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治病之精髓----“通”(连载)

第二节心脏病患的通治法
一、 益气温阳活血
舌为心之苗,心血的瘀阻,会导致舌体的淤胀不适。
二、清热祛心火
三、理气畅心机
 
第三节 肝脏病患的通治法
脂肪肝是肝脏湿热、痰浊郁滞的结果。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消化隶属于脾胃的功能,故治疗脂肪肝首要健脾助运,行气化瘀,祛湿化痰。肝主疏泄和藏血,肝之疏泄功能既可调畅气机调理情志,又有疏通血脉的作用,肝气不舒易造成血脉的瘀阻,血虚生风,血瘀亦生风。
 
第五节 肾脏病患的通治法
肾位居下焦,或问:通下焦是否就可以达到肾脏通利的目的呢?非也,下焦是肾脏居住、生活、工作的环境,通利改变其环境有利于其正常功能的发挥,但一旦肾脏本身发生疾病,本脏气血脉络不通畅后,仅改变其环境是不可能达到治疗目的的。
肾气易虚,肾阳易亏,肾水(阴)易竭,肾脏又易被水湿痰饮淤阻,七情又常能损之与肾,故通利肾脏还须从其气血阴阳入手,益气温阳,滋阴利湿、活血祛瘀,理气解郁等,扶其正气,祛其痰湿瘀滞,通其本脏,通其脏之脉络。
一、益肾气通肾
二、温肾阳通肾
三、滋肾阴通肾
四、活血祛湿通肾
 
第十章 通治六腑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六腑的主要功能就是接纳、消化、吸收、转输、排泄,以通为用,六腑不通更是百病生焉。通,就是要时常保持机体三焦等六腑上下、左右、内外的通畅,即既要保持机体六腑脉络气血运行道路的通畅,饮食物由口入胃,经大小肠,出魄门的道路要通畅,也要保持六腑进行内外气体、物质交换的场所、通道要通畅。
六腑之中,胃肠之腑易热、易结,胃肠之阴易亏易虚,胃肠腑壁之脉络易被痰湿、瘀血淤阻,胆与膀胱易生湿热之邪,当分而治之。

第一节 胃腑的通治
胃者纳物、腐物,吸收、传化诸物,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湿热蕴阻、食积壅滞、寒邪凝滞、气郁等常使胃之功能缺失,诚然清热利湿、消食化积、温化寒邪、理气解郁等是通利胃腑的常见治法,但胃的诸多功能多需要胃壁的蠕动来完成,保持胃壁蠕动功能的正常是胃之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然胃壁常因寒、热、气郁等诸多邪气的侵扰,而致脉络不通,故祛邪通胃壁之脉络,保持胃壁脉络之通畅,使胃壁气血供应充足,壁有所养而得以发挥正常蠕动功能,也是胃腑通治的必要手段之一。
或问,食道癌食道肿瘤引起的食道不通,胃癌胃部肿瘤引起的胃脘胀满不疏,即所谓的腑气不通,是不是通腑泻热就可以治疗食道癌、胃癌了呢?个人认为非也,食道癌、胃癌引起的腑气不通,病之症状似乎在腑,但其病位却在腑之壁腑之脉络,是因痰瘀、湿热等有形之邪淤积于腑之脉络,阻滞脉络的正常通行所致的,治疗当清热祛湿、化痰祛瘀,以通腑之脉络为主,而不是通腑,脉络之瘀滞解除,腑气才可通。

第二节 肠道的通治
要想长生,肠中常清。十二指肠、小肠,位居肠之上段,传化物而不藏,为空肠,较少发生壅滞,然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易移热于小肠,故通小肠常须清心泻火。大肠位于肠之下段,虽传化物而不藏,但机体糟粕之物,由于受肛门括约肌的影响,也是机体生理的需要,常在大肠之处,作较为短暂的停留,故大肠发生壅滞的现象比较常见,又湿热下趋,大肠也常会导致湿热蕴阻,因而通肠道以通大肠,开下窍为主。然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壅滞不通常须宣肺开窍以通之。
第三节 胆腑的通治
第四节 膀胱通治

小结:
通脏腑无非益气、温阳、养血、滋阴、祛邪等,但气血阴阳的亏盈、邪正的胜负等在理论上说之可明、理之可清,叙之可详,但及之临床气血阴阳的亏盈、邪正的胜负又不是那么简单明了,治病疗疾往往须气血阴阳互调,五脏六腑共理,正邪同治,不可亦不宜偏执一词。
 
第十一章 通医理药理方理
第一节 通医理悟医道
一、通医理
“须知人身本于阴阳,禀五气以生,生后乃借阴阳、五气以养,亦因五气有所乖戾而病。……然何气为病,何者能疗,必当深明其理,洞悉其原。医者明其理,理明是为其用,用后其理更明”( 2013年6月7日《中国中医药报》,《药之精在理之真与法之明-陆观虎学术思想简述》,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 邢淑丽)。
行医之道,贵于能识本源,以明理为先务,如医者不通医理不晓药理,遇症不能审明病因病机,即使用药皆遵《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也难以取效,甚者会延误病情,陨人性命。陆观虎(医林名宿,家学渊源,转益多师,临证数十载,学验俱丰,曾任天津市中医医院首仁院长)要求学医理要求明、真、精、通。言:明则理无所昧,真则不流于诡奇,精则不枝不蔓,通则贯串而成体系,于瞬息万变之临床表现中取得明确认识。
现在无论从中医论坛、中医书籍、中医杂志中,无论整篇研究还是个案报道等都会见到这样的文章。“XX患者XXX症状,正和仲景XXX方证相对应,用XX方一剂而愈,经方甚是神奇”、 “XX方治XXX病”的报道屡见不鲜,有些日子更是在论坛中见到了“方证对应”治病奇效的论说。
我总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人为什么不如张仲景呢,是因为仲景研究的是伤寒,我们研究的是仲景《伤寒论》”。仲景是在脚踏实地地,根基于临床研究当时的伤寒病的,仲景用X方治X病,是在“辨XX病脉证”的基础上才组方“并治”的。而我们却在不着实际的研究仲景《伤寒论》,我们是在见XXX症状,正和仲景XXX方证相对应,才用仲景XX方的,有按图索骥、守株待兔之嫌。仲景在辨明XX疾病的机理上组方用药,我们却是不管不问仲景用X方药的机理要素,也不去深究现代疾病的机理适合X方药,只是“但见一证便是”。通释仲景《伤寒论》者,也大都就文释意,不着临床实际,这又如何能超越得了仲景先圣呢?
“治病断无呆抄旧方之理,每见有执方书而谬试,徒无益而有损”(陆观虎),现在许多医生还热衷寻找什么偏方、秘方,一旦用什么偏方、秘方治疗好了什么疾病,就如获至宝,兴奋不已,岂不知不是什么偏方、秘方治好了什么疾病,而是你所见的疾病机理正和你所取偏方、秘方的组方原理相配合而已,如果你真的搞清了疾病的机理所在,懂得了药理、方理,不用什么偏方、秘方,自己组方照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样也可以用你所掌握的偏方、秘方的治病机理治疗其他方面的多种疾病,XX医生一辈子就用一个小柴胡汤或其他什么单方,治疗许多种疾病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同样也可在论坛、报道、杂志、书籍等各方面见的到的。
读经典,学经典是要我们学习领会、应用经典的精髓的,不是要我们用来按图索骥、比葫芦画瓢的。读经典,学经典更不可断章取意想当然,是须要前后连贯,左右详参的。通晓了医理,弄明白了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学习了药理,搞懂了偏方、秘方的组方原理、治病机理,我们临床面对形形色色的疾病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否则“诊者知其一,不知其二,以病就方,非以方治病,执一孔之见,应万变之病,岂有不误哉”(陆观虎)?你只是高兴一时而已了。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医为炎黄,乃至全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需要传承、创新,发扬并光大之,跟名师,学名师,传承名师,就要学习名师的治病精髓,学习名师的敬业精神,学习名师的为人处世,学习名师的处方选药、治病的原理和方法,不是仅仅抄写、背诵几个汤头的。
二、 悟医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生活环境、习惯的改变,人们的体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疾病的种类、性质也会发生不同的改变,单凭掌握几首偏方单方、验方、秘方是不可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疾病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习医而行医者,只要也只有掌握通晓了医理、药理,就可以不变应万变了,也就是要通医理、悟医道了。
神农尝百草,黄帝书内经,医学之开端无不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医学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医学又在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实践。即医学理论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来源于医者的临床实践,同时理论又指导着我们的生活、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有道是“实践出真知”吗。
道是“悟”出来的,纵观医学之发展史,无论医、药、针、砭、灸、按等,医学之肇端、任何阶段的医学发展,任何医学门派的发生与确立,无论伤寒或温病,无不出自于有“悟”性的悟道之人。而“悟”性不可能完全来源于人之先天,医者“悟”性的生成与培养,无不在于生活实践中的日渐月累,“悟”道而出,多需要后天历练的滋润与培养呀。
医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观察,要在实践中学会总结,不断培养自己的“悟”性。
中医之“童子功”不是背诵掌握了《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内经》、《伤寒杂病论》、《汤头歌诀》、基础理论等基础性的东西,基础性的东西不是不要学习、不要背诵,而是必须学习、必须背诵,且要牢固学习掌握,但背会了不会应用也是枉然,培养增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在实践中的总结能力,也就练就了自己不只是中医方面的“童子功” ,也就提高了自己的悟性,增强了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学习应用中医要通晓中医的医理药理,就要练就好自己中医的“童子功”,从生活中“悟”出中医之道来。
参师访友,遍读诸书,熟背经书,是学习中医的有效捷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培养自己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自己的悟性,培养自己的独立解除病患的能力,是一个中医的毕生所为。与古人为师,与今人为师,与患者与众人为师,与众事众物为师,是我们医生所必须的。
 
第二节 论病邪与治疗

余认为,病邪就像一粒种子,人体就像一片土壤,不同的种子需要适合的土壤和适宜的外界环境才能生长,因此不同的人会得不同的疾病。同时我们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和居住环境就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身体,改变疾病的土壤。改变自身的同时会抵御或治疗许多自身疾病,也会招来另外疾病的发生。经常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没有适宜种子生长的土壤,就不会给病邪有可乘之机,人体就会健康延年。
种子已在土壤中发芽生长,机体已患疾病,为了人体的健康我们就需要挖出种子、铲除幼苗或改变种子、幼苗的适宜生长的环境、土壤,使其不得继续生长,还人体以健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治疗疾病了。
种过地的人都知道要想使种苗不再生长,挖出种子、铲除幼苗的根是最好的办法,但具体到人体“挖出种子、铲除幼苗之根”的治疗办法未必就是最佳治疗办法。治病除根,也许我们改变了“土壤”或改变“种子”的适宜生长环境更能彻底治疗疾病或杜绝疾病的再次发生。或当这些已成为不可能时就需要采取其他的办法了。比如有些物质的生长需要阳光,而有些则需要在阴暗处生长。需要阳光的我们就给它遮蔽,需要阴暗环境的我们就采取暴晒的办法,需要湿润潮湿的我们就停止浇水使其变的干涸枯燥,需要干燥环境的我们就多与浇灌,需要追肥的停止追肥,……或同时采用多种办法。
拔出的幼苗不得再次丢到原来的土地上,否则它会在适宜的时候再次扎根生长,即治病务净。
如何改变“土壤”或“种子”的适宜生长环境,临床具体到某一个人,某一次疾病需要什么样的治疗办法,就看我们医生能不能准确诊断,灵活辩证了。这也许就是临床针对同一个疾病而不同的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的原因吧。
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但愿我们医生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都是在划一条直线。
医者要做到不见病人,不亲自观察病情,绝不能胡乱用药。一个小患者由家属陪同前来就诊,只是诉说鼻子不通,别无不适,仔细检查见其鼻腔内有一弹珠堵塞,还是一位小患者,家长诉说孩子这几天胃口不好,不愿吃东西,要求开点儿胃药以健胃消食,检查却发现是口腔溃疡导致的不愿饮食。如果医者不亲自检查,只听家属的诉说,又怎么能知道疾病的真正所在呢!
既病即有邪 治病通气血必当祛邪。
辨证论治是中医之精髓,秦汉以降,诸如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等多种辩证手段层出不穷。人类面对的疾病也是千变万化的,临床医生能否灵活应用多种辩证手段,准确辩证,确保疗效,是其临床诊疗水平的一种体现。作为现代临床中医生不应当有门户之见,仍当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更不能囿于古训、囿于师教而固步自封,当就社会及疾病的变化而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灵活面对日异出现的各种疾病。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的特色,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不通则病,然而不通多存在于机体的局部,治疗局部的不通,要着眼于整体。临床局部影响整体,整体服务局部,辨证既要注意整体的辨证论治,也要注意局部病症的辨证论治。特别是当局部疾病成为临床表现的根本时,只看到了整体,忽略了局部,就是未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就好比射箭只看到了靶位,而未瞧准靶心。这种辨证,看似辨证论治,实际并没有能做到辨证求本,或只知本于阴阳,而不知造成这种所谓的证型的本,实是这一局部的病灶。只有针对疾病的本(或标)——局部病灶,也进行了有效的辨证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治疗这种所谓的证型。
整体辩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才能更加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重视整体,忽略局部,或许这就是中医至今没有再能突飞猛进的真正原由吧?
 
第三节 通药性方理
一、通药性、方理
药有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的不同,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组方有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情,方中有君臣佐使的不同分工。
治病切忌泥于何病何方,误所施用,即对症之方亦未必全合现症,全在医者就证加减。通晓药性、药理是我们临床选药组方的前提,搜寻、学习古方、偏方、秘方是要我们学习掌握偏方、秘方的组方原理的,指导我们临床组方用药的,不是让我们用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或哗众取宠的。
2013年6月6日《中国中医药报》,《中医传承要避免“四化”--国医大师陆广莘谈中医传承》如是说:陆广莘说:“我们中医说传承,传承的就只是方药吗?疾病的形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死守着所谓的‘秘方’能一直有效吗”?复言:陆广莘指出,无论什么方子都是人来写,人来改,人来用的,是根据人身体的需求时刻变化的,死守固有的所谓“秘方”,毫无意义。
病有体虚邪实者,有此处实(湿、热)彼处虚(燥、寒)者,有上热(实、湿)下寒(虚、燥)、上寒(虚、燥)下热(实、湿)者,扶正祛邪,邪去正安。临床无论何病,有邪当祛邪,正虚当扶正,寒者热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据药之四气五味、升降特性、归经、功效的不同,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即可扶正,补虚不碍泻实,利湿不碍润燥,清此处之热勿忘温彼处之寒,要在组方合理适证。
慎用相畏、相反之品。
二、 酌药量
常言道“中医不传之秘在量”,辨证论治也包括了辨证量药。临床治疗疾病,我是不主张大剂量用药的,我常说“用药就像做饭放盐,多了咸少了淡”,可是每个人的口味又不同,也即患者的体质不同,疾病的程度不同,很难说到底用多大的量就正好。用药量小剂轻,则杯水车薪或不足以疗病,量大剂重,药过病所,则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患者经济的损失,甚或导致医、患都不愿意见到的逆证、恶果等。
小剂乎?重剂乎?临床处方选药要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以及药物的质地、性味等仔细斟酌。
贵贱贫富、长幼妍媸不同,其饮食习惯、居住环境、社会活动背景等不同,他们的体质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也不同,临床选择治疗方法、药物和药物用法用量之时不能分清贫富、贵贱,长幼、妍媸,而对他们一概采取相同的治疗办法和方药,就不能算是对病人尽心尽力,就不能说是天人合一、辨证论治了。一般是年轻体强体壮者用药宜重,妇幼、体弱瘦小不耐药者用量宜小,妇女还要注意经期、孕期用药的问题。
同一个病人得病的季节不一样,感邪轻重不同,病位、病性不同,也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方药,采用不同的用量。感邪较重、病位在下者用药宜重,感邪较轻、病位偏在上者用药宜小量。
同一味药物的南北生长气候环境不同,采摘时间不一样,修制、炮制方法不同,其质量就不一样。药物的轻重质地不一样,性味有清淡、浓厚的不同,临床应用也需要选择不同的量。一般采摘适时,修制有方,药物质量就较高,用药量就可以偏小,采摘不时,修制不得法或不认真负责,药物的质量就常较差,用药时用量就宜偏大。当然质量不合格者不能用。另外,质轻、味厚者用药量宜小,质重、味淡者用药量宜大。
由于每味药在方中有时候所起的作用不同,用时也需要根据病症选择不一样的量。譬如,主药君药,在方中起主导作用者用量宜大, 佐药使药,引经药,在方中起次要作用者用量宜小等。
古今各方书中虽然对每一个成方的药物有时候也具体标出了每一味药的用量,但由于古今之人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不同,体质也就不一样。由于气候的变迁,古今之药的品质也就不一样,因此我们临床也不应该照搬古人的用量。
我不主张大剂量用药,还有有关溶解度、饱和度的问题。患者的肚量,对药物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给患者无限量地灌药吧,这也就是说溶液是有限的,可是无论什么样的溶液,无论水也好,酒也罢,我想都有一个溶解度的问题吧,无论溶质(药物)有多少,当溶液达到一定的饱和度时,溶质还会继续析出有效成分到溶液中吗?
张三丰之太极拳讲求借力,以柔克刚,叶问之咏春拳讲求避实就虚以快制胜,中医治病亦当尽力用最少的药,最小的药量,用最简捷的治疗办法,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以四两克千金呀,如是方为良医。
具体患者、具体药味,具体用量,四诊和参,天人合一,整体辨证,一切要按需而定吧。要尽量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产生,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呀。
三、选择合理的施药方法、合宜的服药时间。
病有须内服者、有需外用者。有宜丸散者,有宜汤液者。有宜熏蒸者、有宜外敷或烫洗者。有宜频服者,有宜顿服者。有宜鼻饲者,有宜灌肠者。有宜温服者,有宜凉服者……各按所需。
温补之品宜饭后服,泻下之品宜饭前服,安神催眠者宜睡前服。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第四节 “与时俱进”者方可成为大医
悠悠历史几千年,大医代有辈出,而大医无不是“与时俱进”者。
扁鹊随所行地的不同,可为小儿医可为带下医。华佗由于身处战争年代,伤者众,所以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医圣仲景感于伤寒病的爆发流行,辨病辨证,随病证立法处方,奠定了中医理论、临床与方剂的根基。灾荒年代,饥不择食、寒不择衣,脾胃损伤者众,李东垣择时度世,终成为补土派的鼻祖。攻下派的出现也是因当时的人们嗜补所致。近代温病的大流行,叶、薛、王、吴诸士,不囿于伤寒,就病论证而成为世人称颂的温病大家。医不度事,滥用寒凉,造就了火神派的兴起。《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所以能成为众医争相研读的宝贵资料,也在于张锡纯既能勤求古训广涉临床,又能与时俱进勤学西方新知。一代大医蒲辅周也因不囿旧说,随时随症辨证治疗流脑而名噪于世。
凡此不胜枚举。
观历史,研究《伤寒论》,研究仲景者众,成为伤寒大家者也不乏其人,而超越仲景者古无前人,恐也后无来者。究其因,管言之,仲景之所以能成为医中之圣,是因仲景不时不在研究时兴之病“伤寒”,而后人乃至我们,却只是在研究仲景、研究《伤寒论》,不能脱离仲景、脱离《伤寒论》而置身于现行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去,好像脱离了仲景、脱离了《伤寒论》我们做中医研究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气候的变化,生活环境的改善,饮食习惯的变迁等,疾病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以往多见的皮肤疮疡病少了,天花病被消灭了,“痘疹”已不再是小儿科的代名词。继而新的疾病诸如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却在不断地涌现。由于环境的污染、饮食物的非法添加等各类中毒性疾病也是层出不穷地出现。现代化的检查设备更是查出了许多以往不能发现的疾病。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古人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好攀高,经典是我们中医的根,是中医的巨人之作,我们不能反对学经典,且要每时每刻都要不断地学习着经典,临床治疗过程中要不断地应用着经典。但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为了攀高,不是为了立此存照,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是为了继承发扬古人的经验、精神。创新才能发展,遵古而不能泥古,与时俱进,不囿旧说,才可能使我们的中医临床事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才可能使我们的中医不被历史的车轮所碾辄。
中医启源于生活实践,中医之源在生活实践,中医之根本也在于生活实践。大树底下好乘凉,古巨人为我们培育了中医这棵大树,我们不能因为怕热怕晒就不敢走出大树的荫护吧,社会在变迁,疾病在变化,我们又岂能坐拥古人,不“与时俱进”呢?
 
第十二章 通养生之道
治未病,谈养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时髦儿话题,然而,铺天盖地的医疗保健广告,每日销量倍增的医疗保健养生类图书,层出不穷的电台、电视台保健养生类节目,琳琅满目的保健养生类食品、药品、健身器材等,常使一些爱好养生、注重保健而医疗保健知识偏少、文化程度偏低的中老年人无所适从,张悟本类保健人士的推波助澜,更让人喜而忧之、惶恐之。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通”有通晓、懂得、明白之意,通养生之道就是要通晓懂得明白养生的道理。
气血通畅百病不生,通养生之道另一层意思就是养生要疏通、畅通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始终保持机体气血的正常流行畅通。饮食、保健、导引、各种功能锻炼等一切保健养生活动都要为气血的通畅循环流动而服务,气血通畅才能得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如果那里“堵”住了,各种问题也就来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了。养生就要讲究一个“通”字,通气血,通二便,无论何种保健活动能做到“通”就是有益的保健活动。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辨证论治,保健养生也应是这样的,也需要根据个人的居住环境、社会活动地位、体质、生活习惯的不同,顺应四时,辨证实施,也就说并不是所有的保健活动都适合自己的,切勿跟风贻害。
药能治病,谷物养生,是药三分毒,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切勿滥用药、滥施法,慎之慎之。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物极必反,任何功能锻炼或服食等保健养生活动都不可使其过之。
 
第一节 法四时
《内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言: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天人相应,一年四季气候有别,生长收藏四季不同,顺则寿,逆则病,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我们指明了健康长寿的基本方向和操作要素。
一、春季万物复苏,机体气血经过一冬的蛰伏而始动,此时保健养生应以导引疏通气血为主,宜多运动。
二、夏不欲极凉,夏季腠理开放,阳易外泄,外寒易入侵,此时应忌贪凉、少饮冷,注意内敛阳气,即内经所说的春夏养阳。
夏季气候炎热,心火主时,心火易盛而妄动,心血易旺行而衄溢,易产生各种出血的病证。夏季气候炎热,热易伤津耗液煎灼水分,又夏季腠理开泄汗出较多,故体内水分常缺少,易致机体血液的粘稠,外加贪凉饮冷,易发生气血的瘀堵现象,夏季脑中风患者较多,或许就是这种现象引起的吧。故夏时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勿烟酒,常饮水,慎嗔怒,切勿过度贪凉饮冷,注意适当休息,防暴晒,保津护液、防火热动血生风。
夏天人们习惯用金银花、菊花、麦冬、栀子等清热药泡水当茶饮,以解暑。这是古人留下来的夏季清热解暑的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我认为这种传统习惯已经不再适用于多数人了。
古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夏天人们身处阴凉处,手摇一把小扇,口饮绿豆汤就是一种不错的避暑选择,如果能饮用一些金银花、菊花、麦冬、栀子等清热药或吃几块西瓜来解暑就是一种奢侈享受。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人们夏天在家有空调(虽然不是所有家庭),出门坐车有空调,到工作单位空调温度多在17°C,商场购物同样离不开空调,口中常含的是冰块,吃西瓜、喝啤酒不是冰镇的不要。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律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夜生活的丰富,抗生素、大输液的滥用,都会损伤机体阳气。还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夏天出汗多易伤心阳。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现代有许多人已经不再适宜饮用一些寒冷之品了。特别是一些素体阳虚,工作劳累,常饮冷饮者。
三、长夏季节气候潮湿,湿性黏滞,易阻碍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易影响脾胃的转输运化功能,此时养生重在健脾化湿,饮食宜清淡,宜食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护胃作用的瓜果蔬菜,减少碍脾伤胃之品的摄入,慎用苦寒之品,防碍湿。
四、秋季气候干燥,人体之气血津液易亏乏,要保持气血的正常运行须要多饮水,宜多食常食清淡而具有润泽作用的新鲜的瓜果蔬菜,减少辛辣之物的摄入,慎风寒。
五、冬不欲极温,冬季气候寒凉,机体腠理致密,阳热之邪易内郁而不达,虽宜适当进补,但不宜过多的温补,避免阳热内郁而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节 恬淡虚无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生活中谁都会有不少意想不到的烦心事,如果我们把一些伤心的话、烦恼的事、无聊的事困在心中,萦绕在脑际,就等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戴上了无形的枷锁,活的将又苦又累,会精神萎靡、心力憔悴,影响身体健康。远离生气,放宽心态,对任何一件事情都能放得下,这样才能达到生活的最高境界,乐此一生。
《内经》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虚无是方法,真气从之是习性,精神内守是境界,病安从来是目的。“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怒则气上伤肝,悲则气消伤肺,惊则气乱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恐则气下伤肾。五脏气伤,气血逆乱,人岂能不病。
明•洪应明《菜根谭》亦云:“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仗何能保此身。心若大费费则竭,形若大劳劳则怯。神若大伤伤则虚,气若大损损则绝。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万般补养皆虚伪,唯有操心是要规”;“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淡然无为,神气自满”。
保持一个“恬淡虚无”的良好心态,人活百岁不是梦,但愿健康快乐人长寿。
 
第三节 慎饮食
一、 勿暴饮暴食。
《灵枢•百病始生》说:“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暴饮暴食可使肠胃诸腑发生阻滞,腑气不通,暴饮暴食又增加了肠胃诸腑的血液流量,导致肠胃气血的瘀堵。暴饮暴食可致腹胀、腹痛,甚者造成肠胃的爆裂破损,延及生命。
食不宜过饱,食后不宜即卧,避免气血的郁滞。食后也不宜做剧烈运动。
二、勿偏食贪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谷、五果、五畜等食人之物既有五味,也各有其寒热温凉之性,更有其升降浮沉偏行之处。
饮食入胃,因其性味,各行其处,以养五脏,“五脏各取所需”,以“愿”为准。五脏者“需”则索取,不“需”则厌之,“愿”食的就是自己身体所需要的,不“愿”食即说明自己身体不需要。故饮食亦以“愿”食为准。
偏食则一脏得养而一脏失养,偏食可导致诸营养不良或营养过盛等,是祖国传统医学以及现代医学均认可的,故养生愈疾者不宜也不可偏食。
《内经》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彭祖摄生养性论》中也说:“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五味过之必伤五脏,如食之过苦则伤肺,易致咳嗽、咳痰等症状,又苦味之物多性寒,易致中焦脾胃虚寒,导致泄泻、口疮反复发作等症状。辛多伤肝,过用辛味之品易见肝血损伤的一些症状,同时辛味之品多易上火,易致口舌、眼睑等多处部位生疮害疖。过酸伤脾,可致胃脘嘈杂、疼痛,呕吐反酸,导致胃炎的发生。过酸亦可伤肝,肝主筋,易致筋脉软短瘛瘲不用。过甜伤肾,亦碍脾伤胃生湿,易致胃脘胀满不思饮食,口腻痰多,血糖、尿糖升高,肥胖等。过咸则伤心,易致血脉的不利,引起肾炎、高血压等病患。
故,五味虽养五脏,但无论何种食物都不宜贪食强食之。
三、 食宜温热、清淡,不宜寒凉、煎炸、厚味。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寒主收引,易致气血循环不利,寒易损伤脾胃,妨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温助血行,故饮食宜温热不宜寒凉。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肥甘厚味,易阻碍气机,壅滞脾胃,故,饮食易清淡。
煎炸之物,易生火伤津,故食亦不宜煎炸。
四、勿食变质、污染之物。
腐烂变质之物易导致腹痛、呕吐、泄泻等病症,人多能察,常易避之。而被污染之物,或人为或自然所致,人多不能察。如何种食物添加了色素、甜味剂、防腐剂?何种鸡肉、牛肉、猪肉含激素、抗生素?何种大米镉超标?什么样的油是地沟油?何种牛奶三聚氰胺超标?什么是苏丹红的辣椒?亚硝酸盐卤制的肉是什么样的?转基因食品是什么?……等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或急性或慢性,普通人等常不能察觉,多不易避之,绿色食物又如何鉴别?这就要求我们普通人等药多读书,勤看报,多听多看有线无线的电视报道,广闻博学,掌握更多的生活常识,增强自己的鉴别能力,减少自己被受污染的机会。
更有一种变质之物人却不能察,那就是存放在冰箱里的物品。冰箱使用时间长了,内部环境受到了污染,容易使食物变质,人们常常可以采取清洗消毒的办法来解决,但食物经过冷藏后,即使是取出后加热,原本温热性的食物其性质也可能变得寒凉了,寒凉易损伤人体脾胃,损伤人体阳气,这种食物的变质现象,众人皆不察。思之,慎之。食物以新鲜为佳,还是少用冷藏食物为好。
五、不时不食
“食能以时,身心无灾”。
“不时不食”当有两层意思,一者不是时令的东西勿食,一者不适时宜的东西勿食。
 
第四节 常运动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天之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
“运体以却病,体活则病离”,气血得温则行,运动可以产生热量,可加速机体内外物质的交换过程,可促进气血的运行,可通气血,减少气血的瘀滞,加强生命的活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生命在于运动”已逐渐被人们所证明,广泛受到接纳,并被奉为信条。但“物极必反”,运动一定要以适合自己为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上班、上学时可选择散步走、骑单车等,工间、课间可打拳、做课间、工间操等,业余休息时间可骑单车旅行、登山、游泳、踢球、跳舞、唱歌等,年轻年少体壮者以快运动为主,年长体弱者以慢运动为主,脑力劳动者以多活动为主,体力劳动者以静坐、拍打、按摩为主等,要在做到适合自己恰到好处,忌剧烈、强烈的运动。
静坐、按摩是运动的一种形式,社会劳动不能代替运动健身。剧烈、强烈的运动只是运动员的一种锻炼形式,非健身的运动。运动员的锻炼以提高职业技能为主为目的,剧烈、强烈的运动会促进加速气血的运行,增强骨骼、肌肉的功能,提高技能。健身之运动要在促进、维持气血的正常循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追求的不是更高、更快、更强。目的不同则行动不同,不同的行动所达到的结果也不同,许多运动员不能长寿或猝死于运动场上,就是因剧烈、强烈的运动,使机体气血旺行的结果。
 
第五节 防外感、刀刃、虫兽伤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一、防外感,勿使经络受邪、四肢九窍血脉壅塞不通。
防外感,既要防外感自然六淫之邪、疫疠之气,也要防人为导致的各种邪气,如夏季空调产生的寒气,冬季生火,房屋紧闭而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田间、屋内喷散药物时导致中毒等。
二、远离各种生化污染环境。
由于轻、重工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生化污染的影响,如地板砖、核电站、各种电器等的核、电辐射,化学工厂的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铝、铅等金属制品厂对环境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煤炭、水泥、各类矿山等对环境造成的粉尘污染,工厂烟囱排出的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等等,这些污染都对人体及人类、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有尘肺、铅中毒、铊中毒,蔬菜瓜果有农药残留,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要健康,要长寿,岂可不防。
三、防金刃、虫兽,各种自然、人为灾害所伤。
四、勿房室竭其精。
 
第十三章 通人情世故

第一节 治病不避亲疏
是年,余因食道破裂急需做食道修补手术,接诊而确诊者中有一位非常要好的哥儿们,是多年的胸外科医生,技术也相当不错,食道修补、食道癌手术更是娴熟,在临上手术台时却说:“你们上吧,我下不了手”。在我们这个非常传统的社会里,亲朋好友之间,特别是男女亲属朋友之间不可能谈及经带胎产、性生活方面的事情,谈时总有些难以启齿的感觉,但当她们有病特别是经带胎产方面的疾病时,作为医者,我们无论何种关系又不得不问起这方面的问题时,一个正常的医者是不会有难以启齿面羞的感觉的。前者是把患者病人当成了亲人,故下不了手,后者是把亲人当成了病人,故无难以启齿害羞的感觉。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第15届中国科协年会举行期间,在贵阳医学院大礼堂与大学生见面会上如是说:“病人对医生的感情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不仅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而是性命相托的特殊关系,只要你对病人表示关心,把她的痛苦看作你的痛苦,把你的心交给他,病人也一定会把他的温暖与信任交给你”(摘自《健康报》2013年5月27日)。
亲人之间有时候尚有长幼之尊,而病人就是病人,医者就是医者,医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天经地义的事情,医者的本职工作而已。病人有病是要向医者诉说的而不只是向亲人诉说的,甚者有些时候根本就不愿意让亲人知道的,病人疾病的治愈虽然有些时候需要亲人的照顾帮助,但更多的还是须要医者的关爱帮助。孙思邈《大医精诚》言:“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就是告戒我们作为医者对待患者应有的一种平常心态。
病人是病人,亲人、医者有时也会是病人,无论是病人还是亲人中的病人,都是病人,医者临床面对信任我们的病人,“要放下身段,不要认为是病人有求于我们”, 别把自己当成一个大牌专家,摆架子,要有平民的感觉,和病人知心交心,让病人一看到你就非常信任你。要知道如果没有他们的性命相托,我们就不可能有什么医学成就。病人能以性命相托,我们又岂能不“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呢?
病人是我们医生成长过程中的老师,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病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治病当不避亲疏。
 
第二节 贵贱贫富、长幼妍蚩区别以待
人之初,性本善,及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身居自然环境的变化,自己社会地位的变迁,阅历与人文知识结构的丰富,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有思想的人,各人会有不同的精神、物质方面的侈望欲求。
中医常言天人合一,或说必须“辨证论治”。贵贱贫富、长幼妍蚩、华夷的饮食习惯、居住环境不同,他们的体质生理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也不同,如幼者多血热,长者多血液粘稠血脂高,妇人多郁病、湿病,工人、农民、炼武者多体壮耐药多实证,文人学者、长期坐卧者多肤嫩体弱不耐药多虚证,南人多湿证北人多燥证等。“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若我们不能“用心精微”,“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我们对每位病人都要“用心精微”,不可“普同一等”,做到天人合一、辨证论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周宪梁教授在《行医需要多沟通》一文中说:“特别是一些老同志需要这样‘哄’着,他们心情愉悦了,自然愿意配合医生、遵从医嘱,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40多岁的男人正值挣钱养家,可在这个节骨眼上自己却病倒了,这时对他们多开导,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告诉他们一个确定的治疗目标时间表……”(摘自《健康报》2013年5月29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同样也有虚荣心,临床面对形形色色的不同思想的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治疗时既要尊重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同时也应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虚荣心,这样应该才算对病人尽心尽力了,才有可能做到“天人合一、辨证论治”。而要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和满足患者的虚荣心,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华夷,或曾富今贫、曾贫今富之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社会阅历、知识结合不同,思维奢望也不同,对待他们应该采取不同的诊疗手段,因人因时辨证制宜。
病人的贫富贵贱我们是不好也不能去问病人的,这主要在于我们平时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心理学的掌握程度。
一般富贵之人或曾贫今富之人虚荣心较强,我们应该在维护其自尊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其虚荣心。检查要更加仔细全面,多采取较新颖而前卫的治疗办法,用药要多用新、贵之品,简单而便宜的治疗药物、措施,他们往往是不屑一顾的。贫贱或曾贵今贱、曾富今贫之人往往自尊心较强,我们在检查治疗之时要格外小心谨慎,态度要更显大方,在满足患者虚荣心的基础上,处处注意维护患者的自尊心,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治疗办法,用便宜实惠而最能起到治疗效果的药物治疗,在最大程度上为患者省钱治病,使其自尊心不受伤害,这样才有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
急病急治要果断正确,慢病慢治要有条有理稳步推进。对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或办事仔细的人一定要做到检查仔细,解说详细,不厌其烦;对一些性格粗犷,办事急躁之人,检查治疗之时在保证检查较全面,识病认证准确的基础上要尽量做到快而简单不啰嗦。
针对不同的患者临床处方选择药物和药物用量之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性别、病情、年龄及环境、时节气温的变化等,仔细斟酌,随时调整用药剂量和方法,尽量发挥药物的正能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有道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却总是安慰”。
 
第三节 不同患者就诊心态分析
亘古以来,人食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者,然而患病后不是每个人都会就医的。即使就医,由于个人的生活阅历、生活环境、社会地位、饮食习惯、知识结构以及年龄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医生面对不同的患者,只有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才能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对不同的患者分别采用有效的应对治疗措施。
现就自己临床所得分析如下。
1.患者对医生非常信任,思想比较简单,对医生有依赖心理。
这类患者由于思想比较简单,信赖医生,且对自己的身体又比较重视,较易与医生沟通。由于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建立了良好的沟通环境,且能认真沟通。医者在这种良好的沟通环境中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最能发挥自己的诊疗水平,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也最能使患者接受,在不误诊的情况下常能使患者迅速痊愈。即使不愈,患者也多能谅解医生,医生也多能积极采取下一步的有效措施,包括转诊。皆大欢喜。
2.患者不愿就诊或对医生不十分信任,在家人的胁迫诱导下就诊。
此类患者多为平时健壮很少吃药者,就诊时多少说话,诉说病情的常是陪同人。和医生多不能有效沟通,常所问非所答,不乐意接受医生的咨询和治疗建议。由于医患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医者常不能够进行全面检查,对患者的病情常难以全面掌握,因此采取的治疗措施也常有失全面。治疗后即使迅速痊愈,医者也总有感觉欠妥的一面。不愈者也常不能复诊。
3.患病后自恃掌握一些医疗知识,自购药服,却又不放心自己的行为而就诊。
此类患者多为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或久病成医的人。自恃自己掌握了一些医疗知识,常自购药服用,但有时对自己又不放心,到医生处就诊以求验证自己诊断及服药的正确性。该患者到医生处多能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的病情和自己是如何购药的,很少能认真听医生的话和接受医生的检查,即使让医生检查或听医生的讲解,也只是对医生的疾病分析和提出的治疗建议口头接受,过后常是我行我素,对医生常表现出一种不肖一顾或沾沾自喜的姿态。但最后多能对医生说声谢谢,平时也常愿意和医生交流沟通学习。
4.一些慢性病长期服药患者、轻病可治可不治者,见医生不忙而就诊。
此类患者就医时常无人陪同,无论路过那家诊室,只要见诊室只有医生而无患者,就进去让医生诊病,就像网络上人们常说的路过打酱油的。这类患者就诊时多先不说话,只让医生诊脉检查,医生问什么说什么,对医生采取的机械检查常不接受。医生检查后即索要治疗措施,但多口头接受而很少有执行者,偶尔也有执行者但常不能坚持。
5.急病慌不择医者。
此类患者由于病急常不能选择自己平时信任的医生,慌不择路而就诊。患者就诊时虽不能和医生进行较为亲切而有效的沟通,但常能仔细认真诉说自己的病情,并能接受医生的各种检查和治疗措施,但求速效。但无论效果如何较少有复诊者。
6.看医生处人多或偶遇而就诊。
该类患者常对自己所就诊的医生不甚了解,看到该医生处人多或听别人说该医生看病看的好或偶遇而就诊,对该医生常有一种怀疑心理,多抱有试试看的心态。就诊时虽能与医生进行友好沟通,但沟通氛围不及与自己信任的医生沟通。医生的态度好或认证合乎患者心理(诊断正确与否不是关键),常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而进行友好的配合治疗,否则患者就会怏怏而去,且常一去不复返,不可能成为你的回头客。
7.另类就诊者。
此类患者就诊时对医生诉说时常喋喋不休,不给医生说话的机会,对医生采取的治疗措施半信半疑,执行起来也是时断时续。或者只是来验证别的医生的诊断结果的。医者面对此类患者虽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但费时却最长,疗效也常欠佳。
有些患者自恃自己身体强壮,或信巫不信医而终身不就医,这也是一种就医心态。是对医生或医学的一种不信任。
为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我们每位医者都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临床治疗水平和临床沟通能力。
人情世故不可不通。
 
第四节 为医出言当谨慎
《为医出言当谨慎》是张存娣、李明哲在《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5月29日第八版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章列举了清代祥符县一胡姓医生诊断未婚少女孕脉、叶天士与徐灵胎、祝味菊用姜附剂治热入心包、清•何书田与苏州徐秉楠治伤寒重症等的故事,和前贤“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与人切要谦和谨慎”的言语,来进一步论证说明了一个医家不仅要技术精良,而且要有修养,特别是医疗活动中与人交流的审慎功夫。
文中所言虽然都是古代、近代之事,可我们现代生活中又何曾少了因医者的言语不当,给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郁闷,给当事的医者带来了无穷尽的烦恼呢。
我诊所一位小患者,在打针时发生高烧惊厥现象,经针刺人中、十宣后苏醒。接着患者身上出现许多较大而发红的丘疹,余疑为药物过敏,建议其注射扑尔敏等抗过敏药物,患者家属由于受到了患者惊厥的影响,担心有什么事情发生,执意要到医院去。我随患者到医院挂了个普通号,虽是普通号,接诊的却是小儿科门诊主任,主任也并没有因为我们的普通号而拒绝,接诊后,主任简单地察看了一番,就说:“住院吧”,并随手开了住院通知书。
这时候的小儿高烧已退,精神良好,丘疹也没有再有所增加,小儿也很少用手抓挠,估计小儿身上也不是很痒的。就这也要住院呀?余虽然心中有疑问,但毕竟患者的药物过敏是在咱的诊所发生的,人家是主任肯定比咱见的多,经验多呀,也是为了避免纠纷的发生,也只好随患者到住院部办理了住院手续。患者家属在医院有熟人,能请到主任,当时小儿科住院部主任正在手术室出不来,副主任接待了我们。
副主任看了一下小儿,就对身边的护士说:“先注射xxmg苯海拉明”。当时主任到底说的多少毫克,我也没听清楚,主任道和护士交代的清楚,说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应该是这个量的。
我们领了一个简易折叠床,放在了病房的墙边,算是加床了,接着等待护士来打针。这时的小孩看上去除了身上有红疹外,就不像一个有病的小患者。针还没有打上,副主任又交待了:“吸上氧”。
等小患者打完针、吸上氧后,我看也没有什么大的事了,就和患者的另一位家长往回来,因为患者家长的电动车还放在我的诊所呢。回来的路上,这位家长突然接到了另一位家长打来的的电话,说医院给下了病危通知书,这位家长听后甚是紧张,脸色霎时就变了,我心中也捏一把冷汗,难道这一回我真的要摊上了,大事了?
这位家长急匆匆地赶回了医院,我也一天的心中不安。第二天就及早地赶到医院,一看,一切如常,心中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大约过了十天半月后,患者家长又来找我了,说医院要给检查肝脏、肾脏,怕有损害。我听后心中很是不高兴,就反问说:“你在家用了那么多的退烧药,对肾脏没损害,在医院输了那么多的液体,对肝脏没损害,我刚打了一针就对肝脏、肾脏有损害了”?
好在患儿家长也是个老实人,没跟我多说什么就走了。
我一直不敢说让患儿出院的话,怕患儿家长说咱怕担责任,闹起纠纷,这次我是大着胆子跟患儿家长说:“赶快出院吧,要不以后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呢”。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啊。
医生的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给患者带来多少的苦恼,上级医生的不负责任的一句话,会给下级医生带来多少的烦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呀。赵本山的一句“话疗”,就能把范伟给吓昏过去呀。
 
深受启发,谢谢老师的无私分享。一定认真学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