上椎,臨泣五會在足小指次指間。大風汗出,炙譩譆。譩譆穴在背下俠背傍三寸所,六椎傍,壓之令病者呼譩譆,應手入之。

縱風,憎風,刺眉頭中之攢竹穴。失枕在肩上橫骨間中之缺盆,折使榆臂齊肘正,之灸脊中,眇絡季脇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深刺中其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67《太易.庚戊》2009年07月21日 星期二 07:38

庚戊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衝脈者,起於气街,竝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胷中而散。


任脈爲病,男子七疝內結,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爲病,逆气裡急。

督脈者,起於少腹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爲衝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

督脈爲病,脊彊反折。

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大椎,臍下營之曲骨。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大迎也。蹇膝伸不屈治其楗,楗者,上陽關下陽陵也。坐而膝痛治其機,機者,髖骨之相接者也,立而暑解,治其骸關,骸關者,膝解也。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膕者,委中委陽也。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關者,膝外大筋也,當膝關節正後方之筋內也。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之大杼。連(骨行)若折,治陽明中俞髎。若別治巨陽少陰滎。淫濼脛痠,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上四寸陽輔也。

輔骨上,橫骨下爲楗,俠髖爲機,膝解爲骸關,俠膝之骨爲連骸,骸下爲輔,輔上爲膕,膕上爲關,頭橫骨爲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髓空在腦後三分,顱際銳骨之下,風府也,一在齗基下頤,一在項後復骨下,瘖門也。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腦戶也。脊骨下空有長彊脊下端之端也,數髓空在面俠鼻之顴髎承泣,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 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毛動下去極陰二寸。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扁骨有滲理湊無髓,骨髓無空。

師曰:至有骨之空,出其邪者耶。髓之竅,益其虚者耶。上古之治也,穴謂神橐。雖言可盡,其致治者穴非一也。其南北有異,東西不同,髓空之位不一,然可據者气也,可度者色也。雖心志氣血,亦分彊弱。故曰:木之空近節,火之空居中,水之空就下,金之空近上,土之空去水一寸而偏。此骨空髓竅之用也。

或曰:灸寒熱之灋,先灸項大椎也,以年爲壯數。次灸尾橛骨,以年爲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肋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同灸之。腨下脈陷者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灸之。

68《太易.庚己》2009年07月26日 星期日 07:10

庚己
師曰:凡治之道,先察其所病,病之所處而治之。鍼之道若伏龍在手,鍼之用若其通神,而明我所志者,其謂工矣。
上工鍼病也,外治無傷皮,內之祛邪。下之病減乎上,上之病減乎下,待邪之出疾而前之。上工之道,急若雷電,緩如理絲,待若獵,動若龍騰。審其病,觀其膚,知其所苦。察其情,明其志,調其心,則謂得已。


經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

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其標而得者,有取其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間,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爲妄行。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爲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也。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治反爲逆,治得爲從。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

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前後不利治其標,前後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前後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若(髟付)。標之與本,一陰一陽。一表一裏,一先一後。一迎一隨,一開一闔。士之立意,各有所長。然熱而就寒,寒而易熱,既有其標,必有其本。有從標而治本者,有從本而治標者。前者,先治標者,顯於先。後者,先治本者,顯於後。其有捨標就本者而治者,有捨本就標而治者。無過先入後至,陰陽虛實之變也。

且人不二形,其質各異。五形五頪,各有所本。五色五味,各有所悅。是以言標乃本者,察至微之理,而拳拳我心也哉。析之,其表裡虛實。察之,陰陽先後迎隨。而知應變之道,知奇出七神之用,而病無所遁其形也。

69太易.庚庚》2009年07月31日 星期五 06:05

庚庚

經曰:夫病傳者,相勝而入也。心病先心痛,火勝金而傳肺,一日而欬。金勝木而傳肝,三日脇支痛,三日而懣。木勝土而傳於脾,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五臟相伐其血,三日不已,死不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脇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頭眩脇支滿,苦熱化病(病水火)而併於肺。三日身體重,併而亂乎陽腑,五日而脹。木气行於陽明,胃土剋水,三日腰脊少腹痛脛痠,三日不已,死不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體重。自傳之胃,一日而脹。胃氣滿而傳於腎,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腎不受而自傳陽府,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不治。冬人定,夏晏食。

腎病少腹腰脊痛(骨行)痠,自傳膀胱。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傳之赤膓。三日腹脹,上冒於心。三日兩脇支痛,三日不已,死不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脹滿,剋於腎。五日少腹腰脊痛(骨行)痠,自傳之府。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水泛於赤膓,赤膓傳心。五日身重,六日不已死不治。冬夜半後,夏日昳。

膀胱小便閉,自歸乎臟。五日少腹脹,腰脊痛(骨行)痠。傳於赤膓,一日腹脹。赤膓傳心,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不治。冬雞鳴,夏下晡。諸病以是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臟,及至三四臟者,乃可刺也。

師言:‘病有順逆,以知其期。傳有相勝,冒有反刑’。相勝者火傳金也,反刑者木冒金也。變有極易,感有反從。極易者,陰極生陽,陽極生陰也。謂寒熱交錯,陰陽反亂。半虛半實,自成其苦者也,此病易知難醫也。反從者,逆極而相生者也。甲之與丁,丙之於乙是也。

70《太易庚辛》2009年08月06日 星期四 06:37

庚辛

師曰:三代以上,敏慧而靈,清而治,病無遁形也。

望之以知神气,聞之以察根本,問之以求陰陽,切之以定生死之道也。

工有五基。曰證,曰合,曰察,曰辧,曰悉。

行有十灋。曰砭、針、燔、灸、熨、食、湯、藥、石、液之治也。

藥有十功,從有十治。曰疏,曰導,曰宣,曰消,曰散,曰攻,曰培,曰下,曰吐,曰汗。

夫行無規,以道引之。作無紀,以律約之。治之道,在乎心而灋乎理。以望,聞,問,切,行之。治之灋,用乎智,以常衡之,神察之。

知不知,不知知,知知不知,知不知知,吾道光矣。

何謂五基。曰:龢者,龢四時之常及運气(气火)之變也。察者,生死之異與相頪之變也。辧者,辧相似相近相及相反之所惑也。悉者,悉兼至相併之主次而洞其機也。證者,立意謹微而合四序生死之常,明明其知也。是爲五基者也。

何謂三湛?曰靜者,忘志息心以對者也。誠者,精誠至一而不外其宗者也。同者,至道無形,我於物同者也。

何謂十灋。曰砭者,砭石之爲器而治之也。

針者,鍼刺也。

燔者,燔火鍼烙之炙其穴也。

灸者,艾炷敷著其穴而灸之者也。

煨者,以蒸熱之勁气而煨其病之四周,而使其汗出毒液之疾也。

食醴者,五臟五穀各有其養,五色五味以治其苦者也。

湯者,五穀混合加味而煮者也。

藥者,煮藥艸而治也。

石者,金石毒藥消解其毒之頪也。

液者,龢諸藥而成之煎液也。

能知五基之要,養三湛之志,則於望聞問切之觸而豁然,治之道盡矣。

十灋之治,皆出其工。或有浴以去疾者,今天壤之地,或有延者。

71《太易.庚壬》2009年08月12日 星期三 07:13

庚壬
經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其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入舍絡脈,留而不去。入舍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

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入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故,當治以案蹻砭石鍼炙。

邪客於大絡也,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气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之曰繆刺。

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於經繆處,故命之曰繆刺。

邪之客於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胷脇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有積者,刺小趾次趾内甲之後出血,五息而已。不已,右取左,左取右。病新發者,取五日已。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痺。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也,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胷中喘息,而支胠胷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案之痛乃刺之。以月生爲數,以月爲度。(即月生一日一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於足陽蹻之脈,令人目痛內眥溢汁。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裏,頃而已。

人有所墮隊,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以利。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也。刺內踝之下,然穀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出血。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

凡痺往來,行气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始生爲數,用針者;隨气盛衰,以爲痏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气。不及日數,則气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72《太易.庚癸》2009年08月18日 星期二 07:47

庚癸

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血上齒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脇痛不得息,欬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欬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灋。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气上走賁門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立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穀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胛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爲痏數,發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脇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案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爲數,立已。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之出耳前者。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立已。

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冒動,而形無知。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經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嚏(髟易)其左角之髮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師言:邪客將形而未成者,繆刺之。古之繆刺,於手足膝肘背脇處刺之也。有經者、絡者、諸會及五俞是也。其與刺也始乎砭也。從來久也,不可忽之。

73《太易.庚子》2009年08月23日 星期日 07:39

庚子
肝之熱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熱。其熱怒爭,則狂言其驚;脇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貟貟,脉引衝頭也。其鍼者,三陰,行間,曲泉,五會,陽辅,已。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气内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少陽手,三陽絡,中渚。太陽支正,後谿,已。

脾熱病者,先頭重颊痛。煩心颜青,欲嘔身熱。其熱倂爭,則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洩,两頷痛,以其勝也。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太陰足腹哀,承筋,跟僕。陽明三里,巨虚,已。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黄,身熱。其熱上爭,則喘欬,痛走胷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太陰手,陽明之端,出血如豆大,立已。

腎熱病者,先腰痛(骨行)痠。苦渴數飲,身中熱。其熱爭倂,則項痛而彊,(骨行)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其氣逆,則項痛貟貟詹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上,則戊己死。刺少陰足照海,复溜,太陽之束骨,至陰,出血如豆,立已。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

肝熱病者,左颊先赤。心熱病者,颜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颊先赤。腎熱病者,賾先赤。

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熱病從部起者,至期而已。其刺則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已也。

諸初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

熱病;先胷脇痛,手足躁。刺少陽足丘墟,補太陰足公孫。病甚者,爲五十九刺。五十九刺者:大抒,膺背二俞,缺盆,去胷中之熱,已。

三里,巨虚,上下廉,气街者,去胃中之熱,已。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者,去四肢煩熱。刺不已,再刺,已。

五臟俞,傍五分刺灸,去五臟之熱,開其痏,出血,已。

六腑俞,傍五分刺灸,去六腑之熱,一刺,已。

熱病始,手臂痛者;刺陽明商陽出血如豆大,太陰列缺灸之。大汗出,已。

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天柱,大汗出,已。

熱病始於足脛者;灸内庭,刺厲兑出血如豆大,大汗出,已。

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者;此濕勞及骨,腎氣内怒爲風者也,其名痛風。其治,則刺少陰足太谿,灸照海三痏;太陽京骨,束骨,鍼灸之。不已,刺大杼,已。不已,其熱栗者:爲五十九刺。

熱病先弦冒而熱,胷脇满,刺少陰足之湧泉,照海,少陽之陽交,陽輔。不已,重刺,已。

太陽之脉,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其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其熱病内連腎,少陽之脈色也。少陽之脈,色榮颊前,熱病也。榮,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熱病;气穴三椎下間,主胷中熱。四椎下間,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中熱。六椎下間,主脾中熱。七椎下間,主腎中熱。榮生骶也;項上三椎陷者,榮胷中也。颊下逆顴爲火瘕,下牙车爲腹满。顴後爲脇痛;颊上者,膈上也。

742009年08月27日 星期四 07:06

庚丑上

《上經、治之始》曰:“宓羲仰觀於天,俯察於地,彙人物之常,窮至極,數品物,畫卦八,八以合之,生六十有四圗,文之成,名之曰易。易,曰,常恒見也。曰,道之常也。

故一爲陽,二爲陰。一生三,生五,陽之象也。二生四,生六,陰之象也。故言一,乾之畫也,移之艮。言二,坤之畫也,移之兑。次而成之。

羲王謂申无圭曰;子欲知,吾将言之知汝。坤取腹,艮取肩,气(气火)滿剛,形虧柔,曰元亨,曰亢貞。離取目,坎取耳,亢光明,卑川流,火炅靈,水湛深。乾取頭,兑取口,故曰堅,上參元,神守藏,气卑收。震取足,巽取股,五爲跡,四股膝,風動形,原申曲”。

故坤爲脾,動本心齊。艮爲肺,橐龠繫牝脾。離爲心血,温輸肝腎。坎爲津,澤出胰(人肉土)腎。乾爲腦,根乎心肺。兑爲宗(气中)歸(气丙),骨髓海生。震爲肝筋,恖隨心運,巽爲膽股,立以爲人矣。

曁言之形,觀之目,則坤爲營虚,散,淫。艮悶,寅利,僵,濕止。坎曰順,溺,寒,險。離曰畜,隔,毒,火。乾爲氣實,慄,燥,動。兑满嗌,病骨,風寒濕,呻說。震後重秘,風,煩,冤。巽膓風,冒,嗝,清下。

謙恶寒,畏水,支墮嗜卧。剥實陰,氣陷洞中,耎不力。賁傷風,大熱慄怵,寒勞肩背痺。旅傷寒,欬喘不息,後不利,厭食飲。未濟不交,下寒上熱,病志不遂,内邪發引,畏人善恐。既濟健行,飬正意調,耄若童蒙。需無知,譫語誔誕,不遂死。

訟氣胷,大頭癎瘚,肝瘀腹(病水)。履腦疾,大熱支痙,顫噩不已。夬氣勝血缺,上渇不禁,臃腫消中,麻木不定。隨氣病肝,欬,溺,涎甚。歸妹頭重目沉,濕鬱,風緃上,疾激。恒氣臌,肝瘀氣下,死必下黯。益病頸,急氣,(病水)(病火)爲病,殗滿,燥渴。

泰悶頭,昏若睡,氣血大勝。否少腹病,積淫甚,胷脹心逆。屯水逆而浮欬,蒙膈滿而畜涎。師爲痳,後利前不禁,痛若解。比寒腹,下,氣虧。小畜膽鬱,痛頭風,搐癲癇。同人病腹,激燥抑難心悸。大有發熱,厭食不下。豫(病火)心腹,闕弩痛,噫不出,下。

75《太易.庚丑》下2009年09月01日 星期二 06:59

庚丑下

無妄輕,昏,風亢,怒,發痞。困腹脹氣,嗜卧,病腰,膝,足。臨濕停,寒泄,熱滿。噬嗑爲陰虚,散不聚,大食。大畜氣溢,血虚頭重,頸風彊。漸傷頸項,氣石血瘀,病首,多夣。中孚風涎,喘欬,前後不常,腰膝痿。頤不滿,消癉淋渴,臃腫,形實體竭。

萃陰盛,形滿氣虚。小過嗝噎,隔上,心中痛。大過爲痛,風寒濕邪,溺畱。姤不交,病心腎,口乾,不眠。家人房勞,風動燥火,虚痿不立。晋不濟,血衰氣少,不眠,恖,傷經脈。大壯中風,偏枯不用,陰亢塞,血瘀气不運。明夷傷肝滯下,男結疝,女伏梁,倂寒殃。

睽瞋癡,厥風,癲癇,後秘。復當瘉,疾疚,去七日爲痼。咸嗌病,肝氣怒,嗝噎,反胃,寒蒙亦。蹇消腎,溺胷,面浮身腫,不得息。損心員,悶逆,動則喘,喘不寐。鼎斜(病口田)碍(病區口),耗,氣竭,血妄,奪。節斜(纈糸)骨,其髓奪,亡血,枯骨痛,不已。遯肺痿,勝傷,頭不傍,緩大息,欬血死。

涣不凝,濕清下,陽不秘,腫瘍,疥癩。革風亢涎,痛少腹,象皮,風癢,潰(病貴)腐。井腫脹,濕癢,逆水,腹痞,癅結。解風寒,瘧下利,痛無方如解,寒熱。觀傷寒,膨脹,肢厥,癃閉,易寒。昇嗌閉,蟲動,氣不得上下,痝(朋三曰)突(肉骨肉)。豐結瑟(病炏首),抑悶,善喜怒,鬱上。蠱蟲疳,蛕蟯,叨(病爻一),脇滿,股不用。

此言形頪,可以理會。可以用時知變者。非有言也,圗莫之可文也。圗大以觀,爻參以意會,列於時,合之氣,知病而何,预洞死生。

又曰坤終静,艮塚殺,離臃鬱,坎陰溺。乾諸气(气火),兑識抑,震无常則,巽風疪癘。屯淹畱,蒙心目閉。需涎訟利,師消比畜,小畜瘡疥,履怒泰龢,否滿濕癅。同人嘻嘻,大有龢曦。謙卑豫憂,无妄頭重,隨逐困(病及)。

臨(病水)剥(月眞),噬嗑面(病員)。大畜癇瘚,漸坯(病四大三疉)夬瘲。中孚食噤,頤熱口張。歸妹食癖,萃腸風涎。旅喘益痙,小過淤阻。大過疥癢,姤膺焦滿。家人病心,晋因勞傷。大壯頭弦,明夷膓瘍。睽瘵復蘇,既濟無恙。

咸感恒恖,蹇鬱損濕。鼎火節寒,遯亡涣散。革癰井潰(病貴),解利觀滯,昇風豐燥。蠱蝕賁温,未濟徵攻。易自病至,卦以紀成。

氣有氛寒與熱,時有别於四象。形頪乎象,有别生剋,象頪乎乂,辧分生死。故吾以河洛之意,圗示之後,可以形天,可以則地,可以記人生死,可以知物始終。道不可議,灋不可追。形可以頪,象可以辧,易以知則,數以窮極微也。

76《太素.辛甲》2009年09月06日 星期日 07:38

太素.辛甲
經曰:‘診灋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气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彊弱,形之盛衰。以此曑伍,決生死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气治,短則气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气膈,下盛則气脹。代則气衰,細則气少,濇則气病。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緜緜其去如弦絕,死。
精明五色者,“赤欲如白裏赤,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裏雄黃,不欲如土。黑欲如重漆之色,不欲如地蒼。”此五色精微之象觀矣,其壽不從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也。反之,以短爲長,以白爲黑,如是則精衰也。
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臟滿,气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气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气也。衣被不斂, 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气(气火)明之亂也。倉稟不臟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臟者,身之匠也。頭者,精明之府也。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胷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也。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者,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彊則生,失彊則死。
經曰:反四時者,有餘爲精。不足爲消,應太過。不足爲精,應不足。有餘爲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言陰之與陽也,陰之陽莫可言矣。觀陰之與陽也,陰之與陽莫可盡之焉。

太素初成大道行,天地合和万物生。相依相克自然理,造化阴阳流转中。(白云老者)

77《太素.辛乙》2009年09月11日 星期五 08:04

辛乙

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爲夏之暑;彼秋之忿,爲冬之怒。亖時之應,亖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亖十五日,陽气微上,陰氣爲下。夏至亖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气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爲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

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亖時爲宜。盈消勿失,與天地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師言:‘春應中規’,自然爲機。地溫以昇,啟如水淅。風化禁解,地象溫馨。蟄者將蘇,正气回生。天气活潑,景物初萌。青精元上,九炁合明。神光霞散,流映萅清。華景鬱勃,沖豁靈根。中弦見長,騰龍活欣,“如魚在水,濡虛而靈”。

‘夏應中距’,溫熱自淅。物出土上,天元發激。陽龢中正,四圍蠢蠢。丹天玉堂,寶蘊活翔。溪水漾漾,生機昂昂。“萬象泛泛,韌韌洪長。風雲變幻,如火在陽。活濡無巨,神气自彊”。

‘秋應中衡’,爽爽而蕩。秋風气高,景象茫茫。蕭蕭漸至,陰平抑陽。物現極象,燥而風揚。中見浮象,若毛在波。綿綿而活,气微枯荒。蟄蟲將去,盛象歸藏。“豚魚不躍,秋水茫茫”。星居中衡,以合台光。

‘冬應中權’,地沂物藏。蠢動息蟄,水結土瘀。三陽下潛,二陰賜寒。土內存溫,表凝內眞。北上太玄,五炁徘徊。葆華流芮,流精內輝。“安守靈宅,貞藏潤輝。其來如石,沉數而滑。地位上見,靈活渙然”。

“若春乍規,若夏乍矩,若秋應衡,若冬應權。四時衡量,五氣爲依。六淫六氣,互鑒互倚,叨在時應,象即玄啟。且察長夏,丑未辰戌,四季之月,上下去七,觀物之應,鑒地之機。此即切道,慎悟勿疑”。

78《太素.辛丙》2009年09月16日 星期三 06:54

辛丙

經曰: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是以知陰盛,則夢大火燔灼。陽盛,則夢大水淹沒。陰陽俱盛,則夢相擊毀傷。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爲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筋,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內者,案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何謂也?言以脈而知內臟之彊弱盛衰也,當以陰陽,時序五行爲之綱紀矣。知之陰陽時序,五行之綱紀。以明其內中之循,動也,違時則爲病。此六者,持脈之大灋。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環消自已。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散發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隊若博。因血在脇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耎而散者,當病食痺。


脾脈搏堅而長者,其色黃,當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骨行)腫若水狀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耍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

心脈堅而急,病曰心疝,少腹當有形也。何以言之?心爲牡臟,小腸牝之爲使;故曰小腹當有形也。

胃脈鼓而長,爲實爲脹。弦而長,爲气爲痛。細緊爲冷爲痛,沉而細長,爲虛爲泄。故病形成而變。風成爲寒熱,癉成爲消中,厥成爲巔疾。久風爲飧泄,脈風成爲癘。

病之變化不可勝數,故傷巽坤之風,而爲癰腫,坎震吹來而爲筋攣骨痛。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故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气乏而神彊,病不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神持而邪淩其气,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神气俱衰,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傍,則季脇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以候肺,內以候胷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胷候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麤大者,陰不足而陽有餘,爲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爲厥巔之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爲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气受也。有脈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爲眴僕,諸浮不躁皆在陽,則爲熱。其有燥者,在手陽脈之中也。諸細而沉者病在陰,則其爲骨痛,其有靜者,在足陰脈之中也。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洩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濇者,陽气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气有餘,爲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爲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推而內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案而至骨,脈气少者,腰背痛而身有痺也。
 
79《太素.辛丁》2009年09月19日 星期六 09:03

辛丁

師言:脈之肇始於四時。四時生成之變,化爲五行。萬物作息,宴然有紀。脈之大小,與外相呼應,故三代從來之驗證,傳爲紀也。抑有餘而奉不足者,天也,窮有餘而盈不足者,地也。故治者,灋天地以治之也。是以養益之道,其象天,而治理之道,其灋地也。

故言五行者,金震則抖,水動則波,木動則搖,土動則活,火動則溫,此五行之動也。以是四時言,則春,發也。夏,長也。秋,收也。冬,藏也。以气言,則春,溫。夏,火。長夏,濕。秋,燥。冬,寒也。春之風,夏之火,秋之涼,冬之朔也。

故脈之至也,象乎天气,灋乎地機。察四時五行之變者,可以通切也。故經言:持脈有道,虛靜爲保,若則不用其心:而切之以形,不用其神:而虛用其表,切何者哉?

故言肝脈之在春,如魚之遊在波,乃中規也,天下見者也。心脈之在夏也,泛泛乎萬物有餘,天中上見也。肺脈之在秋也,下膚至肌,像蟄蟲之將去,中下見也。腎脈之在冬也,在骨,下中見也,像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此四時平脈之所以在孟月者也。

夫切也,非擒也,當以三、五、七粟之重記之,論之曰一、三、五分之重也。若掌握刀兵之在陣,豈切之脈乎?故曰:輕切若微風之拂面,重案若敗艸之浮波,謂切諸浮之意是也。先案至骨,而知其三部之深淺,則衡三部,九重九候之位,則得之所部也。故曰浮中沉而三之,一毫而已矣。

是言:察乎陰陽升降之標準,自識脈波遁遷之气象。審气候交住之去來,分明氣血分合之交併。欲知精微之玅用,且觀於地上時序之秩昁,盡心精恖五土之表現,神聪水與時之韻,脈理自豁然矣。

故曰:五行生王者,脈之準也,四時六氣者,脈之度也。雨露雪霜者,气之變也。江河水流者,脈之應也。此四者,迺脈之宗,師之表也。望者之診,知易辧難,聞者之診,難明難精,問者之診,似易且難也。切者之診,難上加難也。知難不難,恆之惟艱,道不遠人,耳目之前也。

80
辛戊

經曰:人之脈也,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者也。常以不病之脈,頪比而知病飪也。故醫者以不病爲師,方知其病之者,故以平息而調之爲灋也。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者,曰少氣也。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燥者,尺中熱者曰病溫。尺不熱者,脈滑曰病風,脈濇曰痺。人一呼四動以上者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踈乍數曰死。

平人之氣,常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之胃微弦而平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眞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夏之胃微鈎而平曰平,鈎多胃少曰心病。但鈎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臟眞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气也。

長夏之胃脈微耎弱而平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眞濡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秋之胃脈曰微毛而平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藏眞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冬之胃脈曰微石而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鈎曰夏病,鈎甚曰今病。 藏眞下於腎,腎臟骨髓之气也。胃之大絡曰虛裏,貫隔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气也。盛喘數絕者則病中,結而橫有積矣。絕而不至曰死。乳下甚動應衣過者,宗气泄也。

師言。:經曰平者,活也,即春之胃脈,微弦而濡曰平,濡者,耎而活,餘同也。聖人说教,言之不覆。故有四時五臟之平脈,而無六腑之象也。辧之則六腑之脈亦在其中也,姑引以言之。

春膽之脈微弦而長曰平,弦多長少曰膽病,長多弦少曰胃病,長而毛浮曰秋刑。毛盛曰今病,藏眞於膽,膽爲十二經之首,衛气之主將,營衛於頭,支資於心,故膽病者,頭渾渾而恍惚,心悶悶而少眠,精神失運。大脊負沉而酸,膽陽爲邪所幹也。

夏小腸之脈微鈎散大曰平,鈎多大少曰本病,大多鈎少曰火病,散大而鈎曰疝痛。藏眞與小腸,昇精華以傳糟粕者也。

秋大腸之脈微毛而耎曰平,毛多耎少曰本病,耎多毛少曰泄中,毛而弦長曰腸風。藏眞與大腸,爲代瀉之關隘,故病痔漏下血。脫肛少氣。

冬膀胱之脈,微石而滑曰平,石多滑少曰本病,滑多石少曰自消,石而滑芤曰失禁,耎而石者曰亡津。藏眞於關元,爲水道之官,故其病癃閉,遺溺不收,白濁淋灕者也。

三焦之脈,微大耎長曰平,微大而耎曰泄气病滑精,長而耎曰羸中,耎而芤曰血淋,微而耎曰濕淋,虛而大曰石淋,芤革而虛曰屍消。屍消者,自消而下其血肉也。此六腑之常脈灋也。

81《太素.辛己》2009年09月27日 星期日 07:30

辛己
經曰: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脈中手而短者曰頭痛。脈中手而長足脛痛。脈中手而促上擊者,曰肩背痛。脈中手而沉兼堅者,曰病在中,脈中手而浮兼盛者,曰病在外。脈中手而沉兼弱者,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脈中手而沉兼橫者,曰亦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脈中手沉而喘之者,曰寒熱。脈中手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中手小實而堅者,曰病在內。脈中手小弱以濇者,謂之久病。脈中手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脈滑曰風,脈濇曰痺,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它。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濇謂之解依。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濇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脈中麤常熱者謂之熱中。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已死。是謂眞臟,見勝皆死。頸之脈動,人迎鼓甚而見缺盆上者,心悸而喘。人迎及耳下脈鼓者,肺被熱蒸而陽气上逆,曰水气上溢也。目裡微腫如臥蠶起之狀者,水在腹也。溺黃赤者,腎勞胞熱。溺黃赤安臥者,黃癉內疽。已食如饑者,胃疸。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疸。婦人手少陰之神門脈動甚者,妊子也。足少陰動者亦同。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沉,秋冬而浮大者,命曰逆四時也。熱而脈靜,洩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濇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人以水穀爲本,故人絕水谷曰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眞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不得胃氣者,肝不微而弦,腎不微而石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踈,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氣爲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鈎,曰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爲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肺死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平肝脈來,耎弱迢迢,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爲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

平脾脈來,龢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爲本;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鈎,案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爲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案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82《太素.辛庚》2009年10月02日 星期五 07:05

辛庚

師曰:經言之可謂詳盡矣,然人不悟者,何以從之?言曰: 醫之非書也,書之非文彩也,乃心得也。非文語也。實爲言之以說者也。故浮非眞浮,沉非眞沉,頪者之言也。

故經云。春脈之來,如苗破土;弱而寄堅,癩癩氱氱。夏脈之來,緩而滂薄;稼穡在川,汪汪洋洋。長夏脈來,如鷺在波;輕柔活潑,盈盈泊泊。秋脈之來,如風吹毛;秋雨泣竹,微微漂漂。冬脈之來,如撏珠璣;累累疊疊,潛潛圓圓。

四時有常,順則天龢,察色切脈,聲气蕩龢,此爲無病。獨慰其樂。得气者生,無胃缺缺。知天知命,知地脈活。夫醫之爲道,貴在其活,勿拘勿泥,輕鬆灑脫。若是也者,心眼得活矣。

經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其气來實而彊也,此爲太過,病在外。其气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胷痛引背下,兩脇胠滿。

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气來盛去衰,曰洪。其气來盛去亦盛者,此爲太過,病在外。其气來不盛去反盛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爲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爲氣滯。

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其气來,毛而中央堅,兩邊虛,此爲太過,病在外,其气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逆气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來,沉以搏,故曰營石,反此者病。其气來如彈石者,此爲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解依,脊脈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縣如病饑,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長夏脈者,脾也,土也,受穀藏營以灌四傍者也。其善也,隱於四傍而不可見之,見者惡也。其來如水流者,此爲太過,病在外。如鳥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彊。謂臟气重疊,氣逆四併也。

經曰: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迴,迴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於微。五臟受气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气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83《太素,辛辛》2009年10月05日 星期一 07:18

辛辛

師言:春也,萬物始生,枝葉未分,茁壯而嫰弱,不經風霜,故其脈來,濡弱寬耎而長也。故太過,則病形於外。不足,則少气於中,气之盛衰也,其養筋支胷者也。故實則怒冒,自足而上入毛中,貫胷布脇,循喉入頏顙,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上,故病如是而已矣。

夏也,萬物增長,枝葉分明而茁彊。其主火,御形也,垂枝佈葉,皆下曲若鈎。故其脈,來疾去遲也。何謂也?夏陽盛也,則陰道不足,是以來疾者陽盛,去遲者陰虛也。以其土生於物,而自營不足也。

秋者,萬物已成,子實葉枯。莖枯而濡,風朔秋涼,霪濕而物燥,陽道潛而陰上行。故其脈之來也,輕虛以浮,來急去散也。以其气歸根而枝獨浮也,故曰毛也。

冬者,萬物之所以藏也。其水凝而如石,其土若金。地下溫、若在夏蒸蒸然,故其脈來沉濡而滑,如營之固也,故曰石也。

脾者,中合之臟也,應於長夏,萬物之所以豐熟也,其時也,地氣上蒸,濕熱四注,水中炁冒,山石皆汗,故其脈之來也,四佈各臟,獨無自主,然亦有其象焉。故其來若水之在器,動之弱以輕,柔活中耎也,故曰耎也。

經言:肝受气於心,傳之於脾,气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气於脾,傳之於肺,气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气於肺,傳之於腎,气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气於腎,傳之於肝,气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气於肝,傳之於心,气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故肝受腎之气,而生之於脾者;得大腸之炁以柔活也。故平肝者瀉其肺,補肝者益腎清心。柔肝者,龢其血而利其气是矣。

心受肝之气,而生之於肺者,得膀胱之炁以柔活也。故平心者瀉其腎,補心者益肝清脾。柔心者,龢其气而利其血是也。

脾受心之气,而生之於腸者,得膽之炁以柔活也。故平脾者瀉其肝,補脾者益心清肺。柔脾者,溫其气而利其水是也。

肺受脾之气而生之於胃,得小腸之气以柔活也。故平肺者瀉其心,補肺者益脾清腎。柔肺者龢其气,而利其水者是也。

腎受肺之炁而生之於心,得胃之气以柔活也。故平腎者瀉其脾。補腎者益肺瀉肝。柔腎者,龢气而利其濕者是也。

何謂哉?五臟相承,而各有其生。各有其支,各有其源,各有其合。龢而動,刑而動,生而動,尅而動,動則有而静如是。是謂同气相求,運以生剋而周流者也。

84《太素.辛壬》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06:57

辛壬

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受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灋三月若六月,灋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爲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或痺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燔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欬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於肝,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脇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案若刺耳。

弗治,傳之於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案可藥可浴。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溺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案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滿十日灋當死。腎因之傳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灋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85《太无.壬甲》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06:53

太 无(靈虚一點,二气相報)壬甲


一之始也,是謂無其極。無,有生焉,是謂一元。一元者,無其極也。一之動也,從形,從气而來;是謂陰陽,命曰兩儀。兩儀之運,動而無形,周而不息,是謂太无(靈虚一點,二气相報)。太无(靈虚一點,二气相報)者,气虚於空,雲形於上,谷形於下,無也,气與物之化也。

若夫(髟付)。病也,從風而來,客入皮腠,皮腠若冬之封固,則液化粘涎而肌裡悶熱,內气難舒。
病也,從形而来,則爲溼爲腐,蝕人形腑。是謂客入而變者,變化之道,是謂死生之道也。

故師曰:邪客於气,則气爲所動,動則妄行。邪併於血,則血爲所客而生病。故气者本煦之,在血者本濡之。

气之受制而不濡者,气病也。脈壅而不濡者,血病也。

故形病脈不病者曰生,脈病形不者曰死。形病而脈不病者,气病也。是气之病也,七惑之所致也。六欲之所賜於气者也,故曰生。而其脈病而形不病者,病隱於血而潛於臟也。是故人莫知之其病也。良工之莫治也,故曰死。

是以脈有伏匿。陰陽相乘,陰陽相伏。陽中伏陰,陰中匿陽。故有陰之部反見陽脈者,爲陽所乘也。雖陽而脈來,沉濇而短者,陽中伏陰也。陽部反見陰脈者,爲陰所客也。雖陰而脈來,浮滑而長者,陰中伏陽也。故重陽則狂也,重陰則癲也。脫其陽則幻而見鬼,脫其陰則瘀而目盲。

夫若是,女得男脈,則爲太過,病在四肢。脈右病左,脈左病右。男得女脈爲不及,病在內;脈左病右,脈右病左,以脈言也。何謂也,以其男尺常弱,而女尺常盛也。

故得肺脈結者,積气右脇也。結盛積甚,結微積微也。亦有肺脈不見而右脈沉伏者,亦積气於右也。譬脈結伏而內無積象,脈浮結而外無痼疾。有積聚而無伏結伏,有痼疾而無浮結,乃脈不應病也,死矣。

是以診之當審也。觀其病腹大而泄,脈當微細而濇,若反緊大而滑者,不救。病若譫言妄語而身熱,脈當洪大,其有手足厥逆脈沉細者,不救。開目而渴,心下牢脈應緊實而數,其若沉濇而微者,不救。吐衄者,脈應沉細,其浮大者不救。冥目厭人,脈應左關弦急而長,若右寸浮短而濇者,不救。

師言,病有內外,不可不察也。陰結陽滯,不可不審也。故有脈在肝,面青善怒,臍左有動气,案之緊痛,其病四肢滿,溲便難者,肝也。

脈在心,面赤,口乾善笑。臍上有動气,案之緊痛,心煩痛,掌中熱啘者,心也。

脈在脾,面黃,善噫多恖味。臍有動气,案之緊痛,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疲而墮者,脾也。

脈在肺,善嚏面白,悲愁欲哭,臍右有動气,案之緊痛,喘咳,灑淅寒熱者肺也。

脈在腎,面黑,善欠而恐,臍下有動气,案之緊痛,逆气腹急痛,洩如下重,足脛寒而逆者,腎也。

九候之診,其勢可抉。脈之來也,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守經,五至曰死,六至曰絕命

故呼因陽出,吸隨陰入,吸至於腎,數滿五十。是以五十不止者,無殆,以其數之鈞也。其有止者,知其應於是也。卌而止者,臟爲邪乘也,不治則四年而亡。卅而止者兩臟殆也,不治則三年而絕。廿而止者,三臟殆也,不治則二年死。十動而止者治難及,六月亡也。

師言,脈之爲治要矣,治之與病也,至關至重也。故脈辧於望,脈辧於聞,脈辧於問,不若存神以觸者也。觸者,心會者也。彚四時之變而觸其气之應,乃知存亡矣。

故其脈損者,益之以气。其心損者,調其榮衛,其脾損者,調其飲食,寒溫得適。肝損者,緩其中气。其腎損者,益其精气。何爲益也?內息以心而外治其虛也。

86太无.壬乙》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07:06

壬乙

師言:脈以再至爲之衡。二至爲敗,三至爲遲,亖至爲平,五至爲過,六至爲數,七至爲激,八至爲極,九至爲脫,十至爲殞。反之,一呼一至曰離經,再呼一至爲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五呼一至曰即亡。一呼者,一吸一呼也。一損者,損其皮毛也,二損者,損其血脈也,三損者,損其肌肉也,四損者,損其筋也,五損者,損其骨也。

故曰:“以寸口言,則六六之辧,猶有未盡矣”。

師言,浮數者,爲陽, 遲沉者,爲陰,其脈各有一十二變。變四十有八脈,脈者,有各其象。象者,各有其應也。一脈、亦有十變焉。

若(髟付)。以肝脈之變言,肝脈大甚則心邪乘之。微大則小腸之邪乘乎膽。耎甚則脾邪乘肝也。微耎則胃邪乘膽也。緊甚則肝邪自乘也。微緊者膽之邪自乘也。浮甚則肺邪乘肝也。微浮則大腸之邪乘膽也。沉甚則腎邪乘肝也。微沉則膀胱之邪乘膽也。

心脈之變言,心脈急甚者肝邪乘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乘小腸也。大甚者,其邪自乘也。微大者。小腸邪自乘也。緩甚者,脾之邪乘心也。 心脈微緩者,胃邪乘小腸也。濇甚者肺邪乘心也。微濇者,大腸乘小腸也。沉甚者,腎邪幹心也。微沉者,膀胱邪乘小腸也。

脾脈之變言,則弦甚者膽邪乘脾也。微弦,則肝邪乘脾也。急甚,則膽邪乘胃也。微急,則肝邪乘胃也。洪甚,則心邪乘胃也。微洪,則小腸之邪來乘胃也。微大,則心邪乘脾也,大甚,則小腸之邪乘脾也。緩甚者胃,邪自乘也。微緩者,脾邪自乘也。濇甚者,肺邪乘脾也。微濇者,大腸之邪乘脾也。毛甚者,肺邪乘胃也。微毛者,大腸之邪乘胃也。沉甚者,腎邪乘脾也。微沉者,膀胱之邪乘胃也。石甚者,腎邪乘胃也,微石者,膀胱之邪乘脾也。

肺脈之變言,則急甚者肝乘肺也。微急則膽邪乘大腸也。大甚則心邪乘肺也。微大則腸之邪乘大腸也。緩甚者,脾邪乘肺也。微緩者,則胃邪乘大腸也。毛甚者,肺邪自乘也,微毛,則大腸之邪自乘也。沉甚者,腎邪乘肺也。微沉, 則膀胱之邪乘大腸也。

腎脈之變言,則急而石者,肝邪乘腎也。微急而石者,膽邪乘膀胱也。大而石者,心邪乘腎也。微大而石者,小腸之邪乘膀胱也。緩而石者,脾邪乘腎也。微緩而石者,胃邪乘膀胱也。毛而石者,肺邪腎也。微毛而石者,大腸乘膀胱。沉石而堅者,腎之邪自乘也。沉微石而耎者,膀胱之邪自乘也。

五臟之中各有剛柔矣。故令一脈變而爲十,惟脾胃之脈也。一變二十者,以胃爲後天之宮也,故脾與胃名變一十者也。

87《太无.壬丙》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07:54

壬丙

象言臟腑也,則數爲腑,而遲爲臟也。數熱,而遲寒也。浮爲腑,而沉爲臟。浮表,沉裡也。浮、數、滑、實,長、洪、緊、芤,弦、動、促、鼓,搏、擊、疾、急。十六脈爲陽爲腑。沉、遲、虚、濇,短、微、緩、牢,革、濡、散、弱,細、伏、結、代,十六脈爲陰爲臟。

辧形案脈,以知其病。脈之有常,當案其形。故人有體胖者,气居乎表,脈來浮洪。弱小瘦貧者,气斂於內,脈來沉數,税(病頭水)疢之宿也。其性急,五至實長洪弦曰平。其性緩,四至作熱。

方北人實彊,方南地見濡弱。人其少壯者,脈盛大。人其老耆者,脈虛細。人其醉者,脈當數。人其飲後者,脈常洪。室女寡孤者,脈濡弱。人其灣域者,脈滑耎,方西人脈洪長。人其居室者,脈當濇。人其勞碌者,脈弦緊。嬰兒之脈常數。乳育之婦人也,脈耎芤。人其小而脈壯,人其大而脈小。此皆不應病,而言其行者也。

非常之人,當有非常之脈也。人其肌腠堅厚者,則其脈沉實。人其肌薄皮陷者,脈來長數。人其性緊無事,則脈緩;人其性緩勞神,則急數。方之北,有胎弱養困。方之南,有勞苦實彊。

夭病者,脈虛細。矍老者,脈沉實。孤室女子,有恬憺沖龢矣。微五行之變化,察气象之興衰。辧性情之欲寡。判逸勞之從來。貴賤有別,有餘不足當審也。形與气拊者,謂生。三五不調者,曰死也。

脈之形圓龢,至數分明,謂之清。脈之形散濇,至數不分,謂之濁。質之清,气脈清,貴而多喜。質之濁,气脈濁,賤而多憂。質之清,气脈濁,謂之清中濁,外有富貴,實則卑賤。質之濁,气脈清,謂之濁中之清。外貧賤,而內富貴。清不清濁不濁,得失相半,而無大得大喪也。

故富貴而壽,脈神清而气長。貧賤而夭,脈神濁而气促。神清而气促,富貴而夭。神濁而气長,貧賤而壽。貧而後貴者,其來僵而圓長。富而後貧者,其來圓耎而僵。神存脈濡,禀其性之脈自微異也。

故爲候王,脈圓洪而清。博而賢,脈來濡大而滑。智而慧,芤而圓滑。得之喜者,洪大而濡。新失之者,實革而濇。得之圓潤,失之牢濇,此天常矣。服常,恒有已。服道,恒悳而有已。恒悳而有者,知常矣。

夫脈之道淵矣。若窺深淵之窈窈,不見耶?如玄玄其黑;若視浮雲,莫明其跡。其理出,而意難明。一意所歸,口難之言,而莫傳也。

脈之因人而異者,質弗同也。至於神乎,唯斯理也,非心領會者,焉能盡其玄妙哉!古之人言胃氣脈也。曰不浮不沉,此跡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筆莫能盡已。可以以言記者,皆跡象也;非爲脈耎而洪龢也。

德厚者,濡滑而柔。身懷珠玉,脈來耎長而滑。糧無隔宿,脈來細緊而僵,倔愚洪促,凶頑實弦,徐,此跡象也。可,是雖欲名狀,而不可得。姑引而不發,躍然於言詞之表,以待能者,自從之以至數求也。獨所謂,意恖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此非秘而不言也耳。故此;惟我勤讀之心會也,以待我神明之省貫矣。
 
88《太无.壬丁》2009年11月03日 星期二 13:26

壬丁
經曰:脈有兼併勝傳之變,病亦速也,然七惑之卒發,則脈遲病先。令人大病者,气發無常,觸則變也。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因而怒,氣剛,則肝气乘矣。因而悲,氣滞,則肺气乘矣。因而恐,溼澑,則脾气乘矣。因而憂,識憊,則心气(气火)乘矣。乘者,乘其所虛者也。故病有五,二十有五變,及其傳化。
傳者,乘之名也。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胷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气動形,期六月死。眞臟脈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胷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眞臟脈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胷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睏,眞臟脈現。十月之內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眞臟脈見。期一歲死,見眞臟,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胷中氣滿。腹中病。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睏脫肉,目眶陷,眞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絶閉,脈道不通,气不往來,譬於墮溺(人水)。不可爲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眞臟雖不見猶死也。
眞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案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眞心脈來,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眞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眞腎脈至,搏而絶,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眞脾脈至,弱而乍數乍踈,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眞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五臟者,皆稟气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气(气火)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爲而至於手太陰之動脈也。故邪氣勝者,精气(气火)衰也。
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脈俱至於手太陰。故眞臟之气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凡治病,緣其形气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气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見也。
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病有四難,曰形气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邪甚。脈逆四時,爲不可治也。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縣絶沉濇者,命曰逆四時矣。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沉濇;秋冬而脈浮大,亦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也。五實者死,五虛者死。
五實者,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
五虛者,脈細,皮寒,气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若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89《太无.壬戊》2009年11月08日 星期日 07:17

壬戊

天地其有至數,合乎人形,通於氣血,決於王衰。至數者,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與物。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三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生死。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下、中、上有部,部有三候。有天有地有人,必指而導之。乃以爲眞。

上部天,少陽所行兩額之動脈。上部地,陽明所過兩頰之動脈,上部人,少陽所過耳前動脈也。

中部天,手太陰所過手經渠之動脈。中部地,手陽明合穀之動脈。中部人,手少陰神門之動脈也。

下部天,足厥陰之動脈,女子取太衝後陷之動脈。下部地,足少陰內踝跟骨上陷太谿之動脈。下部人,足太陰箕門上之動脈。候胃氣取跗上沖陽之動脈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气也。中部天以候肺,地候胷中之气,人以候心。

上部之天以候頭角之气,地候口齒,人候耳目。三部者各有天地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爲九,九分爲九野,九野命乎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爲九臟。五臟即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必欲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气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刺去其惡血,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爲期。曰形盛脈細,少气(气火)不足以息者危矣。

形瘦脈大,胷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曑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欲知病之所在者,必察其九候。獨小者,獨大者,獨疾者,獨遲者,獨熱者,獨寒者,獨下陷者,皆病也。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而案之。右手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濡濡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深深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踈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鈎者,病在絡脈;九候之相應也。

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眞臟脈見者,勝日時死。故足太陽气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九候之脈,皆細縣絶者爲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燥喘數者爲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日中死。病風者,日夕死;病水者,夜半死。其脈乍踈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所言不死者。風气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必察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之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骨者、死。

其治者,經病治其經,孫絡病者刺去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在絡之奇邪,則於絡之奇邪所在繆刺之。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而出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生死之要,不可不察也。

90《太无.壬己》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07:14

壬己

師言:十二經脈者,生气(气火)之原也。命門者,手太陽之精气,生之根、命之本焉。根之枯也,則莖葉去也。故言王脈者,冬至後甲子爲少陽王,再甲子陽明王,再甲子太陽王,再甲子少陰王,再甲子太陰王,再甲子厥陰王。六六三百六十日即爲一歲。故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少陽脈也。浮大而短者,陽明脈也。洪大而長者,太陽脈也。緊大而長者,少陰脈也。緊細而長者太陰脈也。沉短而緊者,厥陰脈也。

案脈有輕有重,重者案之至骨,指舉疾來者腎部也。與筋等者,肝部也。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師言:脈有陰陽,故呼出心與腎,吸入肺與肝,呼吸之間以求脾也。其脈在中,沉者裡也,陰也。浮者表也,陽也。浮者,心肺也。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濇者,肺也。沉者,肝腎也。牢而長者,肝也。案之濡,舉之實者,腎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言非六脈俱動也,浮沉長短滑濇也。浮滑長爲陽,沉短濇爲陰。一陰一陽者,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言一陽一陰者,浮而濇也。一陽二陰者,長而沉濇也。一陽三陰者,沉濇而短,時一浮也。以其經辧順逆生死者也。

師言: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則太過,減則不及。遂上魚者爲溢,外爲關內爲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後陰之動也,脈當一寸而沉,過則太過,減則不及。遂入尺爲覆,爲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其眞臟之脈者,人不病而死也。

經曰:凡人之驚恐恚怒勞動靜,皆爲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岀於腎,淫氣病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爲病也。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爲診灋也。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故春夏秋冬,四時陰陽。其生病也,起於過用。過者,天常之盈溢不及也。用者,恒行不息以致齎也。天常瞱,則气悶燚。地之峊,則气極窮。物之盛,則其形癕。天常之虚,則其气否。地不及,則其用燚。人恒虚,則弗以運。故有溢躍,則有痿枯。其有所衡,量之以度。

故天道自然之行有度,應以其龢。地發霒奫之气,蘊釀生成。故過者,天道自然之行往妄也。用者,形諸己之灋度雷行也。無規,則其行過之。無衡,則其度妄之。故過用者,體運之度量也。自然之道,其有晦明盈虧,存亡消息。人之生,亦其然。追執有餘,而妄顧不足,病之從來也。故有其目,則其用隨之。有所致,則其形持之。当染已,不當以染,此爲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气入胃,濁气歸心,淫精於脈。脈气(气火)流經,經气(气火)歸於肺。肺潮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气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气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气口成寸,以決生死。飲食入胃,遊溢精气(气火),上輸於脾。脾气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爲常也。

故太陽臟獨至,厥喘息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下俞者,足之俞也。陽明臟獨至,是陽气重併也。當補陰瀉陽。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眞,五臟气(气火)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併於上,四肢爭張,气歸於腎。宜治其經洛,瀉陽補陰。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眞虛痏心,厥气留薄,發爲自汗,調龢藥食,治在下俞。二陰至,少陰之治也,腹腰滿急,脈氣留薄,便多無汗,調食龢藥,治在中俞。太陽之象,三陽而浮。少陽之象,一陽藏滑而不實也。陽明之象,心之太浮也。厥陰搏至,肝鼓而搏。太陰藏搏,言伏而鼓。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91太无.壬庚》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13:35

壬庚

師曰:經之言,可謂精也。脈之所彚於手寸口者,流精四臟,平衡營衛者,肺也。肺之動,出於彼也,故以其爲揆度之方也。

脈有三部,寸關尺也,流行品物,以衡筌也。弦肝浮肺,洪心沉腎。虛實變化,陰陽相干。風之脈浮虛,寒之脈细牢而堅。暑之脈大而鼓,濕之脈浮急而滑。躁鼓而搏,火動而數。沉之脈,若潛石於水畜。支飲者,脈急弦。痛之爲動,數爲熱煩。

證有其兼,有其倂也。脈有三關,有其徑也。三關者,寸關尺也。寸以候其胷上,關以候其膈下;尺以候其腰腹,四肢亦於尺寸見。

浮葉在水,如毛風起,案之不足,舉之有餘。

沉潛於筋骨,如石於水,案之有餘,舉之不足。

遲滯不龢,三至一息,往來遲緩。陽抑陰寒。

數燥而急,六至一息,往來太過,气行疾速。浮病陽表,熱滿而急。

左寸者;頭痛目眩。右寸者;風嗽邪喘,胷中風病(病頭水上火下)。腹脹停气,察其左關,中滿不食,脘心右扦。膀胱風熱,腰痠尺見。大便不出,溏右尺現。表實表虛,切看其有力,或者無力。風寒中人,脈浮而緊者。風倂畱濕,脈浮而緩。風倂内熱,脈浮以數。風凌五虚,脈浮而遲者。暑氣中人,脈當浮虛。失血脈當浮芤,虚熱脈應浮洪。浮濡者,陰虛也。浮濇者,傷血也。浮短者,气病也。浮弦者,病(病頭水上火下)飲也。浮滑者,病(病頭水上火下)熱也。浮數者,風糜也;兼大者,瘡疽也。

沉脈陰裡,寒極骨痺,心寒作痛左看,病(病頭水上火下)停水畜右憑。關上氣滯不伸,胃寒中滿右併。左尺精寒血結,腰病水病右通,有力裡實,無力裡虛。沉數者,內熱也。沉遲者,痼冷也。沉滑者,病(病頭水上火下)飲也。沉濇者,血結也。沉牢者,堅積也。沉弱者,衰極也。沉虛者,虛憊也。沉緊者,冷疼也。沉緩者,寒濕也。沉石者,骨痛也。沉細者,水畜也。沉微者,腎危。沉芤者,血妄。沉弦者,血痺。

遲脈主臟,其病名寒。左寸停凝心痛,右寸肺寒病(病頭水上火下)積。筋攣癥結左關,胃積冷物右看。男子腎虛便濁,女子寒滯不月,左尺爲憑。臟寒瀉利小腹冷痛,四肢寒彊,右尺爲筌。有力爲冷爲痛,無力爲虛爲寒。浮遲者,爲表冷。沉遲者,爲裡寒。遲瀒者,爲血少。遲緩者,爲濕寒。遲大者,爲勞熱。遲小者,爲寒淫。遲緊者,爲風冷。遲牢者,爲中頑。

數脈主腑,其病爲熱,煩渴頭痛,口舌瘡瘍。心悸口渴,左寸惟言。咳嗽吐血,喉嚨嗌痛,口中辛粘,胷悶右寸,數在左關,中鬱而滿。目濇耳鳴,膽火口苦。數在右關,反胃嘔吐,脾熱口臭,燥恖不止。尺中得數,小便黃赤,腹脹而滿,消淋癉渴不止。右尺得之,腸中濕注,大便秘澀,淋癃濁遺。有力實火,無力虛熱。浮數者,病在表。沉數者,病裡熱。實爲肺癰,虛爲肺痿。數長者爲頭風,數短者爲心虛。數濡者爲脾實,數大者爲有停。數弦者爲風熱,數緊者爲急痛。觀形脈應,心清自澂。清虛心神。無感不應。灋乎自然,見乎時運,能知其機,是爲通神矣。

92. 《太无.壬辛》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07:50

壬辛

《上經.微要》曰:“諸大取小,諸長取短。常中索異,恒裡求奇。小以尋大,伏以辧仰。察同而過,见異而取,知其死生。”

六墟原膜,脈有所見。核漠膜水,部有其蹟。病之所兆,色脈所要。

故寸盛,則陰血盛;關尺微,則陽虚膓滯,或膜原病乎芒(朋曰曰曰)突(肉骨肉),自嗌嗽弦晕而别。關細尺澀,核漠病乎妄(朋口口口)位。尺滑關小,(增音)(滅音)病乎(許音)道。

關大滯中;短氣病乎膽隔,食不下病乎二膓;嗜甘而渴,膋(羅音)不摄而病乎脾壹(人肉土)。;六脈濡過亦壹(人肉土)病,心肺燥而獨敗。

關洪而濡,寸緊動尺爲陰病。木伐土而風動上,太陽結滯病溼邪,或環(肉丸)眺(肉兆)休(肉求)不運而難疎。

六脈弦細而不同,核漠熱結而病肝。左寸獨濇,原增(音)病血而汙。右尺革牢,血崩瘀結病自心志,牝死牡槁。

數小之脈,微而擊見則危。寸見心瘀而可藥,關見絶死。尺得腎石結汙,大苦可安。關右脘癰,土石之酸可去。

脈顺時而寸大於右,病腦風而锤(音)鑒(音)醉(音)。寸大於左,血脈瘀而偏枯爲溢。心脈獨異而短,亡於絶气而病锤(音)腫。

脈龢而唇傅白,大溉病而不申。脈龢唇乾起,腦癱於溼而病膓膋。脈龢而細,陰鬱而小膓蹇難。脈沉而滑,脾虚後利而病自腹脂。

脈弦細而殭,燥怒中氣亢(云一)而锤(音)傷,陽明厥陰之病肺也;故不恖弗主以肢遲。脈小遲而搏,病當六月而口禁不開。

寸如摩珠,關尺带革而心脈阻,膋实結而眞火不明。

一微而(甚見),自有所出。霓虹之示,必有所應。頻舉式式,或啟汝知。

93《太微.癸甲》2009年12月01日 星期二 16:07

太 微 癸甲

太者,大虛,極也。微者,渺小,末也。太微者,以大之禦小也。夫言也,書也,據其形,有象之言紀也。能述其形,莫能傳其眞,能言其象,而莫能通其性,其莫可洞察者機也。

故借物以言矣,借事以明矣。用觀鑒知,晰之以呈象也。雖然也,莫不謨(无)師言,得其眞者也。非聖不明也,非師不傳也,乃其不自悟,非師點不可通也。故以太微之言,言其象,而爲檄之門徑也。

滑,利也。蒸熱汁泥甚蝕氣之為病(病水火)焉。

濇者,蹇也。氣血淤滯陽受乾也。

虚,虚也。營衙乏而弗綬力爾。

實,石也。營衛充然為邪客耶。

滑濇虚實,象之徴也。故曰‘气滑脈滑,血濇脈濇,血虛脈虛,邪實脈實’,即此謂也。

師言:滑者,往來流利,展轉欲前,如珠如璣,替替而然者也。以其陰氣之有餘,而病(病水火)濕勝血,故滑也。濇者,細而遲濇,欲來不來,往來短散,如輕刀之刮竹也。以其陽之有餘,而血少蹇滯者也。故曰濇也。虛者,遲大而耎,舉大案鬆。隱指豁豁然而空者也。血虛少气(气火),而病後失營衛者也。實者,脈大而長,浮沉皆得,愊愊然應指者也。以其陽鬱陰火,實邪過盛也。

滑脈者,主澭涎、病(病水火)飲也。浮滑爲之風病(病水火),食病(病水火)爲之沉滑,澭涎蝕火,爲之滑數,宿停爲之滑短。寸滑病(病水火)在膈,上泛嘔吐,吞酸不已,舌彊咳嗽。關爲食停,肝鬱濕火,脾虛澭涎而熱,恖甚而不食也。尺爲口乾澭涎不化,消中癉渴,下利不止,濕淋滑精,虛生風霪也。

濇脈者,血泣而少滯也。浮濇氣滯頭弦,沉濇精气(气火)傷也。寸濇爲之心虛。氣滯胷痛,血瘀頭痛,風併於營。關濇爲之胃虛,脾鬱不榮,肝膽不足,兩脇脹滿也。尺濇爲之亡精傷血,腸結便秘,溲濇淋泣。腸風失血者也。

虛脈者,身熱自汗,營衛不足,少气(气火)怔忡也。寸虛者心血不榮,肺气弗調,傷暑自汗,怔忡多夢。關虛者氣滿少食,驚悸煩熱,食則脹滿,懣懘難消。尺虛者陰虛血少,勞熱骨蒸,痿痺不利,取決神門者也。

實脈者,陽毒陰結,邪客太過,外衛不調,內气(气火)不暢者也。寸實者,病膈病(病水火)氣滿,心瘀不解,瘰癘病(病水火)毒;邪併其營也。關實者,病陽毒癲狂,譫語幻恖不眠,吐嘔不榮,傷食中滿。尺實者,病腰肢不利。氣滯難通,腸塞不暢,癃閉气痛者,風气相併也。滑之入腑而畜水自汗。邪之併血而實病(病水火)燥結。

長,長也。木無刑銼,則形氣得也。

短,短也。促不满部,孔走蟲也。

大,大也。寬大而鈎,舉案昭然,上下滔滔,中循不足。

小,小也。渺小若無,縈如芥子,爲而輕釐,成倍於微。

洪,洪也。滔滔其來,洪盛滿指,活柔而適,案之行蠶。

微,微也。乍案渺然,微小若無。存神若有,欲絕非絕也。

師言,長者,迢迢而長,首尾相遷,直來上下,如循長竿也。短者,濇小而短,如蟲之蠕,中間突起,不能滿部也。大者,涣然而散漫,來勢之在外也。小者,案之尋指,輕舉微小也。洪者,汛在秋谷,躍躍欲出。微者,細小幾微,耎而若無。

長脈者,有餘之脈也,氣逆火盛之脈也。心火爲病,氣逆胷懘,木實火病,木鬱火病,鬱悶多怒,奔豚沖併,相火專冷。

短脈者,促促不满其度,如蟲在孔蠢蠢無步其方,器物隔離形逆天也。血虛气急,主給營不及。爲氣血澂,心神不定,气虛頭痛,肝脾膈鬱,病(病水火)气關位,少腹急濇,命門不盈。洪脈者,盛滿气壅,火亢毒攻。心煩氣逆,木併火熙,脾熱脇脹,目赤而澀。

大脈者,正夏之脈也。病者可憂,常人燥候。頭暈耳鳴,肩項彊痛,脘脹魘食,腹滿下痢,腰膝乏力,木人無疾。

小脈者,氣血衰少,痼冷憂疑。膈痺頑病(病水火),脾石腸痞,火衰便數,腰痛血泣。微脈者,心虛憂惕,寒中少气(气火),寒攣气虧。胃中脹滿,精髓冷竭,陽衰寒極。

94《太微.癸乙》2009年12月06日 星期日 20:39

癸乙

夫脈之有形,形分五道。木直,土方,金圓,火尖,水曲。

脈之有頪,頪分五行,風木,濕土,寒水,病(病水火)火,燥金。

脈之有象,象分三才,天虛,地厚,氣畜。故物品流化,萬道宣行。

脈從形,形從氣。氣禀質,質禀咸。資生營,營生精。精通神,神附形。故脈有别頪,能知其眞。

師言:肥人脈小,瘦人脈大,貧者脈大,富人脈小。觀形知气,望色知機。故誠實之人,脈來弱而案之中實。奸邪之流,脈來盛而案動兩旁。案有餘而滑者,貪奢之輩,舉有餘而案之濇者,無情之流。脈之來方圓有輻,雖困逆而有遷進之時。脈之來適時而圓利,官貴何疑。渙而有峰,樸實厚道,緊而無頭,頑惡彊梁。故曰:道不可以欺,工不可以移,灋不可以速,至也。

脈之善惡,從形以頪,脈之生死,秉气以踵。脈之舉案,就形而拊,脈之知病,別頪而辧。析之以神,分之以道,辧之以心,鑒之以一。生之與死,以臟期之。如是也,亦復如是也,亦復復如是也。

人有常脈,不可不察焉。春弦也,以酒肉爲主而多動者爲常也。少動者病。春耎也,勞而勤者爲病,養尊處優者爲常矣。故春之弦,弦乎人表,春之耎,耎乎天下者,常脈也。

夏洪也,南人之脈也。北人脈鈎,西人脈大,海域脈大而耎,乃常脈也。故地有南北,象應三才,四時平候,亦當推詳也。故好言者,脈浮。木納者,脈沉。

動者,脈動。好靜者,脈靜。七惑六欲,脈皆有應,不可不察也。

經言:邪氣盛則實,精气奪則虛。气虛者肺之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臟皆如此。大熱病气熱脈滿,是謂重實。寸急尺緩者,是謂經絡皆實,當皆制之。故曰:‘滑則從,濇則逆’也。

若付(髟付)。故虛實者,皆從其物頪始。故五臟骨肉,滑利者,可以長久也。是以寸熱尺寒者,經气有餘而絡气不足也。秋冬爲逆,春夏爲從。

治主病者,經虛絡滿,則尺熱滿而寸口寒濇也。春夏死,秋冬生也。治此者,絡滿經虛,炙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炙陽。重虛者,脈病(病水火)寸虛,尺虛是也。所謂气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濇則死也。

故寒氣暴上,脈滿而實者,實而滑則生,實而濇則死。

是以脈實滿手,足寒頭熱者,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脈浮而濇,濇而身有熱者死。

其形盡滿者,脈急大而堅,尺濇而不應也。如是者,乃從者生,逆者死。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故乳子而病熱,脈縣小者,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實大而緩則生,實大而急則死。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腸澼下膿血,脈縣絶則死;滑大則生。

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縣絕,滑大者謂生,縣濇者謂死。

癲疾者,脈搏大滑,久則自已。脈小堅急者,死不治。

脈虛者,雖久可治。脈實者,雖初病而難醫矣。

95《太微.癸丙》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08:31


癸丙

消癉者,病久而脈實大者,可治也。脈縣小堅急者,新病可醫,而久病者,不治也。

“形之度在秋,骨之度在冬,脈之度在夏,筋之度在春。”

故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鍼石也,故冬之治臟矣。所謂少鍼石者,非癰疽之謂也。

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案之不應手,乍未乍已。刺手太陰傍三痏,與纓脈各二。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暴癰筋緛,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气不足,治在經俞。

腹暴滿,案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足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圓利鍼。

霍亂刺俞旁五,足陽明及上傍三,刺癎驚脈五,鍼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鍼。

消癉僕擊,偏枯痿厥,逆氣滿發,貴人逆肥,則膏梁之疾也,治在谷俞。

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治在間谿。

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者,內气(气火)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治在髓會血兪。
肢紫竅潰,其氣腥熱,敗壞在腎,治在腑俞。

蹠跛而寒,風濕之病也,治在絡府脈會。

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治在荥井孫絡。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治在絡府,出井其血。

夫人之有疾也,氣血先病也。故脈以察病者,別頪象析之以明矣。寒熱有域也,燥濕有方也。高低有度也,飆龢有地也。故方之有異焉;地之有別也,豈有一頪者也。
 
96《太微.癸丁》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07:27

癸丁
緊者,往來皆有力,右左彈人手,如絞轉索,若切疾縄。

搏者。大而緊急,一息五至,中見微緩,二三不等。

鼓者,一動三波,應指縣縣,切如拈珠。舉若鼓動。

擊之至,彈指而疾也,來擊去散,一息六數,一擊二輻,若波之與濤拍拍然。

弦之至也,端直而長,舉如彈弦,案之不移,活不僵也。

緩之至也,往來龢勺,阿阿裊裊,一息四至,不浮不沉。

芤之至也。浮大而耎,中空邊實,浮沉皆有,其穀空空然。

緊寒痛,實邪也。搏大熱,逆毒也。鼓水枯,血患也。擊瘀塞,癉痺也。弦為風,間變也。缓氣實,濕傷也。芤土衰,血虚也。

師言:緊者,目痛項彊,鼻塞膈壅,脇肋痛脹。傷食吐逆,尺爲陰冷,腰腹攣疾,右尺奔豚疝痛。

搏者,陰厥陽逆,气併血妄,中風不遂,遁屍鬼擊,雷頭腦風,血瘀中宮,肉淋血泣,脾絕勝已。

鼓者,陽極陰竭,大熱奪眞,食而不飽,腎絕肝休。二便不利,脇腹痛極,土精木魅,鬼注山魑,五行數推。

擊者,津竭神離,亡陽之侯,气悶胷裂,脾絕痞結,命門火極,腎絕已期。

弦者,病(病水火)飲也,寒熱瘧也,肝膽風也。左寸頭痛心勞,左寸膈病(病水火)肺邪。病(病水火)瘧癥瘕左關看,胃寒賁門結疝,飲留下焦,足攣疝痛右看。
緩者,營衰也,衛有餘也。風濕脾虛,腸淫風鬱,項背拘緊,風邪頭疾,膽風胃燥,濡洩風秘,足膝少力,緣來脾虛。兼大風虛,兼細濕痺,兼濇脾寒,兼弱气虛。

芤者,積血也,胃腸癰也,崩漏血淋之候也。心血虧虛,肺气焦懣,肝血不藏,脾不統血,便血爲殃,精泄欲竭。

革之來,弦而寒也,芤而虛也,案之弱濡,舉指弦芤。

牢之來,沉也實也,伏也,長而微弦。

濡之來,耎而浮細,輕取如帛在水,案之無微。

弱之來,耎而沉細也。案之弱而滑細,舉之微渺如無。

散之來,有表無裡,渙然不收,至數不齊,來去不一。

細之來,細小而若絲,應指微耎若尋蠶吐絲。

伏之來,案得而舉微若無,推筋拊骨乃得也。

師言:革者,失營也,表寒中虛也。心血虧虛,肺衰气塞,瘕疝作崇,臟枯而痛,營虛夢遺,性命可憂。

牢脈者,堅積也,有餘也,病乎內也。左寸伏梁,右爲息賁,血積肥气,痞癖陰寒,左尺奔豚,右尺疝瘕,女子脈來,牝寒足膝。

濡者,精髓虧虛也,陰不足也。驚悸健忘,表虛自汗。血不榮筋,陰濕傷脾。骨蒸勞甚。火敗寒凝。女子血虛,陰寒斷經。

弱者,陽衰也,入陰也,精血弱也。驚恐悸悸,自汗短气,筋攣熱痿,胃虛脾衰,陰虛涸流,併入陽陷。

散者,失也,耗竭也。怔忡臥難,漓漓而汗,或爲溢飲,胻腫蠱脹,左尺水竭,右尺魄斷。

細者,气衰也,諸虛也,勞損之候也。心竅遏塞,勞傷痿極,肝血枯竭,脹滿吐逆,泄痢亡津,陽微冷憊。

伏者,藏也,壅也,病食沉屙也。血瘀寒泣,氣鬱寒傷,血積病(病水火)痞,寒凝水浮,腹腰濕痺,堅痛難已,尺見活滑,久病可起,僵硬如漏,消亡在既。

夫脈也,若水之流溪,非心至而莫之能知,無恬莫之能辧也。非神與會,而莫之能察矣。故知問聞者眾,而通望切者少也。

是以動脈之來也,獨搖於關上,首尾俱無而兼滑也。促脈之來也,徐疾無常。數去來而時一止,故爲之促也。結脈之來也,凝而不散。遲滯也,時見一止也。代脈之來也,止有常數焉。不能回還,大而方來也。

師言:動者,驚也,痛也,陰虛陽搏也。左動陰虛而陽搏之,右動陽虛而陰搏之,關前陽也,關後陰也。陽動爲汗,陰動爲熱,風動精之崩漏,火動耗竭憊殆。左驚悸,右勞汗,左拘攣,右脾痛,亡精失血,右尺火賁。

促者,火上亢也,氣血病(水火)飲食之留滯也。左寸火毒右寸病(病水火)畜,血滯肝瘀,食停飲溢,自濁滑精,留滯炎結,赤斑毒疽,積核爲患,浮沉遲數,仔細察辧。

結者,陰極亡陽之候也,浮而結者,气之滯也。沉而結者,積與痞也,氣血凝泣,老病(病水火)鬱結之症矣。左心寒痛,肺冷病封。左關疝瘕,右病(水火)食停,左尺痞躄,陰寒畏冷,或幼傷寒,結胷爲平。

代者,臟气衰也,腹中急痛則死不治,腹脹而寒,下元虧虛之候也,脾衰。中寒厭食者有之也。

沉伏主冬,應春人部,浮夏在天,天下人上,長夏及秋,反此則逆也。
故搏見冬而脾死,鼓見夏而心竭,春見代而腎絕,秋見擊而肝亡。脈有反候,亦當慎辧而抉。數代有脾絕當痛死,結有心絕鼻衄亡。

人有五行之偏勝,質有六氣之專漬,故偏勝者憂而無患也。偏漬適而病不病也。

是以一息六至爲數者,熱也。一息七至爲疾者,病(病水火)上鬱於腦也,血泣而弗通之溢也。關病(病水火)肝極脾塞,胃縮膽溢,尺中見病(病水火)實塞而膀胱气絕也。一息八至爲極者,陰結陽毒之攻也。氣血之勞太過矣。關極二腸癰甚,毒火停畜,尺極骨絕腎死。一息九至者爲脫,氣血之耗竭也,心絕病(病水火)極,肝竭脾破,命脈已絕,水無津亡,旦昔之彌留也。

97《太微.癸戊》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06:07

癸戊

天地,一間也。陰陽,其化也。人者,其化之一也。其生其氣也,其死其運也。由是則一察一辧,一省一覈,一別一頪之意廣矣,勿可輕之。

故中風之脈也,喜浮遲緩濡,憂乎急,數實大也。

中病(病水火)者,脈來浮滑。

中气者,脈來沉遲。卒不知人而脈來沉滑者,屍厥之候也。

風中臟則患其身冷,中腑則患其身溫也。

傷寒病熱,脈宜浮洪,沉濇微小者、凶。大汗脈靜身涼者、吉。大汗脈躁而身熱甚者、凶。陰病見陽則無妨,陽證見陰則死。風併於衛者,脈來緩浮而有汗。寒傷於營者,脈來浮緊而無汗。脈來急緊搏大者死。暑傷於气者,脈來虛散而身熱。脈來弦細,芤遲者無汗也。脈來併滑者,病(病水火)熱傷於水。脈來併實者,暑邪因於積食。濕傷於血者,脈來緩而細濇也。濕傷於筋者,脈來沉緊而濇也。勞倦內傷之候,脈虛而散。反之脈鼓而躁者、死。

瘧之脈來弦緊而長,兼數爲熱,兼遲爲寒也。脈來代而散者、死。泄瀉下痢之脈來也,沉滑弱小。脈來實大浮洪而熱者,難已矣。

嘔吐之脈,浮滑者生,脈見弦數緊濇者,腸結而亡。

霍亂之脈來也。代而常候,脈來遲微者不已。

咳嗽之脈來也,浮濡已,浮大動者難已。沉伏而緊硬者、死。

哮之脈來,濡細而浮,引頸而息。

喘之脈來也,浮而抬肩,或哮或喘,脈來沉濇而肢體寒者,不治。

火也,熱也,脈來數洪者生,脈來微弱而眸無神者,無救也。

實焉,望切者,先神識而後心知也。以言言則反,复申引而猥,恐不明也。言,辧也,辧不明則誤人矣。故經言:以對彣而申之然然,去經者遠矣,失其宗也。是以明天地之道,萬物生息旨奧蟄,得脈之神也。

故火症之脈,宜洪宜數。反之,若見微弱細小而無神者,死也。何以言?眸失其神則魄散也。脈失其胃氣則血散魂離也。

其骨蒸勞熱之脈來,數大者,虛也。若見濇小而微者,死矣。

勞極之虛也,其脈來浮濡而微弱,土勞則關弦。火炎則寸數也。

若付(髟付) 。失血者,芤而緩小則吉,數大而實則難已。中有畜血者,牢大乃其候也,沉濇而微者,困苦床枕矣。

故知小便淋閉,準頭色黃,脈見數大者生,濇小者死。

癲者重陰之症也,脈來浮大而濡者生,伏緊者不治。狂者重陽也,脈來浮洪而動者吉,沉急者死不治。
癎者虛病(病水火)之上鬱也,其脈之來宜虛而緩,弦而緊急者死不治。

肝气下泄而爲疝,其脈之來也,弦而牢急者生。弱而微者死不治。臟積腑聚之脈來也,實彊者生,沉細者難已。

脹滿者,其脈來也浮大而洪實,沉而微細者無救。

心腹痛者,脈來細遲者愈,脈來浮大者難已。

頭痛之脈來也。弦而浮緊者生,弦而短濇者即死。

腰痛之脈來也,本爲沉緊,浮弦滑實,不可見大,見大者不治。

卒中惡而腹脹之脈來,緊細者生,浮大者邪深也。腳气脈之來也,遲數浮濡是也,芤則病進,臟象之應也。

若付(髟付) 。鬼祟之爲患也,左右不齊,前後不應,乍大乍小,乍數乍遲。脈外有動,緊大虛滑也。

五疸實熱之脈來也,洪數,然洪數太過則發渴而裡熱,難已矣,

女有痛經,關尺沉緊,左緊腹寒,右緊腑冷。

水病脈來,必爲之沉大者、吉,虛細微小者,不治。

癰疽之脈來也,其狀有二,浮數爲陽,遲石爲陰,未潰者、脈當洪大,已潰者、洪大爲殃。

肺癰之脈來也,寸數而實,肺痿之脈來也,數濡無力,癰色白,脈應短濇。浮大見則气虧血失也。

腸癰者,實熱內結也。其脈之來,應滑數而兼散大,沉細微小者死不治也。

中毒之脈,尺寸數緊,若見細微者死不治。

金瘡膿血,其脈虛細,若見脈來急實數大者,死不治。

喉痺脈之來也,或遲或數,伏微細小者難已。

走馬纏喉之症,脈應洪大,微伏者治不已。

故多病(病水火)則脈滑,留飲則脈弦。熱則滑數,寒則弦緊。气病脈濇,血病脈芤。病(病水火)滑而緊,覈聚唯工。緊爲食積,沉濇命損。濁遺之脈,微濇而弱。火盛陰虛,則芤濡洪數。三消之脈來,虛而浮大。細小微濇,治無已應。陰絕之脈,來不入關。陽絕則脈去,不至及關。

脈有伏而止歇者,臟絕也。散而脈無根者,不治。气口急者,飧饕與飲傷於气也,兼沉可療也。沉伏見濇見弱者,陳久之病也,雖治難癒矣。代脈至止也,臟絕傾危矣。散脈謂無根也,形因損以難醫矣。洪大而代也,邪勝气衰。緩長而伏,血緩於風。沉滑之代,臟爲邪遏也。數而浮散,血虛而少。散見動象,陰陽搏併也。

98《太微.癸己》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06:47

癸己

婦人之脈來,血乃其君。霍大而長濡,乃夏之候。浮濡而毛散,秋日無憂。沉濡微動,冬日爲憑。

長弦而濡弱,春之是榮。春弦血燥,夏洪血熱,夏毛血虛,冬石血結也,何謂哉?以其衛有餘而血不足也。其熱生燥,其濕生熱,其气勝血則血虛,其寒風凝血也。故女子脈右尺腎也,左寸關及尺,主乎經淫胎產之斷矣。

細緊者,血寒也,脈沉濇者,牝血遏也。其脈洪滑者,病(病水火)涎鬱火也。細而長者,心血虧也。脈小微者,血絡鬱而斷其經也。沉長而微動者同之。緊長冷飲傷也,長而沉濇者,肝氣鬱也。緊長而濇者,心氣(气火)結也。

气王者無子,血衰者難孕。气弱血王,宜胎易子。脈長僵硬,孕亦難成。

少陰動甚,謂之有子,滑濡尺利,妊娠至喜。滑濡而疾,三月之期。濡疾而微動,五月抉訣,濡動而長。七月無疑。濡虛而散,九月胎生。左疾爲男,別右少陰。右疾爲女,看左神門。濡虛有滑,順產之徵。實牢脈搏,難產逆血。男腹如釜,足之厥陰長應。女腹如箕,足之太陰脈動。欲產之脈,散而微動之異常乎候。產後之脈,細小微緩乃眞,實大弦牢,其凶將臨。

故經曰:“女子應尺,其診在地。男子應寸,診以气用。老察於天,弱案其宗。婴儿處子,至色以觀”者也

小兒之脈,亦有其應。旬月之中,八至乃眞。三月之嬰,七至爲平。

更察色脈,印堂山根。虎口次指,風气命宮。色赤其熱,脈應其數。色白爲寒,脈應以遲。色黃爲積,脈之當緩。色青爲風,脈之當弦。色黑爲聚,腹寒不通,臍風撮痛。紫熱傷寒,青爲驚風。白爲疳病,黃乃脾囤。黑多赤痢,有紫之參,口必加渴。虎口理亂,气不調龢。紅黃隱隱,素縞之中,此爲常候。無病無糾,喜而可育,養其省心。

黃甚既紅,紅甚既紫。紫甚爲青,青甚爲黑。黑而不活,藥不可及。乃至三歲,一指可憑。成人之息,彊六弱七。小兒一息,亦亖爲平。增則熱斷,減則寒論。

脈來浮數,風熱乳癎。虛濡驚風,風癎緊實。腹痛弦緊,氣逆弦急,牢實便秘,冷積沉細。乍大乍小,祟脈可知。

或滑或沉,畜食飲冷。脈搏身熱,浮牢鬱食,浮虛多汗,緊弦逆吐。牢大蒸熱,伏結積聚,單細疳勞。脈忌促代,命必難久;散亂失常,終是死候。

瞼有赤脈,下貫瞳神。顖門腫起,天頂坑陷。鼻乾裡燥,壯大青筋。目多直視,望不轉睛。甲色青黑,忽作鵶聲。舌從不收,魚口气急。反弓撞頭,啼而無聲。哭則唇青,弛口舌橙。舌紫唇白,鼻青睛龍。此爲九死,工者自澂。

99《太微.癸庚》2010年01月01日 星期五 04:43


癸庚

八脈之候,各有其徵。

尺斜上外,尋寸陰維。尺內斜上,尋寸陽維。胷脇刺痛,眩僕寒熱。

尺左右彈,陰蹻可別。陽至而緩,陰至以急。寸左右彈,陽蹻抉訣。陰至則緩,陽來當急。癲癎瘈瘲,寒熱恍惚。

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堅實,沖脈昭昭。胷中有寒,逆气裡急,疝气攻心,支滿溺失。寸口丸丸,緊細實長,男疝女瘕,任脈知詳。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微動,督之可決,腰背彊痛,風癎可憂。

帶脈如帶,關左右彈,帶下失精,臍病不眠。

臟有盡數,如物灰然,枯腐有方,象徵斯言。

心絕之來,前曲後居,轉豆躁疾,如操帶鈎,累累煞也。

肝絕之來,中外鼓急,循刃責責。急勁中空,如張弓弦。

脾絕之來,銳堅鳥喙。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絕之來,如風吹毛。如以毛羽,中人膚然。

腎絕之來,發如奔索,辟辟彈石,裡外顫顫。

命脈之來,如魚之翔,如蝦之遊,至如湧泉,挽之無機。

經曰:脈有逆從,逆者,背道而逆行。從者,從气而順行。夫手之三陰,從臟而走其端。手之三陽,從乎端而走乎頭。足之三陽,從乎頭而走乎足。足之三陰,從乎足而走乎腹。何以其然則?天者,陽也,虛也,故求乎外而納之者。地者,陰也,質也,手三陰從其端而走手也。

天者,動也,龢也,故運乎陰而活其道,手之三陰,從胷而走其端也。地者,靜也,鬱也,故同气相結,而足之三陰,從足走其腹也。

天者,剛也,活也,故手之三陽,從手走頭也。地者,柔也,順也,故足之三陽,從頭走其足也。

何謂也,陽者,靃也,其運陰而動乎中龢矣。

陰者,合也,其納乎陽而運乎橐籥也。

故病於陽者,治其端也。病於陰者,治其肢也。

陰病積也,從支以踈,陽病鬱也,從疏以宣。

是以病鬱生病(病水火),病積結癳,病血脈而火盛皮革。病經筋而骨蹷自敗矣。

故病皮毛者,皮毛先併其邪,而內邪從之。

病肌腠者,外邪幹而鬱之,則內鬱之,則內淫從之,甚於寒熱,則瘰則癧。
生於經筋肉穀。此手足太陰肺脾之邪所生也。

100《太微.癸辛》2010年01月04日 星期一 07:05

癸辛

若付(髟付) 。秉气不同,則骨精血性各異,其異也,則肝頪而魂同之。則心頪而神宗之。則脾頪而恖生之。則肺頪而魄從之。則腎頪而志從之。則情頪而識作之。則命頪而性守之。

若付(髟付) 。七神有其支,則气清而空靈,則形活而感鐘。有專者,不病矣。無病者病居矣。

何謂焉?外邪從風從寒,內邪從怒從燥,恖甚則燥。恖甚燥,則气急,則怒從。怒者,從洪而來也。先傷於胃,次傷及脈,次傷及形也。

故肝之魂,心之神,脾之恖,肺之魄,腎之志,膻中之情識,命門之性,謂之七神。七神之爲病也,有气無形,故曰奇出之癆。

其癆之生也,始乎气急血燥。怒、驚、憂、恐、哀、鬱、悲恖者,乃其源也。是以苦役無神患,庻賈無形衰。因其於勞乎神也,無勞乎形也。

若付(髟付) 。失其神,則精气(气火)渙然,而舉手無力也。

失其恖,則盲目於燥而妄,亂無節。

失其魄,則滯弗通而疲之不堪。

失其意,則其忘則骨無气而形墮落也。

失其魂,則筋骨無養,則心憊而嗜睡也。

失其識,則作無常,行無常性。

失其性,則舉弗經,而任乎兇狂。

其病也,神患心病,恖患脾不營,魄患肺滯气虧,志患腎陽散失,魂患肺瘀血泣,情識患經否絡鬱,氣逆血滯,性患癔厥,併土陽狂陰毒。

其在絡經與八脈,則陰陽維少陰太陽病,心患而神黯之。二蹻任厥陰少陽病,而魂淖(病卓)之。陽明沖太陰病脾,而恖縈之。二蹻沖陽明病肺不收,而魄散之。沖帶太陽少陰病腎不歛,而志痿之。沖督三焦少陰太陽病膻中,情鬱而識朦之。督任少陰太陽病命門火衰,而性張之。

若付(髟付) 。陰陽寒熱之病氣血,其來也,失神者併矣。眞炁不失。邪熱可併也。眞臟安,血無所患矣。

是以神之志靜,而心弗能也,恖之欲安,而脾莫容也。魄之欲清,而肺先濁也。志之緣澹,而腎莫容也。魂之欲恬,而肝奚爲耶。情之欲湛,而識動之也,性之欲安,而命門火熾焉。

故臟病則神逆,經病則神黯,絡病則神虛,谿病則志弱,谷病則神懼。何謂焉?此相勝而伏者也。
 
經中異文录2010年01月05日 星期二 12:47

《九常纪.玄冥》<甲乙>曰:
艮兑者,形之表也。外有形,内有情。艮立志,申以矗悳。兑悦性,喜怒不形。坎離者,物之能也。外動坎,内動離。坎動形,出入無端。離動情,昇降籥淪。
乾坤者,氣質之變也。象諸天,法諸地。乾爲氣爲動,神哉能也。坤爲質爲静,心迺衡也。震巽者,省生以長也。内動營,外運情。震飬奉,作無以息,給生成也。巽吐納,氤蘊新陳,戯則柔也。故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離六,兑七乾八。觸角而生,其化諸形。
《内經.太易》庚丑節曰:《上經、治之始》曰:“宓羲仰觀於天,俯察於地,彙人物之常,窮至極,數品物,畫卦八,八以合之,生六十有四圗,文之成,名之曰易。易,曰,常恒見也。曰,道之常也。
故一爲陽,二爲陰。一生三,生五,陽之象也。二生四,生六,陰之象也。故言一,乾之畫也,移之艮。言二,坤之畫也,移之兑。次而成之。
羲王謂申无圭曰;子欲知,吾将言之知汝。坤取腹,艮取肩,气(气火)滿剛,形虧柔,曰元亨,曰亢貞。離取目,坎取耳,亢光明,卑川流,火炅靈,水湛深。乾取頭,兑取口,故曰堅,上參元,神守藏,气卑收。震取足,巽取股,五爲跡,四股膝,風動形,原申曲”。
故坤爲脾,動本心齊。艮爲肺,橐龠繫牝脾。離爲心血,温輸肝腎。坎爲津,澤出胰(人肉土)腎。乾爲腦,根乎心肺。兑爲宗(气中)歸(气丙),骨髓海生。震爲肝筋,恖隨心運,巽爲膽股,立以爲人矣。
曁言之形,觀之目,則坤爲營虚,散,淫。艮悶,寅利,僵,濕止。坎曰順,溺,寒,險。離曰畜,隔,毒,火。乾爲氣實,慄,燥,動。兑满嗌,病骨,風寒濕,呻說。震後重秘,風,煩,冤。巽膓風,冒,嗝,清下。
謙恶寒,畏水,支墮嗜卧。剥實陰,氣陷洞中,耎不力。賁傷風,大熱慄怵,寒勞肩背痺。旅傷寒,欬喘不息,後不利,厭食飲。未濟不交,下寒上熱,病志不遂,内邪發引,畏人善恐。既濟健行,飬正意調,耄若童蒙。需無知,譫語誔誕,不遂死。
訟氣胷,大頭癎瘚,肝瘀腹(病水)。履腦疾,大熱支痙,顫噩不已。夬氣勝血缺,上渇不禁,臃腫消中,麻木不定。隨氣病肝,欬,溺,涎甚。歸妹頭重目沉,濕鬱,風緃上,疾激。恒氣臌,肝瘀氣下,死必下黯。益病頸,急氣,(病水)(病火)爲病,殗滿,燥渴。
泰悶頭,昏若睡,氣血大勝。否少腹病,積淫甚,胷脹心逆。屯水逆而浮欬,蒙膈滿而畜涎。師爲痳,後利前不禁,痛若解。比寒腹,下,氣虧。小畜膽鬱,痛頭風,搐癲癇。同人病腹,激燥抑難心悸。大有發熱,厭食不下。豫(病火)心腹,闕弩痛,噫不出,下。
庚丑下
無妄輕,昏,風亢,怒,發痞。困腹脹氣,嗜卧,病腰,膝,足。臨濕停,寒泄,熱滿。噬嗑爲陰虚,散不聚,大食。大畜氣溢,血虚頭重,頸風彊。漸傷頸項,氣石血瘀,病首,多夣。中孚風涎,喘欬,前後不常,腰膝痿。頤不滿,消癉淋渴,臃腫,形實體竭。
萃陰盛,形滿氣虚。小過嗝噎,隔上,心中痛。大過爲痛,風寒濕邪,溺畱。姤不交,病心腎,口乾,不眠。家人房勞,風動燥火,虚痿不立。晋不濟,血衰氣少,不眠,恖,傷經脈。大壯中風,偏枯不用,陰病(病水火)塞,血瘀气不運。明夷傷肝滯下,男結疝,女伏梁,倂寒殃。
睽瞋癡,厥風,癲癇,後秘。復當瘉,疾疚,去七日爲痼。咸嗌病,肝氣怒,嗝噎,反胃,寒蒙亦。蹇消腎,溺胷,面浮身腫,不得息。損心員,悶逆,動則喘,喘不寐。鼎斜(病口田)碍(病區口),耗,氣竭,血妄,奪。節斜(纈糸)骨,其髓奪,亡血,枯骨痛,不已。遯肺痿,勝傷,頭不傍,緩大息,欬血死。
涣不凝,濕清下,陽不秘,腫瘍,疥癩。革風亢涎,痛少腹,象皮,風癢,潰(病貴)腐。井腫脹,濕癢,逆水,腹痞,癅結。解風寒,瘧下利,痛無方如解,寒熱。觀傷寒,膨脹,肢厥,癃閉,易寒。昇嗌閉,蟲動,氣不得上下,痝(朋三曰)突(肉骨肉)。豐結瑟(病炏首),抑悶,善喜怒,鬱上。蠱蟲疳,蛕蟯,叨(病爻一),脇滿,股不用。
此言形頪,可以理會。可以用時知變者。非有言也,圗莫之可文也。圗大以觀,爻參以意會,列於時,合之氣,知病而何,预洞死生。
又曰坤終静,艮塚殺,離臃鬱,坎陰溺。乾諸气(气火),兑識抑,震无常則,巽風疪癘。屯淹畱,蒙心目閉。需涎訟利,師消比畜,小畜瘡疥,履怒泰龢,否滿濕癅。同人嘻嘻,大有龢曦。謙卑豫憂,无妄頭重,隨逐困(病及)。
臨(病水)剥(月眞),噬嗑面(病員)。大畜癇瘚,漸坯(病四大三疉)夬瘲。中孚食噤,頤熱口張。歸妹食癖,萃腸風涎。旅喘益痙,小過淤阻。大過疥癢,姤膺焦滿。家人病心,晋因勞傷。大壯頭弦,明夷膓瘍。睽瘵復蘇,既濟無恙。
咸感恒恖,蹇鬱損濕。鼎火節寒,遯亡涣散。革癰井潰(病貴),解利觀滯,昇風豐燥。蠱蝕賁温,未濟徵攻。易自病至,卦以紀成。
氣有氛寒與熱,時有别於四象。形頪乎象,有别生剋,象頪乎乂,辧分生死。故吾以河洛之意,圗示之後,可以形天,可以則地,可以記人生死,可以知物始終。道不可議,灋不可追。形可以頪,象可以辧,易以知則,數以窮極微也。

<陰陽 兆>曰:
神哉二王,兆始陰陽。仳光濟代,以成彰光。黄帝發微,經濟而興。三聖宣化,迪兆生存。形營衛固,用道何傷。王曰:“無形,則無患。無气,則無變。無象,則無現。無墟,則無基。無卑,則無理”。故曰天有兆,命曰文;地有坎,命曰理;人有資濟,命曰事。若夫道,上弗知天文,下弗知地理,中弗知人事,弗可久長。 陰卑闇,陽髙明。陰弗光,阜侌也。陽无闇,阜明也。陽形外,陰從内。故陽主於外,見明也。陰主於外,蒙昧也。
陰陽昇降,常也。寒暑往復,時也。迺天地之動静,神明之綱紀,聖人之所執,大道之兆也。故陰陽為一,昇降迺和。四時所專,五運行爲綱,六气淫以爲紀,交變所齊也。故王以一爲元珠,二气沖和,命曰玄母。
鬰抑,風木不清也。結瘀,經火不輸也。濕清,陽不和而土陰也。煩滿,金燥而陰不宣也。慄,水寒火衰也。
乾,燥勝也。熱,暑勝濕鬱也。動,風氣薄也。泥,濕勝畜也。裂,寒風勝藏也。固,火气(气火)勝凝也。
羲自立陰陽,别男女。頪象辧形,晰以羣分,生死見之。即气即形,昆亢(雲在地上)昆卑(气行地下)。故陽化氣,陰成形。頪陽四,艮震坎乾。艮陰鬱下,震陰冒上,坎气昇降,乾气(气火)運行。頪陰四,坤兑巽離。坤、象山川蔭蔭,兑、陽伏下,巽、風雲動上,離、光火明。此頪天地,比人物,明諸象,以知生死老病,長化收藏,天地之道也。
艮、至人者;無功,積以爲業。坎、誯道者:不仁,虚而從聳。離、昭德者:無乂,虧而戯也。坤、德蒼者:用樸,地道昭彰。兑、守道者:用德,小人妄、譫说之惑。巽、神人者:不病,百姓病妄,不備以患。震、至道者:無雷霆之怒,灋愼小人,过則屈。乾、聖人者:無知,止智爲衡。故坤離巽兑,陰之象也。乾坎震艮,陽之兆也。
故艮止,亢危,天氣不施,艸木不生。坎險,卑霪,地氣不逹,水中興,物敗腐。離明,日以光,氣物交陽,化生不息。坤鬱,大化施,元亨利貞,物道昌。兑畜悦,溺(人水)不利,陽不得施,土沼物遺。巽動,二陽搏,激流起伏,風行以活。震憾,撼物,陰陽交倂,萬物生發。乾雲气,陽龢,冲氣蠢蠢,元亨利貞。
蒙日昧,山水蒸蒸,悶不畅,童蒙貞吉。既濟媾,衡无恙,耆彊背,止不利。晋光明,日出地上,物乃長,寒可以祛。臨日光,沼泥不步,德而不居,安以恖危。大過遠途,行勞及,度無節,喘欬,湯汗則已。遁不交,無恒志,氣動風生,畏人善恐。
大畜任,執力行,乃能敢,積果勇,踝有伤。无妄不雨,氣動激,天怒雷電作。恒式度,作乃獵,若雷風,傷我股。中孚虎號,捕不得,傷子腹,迺遁。萃茂茁,沃土,不可風霜,病滯瀉。明夷傷,伏熱有危,不節治人,反爲之制。未濟不符,息陷之,作當符,用得適,病其不濟。蹇乃溺(人水),隔水相望,不得救,决水乃解。
賁地怒,發則通天,若大(人大)音答)炬,事不當。比以約,流而不害,潤而不沼,蔭以清寒。睽以光,若怒目觀,識任作,病嗌聲嘶。昇冒蒸,行地風,感日動气,冒而衝擊。隨無常,霪不時,雷電徹,病膺,嗝逆。小畜迺龢,凬在上,飛鳥鳴,不蔽迺佳。小過雲掩,不雨将雨,陰佈陽抑,沉冤卧。訟雨以獵,作則難,愼泥石,病煎厥。
頤食養,山蔭,口實,谷居,傷於飲。姤夏至,切六日,女無器,塵迺掦,實無子,男過,女不用。歸妹暨次,貞迺吉,陰陽交媾,迺有子,傷太過。觀迺母,護幼女,及長方已,病腹,滯前瀉後。革蝕腐,濕以敗,熱迺壞,蒸鬱爲結,節迺治。師漑澑,潰解失禁,師伐以徰,養以治。旅圗於途,無所得,走及巅,以致遠,容無病。需謀盗,不得,夜雨作,濕熱倂首,水畱不去。
剥積原,髙澑卑,舉而頂,亢損逐,病不交。節元貞,沼(人大)音答)需,霪浮以哮,貞藏貞志,時至而申。鼎其耗,中勝其焚,沸用鲜,樂眾以飲。復冬至,候七日,切極度,變至還遷,病其足。夬王衰,或若惡,弗其繼,當圗久,事無事以止,吉。漸逐進,愼反作,惕後左右,不利乙丙,服其治。解勿懈,(人大)音答)則殆,難難則易,無不果,以懈則分。同人不藏,智無可用,爲無爲,目頂不病,天下平。
蠱惑亂,至人衷一,雨霧勿入,毒則不侵;山風,若蟲攘壤。屯舍止,傍田可耕,鼐臨柴水,風水弗及,毋墯無咎。大有欣享,女以宰,呈致合,及日月光;時愼燥,傍水無咎。謙田驀,以安龢,子以耕飬,息心志,容讓爲悳。困迍邅,至人静,小人亡命;疾少氣水腫,發熱病(病水火)喘。家人羣分,以族治,勤勞勞,辘無息,不若其羣;傷真股,善怒。豫弗主,各執一是非,弗决,不當位;病憂燥,不得安。履難行之艱,非不力,時纍也,祈弗越;愼勿妄,病腹不果。
損而益,得失一,能衡,用之不竭;病(病水火)少氣,養乃吉。井用規,块亢(雲在地上)卑(气行地下),山谷見,泊川堰;消或渴,節迺吉。噬嗑迺食,龇齩,祀祈祷,火眼风痛。泰生,迺產,陰陽媾,上下交徹;王之象,眞人之道。咸感,呈其化,沃迺耕耘,茂生;妄則鬱憂。涣凌風,露水,散不可居,居乃殃;失其神,死不治。豐穯,穀牲祭天,祀鬼神,祈龢風雨時;疾失神,疯病若狂(病狂)。否過伐,天合違,閉自封,陰陽不交,天旱地枯,災荒四起。
治,其節也。不治,其妄也。病内,其不治;病外;其不歛也。故元、容哉能也。故亨、虔虔度也。故利、遘舒龢也。故貞、止哉藏也。象、所以見,形,所以立,象形不合,争交曰病。病,存亡。存則龢出,亡曰瘞藏。亡志不力,亡恖不舉。亡我在在,亡神不生。
 
黄帝《内經》下

101《内經.太樸》2010年01月10日 星期日 06:00

太 樸 子甲


經言:治之道,從來有之也。古者,貞,擊打之,以出其邪耶。且案之,以散其風也。炭灬以疏其經,袪其毒也。棘刺,以通其瘀,而出其血也。砭銳以刺其痛,消其腫也。焫火以散其疼,而溫其絡也。案蹻以通其滯,而祛厥痺也。笍刺,痏留而出其病也。痏者,鍼砭焫炙之留瘡也。

惟曰治,無痏不痊。蹻,無汗不宣。湯,無疎不功。砭,無血不益也。貞,山民以燃骨膏赤,熨谿穀之域;澤人爍骨,以焫其癢;果而無不治者,灸之頪也。古刺家不診者,無知纍也。故積知爲智,積智爲工,貞誠不欺也。

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爲鍼之,刺至骨病已。

夫刺骨者,勿傷其骨,刺肉者,無傷其肉,刺皮者,弗傷其皮。皮者,刺之徑也,傷則道塞,骨病留肉,肉者刺之經也,傷則病留筋。骨者,病之處也,傷則病不出矣。陽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陰刺入其病正處,治疼痛。深專者,刺大臟。臟者,病入气深,刺臟拒之也。迫臟刺背,背者臟之俞也。刺之迫臟者,何也?臟氣之會於期。故刺耶,腹中寒熱去而止。

俞刺之要,發鍼疾而出其血也。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大小深淺以刺。刺大者,瀉而多血,小者刺微血。必端內針爲故止。病在少腹有積,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夾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髎季脇肋間,導服中气熱下已。

(骨盾)者,橫骨也,上一寸刺之。俠脊兩傍四椎者,心下俞也。傍開二寸取之。髂者,膽門也,髎者,膽髎也。刺者其气而已矣。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與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痺。刺筋上爲故,刺分肉間,筋維不可中骨也。病去筋炅而已。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痺,傷於寒濕,刺大肉之分,小肉之間,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爲故,無傷筋骨,傷筋骨則發癰。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痺。深刺無傷脈肉爲故,其大筋小筋之分入骨,熱病已止。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气妄,刺之寒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寒以補之。無寒以針調之,病止。

病風目寒目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目寒目熱,三刺肌肉爲故,汗出百日,泄衛气(气火)沸然,刺骨髓,汗出百日,泄營气(气火)沸然,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此端刺者也。

謂端刺者,刺骨不傷筋脈肌腠皮分也。刺筋勿傷皮腠肌裡骨分也,刺肌裡毋傷皮腠筋脈也,刺皮無傷肉也。

102《太樸.子乙》2010年01月14日 星期四 17:32

子乙

刺之先,先端其心,存神惜病,刺至病處,而洩其邪耶。夫針者,伏握若猛虎也。刺以狩而待,來以疾刺,如獵也。非心端而無肘人馴者治矣。古之祝巫刺寒,針化陽龢。刺熱,針作湧泉,非無稽也。刺毒,鍼勝而食之,刺陰,火龍噀而散之,謂之詛刺。詛刺者,神恖之刺也。

師言:神生於恬譫。識生於微踐,性生於嗇服,命生於安乃止。

而病由至痛,從風來。火緣病(病水火)至,則識來也。故人常啖肉過則血灕而細緩,傷酒則血搏而肝積,夜多食而脈實大,日頻餐而气虛,自廢天常也。

天常者,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肢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朔淫心疾也。地常也,暑陽上幹,木燥火盛,水煎,金濕,雨多土陰,木濕火熏水淫金蝕。風來木搖,金鳴,土飛,火爕,水波。

故《上經、頪言》曰:“中有其所,久畱則甚。病之頪首,繁繫而顇(萃)。竅中邪而飲(音飮,(尹頁),涎中心而暈(音晕,(君頁)。气中肤則(音嚴(頁粦),風中竅則專(音專(耑頁)。血中泣以疾願(音願,頂痛怒睛目不能冥),濕中腦而晦(音晦,(日巜頁)匮(音匮,(丷豕頁),支解不遂。寒中項以頡(杰)桌(音桌,(出頁),气有所迫而頓頫。面不知人,中風氣血顧。邪中府則捆(音捆,(困頁)煩(音煩,(樊頁),肝(音肝,(咸頁)不支以顩(坎)顲(覧)。煩頑不已,邪瘀在經也”。故亢病得卑,治之下。下病在上,理之上。亢(象形,气上行)言其巔,疎之於中。卑(象形,气行地下)言其臍,通之於上。上言其胷,導之肢。下言其肢,闢之宗(中八八)也。

《頪》有言,病過不及,天道當之。病過不及,時氣當之,此人之不及耳。天道時氣,與人不著者,此人之自足也。

各(各音魚口气不入(八口)衣(衣音似有物之與人(口人)者,脾厥上冒也。前後慉(慉音,(病出)憟(憟音,(病祟又)者,秉(气丙)宗(气冲)之脱也。涎(涎音三因内薄(病水火風)刮(刮音風之惡也,(八谷欠欠)相利,痺之如豁割。值(值音腹气動心慄,(久亾田)裏(裏音腹中雷鳴移也,(久米尻)病(病水火)涎火卮(音卮病之如有器在其間,(病災)。叨(叨音,(病肉心)善(善音,(病一爻)疚形,成亡往離神之患,天工不能豁然。此内之畜而薄也,久而爲,不治。

故治,當中準其位,確其所病,然後用之。斜(斜音,病口田)醉(醉音,(病巜囱水)色(色音,(病火火首)結(結音,(病睾),積久而興。思(思音,(病甜肉)淺(淺音(病口中朒)卒(卒音(病屾一朋)氣(气音(病口口中口口一),多因傷气,張(張音,(病山口口口巫)唉(唉音(病匸品口)諸病,税(病水)嗔(病火)爲災。明其所部,投之毒藥,先去其生,而後漸已之。故“工不能用其毒,庸人而已矣”。

望其形气,以知變化。聞其言聲,以知神情。問其起居平常,以知其過不及。此從來之先要也。今舍意而求之者,反不得眞正也。

故言乳子脈遲而微者,不養;老而緩大者,命曰壽。壯者,細長龢緩而清逸。以地言之,處濕卑者,其脈濡緩而澀。西北高燥,其脈勁緊而弦。北人緊濡,細牢。南人芤細,革細。

以風土言,則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肥,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醜。

山气也,多男,澤气也,多女。水气也,多瘖,風气也,多聾。林气也,多癃,木气也,多傴。濕氣也,多腫,石气也,多力。陰氣也,多癭,暑气也,多夭。穀气也,多痺,丘气也,多狂。野气也,多仁,陵气也,多貪。

輕土乎,伶俐,重土乎,遲緩。清水乎,瘠小,濁水乎,形大。湍水乎,人輕,遲水乎,人重。故言:病者,頪也,相頪而染也。土厚水深,人無患惡病(病水火)也。

103太樸.子丙》2010年01月18日 星期一 06:17

子丙


天地陰陽,莫不關係與人。山澤亢卑之處,雖適生而有其併焉。故善診者,首察其色而度其形。體變化之相移,而知其得失矣。故面首者,望診之大關也。自額而下闕庭之上,屬咽喉也。自闕中循鼻而下其端,五臟之部也。自內眥挾鼻而下至承漿,六腑之部也。自顴而下頰,屬肩背手之部也。自牙車以下頤,膝股足之部也。

庭者,面首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裏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分明所部也,當辧其色矣。


經曰:色者,气之華也;气者,色之神也。故青赤黃白黑:當從气以涵神;神者:蘊其气而如素纏朱;謂素之纏朱者,黃白相間、而紅之若隱也。五色外見,而內蘊黃白者爲生,殭而不活者,爲無气也。殭死而無神者,死不治。
色之端滿者無邪,太過不及則爲病,太過者:王色之外見者也。逆四時之色是謂先見,順者昌,不順則殃。

端満者:悲爲心賊,憂爲肺患。故日無息,則肺心囚,夜不寐,則肝腎疲。脾無靜,則血瘀於脈,心無寧,則脈賁,寐而多夢,心血曠玉蔔。
當赤不赤而隱青也,當青不青而若黯也,當黑不黑而隱白也,當白不白而隱黃也,當黃不黃而隱紅也,此當生王者也。

反之者虛也,逆之者病也。色之死者,雖生我而不足矣。勝時則禍,所勝則泄,生我則王,我比者滯。不當見而見者積,不當見而見者病。
色之即明,當龢其脈,青應中弦微急,赤當浮大而散,黃當緩弱而濡,白應浮濡而短,黑亦沉石帶濡。故見色知脈。察脈應色者,病之當愈矣。反之,則失龢而其病可知也。

是以色青浮濇而短之脈,名爲相勝。色青緩大而濡者,名爲相搏也。重色沉濁而爲臟,浮澤而爲腑,潮而散者,气病。淫而聚者:血疾。浮,淺也。沉,深也。嗇,病也。澤,痊也。夭,敗也。散,新也。聚,久也。上者病上,下者病下。沉夭病甚,淺龢患微。


故頜有白而腹必蟲積,顴有漬而腹多淫氣。黃白相望,食積而已;如銖赤現兩賾,雖小愈而卒死;黑起庭中,不病暴亡。乾黃少潤、災害於中。面慘而憟、當風而寒。紫濁時病而血瘀,青白慘而內傷。黑而無光,陽虛陰欎,黃時赤來,陰虛陽傷。

浮白而肥,气欎多病(病水火)。紅黃相鬱,濕熱上蒸。面無血色,脈見沉弦芤革而失血。戴眼乏力聲嘶,脈沉虛汙白無光,癆極難方。髪枯生花,血燥火勝;衛虛風動毛髮隊落,氣鬱陽勝髪微。眉无也,癘風而不治。髪逆,則膽氣上攻。凸睛,則癭爲項患。此形色之見矣。

故赤多則熱,青多則痛,黑多疲痺,白多則寒,黃多則疸。青黑寒熱,青翠虛勞,青白傷气,青黃多虧。黃青多驚,黃黑恐瘀,黃白氣滯,汙黃土鬱。紅黑心病,紅青血泣,紅黃暑熱。白青氣鬱,白黃衛虛,白紅煩熱,白黑气痛。黑紫血滯,黑黃气虧,黑白 水竭。

臂多青脈血虛水熱,若蚓與土血痺。準隼淡黑,腹有水畜,胷膺有寒,白黃蒙光。秋見微赤於準,旬日必死。準上有青如椎,長夏必亡。滯白亡血,塵原屍气。準頭色黃,間烏便閉。廩倉青而水穀洩,顴生灰而胷寒。水溝黃則淋。腮內麈黑、脘腹細辧。面枯魚目,不永。孔張仰息,當亡。耳枯頤冷,不活。鼻歪柱陷,將已。

心病,皃烏唇舌紫。肺恙,太息浮白。青灰泛白,肝有疾。似溟非黃腎爲災。膺病,似白似青。赤無光者,病(病水火)結。目睛微黃,洩痢。耳濁蒙塵,腎肺積。煙熏黃濁、濕甚黃癉。黃明多鬱,虛浮气塞。黃青脈芤,气結胷膺。

舌脹,脈瘀,唇黑,心胷瘀血。面赤,蒙熱,頜舌殭目癡,中風。頰赤,目黃,頤枯,瘓鰓濕淫。胞如煙,則肝瘀。面黃臉青如垢,非厥則痺。黃浮肢墮痛呻吟,病(病水火)濕浸筋痺痛。心煩,目黃,脈忌大。脈龢則愈。瞳黯暈黃,衄不止。頜有熱,白失血。睛黃爲疸。耳黃薹厚,口苦酒疸。胞瞼面浮,榖疸。

內眥下魚似鉤,非踨欲,則血瘀,勞傷失眠。面枯,無澤,齒黑,聲嘶則危。癳癧癭瘤、赤貫瞳而鼻陷者凶。堂下青脈、膽滯痙癆。瞳瞽,則擎太陽,目大,則寒滲厥陰。目澀,有太陽不足,皃赤,有小腸積聚。

是以目白皃赤、目黑面青、目青皃赤、目白皃青者,胃氣絕,死不治也。目青皃黃,目赤皃黃,目白皃黃,目黑皃黃者,胃氣不敗,謂不死也。目癡滯而气悠面冷,是謂陰爲。目癡滯而息長面熱,陽病可知。

故留飲,多面嬌好,溺難,則面如傅黃。風赤,勞黑,青痛,黃滯,白散,因時以斷。風病(病水火)暑濕寒火燥,風土各有所異。疹有白頭、脅腹風淫。黑漬毫孔,脾肺,風爲水。

104《太樸.子丁》2010年01月23日 星期六 06:25

子丁

經言:形濇脈滑,形滑脈濇,形小脈大,形短脈長,形長脈短,肥人脈細,瘦人脈燥者,具非吉兆。痤疿痱疹,食勞而肺脾濕鬱。疔生無方,濕病(病水火)鬱脾憂外侵。气勝而形驕,形勝則气夭。气虛形虧,气實形引。形盛脈細、 蹇滯及危。形瘦脈大,火王气盈。實多中風,因形盛而血泣。病(病水火)滯病(病水火)壅,火亢暴厥。羸瘦血少而陰虛,相火亢賁則風嗽。形脫气盛無生,气衰形虛有救。形大皮寬終天年,形大膚緊當夭。

故形盛气虛,气勝形虧。形濇脈滑,形滑脈濇、形小脈大,形大脈小,形短脈長,形長脈短,肥人脈細,瘦人脈燥者,具非吉兆。血實气虛體肥,气實血虛易瘦。肥耐寒,瘦耐熱。

是故陽明有餘,則髯美,短小不足。坐曲偏垂腰腿痛,伏臥交臂气虛。行疾燥火,遲緩中虛。蹇難風痺,瘸跛偏枯。魚口而息,肺痿病(病水火)涎。肢寒腎冷,掌熱陰虛。

故口臭舌卷囊縮,肝絕也。鼻陷口青而縮,脾絕也。上肉枯唇反,胃絕也。齒枯遺溺,腎絕也。面黑眸死,陰絕也。眶陷魚口汗注,陽絕也。鼻張喘急皮消、肺絕也。魚目舌出唇黑,气血絕也。,

目反露白手撒,太陽絕也。聲鼾吐沫,面青唇黑,唇反如吹,髪眉直立。爪紫肉青,手掌無紋,臍凸跗腫,目視不見,汗出如油,青面昏眠者,肝瞻絕也。貞息肩直視,心絕也。股僵白汗,小腸絕也。

足腫腹熱,臌眼泄利,脾絕也。脊痛身重,不可反覆,胃絕也。背腫溺血糞赤,肉絕也。甲青欲脫,呼語不已,筋絕也。口張气出,不能反覆,肺絕也。泄利無度,大腸絕也。齒黃枯落、骨痺不用,腎絕也。

六腑氣絕,則足冷腳縮。五臟气(气火)气絕,便利不禁,手足不仁也。故少陰心絕,而脈不通。太陰肺絕,而皮毛枯。少陰腎絕,而骨髓竭。太陰脾絕,口唇掀。厥陰肝絕,而筋卵縮。三陰絕,而白黯眩暈。六陽絕,而陰陽相離耳。

經曰:鹽之味鹹者,其气令器津泄,以受苦泄而鹹勝水也。故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其毒藥無效,其短鍼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气(气火)爭黑也。

夫形病也,殘賊內生。留淫日深,敷其臟腑。著於骨體,發之其敗,死於當勝也。夫气病也,心蒙神蔽,志恖恍惚,鬱火反甚,亂惑不止,其气散亂,頹駢變,外邪一生,內气(气火)自變也。何哉?人生於地,縣命於天,天地合气,命之係人矣。
 
105《太樸.子戊》2010年01月28日 星期四 06:26

子戊

人之所以能應四時者,天地爲之父母耶。故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月分十二。地有陰陽,象立三綱。人有陰陽,別分臟腑。天之陰陽在人,生十二經脈也。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經脈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呤至微,秋毫在目。人生有形,勿離陰陽。天地合气,别爲九野,分爲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併至,不可勝量。

故木得金而代,火得水而減,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短,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司勝竭。故脈以此而知生死者,象也,意也。灋天地萬物之自然也。故是病則從其順逆而知救,止之道也。

若付(髟付) 。鍼有縣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一曰治神專精。二曰飬身正气(气火)。三曰知毒藥爲眞。四曰治砭石大小。五曰知臟腑血气(气火)之診。五灋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知也。

若付(髟付) 。灋天則地,隨時而動,龢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往獨來。

經言:“病出有因,因成有癥,癥有數應,故名弗同也”。故言“頪以頪,頪不頪。頪乎頪,不頪乎不頪。以頪頪,以頪而頪,頪以不頪。頪是以知病也”。

故頪之者,疴,頺(病貴)病口也。瘼,毛脱,邪客肺熱也。瘵,泥涎,赤目,氣弗運也。莘(病辛),禁,傷寒。瘻,爲髓蝕空。蒍(病爲)疦,面風,血痺。扭(病又),沛(病奰),木傷,滿氣,首,手颤不已。痡,不力,土濕病也。瘨,病肝,上癲,下水脹也。疛,曰甚風水。癈,爲甚石水。絞(病4),乃腹急。甫(病付),痀,龟背。癥,瘕,女病。痋,痺甚而肌塯摍。癉,勞。痞,結。巫(病出),爲女前。痔。爲男後。術(病朮),腦若狂。黄,之曰疸。

隕(病員),乃頭晕弦目。瘛,驚兒風。瘲,病兒腹癥。痵,氣不定。痁,曰赤利。痳,前難。痿,經絡弗通。瘃,寒,腫傷。弊(病畢),氣弗至於足。蹱(病童)者,脛氣足腫。癑,爲心痛,首弗傍。疧,曰氣心。喝(病及),爲陰衰而劣。辜(病古),大腹石。愜(病夾),疾包絡,舅(病叜),爲血病。癃,前不溺,足痿不步。騙(病扁),頪中風。衍(病盍),言枯痺而趺跛。癘,風惡疾。血結,生癅。

畜陰陽寒温毒,發爲卮(病災)者,色(病炏首)者,噯(病區口)者,淺(病口中朒)者,氣(四口中一)者,張(病山吅口巫)者,善(病肉心)者,恖(病甜肉)者,結(病睾)者,醉(病甾水)者,啼(病肉火)者,卒(病屾一朋)者,斜(病口田)者,此畜以爲疾者也。申其道,治者知之也。

106太樸.子己》2010年02月02日 星期二 05:21

子己

“道生應,應生物;物物生變,變而生化;化而生機,機以爲治”。

故凡刺者,必先治神專精。五臟以定,九候以備,後乃存鍼。眾脈不見,眾兇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旋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

至其當發,閒不容曠。手動若務,鍼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欲刺虛者,須其實之。欲刺實者,須其虛之。經气(气火)已至而入之,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如握猛虎,神無營於眾物。

師言:息以龢神,志攝於靜。精之於神集彙也,導气而行矣。故致气引血,豁養身形。此導引案蹻之主也,鍼道維生之衷矣。故經病者調之以絡,絡病者調之以谿。血病者調之以經,气病者調之以穀。氣血之病也,調之於谿穀。言也,非無稽虖?言之切也,非徹嫺者莫之能矣。

至道在微,其旨察察。至德無式,其精洞洞。合之以時,適之以變,無有之志可入無間也。無用之息神,可觝金石焉。故言唯精,神气之極至也。經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運也。絡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傳也。谿之位一百二十有五,營其筋肌也。穀之竅二百四十有奇,之所以澤其筋骨也。

故經刺勿倚,倚則傷筋。刺之勿淵,淵則傷骨絡。刺絡勿間,間則傷肌血。刺之勿遲,遲則滯瘀存。刺谿勿直,直則傷筋肌。刺之勿定,定則失其意。穀者,去滯瀉邪之竅穴也,欲瀉則隨而迎之,欲培則濟而離之。虛以實而留之,實以虛而去之。刺直勿傷筋,刺倚勿傷肌,刺淵勿傷骨,刺斜勿傷脈,點拈探迎,隨搗提握。此鍼之道也。

107太樸.子庚》2010年02月06日 星期六 07:07

子庚

師曰:陰極之位,太陰之臟也。其上爲肺,其下爲脾。故太陰之陰,其病結也。則爲嬰(病嬰)爲瘤,爲病(病水火)核爲斜(病口田)痼。其陽也,爲癳爲癧,爲痞爲瘵,爲痛爲風,爲霪爲濕。

故肺病上畜,脾之使也。脾病下積,肺之合也。脾病木搖,則胃積而死。金伐木滯,則脾積而絕。土髙則水葬,金淩而水消。气弱,滯塞而四瘀,風搖土浮,則地表漠淒。雨霪,則水勝土泛,地霪,則木鬱水蓄,爲癕爲腫。天道與人,莫不一矣。

故積無濕而不發,濕無火而不鬱。鬱無火而病(病水火)弗生,病(病水火)無火而弗積。積無熱而不癕,癕無濕而不疽也。動多內熱,靜多病(病水火)濕。心清則病(病水火)濕風熱弗居,恖甚則眾凶來併。

故濕勝病(病水火)至,恖勝鬱生。勞神者血灕於上,勞力者血泣於下。風勝則血泣,寒勝則骨痿。多知神虛,病之心肝。用智精竭,病之肺腎。內憂脾憊,气勝肝傷。 悲爲心賊,憂爲肺患。

故日無息而肺心囚,夜不寐而肝腎疲。脾無靜而血瘀於脈,心無寧而脈賁,寐而多夢心血已。志識親恖,勞乎臟而害於奇帛(心一日)也。

經言:腦者,心之陽也。胞者,肝之闕也。膽者,陽之會也。血者,營之宗也。
髓者,陰之踵也。骨者,金之晶也。肺元上支,脾之給呈。肝精上秉,腎華上萃,六陽共宗爲首也。

心病(病水火)下合,腎元資濟,脾精通給,肺陰拱拖,肝萃以俸,六陰同會而爲胞也。繫乎消導之化,上關心神,營給陽化而爲者,膽也。營骨生血,資塊神恖,爲血母志海者髓也。承力宰形,主動扶體,幹筋負肌,力行動活者骨也。葆滌生道,澡洫臟腑,運秉生成者血也。

故心與腦、一陰陽也,故以心名之。心者,宗中也。心與血、一陰陽也。血與骨,一陰陽也。骨與髓,一陰陽也。髓與血、一陰陽也。血與腦、一陰陽也。腦與髓、一陰陽也。是以血之病髓也,髓之病骨也,骨之病經也,經之病谿也,谿之病穀也,後之病气也。

故皮之病太陰也,陽明應之。肉之病太陰也,少陽刑之。血之病太陰也,厥陰不作,太陽痿。血之病厥陰也,少陽不振,太陽相煎。筋之病厥陰也,少陽風靡,太陽不收,濕邪怒張。神之病少陰也,少陽怒,厥陰痿,陽明相併。上刑於天,雷電交作,爲病爲狂。下蒙於地,陰陽互错,爲癔爲鬱。

气之病陽明也,三陰鬱,智識蒙,煩淵,熱作,气機敗散也。骨之病少陰也,太陰不給,厥陰不資,血絡不營也。

故腦,髓,脈,膽,骨,女子胞六者以其各異其質而與臟腑共秉 ,各有其所主焉。

108《太樸.子辛》2010年02月11日 星期四 06:28

子辛上

經曰:經者,動气之徑也。絡者經脈之偶也。谿者經絡節持之驛也。穀者筋骨气脈經之彙也。故經有其穴,絡有其竅,谿有其脈,穀有其空是也。經,輸也。絡,注也。谿,交也。穀,合也。故經有十三,奇之有八,絡有十六,谿有十四,穀之有七。

督之絡者,起於骶閭之角而終於椎上,自中傍開半目。左右各一十有八穴,主陽神志久疾。其穴在脊節,名曰百勞刺。

骨之絡者,起於骶閭之翼而終於髃,兩傍各開一目,左右二十有三穴,主勞異怪。其穴在脊翼節中,名曰俠脊刺。

膀胱足太陽之絡,起於腦中,出瘂門而終於承扶,自中傍開一叩,左右各二十有三穴,主背脇臟腑。其穴在背絫外肋横結處,名曰鈹風刺。

膽足少陽之絡,起於風池循胛 環而下緲(月少)至股際;上自中傍開一握。其一支自五樞京門而上,循肋至鳩尾。左右各二十有五穴,主損傷勞苦。其穴在胛肋緲(月少)髂中,名曰紴腁刺。

肺手太陰之絡,起於中府,出俞環胛而循,支者橫貫中府自經而下,絡於大腸者左右各六穴,循經前而下者九穴。主風寒時疫,癳癧勞嗽。

肝足厥陰之絡,起於本臟,自期門循季脇端,環肋內陷上膻中,尋膈入背俞會於杼,直上者貫翳會人迎,其支自大敦循經前而上,至期門而終。上者左右各二十有六穴,下者左右各十有一穴。主氣血男女。

心手少陰之絡,起於心中,下絡小腸。循脇而上,自極泉橫貫胛內過俞,自天宗循頸上入腦。循經前而下會於勞宮。上者九穴,下者十有七穴,主動靜血脈。

脾足太陰之絡,起於脾中,循脇環撓經而下,回曲骨貫箕門,循膝會陰陵上,下魚至邱,環踝而散。上者十有八穴,下者十七穴,主抑鬱積滯婦腸。

子辛下

腎足少陰之絡,起於腎中,下絡膀胱,臍上俠少陰,侠臍而界陽明,下坤谷俠太陰。三環相交,叩叩於腹。左右各二十有四穴,至橫循經前而下跟。左右各七穴,主虛損勞弱,腰股腫脹。

九陽之絡,起於彊間,循紋至顱厭,過耳前空關至牖、井、外髎垣,環七椎間。自間至牖各十有一穴,下者各十有七穴,主諸風神志。

任之絡,起於承浆;下突翼中,終於下極,自中傍開一目。左右各二十有五穴,主陰血積滯。

沖之絡,起於陰骶中,撓陰器,循气沖、腹結气海、天樞外直上至血俞脾樞,會鳩尾、自傍半目上行、挾突喉、會承漿環唇交水溝、迎香過目散腦中。左右各十有九穴,主臟腑鬱滯。其穴不內,名曰倚刺。

陽明手大膓之絡,起與大膓;自本腑上絡肺至突端。出陽關至俞、循六陰環骨至橫端上脇。其支者自俞側直下循髎;本絡穴左右各一十有七穴,主二陰腹腰。

胞之絡,起於腎臟,出關元中極間;上絡神闕,其支者自气海循太乙入肝,自肝循帶外下行五樞,至生气橫行生門天鍚入胞係。左右各六穴,主男女生成。其穴循經肌間,其鍼深淺以知度,故曰淵刺。

胃之絡起於中脘,上行膻中,綻鳩端內循而環,歴章門,至太乙入胃係。左右各十穴,主反胃嗝噫食不下。

六陰之絡起於气俞,循髎側至會陽,歴四俞至關俞,循髂脊內緣至二沖上,下循會陰,貫气水穴間。左右各十有八穴,本經有八。主癃閉,瘕疝,痿痺,血气(气火)諸疾。其穴去經皆五分臀肌中,名曰颰腱刺。

絡者,網也。絡於十二經,合其經脈筋肌者也。經之爲幹,絡之爲枝,谿之爲莖,穀之爲葉。本爲一元之體也,運用豈有二般?故經之所以通滯者也,絡之所以消積者也;谿之所以袪瘀者也,穀之所以化气(气火)者也。

109《太華.丑甲》2010年02月20日 星期六 06:45

太華 丑甲


經曰:天地陰陽,環之無端。倂而變化,陰陽更異。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外,所從不同。故病之異名也。

故陽者天气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而陰道虛。陽道虚,而陰道易。其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之受,則入六府,陰之受,則入五臟。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起臥,上爲喘逆,下爲煩熱。入五臟則气滿閉塞,下爲飱泄,久爲腸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陽受風气,陰受濕氣。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循臂至指端。陽气從手上行至頭,而下循至足端。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故曰四肢皆稟气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爲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气,气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气以生,故不用焉。

故脾不主乎蝕,而主乎土也。故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時後十有八日寄以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於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灋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故脾之與胃,以膜相連,而能行其津液者也。足太陰者,三陰也。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爲之納化,行气於三陽,臟腑皆因其經,而受气於陽明矣。

故爲胃行其津液者,調衡四肢也。四肢不得稟水穀气,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气以生,故不用也。

110《太華.丑乙》2010年02月24日 星期三 06:56

丑乙

經言;“谿者,循諸肌理者也。

故谿十有四。谷者,儲气潤節,利乎行止者也,故穀有七”。

“十四谿者,肌肉筋經之隙也,尺脛,肱股,腰渺(月少),脊頸肌分肉腠及經絡諸穴。谷者,气節之會也,部有七。踝,腕,肘尺,肘肱,膝脛,膝股,少腹之下極”。

是以上治上者,胷病刺其尺寸。下治下者,腹病尋其脛趾。

气之滯上治下,下治上。

血之瘀下治上,上治下。

臟刺筋骨,腑刺肌理。內刺筋肌,外刺皮肉。疼刺跰拇,痛尋尺脛。

故遠不及近,膺脇外以自治,近不濟近,臟腑諸以求末。

何也?標本之不自已也。本之生也,末之須也。末之須者,根之源也。

故治者,天地之微毫也,天地自然者,醫道之榜模矣。

師言:經絡谿谷者,葆營滌治之源也。

“頪以頪,不頪以頪,以頪不頪。頪分頪,不頪別頪,不頪自頪”。

析以分明,其道察察;知以合虛,其道蕩蕩。

臟腑骨節,百骸九竅,大小一也,五色五氣,雖微皆偹。故以常知,是謂得道矣。
 
111《太華.丑丙》上2010年03月01日 星期一 07:40

丑丙上

經言;夫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可愈也。其南北風土之異,乾濕飲食之不同也。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以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濵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使人熱中,鹽鹹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疎理,其病皆爲癰痬。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彊。其民不衣而褐薦,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天地閉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勝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嚐酸而食胕,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鍼。故九鍼者,亦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衆,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案蹻。故導引案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沯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知病以施治,治以病之所及也。故治異而病癒者,得病之情,而知治之大體也。

經曰:“嘗聞上古之治,惟其移精變气也,亦可祝由而已”。今之治,毒藥治其內,鍼石治其外。有愈有不愈者,非其治之剝也,乃欲不欲之所致也。

“往古者,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暑。陰居以避暑,陽居以拒寒。內無眷慕之纍,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澹之際,邪不能深入也”。故可移精變气,祝由而已。

今之人也,無毒藥、不能治其內,無鍼石、不能治其外者何也?因之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夫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昔,內至五臟骨髓,外傷孔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藥石其效微矣。

故臨病人,觀生死,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病無不治矣。故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玅,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知常矣。夫色脈之變化,止應四時,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

112《太華.丑丙》下2010年03月06日 星期六 10:45

丑丙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爇,以去八風五痺之病。何謂八風耶?夫風從東方,其傷人外侵筋而內淩肝膽,故曰嬰兒風。

風從東南,其傷人外在肌而內侵胃,故曰弱人風。

風從南方,其傷人外在脈而內舍心,故曰天弱風。

風從西南,其傷人外在肉而內舍脾,故曰謀有風。

風從西方,其傷人外浸皮而內瘀肺,故曰大剛風。

風從西北,其傷人外在手太陽脈,而內傷小腸,故曰亢(云气结上)折風。

風從北方,其傷人外在胃而內傷腎,故曰大剛風。

風從東北,其傷人外腋脇而內大腸,故曰卑(溼气凝下)兇風。

謂五痺者,春甲乙,其傷筋也。夏丙丁,其傷脈也。秋庚辛,其傷皮也。冬壬癸,其傷骨也。中戊己,蒸水其傷肉,傷於風火寒濕邪者痺也。

故湯液十日未可已,則治以糾(草頭点捺)節(草頭点撇),杵(草頭午)篤(艾四點水)榔(草頭雙下框中竪)壮(草頭雙上框竪),葫(草頭口小右點)脯(草頭口小左右點)土(草頭峊土)株(草頭吕下四滴水),知(草頭右框)遭(草頭口内上下框)启(草頭口内人口一)憟(草頭厶下木)帳(草頭上框),根荄之屬。本末爲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爲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何也?不明色脈之要,不審四時六合之紀,不度抉灋也。
“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反之,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故曰去故就新,乃得眞人。治之道一,則之至極; 一者,因得之。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經言:五土有異,物生各天。故一物之異於南北,湯液醪醴豈同。是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頑,稻薪者堅。何以然哉?此得天地之龢,高下之宜,剛柔之意也。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從來悠悠,鴻蒙及光,積微至於巨也。

113《太華.丑丁》2010年03月13日 星期六 07:57

丑丁

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者,以爲備耳。雖有湯液醪醴,而勿用者,動靜合常而未有爻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天眞濛濛,邪氣時至,則服之萬全。

當此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燔砭鍼艾,以治其外,方全其功矣。以其形弊血濅而功不力者,神不使也。
夫鍼石之道,在乎專精而神一。若乎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也。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嗜尚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气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猄,先入結於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鍼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灋,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聲音、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曰‘病爲本,工爲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臟陽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气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气拒於內,而形施於外也。當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以布。疎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114太華.丑戊》2010年03月18日 星期四 06:48

丑戊

師曰:心慧神明,則洞察無微。睛明耳聰,則意至無間。故望者,觀其色理也。色之爲神爲气,理之爲志爲榮。

故言眉皺破印,無根交眉,唇舌青紫者,心病也。

眉顴骨高,瘦人筋現,眼赤多脈,準無肉,頸多筋者,肝陰病也。面唇青黃,疲憊乏力;顏無澤而青,脾虛也。

青中黃澤者,虛而濕也。無澤而多紅黃者,濕熱也。唇黑綠者,虛寒也;唇生白粘,青烏及表者,濕熱厭食也。赤而紅者。屙血癥也。

口嗅結气,腹痛筋縮者,脾絶也。準頭赤,顴潮熱,肺火也。

顴色黯,寒也。覺而咳,心中煩悶者,風熱也。寐而咳,呼吸嘯嘯,寒喘也,此肺兆耳。

魚黯、廳中烏赤,面若煙塵,青枯無澤,耳垢足腫,面浮堊白,腎之病也。

夫望之道,瞬間之事也。視不可得者,剝之過也。故山根陷則腰腿多病。根加青脈,則足痿腳傷。根若蜂腰削如劍,非痺則折。身枯面堊須髪白,骨痛筋痿。年夀若折手骨傷,青紅有別。壽上黯斑,血瘀之徵。青瘀黑漬,衄衂便漏。目露四白聲嘶,中血之徵。面暗黃而色滯,下血不已。年夀及面青暗,陰虛而寒。紅黃而汗,心中不居,陰虛濕熱。面塵毛憟音淺,陽虛暨寒傷陰經耶。

耳無輪廓,水土不足。削薄低小,營衛不良。形枯色焦,其耳必聾。山無根而鼻曲,腰腎不利。姦陷框大,眉濃壓眼,與面不稱者,目必不常。有睛無白,色靄性僻,行止不定。神光暴露,面如赤丹者,非夭則折。面青無光如塵似炭,青黃而光澤,非水患則二蠱。框暗無神,眉重壓眼者,陽虛陰歛;面光色若桃花,定爲陽虛陰勝。是以天性無常,气化色異。病之未形,气色先易。

故曰困口鎖喉,撮口吻掀,面綠令琁,是爲噎嗝。兩顴微紅,光澤如脂者,命門火洩。黃白無澤,目下青暗,腎虛之洩也。夀堂兩顴,烏暗無澤,色易無常,眸光閃異者,邪怪之癥也。闘眼鷄睛,險驚風踨。紋理點色,各有所主,五色五方,參鑒生尅。至神罔象,至道無方。面手及足,三才交功。則不失望診之道矣。

經言;“善察於常者,洞乎道。善聞於天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有合於今。善觀於微者,進於德。善利於人者,同乎情。善言人者,有厭於己。善功業者,忘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且夫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用之發蒙解惑者,宣也,非正治之道。

治之道在明。見於目而明陰陽,聞於耳而知陳新。問病人而知虛實,案其脈而知表裏。以陰陽而知寒熱,施之治矣。

115《太華.丑己》2010年03月22日 星期一 05:53

丑己

經脈流行不止,周環不息。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气弗,故卒而痛,痺而痛也。

其有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息者。或痛甚而不可案者,或案之而痛止者。或案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脇肋輿少腹相引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饅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

凡此諸痛,名不同形者何也?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輿炅气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案也。寒氣稽留,炅气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气亂,故痛甚而不可案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案之則血气散,故案之痛止矣。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案之不能及,故案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沖脈,沖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气因之衝,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脊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案之則熱气至,熱气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其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脇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陰之气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膓膜原之間,血絡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其稽留不得行,故昔宿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洩而陰氣竭,陽气未入,故奕卒然痛死而不知人。气復反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迎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熱气留於小腸,則膓中痛,癉熱焦渴,則大腸堅乾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師言:言可知意也,謂可知者也,視而不可見,何知也?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爲熱,白爲寒,青黑爲痛,即視之可見者也。視其可見之脈堅,而血气陷下者,背可捫而得也。

故言:百病生於气也,怒則气上,喜則气緩,悲則气消,恐則气下,寒則气收,炅則气洩,驚則气亂,勞則气耗,恖則气結,九气不同,故有所主矣。故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飱泄,故曰气上矣。

喜則志龢气逹,榮衛通利,故气緩矣。悲則心繫急,肺布葉舉,而焦上不通,榮衛不散,熱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气還,還則上焦脹,故气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正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交通,營從汗泄,故气泄矣。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气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气耗矣。恖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气留而弗行,故气結矣。

師言:知其病之所以生,則明其所治矣。不知其病之所以生,如瞽者在衢,揣之無端矣。若濕寒下,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病之原始原生,標本表裏弗知,治由何入之哉?故經言其診癥之辧者,乃臨病見析之道也。

一病之癥,因人而有異。一物之用,因情而多寡。惟有病者,非精悉者難明矣。

故陰氣少,陽气勝之,則體非常溫,內非常熱,恍喜惚憂,瞬瞋瞬說,爲之煩滿。

陽气少,陰氣有餘,則身寒如水中出,憟憟滲骨,皮如焫炮,乃爲痺也。其自天常得者悸悸,內因致者茫茫。有非中寒,中非有寒,乃寒從陰陽之變化,而由中自生也。

116《太華.丑庚》2010年03月25日 星期四 06:40

丑庚

經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灸如火者;陽氣虛,陰气盛也。四肢者,陽也。兩陰相得,而陽氣虛少,少徐血不能濟而壅生盛火。而陽獨治者,不能生長矣,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灸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肉爍者,經末支絡阻也。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憟者;是人衡腎氣彊勝。以水爲事,太陽气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憟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憟,病名曰骨痺,是人當攣節也。

病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其榮气虛,衛气實也。榮气虛則不仁,衛气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其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人有逆气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臟使然哉?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盤气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龢則臥不得安,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者也。

腎者,水臟也,其主津液,主臥與喘者也。夫腎膀胱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無水則死,水多則敗。故膀胱之與胃,若田之與渠。脾之與腎,若山之與谿。山無谿而不通,田無溝而不暢矣。

師言:精乎望气者,知之於未有。專於察色者,治之於未來。五臟雖內,其華外現而爲色。六腑爲海,其精發揮而爲气。故言色者,精之所注也。气者,神之所化,誠不欺也。色之所見,神會者稀。气之隱現,意會者少。故見之方隅,得者萬一,此之謂也。

117太華.丑辛》2010年03月28日 星期日 06:25

丑辛

夫“色者,血脈之象也;皮膚者,衛氣之象也;榮枯者,津液之象也”。得气謂生,气少曰滯,气衰曰死。何謂也?曰清,曰活,曰蘊是也。

夫色者,得神謂生。少神謂衰,無神曰死。何據焉?一曰龢,二曰宣,三曰潤是也。以我而言,則神清爲要,气恬次之,靜專爲一所以宰矣。

天之色蒼,地之色黃。蒼中清爲有神,蒼中陽龢曰气(气火)正。黃活蘊气謂有神,黃潤不濕曰有气。

東方木之色青,青黃而光澤爲有气,龢而存气,是有神矣。

南方火之色赤,赤黃蘊气(气火)爲有神,活而清潤,乃有气(气火)。

西方金之色白,白黃潤蘊爲有神,光龢靈秀,謂正气(气火)。

北方水之色黑,黑黃淡活爲有神,潤澤光龢,是有气,此神气之辧矣。

經曰:“古之欲知醫道者,從師而已。今則不同,誦而頗能知解。解之而未能別,別之而末能明,明之而未能彰矣。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如是而已矣。

故師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酲之以醞釀,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轍於二皇也。俾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裏,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溯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以教之衆庻,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爲寶。

以形言也,三陽天爲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偏害陰陽者,陰陽之獨至也。獨至之陽,三陽倂至也。倂至如風雨,上爲巔疾,下爲漏病。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之書別。疵疎愈者,未明而志不一也”。

118《太華.丑壬》2010年03月31日 星期三 06:54

丑壬

且夫三陽者,至陽也。積倂則爲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礰,九竅皆塞。陽气滂溢,乾噓喉塞。倂於陰也,則上下無常,薄爲膓澼。夫三陽窒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亡陽之病。

且以知天下,別陰陽,應四時,合五行。則陽之道盡其玅,陰道彰其理,與至道一矣。其有彊拊一知,不與道一,不失此時者,微知道惑矣。

嘗若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其有未明者,陰陽不別,表裏不知,何其愈哉?是世主學盡矣。腎且絕,惋惋嘭嘭,目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理一矣。

經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名爲臌脹。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矣。或有復發者,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气聚於腹也。

有病胷脇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其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其治之以烏鰂骨,藘茹二物倂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爲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傷中及傷肝也。

有病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根。名日伏粱;伏粱者,其裏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以切案之致死。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俠胃脘內癰。此久病而痼也,非若豁以治者,不可爲也。人之畏若刃也,如畏妖異毒蠆矣,故難治。

其居臍上爲逆,居臍下爲從。上爲逆,清散之,谿谷其手臂刺之。下爲從,温龢以消之,勿動亟奪。譣若在,其燔刺以疾,灋當命中其病,已矣。

夫若熱中消中,不可與高梁芳艸石藥。石藥發瘨,芳艸發狂。其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髙粱,是不合其心;芳艸石藥,是病不愈也。大芳艸之气美,石藥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堅勁,故非緩心龢人,不可以服此二者矣。

是歎熱气慓悍,藥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其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減,甚更諡,諡不治。有病膺腫者,頸痛胷滿腹脹,名曰厥逆。其灸之則瘖,石之則狂,須其气幷,乃可治也。

夫陽气重上,炙之則陽气入陰,入則瘖。石之則陽气虛,虛則狂。須重气倂而治之,方可使全。知重身之且生者,乃身有病而無邪脈也。病熱有所痛;夫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頭與腹;乃瘨脹而頭痛也。
 
119太華.丑癸》2010年04月03日 星期六 06:50

丑癸

經言:人病胃脘癰者,診此當候胃之動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爲癰也。

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乃臟有所傷也。臟有所傷,則其气精血無所歸倚,而臥不安也。及气精血脈之有所歸寄,則臥安也。故人不能縣其病也。縣者,志知之不歸,心爲所繫矣。

人之不能偃臥者,肺气之塞弗通也。肺者:臟之蓋也。其空而虛,气佈而橐龠,痞滿則偃臥不能也。
人之不能步,步則喘急少气(气火)者,肺極寒而多病(病水火)气盛也。肺气盛則脈大,脈大則熱,熱則病(病水火)盛气少,病(病水火)盛气少則動步不能矣。

有病厥者,診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者,其冬診之右脈,固當沉緊,此應四時也。左脈浮而遲,此道四時也。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當腰痛也。何以言之也?其少陰脈者,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爲之病,故腎爲腰痛之病也。有病頸癰者,或砭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其眞安在?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气之息者,宜以鍼開除去之。

夫气盛血聚者,宜砭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有病怒狂者,其病生於陽也。陽气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若符(髟付)、陽明者,常動者也。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侯也。治之則奪其食,即已。
夫食之入於陰,長气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生鐵落爲飲,夫生鐵落者,下气疾也。

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气(气火)者,病名曰酒風。治之則以澤瀉朮各十分,鹿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爲後飯,已矣。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鍼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上經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竒職(恒去下横)者,气竒病也。所謂竒者,使竒病不得以四時死也。職(恒去下横)者,得以四時死也。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

120《太華.丑癸甲》2010年04月06日 星期二 05:22

丑癸甲

《上經、病熱》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脉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曰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夫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夫太陽主气,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爲表裏,故得熱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其治,則表裏刺之,以瀉陽補陰,飲之服湯,已。

勞風者,灋在肺下。其爲病也,使人彊上冥視。唾出若有温病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爲汗衰。狂言不能食,其病曰陰陽交。交者,死也。所以汗出,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气(气火)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

涕,惡風而振寒,此爲勞風之病。以救俛仰,太陽引精者,三日。中者,候之五日。不精者,七日。欬出青黄若涕,其状如膿,大如弹丸,從口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有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實可刺,虚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病必至。至必少气(气火),身時熱。時熱從胷、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黄。自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欬,病名曰風水。刺以足少陰厥陰,六陰之絡會,三日知,十日已。

夫邪之所湊,其气必虚。陰虚者,陽必湊之。故少气(气火)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龢也。正偃則欬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气者,微腫先見於盯也。夫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眞气上逆,故口苦舌乾。卧不得正偃,正偃則欬出清水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則驚,驚則欬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气火)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121《太常.寅甲》上 2010年04月09日 星期五 07:16

太 常 寅甲上

師曰:“以常觀常也,莫若索常而知常”。夫气也,‘動之無常,入之無間’。形無形,因其形而居,居謂之活。合之木芸而茂,合之火靈而不息,合之金氳剛與柔,合之水動而不竭,合之土生物不已。故望者,重乎气之龢寡,而判其死生也。

夫水也,動而有形,騰之潸潸。蘊於物,生而不已,全諸有形。合木蕤,與火韌,入金靈,龢土生,爲生物之元始。形其無則枯,色其無則死。故望形者,得其虛實也。望乎形,知於心,是謂先得。
觀色知憂喜,見形明咎病。四時有常,寒熱獨異。南北兩亟,東西不一。气色聚散,禍福之根。晦明消長,忻吝之苗也。

故曰:知常,治之本。知道,理之根。恒無不明者,可見常有。是故不著者,無以知道也。
治之本在乎診,無診安知其病。診之要乎平常,平常不察,奚得其眞哉。

經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者,,胞之絡脈厥也。胞之絡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治無功也,當十月復。

刺灋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其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洩之,洩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有病脇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者,病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之爲,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人有身體髀股(骨行)皆脹,環臍而痛者,病曰伏梁。此風根也,其气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育之原。病在臍下也,故環臍而痛矣。不可動之,動之爲水溺之病也。

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者;此所謂疹筋也。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人有頭痛,以數歳不已者;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爲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者,名曰厥逆也。

人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此爲五氣之溢也。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爲之行其精气(气火),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是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气上溢,轉爲消水甘渴。治之以蘭,除陳气也。

人有病口苦者,名曰膽癉。取陽陵泉,愈。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爲之使。是人也,數謀慮不決。故瞻虛气上溢,而口爲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122太常.寅甲》下2010年04月11日 星期日 06:56

太常.寅甲下

人有病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亦有臟寒者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髪者,此不足也。因是也,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气有餘也。二不足者,亦陰陽之气病不足也。分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
人生有病巔疾者,一名曰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气上而不下,精气(气火)並居,故令子發爲巔疾也。

人有病癇者,一名熱煎腦厥。此其二陽熱蒸,心肺气亢而涎漬後顛,名之曰癇也。

人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形不瘦,不能食,食而少者,名爲腎風。其病生於腎故也。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也,心气(气火)痿者死。

經言:痎瘧皆生於風。其畜作有時者,病不久也。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僳鼓頷,腰脊俱痛。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者。故是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倂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虛,則寒憟鼓頷也。

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气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气(气火)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疎,腠理開。因得秋气,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稼舍於皮膚之內,與衛倂居。

衛气(气火)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气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矣。其作日晏輿日早者,乃其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也。衛气(气火)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期月,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

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肯內,注之丫伏膂之脈。其气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厚也。其道遠,其气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气(气火)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夫衛气(气火)者;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气(气火)日下一節,其气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發者,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

故邪中於頭項者,气當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气當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气當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气當至手足而病矣。衛气(气火)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气(气火)之所發,必間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123《太常.寅乙》2010年04月14日 星期三 05:21

寅乙

夫風之與瘧也,相似而同頪。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也。是風气留其處,故常在。瘧气留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气(气火)應,乃作。

瘧先寒而後熱者,夏因傷之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遇夏气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气之剛者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先熱而後寒者,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者也。亦以時作,名日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气獨發;則少气(气火)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爲有餘,寒爲不足。

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其及熱,冰北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頪。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方己矣。奚之?

經言:無刺熇熇之气,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爲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瘧之始發也,陽气倂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衛無气,故先寒憟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輿陰復倂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也。

夫瘧气者,幷於陽則陽勝,幷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厭气不常也,病極則復至。

夫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之不可當也。故經言曰,方其盛畸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幷陽,陽未幷陰,因而調之,眞气乃安,邪氣乃亡。故而不能治其已發,爲其氣逆也。

夫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未始也。陽已傷,陰從之。

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眞往,而未得幷者也。體藏瘧气而不發者,必更盛更虛,當气之所在也。

病在陽,則熱而脈躁。病在陰,當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气(气火)相離。故病得休,衛气(气火)集,則復病也。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者,或渴或不渴者,奚故?其間日者,邪氣於衛气(气火)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

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也。故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此其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冬病者寒不甚。其以春病者悪風,夏病者多汗焉。大病溫瘧輿寒瘧,而皆得其應時,發有所勝也。

故溫瘧者,得之於冬,中於風。寒氣藏於腎,舍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气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先從內出之於外也。

病舍於髓,其病發,而淫之於脈也。此其人有所不同,病有所異。病之發也,亦自有其序矣。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其衰也,則气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者,名白溫瘧。

其有癉瘧者,肺素有熱,气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气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之。發則陽气盛,盛而不衰,則其病矣,其气不及於陰。

故但熱而不寒,气內藏於心。而外也,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

124太常.寅丙》2010年04月17日 星期六 10:35

寅丙

師言:‘病之有常,而常不常’;‘常不常之病,則病頪而廣繁焉’。故曰寒爲萬悪之端。

若符(髟付)。風之害人,其來微,其過大。其內動者肝,傷者筋,淫者血,客於心而勝於脾。風其幷,則所主異矣,故曰:“風爲百病之始”。夫寒之害人,其來憟,其傷甚;其內動於胃,入乎腎,客乎血眽。故內其傷脾,其外害腎。

夫濕之害人,其來緩,其禍久。其內動於脾,其傷者肉。其勝於腎,傷乎骨。故“濕者,百鬱之根也”。故曰風從天,寒從地,濕從人。‘濕熱倂而爲暑,復倂風爲之火。濕火倂而爲病(病水火),濕鬱風動而生燥’。“病可病,不病可病。可病病,非可病病。病病也,不病病也,病不病而病也,不病病而病也,此病之源”也。

言之婦人也,天癸也,胎孕也,產也。天癸者,月癸也,常則時。亦有間月,時,間時,年,間年,三年以上曰癸隱者,亦常也。至痛多寒少熱,後重满逆,多濕多氣。黑者,凝者,爲瘀。少者,淡者血少。焦腐爲熱,臭泥爲寒,解辛者,常也。

寒者,萴,藥,藭,桂,苷,薑,棗,適而當之,汤爲之,已矣。

熱者,茈菳莫藍,苩,草,樲,英,斜(草頭血),蘜,適而當之,汤爲之,己矣。

不月者,筆(巾蓖),蠐,蛭,蚖,藛,苶,草,義(草頭點撇),解(草頭點捺),藭。萴桂茮英,楛菳藛菌,適其寒熱,汤爲之,已矣。

出髛(尸八冃)膏汙:風寒濕熱燥,客淫鬱下也,豕毛膏之,朮,茈,解(草頭點捺),義(草頭點撇),偌(草右框),煎(草頭又四點),杵(草頭午),噴(草頭吕四點),莊(草頭阜士),頪用之,已矣。

致乎治,其申无域。故“方有明,成物應,應通物,物秉形,形存味,味化气(气火),气(气火)歸化,味歸形,形同質,其用眞。形有屬,質有歸,味有方,气(气火)有合,色有象,象歸乎用。道生變,變生化,化生氣。變同標,化同根,氣同本,揆度以適,是爲神明,用而功也”。

故曰:“頪以頪,頪不頪也。以頪頪,以頪而頪,頪以不頪。頪頪也,不頪頪也。頪乎頪,頪乎不頪。夫不頪頪以頪,以頪頪而頪者”;‘別乎表裏,察乎浮沉,頪乎陰陽,別於虛實者’也。

“不頪頪以頪者;頪分以形之,形形而形,形中形形,形不形之形,不形頪之以形”;‘分揆之,以度之,任奇之,用帕(恒去下横)之。度以規,量以矩,約以權,解以衡者’也。

“形頪形以辧也;辧乎不辧,不辧以辧,辧不辧辧,不辧辧辧,辧其辧辧,辧辧其辧”;‘方異南北,氣異東西,髙下有别,乾濕兩因,度有所差,氣有所不同寅,故頪形頪以辧析者,以爲治之剛要矣’。故吳楚之地,其人身弱,而其神爍。趙齊之方,其人神憊身大,此方之異也。

125太常.寅丁》2010年04月21日 星期三 06:48

寅丁

經言: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喝暍然。熱止汗出,內悶外憟;難己,刺郤中出血。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亦(人亦)。寒不堪,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俠歧間。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待其過,刺足陽明跗上。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甚則善嘔,嘔已乃衰。衰乃即取之俞,踝歧之分。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已則刺踝後,少陰肉際,陽明之絡。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非癃也,意恐懼,而气不足,腹中唈唈。刺足厥陰之趾,陰股。

肺之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視者。刺手太陰絡,陽明歧間。

心之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則熱,刺手少陰鋭骨端。

肝之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少精神,其狀若尸者。刺足厥陰之踝歧,見血。

脾之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嗚,嗚已汗出。刺足太陰下踝。

腎之瘧者,令人灑灑然,腰脊痛,弗宛轉,大便難。白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踝下,少陰之踝上。

胃瘧者,從且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瘧發身方熱,刺跗足動脈,陶其空,出其血,立寒。

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皆出其血。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伍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瘧脈滿急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血也。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鍼。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舌下兩脈者,廉泉也。不己,刺郤中盛經出血。又刺項已下俠脊者必已。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先頭背痛者,先刺項及的傍。先腰脊痛者,先刺郤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出血。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風瘧發則汗出悪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骨行)痠痛甚,案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鑱鍼鍼絕骨出血,立已。

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溫瘧汗不出,爲五十九刺。

126《太常.寅戊》2010年04月24日 星期六 05:42

寅戊

師言:刺之道在衷悃悃,經直,絡倚,可以通也。谿淺,谷深,可以宣也,拈轉提揷,可以活也。迎隨開闔,可以益損也。

經曰:皮毛肺也,血脈心也。筋膜肝也,肌肉脾也。骨髓腎,此五臟之所以主者也。故肺風緃熱葉燥,則皮毛虛弱。薄著,則生痿躄也。心風緃气熱而束,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緃而不任地也。肝風緃气熱脈鬱,則膽洩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爲筋痿。脾風緃气熱膋肓焦,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爲肉痿。腎風緃气熱膏膜痺,膏膜痺則腰脊不利,骨枯而髓減,發爲骨痿。

《上經.胃能》曰,“胃者,倉也,其器四門。包橐而上者,繫於賁門。經橐而經者,幽門。經冏而出其藏汙者,日蘭門。胃褶繴囊而會脾部者,曰關門”。故曰賁納而幽授,蘭蟲而關汙。賁傷怒而蘭傷惊恐,幽害頻食而關散在毒。賁主嗌气,蘭害促急。幽畏憂而惰思,關門僵於好食。

食,生之資爾。用,命之龢也。適能致活,過可致死。饑餓則命無根,足食則望臃鬱。故傷怒而賁亂氣如矢,食不下則死。傷憂而幽不禁,胃絕而終。傷好食而衛氣臃,蠱則營奪。

故病气,刺巨闕三里,去少商商陽血,不愈,複刺之,已。

脘痛刺合谷中脘巨虚,出大止次止血,不愈複刺之,已。

涎蠱刺三間水章門承山,出次止小止血,不愈複刺之,已。

師言:刺之道在衷悃悃,經直,絡倚,可以通也。谿淺,谷深,可以宣也,拈轉提揷,可以活也。迎隨開闔,可以益損也。

經言:肺者,臟之長也,爲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嗚,嗚則臟表葉熱而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爲痿躄’,此之謂也。其病(病水火)涎太過也。下經曰:‘膺如擠壓,逆病(病水火)鬱漬。則爲肺痿’。

悲哀大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气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漫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爲肌痺,傳爲脈痿’。

恖慮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發爲筋痿。及爲白淫,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故下經曰:‘熱風結肝不去,則筋緃而痿’。

有漸於濕以水爲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發爲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127《太常.寅己》2010年04月27日 星期二 05:51

寅己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气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爲骨痿。故《下經.病熱》曰:‘骨痿者,生勞熱也’。

經曰:肺熱者,色白而毛髪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青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下經曰:‘痿者,治以陽明,已’。何也?陽明者,臟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穀,與陽明合與宗筋。陰陽之縂,宗筋之會。會於气街,而陽明爲長。背屬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緃,帶脈不引。故足痿之,而不用也。治之宜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龢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用之,則病已矣。

上經曰:‘痿者爲熱、病上,厥者爲寒、病下。熱從風,寒從濕。風行上,濕行下’。故陽气衰於下,則爲熱厥。夫陽气者,起於足五趾之表也。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足心,故陽气勝下,則足心熱滿也。

夫寒厥者,陰氣起於五趾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故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气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气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爲所用。下气上爭不能復,精气(气火)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气因所中,陽气衰,不能滲其經絡。陽气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爲之寒也。

酒之入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者,爲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气入,陽气入,則胃不龢。胃不龢,則精气(气火)竭,精气(气火)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气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气於穀气相薄,熱盛於中。故熱偏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气獨勝,故手足爲之熱也。
 
128《太常.寅庚》2010年05月01日 星期六 06:05

寅庚

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人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若是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滿脹。陽气盛於上,則下气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气亂,陽气亂則不知人也。

經曰:太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爲咰僕。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頬腫而熱。脇痛,(骨行)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月眞)脹後不利。

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骨行)內熱。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太陰厥逆,(骨行)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語,藝治病者。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陽厥逆,僵撲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衄嘔血,治主病者。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欬。善嘔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陽明厥逆,發喉痺。嗌腫痓,治主病者。

師言:痿厥者,厥逆者,皆風病(病水火)濕熱寒燥之霪於臟腑經絡也。其微及甚,癥之不一。其人及地,治之有別。故南地多濕多熱,北地多風多寒。西地多病(病水火)多燥,東地多濕多霪也,此其地候之所臨矣。是以上工之治,先知其方也。

129《太常.寅辛》2010年05月04日 星期二 06:20

寅辛

是以‘大匠拊常。拊常者,知其處,知其人,知天時也。洞其理,洞其變,洞其機也。今反其常,而弗知處;欲有爲,而內外失寵。故寒熱襲而病生矣。以方治方者,尚也。知人而未知方,以方者,非良工也’。

《上經.食記》曰:‘合人形,以灋四時。頪陰陽,以推五行之季紀’。 金木水火土,更貴更賤,以知生死。以決成敗,定五臟气(气火)。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肝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屬木。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屬火。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屬土。脾苦濕,急食苦以泄之。肺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屬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屬水。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下經、時治》曰:病肝,愈在夏。夏弗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愈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以酸瀉之。

病心,愈在長夏。長夏弗愈,甚於秋。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温食,熱衣,心病,愈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病脾,愈在秋。秋弗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温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愈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苦以瀉之,甘以補之。

病肺,愈在冬。冬弗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肺病,愈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酸以補之,辛以瀉之。

病腎,愈在春。春弗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焠焥熱食,温灸衣。腎病,愈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苦以補之,鹹以瀉之。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麻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李韭梅皆酸。肺色白,宜食辛,麥羊肉杏薤皆辛。脾色黄,宜食鹹,大豆豕肉粟藿皆鹹。腎色黑,宜食苦,黄黍雞肉桃葱黑豆皆苦。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耎。毒藥攻邪,土艸平濟。五穀爲飬,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臟,病隨五味之所冝矣。規之其病,治之以味,用從心始,方爲病來也。

130太常.寅壬》2010年05月08日 星期六 06:18

寅壬

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生死之期也。

《下經.灋刺》曰:肝病者,两脇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經,厥陰舆少陽。不已,取其絡,通其谿谷,已。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聡,颊腫。取其經,厥陰與少陽出血。不已,疎其絡,瀉其谿谷,已矣。

心病者,胷中痛,脇支满,脇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内痛。虚則胷腹大,脇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及舌下出血。不已,刺其絡,通其谿谷,已。其變病,刺郄中、少陰太陽絡俞各出血,已矣。

脾病者,眇眇身重,肌肉解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則腹滿膓鳴,飱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及少陰腎出血,已。不已,刺其絡,補其谿谷,已。其積者,少食而肥,中满離腹,肌肉痠痛,曲伸無力。取其經,太陰陽明。土敗於濕;濕者:水不利也,取少陰腎刺之。不已,瀉其太陰陽明,少陰腎之絡。疎其谿谷,已矣。

肺病者,喘欬逆气,肩背彊痛,汗出(尸兀兀)尻,陰股膝攣,髀腨胻足皆痛。虚則少气(气火),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陽明,及足太陽外厥陰内出血,已。不已,刺其絡中愈,温疎其谿谷,已矣。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吭身重,寢則冒汗,汗出憎風。虚則胷中满悶痛,大小腹痛,厥意不樂,仰卧气厥。取其經,少陰太陽出血,已。不已,瀉其絡及厥陰六陰絡中微血;通其谿,疎其谷。一刺下,復刺已矣。

131《太常.寅癸》2010年05月11日 星期二 06:45

寅癸

《上經.寒氣》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气(气火)。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亂膈中。心移寒於脾,脹满血不支。脾移寒於肺,喘满癳癧。肺移寒於腎,精敗腎枯,骨酥而痛。

亦有心移寒於肺,肺爍消。肺爍消者,飲一漫二,死,不治。

脾移寒於腎,爲涌水。涌水者,案腹不堅,水气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裏漿,水之病也。

肺移寒於肝,風沫消。風沫消者,腹水如鼓,脇背脹痛。面垢而青,腹若駝脊者,死,不治。

肝移寒於脾,膋疲消。膋疲消者,消之極者也。治無功,不治,則死矣。

腎移寒於心,膏續消。膏續消者,急氣逆,寒熱動作皆喘。面紫青,皮剥者,死,不治。

脾移熱於肝,則爲驚衄。肝移熱於心,血怒。死,不治。

心移熱於肺,傳爲隔燥消。肺移熱於腎,傅爲柔痓。

腎移熱於脾,傳爲虚損膓澼。死,不可治。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膓,膈膓不便,上爲口糜。

小膓移熱於大膓,虙瘕曰沉。

大膓移熱於胃,善食瘦爍,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積消食亦。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

鼻淵者,濁涕不止,滯塞弗通也。熱者,常於風倂也。

夫六淫之客也,不倂之客,愈甚易矣。

132《太昊.卯甲》2010年05月14日 星期五 05:34

太昊 卯甲


病者,臟腑諸經俞穴,皆可病之也。其狀一,其病異。其病異,其痛一也。故言:頪頪也,頪不頪之頪者。弗頪以治之,不已。復頪以爲之,非良工也。此良工之所不爲也,聖人所棄之。

足太陽之脈,令人腰痛者,引項脊(尸兀兀)背如重狀。刺其郄中,腰骶脊間。冷水擂郄中絡露,出其血。或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足少陽脈令人腰痛,如以鍼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者,膝外廉之高骨也,夏無見血。

足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則脘如冰置,如有所見,善悲。刺陽明於(骨行)前三痏,上下龢之出血,龢無見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陰於内踝上二痏,春無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

足厥陰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腨踵魚腹之外。值之纍纍然,乃刺之。其有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太陽之絡病,解脈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目巟)(目巟)然,晦遺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間,郄外廉之横脈出血,血變爲止。

九陽之絡病,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狀。善恐怒,刺九陽之絡俞。郄中結絡如黍米,刺出黑血令赤平而已。

六陰之絡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沸沸然。刺六陰之脈俞,在外踝上絕骨之端三痏。

陽維之絡令人腰痛,痛處上,怫然腫。刺陽维脈,脈與大陽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

六陰倂衝衡絡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則恐僕。得之舉重傷腰,衝衡絡絕,乃惡血歸之。刺郄陽筋之間,上郄數寸。委陽殷門之陽二痏出血。此即六陰衝合,六陰衡衝之會也。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乾令人欲飲,飲已欲走。刺蹻陽之申脈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視其盛者出血。

陰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拂拂然,甚則悲以恐。刺陰維之脈會,在内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三痏。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交信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亷束脈爲三痏。

少陽絡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則筋縮衝急。刺少陽絡俞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腰痛,侠脊而痛至頭几几然,目(目巟)(目巟)欲僵僕。刺足太陽陽明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俛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郄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
陽明絡病大便難,刺足少陰。六陰絡阻少腹滿,刺足厥陰。少陰絡病腰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少陽之絡病引脊内廉,刺足少陰。六陰陽明絡緃,腰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刺腰(尸兀兀)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爲痏數,發鍼立已。左痛取右,右痛取左。

痛有無名,不中經絡谿谷,非臟非腑筋骨血髓之疾者;何謂也?乃气病也。气病者,即非臟腑經絡,亦非谿谷筋骨血髓者有之。其气怒也,處肌肉膜隟間。刺其痛處,暨七以下肋突間。其乃陽明之絡也,刺則已。

133《太昊.卯乙》2010年05月17日 星期一 05:58

卯乙

夫欬者,熱也,風也,病(病水火)也,邪也。其爲禍也,龠肺橐心,敗膈壞胷。故久欬也,積邪及水禍,伏火病(病水火)涎之患也。刺之以膽肺之絡者,已矣。

且肺之令人欬者,皮毛之所以合矣。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胃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與内合。邪因而客之,則爲肺欬。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則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其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爲欬,甚者,爲洩爲痛。

其邪之乘秋,則肺先受其邪。其邪之乘春,則肝先受其邪。其邪之乘夏,則心先受其邪。其邪之乘長夏,陰,則脾先受其邪。其邪之乘冬,則腎先受其邪也。

故肺欬之狀,欬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心欬之狀,欬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

肝欬之狀,欬則两脇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两胠下滿。

脾欬之狀,欬則右脇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欬劇。

腎欬之狀,欬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刻涎。

夫五臟之久欬也,乃移之於六腑。故脾欬不已,則胃受之。胃欬之狀,欬而嘔,嘔甚長虫出。

肝欬不已,則膽受之。膽欬之狀,欬嘔苦汁。口苦舌青,鼓睛而面若腐铜狀。

肺欬不已,則大膓受之。大膓之欬狀,欬而遺矢。

心欬不已,則小肠受之。小膓之欬狀,欬而失气,气與欬俱失。

腎欬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之欬狀,欬而遺溺。

久欬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之欬狀,欬而腹滿,不欲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故《下經、欬》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上逆者,治其下。下遺者,治其上。

134《太昊.卯丙》2010年05月20日 星期四 06:25

卯丙

《上經.頪熱》曰:“夫風鬱,温熱,寒痺,陰陽寒温毒者,皆寒變也”。‘故熱病者,其皆傷寒之頪也’。

何謂也?因‘其外感風寒,或臟或腑之氣冒冒,是以蒸蒸而熱也。傷於風者,先竅塞而悶悶憬憬。傷於寒者,先僳僳而息風涕灕’。是以凣屬病熱者,皆傷寒之頪也。

夫巨陽者,諸陽之所宗也。故爲諸陽之主气,以統攝也。人之傷寒也,則邪乘於陽而陽閉之。其内气(气火)不用,而薄於臟腑經脉之間,不得以疎,故熱泛泛也。爲病熱者,熱雖甚,不死也。

其两感於寒,而病熱者,必不免於死也。何謂哉?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彊,腰脊如有木在其中。身灑灑灕灕,胛肩重。

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卧也。

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脇絡於耳。故胷脇痛而耳聾。夫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也。

傷寒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佈胃中絡於嗌,故腹满而嗌乾。

傷寒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傷寒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两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時减如故。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緃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其治之者;先各通其臟脈。待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其熱已,時有所遺者,邪之散而未去也。故諸遺者,熱甚彊食之。彊食之,則邪氣撒而入之,故有所遺也。

若如是者,皆病已衰,而熱邪有所藏。因贞與穀气相薄,两熱相龢,故有所遺而不去者也。當視其虚實,调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病熱少愈,食肉則復。病熱已愈,多肉食則遺。堅食者,熱病之其禁也。

兩感傷於寒,其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满。

兩感傷於寒,其病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语。

兩感傷於寒,其病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其若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數日乃死。其病死耶?其命终也?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气(气火)盛,故不知人。泪其气乃盡,故死矣。

凣病傷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爲温病。後夏至日者,爲病暑。暑当於汗皆出,勿與止。止之,若未已,則病畜其腑,畱而不去,遺其身殃。

傷寒病温,莫可輕之,其温不去,則久而畱毒,纍纍之畜,久則引而發之,其來若雷霆,其去若解芯。得時可爲,失時者不救。

135《太昊.卯丁》2010年05月23日 星期日 06:31

卯丁

《眞意.有無》曰:‘陽薄於陰,气動爲風。風者,气之怒也。薄者,气怒薄於物也。人之病生於風,故爲百病長’。長者,始於斯而甚於斯也。夫病也,其來寒熱暑濕躁五者,皆風之入者矣。

夫風之傷人也,或寒或熱。或爲熱中,或爲寒中。或爲厲風,或爲偏枯。或爲弦晕,風之爲也。其病各異,其名不一。或内至五臟六腑,其病各有所别也。夫風气藏封於皮膚之間,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使其内自害,其外消敗。故風之中人,亦爲封矣。

風者,善行而數變。其腠理開,則灑然而寒,腠理閉,則鬱熱满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热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憟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風气於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則風气不得外泄,則爲熱中而目黄。其人瘦,則其風气外洩而寒,則爲寒中而泣出。

風气於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气(气火)相干,其道不利。故衬肉憤(月眞)而有瘍,衛气(气火)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所不仁也。

癘者,有榮气(气火)熱胕,其气不得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膚皮瘍潰。夫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寒熱。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爲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爲心風。以轉戊己傷於邪者,爲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爲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爲腎風。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爲臟腑之風。右入其門户所中,則爲偏風。風气循風府而上,則爲腦風。風入係頭,則爲目風眼寒。

飲酒中風,則爲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爲内風。新沐中風,則爲首風。久風入中,則爲腸風飱泄。外在腠理,則爲洩風。

故風者,百病之手也。至其變化,乃爲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气也。

肺風之状,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欬短气。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状,多汗惡風。焦絕善怒(日赫),其色赤。甚則言不可快,其診在口舌,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恶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其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墯,四支不欲動。色薄微黄,不嗜食。其診在鼻上,其色黄。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膽風之狀,多汗頸肩胛脊惡風。背如有負,頭束口苦。目澀髎緊,嗌乾如刺。脇满食不消,人寅欬不已。診瞼青,卧不安,多夣而惊,心如縣。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兩脅瘨(月眞)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腹大。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腦風之狀,卒厥不知人。魚睛相天,面青唇紫浮白。間風反弓,枕風耎跌。翳風拳拳立足,庭風頭如撞機,皆卒不知人。

診其間風者,面青唇紫。枕風者,唇烏舌紫。翳風者,唇粘舌如棘。庭風者,面土唇黑。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洩風之狀,多汗。汗出洩衣上,口中乾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也。悖逆時常,勇於無謂,則爲風邪所入,入其所干矣。故事於治者,莫若事於攝飬者也。

故曰“人腦爲清明之府,故非風寒莫之能乘,非毒火而莫之能病。其膽肺爲首,陰平而陽秘,气血之所以營守,邪莫之能乘也”。乘之,則瞻肺之气消,而病亂之,則莫能治,治而莫能已,已而莫能袪矣。

136《太昊.卯戊》2010年05月26日 星期三 10:38

卯戊

上古也,民生樸。其情恬澹,皆養乎天命。作於春秋,攝飬於冬。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其皆應乎常,安於自然之宇無虞者也。

今時之人,得而暴食。欲得而大作,其不得而苦。勞勞乎事,慻慻乎其爲。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

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灋於陰陽,龢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無擾神志。故能形與神俱,霔其天眞。故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則不然也。以酒爲漿,以妄爲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眞,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乃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虚邪贼風,避之有時。恬惔虚無,眞气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气從之以顺。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髙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謂德者,得也。非得之物,乃得之與无(無本字空曠豁然乎逹也,精萃之二微而功著者也。)之眞也。非得之於事,而乃得之於天常也。德者,大也,容也,開闊也。非得之於學,乃得之於養也。其心處乎平常,其心正乎無事,其恖處乎非我而無謂也。

137《太昊.卯己》2010年05月29日 星期六 06:21

卯己

天地有常,常以焄然。佈气於化,榮枯物猷。人亦有常,自然之道矣。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髪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眞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髪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髪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髪始白。七七任脈虚,太衝脈衰,氣虧血少。故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髪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气(气火)溢寫,陰陽龢,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彊,故眞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发墮齒槁。六八,陽气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髮齒去,形不支。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分藏之,故五臟盛,乃能寫也。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髪鬢白,身體重。步行不正,而無子耳。

人有天眞之气有餘,其天夀過度者,气脈常通,腎氣平均而有子也。

雖然,則男子不過八八,女子不過七七,天地之精气(气火)竭矣。夫是營氣有餘,後天資泩,則反乎生意。據物合而逆天造,進乎極而終於常者,亦八十而囿已。

夫全生有道者,能卻老而全形。雖身年皆百數,而天眞不竭,故夀而有子也。

上古有眞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气(气火),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夀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龢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夀命而彊者也,亦歸於眞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龢,從八風之變,順乎常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内無恖想之患。以恬愉爲務,以自得爲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灋則天地,象似日月。辧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别四時。将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夀而有極時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