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镜 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此证,发烧,发热。就是清了阳明,烧有所退,过不了几天又发热发烧。试试看。不清髓中热,不致壅瘀。闲言。
 
楼主是实事求是的人。
不过我说个事儿,希望对楼主有启发。
仲景在抵挡汤和桃核承气汤的条文中提到血证谛


谢谢!

若出现抵当汤证、或桃仁承气汤证,定当按证施治。
 
此证,发烧,发热。就是清了阳明,烧有所退,过不了几天又发热发烧。试试看。不清髓中热,不致壅瘀。闲言。



有理,赞!
 
因为患者在住院治疗,其中不乏我认为的与证不合的用药。其病的真实表现暂时还难于完全弄清楚,只是见证拆招。还当在治疗过程中仔细寻味儿。
 
我描述的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觉得思路还是很清晰的。血证的特点就是没特点。
 
我描述的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觉得思路还是很清晰的。血证的特点就是没特点。



呵呵,没特点如何识证,没有证据哪来证治。

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所治有云:“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瘀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两三付血活热退”;

师傅说了:“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当然,此患者看舌紫黯,恐有瘀血。思考看时机用凉血化瘀之药。


谢谢提醒!
 
樊正阳; 说:
樊正阳 发表于 2014-3-22 15:04
呵呵,没特点如何识证,没有证据哪来证治。

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所治有云:“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

回的第一帖已经说了气血差别,不过是一个影响气化,一个不影响。没提身重,没提汗出而渴,仅有脉实,你说这征象明不明显。
 
3月20日下午七点多,我正在外边走路锻炼身体,接到患者电话。言从19号中午吃药开始,感觉身上逐渐有小汗出,感觉舒服。到现在体温不够了,问还继续吃药吧。我很是疑惑,按照原来治疗热病的经验,大凡长期发热的,吃药得效,不会造成体温下降到人体固有的体温数值以下,相反,就是有汗出,体温也在37°徘徊,慢慢再降下来,且不可能下降到36°以下。先上传体温记录:




嘱暂时停药,看汗出情况与体温及自我感觉决定再服药否。

21日晚九点多,再去第三诊。虽然体温低,但是摸脉还是实而有力,看精神还不错,热退而有食欲,身上后背是润的,手、胳臂摸着感觉还是热的,19日给的药还未喝完。找原因,问医生用药,才知道是咋回事。原来,除了用头孢xx、参芪注射液、能量合剂之外,还有一个地塞米松,原来如此。经验,老人、小孩,就是一般的感冒发烧,用了地塞米松,多有体温过度下降的情况,会持续有一二日,甚至三四日。看舌头如下(晚上灯光不好,但是可以看出大概):





感觉口渴,心中想喝凉水,但是按素有习惯,想喝热水发些汗,还是多喝热的了,小便通畅,颜色变的清了,大便尚可,舌头见薄黄苔,与前日想比较,湿气得化,舌见裂纹,有燥化之象。回诊所思考如何再下药。
 

附件

  • 47.9 KB 查看: 30
  • 38.2 KB 查看: 25
恕学生愚钝,此例您是如何辨证为阳明气热,太阴夹湿的?谢谢!

谢谢刘老师的答复
因为被忽高忽低这个词给“忽悠”了,所以想到了少阳热, 一开始觉得是少阳湿热。胡乱的想,辨证真的不行啊。汗。
 
西医的血常规检查也还是有价值的!
这病本因还是虚证,血小板才9最高不过10几!红白细胞均低于正常值极多,淋巴细胞超标很多,说明免疫力很差还有病毒感染!所以病人要发烧!
此病的关键点就在于病人阳病还见阳脉,所以患者无危亡之象!一旦脉象转阴则患者危矣!
用药的话,苦寒清热的药物是大忌。因弱阳难与阴寒抗!
滋阴药也要慎选!白虎加参汤加减是合适的,但那个生石膏用量要有度!
老师是高手,自不待言!
治本的话,西医治疗的不是时候,因其表证未解,此时治本,越治越重!
在下则认为,以后应该运用甘平类的阳药来治疗此证!
粗浅建议!
 
西医的血常规检查也还是有价值的!
这病本因还是虚证,血小板才9最高不过10几!红白细胞均低于正常值极多,



谢谢参与讨论!三人行,有我师。

血常规检查肯定有价值,但是中医所说的“虚实”,如何对应血液检查,还是个未知数。不能说某数值低了就是虚,所谓虚,乃“正气夺则虚”,中医定义的“正气夺”是有规范的。

阳病见阳脉,是脉证相符则顺,反之则逆。

处方力避苦寒,治以甘寒辛凉,因为无苦寒用药的依据。

石膏本辛凉药,温热之证重用与否,当看热之多少,不寒胃就中。

以后该用何法何方,还看病情变化。
 
向樊老师学习,关注中
 
能从中学到很多
 
21日晚上从医院回诊所后,分析当前的舌脉及其他表现,认为:当前表热见解,内热已顿挫,与热纠结之湿也去不少,且有化燥之势,看苔黄而微老,舌见裂纹便知。湿温证最惧湿热纠结不解,且湿难化而燥易滋,湿重有病伤太阴之虑,燥化入阳明则易解也。

此病当属伏气温病,伏气有因里有热邪,夹表邪者也不可不知。应当表里双治,不失大法。

(评热病论篇——“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章虚谷∶阴阳之气,本来相交而相生者,今因邪势弥漫,外感阳分之邪,与内发阴分之邪,交合为一,而本元正气绝矣,故病名阴阳交。交者死,非阴阳正气之相交也。

又曰:汗生于谷,谷生于精者,谓由本元精气,化水谷以生津液,发而为汗,邪随汗泄,则邪却而精胜也。精气胜则当能食,以化水谷,其邪已泄,则不复热矣。乃复热者,邪气未去也。其所出之汗,精气徒泄也,故汗出而辄复热,是精却而邪胜也。所以不能食,精无俾也。俾者,倚借之谓,其病虽留连,其寿可立待而倾也。古论云∶汗出而脉躁盛者死,正谓其精却而邪不去也。若邪去而精气存,脉必静矣。今脉与汗不相应,则精气不胜邪气也,其死明矣。且狂言是失志,失志者死,一也。汗出复热,精却邪胜,二也。汗与脉不相应,三也。今见三死证,不见一生证,虽似愈必死也。)


今药进热解,恐脉一直躁急不休,虽无其他变证,亦当深虑之。仿仲景竹叶石膏汤法,变化加味,续甘寒清阳明之热,芳香化太阴之湿,再预滋肾阴,处方:


淡竹叶20克,生石膏30克(打细末),飞滑石20克,生甘草10克,天花粉20克,霍石斛20克,肥知母20克,白蔻仁6克(打,后下),茅苍术10克,二剂。煎取1000ml,二周时温分十服尽。


22日约十点药取走,待药服完再诊。
 
谢谢参与讨论!三人行,有我师。

血常规检查肯定有价值,但是中医所说的“虚实”,如何对应血液检

在下明白中医的正邪虚实之别!
一般西医此种血象的情况下,病人大部分应该是身无力,发热,有出血倾向!
即使有热亦是虚热!而非实也!
少阴热化证加痰湿内阻的思路不知可行否?
 
虚热舌不会老而是光嫩
 
在下明白中医的正邪虚实之别!
一般西医此种血象的情况下,病人大部分应该是身无力,发热,有出血倾向!


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


此患虽然有些乏力的表现,是在发热久了,食欲欠佳的情况下发生的,脉证不支持虚热诊断。仔细询问,自从得病并没有出血表现,包括鼻衄、发斑等。当然,按照医学检查,大夫很害怕出血的,患者也很担心,故而在没有任何出血的征兆下预防使用止血针剂。按照热病的发展规律,此证应该离出血还远。

若不按照辨证施治的精神,在没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按照医学检查断定为虚证,不是中医的思维。一直用补血的中成药,并没有达到治疗效果,就是最好的证明。

诊断为“少阴热化证”,我没有找到证据。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