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西医关于糖尿病致病理论的——真实谎言!

白术

声名远扬
管理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910
获得点赞
972
声望
113
王唯工

聂文涛对糖尿病理论全新的精辟的论述让人惊叹!读他的书会感到有一种强烈的被忽悠的感觉,更让人震惊的是这种忽悠来自被国人捧若神明的西医理论,随之感到悲哀的是至今维护这种忽悠的商业势力的强大。但是,大量的临床实践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证明了聂的观点的可信。其实,只要是认真做过临床的人是不难发现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的。在聂的说教下,以往临床上的困惑在全新理论的质疑中逐渐理出头绪。
还从未有过对一种疾病的西医理论有如此反差质疑的中医理论的出现,糖尿病就是这样一种疾病。此前西医关于糖尿病致病理论及治疗方法的学说即便不被推翻,至少也要重新改写。否则,理论与实践的不融合将使“科学”蒙羞,使“人道”流失,使“医道”丧尽!
典型的糖尿病致病理论为:I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引起的;Ⅱ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由此产生的治疗方案为:I型糖尿病只能依赖外援胰岛素生存;Ⅱ型糖尿病只能依靠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维持;控制高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首要任务,高血糖是引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等等。
这竟然是一派“忽言”(Ⅱ型)!比如: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胰岛素以及降糖药对于Ⅱ型糖尿病并不对症,补充胰岛素或刺激胰岛素分泌只能使病因更加顽固,并发症是病因的深入而不是高血糖的结果
您应该相信哪一种说法呢? Seeing is believing!
需要提醒一切热爱自己生命的人们:“不能有效解决临床问题的任何精彩理论都可能隐藏着深刻的错误。”糖尿病理论面临的困惑只要稍微关注就不难发现,呼吁有良知的医生们认真面对“现象”与“科学”!
临床困惑略举一二:
困惑1:
I型糖尿病的高血糖出现在胰岛素分泌不足之前,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水平甚至高于健康人(注1)。那么,胰岛β细胞的结构或功能受损减少了胰岛素分泌,最后导致了糖尿病,可能吗?(因果倒置)
困惑2:
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已经不低于甚至高于健康人了,为什么还要补充胰岛素?难道胰岛素对人身体就没有伤害吗?(注2)
困惑3:
胰岛素普及使用后,在医院住院的糖尿病并发症患者都是正在注射胰岛素的;也就是说,都是在胰岛素维护下发生的并发症;那么,如何解释病理和药理呢?
困惑4:
Ⅱ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不是胰岛炎的严重程度,也不是胰岛β细胞的坏死程度;绝大多数Ⅱ型甚至I型糖尿糖患者不是这样确诊的。那么,为什么要说修复胰岛β细胞可以战胜糖尿病呢?
困惑5:
很多糖尿病用品声称科学证明该产品能够修复胰岛β细胞,或者声称可以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刺激胰岛素分泌等等。那么,令专业人士惊讶的是,科学怎么证明的呢?
困惑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现代医学越来越使用胰岛素敏感性,即胰岛素抵抗理论来代替修复或激活胰岛β细胞的理论(注3)。1988年,美国学者Heven的胰岛素抵抗理论获得班廷奖。后因与观察到的结果不符,已被逐步放弃了20多年的胰岛β细胞理论,为什么还在科学地指导糖尿病产品?
……
科学的方法论认为:当理论不能解释现象的时候,应该修正理论而不是否定现象。
聂文涛认为:Ⅱ型糖尿病是由胰高血糖素首先升高引起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双高综合症。或者说,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强导致了身体血糖增高,造成了Ⅱ型糖尿病。
这说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因为胰高血糖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分解的,而胰岛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合成的(注4)。聂的理论首次提出胰高血糖素在糖尿病致病理论中的作用,从病因学上直接修正以往集中于胰岛素的观点,等于否定了班廷(Banting)以来全世界医学家80多年的努力方向。
正确的糖尿病发病顺序应该是:
饮食习惯改变——低血糖伤害频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强——高血糖出现(诊断性糖尿病)和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如上需要修正的理论还很多,后文将慢慢道来。

注1:据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柳辉等监测,75克葡萄糖餐后2小时,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均有上升且普遍高于正常人群。与此不同的是,正常人群此时胰高血糖素较餐前降低,而糖尿病人群的胰高血糖素水平则稍有升高。聂文涛认为:此时的血糖升高显然不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应该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状况具有相关性。
注2:高胰岛素可以直接造成血管病变,胰岛素对葡萄糖摄取利用不敏感时依然保持着肾脏毒性。1985年,RW Stout的调查结果证明胰岛素对心血管系统具有破环作用,可导致凝血物质增加和纤融能力降低,是多发性坏疽、外周血管和肾脏病变的原因。
注3:以往一直认为糖尿病的发生顺序是胰岛细胞病变在先,导致功能损伤而产生血糖失控在后。血糖升高是胰岛细胞损伤的结果。胰岛素抵抗论认为:血糖升高出现在糖尿病发生之前,成为病因的一部分。
注4:背景知识:在胰岛细胞工作中,如果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将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于是出现高胰岛素但低胰高血糖素(正常人)。如果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将会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于是出现高胰岛素和高胰高血糖素的双高(糖尿病人)。
胰岛内四种不同的细胞各分泌不同的激素,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营养物质代谢谢,因此可将胰岛功能看作是调节营养物质稳定的一个分泌单位,四种激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生长抑素抑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多肽的分泌;胰岛素只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胰岛素和生长抑素的分泌。(刘国隆:《生理学》,第295页)
西医关于糖尿病致病理论的——真实谎言!

西医关于糖尿病致病理论的——真实谎言!
 
有收获,谢谢分享[img=1,1]http://www.23us.la/html/2/2845/[/img]
[img=1,1]http://www.23us.la/html/5/5915/[/img]
[img=1,1]http://www.fs23.com/dudu/15/15196/[/img]
 
嘻嘻,咱研究不了。

如果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有问题,这种治疗方法也就会出现错误,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
 
中医防治糖尿病的几个关键问题


王唯工


一.消渴与糖尿病不对等,中医防治糖尿病理论亟待完善
糖尿病是以血糖值为诊断依据的,消渴病是以出现消渴症状为诊断依据的。糖尿病可以不出现消渴症状,消渴病也不一定要血糖高,这两者概念上是不对等的。糖尿病早期不加药物干预或药物干预失效后可逐渐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此时可按消渴辨证治疗;而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并无明显症状,更多是由于精神、饮食、起居等因素干扰了正常代谢谢所致,故采用三消论提出的阴虚燥热病机理论可为前瞻性参考。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80%的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发病时仅存在肥胖,无其他明显症状。中医辨证似是“无症”可辨,其实中医辩证应抓其主症——肥胖这一点,辨其病机为“六郁”和“络滞”。六郁是指以食郁为先导而形成的气郁、血郁、热郁、痰郁、湿郁的病理状态;络滞由六郁交互作用而形成络脉郁滞的病理状态。
肥胖2型糖尿病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而致食郁,食郁中焦,有碍脾胃升降,中焦郁闭进而发展为六郁和络滞。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胃气滞,肝疏泄不及形成肝脾气郁,郁久化热,此肝脾气郁,中焦气滞,水液代谢谢失常,运化不健,津液不布,为湿为痰。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艰涩受阻,也可为痰为湿。上述病理变化最终导致了食、气、血、热、痰、湿六郁。而六郁交互作用形成络脉郁滞。
以上理论见《中国中医糖尿病防治指南》,且为现代中医临床和动物实验所验证。即肥胖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的核心病机是六郁和络滞并存。治疗上以开畅气机是其重要治则,气机通畅则郁开络通,脏腑气化功能正常,清升浊降,皮肉脂膏各布其常,体重渐至正常。具体治法可为辛开苦降、苦酸制甜、活血通络。围绕六郁,应用辛开苦降、苦酸制甜以治糖,以苦为主基调,辛开郁,酸敛阴;抓住络滞,早期、适量应用活血通络以治络,积极有效预防并推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二.鉴于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当灵活运用中医“未病学”理论,防治并重,着眼肥胖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九千多万,其中95%以上为2型糖尿病,肥胖型患者占8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来说,糖尿病可以看作是肥胖的一种并发症。这种认识的价值在于:把医生和病人的眼球从仅仅盯住血糖拉回到关注肥胖上来。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糖尿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如何寻找一种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世界防治研究热点逐渐聚焦IGT(糖耐量受损),如著名的NIDDM-STOP研究、中国大庆研究等。但从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程分析,其先后经历了“肥胖――IGT――糖尿病”的过程,防治的根本在于肥胖。“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理论包含了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未病先防就要着眼肥胖以防治IGT的发生,已病防变应着眼糖尿病病机――六郁与络滞,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三.心理应激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中医“天人合一”养生术是综合防治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复杂性疾病,遗传、环境、心理等多种原因导致其发病。随着研究的深入,显示心理应激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心理调整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调整身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导着中医的养生术。五禽戏是记载中最早的模仿动物调养身心的运动,其他如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都有着放松身心的作用。近年来流行的拉筋、拍打,象数疗法等也都显示出独到的功效。采用上述运动缓解心理压力,放松身心是中医综合防治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四.积极推广中医科普知识,增强国民卫生保健意识,促进中医发展
中医几千年来为炎黄子孙的繁衍、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自身发展是缓慢的,导致这种状态的发生有一部分原因是和其他行业间的交融机会少,学科间的相互促进是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医因其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治疗模式,难于被行业外人士理解,因此推广中医科普知识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手段。
糖尿病的治疗有经典的“五驾马车”说,医患的配合更是糖尿病治疗中重要的方面。推广科普知识,将中医治疗理念普及化,利于提高国民卫生保健意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治病的理论 每过几年 都要变一变的
 
有意思,一个医学自己不断推翻自己,甚至面目全非,还是有人坚定地相信,从不质疑
 
本帖最后由 光头看军事 于 2014-7-17 22:03 编辑

我发现你终于站在我的队伍里和伪医学作斗争了!我为你站在我队伍里而干杯!!!!!!虽然我不懂你讲的那些贝特,但我知道一点,西医根本就不去研究疾病的由来而给人治病,这是西医的普遍原则,因此,西医的医疗活动是在没有原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因此他们的治疗多半是错误的,最后只能进行手术,这就是他们治疗疾病的全过程。
 
学习了、有收获
 
西医的生理病理是固定的,中医咋看人都是活的。

对啊,中医怎么,看人,是活得啊,还按活着来考虑,这不对啊,该固定,该固定一下才对
 
西医没有整体观,只看见血糖升高,没看见细胞缺糖,其实是身体中的糖停留在血液中而没有充分利用,才导致的。只看见糖多了,而没看见是糖的去路出了问题。高血脂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而中医的缺点却是辩证太难,虽然是一样的症状却有不同的病机,所以同病异治,因此不好掌握,疗效不佳。
其实二者均应反思的。
 
不是否定西医

只是要说明,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也得逐步去深入,用西医的一些结论来否定中医本身就是一种迷信
 
不是否定西医

只是要说明,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也得逐步去深入,用西医的一些结论来否定中医本身就是一种迷信
 
聂文涛的谷物曲线前些年有些影响,值得研究。至于另一位,到底是学工科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