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论坛有人质疑我的文章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我懒得一一回答。就把我2011年1月30日发表在中医药论坛的帖子拿出来作为回复。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11-1-30 09:10 AM
班门弄斧
我在《国学麟羽》发了四篇文章:“孔子我说”“关于孔子我说的论坛对话一、二”以及“古今名家述说一二三”。虽说反应依然冷清,但已有的反应却都是好评。一时高兴,就把准备以后再说的关于中医理论看法说了出来。我知道我的看法很另类,要得到大家的认同得需要一个过程。尽管观点可能不一样,但我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复兴祖国的中医事业。
我把在《国学麟羽》发的跟帖挪到《学术争鸣》版块,以期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回复 5# gl0101
谢谢邀请。
注册中医药论坛有一段时间了,想对中医理论的改革说说自己的看法。面对论坛中的专家学者名医,我一个外行有点底气不足,所以一直到现在也没怎么发言。
关于中医理论,我的看法是以《道德经》作为理论基础,对阴阳五行学说进行改革。即不像和大人那样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进行改革,也不像仁海中西医那样呼吁废除五行学说。
中医理论的改革,不单只是中医的事,还涉及到哲学、国学、宗教等方方面面。很多问题我自己也没有弄清楚,不好贸然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在“孔子我说”一文中提到:阴是精神,阳是物质(真气)。这也是我的中医理论的基本点。关于五行,我和王全年提过,不如改为佛家的四大,不过不是一两句话能说的清的。
对中医理论改革,我希望能和论坛中的各位共同探讨,求同存异,以达到复兴中医学这样一个目的。其实复兴中医学和复兴中华民族是密不可分的。
回复 8# gl0101
《易传》有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说的非常好。但是后面对阴阳的解释就不对了,阴是精神,阳是物质,这一点应该有一部分人会同意。阳是物质,物质就是我们眼前的东西,它不是特指山水,草木,骨肉这些有形有相的东西,说的准确一点,阳就是指的是真气--一种超微的物质,真气是构成有形物质的最基本的东西,而我们说的真气则是这种东西的原始形态。真气就以气态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但它不是空气,它比空气要小的多的多。就是老子说的:“出于无有,入于无间。”若从天地来论,阳就应该是地。阴是精神,万物皆有灵,精神可以贯穿虚无、有限、无限三个世界,所以说阴就应该是天。在《道德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万物都是依靠着精神来固定着真气,即所谓定力,通过呼吸来调和阴阳。(奥运开幕式摆出一个“和”,播音员说是和为贵,这是很幼稚的解释。其实和就是阴阳相和,即精神,物质合而为一。天得一以清.)“知其雄,守其雌。”知道自身的真气分布态和真气运行态,守住自己的精神不外驰。
这是在“孔子我说”中关于阴是精神,阳是物质的论述。实际上与哲学的精神与物质的基本观念相一致。也符合科学和常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而中医的阴阳学说源于古代朴素的认知,其观点是简单、狭隘、牵强的、应用却是复杂而无法验证的。
《景岳全书》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 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以药而言, 则升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 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此皆医中之大法。”
这样的阴阳只是一个特征,已不是实存之物。还有一种阳气阴气之说,阴阳又成了两种类似物质的东西。由于阴阳概念的不确定性,使得阴阳学说成了可以随意解释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如何把握?如何应用?如何能与现代科学联系在一起?
以上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和氏璧
评分同时说: 反应冷清——春节旁大家可以比较忙的缘故!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11-2-8 05:12 AM
和大人说:“春节旁大家可以比较忙的缘故,所以反应冷清。”现在看来,岂止是反应冷清,应该是毫无反应。在《国学麟羽》版块有一个叫“一吐了之”的倒是作了回应,但那不叫讨论,叫抬杠。
可能大家都在观望,毕竟我的观点不够明确,论据不够充分,与其说是班门弄斧不如说是抛砖引玉。
周然先生的文章“重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紧迫性与可行性”对于中医理论的弊端说的非常透彻,也得到了论坛中大部分人的认可。但他只是说出了问题之所在,却没有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重建中医理论体系必须要提出自己的新的中医理论体系。
周然先生有这样一个提法:“多学科互通”,我赞成。新的中医理论要与其他学科互通,也必须与其他学科互通。这是现行的中医理论无法做到的。中医的发展不仅要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更要走在世界医学发展的前列,让中医理论成为世界医学的基础理论。
关于《黄帝内经》,我的看法是保留其中合理的行之有效的部分,剔除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的部分。以《道德经》作为新的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
一吐了之
流落街头
发表于 2011-2-10 05:13 PM
回复 2# 慧宇居士
【和大人说:“春节旁大家可以比较忙的缘故,所以反应冷清。”现在看来,岂止是反应冷清,应该是毫无反应。在《国学麟羽》版块有一个叫“一吐了之”的倒是作了回应,但那不叫讨论,叫抬杠。】
谢谢搂主的记挂和表扬。你的帖子我都看过,本欲作一探讨,然所问非所答,甚而连【讨论】和【抬杠】也分不清,也就没有必要多论了。不料先生不甘寂莫,直名呼唤,君子成人之美,我也只得陪先生聊上一聊。
【讨论】与【抬杠】,区别于理。论理是讨论,不论其理是抬杠。比如,阴阳是蒸汽和雨,是精神和物质,自以为是,又无根据,且以发明自居,就叫【抬杠】。
【天尊地卑】,高下之分。轻阳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阴阳分,天地立,天地立极,互为其根,尊卑也只有一个上下了。
【孔子】与【老子】,二者的易学观是对立的统一,请不要相互攻击。易之“一阴一阳之谓道”与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是同一个“道”。因为道为一之源,“负阴抱阳”方有二、三,故道乃阴阳也。儒家贵“乾”,道家贵“坤”,二者相合,方为一体。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11-2-10 07:32 PM
聊天可以,只是和你聊天很费劲。比如“天尊地卑”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不针对我的观点提出你的看法,只是不厌其烦的自说自话。什么“轻阳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鬼才相信这样的胡说八道。你用人话解释解释怎么升为天?怎么降为地?科学发展到今天,你怎么还抱着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不放。中医理论改革最大的绊脚石就是这些陈腐的观念。
一吐了之
流落街头
发表于 2011-2-11 09:11 AM
回复 4# 慧宇居士
【比如“天尊地卑”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不针对我的观点提出你的看法,只是不厌其烦的自说自话。什么“轻阳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鬼才相信这样的胡说八道。你用人话解释解释怎么升为天?怎么降为地?科学发展到今天,你怎么还抱着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不放。中医理论改革最大的绊脚石就是这些陈腐的观念。】
看来错估你了,原来是个一窍不通的滥芋充数者。你的【观点】是什么?你不知天地,妄论什么尊卑?你不知周易,妄论什么孔子?你不知阴阳,妄论什么中医?你无理而论,方称得【胡说八道】。
说【陈芝麻烂谷子】就不是【人话】?你的姓氏、你的祖宗,难道不是【陈芝麻烂谷子】?无怪乎以【慧宇居士】相称,是否无宗无姓?
【科学】是人类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工具,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任人挥舞的大棒。象你这样一窍不通的滥芋竟也嚎叫【中医理论改革】,岂非天大的笑话?
一吐了之
流落街头
发表于 2011-2-11 09:51 AM
回复 1# 慧宇居士
【《景岳全书》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 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以药而言, 则升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 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此皆医中之大法。”】
先生既读《景岳全书》,请解:何为证阴阳?何为脉阴阳?何为药阴阳?表、热、上、气、多言、喜明为何称阳?里、寒、下、血、无声、欲暗为何称阴?阳微者为何不能呼?阴微者为何不能吸?阳病为何不能俯?阴病为何不能仰?
【这样的阴阳只是一个特征,已不是实存之物。还有一种阳气阴气之说,阴阳又成了两种类似物质的东西。由于阴阳概念的不确定性,使得阴阳学说成了可以随意解释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如何把握?如何应用?如何能与现代科学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阴阳】是【曰阴阳】,怎是【实存之物】?【阴气】、【阳气】的确是【两种类似物质的东西】,不是【阴阳的概念不确定性】,而是你根本不懂?尚在爬步,却谈奔跑,你怎会【把握】?怎会【应用】?只能梦呓中【与现代科学联系在一起】。
慧宇居士
发表于2011-2-11 11:42 AM
一吐了之的一吐果然是不同凡响。这是错找了庸医,你又没吃耗子药,为什么要用涌吐之法?我看你是中焦堵塞,呼吸不畅。心火上炎,头晕脑胀。眼红耳鸣,口舌生疮。治上可用牛黄上清,治中可用逍遥颗粒。若是都不见效,可用大黄灸后,温水送服。难言之隐,一泻了之。
概念不清,逻辑混乱。是你在妄论天尊地卑,为何一觉醒来却又安到我的头上了?《周易》是周文王所作,我评的是孔子的《易传》。我说阴是精神,阳是物质。我说我的,你说你的。是非曲直,自有公论。说我不知阴阳要有足够的理由。你这才叫“无理而论”。至于你说的其他的东西,实在是不值得一驳。从一个人的行文方式可以看出他的精神状态,概念成了一个可以随意放置,随意搭配的名词,思维可以在毫不相关的思路之间随意的跳来跳去。民间有一种说法叫“气迷心”,就是大脑的真气乱了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