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3/10/18
- 帖子
- 135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16
李荣伟老师的大作《“迎春阁”医述》,我整篇都下载了,我的整理是共344页。拜读完了,真乃一部不可多得的好著作,简值是中医的百科全书。它包含了中医的基础、诊断、内科学、临床学、方剂学及中药学;更重要的还有就是治未病的养生及医德,人生的感悟和为人之道等等,可见李老师在其中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在此,首先感慨的是李老师的侮人不健的精神,华夏论坛中我乃一无名小卒(等级:初涉华夏),李老师都喜欢与我交流,让我学到不少的知识及道理。我们这里也有一个医术还可以的中医,三十来岁,大学毕业后开始在药店干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开诊所。可惜的是,利欲熏心,人太“小气”,不大方,太有点小家了。连开给病号的处方都藏着掖着,不让看。也从不与人交流,独来独往,更谈不上去教别人,这样的人有何更大发展呢?
相比之下,李老师就不同,他给我回复中这样写:“咱常说:一个人不属于他自己,他属于周围需要他的人,一个人死后伤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周围需要他的人,不要轻易伤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身体)。”“咱不作鞠躬尽瘁者,咱也不会舍生忘死,累死自己咱不干。一切泰然处之,随心所欲。呵呵,不成名,不为利,傻子,就是咱。嘿嘿。 ”当然他是这样说,如果现实中的老师也是这样的言行一致的为人,那么太令人肃然起敬了,不折不扣的大医。当然, 老师将还未出版的书无私的奉献出来,本身就是大仁大义。
我常这样认为,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将所学的东西教给别人。一方面孟子有云:“善政者得人才,善教者得人心。”教给别人,也是自己将自己的所学深化及复习的最佳机会,教别人教得越多自己反而学得越快越好。另一面老子的《道德经》也有云:“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即是说,天地之所以能天长地久,是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生存的。一个人在这世上太渺小,团队的力量才是战无不胜,得有点团队精神。更何况孔子也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嘛。良莠不齐是中医的现状,“半桶水”的庸医太多了,他们只是追求一时的利益,不惜以病人的身体当“白老鼠”。如果多几个象李老师样的好中医来对后辈作师传,那我们的中医才会后继有人。
当然,我只略懂得一点点的中医知识,水平有限,不敢对李老师的大作作学术上的更深评价。只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不何之处,还望指正:
1. 整书的医理及病分析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无论对错,大胆提出来,这点是非常难得的。
2. 下篇似乎比上中篇写得都好,特别是临床的个案写得不错。但我觉得如果把这些病案渗入到上中篇的各种医理分析中并作分类会更好、更有说服力。要知道象我们这类人(或者是更多的读者),无论是初出茅庐的科班出身者也好,业余自学中医的也好,乡村的郎中也好,缺乏的是临床个案及经验。这样,整体上书就有更大的可读性。
3. 老师太注重“益智仁”(全书一共有295处提到)这味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为何不用桂枝或肉桂?好想知道其药性发挥得如何?
4. 老师的经方使用有点偏少,经方用药少,效果大。为何不多用呢?
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还望见谅。其余的待我的中医学识再深一层,再作感悟。呵……。
在此,首先感慨的是李老师的侮人不健的精神,华夏论坛中我乃一无名小卒(等级:初涉华夏),李老师都喜欢与我交流,让我学到不少的知识及道理。我们这里也有一个医术还可以的中医,三十来岁,大学毕业后开始在药店干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开诊所。可惜的是,利欲熏心,人太“小气”,不大方,太有点小家了。连开给病号的处方都藏着掖着,不让看。也从不与人交流,独来独往,更谈不上去教别人,这样的人有何更大发展呢?
相比之下,李老师就不同,他给我回复中这样写:“咱常说:一个人不属于他自己,他属于周围需要他的人,一个人死后伤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周围需要他的人,不要轻易伤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身体)。”“咱不作鞠躬尽瘁者,咱也不会舍生忘死,累死自己咱不干。一切泰然处之,随心所欲。呵呵,不成名,不为利,傻子,就是咱。嘿嘿。 ”当然他是这样说,如果现实中的老师也是这样的言行一致的为人,那么太令人肃然起敬了,不折不扣的大医。当然, 老师将还未出版的书无私的奉献出来,本身就是大仁大义。
我常这样认为,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将所学的东西教给别人。一方面孟子有云:“善政者得人才,善教者得人心。”教给别人,也是自己将自己的所学深化及复习的最佳机会,教别人教得越多自己反而学得越快越好。另一面老子的《道德经》也有云:“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即是说,天地之所以能天长地久,是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生存的。一个人在这世上太渺小,团队的力量才是战无不胜,得有点团队精神。更何况孔子也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嘛。良莠不齐是中医的现状,“半桶水”的庸医太多了,他们只是追求一时的利益,不惜以病人的身体当“白老鼠”。如果多几个象李老师样的好中医来对后辈作师传,那我们的中医才会后继有人。
当然,我只略懂得一点点的中医知识,水平有限,不敢对李老师的大作作学术上的更深评价。只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不何之处,还望指正:
1. 整书的医理及病分析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无论对错,大胆提出来,这点是非常难得的。
2. 下篇似乎比上中篇写得都好,特别是临床的个案写得不错。但我觉得如果把这些病案渗入到上中篇的各种医理分析中并作分类会更好、更有说服力。要知道象我们这类人(或者是更多的读者),无论是初出茅庐的科班出身者也好,业余自学中医的也好,乡村的郎中也好,缺乏的是临床个案及经验。这样,整体上书就有更大的可读性。
3. 老师太注重“益智仁”(全书一共有295处提到)这味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为何不用桂枝或肉桂?好想知道其药性发挥得如何?
4. 老师的经方使用有点偏少,经方用药少,效果大。为何不多用呢?
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还望见谅。其余的待我的中医学识再深一层,再作感悟。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