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4/05
- 帖子
- 2382
- 获得点赞
- 100
- 声望
- 63
- 年龄
- 49
我们讨论的是学习伤寒论的目的,到底我们要从中学些什么.目的清楚了,学习方法才明了.我认为伤寒300多条,就是在讲113方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桂枝,什么时候加芍药,什么时候去芍药,什么时候加葛根,什么时候加附子,什么时候缓解下,什么时候峻下,什么时候温清吐消补。所以学习最基本的就是:弄清这113方,他的外证,病机,后世的扩展运用,每一味药的运用。比如熊继柏他遇到一个产后极虚的小青龙证,怎么用,他加人参,这就是方明药熟的结果。 伤寒这113方弄清了, 进一步,我们研究他的证,比如上面举的:有个潮热的病人在此,他是个标准的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 主之。 我们是不是就局限在伤寒里来治疗它?把他往六经里该,到最后所用的方药肯定是这113方的化裁,你不能说该到六经里了,却去用杏仁滑石汤 这就不对了 所以在弄清113方之后,我们更进一步去研究,伤寒里的每一个证,他除了揭示论中所有的病机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病机和应对的可行的方药。 所以说伤寒该百病有点误导后学只学伤寒,不去研究后世的可行的识证方法和应对方药,我知道的樊正阳老师对温病是很有研究的. 学伤寒就是学这113方,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后世的方,用同样的方法运用后世的方,伤寒给我们总结了方证病机药证,后世的方证病机药证表述得并不是很明确.也许是限于文字表达能力,也许是运用的病例不多经验不足的原因,他并不能象伤寒论一样表述得肯定,明确。很多需要我们自己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