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太華.丑癸》2010年04月03日 星期六 06:50
丑癸
經言:人病胃脘癰者,診此當候胃之動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爲癰也。
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乃臟有所傷也。臟有所傷,則其气精血無所歸倚,而臥不安也。及气精血脈之有所歸寄,則臥安也。故人不能縣其病也。縣者,志知之不歸,心爲所繫矣。
人之不能偃臥者,肺气之塞弗通也。肺者:臟之蓋也。其空而虛,气佈而橐龠,痞滿則偃臥不能也。
人之不能步,步則喘急少气(气火)者,肺極寒而多病(病水火)气盛也。肺气盛則脈大,脈大則熱,熱則病(病水火)盛气少,病(病水火)盛气少則動步不能矣。
有病厥者,診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者,其冬診之右脈,固當沉緊,此應四時也。左脈浮而遲,此道四時也。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當腰痛也。何以言之也?其少陰脈者,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爲之病,故腎爲腰痛之病也。有病頸癰者,或砭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其眞安在?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气之息者,宜以鍼開除去之。
夫气盛血聚者,宜砭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有病怒狂者,其病生於陽也。陽气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若符(髟付)、陽明者,常動者也。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侯也。治之則奪其食,即已。
夫食之入於陰,長气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生鐵落爲飲,夫生鐵落者,下气疾也。
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气(气火)者,病名曰酒風。治之則以澤瀉朮各十分,鹿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爲後飯,已矣。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鍼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上經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竒職(恒去下横)者,气竒病也。所謂竒者,使竒病不得以四時死也。職(恒去下横)者,得以四時死也。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
120《太華.丑癸甲》2010年04月06日 星期二 05:22
丑癸甲
《上經、病熱》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脉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曰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夫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夫太陽主气,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爲表裏,故得熱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其治,則表裏刺之,以瀉陽補陰,飲之服湯,已。
勞風者,灋在肺下。其爲病也,使人彊上冥視。唾出若有温病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爲汗衰。狂言不能食,其病曰陰陽交。交者,死也。所以汗出,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气(气火)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
涕,惡風而振寒,此爲勞風之病。以救俛仰,太陽引精者,三日。中者,候之五日。不精者,七日。欬出青黄若涕,其状如膿,大如弹丸,從口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有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實可刺,虚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病必至。至必少气(气火),身時熱。時熱從胷、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黄。自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欬,病名曰風水。刺以足少陰厥陰,六陰之絡會,三日知,十日已。
夫邪之所湊,其气必虚。陰虚者,陽必湊之。故少气(气火)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龢也。正偃則欬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气者,微腫先見於盯也。夫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眞气上逆,故口苦舌乾。卧不得正偃,正偃則欬出清水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則驚,驚則欬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气火)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121《太常.寅甲》上 2010年04月09日 星期五 07:16
太 常 寅甲上
師曰:“以常觀常也,莫若索常而知常”。夫气也,‘動之無常,入之無間’。形無形,因其形而居,居謂之活。合之木芸而茂,合之火靈而不息,合之金氳剛與柔,合之水動而不竭,合之土生物不已。故望者,重乎气之龢寡,而判其死生也。
夫水也,動而有形,騰之潸潸。蘊於物,生而不已,全諸有形。合木蕤,與火韌,入金靈,龢土生,爲生物之元始。形其無則枯,色其無則死。故望形者,得其虛實也。望乎形,知於心,是謂先得。
觀色知憂喜,見形明咎病。四時有常,寒熱獨異。南北兩亟,東西不一。气色聚散,禍福之根。晦明消長,忻吝之苗也。
故曰:知常,治之本。知道,理之根。恒無不明者,可見常有。是故不著者,無以知道也。
治之本在乎診,無診安知其病。診之要乎平常,平常不察,奚得其眞哉。
經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者,,胞之絡脈厥也。胞之絡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治無功也,當十月復。
刺灋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其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洩之,洩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有病脇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者,病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之爲,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人有身體髀股(骨行)皆脹,環臍而痛者,病曰伏梁。此風根也,其气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育之原。病在臍下也,故環臍而痛矣。不可動之,動之爲水溺之病也。
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者;此所謂疹筋也。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人有頭痛,以數歳不已者;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爲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者,名曰厥逆也。
人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此爲五氣之溢也。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爲之行其精气(气火),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是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气上溢,轉爲消水甘渴。治之以蘭,除陳气也。
人有病口苦者,名曰膽癉。取陽陵泉,愈。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爲之使。是人也,數謀慮不決。故瞻虛气上溢,而口爲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122太常.寅甲》下2010年04月11日 星期日 06:56
太常.寅甲下
人有病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亦有臟寒者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髪者,此不足也。因是也,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气有餘也。二不足者,亦陰陽之气病不足也。分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
人生有病巔疾者,一名曰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气上而不下,精气(气火)並居,故令子發爲巔疾也。
人有病癇者,一名熱煎腦厥。此其二陽熱蒸,心肺气亢而涎漬後顛,名之曰癇也。
人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形不瘦,不能食,食而少者,名爲腎風。其病生於腎故也。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也,心气(气火)痿者死。
經言:痎瘧皆生於風。其畜作有時者,病不久也。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僳鼓頷,腰脊俱痛。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者。故是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倂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虛,則寒憟鼓頷也。
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气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气(气火)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疎,腠理開。因得秋气,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稼舍於皮膚之內,與衛倂居。
衛气(气火)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气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矣。其作日晏輿日早者,乃其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也。衛气(气火)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期月,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
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肯內,注之丫伏膂之脈。其气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厚也。其道遠,其气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气(气火)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夫衛气(气火)者;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气(气火)日下一節,其气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發者,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
故邪中於頭項者,气當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气當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气當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气當至手足而病矣。衛气(气火)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气(气火)之所發,必間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123《太常.寅乙》2010年04月14日 星期三 05:21
寅乙
夫風之與瘧也,相似而同頪。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也。是風气留其處,故常在。瘧气留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气(气火)應,乃作。
瘧先寒而後熱者,夏因傷之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遇夏气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气之剛者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先熱而後寒者,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者也。亦以時作,名日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气獨發;則少气(气火)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爲有餘,寒爲不足。
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其及熱,冰北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頪。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方己矣。奚之?
經言:無刺熇熇之气,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爲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瘧之始發也,陽气倂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衛無气,故先寒憟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輿陰復倂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也。
夫瘧气者,幷於陽則陽勝,幷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厭气不常也,病極則復至。
夫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之不可當也。故經言曰,方其盛畸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幷陽,陽未幷陰,因而調之,眞气乃安,邪氣乃亡。故而不能治其已發,爲其氣逆也。
夫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未始也。陽已傷,陰從之。
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眞往,而未得幷者也。體藏瘧气而不發者,必更盛更虛,當气之所在也。
病在陽,則熱而脈躁。病在陰,當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气(气火)相離。故病得休,衛气(气火)集,則復病也。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者,或渴或不渴者,奚故?其間日者,邪氣於衛气(气火)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
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也。故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此其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冬病者寒不甚。其以春病者悪風,夏病者多汗焉。大病溫瘧輿寒瘧,而皆得其應時,發有所勝也。
故溫瘧者,得之於冬,中於風。寒氣藏於腎,舍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气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先從內出之於外也。
病舍於髓,其病發,而淫之於脈也。此其人有所不同,病有所異。病之發也,亦自有其序矣。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其衰也,則气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者,名白溫瘧。
其有癉瘧者,肺素有熱,气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气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之。發則陽气盛,盛而不衰,則其病矣,其气不及於陰。
故但熱而不寒,气內藏於心。而外也,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
124太常.寅丙》2010年04月17日 星期六 10:35
寅丙
師言:‘病之有常,而常不常’;‘常不常之病,則病頪而廣繁焉’。故曰寒爲萬悪之端。
若符(髟付)。風之害人,其來微,其過大。其內動者肝,傷者筋,淫者血,客於心而勝於脾。風其幷,則所主異矣,故曰:“風爲百病之始”。夫寒之害人,其來憟,其傷甚;其內動於胃,入乎腎,客乎血眽。故內其傷脾,其外害腎。
夫濕之害人,其來緩,其禍久。其內動於脾,其傷者肉。其勝於腎,傷乎骨。故“濕者,百鬱之根也”。故曰風從天,寒從地,濕從人。‘濕熱倂而爲暑,復倂風爲之火。濕火倂而爲病(病水火),濕鬱風動而生燥’。“病可病,不病可病。可病病,非可病病。病病也,不病病也,病不病而病也,不病病而病也,此病之源”也。
言之婦人也,天癸也,胎孕也,產也。天癸者,月癸也,常則時。亦有間月,時,間時,年,間年,三年以上曰癸隱者,亦常也。至痛多寒少熱,後重满逆,多濕多氣。黑者,凝者,爲瘀。少者,淡者血少。焦腐爲熱,臭泥爲寒,解辛者,常也。
寒者,萴,藥,藭,桂,苷,薑,棗,適而當之,汤爲之,已矣。
熱者,茈菳莫藍,苩,草,樲,英,斜(草頭血),蘜,適而當之,汤爲之,己矣。
不月者,筆(巾蓖),蠐,蛭,蚖,藛,苶,草,義(草頭點撇),解(草頭點捺),藭。萴桂茮英,楛菳藛菌,適其寒熱,汤爲之,已矣。
出髛(尸八冃)膏汙:風寒濕熱燥,客淫鬱下也,豕毛膏之,朮,茈,解(草頭點捺),義(草頭點撇),偌(草右框),煎(草頭又四點),杵(草頭午),噴(草頭吕四點),莊(草頭阜士),頪用之,已矣。
致乎治,其申无域。故“方有明,成物應,應通物,物秉形,形存味,味化气(气火),气(气火)歸化,味歸形,形同質,其用眞。形有屬,質有歸,味有方,气(气火)有合,色有象,象歸乎用。道生變,變生化,化生氣。變同標,化同根,氣同本,揆度以適,是爲神明,用而功也”。
故曰:“頪以頪,頪不頪也。以頪頪,以頪而頪,頪以不頪。頪頪也,不頪頪也。頪乎頪,頪乎不頪。夫不頪頪以頪,以頪頪而頪者”;‘別乎表裏,察乎浮沉,頪乎陰陽,別於虛實者’也。
“不頪頪以頪者;頪分以形之,形形而形,形中形形,形不形之形,不形頪之以形”;‘分揆之,以度之,任奇之,用帕(恒去下横)之。度以規,量以矩,約以權,解以衡者’也。
“形頪形以辧也;辧乎不辧,不辧以辧,辧不辧辧,不辧辧辧,辧其辧辧,辧辧其辧”;‘方異南北,氣異東西,髙下有别,乾濕兩因,度有所差,氣有所不同寅,故頪形頪以辧析者,以爲治之剛要矣’。故吳楚之地,其人身弱,而其神爍。趙齊之方,其人神憊身大,此方之異也。
125太常.寅丁》2010年04月21日 星期三 06:48
寅丁
經言: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喝暍然。熱止汗出,內悶外憟;難己,刺郤中出血。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亦(人亦)。寒不堪,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俠歧間。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待其過,刺足陽明跗上。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甚則善嘔,嘔已乃衰。衰乃即取之俞,踝歧之分。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已則刺踝後,少陰肉際,陽明之絡。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非癃也,意恐懼,而气不足,腹中唈唈。刺足厥陰之趾,陰股。
肺之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視者。刺手太陰絡,陽明歧間。
心之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則熱,刺手少陰鋭骨端。
肝之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少精神,其狀若尸者。刺足厥陰之踝歧,見血。
脾之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嗚,嗚已汗出。刺足太陰下踝。
腎之瘧者,令人灑灑然,腰脊痛,弗宛轉,大便難。白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踝下,少陰之踝上。
胃瘧者,從且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瘧發身方熱,刺跗足動脈,陶其空,出其血,立寒。
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皆出其血。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伍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瘧脈滿急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血也。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鍼。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舌下兩脈者,廉泉也。不己,刺郤中盛經出血。又刺項已下俠脊者必已。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先頭背痛者,先刺項及的傍。先腰脊痛者,先刺郤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出血。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風瘧發則汗出悪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骨行)痠痛甚,案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鑱鍼鍼絕骨出血,立已。
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溫瘧汗不出,爲五十九刺。
126《太常.寅戊》2010年04月24日 星期六 05:42
寅戊
師言:刺之道在衷悃悃,經直,絡倚,可以通也。谿淺,谷深,可以宣也,拈轉提揷,可以活也。迎隨開闔,可以益損也。
經曰:皮毛肺也,血脈心也。筋膜肝也,肌肉脾也。骨髓腎,此五臟之所以主者也。故肺風緃熱葉燥,則皮毛虛弱。薄著,則生痿躄也。心風緃气熱而束,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緃而不任地也。肝風緃气熱脈鬱,則膽洩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爲筋痿。脾風緃气熱膋肓焦,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爲肉痿。腎風緃气熱膏膜痺,膏膜痺則腰脊不利,骨枯而髓減,發爲骨痿。
《上經.胃能》曰,“胃者,倉也,其器四門。包橐而上者,繫於賁門。經橐而經者,幽門。經冏而出其藏汙者,日蘭門。胃褶繴囊而會脾部者,曰關門”。故曰賁納而幽授,蘭蟲而關汙。賁傷怒而蘭傷惊恐,幽害頻食而關散在毒。賁主嗌气,蘭害促急。幽畏憂而惰思,關門僵於好食。
食,生之資爾。用,命之龢也。適能致活,過可致死。饑餓則命無根,足食則望臃鬱。故傷怒而賁亂氣如矢,食不下則死。傷憂而幽不禁,胃絕而終。傷好食而衛氣臃,蠱則營奪。
故病气,刺巨闕三里,去少商商陽血,不愈,複刺之,已。
脘痛刺合谷中脘巨虚,出大止次止血,不愈複刺之,已。
涎蠱刺三間水章門承山,出次止小止血,不愈複刺之,已。
師言:刺之道在衷悃悃,經直,絡倚,可以通也。谿淺,谷深,可以宣也,拈轉提揷,可以活也。迎隨開闔,可以益損也。
經言:肺者,臟之長也,爲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嗚,嗚則臟表葉熱而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爲痿躄’,此之謂也。其病(病水火)涎太過也。下經曰:‘膺如擠壓,逆病(病水火)鬱漬。則爲肺痿’。
悲哀大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气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漫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爲肌痺,傳爲脈痿’。
恖慮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發爲筋痿。及爲白淫,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故下經曰:‘熱風結肝不去,則筋緃而痿’。
有漸於濕以水爲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發爲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127《太常.寅己》2010年04月27日 星期二 05:51
寅己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气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爲骨痿。故《下經.病熱》曰:‘骨痿者,生勞熱也’。
經曰:肺熱者,色白而毛髪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青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下經曰:‘痿者,治以陽明,已’。何也?陽明者,臟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穀,與陽明合與宗筋。陰陽之縂,宗筋之會。會於气街,而陽明爲長。背屬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緃,帶脈不引。故足痿之,而不用也。治之宜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龢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用之,則病已矣。
上經曰:‘痿者爲熱、病上,厥者爲寒、病下。熱從風,寒從濕。風行上,濕行下’。故陽气衰於下,則爲熱厥。夫陽气者,起於足五趾之表也。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足心,故陽气勝下,則足心熱滿也。
夫寒厥者,陰氣起於五趾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故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气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气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爲所用。下气上爭不能復,精气(气火)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气因所中,陽气衰,不能滲其經絡。陽气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爲之寒也。
酒之入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者,爲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气入,陽气入,則胃不龢。胃不龢,則精气(气火)竭,精气(气火)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气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气於穀气相薄,熱盛於中。故熱偏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气獨勝,故手足爲之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