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浅评中医古籍市场★

纠正一下:光绪味古斋《本草纲目》不是学术界公认的善本。《本草纲目》的原本为金陵版,通行本为江西版。

老兄不好意思,我专研究版本的,以下是专业鉴定:
《本草纲目》为李氏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长期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物学知识。经过数十年实践和钻研编成的一部巨著。然经过长年临床发现此书仍有疑误之处,光绪间合肥人张强棠、俞樾等人集数年之功,采旧本之精华,删改谬误,将此经典进一步完善,终成此本,世称“味古斋本”。医学界公认其为《本草纲目》之最佳版本。被商务印书馆、锦章书局、世界书局广为采用为印书底本。
 
老兄不好意思,我专研究版本的,以下是专业鉴定:
《本草纲目》为李氏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

光绪版本并没有得到文献界认可。
更何况,世界记忆工程代表名录就是以金陵版为蓝本。
 
阁下意见不敢苟同。一是这类书近几年有都有新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其他出版社都有简(或繁)体横排,书比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没我看上眼的纸质书版本。

华夏高文铸的 《药王千金方》还是很不错的,我买的就是这个。底本选择,点校功能都很好。。
 
老兄不好意思,我专研究版本的,以下是专业鉴定:
《本草纲目》为李氏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

《本草纲目》现代人普遍推崇金陵初刻本。
 
《本草纲目》现代人普遍推崇金陵初刻本。

金陵本是初刻本,附有原图1000多幅。曾经一度时期国内罕见,流传国外。近年来,国人反复搜寻,才找到金陵本。这也是为什么刚开始整理本草纲目时,不是以金陵本为底本的原因。
看《本草纲目》,当以金陵本为权威。
 
光绪版本并没有得到文献界认可。
更何况,世界记忆工程代表名录就是以金陵版为蓝本。

金陵本只能作为最早的底本。
 
也是最善之本。

你我未必见过此本,至于其是否最善,我存在质疑。但多处考证证实“味苦斋本”仍然亦是善本。甲午战争前,书籍并未遭到外来入侵的洗礼,因此书籍版本古人多得以保留。正因如此,俞樾、张绍棠等,才能详细校订各家版本,删改谬误,将经典进一步完善。

西冷印社提要:《本草纲目》为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精深浩博,集医家之大成。此为清光绪间张绍棠味古斋所刻,张氏为李鸿章妹夫,又是合肥富商,家富资财,得以网罗一批人才参与此书的刊刻,故此书不仅刊刻精美,且校勘精审,为晚清医书典籍难得之善本。
 
本帖最后由 kabasky 于 2014-3-28 15:06 编辑

《本草纲目》在万历时共刻过五次,石渠阁本(又称梅墅烟梦阁本)的刊刻时间仅次于金陵本(列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和江西本,据调查现存仅有六部,其传本数量只比金陵本多一点,《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著录。刘江山先生认为,石渠阁本是据江西本的后期印本翻刻的,所以存在诸多错讹。经核对,刘先生所据首都图书馆藏本虽然是已知六部中最好的一种,但仍是后印本。如刘文所称石渠阁本空缺字较多、整版补刻等情况,绝大多数都是后印时因板片缺损造成的。《本草纲目》众刻本的附图均集中成册,只有石渠阁本的药图分别列在第八卷至五十一卷的每卷正文之前,篇页顺序为:分目、与条文相关的药图、正文。无疑,石渠阁本的这种安排是最为合理的,可惜,也许是因为此本在明代就未能得到广泛传播的缘故,它的“创新”没有被后来任何的版本所继承。

武林钱衙本是《本草纲目》诸本中最为重要的版本之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经过比较仔细的校勘,改正了不少原本的错误。清顺治年间的《吴氏重刻本草纲目》,用钱衙本原版重印,但经过吴毓昌认真校勘,又剜改了约二百处错误,是清代中前期各种《本草纲目》的祖本。以刻工质量而言,武林钱衙本也要优于此前的诸本。此本有药图三卷,其第一图金石部“金水”图上刻有“武林陆喆写”字样,第二图“金山”图上,有“武林项南洲刊”字样,可知此本药图为陆喆绘,项南洲所刻。项南洲是明末江南著名刻工,浙派版画的代表性人物,极受版画收藏家郑振铎等人的推崇。项氏所刻版画多为小说、戏曲的插图,篇幅都有限,《本草纲目》应该是项氏所刻书中版画数量最为庞大的一种,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艺术与研究价值。

由此可知,底本未必是善善之本。
 
你我未必见过此本,至于其是否最善,我存在质疑。但多处考证证实“味苦斋本”仍然亦是善本。甲午战争前,

金陵本我见过。也比较过。文献界也是公认的。
 
《本草纲目》在国内至今有三十多种刻本, 1596年的金陵胡成龙刻本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老兄,你想想看,这本书入选世界记忆工程,如果不是权威版本,岂不被人笑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都不懂文献吗?所以,这个已经“盖棺”定论了。
 
老兄,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的确难能可贵。如果长期坚持,必能有所作为。正如清代名医李延昰所说:学以博而渐通,心以疑而启悟。敢于怀疑,就是一种求真的精神,很好。
 
老兄,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的确难能可贵。如果长期坚持,必能有所作为。正如清代名医李延昰所说:学以博而

多谢指教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