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迎春阁”医述 (连载)

第四节 水湿的治疗
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或外感水湿之邪,均可致机体水湿为患。经虽言湿性趋下,但湿不唯下行,尤如水汽上蒸为云、农家扬水上灌、行于泥洼之处水湿自裤挽上浸等,只要得到一定的条件水湿是可以上行的,因此水湿之邪可以弥漫、淤阻于机体上下的任何部位。治病求因,对因治疗才是治病之根,湿邪为患只是疾病表面的现象,祛湿只能解其标而不能治其本,导致或产生这些湿邪的根本原因,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治疗或解除的。导致湿邪的原因不同,湿邪产生或作用于机体的机理不同,或有更多更好的治疗水湿的办法,但患者具体适用哪一种治疗办法较好,哪一种办法更适宜于患者,或须多方并用,应当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临床根据湿邪产生的原因,治湿总宜温阳、健脾、益肾、疏肝、宣肺、行瘀等,协调脏腑功能,用药以远离苦寒为佳。
人体局部有水湿就好像地面上有一坑水,要使这坑水消失,使地面变干可能会有许多种方法,但常用的不外乎以下几种。
1.渗湿:渗,下漉也——《说文》。渗就是指液体慢慢地透入或漏出,渗湿,我们可以用一些干燥的土壤填入水坑中,或用一些具有吸湿作用的物品使水湿透入,将坑中之水吸湿干,这主要适用于一些坑小水少,或为避免水湿的再度停留而需要将水坑及时填平者,常用于中焦湿阻证,临床以胃脘胀满、舌苔粘腻或滑湿、不思饮食、脉滑弱等症状为主,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益气者,填充渗湿之物也,脾能运化水湿,健脾者以加速水湿的渗透也。常用药如茯苓、山药、生薏仁、白扁豆等。
2.利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有通下、泻利之意,利湿就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这主要适用于一些水湿较多的患者,并且水湿要有可利可排之处,就是我们可以在水坑的旁边,较低洼之处,开一道较合适的口子,使坑中之水湿流溢他处,使原有的水坑逐渐变的干燥无湿,或者我们可以利用有效工具对坑中之水进行抽吸,这也是一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的利湿良方。临床常采取的办法就是发汗、利小便、通泄大便等,可有清热利湿、温阳利湿的不同。清热利湿法以治疗下焦湿热证为主,温阳利湿法常用于心、肾、脾胃阳虚引起的胸闷、气喘、水肿的患者,以水气凌心证、水寒射肺证、阳虚水泛证等可用之。
临床利湿常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机体正气不虚。
3.燥湿:燥,使其干也。燥湿或许就是在水坑的周边加热、通风,或等待炎热的太阳使坑中之水受热蒸发而变干,或使用一些具有干燥作用的物品直接使原有的水湿消失。这主要适用于一些上焦、中焦或外表水湿弥漫,水湿较少不集中不宜于渗、利的急慢性病患者。常见表现为胸闷、身困、咳嗽痰液清稀而多、舌苔滑不思饮食或常流涎液,小便次数多、大便时溏。临床用药以温阳益气、扶阳健脾为主,使用风药也能起到燥湿的作用。
4.化湿:化有消化、消除之意,临床常用的芳香化湿、温阳化湿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外界环境气候潮湿、寒湿之邪困脾、束表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头晕,身体困重乏力,舌淡苔腻,饮食不馨,脉濡弱等。用药以藿香、佩兰、苍术、白蔻仁、厚朴等芳香、健脾类为主。
周身弥漫湿邪者尤如天之大雾,阳光的照射可以驱散雾霾,气流风起也可以使大雾迅速消失,即风能胜湿,故治疗各种湿邪为患的疾病温阳健脾化湿时常须配伍一定的风药。
 
第五节 风与风邪致病说
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风是可以感知而并不存在的东西,是一种自然现象。
风邪为六淫之首,善行而数变。
人们常言受风了,也即感受了风邪,风既是不存在的东西又何以伤人呢?在临床治疗时常又不直接祛风,而习惯区分风之寒热,多说感受了风寒或风热、风湿之邪。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非实质性物质,又何以区分风之寒、湿、热呢?是因为形成风的物质——空气,是有寒、湿、热之别的,其实伤人且滞留于机体使人体发病者不是风,而是随风而致的寒、湿、热之邪气,风的出现只是一种现象和形式。也正因为风是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其在自然界流动性强,无处不在,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较难以避让,风为六淫之首也就不足为怪了。
风能胜湿,是因空气的流动能加速湿地的干燥过程,人们晾晒衣服时常会把衣服挂在通风处,房间潮湿时人们会开窗通风,多数医者在治疗湿邪致病的湿性疾病时常常会配伍诸如防风、荆芥、秦艽等祛风之品等,都是这个道理。
“风能胜湿”,风本是用来祛湿、胜湿的,治湿何以又要用祛风之品?本是祛风之品,医者又何以习惯称之为风药?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我认为祛风之品其实并无祛风之能,风只是一种现象,是并不存在的东西,不会停留在某处,停留不动就不是风了,也无须祛除,而临床所谓的祛风,是这些所谓的祛风药物进入人体后,会在机体内产生一种像空气流动形成风一样的现象,促进机体气机的活动,使机体气血循环流动顺畅,气血循环流动顺畅则促使加速了随风而致湿、寒、热等诸邪气的祛除,实质存在的病邪祛除以后,临床症状中没有了所谓的风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祛除了风邪。
内风的形成也是因病邪作用于人体后,使人体出现了类似风的现象,故内风的治疗往往是息风而不是祛风。
 
第六节 脏腑证治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保持三焦气机的通畅、无邪是机体健康的需要,是疾病向愈的基础。
外邪侵袭首犯肺卫,故上焦常易被外邪郁闭,又肺居上焦喜润而恶燥,故上焦多燥。因火性炎上,故上焦又多火热之症,而火多食气,外邪又多伤气,故上焦又常有气虚的表现。鉴于上焦易闭、易燥,多热,常虚,治上焦如羽肺轻清不举,故上焦病的治疗常须轻清宣发,兼清热、益气、润燥。
中焦者,气机之枢纽,肝胆、脾胃居之,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肝主疏泄调情志,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胆腑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中焦以受盛、转输为主,是水湿、精微、气血等物质运行的主要通道,故中焦常易阻易堵,治中焦之病要在使受盛者得以消化吸收而无滞留,转输者得以通畅运行而无蕴堵,阳主运化寒主收凝,中焦水湿不化易生湿邪,故治中焦之病常宜疏宜温,常须健脾和胃以消食化积,疏肝利胆以调畅气机,温阳化气以运化水湿。
下焦者,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以通为要。然而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下焦致病之邪多为湿邪,又湿为阴邪,易阻遏机体气机、损伤机体阳气,因此下焦多湿多寒、易气虚气闭,故治下焦之病常须温阳利水渗湿,宜温运而不宜常泻,即使湿热为患者也不宜过用苦寒之品,特别是人老或久病肾阳亏虚者。
五脏者,肺居上,主气而司呼吸,是人体气体内外交换的场所,而机体在进行内外气体交换时,由于气体的内外流动而形成了风,风能胜湿,再加上气的本身多是干燥的,故肺常燥,而肺燥不利于气体的交换,故肺喜润,因此肺宜常润,当然湿邪为患者又当别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又心为火脏,心阳易亢心血易亏,心阳的亢盛易扰动心神耗伤心血,故心宜常安常宁。脾主运化,而脾的运化功能多赖脾阳来完成,寒主收引,脾寒则水谷、水湿的运化常难以完成,脾统血,脾之统血与脾阳也有密切关系,脾阳虚,则不能统血,故脾宜常温。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肝失疏泄则肝阳易亢、肝风易动,故肝宜常疏。肾为水脏,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先天者与生俱来也,在以往的生长过程中常会不断消耗损失,为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得到后天的不断滋补,故肾宜常补。
六腑者,经曰: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六腑病的治疗常宜疏泄,不使其阻滞。
脏腑病,邪在太阳肺卫之表者宜宣宜散,邪在少阳居半表半里者,虽宜和解,但仍须兼宣兼散疏理三焦,使邪达表而不内陷,且邪达表之时其出路通达无阻。阳明腑病者易实多湿,治宜清热、泻实、化湿。三阴经之病多寒多虚,总宜以温补为主兼以祛邪。
总言之,脏腑之病治热不忘护阳,治寒莫忘清其淤滞,补不使其蕴滞,泻勿使其正脱。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3-11-29 21:31 编辑

第四章 处方选药
第一节 处方选药的基本原则
一.用药如用兵
清.陈念祖《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古今医论》言:“攻病如攻敌,用药如用兵,兵在精而不在多,药贵当而不忌峻”。
诸葛亮为什么要用“空城计”?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兵力不及司马懿,且深知司马懿的个性特点。而“空城计”之所以能成功也在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不太深入透彻。诸葛亮屡战屡胜在于其智谋的高深,而智谋的高与深在于其知识、经验的积累。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能成功,是因为诸葛亮过多地考虑了先主的遗愿,而不顾自己兵力及其他各方面的不足。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不按常规出兵却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是因为他既了解自己及敌人的兵力情况,且能较好地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使然。
处方选药正确与否是疾病能否痊愈的关键,熟悉和掌握药性是选药正确的前提。熟悉和掌握药性的人可以不当医生但每个医生必须熟悉和掌握所有药物的性味、功能及归经,并且能够随时随意灵活选择应用。临床处方选药之时不但要紧密结合辩证与辨病的结果还要针对患者的社会地位、饮食习惯等具体情况以及所处地理环境和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灵活选择,同时还要注意引经药的正确应用。以前我的一个亲戚婶子就因感冒扁桃体肿大久治不愈,准备手术治疗找到了我,我根据她的生活和家庭情况建议她再服中药治疗。经同意后我在平时治疗感冒扁桃体肿大方的基础上加用了柴胡、当归以疏肝理气,因为她的家庭弟兄多,妯娌间经常生气。仅六副药就治愈了她的扁桃体,免去了手术之苦。
辨清病性、病位,熟悉掌握并能正确应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常能提高临床疗效。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临床要少用或不用贵重药和一些不必要的药物,不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少用或不用贝壳、矿物质类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慎用有毒之品,少用患者不易找到的冷药。对于急性病处方选药要稳、准、狠,使疾病能及时治愈,对慢性疾病处方选药要稳而不躁,注意守法守方,忌猛浪行事使疾病发生变化。只要病情需要不要排斥任何外来药。
切记在处方选药之前要询问患者的用药史、用药过敏史,不选用患者有过过敏情况的药物,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一般不使用患者已用过而不见明显效果的药物,免生异端而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虽可试探用药但最好尽量不要用药,也就是说药物诊断不是明智之举,不要总拿患者来做尝试。
人身气为先,无气立亡。临床处方选药要处处注重顾护正气,老人、体虚、脾胃虚寒之人用药量要小,体壮高大之人药物用量可适当增加。尽量少用苦寒、有毒之品,避免戕杀脾胃,损害脾肾之阳。还要根据疾病的变化随时更改选用适宜的药物,且要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保持机体气机舒畅。

二.四时气候与选药
夫天人相应也,四时气候的变化常会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处方选药之时要充分考虑到当时当季的季节气候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尽可能地选用顺应四时气候的对证药物,或选药调整机体适于四时气候的变化,以利于疾病的预防、治疗。
我临床常见的四时用药:春季肝木主时,肝主升,宜舒,易生火,可用柴胡、黄芩疏肝抑火,春时肝气虚升发不济时,我常用山萸肉疏肝补肝助升发。又春季人体易感风热之邪,此时无论何病常兼有风热之症的表现,我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加谷精草疏风散热,春季阳热始升易耗气伤阴,我又常用黄精益气养阴。
夏季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液且血易旺行,余常用芦根、石膏、知母、栀子、生地、麦冬等清热凉血滋阴养液,气候炎热又常易伤气,又常用沙参滋阴补气,另外夏季由于气候炎热机体腠理疏松且人又多贪凉饮冷常易致寒邪入里,或炎热汗多,阳随津泄,我常用益智仁、干姜、附子等温阳健脾散寒祛湿,春夏养阳,此之谓也。长夏季节气候潮湿,湿邪常易阻遏机体气机,且湿邪不易速去,再加人们喜食冷饮伤脾损胃,常使脾失运化,故治病首当健脾祛湿以疏理气机,我常用滑石粉利水渗湿防暑,藿香、佩兰、苍术、白蔻仁等芳香醒脾、化湿祛暑,或用生薏仁健脾益气利湿,菟丝子温阳益肾化湿,常少用或不用收涩之品,也较少应用苦寒之品,防涩则敛湿、寒者凝湿。
进入秋季,肺金主时,由于机体经过了炎热的夏季和闷热的长夏暑湿季节后,气血损伤较多,或素体肺虚者,肺金若不能正常宣发肃降以布津,我常用党参、黄芪、茯苓、当归等补肺益气,肺阴虚肺气不足时多加百合益气润肺,秋季气候干燥,津液亏乏者,余常用菊花、麦冬、黄精等益气养阴润燥。
冬季气候寒冷,人们又常饮水较少,血液易粘易稠,血管易阻易塞,我常在辨证处方的基础上加用当归、鸡血藤等养血活血以疏通经脉,另外冬季由于机体肌肤腠理致密,内热常不易外散,外加人们常在冬季服食一些温补之品易生内热,故我认为在冬季不可过用温燥之品以防内火炽盛伤津耗液,也就是要注意常说的秋冬养阴。
四时气候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复杂而多变,临床还当注意非其时有其气之说,要根据适时气候的变化,以及患者居住生活小环境的气候变化,随时更换自己的治疗方药,不可苟于此例。
例如2011年春节过后,气候干燥,春生当暖,但暖中带有寒意。气虚阳不得生发,风寒束肺,燥邪伤肺,致咳嗽者较多。由于我未能仔细辩证,仍按平时的一般感冒咳嗽治疗,致使许多咳嗽未能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效果不佳就须要重新辩证,思己之过。经过自己的仔细观察,结合患者的症状和最近的气候特点,认为近日的咳嗽多为气阴两虚,风寒束肺,燥邪伤肺所致。症状特点为:咽喉略红,干痒而咳嗽,多为阵咳。舌质淡红,苔薄白,痰稀少不易咯出,咯出痰后略感舒服。发热、恶寒、头痛较轻,气管和肺部听诊无明显异常或呼吸音略粗糙,咳甚或时间较长者,多有咳嗽从较深部位发出的感觉。脉多浮弱而略数。由于患者多不愿意吃汤药,我用成药生脉饮治疗感觉效果不错。
2011年6月21日前后,由于天气炎热干燥,导致咽喉发炎而咳嗽者较多,但由于天热人们饮冷、开空调较频繁,导致寒湿亦瘀滞于咽喉。燥热、寒湿同时滞羁,因此用以往的二花、连翘、谷精草、鸡冠花、牛蒡子等清热解毒祛风热之品治疗,感觉不太对证,效果不太好。我用土茯苓为君清热解毒利湿而又无苦寒败胃之虞,配伍一些温阳扶正止咳之品治疗,感觉效果不错。基本方为:土茯苓、桔梗、当归、党参、射干、枳壳、益智仁、紫菀、冬花、甘草。寒湿甚者可加干姜、附子,嘱患者避风寒、慎冷饮,少开空调。患者不愿服中药者,除常规应用一些消炎、止咳药外,另外加用小儿清咽颗粒(无论大人小儿),效果也不错。
再如2012年2月16日,立春以来天气虽然一直较冷,但立春之后人体阳气似乎已经悄悄由内而升,以往的治疗感冒咳嗽之药似乎也不太对证,非简单地祛风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即可,临床既要祛除在表之寒邪还要照顾正在升发的春之阳气。我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感觉效果还不错。基础处方:桂枝、白芍、细辛、当归、益智仁、党参、杏仁、甘草。方用桂枝、白芍、细辛祛风解表散寒,当归、党参助春阳之升发,益智仁温阳健脾防患者有贪凉饮冷之嫌,杏仁宣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时灵活加减,如咽红加鸡冠花祛风清热,咽痛加射干清热利咽,脉沉弱加干姜、附子温阳益肾,咳甚加款冬花、五味子止咳,兼有鼻炎加辛夷、通草清热通窍,不思饮食加鸡内金、焦三仙健胃消食等。
2012年3月16日前后,天气转暖,疾病似乎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春天的临近,肝木之气开始升发,体内阳热之气开始显现,但冬之燥气似乎不愿离去,近几日之感冒发热、咳嗽者以上焦肺卫燥热为主,常用的谷精草、鸡冠花疏风散热已不太适合,故改用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芦根清热生津,干姜、益智仁温中蒸腾津液上承,当归、党参补肝健脾以助或顺应春木之气的升发,附子温补下焦不使下焦因阳热上蒸而空虚,杏仁宣肺止咳,再加对证配伍加减治疗无论高热、咳嗽效果不错。而2012年5月17日前后,连续多日的晴朗天气,气温在逐渐升高,但干燥的气温在升高的同时夹有一股寒气,大有秋高气爽的感觉。同样是外感咽喉发炎或发热或咳嗽,此段时间本该用清热解毒凉血一类的药,但我却用上了我常用来治疗秋燥的黄精。基本方:黄精、桔梗、当归、薄荷、益智仁、党参、枳壳、甘草,其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使用清热解毒凉血一类的药。2012年7月18日,按以往这几天应该潮湿闷热,以暑湿感冒多见,可近几日虽不能说是秋高气爽,但也甚感凉爽而无潮湿。患者暑湿感冒几乎不见,以泄泻、咳嗽为多,且多见肺卫气阴亏虚者,往常夏天我几乎不用的黄精现在却天天在用,甚者每方必用,而以往夏天常用的滑石粉、藿香、佩兰只是在前几天用了几天,现在却很少用的上。
显的四时气候变化人多能识,临床还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季节气候变化。本人四季常饮啤酒,由于啤酒质寒导致了几次咳嗽,但同样是因饮啤酒引起的咳嗽,在不同的时候因气候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治疗办法才得以使咳嗽较快的痊愈。2010年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干燥我用了糖拌大白菜温脾润肺以止咳,2011年春季气候干燥,春生当暖之时暖中带有寒意,我认为咳嗽是气阴两虚所致,饮啤酒只是诱因而已,我用生脉饮治愈了咳嗽,到2011年冬季气候寒冷但并不十分干燥,饮啤酒又外遇风寒而再次引起咳嗽,我咀嚼生姜数次后虽未停止饮啤酒但咳嗽治愈。需要说明的是在采取这些治疗措施之前都已按常规的习惯的方药治疗数日不见明显效果。

三.关于药物的用量
临床要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方药以及恰当得药物剂量,不要轻易减少或加大药物剂量。药物剂量过小“杯水车薪”不能得到治疗目的,剂量过大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浪费,对患者及医疗资源会产生不利影响。
药物选择合适用量就尤如我们做饭烹饪时添加食盐或作料,少则无味,多则变味,而各人的口味有不同又不可能要求统一的量。
就溶液、溶质、溶解度的问题而言,病人的能饮量,机体的耐受力都是有限的,煎药所用的水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溶液是有限的,在溶液不变且有限的情况下过多地加大溶质(药物)的量不可能增大溶液的溶解度,只会造成药物和患者经济的浪费,这也许就是现代许多人用特别大的量也不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的原因吧。
同时在处方选药时也不要刻意追求古人或他人的处方用量,因为古今之人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不同,古今之人的体质也就不同,对药物的耐受量也就不同,另外由于古今气候环境的变化,药物的品质也就不同,所以我们现在人的药物用量就不能和古人一样。
同样的现代人,由于南北地域及居住环境的不同,社会地位和生活饮食习惯不同,因此产生的体质及耐药性就不同,处方用药时也不可能选择同样的量。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气候环境的影响,及在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发生改变时用药亦当有所区别,更何况患者感邪有轻重,病程有长短的不同呢。
由于每个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处方的思路原则各有不同,所以处方时每个医生也不可能用相同的量。
健康是幸福的,节约是光荣的,浪费是可耻的,在我们提倡低碳生活的时代,在处方选药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用药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以及药物的质地和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不同,灵活选择合适的用法用量,勿不及,忌太过。

四.药物反应与配伍
无论何种药,味道如何,只要患者饮用时下咽顺利,无不良口感,乐意接受,此药一般多已对证。反之,患者下咽时感觉药物苦涩或有其他怪味,难以下咽,不愿再饮,或饮后欲吐者,只要不是药物质量问题,多为方不对证或饮不得法。多须重新审因辨证,更方易法,检查药物有无质量问题或是否抓错药。患者有呕吐或素体脾虚,做过胃切除手术者服药时可采取少量频饮的方法。
临床药物炒炭应用时,尽管只是把药物炒黑如炭而非使药物完全炭化,但我还是认为内服药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宜把药物炒炭应用,因为炭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且有吸附作用,生活中人们常用炭来净化水液,就是利用了炭的这种作用。药物炒碳后不但能破坏药物的本身成分,同时煎煮时不但自身成分不易析出,炒碳后与其他药物同煎时由于炭的吸附作用还会吸附其他药物已经析出的有效成分,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就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了吧。
临床常说的“血见碳即止”,恐怕也许就是炭的吸附作用所致的吧,然而机体血管内的血又怎么能见到体外的炭呢?外伤用炭粉可以止血,但未必就非要用药物之炭。我小时候在老家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有较小的外伤出血时家人就经常用棉花烧炭外敷来止血。消化道出血时服用医用炭片用炭止血,有时也可服用一些具有吸附、止血作用药物或其他物质烧制较好的炭粉,多不必煎煮。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诸血门》、清.张璐《张氏医通.诸血门》等止血也只是把乱发、棕榈、莲藕、荆芥穗、山栀、干姜等烧灰用,未见其把什么药炒炭用的。但药物烧灰后,其品质性能已全然发生了改变,恐其吸附止血作用不及炭粉,我也不主张这样应用。
再有,由于炭的强有力的吸附作用,药物炒炭后应用止血恐有留瘀之弊。
读《慎柔五书》始明白,人类自然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每张治病的处方中也应有自己的太阳。扶阳常能提高临床疗效,但扶阳未必皆要用附子、干姜。益智仁具有温阳健脾之功,临床在辨证处方的基础上加用益智仁或其他一二味补阳之品即能起到方中太阳的作用。以下各方中有用益智仁者如无特别指出均为此意。长夏季节气候潮湿不宜多用收涩之品,益智仁恐有涩湿之虞,我常用菟丝子代之,但我认为若虚寒重症者还是干姜、附子较好。
临床上正确应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灵活选药配伍组方对提高临床疗效很有帮助。我曾治疗一位每年春季发生唇炎,夏季自愈的老年患者。春为肝木主时,唇乃脾之属,根据她的发病季节和发病部位我认为是春季肝木旺盛横克脾土所致,至夏心火旺盛克制肝木,心火又为脾土之母,故唇炎自愈。我在清热解毒抗病毒(唇炎西医多认为是病毒所致)的基础上加用了疏肝的柴胡、当归,补脾的党参,结果很快治愈了她的多年唇炎。
 
第二节 常用药的经验发挥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百毒,中医中药的功效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工作劳动中不断发现总结出来的,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而非所谓的实验室,说中医是经验医学可能一点儿也不为过。勤读书,多临床,能有效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医者除要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临床经验教训外,还要不断总结自己的临床所见所得。我临床使用益智仁温阳补脾源自《慎柔五书》,秋石作为泌尿系感染的引经药是通过网络学习“任之堂主人”的临床经验得到的,谷精草治疗风热、伏热诸症是通过阅读《新中医》上河南中医学院一位教授老师发表的一篇有关谷精草治疗鼻窦炎的文章,受到启发并查阅有关中药方书,经过自己不断临床试用而成功的。鸡冠花治疗风热感冒、咽炎咳嗽是在临床治疗风热感冒、咽炎而兼有白带过多时发觉的。通经下乳方是在阅读《健康报》时,上面一篇文章说妇女乳汁清稀致小儿泄泻不断是因乳汁脂肪含量过高所致,受到启发改变了我对通乳的认识而产生的。芦根滋津养液,清肺泻热,又可利水渗湿,是在临床夏季治疗咽痛、发热、口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得到的。治疗鼻炎鼻粘膜红肿、鼻窦炎加用通草,口苦、口臭用丁香,得益于孙思邈《千金要方》。治咳嗽很少用桑白皮是读过《温病条辨》后而改变的……。
临床还有许多疑难病症一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而经过翻阅查找有关书籍或受到专家教授的启发可使患者得到满意的疗效。例如我治疗一位身凉汗出发热的患者,自己一直以为是寒证不敢用寒凉之品,但一直不能取得满意效果,直到翻阅《医学衷中参西录》后方悟此为热证,按《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说法需用大量石膏治疗,我不敢用石膏而只加用了少量知母以清热就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腿疼时一时效果不好,而受到西医治疗此证时用甘露醇脱水的启发,加用车前子后往往效果比不加用要好。
下面是我临床常用,且效果良好,而有别于其他方书的几味药。
谷精草不甚苦寒,有疏风散热、解表解毒、明目退翳的作用,可清伏热,除传统用于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眼生翳障外,用于治疗风热之邪引起的鼻炎、鼻窦炎、咽喉炎、感冒咳嗽等症,如无辨证的错误,其效果也非常好,且少有苦寒败胃之虞,为余临床治疗风热、伏热病之常选要药,临床凡见风热疾病或其他疾病兼有风热、伏热之象者均可配伍用之,但由于其清热之力较弱,且多走于上焦行于表,缺少祛痰、利湿的功能,故痰热、湿热、热毒炽盛者不宜用之,风热重症用之效果较差。
大麦芽健胃消食、理气疏肝,医所皆知,临床用于回乳者更是屡见不鲜。记得上学时学校教科书上说麦芽有回乳的作用,出学不久,现在忘记是从哪位老师口中听说还是从某本著作中看到,说炒麦芽有回乳的作用,生麦芽有催乳的作用。可我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试用,认为大麦芽无论生用炒用都无催乳的作用,并且哺乳期妇女在仍需哺乳的时间内不但煎药时不宜用麦芽,就连含有麦芽成分的诸如山楂丸、保和丸等所有中成药也不宜服用。但因麦芽有疏肝、回乳的作用,临床在治疗乳结、乳腺炎时配伍应用感觉效果不错。在有乳妇家属或本人前来索要麦芽回乳时,要生者给生者,要炒者给炒者,或无论生、炒遇到什么给什么。有遇不愿煎服者直接给予大山楂丸或保和丸等,让其嚼服,皆能起到回乳的作用。
鸡冠花甘、涩,性凉,可凉血止血,有止带、止痢的功效。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痢疾等病证,是一味妇科良药为众所周知。余临床所见,鸡冠花轻清上行走表而不甚苦寒,具有疏风散热、解毒利湿、解表热滋阴利咽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之咽喉炎、咳嗽等上焦病证,特别是一些素体脾胃虚寒不宜用苦寒之品,而有风热之症者用之更佳。其适应症表现为:咽喉红但不甚鲜明,咽部疼或仅有不适感,咳嗽虽盛但痰不太多且易咯出,肺部听诊多无明显异常,舌淡苔薄脉较弱,中医辨证肺部热象较轻而无痰热蕴盛者。热象明显、便秘、痰盛者不宜用之。
芦根味甘性寒,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透疹。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麻疹等。临床见芦根生津养液,清肺泻热,又可利水渗湿,滋阴而不助湿,利湿又不伤液,是夏季治疗湿热性病证的理想之品,用于治疗高热思饮而舌苔厚腻的湿热重症极佳。
生姜芳香辛辣,健脾胃,发汗解表,温中止呕,适用于外感风寒诸病症。临床见因感寒、饮冷而呃逆、打嗝、喉间痰鸣、腹痛泄泻者,咀嚼口服生姜有很好的疗效,因用冷水洗头或感受外寒引起头皮、发梢疼痛不可近者,我常劝患者用生姜熬水洗头,效果较好。我曾因饮冷受寒而痰鸣咳嗽,在服多种中成药、西药效果都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咀嚼吞咽几次生姜后痊愈。
益智仁味辛性温,有温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暖脾止泻、摄唾等功效,临床主要用于脾肾虚寒引起的腹痛腹泻、五更泄泻,肾气虚寒导致的小便频数、遗尿、遗精,脾虚多涎等病症。随着近几年火神派的兴起,临床治疗注重扶阳的医者越来越多,而临床扶阳者多以善用重用附子、干姜、肉桂为能事,余读《慎柔五书》后始明白,益智仁为温脾益肾扶阳之佳品,临床能起到扶阳的作用,且无附子那样的毒副作用。
甘草甘,平,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临床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等多种病症,而更多的用于缓解调和药物的毒性、烈性。余通过网络学习,临床用于治疗老年性阴道炎,既可清热解毒又可益气补脾,扶正而祛邪,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山萸肉酸甘性温,补益肝肾、涩精固脱、收敛止汗是其常见功用,然山萸肉味酸补肝,性温生热,色红亦可变生火热,药用其皮肉可使其走表而具有升发之性,我用于治疗春季阳虚阳热升发不及者,常获良效。春季阳虚,肝木之气虚而不旺,生灵疏泄升发不及者主要表现为:气候当暖而寒气久久不能移出,时暖乍寒,患病者多见舌淡、脉弱,外感、内伤诸病不易速愈等。
狗脊补督脉之气,骨碎补补骨中之气。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3-12-2 12:01 编辑

第三节 小议中成药的应用
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中医中药的重视,临床单方、验方不断浮出,制药商为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每年都有新的中成药出现,可谓琳琅满目、层出不穷,其新剂型的出现更是受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同。临床使用中成药者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抗生素滥用的现象,但随之而来的不加辨证的滥用现象一点也不亚于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临床经常有患者对我说“上次我用这个药效果好,你还给我用这个吧”,或直接到药房购买使用,也不管不问这次的疾病是否与上次完全一样。西医生及患者家属不懂辨证,按照药物说明书拿来使用还有情可原,而有些中医师临床也不加辨证,随波逐流随手就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西医生。这对祖国医药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不说,同时也埋下了较多的安全隐患。
近几年随着中成药注射剂的增多,诸如鱼腥草、双黄连、丹香注射液等各种不良反应的报道频现各类媒体,因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而打官司者大有人在,国家也频频取消了一些中成药在临床的应用。而在这些所谓的不良反应中我个人认为除制作工艺和药材质量引起外,更多的是因不加辨证地滥用所致。殊不知中成药的临床使用也应遵循中医之理论规律辨证使用,不能成为拿来主义者。如机体本已虚寒本应应用一些温阳助火之品,而你却用了双黄连清热解毒,本须温补心肾之阳的冠心病你却用丹香注射液来活血开窍扩张血管,这些不出现“不良反应”才怪呢。
界定不良反应针对不同的个体要区别对待,现将我个人临床常用的一些中成药简述如下:
一、 感冒类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主要成分是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纵观全方虽谓清热颗粒,实清热之力较弱,而疏散风寒之力较甚,适用于风寒感冒而兼有燥热者,症见流鼻涕,打喷嚏,头疼身痛,发热不甚,咽略红而干者。风热、暑湿感冒不宜用,不能一见感冒咳嗽咽痛就用其清热。
2.消炎退热颗粒主要成分是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全方清热解毒作用较强,兼有凉血消肿的作用,用于风热感冒轻症。症见咽喉淡红不甚痛或仅有不适之感,其红不甚鲜明或鲜红但有浮而无根的感觉,流鼻涕,打喷嚏较少,可有发热或咳嗽,舌淡红苔薄,脉浮略数。亦可用于热邪引起的单纯的急、慢性咽喉炎或咽喉炎引起的咳嗽等症,风寒、暑湿感冒,脾胃虚寒,里热者不宜用,风热重症及热毒炽盛者用之效果较差。不能因其有“退热”二字而认为是退烧之药,在临床经常有患者反问我“我又不烧,为什么给用这种退热药”,要说它退烧也只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烧之症。
3.双黄连口服液或颗粒、注射液主要成分是金银花、黄芩、连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疏风解表的作用较弱,用于热在上焦在表者或风热较甚而见有火毒者。症见咽喉红肿疼痛较甚或伴有溃疡斑点,或有扁桃体肿大,口苦略干、咳嗽、发热,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略洪较数。风寒、暑湿感冒,脾胃虚寒者不宜用,发热兼有泄泻者慎用。用于治疗热邪在表的手足口病、黄水疮、口角炎效果不错,里热重症热在中、下焦者不宜用。
4.清热解毒口服液主要成分是石膏、金银花、玄参、地黄、连翘、栀子、甜地丁、黄芩、龙胆、板蓝根、知母、麦冬,清热解毒作用较强,且可滋阴养液凉血,用于风热感冒而阳明热毒炽盛者。症见咽喉红肿疼痛,烦躁,口渴鼻干,或有高热,牙龈、淋巴结肿痛,扁桃体肿大,便秘,舌红苔厚,脉洪实。风寒、暑湿感冒,脾胃虚寒者不宜用,发热兼有泄泻者慎用,风热轻症、热在上焦而非阳明者不宜用之。
5.感冒退热颗粒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蓝根、连翘、拳参,清热解毒凉血作用胜于消炎退热颗粒,所清之热仍以在上在表为主但较消炎退热颗粒偏里,清内热不及清热解毒口服液且一般不用于清阳明之热,清在上在表之热不及双黄连口服液或颗粒,而疏风解表、清热凉血作用强于前两者。用于风热感冒重证,热毒炽盛兼有血热之象者。症见咽喉漫红其色较深,有从深部发出之感,咽肿痛而干,或伴有高热,便秘,咳嗽,扁桃体肿大,舌红苔白或黄,脉洪略数。亦可用于热邪炽盛引起的单纯的咽喉炎、扁桃体肿大疼痛者。风寒、暑湿感冒,脾胃虚寒者不宜用,发热兼有泄泻者慎用,风热轻症用之恐有过用苦寒之嫌,我女儿就曾因过用之而引起寒敝热蕴而发斑。临床不可一见感冒发热不问寒热虚实便用之。
6.喉痛灵颗粒主要成分是水牛角浓缩粉、野菊花、板蓝根、荆芥穗,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凉血。凉血作用胜于感冒退热颗粒,用于夏季外感,热毒燥盛而兼血热之气营两燔者。症见咽喉鲜红、疼痛,干渴思冷饮,便秘,舌红苔薄,脉洪数,或有高热、发斑、隐疹等出血倾向。风寒、暑湿感冒,脾胃虚寒,脉弱、便溏者不宜用,阳明热毒炽盛者不宜用,热邪在表未有营血之象者不宜用,不可因其名喉痛灵便一见有咽喉疼痛不加辨证就用之。
7.夏桑菊颗粒主要成分是夏枯草、野菊花、桑叶,其主要作用是疏风散热,清肝明目,用于肝经风热之热毒炽盛,咽喉发炎,眼结膜炎者。症见咽喉红肿疼痛,口苦,目赤,眼结膜红热痒痛而多眵,或有高热,便秘,舌红苔薄,脉数。风寒、暑湿感冒,脾胃虚寒,年老体弱,阳虚便溏者不宜用,单纯的风热感冒无肝经热象者亦不宜用,其他诸如阳明、中焦、下焦之热也不宜用之。
8.板蓝根颗粒主要成分是板蓝根,其作用是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曾一度成为人们用于抗病毒的必备良药。临床主要用于热郁肺胃之症。症见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咽燥,便秘,或有发热、颈部淋巴、腮腺肿大疼痛,舌红苔薄,脉略数。风寒、暑湿感冒,脾胃虚寒,年老体弱,泄泻者不宜用。腮腺炎、水痘、斑疹用之效果较好。
9.小儿清咽颗粒主要成分是玄参、蒲公英、牛蒡子、薄荷、蝉蜕、板蓝根、连翘、牡丹皮、青黛。清热解表,解毒利咽,其清热作用胜于消炎退热颗粒而不及感冒退热颗粒,清热祛风解表作用胜于两者,用于外感风热或热在上焦肺卫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音哑,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苔薄,脉略数,无论大人小儿均可用之,不必忌其小儿清咽之名。风寒、暑湿感冒,脾胃虚寒腹痛者不宜用,小儿咽喉发炎又兼泄泻者亦可用。
10.午时茶颗粒主要成分是苍术、柴胡、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广藿香、前胡、连翘、陈皮、山楂、枳实、炒麦芽、甘草、桔梗、紫苏叶、厚朴、红茶、炒六神曲,主要作用是祛风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冷饮食积的暑湿感冒之症,为长夏主要用药之一。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厚苔腻脉儒弱。长夏季节无论何病凡须解表、化湿和中者均可用之,特别是贪凉饮冷者更是必用之品,其作用不亚于藿香正气水(丸、颗粒),且口感较好患者乐意接受,其他季节无暑湿、内伤冷饮症状者一般不宜用。风热、湿热感冒不宜用,风寒感冒内兼里热者不宜用。
11.小儿热速清糖浆主要成分是柴胡、黄芩、葛根、水牛角、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大黄,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泻火,用于内热炽盛兼外感风热者,或中医常说的感冒之半表半里证。症见高热头痛、口渴口苦、咽喉红肿疼痛,大便秘结小便少,舌红苔黄厚,脉数,或伴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风寒、暑湿感冒,脾胃虚寒,脉弱便溏者不宜用,风热感冒之热在表在卫不兼内热者也不宜用。
……
二、 止咳类中成药
1.复方枇杷止咳颗粒主要成分是川贝母、枇杷叶、桔梗、薄荷脑,功能疏风止咳祛痰,用于治疗一般的伤风感冒无明显寒热症状之咳嗽。表现为咳嗽,痰液清稀不甚粘而较少,无明显流鼻涕,打喷嚏的症状,咽喉不红或略红,气管、肺部听诊无明显异常,无发热或少有发热,舌淡苔薄脉浮缓。有明显寒热症状之咳嗽用之效果欠佳,肺气虚、肺燥或肺之痰热壅盛者亦不宜用之,临床不能但见咳嗽拿来便用。
2.神奇枇杷止咳颗粒主要成分是枇杷叶、罂粟壳、百部、白前、桑白皮、桔梗、薄荷脑,功能止咳化痰且有较明显的清肺泻热的作用,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兼有肺热咳嗽轻症者。症见咳嗽较重而有痰,流鼻涕、打喷嚏的症状较少见,咽喉略红或干,气管、肺部听诊呼吸音有明显增强的感觉,有时可听到少量痰鸣音,舌淡红苔薄脉浮。风寒咳嗽无肺热者不宜用,肺虚者不宜用,肺热较重痰热壅盛、肺燥者用之欠佳,内有罂粟壳小儿应少用或不用。
3.莱阳梨止咳颗粒主要成分是莱阳梨、麻黄、杏仁、桔梗、远志、北沙参、百合、薄荷脑,功能镇咳祛痰平喘,用于秋冬季节肺燥肺热伤风感冒咳嗽,痰多而粘稠不易咳出者。症见咳嗽有痰而粘稠不易咳出,咽喉略红或干而思饮,夜间尤甚,气管、肺部听诊呼吸音可有明显增强的感觉,有时可听到少量痰鸣音,舌淡红苔薄干,脉浮。风寒咳嗽无肺燥热者不宜用,痰热壅盛者用之欠佳,长夏暑湿感冒咳嗽不宜用,风热感冒或热在肺卫引起的咳嗽不宜用。
4.复方罗汉果止咳颗粒主要成分是罗汉果、桑白皮、百部、枇杷叶、白前、桔梗,功能清热泻肺、镇咳祛痰,其清肺热作用胜于莱阳梨止咳颗粒,但滋肺养津作用不及之,用于治疗肺燥肺热津亏之咳嗽较好。症见咳嗽有痰而较粘稠或咽干痰少思饮水,鼻干,咽喉略红,气管、肺部听诊呼吸音略有增强的感觉,大便干,舌淡红苔薄干,脉浮缓。肺气虚、风寒咳嗽无肺燥热者不宜用,痰热壅盛者用之效果欠佳,长夏暑湿感冒咳嗽不宜用,风热在表无肺燥热之咳嗽也不宜用。
5.感冒咳嗽颗粒主要成分是金银花、枇杷叶、百部、桔梗、天花粉、桉油,功能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或热在肺卫之咳嗽。症见头痛、发热,咳嗽有痰,咽喉红痛,鼻干思饮,气管、肺部听诊呼吸音略有增强,大便干,舌淡红苔薄干,脉浮略数。春或初夏用之较多,肺气虚、风寒咳嗽者不宜用,痰热壅盛者用之效果欠佳,长夏暑湿感冒咳嗽不宜用,脾胃虚寒、年老体弱、泄泻者不宜用,肺燥之咳无肺卫热象者不宜用。
6.西(藏)青果颗粒主要成分是藏青果,功能清热利咽生津,用于治疗阴虚内热伤津所致之咽干、咽痛之咳嗽。症见咽红、咽干,咳嗽无痰,常欲饮水,气管、肺部听诊多无明显异常,大便干,舌淡红苔薄干,脉浮略数。肺气虚、风寒咳嗽者不宜用,痰热壅盛者不宜用,长夏暑湿感冒咳嗽不宜用,风热感冒不见津伤者不宜用,肺热肺燥之咳嗽用之效果不及川贝清肺糖浆。用于治疗热灼津伤之慢性咽喉炎效果较好。
7.川贝清肺糖浆主要成分是枇杷叶、苦杏仁、川贝母、麦冬、地黄、甘草、桔梗、薄荷,具有清肺热、滋肺阴、润肺燥,止咳化痰的作用,用于治疗肺热肺燥之干咳兼咽干、咽痛者。表现为咽红干或痛,咳嗽无痰或痰少,可有发热、便干,气管、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增强或有干罗音,舌淡红苔薄干,脉浮略数。风寒、痰湿咳嗽者不宜用,痰热壅盛者用之欠佳,长夏暑湿感冒咳嗽不宜用。用于治疗肺热肺阴虚之慢性咽炎效果较好,肺燥、咽干兼有流鼻涕、打喷嚏的外感症状时也可用之。肺气虚,脾胃虚寒者慎用,肺燥兼泄泻或泄泻导致肺燥时可用之。
8.急支糖浆主要成分是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具有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而咽喉、气管或支气管发炎,中医辨证属肺燥肺热之咳嗽。症见咳嗽有痰而粘稠或咽干痰少思饮水,鼻干,咽喉红痛,气管、肺部听诊呼吸音增强或有干啰音,大便干,舌淡红苔薄干,脉略洪数,可有头痛、发热的外感症状。肺气虚、风寒咳嗽无肺燥热者不宜用,脾胃虚寒者不宜用,治疗痰热壅肺重症不及三蛇胆川贝糖浆,清肺泄热消除气管、支气管炎症胜于川贝清肺糖浆但润肺燥不及之。临床也可用于治疗肺热、肺燥之慢性咽喉炎证。
9.三蛇胆川贝糖浆主要成分是蛇胆汁、川贝母、桑白皮、麻黄、枇杷叶、桔梗、牛白藤、白薇、肿节风、百部、薄荷油,其清热化痰作用较强,可润肺止咳。用于治疗痰热壅肺或春夏燥热伤肺及血之支气管炎、肺炎咳嗽。症见咳嗽有痰而粘稠不易咯出,鼻干痛,咽喉红痛,气管、肺部听诊呼吸音增强或有痰鸣音,大便多干,舌红苔薄干或厚黄,脉略洪数,可有头痛、发热、哮喘的症状。肺气虚、风寒咳嗽无肺燥热者不宜用,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不宜用,肺之痰热壅盛而兼有风热在表者用之不及小儿肺热咳喘颗粒。
10.小儿清肺化痰颗粒主要成分是麻黄、石膏、苦杏仁、前胡、黄芩、炒紫苏子、葶苈子、竹茹,功能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用于治疗肺热炽盛兼外感而引起的咳嗽痰喘。症见头痛、发热,咳嗽有痰,气喘,咽喉红痛不甚,流鼻涕,气管、肺部听诊呼吸音增强或有湿罗音,大便干,舌淡红苔薄干,脉浮略数。肺气虚、风寒无肺热咳嗽者不宜用,脾胃虚寒、泄泻者不宜用,肺热兼风热在表者用之不及小儿咳喘灵颗粒,肺热炽盛兼肺燥时用之不及糖浆类。
11.小儿咳喘灵颗粒主要成分是麻黄、石膏、苦杏仁、瓜蒌、板蓝根、金银花、甘草,功能清热祛痰、宣肺止咳。其化痰、平喘作用不及小儿清肺化痰颗粒,清热解毒之力胜之。用于治疗风热外感之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热咳嗽。症见头痛、发热,咳嗽有痰,气喘,咽喉红痛,流鼻涕,气管、肺部听诊呼吸音增强或有干罗音,舌淡红苔薄干,脉浮略数。肺气虚、风寒无肺热咳嗽者不宜用,脾胃虚寒者不宜用,用于痰热壅肺重症时其效不及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或三蛇胆川贝糖浆。
12.小儿肺热咳喘颗粒主要成分是麻黄、生石膏、苦杏仁、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知母、黄芩、麦冬、鱼腥草、甘草,功能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其功用胜于小儿咳喘灵颗粒。用于感冒、支气管炎属痰热壅肺证者。症见小儿头痛、发热,咳嗽痰喘气促,咽喉红肿疼痛,口渴但因有痰不甚思饮,小便少大便硬或久不大便,舌红、苔黄腻,脉洪实,气管、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湿罗音。风寒闭肺、内伤久咳者不适用,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不宜用,风热在表之咳嗽不宜用。
13.风寒咳嗽颗粒主要成分是陈皮、生姜、法半夏、青皮、苦杏仁、麻黄、紫苏叶、五味子、桑白皮、炙甘草,功能宣肺散寒、祛痰止咳,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喘。症见头痛鼻塞、痰多咳嗽、胸闷气喘,气管、肺部听诊常无异常,咽喉不甚红,舌淡,苔薄,脉浮或弱。风热咳嗽、阴虚肺燥口干,痰热壅盛者不宜用。过用苦寒(包括抗生素)之品而引起的咳嗽,患者不愿服汤药时也可权宜用之,长夏贪凉饮冷引起的咳嗽可用之。
……
止咳类中成药虽很多,但由于四季气候的不同,机体各方面会有不同的变化,根据四季特点使用中成药止咳时长夏季节由于气候湿润宜用颗粒剂,秋冬肺燥宜用糖浆、口服液之类,但这也不是绝对,仍因根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及当时的气候特点和患者的生活环境全面考虑,认真辨证,仔细斟酌而选用。
三、 治疗脾胃消化功能的中成药
1.健胃消食片主要成分是太子参、陈皮、山药、炒麦芽、山楂,功能健胃消食。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但其治疗脾胃气阴两虚者较好,而治疗脾胃气阳虚所致的食积则效果欠佳。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口粘,舌质红苔薄或光剥无苔,脉较弱者。
2.保和丸(颗粒)主要成分是焦山楂、炒六神曲、制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炒莱菔子、炒麦芽,功能消食、导滞、和胃,用于治疗单纯的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而无明显的脾胃虚弱之象者,反之脾胃虚弱有食积者用之则不及人参健脾之类。
3.四味脾胃舒颗粒主要成分是茯苓、鸡屎藤、山楂、陈皮,功能健脾和胃消食止痛,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兼有湿热淤积所致的慢性胃炎引起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疼痛,或伤食腹泻,小儿疳积等症,是治疗各种急慢性胃炎的理想之药,但消食积不及保和丸(颗粒)。
临床常用中成药数以千、万计,不可能一一列举,临床医生也不可能用到所有的中成药,但总之不能只看药物说明书或仅根据药名而不加辨证地随意应用,要看药物的药物组成及其功效和病人的实际情况,在辨证无误的基础上灵活选择适合病人的中成药。不加辨证的应用只会导致更多的不良后果,从而损伤中医、中药之名誉,导致世人对中医、中药的不信任。
 
第四节 关于成方的应用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先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诊疗疾病的宝贵经验,其中方书、医案的留世为我们临床提供了许多可直接对证应用的成方成药,经方更是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然而临床具体如何应用成方成药则众说纷纭,有主张完全按方书记载应用者,有主张临床按患者的具体情况单用、合用成方或灵活加减应用者,更有终身不用成方者。我认为古方未必适宜今人,甲人适宜之方乙人用之未必有效,南方常有之方北方也许根本不可用,本次治愈疾病之方也许下次用之毫无效果,临床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初学医者由于临床经验亏乏,针对具体病症还不可能做到灵活加减,当以照搬应用成方为主,而当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之时,我们要学习古人的识病之理,组方之原则、规律、机理,一般要根据患者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其具体病症和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有成方可用时加减应用成方,无成方可用时又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苦思冥想,在辨证识病无误的情况下,就诸药之性能按古人之组方原理组成更适合就诊患者的新方,而针对那些变一味药,增减一点儿药量就可改变整方之意者要斟酌增减,当然这主要是针对一些经方而言。当自己临床已达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之时,又可不必顾及什么经方、成方,针对患者的病症了如指掌,诸药之功效性能归经心中了了时,可信手拈来即成对证之方,甚者可为后人留下诸多组方之理、有用之方。
纵观历史还未曾见有完全照搬应用前人之成方而成为流芳百世的明医者。
 
这么好的文章为什么不给出版,期待李老师的大作能够早日付梓啊!!!
 
本帖最后由 醫道宗源 于 2013-11-17 14:20 编辑

说理太多,不炫目,不花巧,所以恐怕出版社会以为市场可能不火吧……

好东西,不出版可惜了。呵呵,市场决定一切啊。
 
几十年的经验,好宝贝呀!学习,慢慢学!谢谢李老师分享!
 
中篇 常见疾病的治疗
第一章 感冒
感冒虽为临床常见疾病,几乎每位患者及其家属都敢随意拿药来治疗,大药房的出现,医保卡的便利,非处方药的大量上市更为患者提供了诸多方便,但包括医生在内每次都能轻松彻底治愈也非易事。人们习惯把感冒分成风寒、风热来治疗,然而临床真正的单纯风寒、风热感冒并不多见,受季节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感冒现象,不能简单地分成风寒、风热来治疗。如春夏之交以风热感冒多见,长夏气候闷热以暑湿感冒多见,湿热感冒四季常有,秋季以燥热感冒为多,而冬季感冒以内热外寒的寒包火现象为多,但通常多为内有积热外受风寒、风热时邪的内外合邪的表里同病证,且因热性炎上内热多在上焦肺卫,中焦者次之,下焦较少见。
春季气温偏高,风多,一般当以风热感冒为多,但2011年春季气温虽然不是很低,可热中常带有凉意,且维持时间较长,其时的感冒也与往常不一样,多表现为口干,咽红、咽痒咳嗽,痰不甚多,流鼻涕,头痛、发热、恶寒较轻,用以往的治疗方法效果常不明显。我用谷精草、鸡冠花疏风清热解表为君药,减去苦寒凉血的大青叶,配伍桔梗、当归、党参、益智仁、甘草,再根据兼证适当配伍加减治疗,感觉效果不错。同时其他疾病在此时见有咽红、咽干而无高热者也用谷精草、鸡冠花为君药配伍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还有人们习惯认为感冒就是打喷嚏、流鼻涕,一旦仅有其他症状出现时就不认为是感冒。然而临床有许多感冒并没有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也许打喷嚏、流鼻涕只是鼻炎而已。有的仅表现为头痛,这种头痛常为跳痛,痛甚时可有眼泪流出,患者多按偏头痛治疗或怀疑自己是脑血管病;有的仅表现为厌食、呕吐,这种情况常以小儿多见,见于中老年者多诉说胃脘不适,常按胃肠病治疗;有的仅表现为浑身酸痛,或表现为精神欠佳,这种情况无论是受寒感冒亦或温热感冒,测量体温多偏高;有的仅表现为胸闷、心悸,这种情况患者多兼有咽喉炎,……。
2010年春季天气较冷,有好多病人因各种不适而就诊,经过认真检查后我认为是感冒所致,而病人觉得没有打喷嚏、流鼻涕,没有发热咳嗽多不认为是感冒,当我说出是感冒时患者多会反问“我不打喷嚏、不流鼻涕怎么会是感冒”?好像只有打喷嚏、流鼻涕时才是感冒。我虽然做了多方面的解释,但仍常有人对我的诊断产生怀疑而扭头就走。曾有一位40岁的女病人来复诊,说是吃了我的药后感觉效果不错而来复诊,她就是前几天因为身体无力、精神欠佳一月余,听别人说是惊吓所致前来要求针刺四缝治疗的,我诊断后认为是感冒而勉强服药的。一天下午又有一位59岁的女病人因感觉心里不好受,胃脘部不适怀疑是冠心病前来就诊,我检查后认为是劳累着急外感风热感冒所致,经多方解释虽勉强开药,但还是未见抓药而走人。还曾有一位老年患者,胃脘不适,呕吐,胃镜检查有轻微胃炎,按胃炎治疗近一月,又是输液又是吃药不见好转,我接诊后经过仔细检查据其有口苦、反复发热、脉浮弦等症状,诊断为感冒,患者本人及其随同的几位家属不认同,嘿嘿一笑不辞而别。如果我的诊断真是错误的也就罢了,反之病人不知道又要走多少冤枉路,花多少冤枉钱,受多少冤枉罪,深感痛惜。
临床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医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超高的鉴别诊断能力,以及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其诊断和治疗能够取得病人的信任非常重要,而要取得病人的信任除必要的有效沟通外,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治疗水平,提高疗效减少误诊也是取得病人信任的必要手段。
如果我们重新学习一下小柴胡汤证也许对此会有更深的理解。

单纯的风寒感冒葱、姜汤服之即可,或有适合桂枝、麻黄汤证者可参考仲景《伤寒论》辨证治疗,而多数感冒的治疗常须清上焦内热、散表邪,表里双解。且临床不可过用苦寒免寒凝敝邪,也不可过发其汗而伤阳,或使大汗淋漓,阳随汗脱而休克。
临床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人们治疗感冒习惯应用清开灵、双黄连以及过多应用抗生素等苦寒之品,由于有内热并常兼有炎症适当应用这些是可以的,但过多应用就会导致寒凝邪滞,使感冒久治不愈。过用苦寒患者常表现为胸闷、气短,或感觉胸前食道部位寒凉,咳痰清稀寒凉,舌淡白,苔薄,脉弱。临床所见此种病例多亦,此时应停用一切寒凉之品,特别是不可再输注具有寒冷性质的抗生素。处方可加用干姜、附子、益智仁等温热之物。临床曾遇到一位总感觉胸前胸骨柄周围疼痛,痛时感觉两臂发麻,不能俯卧,俯卧时痛甚,疑为软骨炎,但多方检查未发现症结所在。我怀疑即是过用苦寒之品,寒凝气滞所致,可惜患者对我的诊断有怀疑,不让我治疗。
发热多为感冒的常见症状但非感冒所独有,临床不能一见发热就认为是感冒,应该结合其他症状认真辨证,然后对证治疗。在热不甚高的时候一般不用退热药。须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人在身体无病的时候由于体内缺少水分也会引起发热,治疗只须补充水分即可。此种情况一般多发生在高热的夏季和在高温下作业的人,体温虽高但无畏寒的感觉,除高热心烦、口干、小便短少大便秘结外很少有其它兼症,但必须与其他疾病鉴别清楚以免误诊。我的一位同行朋友曾在夏天突发高热,输液用头孢曲松钠治疗三天后仍不见效,问我再用什么消炎药治疗好,我询问其症状除高热外无咽痛、咳嗽、畏寒或其它什么有临床诊断价值的表现,直说“不要再用什么消炎药,回去多喝水,输一瓶葡萄糖就可以了,或者可以加一支能量合剂”。果不然第二天告诉我说不烧了。
过用或错用药物有时也会导致机体发热,此时应当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同时进行必要而认真的鉴别诊断。我有一位同学就因为劳累过度而导致胸闷、气短、头晕,到医院后诊断为心肌炎,同时按心肌炎住院,进行了两个疗程的治疗。因为是劳累过度所致,休息几天输点儿就会好转,因此治疗开始几天还感觉可以,后来随着用药的增多不断有新的症状出现,不断进行各方面检查和更改药物,抗生素用了不少,最后导致连续几天早上9:00~10:00开始输液,11:00以后开始高烧40°,下午4:00~5:00以后高热慢慢减退,夜间身凉,却检查不出原因所在。我听说后认为是过量用药所致,但自己不能左右医生的治疗,果断建议其马上出院,并停用一切药物,多喝白开水,或只输葡萄糖、氯化钾、能量合剂之类营养品。然其总怀疑自己有病不愿停药,更担心自己回家后高烧怎么办,未听我言继续用药,当然继续发烧了。直到一天发热后身体变的冰凉才又给我打电话,我还是建议其停药多喝开水并马上出院,而且声称“如你再不出院我将拿着花圈来看你”,不得已停药两天,两天未烧。然而还总怀疑自己心肌炎未愈,又继续用药,当然又继续发烧了。当时还骗我说已经出院。又继续发烧两天后不得已才出院,出院后仅三天一切几乎完全正常。
临床人们常有用冰块或冷毛巾降温的习惯,我不赞成这种做法。因为体温较高的时候降温需要机体腠理疏松毛孔开放,而使用冰块或冷毛巾冰敷会因寒性收引而使腠理紧束毛孔关闭,以致内热不易散发而影响体温下降的速度。我也不赞成小儿使用酒精擦浴降温,这和小儿不宜服用含酒精的饮品一个道理。
感冒畏寒与素体阳虚之畏寒不同,素体阳虚之畏寒得衣覆被或近火即可减轻,而感冒之畏寒不因这些而减轻,甚至体温越高畏寒越严重且常伴有关节或浑身酸痛。

现代医学临床常说的胃肠型感冒与我们中医所说的“霍乱”多相似,可用藿香正气散来加减治疗,我小时候在老家人们常有针刺上下嘴唇放血治疗的习惯,效果不错。胃肠型感冒有呕吐、泄泻的症状,普通感冒在高热或有食积或脾胃受寒时也可能会出现呕吐的现象。胃肠型感冒常有不洁饮食及受寒的病史,其呕吐、泄泻常伴有腹痛、汗出等症状,其舌质常淡苔多白腻,脉常较濡弱。普通感冒的呕吐常有暴饮暴食或过多食用不易消化食物的病史,头痛,体温常较高,皮肤燥热,舌质红苔薄黄或厚腻,脉多洪大而较数。要注意鉴别。
 
1. 常见感冒
常见感冒临床常表现为头痛、鼻塞、流鼻涕、咽红而疼痛、口苦不欲饮食,常伴有发热、畏寒、关节酸痛或浑身疼痛、咳嗽等症,多舌质多淡红,苔薄,脉常略浮数。临床不说患者体质,单感邪部位、性质、程度不同,临床就会有不同的侧重表现,即使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在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症状出现。一般感受风邪且较轻者多嗓子痒得厉害常伴有咳嗽,而感受寒邪且在上在表者多以头痛为主或有发热,感受热邪且较易入里者一般以发热、身痛、咽痛多见。邪在肺卫以寒为主者多鼻塞、流鼻涕,以热邪为主者多发热、咽喉疼痛,当然我说的只是一般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常见感冒的治疗常须内清里热或温阳,外散所感之实邪,表里双解。
常见感冒方:柴胡 黄芩 枳壳 半夏 茯苓 党参 益智仁 桔梗 薄荷 甘草。
方取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之意内清里热外解表邪,方用柴胡、黄芩清热和解表里为君,枳壳、半夏、茯苓、桔梗、薄荷理气渗湿、疏风散热,疏理沟通表里气机,党参益气、益智仁温阳健脾扶正助邪外出,甘草调和诸药。临床壮实之人可减党参,素体脾虚多病者可加白术、山药温阳益气健脾,偏于风寒有畏寒、流清涕者以细辛易薄荷加生姜疏风散寒解表,头疼甚者可加藁本、蔓荆子解表止痛,身体困重兼有湿邪者可加羌活、苍术芳香化湿解表,素体阴虚者减枳壳、半夏可加生地、麦冬、山药滋阴养液健脾,高热者可加芦根、生地、知母、石膏滋阴养液清热降温并嘱患者多饮水,咳嗽可加紫菀、杏仁宣肺止咳,痰多加贝母化痰止咳,咽喉红疼者加元参、大青叶、射干清热解毒止痛,咽干、口渴、背沉加桂枝、葛根滋阴养津温阳通络,舌苔厚腻湿阻脾胃者可加藿香、佩兰、苍术等芳香化湿健脾,寒邪内侵便溏者可加赤石脂、白扁豆、干姜温阳祛寒涩肠止泻,内热盛便秘者可加大黄泻热通便,舌淡苔薄脉沉弱下焦虚寒者无论外感属寒属热均可加干姜、附子温补下焦。嘱患者忌辛辣,慎风寒,宜清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3-12-2 18:20 编辑

2.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一年四季可见,但以春季为甚。为风热时邪侵袭机体肺卫之表所致,邪多在表,少有入里者。
临床常表现为头痛、身疼无力、咽喉红肿疼痛或扁桃体肿大,有时伴有发热、咳嗽、口干口苦,脉多浮数,舌多红苔常薄略黄,一般无流鼻涕、打喷嚏、汗出、畏寒的症状,有时听诊可见气管呼吸音增强。因邪在表,其主要病机是邪阻体表之经络,使肌表之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见头痛、身疼无力,或邪阻,气血壅滞不畅而生热,致使咽喉红肿疼痛或扁桃体肿大,热邪郁肺时可见咳嗽无痰或少痰,风热灼津伤液则口干口苦。
据其病因病机,风热感冒的治疗当疏风散热解表,祛邪以疏通肌表之经络,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以解除症状,恢复健康。
风热感冒虽有热邪,但治疗用药不可过于苦寒,防败脾伤胃而损正。热病,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也不可过发其汗而损伤津液。嘱患者多饮水,忌辛辣,慎风寒,避免过度劳累。
又由于现代人贪凉饮冷者较多,治感冒时习用较多的抗生素、清热解毒之品,常易使中焦、下焦变得虚寒,故尽管有表热,清热解表之时亦务要根据情况不忘温中暖下,要在辨证识病矣。
风热感冒方:谷精草 桔梗 薄荷 细辛 当归党参 大青叶 益智仁 枳壳 甘草。
方以谷精草、桔梗、薄荷、大青叶、细辛疏风散热解表为主,用益智仁温脾阳防前药的苦寒败脾之弊,当归养血防风热之邪伤津耗液,党参益气扶正,枳壳疏理气机以利祛邪,甘草调和诸药同时具有清热之功。临床兼咳嗽者可加紫菀、川贝母、杏仁、麦冬等润肺止咳,扁桃体肿大疼痛者可加连翘、牛蒡子、元参、射干、山豆根等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口干者可加葛根、麦冬、知母、花粉等滋阴养液,若在秋季可加菊花润燥,高热口渴者加石膏、知母、芦根等清热养液退热,兼有内热炽盛便秘者可加大黄、芒硝通便存阴,体虚者可加黄芪、山药健脾益气,舌苔厚腻兼有湿邪者可加佩兰、白蔻仁醒脾祛湿,舌淡脉濡弱者加干姜、附子温中以驱邪,有阴虚表现者加黄精、沙参或太子参等益气滋阴。
 
3.暑湿感冒
暑湿感冒为长夏暑湿季节的常见疾病,由于气候潮湿闷热,湿性粘滞常不利于周身气血的运行,此时人们又常喜食冷饮,易伤脾败胃,脾败胃伤失其正常运化功能又不利于湿邪的正常排泄。祛湿不远温,而此时人又多贪凉,喜欢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生活、工作、学习,寒主收引也不利于湿邪的祛除,湿郁肌表而阻络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感冒症状。常表现为头晕、身困乏力,肌肤有粘腻感,易出汗,纳呆,有时伴有高热不退或低热经久不解,舌质多淡苔常腻,脉多濡弱而沉。
暑湿感冒,治疗当芳香化湿、温中醒脾以解暑,并通利三焦以利于湿邪的排泄。嘱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水,忌辛辣,慎饮冷忌贪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高温下户外活动。同时暑湿季节由于腠理疏松更应谨避风寒外袭,夜间或午睡避免当风而卧,房间空调温度不宜过低,要常通风,避免空调病的发生。
暑湿感冒方:滑石粉 藿香 佩兰 益智仁 羌活 生薏仁 菟丝子 甘草。
滑石粉有很好的清热利湿解暑的作用,名方“六一散”至今应用不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一年夏天我的一位同学得了暑湿感冒,吃了许多感冒药不太见效,问我吃什么药。我想暑湿感冒还是用中药好,但考虑到他煎药不方便,就说:“你先用一点滑石粉泡水喝看怎么样”。第二天告诉我差不多好了。
方用滑石粉清热利湿解暑,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醒脾解暑,配羌活温阳祛湿解表,疏利三焦气机给湿邪以出路,生薏仁、益智仁、菟丝子温阳健脾利湿助运化以解脾困,甘草调和诸药但不宜多用。暑能伤气,如果临床辨证有气虚的表现可适当加用茯苓、白扁豆、沙参等益气健脾利湿祛湿之品;暑热还能伤津耗液,如果辨证有津液溃乏之象,尽管有湿邪的存在也应加用沙参、知母、麦冬、芦根等滋阴养液益气之品;有高热者可加芦根、石膏、知母、沙参等滋阴养液以退热,同时要补充足够的水分;由于贪凉而感风寒者加细辛解表散寒,饮冷伤脾胃寒者可加干姜温中,有泄泻者可加白扁豆、葛根、赤石脂益气涩肠止泻,舌苔厚腻不思饮食者可加白蔻仁、焦三仙祛湿健脾消食,汗多亡阳身凉者要及时添加附子、干姜回阳救逆。
 
4.湿热感冒
湿热感冒四季常见以长夏为多。治湿不远温,清热有碍祛湿,又湿性粘滞,故普遍认为湿热感冒为诸多感冒中较为难治的一种。湿热之邪常可阻滞于机体许多部位,而以影响中焦脾胃为多见。机体素有湿热,复感外邪,外邪郁闭湿热熏蒸,三焦枢机不利或机体直接外感湿热之邪,邪阻肌表之经络,机体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诸多的病理症状,病位常较偏里。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胀,发热经久不退,体倦身困,咽红,口干苦或粘腻,常不思饮食,大便常干或泄泻而不爽,溺黄而少,舌质多红舌苔常厚腻,脉常滑实等。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湿疏利三焦为主,并结合兼症及四时气候的不同辨证治疗,一般无须解表,淡渗利湿、芳香化湿也较少用之。脾主运化健脾有利于祛湿,湿邪又常困脾,故健脾是治疗湿热证不可缺少的常用治法。因湿性粘滞常不易速除,苦寒有碍祛湿,苦寒易伤脾,故不可过用苦寒之品。嘱患者忌辛辣戒烟酒,多饮水,饮食以清淡为主忌贪凉过食冷饮。
茵陈清热又能利湿且不甚苦寒是治疗湿热感冒之常用良药,芦根养液清热利湿是治疗湿热感冒高热之佳品。
湿热感冒方:柴胡 黄芩 茵陈 藿香 枳壳 半夏 生地 当归 益智仁 甘草。
方用柴胡、黄芩、茵陈清热解毒利湿,藿香芳香醒脾化湿;枳壳、半夏理气化湿疏利三焦气机以利于药达病所及湿邪的排泄;湿热多能伤津耗液易致血热,故加生地、当归清热凉血、滋阴养液以扶正,但量不宜大;治湿不远温,益智仁温阳可防苦寒败脾之弊又可健脾以祛湿,湿除则热易散;甘草调和诸药量亦不宜过大。
临床患者高热咽红或有口渴者可加芦根滋阴养液利湿退热,外感湿热虽高热但舌淡、脉濡弱下焦虚寒者可加附子、干姜温阳化湿不必惧其热,若有便溏者可加菟丝子、白扁豆、黄连温阳健脾利湿止泻,高热便秘者除加芦根外可减益智仁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以急下存阴,内有湿热外有畏寒、流涕表症者可加羌活、细辛、苍术化湿解表,素体偏虚者可加沙参、白术、生薏仁益气健脾利湿,舌苔厚腻不思饮食湿阻中焦碍脾者可加草果、白蔻仁芳香化湿醒脾,湿阻于表头痛甚者可加藁本、佩兰祛湿止痛,湿热淤阻小便不利者可加滑石粉、车前草清热利湿,湿热伤脾碍胃饮食欠佳者可加鸡内金、焦三仙、厚朴健脾消食,口苦口粘腻者可加少量丁香辟恶祛邪温脾胃。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