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发现各位医家的中医基础知识错的离谱都,你说这样他怎么能得出正确的辩证呢

你看过几个病?三个?五个?发烧?感冒?还是癌症?还是疑难病?

说说
 
医案9 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和风温(寒温病)
魏××,女,5岁,1998年9月23日。
恶寒发热4天,体温在37.5℃--40℃之间波动,头项强痛,顾盼不利,眼中灼热,眼角时微泪出,唇红,刻诊体温38.5℃,病起于暮秋温热天气突变严寒,曾注射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地塞米松、清开灵针,口服安乃近、维C银翘片、病毒灵、板兰根、鱼腥草素钠,发热24小时持续存在,舌红苔厚黄。
《素问•生气痛天论篇》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篇》上又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当与汗皆出,勿止。”以上两节经文的意思是:冬天外感风寒没有及时消散,藏于体内变成伏寒,到了春季气候温暖时,伏寒郁热就会与春季风温互相激荡而发病,变生同时有伤寒、温病特征的寒温病!治疗寒温病以汗法为主,令伤寒、温邪随汗外解,汗出邪散就会脉静身凉!
患者发热4天仍然恶寒,为太阳经外感风寒铁证!患者舌红苔厚黄,眼中灼热,为三阳经外感风温铁证(外感病厚舌苔主三阳经外感合病)!结合病起于温热天气突变严寒和其它一些兼症,诊为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和风温,风寒郁热属新感,风温属伏邪,方选麻羌桑菊饮加减。
处方:麻黄6克 羌活6克 桑叶9克 菊花9克 薄荷9克 连翘6克 桔梗3克 甘草1.5克,1剂水煎,停用一切中西成药。
疗效:服完首煎药连得喷嚏3次,随即鼻流清涕,舌苔厚黄渐变薄黄,此为风寒郁热、风温向外发散的佳兆!服完次煎药2小时,体温降至37.5℃,第二天继服原方中药1剂,发热尽退,诸症平复。
诊治小结:1、伤寒、温病初起都可见恶寒发热,但发热3天以上仍见恶寒为伤寒铁证,发热3天以上不再恶寒或微恶寒为温病铁证,这是伤寒、温病重大鉴别要点!
2、伤寒温病初起都可见舌苔白,但发热初起舌苔纯黄无白为温病铁证,发热数天后舌苔仍有白色为伤寒铁证,这是伤寒、温病又一重大鉴别要点!
3、古人辨治温病常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法,此二法本身没有错,但所有温病都用上述方法辨证,那就大错特错!众所周知,人体最重要的三阴三阳经外络皮肤,内连脏腑,人一旦外感温病,邪气必循三阴三阳经渐侵于里,自然会产生一系律三阴三阳经病症状,因而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论治法,同样非常适合温病的诊疗,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法只能做为温病六经辨证论治法的一种细化与补充(如太阳经风温血分证可见鼻衄),这是不容质疑的中医科学!
4、温病六经辨证论治法与伤寒六经辨证论治法相似,都把临床症状分别归类到不同经,最后综合定性,称××经外感风寒(郁热)或风温(湿温、暑温、秋燥),然后据证选方,随症加减用药!
5、伤寒、温病症状并见的外感病我称之为寒温病,此类外感病除《黄帝内经》有简略记述外,千百年中医典籍再没论及,这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大缺陷!寒邪、温邪是两种性质相反的邪气,侵袭人体致病往往有个先来后到问题,先来者为伏邪,后到者为新感,寒温病绝大部分属于新感与伏邪相互激荡发病!正因为有伏邪的存在(伏邪为隐形邪气),所以寒温病比单纯伤寒、温病的诊断要困难得多,临床也极易误诊误治!
6、寒温病本质上属于伤寒温病杂感,临床用药要寒、温并用,同样要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再加以辨症论治(即随症加减药物)!
7、寒温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生机率绝不亚于伤寒或温病,伤寒、温病、寒温病是鼎足而立的三大类外感病!由于千百年寒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缺失,致使中医药治疗外感病的疗效大打折扣!
 
以上医案及其理论摘录于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实录》第127页,敬请批评指正。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9-3 22:53 编辑

指正。

我提几个疑问

1.既然是伏寒,春天发温,为什么会等到9越23日才发作?

2.您认为他这个病,是什么时间感染的外邪?《素问•热病论篇》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您对这句话怎么看待。您这位患者是属于病温还是病暑

3.既然患者确实是5岁,而且寒邪是头一年冬天感染也就是只有4岁,,并且内伏您认为,4岁感染伤寒,和30壮年人岁感染伤寒,在治法上,有何异同

5.您认为,4岁小孩的伤寒和30岁成年人的伤寒,在六经传变上是否有差异您认为4岁小孩和30岁成年人的身体防御系统是否相同。?

6.您认为,4岁小孩伤寒4天仍旧恶寒,和30岁成年人伤寒4天仍旧恶寒,这两者病情是否相同。?

7.您认为,5岁小孩舌相和50岁成年人舌相,有哪些差异,是否可以等同看待。

8.诊为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和风温,风寒郁热属新感,风温属伏邪 您认为,风温属伏邪,就是伏了10个月的伏邪是吧您认为,风温是在表还是在里.?

9.伤寒论第6条: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显然,风温属于太阳病,太阳病显然在表,并且,您认为风温是伏邪,那么,这个风温在肤表伏了10个月是吗在表能伏10个月吗,您怎么看待。

10.服完首煎药连得喷嚏3次,随即鼻流清涕,舌苔厚黄渐变薄黄您认为,舌苔发生转变,需要多少时间,是喝完药立刻就变吗。您对舌苔变化的理解,是这样的吗。

11.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论治法,同样非常适合温病的诊疗,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法只能做为温病六经辨证论治法的一种细化与补充。你这话让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听了,能气疯他们这些人为什么要发明温病治法?那就是因为伤寒根本就不适合之温病如果你看过温病条辨,你就会知道,伤寒和温病治法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就是好几代人,前仆后继,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一定要发明温病治法的原因按你说,这些人都糊涂被

12.温病六经辨证论治法与伤寒六经辨证论治法相似,都把临床症状分别归类到不同经,最后综合定性,称××经外感风寒(郁热)或风温(湿温、暑温、秋燥),然后据证选方,随症加减用药!如果这样的话,温病治法完全没有发明的必要,好几代温病学家,都在白费力是吗。

13.寒温病,为伤寒和温病并发,而且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大缺陷看好你哦等你论文哦伤寒,温病,寒温病,为三大并列的疾病,你的贡献不小哦可以摘入史册哦别忘了写论文哦。
 
是5岁,在下洗耳恭听“居安思危”大师的讲解与精彩点评。
 
我提几个疑问

1.既然是伏寒,春天发温,为什么会等到9越23日才发作?

我问你几个问题:1、狂犬病为什么有的一两年后才发病?回答了这个问题,你就明白了第一个提问的答案。
 
【原文13】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热病论篇》)
【提要】论风温暑温发病的时间规律。
【新解】同属外感温病,夏至前多风温,夏至后可能为风温也可能为暑温,夏至后日最高气温超过37℃时的发热烦渴,基本都为外感暑温。
 
证同,用药治疗未必就相同,请看:医案8 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
钟××,男,1岁,2008年7月25日。
发热3天,全身皮肤红疹隐隐,唇红如涂朱丹,口微渴,体温37.8℃,曾在居住地乡卫生院医治未效,舌质红,舌中部半边薄白苔,余处无苔,舌上点刺满布。
患者全身皮肤红疹隐隐,唇红如涂朱丹,症状貌似外感温病,然而发热3天舌上仍是白苔,此必外感风寒郁热无疑!患者全身皮肤红疹隐隐,主太阳经外感风寒郁热;患者舌中部半边薄白苔,主阳明少阳经外感风寒;患者口微渴,舌上点刺满布,主外感风寒郁热。证属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方选三阳解表透疹汤加减。
处方:柴胡3克 黄芩3克 升麻3 葛根6克 荆芥3克 防风3 蝉蜕3克 连翘3克,1剂水煎。
疗效:服药后红疹消退,体温复常,停药观察2天,病未复发。
诊治小结:1、儿科问诊能搜集的症状很少,脉诊形同虚设,因而诊断病情主要靠望其舌象!花大量时间审视舌象,结合舌诊结果进一步分析其它症状病因,这就是凭舌辨证法,这也是中医儿科诊查病因最重要的手段!
2、中医历来讲究辨证论治,而否认辨症论治,这种观点其实不够严谨:医案6、7、8的证都一致,为什么用药却不一致,原因就在于症的不同!上述各案在据证选方基础上,都加用了一些对症治疗药,如医案6选用枳壳治胸痛,医案7选用川芎治头痛,医案8选用升麻、葛根、蝉蜕透疹,如果不用对症治疗药,治病很可能会没有效果。因而确切地说,辨证论治是辨证论治基础上再加辨症论治的复合诊疗模式,此诊疗模式中“证”是本,“症”是标,标本同辨同治就能最短时间内遏制病邪,取得最佳疗效!
 
魏医生; 说:
魏医生 发表于 2014-9-3 20:55
【原文13】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热病论篇》)
【提要】论风温暑温发病的时间

呵呵,提的几个问题,可见这孩子基础薄弱到什么程度了。不读经,不明理。没有根基,谈什么理论?谈什么对错?

先生辛苦了。希望能敲醒这孩子。
 
居安思危,一直是在点评别人,让别人对他得话,回复不了,太狂傲了啊。
如果真有治病本事,也行,只会动嘴,无实战。
要他把治疗的人,发上来让大家看看,不做,那发他治疗自己的,也不做,他自己到底是什么水平,是真的有他自己吹的那么高吗?他在吃药调理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发过舌象,别人的发不了,他自己的呢,大可以把服药后的舌象,发过来,让大家看看,把2个舌象,大家比较一下,他是驴是马就暴露出来,这样,不会的也就自己绕道了,会得就看出来他得水平了
 
狂犬病是外感(染)毒邪,实质上也属于外感病,此外感邪气能潜伏几年,为什么伤寒就只能潜伏一年?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打字很慢,而且时不时还有患者来打扰-居安思危的探索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你提的很多问题其实很肤浅,在下有时间、有机会的话,一定很愿意跟您当面切磋医理--中医确实很需要诚心诚意的切磋、批评、反驳,否则就是夜郎自大!
 
我提几个疑问

1.既然是伏寒,春天发温,为什么会等到9越23日才发作?

我对你的几个问题的看法:
1.当时是秋天,天气变化无常,这个病是外感加暑病。
2.她的得病时间就是那几天 “暮秋温热天气突变严寒” ,跟春温不搭边。
3.他们的治法相同。但“内伏”这个说法,我不认同。
5.两种年纪的人的体质不同,生病和身体防御系统是不同的。
6.光一个“恶寒”,不能说明问题。条件太单一了。
7.小孩的舌质偏红,胎偏薄,大人的舌质偏淡,胎偏厚。
8.不是风温,是暑病。
9.没有伏病这个说法。人的身体哪个方面弱了,当有内外因影响时,人就病了。
 
狂犬病是外感(染)毒邪,实质上也属于外感病,此外感邪气能潜伏几年,为什么伤寒就只能潜伏一年?你的理论

这贴不得不顶,不吵不露真本领。
愚以为:病邪可伏终生,只要什么时候合条件发作,马上就发作出来。
 
我对你的几个问题的看法:
1.当时是秋天,天气变化无常,这个病是外感加暑病。
2.她的得病时间就是那几

回复第一条,注意,魏医生说,《素问•生气痛天论篇》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魏医生认为这个病是冬天得的。
 
回复第一条,注意,魏医生说,《素问•生气痛天论篇》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魏医生认

这个病就是当时天气冷暖无常得的。
 
灌水灌了四页,没有一个人敢提自己的中医基础水平方面的知识,这说明什么。
 
传统中医经典理论中的外感六淫的表述,存在严重谬误,试问:有外感火淫的吗?秋燥难道不属于外感六淫吗?
 
应该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全面修正中医基础理论,再造一部新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样式的著作,在下举荐“居安思危”担任主编。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