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治病之精髓----“通”(连载)

第六章 通血脉
快乐郎中 09:33:57
我一般认为,脊椎病多是因督脉气虚所致,以前多从舒经活血、祛风除湿治疗,现多以补督为主。
金华烟云 09:34:36
有道理
金华烟云 09:34:49
舒经活络是暂时缓解
金华烟云 09:35:09
会加速动脉硬化
快乐郎中 09:36:31
舒经活络怎么会加速动脉硬化呢?

金华烟云 09:39:24
因为血管扩张,就像弹黄的弹性拉长了,就会损伤弹性一样。
金华烟云 09:40:57
脊椎病多是因督脉气虚所致,一般颈部你用什么处方?葛根汤合什么?
快乐郎中 09:40:50
舒经活络会使血管扩张吗?
快乐郎中 09:41:26
补督我的主药是狗脊。
金华烟云 09:42:07
那当然,因为我西药活血的注射剂用得多,感觉到的。
快乐郎中 09:43:12
西药活血当不同于中医药活血。
金华烟云 09:47:10
也有道理
金华烟云 09:47:44
你是随证用药,不是抓主方的?
快乐郎中 09:48:09
中医活血,作用在血,西医活血作用在血管。
快乐郎中 09:48:43
在我的脑里没有什么主方。
金华烟云 09:49:05
你一点,还真有意思!
金华烟云 09:49:21
哦!
快乐郎中 09:49:28
哦!怎么了?
金华烟云 09:51:05
我们学习的时候是先抓住主方的
金华烟云 09:51:32
西医和中医理论不一样,很多时候是要去别的
金华烟云 09:52:13
郭志辰的升降观念你理解吗?
金华烟云 09:52:37

快乐郎中 09:53:15
别人的东西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关键是是否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临床。
金华烟云 09:53:59
明白!我这人很好奇的。
9:53:56
您拒绝接收“聊天后的回复.doc”(25.00KB),文件传输失败。

金华烟云 09:54:54
这个文档是我对上述病人的建议,你不喜欢看?
快乐郎中 09:55:06
我觉得你的上进心极强。不是,我已看过了。
金华烟云 09:55:45

快乐郎中 09:56:27
看过以后才拒绝的。
金华烟云 09:57:02
没关系,你喜欢用药,我喜欢用语言来改善病人的生活习性。
快乐郎中 09:58:50
“你喜欢用药,我喜欢用语言来改善病人的生活习性”,也许是对我的误解,我是能不用药就尽量不用的。当然有些时候也的考虑经济效益。

金华烟云 10:03:49
我知道,我们都是凭着自己的本性在生活,你觉得我的建议有问题吗?
快乐郎中 10:03:48
没。
金华烟云 10:04:15
哈哈……
快乐郎中 10:04:12
我喜欢呵呵。
金华烟云 10:04:57
跟你聊天就是开心!我出诊一下
快乐郎中 10:04:58
好的。
我不知道舒经活络药到底会不会加速动脉的硬化,但中医生用西药所谓的扩张血管药来舒经活络,应该是不及中医药的。西医药扩张血管活血作用在血管,中医活血作用在于血液本身,当然中医药也可以通过益气活血而进一步改善血管、血管壁的作用。
《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人体的血管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道路一样,它担当着向身体各个部位运送各种营养物质及把身体代谢谢废物清除出体外的任务。如果某条“道路’交通不畅,就会导致某些营养物质不能及时送达,废物不能及时清除,结果造成人体组织器官功能出现严重障碍。
血脉不通百病乃生,无论你走在大街上还是其他任何的通风场所,如果你见到一位坐着或站着还要打瞌睡都能睡着的人,当然不是工作劳累、熬夜的那一种,也排出午睡、春困的可能,那么他一定是脑部血液循环不好了,脑部血脉不十分通畅了,血脂高、血液粘稠、脑动脉硬化了,不用做CT,不用查血脂就会知道的。如果是在一个密闭或通风不好的地方见到这种现象,那就应该另当别论了,因为那极有可能是因环境缺氧导致的了,属内外气体交换的问题了。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全身血脉四通八达,通血脉是治疗诸多病症的关键所在。通血脉既包括体循环之血脉,也包括内循环之血脉,既指现代医学之血脉,也包括祖国传统医学所言之血脉,非单指脑血管、心血管等的血脉。
“脉者血之府也”, 气血在经络中运行而在络脉中实现其生理功能。脉不仅是容纳血液的器官,同时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是其主要功能,通血脉首先要保证脉管的完整无损。
 
第一节 益气养血通血脉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即气的统摄和推动能保证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故通血常须益气。
心主身之血脉,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通过循行周身逐级细化的脉络系统输布于脏腑百骸,故通血脉还要有心功能正常的保证。
通血脉之益气养血不同于通气血之益气养血,通血脉通的目的主要是维持气血运行的管道的通畅,益气养血通血脉是为了解决血脉不荣不通的问题。通气血之益气养血的目的可能只作用于血脉中的血液,是为了保持血液的有效循环量和足够的推动力。
气虚血虚导致的血脉不通常见症状有:面色晄白,肌肤干燥,气短乏力、胸闷气喘,四肢不温,四肢末端或肌肤遇寒易疼痛,舌淡苔薄、脉虚涩。
益气养血当首选八珍汤并在审因辨证的基础上适当加减,或根据患者的体质、四时气候变化、生活环境的不同另选更适合的方药。
 
第二节 活血祛瘀通血脉
活血祛瘀是解决血脉被瘀阻的问题,目的在通血脉,使血脉变得通畅无瘀阻,犹如疏导交通、清除路障,或清除疏通河道中的杂物使其变得通畅,活血祛瘀通血脉是解决瘀血的问题。下面谈的活血通血则作用在血,目的在于让血变得不再粘稠,易于流行,犹如改变路上通行车辆、水道中舟船的结构性状,使宽者变窄、粗者变细、方者变圆、稠者变稀等使其变得适应路况、河道,利于通过较窄的路、河段,活血祛瘀通是解决血瘀的问题。瘀血和血瘀当有不同。此处的活血祛瘀作用还在于血脉的管壁,目的在于清除管壁上的附着物,疏通管壁壁内的血液循环,恢复管壁的韧性弹性,使血脉变得通畅,利于血脉对血液的束缚和血液的流通,就犹如在修路阔路、疏通拓展河道,使气血运行的通道变得平坦宽敞,利于通行。
瘀血所致血脉不通的临床常见症状根据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常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瘀血阻滞头部脉络可见脑溢血、脑血栓、脑梗死等,瘀血阻滞于颈动脉可见脑部缺血的症状;瘀血阻滞于肺部可见肺栓塞梗死,瘀血阻滞心脏部位可见心肌梗死,瘀血阻滞于大肠小肠可见肠坏死,瘀血阻滞于下肢可见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血栓以下部位冰凉而疼痛等。
瘀血所致血脉不通的临床治疗以活血祛瘀为主。
 
第三节 温经散寒通血脉
《素问.举痛论篇》:“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说明疼痛的机理包括“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个方面,但寒邪侵袭,主要造成血脉凝泣,以“不通”为主。
一天下午门诊来了一位40岁的女性患者,言:面部、四肢瘀肿胀闷不舒,遇热、高温时加重,且以面部为甚,已4~5个月了,多方治疗无效,各项检查无异常,下肢瘀肿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后有时可缓解,月经量较多而无血块儿,或仅有少量血块儿,白带不多,口干,睡眠较差,饮食、二便尚可,以往无重大疾病史。复言有受寒病史,意欲浑身出一阵汗方觉痛快,无畏寒现象。刻诊见:面部膀肿、晄白而略显黄,四肢、躯干瘀肿不甚,舌淡而瘦小,无瘀紫斑块儿,舌苔薄白,咽略红,腭后部有一黄色区域,眼睑脉络淡白,脉弱无涩象。
根据患者的诉说以及刻诊检查分析认为:患者诸症是因感受寒邪,寒凝使血脉闭阻欠通畅所致。血脉闭阻欠通,气血、水湿运行不畅而发生血脉淤堵现象,导致面部、四肢瘀肿胀闷而不舒,血液、水湿遇热遇温则运行加速,而血脉并没有因外界气温的升高而变的通畅,或虽有变化而仍不能满足达到血液、水湿通畅运行的须要,血液、水湿运行愈加不畅,故症状加重。舌为心之苗,舌体淡而瘦小说明淤堵只在血脉而未入内脏,舌无瘀紫斑、脉不涩说明只是脉管发生紧束不畅而血液未因寒而变的瘀滞,患者不畏寒说明寒在血脉而不在表,脉弱、面色晄白、眼睑脉络淡白说明患者有气血亏虚的现象。患者腭后部有一黄色区域可能是患者长期食用一黄色奶粉类保健品有关。汗出寒解故患者意欲浑身出一阵汗方觉痛快。
治疗当温阳益气散寒以通血脉。方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生薏仁益气健脾以运化水湿、血液,益智仁、麻黄温阳通阳以发汗散寒,地龙、通草活血利湿通血脉,当归温而活血补血引诸药归血脉,枳壳、香附疏理气机使药能达病所、邪能有出路,甘草调和诸药。三剂,水煎服,以观后效。
三日后患者复诊,问:“用药后感觉怎么样”?回答:“还那样,还难受”。看其面色没那么晄白,精神较好,自认为辨证无误,用药尚精当,怎么会无效呢?反问:“用药后一点儿效果都没有?用药后有什么不良反应吗”?回答:“用药后腋下、前额微微出了点儿汗,今天中午到菜棚干活还是那么难受”。“脸还那么肿?腿还那么淤”? “脸不怎么肿了,腿没那么淤了,口不很干了”。复查舌质舌苔无明显变化,脉较缓和。
根据患者的回答及进一步的检查分析认为,腋下、前额微微汗出,说明邪有外出的征象,脸肿、腿淤减轻,精神佳、脉和缓说明药已对证,现当继续通阳、调和营卫、沟通表里,引邪外出。方用谷精草清伏热,打通上焦,桂枝、白芍、细辛、当归温阳,调和营卫通表里,党参、山药、益智仁温阳健脾扶正以祛邪,枳壳疏理气机,通草、地龙活血通络,使机体气血通畅而有利于寒邪的外出,甘草调和诸药。再三剂善后。
 
第四节 清热利湿通血脉

第五节 理气解郁通血脉

第六节 健脾除湿通血脉
健脾可以生化气血,补充脉道内气血的不足,有力推动气血的运行。血脉的管壁是平滑肌,属肌肉组织,脾主肌肉,健脾有助于恢复管壁的韧性弹性。
 
第七章通脉络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外而体表肌腠、四肢百骸,内而五脏六腑,呈网状分布,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主要有渗濡灌注、沟通表里经脉、贯通营卫、津血互渗等作用。络脉一方面把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及携带的清气(氧气)充溢灌注到脏腑四肢百骸,发挥濡润营养作用;另一方面也带走各脏腑组织代谢谢的废物,避免了有毒物质的蓄积,因此脉络的末端同时也是营养代谢谢的处所。
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及过程,病理实质则为“不通”。络病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络脉的通畅,通络之治法各有不同,临床方药、针灸、推拿、按摩、刮痧,以及各种功能锻炼等,皆是通经脉脉络的主要手段,无不是以经脉脉络的通畅为主要的目的。
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药通络,络虚通补。
通脉络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活血祛瘀通络,活血祛瘀通络固然是通脉络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导致络病的原因不同,外加气候环境对疾病的影响,治疗还是要审症求因、辨证论治的呀。如,颈椎、腰椎病变,压迫神经,导致的头晕、手麻、腿疼等中医辨证属脉络不通者,治疗以补督脉之气为主。维生素B12缺乏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医辨证也当是脉络之病,治疗当以益气、养血、补肾为主,以通脉络。着风受凉引起的风痱症(末梢神经炎)治疗当温阳祛风散寒以通络。带状疱疹,丹毒引起的神经性疼痛,当清热解毒凉血通络以止痛。是年,家父由于长期坐诊,颈椎病发作,头晕手麻,回老家歇息,仰头看几天戏后,颈椎病不治自愈。
络脉循行于脏腑,形成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挥其生理功能以及与其他脏腑和外界的联系的。久病入络,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一味地龙或其它活血通络之品,当能提高原有的疗效。
清代著名治瘀大家王清任注重气血辨证,开创了补气通络之法。
 
第一节 祛外邪以通络
临床有些患者主诉感觉头晕胀,有时伴有乏力、胸闷、干呕、气短的症状,甚者头皮紧痛,有时发梢一触即痛,到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什么毛病,血压不高、颈椎无病、脑血流正常,更无脑瘤的踪迹,连续输几天液也不见好转,有时不治反而减轻了。有症状,检查出了疾病,患者就高兴或不怎么苦恼,现在有症状,查不出疾病,患者有可能怀疑医者的水平,也有可能怀疑自己有什么重病、不治之症,医生隐瞒不如实相告,苦恼、难眠、饮食不思。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自己有时也无能为力,甚是苦恼,后遇到的这样的患者多了就不得不认真思考了。
经过多年长时间的观察、摸索治疗,我认为这些患者都是头部头皮表层脉络不通所致。因为不是较大的血管病变,所以现代的医疗检查设备常不能发现疾病的所在。
导致头皮表层脉络不通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最常见的是淋雨、冷水洗头、汗出当风等寒邪所致,有明确致病史者常能欣然接受诊断和治疗,无明确致病史者对诊断常持怀疑,治疗或不接受或勉强试用。
这类疾病的治疗需要温经散寒通络,西医药常是无明显效果的,抗生素只属于滥用,我常用麻黄、桂枝类结合患者的其他情况,以及当时气候对患者的影响,辨证治疗。有不愿内服药者,就嘱患者用煎好的药液来洗头,有不愿煎药或不能忍受中药之气味者,就嘱其单煮生姜水来洗头。一般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中有一例患病多年的老年患者,因其用药不当,所服中药饮之即泻,泻如水样,不敢也不愿再服中药,遵医嘱,用生姜水洗头,一次即见效,两次后就又介绍其老伴儿来检查治疗它病了。一例成年女性患者在住院输液治疗40余天,症状不减,精神颓唐,行走无力,检查无果的情况下出院,我用谷精草、麻黄、桂枝、细辛、黄精、桔梗、益智仁、当归、党参、地龙、甘草等组方治疗,三剂大效。后家父接诊,改用小柴胡合桂枝汤加减治疗,5剂无明显效果,随继用前方。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酸楚、肿胀、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甚者僵硬、畸形,或累及内脏等为主要病症的外感疾病,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阻塞不通之意也,其病常反复发作,呈渐进性,病情重、病程长、缠绵难愈为其主要特点,治疗当祛风、散寒、除湿、活血以疏通经络,经络、血脉的疏通也有利于风寒湿诸邪的外出祛除。可以《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秦艽汤为主,养血荣筋,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审因辨证,加减治疗。
 
第二节 补气养血、解郁通络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气滞等气化失常皆可影响血液在脉络中的运行时速和状态,气滞血虚、血瘀可致络脉瘀阻,气虚运血无力也可引起络脉瘀阻。
气虚血虚,肌表脉络瘀阻,可表现为肌肤麻木、欠温,气虚血瘀者肌肤常有虫行感。
阻于心络则为胸痹心痛,阻于脑络则为中风,阻于肾络则为水肿等。
 
第三节 活血祛瘀通络
气血津液在脉络中运行,并通过脉络而滋润营养周身。由于各种原因,致气血凝滞不能畅行,可致脉络不通不畅,即瘀血是机体的病理产物,也是导致机体脉络不通的常见病因。
瘀血或血瘀阻滞肌表之脉络,可见患者肌表多处时不时表现出针刺样疼痛,或伴有瘙痒,抓挠常有血痕,且常经久难消。
脑中风的早期病在血脉,后期病多在络脉。
《本草便读》说:“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鸡血藤便为临床常用通络药。
 
第四节 化痰祛湿通络
络脉为津血互换的场所,络气郁滞,津血不能正常互换,输布代谢谢失常,津凝则为痰浊,津聚化为水湿。脾运失健水谷精微不从正化反聚为痰湿之邪,加之过食肥甘厚味愈滞脾运,化生痰湿。痰湿阻于脑络,则有神昏癫狂之变;痰湿流于四肢,则有麻痛痿废之患。
 
第五节 清热解郁祛毒通络
热邪入络煎熬气血亦可致络脉不通。脏腑组织代谢谢废物不能通过络脉排出体外而形成内毒。
急性脑梗死脑之脉络堵塞,代谢谢中止,毒性氧自由基、兴奋性神经毒等神经元毒性物质蓄积于局部脑组织中,损伤脑之气络功能与形体,使脑之高级中枢神经语言运动功能障碍而出现中风偏瘫、语言謇涩诸症。肾络瘀阻日久,水液代谢谢功能障碍,尿素氮、内生肌酐等毒性代谢谢产物滞留体内,上冲脑络则有昏愦之变,损伤脉络常见消化道出血,瘀阻化机出现严重贫血等。湿热袭入肝络,身目黄染,热毒滞络不解,向络息成积发展,同时氨类物质蓄积体内熏蒸脑络而致肝性昏迷。
湿热壅盛于关节脉络可见于现代的痛风。
 
第六节 通乳房乳络
清热解毒、理气解郁、活血祛瘀、化痰除湿等以上通络各法虽都是通乳络所常用或必须的,但由于乳房乳络的特殊性,故列专节加以叙述。
乳房属肝,肝主疏泄而藏血,妇人以血为用,肝气不疏气机不利,气血郁滞易导致乳络的不通;气郁生热或乳腺乳汁不畅,或妇人过食膏粱厚味等易致湿热内生而致乳络不通;气血亏虚运行不力也易致乳络不通。临床常见的乳结(乳腺小叶增生)、乳痈(乳腺炎)、乳岩(乳腺癌)、产后乳汁偏少等的治疗无不需要通乳通络。
乳结(乳腺小叶增生):多因妇人气机郁滞所致,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兼以活血祛瘀,常用药物有柴胡、枳壳、香附、郁金、菖蒲、瓜蒌、当归、青皮、贝母、半夏等。嘱患者调情志、戒烟酒、勿劳累。
乳痈(乳腺炎):多因乳腺乳汁郁滞所致,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兼以活血理气解郁,常用药物有二花、连翘、冬瓜子、败酱草、蒲公英、通草、枳壳、滑石粉、生地、丹皮、皂刺等。嘱患者调情志、戒烟酒、忌辛辣,勿过食膏粱厚味,哺乳期妇女在小儿不能及时吮尽乳汁时当及时人工排泄,免其壅滞生热。
乳岩(乳腺癌):乳岩的致病原因复杂,现已多采用手术治疗,本人临床接触较少,不敢多言,但总认为乳岩手术前后的治疗总离不开清热解毒祛痰通络,手术前当以清热祛痰为主兼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手术后当以健脾益气养血为主,兼以清热化湿通络。常须用的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山慈菇、三棱、莪术、当归、山药、鹿角霜、党参、黄芪、牡蛎等。调情志是预防疾病发生和病后辅助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必要手段。
产后乳汁偏少:多因产后气血亏虚或过食荤腥油腻之品,脾虚气血生化运行无力所致,治疗常须健脾益气化湿通乳,常用药物要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鹿角霜、王不留行、漏芦、路路通等。以往常用的穿山甲由于物价较高,穿山甲又属国家一级保护类动物,甲片最好勿用。产后妇女饮食易清淡,避免荤腥油腻暴饮过食。
 
小结:
河北吴以岭教授研究治疗络病可谓深到,本章所叙述内容好多是参考了吴教授的络病学的。
络脉为经脉之末络,不唯行于肌肤之表,脏腑、经脉等组织肌窍的内里,都有络脉的分布运行,犹如树有主干、分枝以及枝梢,也有主根及小的根系一样,治脏腑病不能只看到脏腑而忽略其内部之脉络的通畅与否。
 
第八章通气血津液
患者,女,48岁。自诉畏冷多年,不敢用热药,不敢用寒药,用热药则口舌生疮,用寒药泻火在身体怕冷更甚,久经治疗不愈。既往无重大病史,饮食不好,易泄泻,着急多,睡眠不好,血脂偏高,血压、血糖不高,已停经,无白带。刻诊见,舌质紫红,以红为主,舌苔薄近无,咽喉略红,脉弱,余无阳性体征。
辨证属气虚血瘀,病位在血。气虚血瘀,血液运行不畅,气血不能通过脉络达于、温煦肌表四末,肌表四末不得气血之滋养,不能抵御外寒而畏寒。用热药虽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但不能解决气虚血瘀的问题,血液运行欲加速,但血液瘀集而不能行,后推前堵,故瘀滞而生热火起。血不得温不行,用寒凉之药促进了血液的凝聚,四末更加得不到气血的滋养,故畏寒加重。
治疗当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气行血行,血行载气,使气血循行于四末而营养四末,提高四末的御寒能力,活血行血,血不瘀滞则火无所起。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2g、通草9g、益智仁9g、枳壳9g、土元9g、香附9g、山药15g、桂枝6g、甘草3g。
方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智仁温阳健脾益气以行血,当归养血活血,土元化瘀行血,枳壳、香附理气活血促进气血的运行,防血液的再次瘀阻。血行瘀阻必生湿,用通草通脉络、行瘀血、利水湿,用桂枝妙在通阳通络,引气血诸药达于四末,颐养四末。甘草调和诸药。
先用水煎三剂,常法口服,观察疗效。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保证。气血的运行不但为机体各脏腑组织、四肢、百骸、九窍带去应有的营养物质,带走各脏腑组织产生的废物,同时人体在疾病需要药物治疗时,气又是药液运行的动力,血液又是药液运行的载体。气血不足可以导致经络不畅,气血瘀滞也可以导致经络不通,经络不通,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机体各部难以得到气血之滋养,机体代谢谢废物难以排出体外,治疗药液难以到达治疗之病所,病邪也难以有路出逃。
气血津液岂可不通。
《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素问.五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论述了风寒之邪客于机体皮肤、血脉、足部而产生的不同症候,其病机均为气血运行不畅,未能正常回流所致。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在“病机十九条”后提出了总的治则“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说明了治疗时要根据病情而疏通气血,使其通畅条达。明.李中梓在《内经知要》注解为“疏其血气,非专以攻伐为事,或补之而血气方行,或温之而血气方和,或清之而血气方治,或通之而血气方调,正须随机应变,不得执一定之法,以应无穷之变也。此治虚实之大法,一部《内经》之关要也”。说明具体治法虽不同,其目的则均是使血气调畅,恢复其正常运行。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王耀帅,在《古代医家经验对艾灸温通作用研究的启示》(《中医杂志》2013年5月,第54卷,第九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恒温的内环境,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与源泉,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发挥功能,气血不足可以导致经络不畅,气血瘀滞也可以导致经络不通。通的意思应该是经脉、络脉、血脉传导信息通畅,物质流动通畅的状态,除了气血运行滑利这种物质的状态外,还可引申为经络的联系功能,经络各部分、各脏腑之间的联系通达正常,即功能和结构的正常状态”。
可见通气血,气血通,才可使机体经脉、络脉、血脉传导信息通畅,物质流动通畅,才可能使机体处于健康状态。
《素问.调经论篇》所说“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在养生、治疗上,用药应以温通为主,可辅以针灸、导引、按摩、热敷等,可使血气运行恢复正常,对于受寒后血脉凝泣的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
四时气候不同,人之居处环境不同,会对机体气血的流畅造成不同的影响,故通调气血当注重四时气候的变化和居之环境小气候的变化。
 
第一节 益气解郁通气血
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悱郁,诸病生焉。”百病皆生于气,气机调达,一气周流百骸疏通,气顺气通则百病不生。若气逆、气滞、气虚、气结等气机逆乱、血脉郁阻则会引发多种疾病而折寿。
人体的动脉血是鲜红的,静脉血是青紫的,现代临床监护要查患者的血氧饱和量、二氧化碳分压等,说明人体气是真实存在的,血能载气也是真实的,先人果不欺我。气能行血,血能载气,通气首当益气养血。
后天之本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血能载气。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肺脏是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肾主纳气为气之根,三焦为气血运行之通道,故通气当通调五脏六腑矣。
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古衍萍等在《四君子汤干预亚健康状态42例临床观察》(《新中医》2013年5月第45卷第5期)言:“亚健康状态以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一般属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现代医学认为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心里和社会压力加重造成脑力和体力的透支;人体自然衰老;饮食不规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和睡眠不足等;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期。”显然作者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因气虚所致的,或者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是气虚,然而笔者认为亚健康状态以气郁为主,气虚次之。临床所见到的气虚症状,是因气机郁滞,气无能到达而引起的假象。
1. 健脾益气,养血通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导)引之”。
2.调肺以通气
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肺脏是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3.疏肝以理气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心主血,血能载气,肾主纳气主温煦。三焦为气机运行之通道,故通气机、行气需要脏腑功能的协调来完成。
七情对气的影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闭。郁久生病,病久生郁。
4.温肾以纳气
5.养心血以载气
6.通三焦以行气血
三焦是气血生成与运行的通道,是气机升降出入之门户途径,三焦畅则气血畅,三焦郁滞则气血瘀滞,上焦郁滞则胸闷、气喘,胁痛、胁胀。中焦郁滞则胃满、腹胀,不思饮食。下焦郁滞则小腹胀满,二便开阖失司,女子月经不调。
 
第二节 养血活血通血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周流全身,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滋润的作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血流如水是活血,血流不畅要活血化瘀,即通血。
通血需要养血,就是要促进或增强脾胃的血液生化运输功能,补充血液,使有足够的血液生成并能有效参与循环,也就是要解决血虚的问题。通血要益气,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益气行血,就是要在保持血液的有效循环量的同时有足够的流动力,保持血液的流动性。通血要活血,“活血”主要是解决血液流速的异常。通血要祛瘀化瘀,就是要清除减少血液中的杂乱物质,保持血液的有效纯度,减少其发生瘀滞的机会,也就是要解决血液粘稠、淤积的问题。通血还要止血,止血就是要堵漏,以减少血液的外漏损耗问题。血热易溢,血寒易凝,通血还要注意解决血热、血寒的问题。过食膏粱厚味易生湿热,血瘀易生湿热,故通血又常虚清热利湿解血毒。
血液滋养五脏,是五脏功能的动力来源,而肺者,血液净化器也,肾者,血液垃圾处理场也,心者,血液运输中转站也,脾者,血液主产地也,肝者,血液贮藏派送地也,故调和五脏,增强或保持五脏、脏腑的功能正常,也是通调血液的必要手段。
1.健脾益气养血行血
通血的目的是要血行顺畅,周行而营养滋润全身各脏腑组织。要使血液运行顺畅除要保有足够的循环量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动力用于推动,而气血的来源在于脾胃的生化运输功能,故通血首要健脾胃。健脾胃既可促进血液的生成,又有利于推动血液的运行。养血还可以减少血液的粘稠,当然这主要用于气虚血虚的患者。
气虚血虚常因饮食失调、年老体弱、久病、劳累所致,常见临床症状有: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懒言,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食欲不振,常有虚热,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等。
治疗当健脾益气养血,方可用八珍汤、四物汤等加减。何首乌、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均为补血良品,临床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四时气候变化、兼症等辨证选用,切记补而勿滞。
2. 活血化瘀通血
血液粘稠、血液中杂质增多,气机郁滞等都可导致血瘀而畅行受阻,活血化瘀就是要清除减少血液中的杂乱物质,减轻血液的粘稠,恢复血液运行的顺畅。
血液粘稠常不同于血瘀,血液粘稠属于全血性的,常能导致血瘀的形成,属血瘀的一种。血瘀虽然也能影响到全身,但常是局部性的,多瘀滞与血脉的局部而影响局部或整体的功能变化。血液粘稠常因饮食、年老所致,有时候是临时性的,可能受周围环境或自身工作、饮食条件的限制所引起,由于机体有自身调节能力,常多饮水、休息即可,无须特殊的治疗。
血瘀常由气虚,气郁,气滞,血虚,痰浊,外伤,阴寒、湿热内盛所致,血瘀形成瘀血、血栓后,有时候药物常无能为力,多须手术取出,否则会影响到生命,或导致肢体的残废。瘀血形成后,久瘀脉道,易致机体反复出血。
血瘀的临床常见症状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肤微小血脉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胸闷、气短,运动乏力,妇女常见经闭、崩漏、月经不调,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等。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瘀血停留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但总以痛、紫、瘀、块、涩等为特点。
活血化瘀常用处方有:桃仁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等。常用药物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蒲黄、乳香、没药、地龙、虻虫、水蛭、大黄等。活血化瘀常同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清热、行气、攻下等治法配合使用。
3.清热解毒利湿、凉血通血
清热解毒利湿通血主要是解决血脂高,血热的问题。血热者常见:口舌干红,小便黄少,大便干硬,易鼻衄出血,手心、足心有红斑、瘙痒、脱皮或胀痛,脉常略数。
4.温阳解郁通血
温阳解郁通血主要是解决血郁血寒,或寒郁于血的问题。
一位14岁的女患者,崩漏多时,妇科检查无异常,迭进中西药而不能愈,已现贫血貌。以我以往的经验,认为月经异常,无论过多、过少、愆期、提前、痛经、闭经、崩漏等,多因过用寒凉,或贪凉饮冷、涉水淋雨等受寒所致。寒主收引,寒性凝滞为常理也,而本例患者无痛经,经来虽现崩漏但无血块儿,脉沉而极弱但未见紧、涩的现象,故不似寒凝血瘀。气不摄血、血热妄行、肝不统血等大家共知之事,虽未见前医之处方,恐诸医也未必不会想到吧?况经来准时,也未检得有气虚、血热、肝郁之象。久思,此当为寒郁所致。
患者经来之时,宫血外泄,宫口大开,而当经期已过,宫口当闭之时,由于寒邪郁滞于胞宫,再加年少肾气不固,影响胞宫的正常收涩功能,宫口难闭,经血不能回循常道而继续外泄,表现为崩漏或言愆期。
 
第三节 通津液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生成不足,或热灼津伤、津液无辜泄漏等,致津液亏乏,机体各脏腑组织会因此失其濡润,而不能正常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机体脏腑气机郁滞、三焦气机不利,三焦、经脉不通畅等,常导致机体津液的运行迟缓或停滞。津液不能正常运行,则易生痰饮、水湿等易致病之内邪。故通津液,一是要使津液有足够的保有量,二是要使津液能够正常运行。
一、健脾养胃促生成
二、清热泻火防损耗
三、益气摄津防泄漏
四、理气机、畅三焦保持津液的正常运行
 
小结:
气血痰饮壅滞则病生。
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不会壅滞,湍急的小河、潺潺的小溪也不会壅滞,而几近干涸的河流,无论大小的每个坑洼处,都是一种壅滞堵塞,即使是一个庞大的湖泊,只要不发生流动就是一种壅滞,故壅堵阻滞与否不在物质的多少,而在于其是否具有流动性。
通气血就在于使气血具有流动性,为其流动运行创造条件。
通气血要远离苦寒、慎用苦寒。
 
第九章 通治五脏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肺主气,司呼吸,为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朝百脉,肺通调水道,肺部不通,何以进行气体交换,何以进行通调水道,又何以完成朝百脉之能。心主血脉,主管全身血脉的运行,心不通,脉道不通,全身血液又何以运行,血不运行,全身各处又何以得到气血的润养,病邪又何以得到祛除。脾主运化,脾之运化道路不通,又何以能运化水湿及机体化生之气血。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情志,肝部之经脉不通,其藏血、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又何以完成。肾主水,司二阴之开阖,肾之经脉不通,前后二阴又如何得以正常之开阖。
 
第一节 肺脏病患的通治法
肺为华盖,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朝百脉,调畅气机,通调水道,是身体的第一道屏障,机体要抵抗外邪,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肺的功能来完成。肺一方面推动气血在经脉中运行为身体各部位,尤其是体表带去防御部队,另一方面肺开窍于鼻,每天的呼吸令鼻首先要接触到外界的冷暖空气、脏东西,易致肺的损伤。
肺是人体气机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呼出废气,吸入清气等,许多气体物质交换过程要在肺部靠肺的主气、司呼吸来完成。血脉中血液的运行需要心力的推动,而心脏运行血液的动力实来源于肺。你看,心脏每时每刻把带有污浊代谢谢产物、废弃物的紫黑色的静脉血,输送到肺脏,在肺部通过肺脏的内外物质交换通道,经过内外物质交换后,紫黑色的静脉血变成了带有各种营养物质的鲜红的动脉血,再回流入心脏,再由心脏的搏动而运行周流滋润全身各脏腑组织。故身体各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来源,以及代谢谢产物、废弃物的排出,无不与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有关。很多的运动方式都以调整呼吸为主要内容,在运动前要调整呼吸,在运动后还要静息待呼吸平稳,调整呼吸的作用就是让身体里气血运行的更有力量而平稳。肺朝百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肺脏组织脉络气机功能的调畅是全身各脏腑组织、经脉、四肢、百骸、九窍等气血流畅,得到气血滋润营养的保证之一。
又肺为机体御外之门户,责任重大,肺不宜受邪,但肺常易受邪。寒邪易闭肺,燥邪易伤肺,热邪易灼肺,湿邪易阻肺,痰湿易贮肺,肺气易损虚,肺阴易耗伤。忧易伤肺、悲易伤肺,忧悲则易使肺之气机郁滞,气机郁滞则难免气血瘀滞于肺。邪伤气郁血瘀,肺气闭阻郁滞,肺失宣发肃降,则气血运行不畅,可致患者咳嗽、胸闷、气喘、大便不畅、食欲不振、夜睡难眠等,肺失通调水道之功,可致患者身体的瘀肿等。
肺为娇脏,无论春夏秋冬我们要时刻注意保护肺脏,通调肺脏。保持肺脏组织脉络的通畅,及肺脏气机功能的调畅等。
鉴于肺脏本身的功能特点,以及易感之邪,通肺畅肺常须祛寒、润燥、清热、除湿、化痰、益气、养阴、解郁、化瘀等。
一、 散寒宣肺通肺
寒邪闭肺者,寒邪可闭于肺之表,寒邪可浸于肺之里。寒邪闭于肺之表者多为外感寒邪所致,临床常表现为:畏寒、肢冷,发热、咳嗽,痰液稀少,舌淡、苔少、脉浮或紧,面部有时有虚肿的现象。治疗当通阳发汗以解表,可选用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类方。
外感寒邪入里,或过用苦寒、饮冷贪凉等,寒邪浸于肺之里,临床常表现为:胸中感觉寒凉或感觉有寒气从胸部上冲而出咽喉,畏寒但很少有发热,咳嗽声低而无力,吐出的痰液稀而觉凉,舌淡或淡紫,苔少而可湿滑,脉弱而涩。治疗当温阳散寒以祛邪,可选用干姜、细辛、附子等四逆辈诸药。另,寒邪易致血瘀,气血瘀阻者可适当加用温阳活血化瘀之品。嘱患者常热饮,慎风寒,注意避免过用苦寒之品。
二、润燥通肺
肺喜润而恶燥,燥邪伤肺多为外燥所致,秋季多见。燥邪伤肺的临床常表现为:口燥,咽干咽红,喉易痒而咳嗽,痰少或无痰,二便少,肺部听诊可有干啰音,舌质淡红或红,苔少而燥,脉弱而略数。治疗可选用清燥救肺汤等,沙参、麦冬、五味子、川贝母等为常用之品。嘱患者多饮水,饮食清淡,避免辛辣、煎炸之物。
三、 疏风散热清肺通肺
外感风热之邪易灼肺,过食焙烤煎炸、辛辣之物,内生热邪易灼肺,过用温补之品也常生热而灼肺。热邪灼肺的临床常表现为:口燥口渴或口苦,咽干红而常疼痛,咳嗽痰少或多而粘稠,呼出热气或感觉鼻孔出热气。肺部听诊呼吸音增强,有时可见高热、胸闷、气喘等,大便常干硬或热极而溏泄,小便多黄少,舌质红,苔少或黄厚而燥,脉洪而数。
治疗当清肺泻热,兼滋阴养液,养肺阴固肺气。
肺热轻症可用《卫生宝鉴》加减泻白散加减,常用药如:桑白皮、地骨皮、百部、生地、黄芩等。肺热较重,或伴高热、气喘者可用张仲景《伤寒论》白虎汤滋阴养液清泻肺热,常用药如:石膏、知母、黄芩、芦根、大黄、生地、沙参等。
嘱患者忌辛辣,多饮水,戒烟酒,多歇息,清淡饮食,避免过食膏粱厚味,慎用温补。
四、祛湿化痰通肺
外感或内生湿邪阻肺的临床常表现为:胸闷气阻,咳嗽,痰稀,肺部听诊可有湿啰音或肺泡音,大便溏,小便清长,舌淡略胖,苔滑湿,脉滑弱等。外感湿邪者常兼有身困、身重、乏力,心烦的症状,内湿者多饮食欠佳、易泄泻等。无论内湿、外湿,治疗当健脾化湿渗湿、芳香燥湿等,可选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温病条辩》三仁汤等方加减。常用药如:党参、白术、苍术、茯苓、生薏仁、白扁豆、泽泻、藿香、佩兰、白蔻仁、滑石粉、半夏、厚朴等。治湿不远温,可适当加用蛇床子、巴戟天、干姜等温阳利湿之品。嘱患者忌冷饮,慎风寒,饮食宜清淡,慎用苦寒之品。
五、 清热祛痰通肺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热、脾虚,气郁、血瘀等外感、内生诸邪皆可生痰。痰邪贮肺的临床常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肺部听诊有痰鸣音、哮鸣音,患者常不能平卧,多舌胖、苔厚、脉弦或濡滑,饮食常欠佳。治疗以健脾祛痰化痰为主,并根据所兼之邪,及四时气候的变化灵活选方用药。常用药如:白芥子、葶苈子、苏子、莱菔子、半夏、枳实、杏仁、前胡、贝母等。脾虚者可加益气健脾之品,肺热痰黄者兼清肺泻热以化痰,痰液清稀兼有湿邪者燥湿以化痰。肾为痰之根,肾虚者兼温阳益肾以化痰;舌质瘀紫,肺有瘀阻之象者配以活血化瘀以祛痰;胸闷,气机郁阻气滞者理气解郁以祛痰,外感诸邪者随症辨证治之。方如《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证治准绳》涤痰汤等。
患者不宜食甜食,勿吸烟,避免外感邪气,避免膏粱厚味。
六、益气通肺
肺气虚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或素体气血亏虚者。肺气虚的临床常表现为:气短,乏力,面色无华,动则气喘,咳嗽声低而短,痰少而不易咯出,易外感,易出汗,舌淡、苔薄,脉弱而涩。治疗当益气养肺,方可用《幼幼新书》养肺汤和四君子汤加减。常用药如:党参、白术、山药、茯苓、黄芪、阿胶、款冬花、贝母、半夏、五味子等。嘱患者,少辛辣、戒烟酒,勤锻炼,慎风寒,避免熬夜等过度劳累。
七、养阴通肺
外感燥邪会伤肺阴,内有伏热会伤肺阴,肺阴伤也常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肺阴伤的临床常表现为:口燥口干,咽干咽红,干咳、痰少,有时可咳出少量血液或仅见少量血丝,舌质红绛,苔薄少津,五心烦热,便干,易盗汗,脉细涩而略数。治疗宜养阴润燥,降火止咳,方可选用《医方集解》百合固金丸。常用药如:百合、生地黄、当归、沙参、麦冬、天冬、五味子、川贝母、阿胶等。嘱患者忌辛辣,戒烟酒,多饮水,常食具有滋阴作用的新鲜水果等。
八、理气解郁通肺脉
忧、悲伤肺,忧愁、悲伤常致肺气郁滞闭阻,肺失宣发肃降,气机壅塞而逆乱。忧、悲肺气郁滞的临床常表现为:胸闷气堵善叹息,胸肋或胸背疼痛可游动,咳嗽无痰,咽喉不利如鲠,不思饮食,入睡较难,大便常不爽,舌淡苔少或腻,脉常弦弱。治疗当宣发理气、解郁启窍。常用药如:柴胡、枳壳、菖蒲、杏仁、香附、半夏、薄荷等。嘱患者调畅情志,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减少气机郁滞的机会。
九、活血祛瘀通肺脉
肺血瘀滞的临床常表现为:咳嗽,胸闷,气喘,面色苍白或黧黑,唇紫,舌质瘀紫,脉弱或涩。治以益气、活血、祛瘀,常用药如:地龙、红花、丹参、当归、莪术、泽漆、益智仁、枳壳等。
肺血瘀滞证当不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肺栓塞性疾病,肺血瘀滞证是指肺的脉络瘀阻,血液运行迟滞,肺气不畅,多为慢性疾病,常与七情郁滞、感寒,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肺栓塞是肺部的较大的血管被阻塞,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当属血管、血液瘀滞证,急症,常与外科手术有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