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条

小便色白似乎是本条的重点呀。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8-29 09:56 编辑

本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可以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中的下此条做对看:“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咽干与口渴,心烦烦躁,欲吐不吐和吐逆,下焦虚不能制水的小便数和色白,这些对看可知亡里阳的前后发展轻浅之不同,但一个重在伤胃阳,一个重在伤少阴之阳,2条同看比对,知伤阳入里病之进退。

仲景在太阳病篇即淳淳示戒亡里阳之状,不得误与桂枝,那么再联系紧接在少阴第2条后面但还没有开始讨论的少阴第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可以很显然的看出的“自汗出”一证不得轻忽而妄用桂枝,此时的“自汗出”是亡阳脱汗,所以初学者万不可仅凭一个所谓的“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来反攻其表,因为仲景说了,此误也,故先辩的六病乃第一要务,六病俱在眼目中而后可治一病

一管之见,供探讨

提示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起口一句“伤寒脉浮”大宜着眼,后面接着说的是被浮脉欺骗而误以在表之误,显示了仲景所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非是一句空话,审逆之要全在“脉”+“证”之互参,但见不和于常,必藏有奸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按照少阴病五六日(病有传变的可能),少阴病形悉具,属少阴也(病仍在表,没有发生传变)。欲吐不吐(即颇欲吐之意,如小半夏汤证之类。有传少阳的可能)、心烦(一是心烦喜呕之类,为烦热、烦躁之烦;二是因欲吐不吐而心烦,为烦闷、不安之烦。有传少阳、阳明的可能)、但欲寐(少阴病有“但欲寐”如281条,三阳合病也有“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如268条,温病也有“多眠睡”如第6条,少阳病也有“嗜卧”如第37条。由上可见,此证非少阴病的专利),自利而渴者(太阴病“自利不渴”如277条,故此处有欲与太阴病的自下利作区别之意,即欲说明此病不属太阴。也有阳明病五苓散证的可能,但其小便必不利或不色白)、虚(津液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黄赤者,属少阳也;若小便色白者,属厥阴也,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按照绿字部分康平本为注文而非原文。此条颇为混乱、不大好理解,疑有错简或缺文。比如此处“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自利而渴”明显地有少阳病的特征,即使有“小便色白”的里虚寒,也有寒热错杂、厥阴病(如理中汤证)或太阴病(如茯苓四逆汤证。均有上吐下泻情况,虽然通常都不渴,但当吐利多、津液损伤严重时也是会有渴感的)的可能,根本不是什么“少阴病形悉具”的表现,相反地,少阴病形反而是不大明显的。综观条文的主旨与大意,当是欲讲述少阴病传变的问题。就是说少阴病五六天了,如果证情不变,还是“少阴病形悉具”,也就说明病情没有发生传变。如果病情发生了变化,出现阳性病证的反应就说明病传少阳、阳明之类了。如果病情沉衰虚寒,就有传厥阴、太阴之类的可能。而病的传阳传阴往往可以根据小便的颜色(黄赤与色白之类)、渴与不渴以及更具体细致的证情表现去进行区分。仲景说的是这么一个大概的意思。但临床上真要这么去辨证也是太粗糙的,必须从更细致的病证表现、方药证上去分析才更可靠,仲景这里也只是说了个大概,目的只是说明少阴病(表病)多日后会发生传变、也会有不传变而仍在表的(这与太阳病的情况是一样的,如4、5条之类),而不是具体地去讲解如何辨证,所以辨证上也讲得比较粗略。所以这条不好理解。现在的注家囿于条文的文字,都把这条所说的证情看成了少阴病的证状了,这是极不符合临床事实的,这种证状表现绝对不是少阴病的证据,乃是其病情发生传变后的变证,是传变了的,不是少阴证,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真源中医; 说:
真源中医 发表于 2014-8-28 21:57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

少阳病自有少阳脉证可凭,此条接在脉微细条文说下来显然不是少阳之脉,“自利”是重要鉴别症候,显然少阳无自利,少阳,阳明多是干结,脾约一类,此是基本眼目。

将心烦躁无法理解成亡阳显然是接触此类病例少之故,临床轻浅病人多是热证的心烦,如少阳,阳明一类,重的现在都在lcu了,故难见之,所以难理解,但仲景时并无医院,重证都要看中医,所以亡阳的烦躁也见的多

此条难就难在这里,故我在楼上特揭出太阳病脉证五的条文以互相发明比对,即是以师亲言防师心自用者臆测
 
本帖最后由 真源中医 于 2014-8-30 19:07 编辑

我是说有传少阳阳明的可能,不是一定传少阳阳明的,难道必须有大便干结才算阳明证吗?你说少阳没有自利那你说说乌梅丸属于厥阴方子还是属于少阳方子呢?此条颇为混乱、不大好理解的,疑有错简或缺文所以转热证寒症寒热错杂证都有可能,比如但欲寐一证(少阴病有“但欲寐”如281条,三阳合病也有“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如268条,温病也有“多眠睡”如第6条,少阳病也有“嗜卧”如第37条。由上可见,此证非少阴病的专利),自利而渴者(太阴病“自利不渴”如277条,故此处有欲与太阴病的自下利作区别之意,即欲说明此病不属太阴证。少阴病是表病的阴性(沉衰、被动性)病型,它和太阳病一样,都属于表证,即病发于表部、肌表,所以同样会有头项强痛、身疼痛、腰膝i及关节痛等太阳病的证情,脉也浮(主外主表)。但少阴病由于人体机能虚衰不振、抗邪不力,所以与太阳病通常必发热不同,常发不起热来、尤其发不起高热,同时因为虚衰不振的缘故,所以与太阳病相比更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同重的情况不同,它更偏重于恶寒,恶寒程度更大于发热的程度,所以会出现发热不高但恶寒明显、严重的情况,哪怕是没有发烧,也有恶风、恶寒的表现,所以仲景在第7条才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太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少阴)也”的说法。同时因为机体气血不足、虚衰,脉就显得细、缓、软(徽细);但它这种微细只是相对于太阳病的情况而言的,是较太阳病脉更细、更缓软无力的意思,是相对的,而不是那种绝对的微细(微弱无力、细如丝线、脉微细欲绝、沉)的脉象,那是属于太明病的微细而不是少阴病的微细,与之相比,少阴病的脉微细要有力得多也粗得多。同理,由于机能虚衰沉寂,再加上有病,人就更加没有精神了,所以就只想休息睡觉而出现了“但欲寐”的提不起精神、无精打采的表现。而无热恶寒(发热少恶寒多)是少阴病的主要特征,所以弄清楚少阴病对282条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8-30 22:27 编辑

真源中医; 说:
真源中医 发表于 2014-8-30 19:05
我是说有传少阳阳明的可能,不是一定传少阳阳明的,难道必须有大便干结才算阳明证吗?你说少阳没有自利那你

先生太多替某些注家背书反不见仲景本尊了,手机打字不方便,随便举一例,你说少阴是表证,显然是在为某注家背书而没有独立思考问题,少阴条文明明有“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云云”何故弃仲景原文不见而师心自用?

先生所言穿凿之处甚多,皆是迷于注家反弃仲景不顾之因,直言勿怪!
 
看来你是没有把三阴三阳搞清楚,难怪你不理解我所说的是什么,
 
真源中医; 说:
真源中医 发表于 2014-8-30 20:41
读书死于句下囫囵吞枣是不行的

不必做意气之争,于为学无益,后面条文还会继续讨论,谢谢指教
 
本帖最后由 真源中医 于 2014-8-30 22:18 编辑

少阴病按照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来说是有热证的,少阴君火自然有火证也脉可见到数象,按照八纲三部六病,三部为:表部——表阳证<太阳>:表阴证<少阴>,半表半里部——半表半里阳证<少阳>:半表半里阴证<厥阴>,里部——里阳证<阳明>:里阴证<太阴>,所以三部各分阴阳,阳者主动性机能亢奋主热主实,阴者被动性机能沉衰主寒主虚,所以与阴阳五行十二经络脏腑理论不尽相同,故你看到我的发言总是有意见不同。
 
少阴病按照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来说是有热证的,少阴君火自然有火证也脉可见到数象,按照八纲三部六病,三部为

你的理论我也不能苟同。中医的理论经络和脏腑有区别,但是大体不应该相差很多。《灵枢根结》有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
 
本帖最后由 真源中医 于 2014-8-31 10:36 编辑

嗯不是一个道上的肯定不会赞同我的说法了,你说的内经理论我十年前就懂全是不经实战的东西,在我脑海中已经洗去,浪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哎,这条路你们也要走一走,也许会走一辈子。
 
何苦执着于名相之争。何况,三阴三阳必须正好对应?这不是画地为牢吗?疾病必须严丝合缝得按照书来划分?这明显是下乘了。具体到人体,出来这么多理解方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具体到临床,方式就简化很多了。
 
嗯不是一个道上的肯定不会赞同我的说法了,你说的内经理论我十年前就懂全是不经实战的东西,在我脑海中已经

我十四岁就跟着爷爷学中医看病今年34岁,你说说我是不是搞临床的吗?呵呵
 
我在别人群里一发话她们都围困着我就像批斗地主一样,呵呵。
 
本帖最后由 难忘 于 2014-8-31 14:48 编辑

呵,理解,中医,本不是主流医学,遭到非议,很正常,平常心,就罢了啊,
倒是主流的西医,可以为所欲为的胡乱来啊,就像今天才看到文章,说的那样,西医们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西医医院【说明一下,不是治病的】,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我十四岁就跟着爷爷学中医看病今年34岁,你说说我是不是搞临床的吗?呵呵

那就是说你没有古文基础,看不到内经的精妙之处。你爷爷没教你要多看经典吗?
 
呵呵我从小就学经典古今之学都看过,单有些东西不见得我就接纳。
 
本帖最后由 真源中医 于 2014-9-1 09:02 编辑

你比如这个传经说,《内经》中第一天太阳发病,第二天传到阳明,第三天传到少阳,第四天传入太阴,第五天传入少阴,第六天传入厥阴;要是这病传了六天还没好,那么第七天又会传回到太阳去,重新开始一个新的传变循环,如果以《内经》的六经传变这种理论去解释仲景《伤寒》的说法那么是不是多么的白痴、愚昧和瞎掰呢?所以根本就不可从、不可信,是绝对、完全不符合仲景原意的胡说八道!用这套东西去解读仲景的《伤寒》,那你这一辈子也就别想能够真正地读懂仲景的这本书了!仲景在这里就用活生生的例子批驳了这种错误的观点:病有一开始发作就是少阳病或阳明病的,不一定都得是太阳病;也有发作了好几天还依然是太阳病、根本就没有发生任何的传变的;这些都是在实际的临床当中经常能够见到、经常会发生的情况。由此可见,病的传变其实是没有一个固定不移、绝对不变的传变规律的,临证时还是必须要通过四诊合参、全面、综合、细致地去搜证、辨证才能够真正地认识清楚、判断准确病情并据证给予对证、有效的治疗从而治愈疾病,而不能够盲目、机械、呆板、愚蠢地人为设定一些所谓的病情传变的路线、规律去瞎掰、空想地推衍病情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其实是一种极其不切合实际的白痴行为!所以我的看法是内经错误很多,又比如《内经》脏气法时论错误更多,按照五行生克规律脏气法时论内容矛盾很多所以说不可不思考也,不要死读书囫囵吞枣,要多加动脑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