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西医融合的基础:热能代谢(阳气)与水电平衡(阴液)的对立统一

中医是真金不怕火炼,看到了中医的系统思维真金还怕火炼中西医融合吗?
 
崇善先生治病是有序状态的回复的观点,就是系统论思维指导下的中西医融合观点,为什么我们要害怕中西医融合呢?
 
本帖最后由 云飘云逸 于 2014-2-6 15:12 编辑

这样的问题都要争论,“阴阳”是哲学思想,是矛盾论,是辨正法。它被医学学科所借鉴,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你们怎么会认为西医药就不能用哲学思想。打个比方:西医叫胃炎,中医叫胃痛或胃脘嘈杂等。国外把熊猫叫猫熊,所指是一样的。区别仅在学术语言的不同。
 
这样的问题都要争论,“阴阳”是哲学思想,是矛盾论,是辨正法。它被医学学科所借鉴,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

中西医学之间概念语言的不同需要沟通融合翻译。
 
我同意你的看法,沟通而达融合。而翻译只能做词转换,而词义的表达才是我们要做的。中医西医没有本质区别。中医治病理念的确比西医要科学,尤其是中医药的调理作用,那是西医还没涉足的全新的领域。前题你要科学的认知"气与学"“经络”的本质。
 
中西医融合不是我的新发现,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就以开始中西医融合,至今仍然没有完成。
自从西医学传入我国以来,我国中医界唐容川、恽铁櫵、张锡纯、吴汉仙、陆渊雷、祝味菊等中医前辈,先后进行了中西医汇通与融合的尝试,但由于当时西医理论知识也很不完善,也仅是支离破碎的点滴知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还没有诞生,条件太不成熟。
健康管理硕士 马桢伟在中医唯一没有被西方科技取代的原因围绕‘中西结合’近代中医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中总结说,恽铁憔认为“中医有演进之价值,必须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以产生新中医。……天下断无不能知己知彼,而能取诸人以为善者,故求吸收、求化合,当先求知己知彼,为知己知彼,故著《群经见智录》以释《内经》,著《伤寒论研究》以释《伤寒》,是告吾同业,中医毕竟是底样一回事?《伤寒研究》兼及西国医学者,是告吾同业,西医毕竟是底样一回事?”(恽铁憔《群经见智录·序言》)让当时的中医团结起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中西汇通派为核心、恽铁憔为旗手、张锡纯、张山雷、包识生、张赞臣、章次公、秦伯未、祝味菊、陆渊雷等为代表、各科流派加盟、海纳百川的海派中医
现在有了系统论等研究整体的理论科学为导向,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有可能早日实现中西医融合。
我也先后写了十多篇文章,发表在网页栏目上,想要实现前辈的理想。这些文章都是紧紧抓住中医理论阳气与阴液的对立统一辩证规律,又以系统论为导向,紧扣病理生理学疾病是自稳态调节紊乱的定义,以系统论学者陈雨思先生的意见:稳态的运动是变化(病理状态),运动的恢复是稳态(病理修复)的系统论含义,尊照西医法国前辈学者贝纳德首先倡导的,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为基调,把人体的体液循环稳态,分为多个子系统,它们的稳态变化为病理状态。回头再与中医理论阳气与阴液的平衡关系相联系,把阳气调控下的阴液平衡也分成多个子系统,以中医“证”中阴液平衡的变化为基础,推导阳气气机的调控变化,共同组成“,证”的病理状态,阳气气机则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细胞因子的网络调控相联系,与周东浩先生的认识一致,在系统论的共同参照系下,实现中西医的证态融合。
李同宪先生也写了“中西医融合观”一书,他的证态融合是“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中西医融合观89页)。“当把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时,疾病的发展动态变化过程也会显示出阶段来,这种相对稳定的阶段,即特定的状态,就是本书所称为的病理状态 (中医称为证)。(同上书92页)。李先生是把证态的病理状态直接看作是各个子系统,而我则是把证态(病理状态)看作是离开基态(原初稳态)的运动偏移变化。是代偿的、不稳定的、另一个层次的相对稳态。
我们都在系统论的黑箱中各自探讨摸索,但到达的彼岸、得到的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这只能说明我们面对的客观事物是同一个,事物中的道理是客观存在的。也说明系统论的奥妙、真理的奥妙所在。前辈开启先河,创新探索,精神可嘉,我们应该紧随其后,促其发展。
李先生在中西医融合观书中,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参照系到可融合性;从热力学到系统论;从量子论到生物分子学;从宇宙系统到生物系统;从东方哲学到西方哲学;论证了证态融合的必然性,分析精到透彻,使人受益匪浅。并在热性感染疾病中,具体的证态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令人敬佩。
黄泰康、祝世讷的《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内蒙古高德、高亮的《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用系统论(新旧三论)、秩序论思想把以阴阳多少划分为核心构建的中西结合学说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希望对于中西医融合关心的人士;对中西医融合有兴趣的人士;有意探索中西医融合奥秘的人士;为了振兴中华文化,振兴中医学,参与讨论,发表高见。
 
dazhangyu888先生:上贴你看明白了吗?我从不认为中西医融合是我的新发现,更不是什么新大陆。
 
中西医融合不是什么新发现,新大陆,但却是一块硬骨头,至今没有能啃动。
 
先生热衷于中西医融合,孜孜不倦,令人敬佩。后生有点浅陋之言,一吐为快。
自从毛主席提出宝库理论及中西医结合之后,几代中医人前仆后继在中西医结合这条路上进行了无数尝试,从理论的现代化研究到药物的现代化研究,再到证的现代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陈可冀院士的血瘀证研究,血府逐瘀浓缩丸对冠脉支架再狭窄的预防,吴以岭院士的络病理论及通心络等药物,早年对黄芪人参现代药理大规模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些成绩,但是目前共识基本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是失败的。
为何失败,不是没人发现中西医结合点在哪里,也不是因为中医理论无法与西医融合,难在中医体系的证明。一个体系的证明按现代研究方法必须是有客观数据支持的,科学是严谨的,不是随便说说的,这也是西医耻笑中医的原因所在。我们搞中医的在无数的临床中认识到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但是西医不知道。要让现代医学认可中医,你就必须有强力而严谨的数理支持。但是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讲,这是做不到的。
比如您讲到,舌边尖略红,是发热早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是说明发热性疾病初期,热能代谢谢的阳气导致阴液水电代谢谢的脱水(津液耗伤)尚不十分显著,但已开始处于崩发阶段。
上述一段话就没有任何数理研究支持,中医看得懂,西医不认可,他会说,舌头的血管供应是一体的,为什么一定要边尖红?舌头红是发热它就红,为什么一定是你说的这个阶段?又为何舌边尖红了就处于崩发阶段了?有什么理论基础和实验证据吗?
单就这么一个小问题现代科技手段目前都回答不了。我们知道是正确的,但如果要上升到现代医学理论的高度则必须有严格的实验设计,理化研究和稳定的可重复性。目前的科技水平是无法完成这样的研究的。
医学理论的提出是严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需要有坚实的基础证据,否则只能沦为看似有理的假设假说。
 
先生热衷于中西医融合,孜孜不倦,令人敬佩。后生有点浅陋之言,一吐为快。
自从毛主席提出宝库理论及中西

中西医融合关键是,以系统论方法为导向,找到医学理论的中层中介概念,如果以西医学的还原论方法为导向就大错特错了。发热太阳病期的舌苔变化状态不必还原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解释。
 
中西医融合关键是,以系统论方法为导向,找到医学理论的中层中介概念,如果以西医学的还原论方法为导向就

不管以什么为导向,都不能空对空的谈理论,也不能以无法证实的东西作为证据。系统论也好、控制论、模糊科学、西医还原论也好,不能证实中医理论的客观性,其他都是海市蜃楼,恰恰中医理论的客观性论证是横在整个中医界面前的一座不见顶的大山,不跨过这座山,融合、结合都是无用功。我们搞中医的懂得中医理论的客观性在哪里,但是用现代科技手段却难以证实,或许这已经不是当代能解决的问题了。
 
中医理论来自高层次哲学层面的推论,哲学高层次概念不能要求实证,而是达成共识。
 
中医理论来自高层次哲学层面的推论,哲学高层次概念不能要求实证,而是达成共识。
 
哲学范畴可没有水电解质代谢谢、舌边尖红之类的概念。中医学只是借了哲学概念来阐述人体病理生理,并非本身就是哲学范畴。
 
不管以什么为导向,都不能空对空的谈理论,也不能以无法证实的东西作为证据。系统论也好、控制论、模糊科

非常支持版主的观点,中西医融合,无非是老先生的意淫。

中医和西医就如同女人和男人,女人柔、感性,男人刚、理性。这宇宙就以阴阳不同的方式存在。中医柔、西医刚。刚柔相济,以不同的方式处理病情,有什么不好!大家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研究发展,非要融合?而且融合的理论非常牵强。

凡事专精一行都好,怕的是都只在皮毛上打转,误人误己。
 
中医理论来自高层次哲学层面的推论,哲学高层次概念不能要求实证,而是达成共识。

哲学只是概念,达成共识是对的。比竟我们从事的是实物,是医学科学。就像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它只是哲学思想,却不能用它来研究动物进化的具体过程。你提出的热能代谢谢(阳气)与水电平衡(阴液)的对立统一。只是哲学思想的运用问题。问题出在用朴素的哲学来解释现代的科学,就好像古代人用古思想解释现代航天飞机。不能说这种方法错了,只能说是所指的对象不正确。
 
非常支持版主的观点,中西医融合,无非是老先生的意淫。

中医和西医就如同女人和男人,女人柔、感性,

中西医不能融合的说法,是不对的。中医和西医都是一样的,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