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3/01/15
- 帖子
- 79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属旧唯物主义,所有的唯物主义都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在认识论上是有区别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并非世界都已经被认识了,而只是表明今天不能认识的东西将来总有一天会被认识的,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认为认识会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和提高,它否定一成不变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之前的旧唯物主义(阴阳五行学说是其中之一)也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是这个认识没有引入实践,不懂得辩证法,看不到认识的发展,认识一次完成。
中医体系中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难经》成书于东汉以前,而《易经》则更早了,其成书于商末周初。当这些经典著作问世之后,就字字珠玑,不可撼动,不可质疑。后人的工作只能是挖掘、补遗、注解,一句经典语被注解成上万字的专著比比皆是,可谓汗牛充栋。在中医临床中,若遇上治疗效果跟经典不相符的情况,也会被归咎于对经典理解不对、理解不透,而极少有人去怀疑经典否定经典。
《黄帝内经》中的黄帝是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但历史记载,黄帝是五帝时代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领导了传说中的涿鹿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炎帝和黄帝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炎、黄二帝才成了中华文明的始祖,我们是炎黄子孙。可是,我就不信,一个原始部落的酋长,他的话怎么就字字珠玑,怎么就“说尽天下后事无穷尽之理”了?他真的就那么牛吗?人们对《易经》《难经》等经典的认识,存在同样的问题,不重复。
经典中的话字字珠玑,不容置疑,这种怪现象怎么出现的,原因在哪里?从现代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原因就在于它脱离了实践,不重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总结经验来充实拓展经典,不吸取教训来否定经典中不对之处,而是把过错归咎于参与实践的人对经典理解不对或理解不透,只要他们去狠钻经典,总有一天会验证经典的准确论断的。
经典不讲辩证法,看不到发展,甚至害怕发展,陷入了认识一次完成的泥坑。我想起了禅宗里有一个叫古灵禅师的一段公案,讲的是他和他老师的一个故事:古灵悟禅后,一天,他看见他原先的老师在窗下诵经,有一只蜜蜂在窗户纸上爬来爬去,想飞出窗外。古灵便道:“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还作一谒曰:“空门不肯去,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并非世界都已经被认识了,而只是表明今天不能认识的东西将来总有一天会被认识的,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认为认识会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和提高,它否定一成不变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之前的旧唯物主义(阴阳五行学说是其中之一)也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是这个认识没有引入实践,不懂得辩证法,看不到认识的发展,认识一次完成。
中医体系中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难经》成书于东汉以前,而《易经》则更早了,其成书于商末周初。当这些经典著作问世之后,就字字珠玑,不可撼动,不可质疑。后人的工作只能是挖掘、补遗、注解,一句经典语被注解成上万字的专著比比皆是,可谓汗牛充栋。在中医临床中,若遇上治疗效果跟经典不相符的情况,也会被归咎于对经典理解不对、理解不透,而极少有人去怀疑经典否定经典。
《黄帝内经》中的黄帝是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但历史记载,黄帝是五帝时代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领导了传说中的涿鹿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炎帝和黄帝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炎、黄二帝才成了中华文明的始祖,我们是炎黄子孙。可是,我就不信,一个原始部落的酋长,他的话怎么就字字珠玑,怎么就“说尽天下后事无穷尽之理”了?他真的就那么牛吗?人们对《易经》《难经》等经典的认识,存在同样的问题,不重复。
经典中的话字字珠玑,不容置疑,这种怪现象怎么出现的,原因在哪里?从现代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原因就在于它脱离了实践,不重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总结经验来充实拓展经典,不吸取教训来否定经典中不对之处,而是把过错归咎于参与实践的人对经典理解不对或理解不透,只要他们去狠钻经典,总有一天会验证经典的准确论断的。
经典不讲辩证法,看不到发展,甚至害怕发展,陷入了认识一次完成的泥坑。我想起了禅宗里有一个叫古灵禅师的一段公案,讲的是他和他老师的一个故事:古灵悟禅后,一天,他看见他原先的老师在窗下诵经,有一只蜜蜂在窗户纸上爬来爬去,想飞出窗外。古灵便道:“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还作一谒曰:“空门不肯去,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