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请教脉像

 

附件

  • 140.8 KB 查看: 27
3 现代中医学者对涩脉的认识:

⑴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涩散脉》:“脉象:脉搏动力量强弱不等,振幅大小有异,节律散乱无次第。其率或脱疾,或迟慢。其体或细弱,或弦劲。其形或洪曳,或虚大……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参伍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去来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颤动。”(1978年12月)(金栋按:参以西说,甚为合理)
 
⑵刑锡波《脉学阐微》:“1脉象:涩脉三五不调,如轻刀刮竹,形容脉象在指下往来不流利而蹇涩之象。临床体会涩脉是脉搏细弱而不流利,上下波动指下体会不清,有时似有似无,所以《脉经》上说:‘三五不调’或谓‘一止复来。’即因模糊不清,故说法有异。据临床观察,涩脉出现,多因血管充盈不足,血流减慢,即所谓凡脉见涩滞者,多由情志不遂,血无以充,气无以畅。2涩脉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坚。”(1979年4月)
 
⑶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归纳文献对涩脉的描述,涩脉有三种征象:1往来涩滞,蹇塞不利;2三五不调,动中有止,止而复来;3脉来迟。”(1986年2月)

⑷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中医大辞典》:“涩脉,脉象之一。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可见于贫血、心机能不全等病症。”(1995年5月)(金栋按:目前中医大型权威工具书)

⑸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六版)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涩脉,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故可理解为不流利脉。”(1995年12月)
 
⑹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涩脉的脉象:

1脉律:涩脉是以脉率迟缓、脉律微微止歇、脉形细小的一种脉象;
2脉率:涩脉的脉率古代医家已有定论,李中梓说:‘迟细而短。’戴启宗说:‘细而迟。’很明显,涩脉的脉率为迟缓脉率;……由此可见,涩脉是迟缓基础上的不规则的微微止歇的一种脉象;

3脉形:涩脉的脉形为短而细;
4脉力:涩脉的脉力有三种:一种是无力脉;一种是有力脉;第三为接近平力脉;
5脉位:涩脉的脉位也不固定,51%为沉位脉或接近沉脉;其次不浮不沉,也有少数亡血者脉位偏浮;
6充盈度:涩脉的充盈度不足,有近1/2的涩脉充盈度明显不足而脉形细小,而在诊脉时空虚感并不明显;

7脉感:在诊脉时,涩脉有‘如雨黏沙’、‘轻刀刮竹’、‘往来艰难’、‘涩滞不前’等脉感,这些比喻都在说明涩脉有‘震颤感’。‘震颤感’是诊脉时感知有一种微细的震动感,这样的震动感很像‘如雨黏沙’、如‘轻刀刮竹’时刀片的震动,有‘往来艰难’、‘涩滞不前’的意思,也有克服阻力努力才能前进的意思,‘震动感’就是涩脉的脉感。”(2006年10月第2版)
 
⑺新世纪第二版高校规划教材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涩脉》云:“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涩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涩滞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2007年4月第2版)(金栋按:目前中医最新版本规划教材)
 
4小识: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和临症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体会与实践,愚见认为,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其脉象特征,是指脉来三五不调,细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脉象之一就是房颤脉,但与结代脉不同。所以当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大有帮助。
 
涩脉探讨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摘要】 涩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通过检阅历代医家的脉学著作,并结合西医的观点认为,涩脉是房颤脉。因房颤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脉象不尽相同。当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涩脉与结代脉不同并给以详细阐述。
【关键词】 涩脉;散脉;短脉;止脉;房颤脉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症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是房颤脉[1—3]。因房颤有阵发性快速(脉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续性(脉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同。当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参以现代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及个人的临床体会,对涩脉脉象特征,探讨如下。

1 涩可散,散涩并见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二位前贤皆系涩散(短止)并提,临床确实如此,涩散脉可以并见。涩散脉相当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1—3]。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短绌);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过于本位,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绝对不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4—5]和怪脉之解索脉[6]。

散脉,《脉经》:“大而散……有表无里。”《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7]由此可见,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齐,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等的散乱脉象。

快速房颤,因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强弱之间在寸关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涩脉。散中有涩,涩中有散。故云:涩可散,散涩并见。《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8]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8]

2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濒湖脉学》:“涩……往来难,短且散……兼短脉。”《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涩在短中求,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短脉,乃28病脉之一,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其率可疾数、可迟缓[3]。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脉力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强弱之间则形成“浮而短”之涩脉。

止脉,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非28病脉中的单一脉象,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相当于早搏脉、房颤脉、房室传导阻滞脉及病窦脉等[3]。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脉率在60~100次/分之间。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诊家枢要》:“涩……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中医诊断学》:“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7]此止脉乃涩短之义,因“短脉涩小”,实则涩脉,非结代之脉。

《中医诊断学》:“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7]即房颤之止脉与早搏之止(结代)脉不同。房颤之止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止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3]。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皆俱涩短之脉象,只不过快速房颤脉以散涩(短)为主,而慢性持续性者则以涩短(止)为主而已。故云: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3 涩脉细,沉细难寻;涩又散,浮大散乱

细脉:指脉细如线,指感为脉道狭小。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慢性房颤脉,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来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诊家正眼》:“涩脉蹇滞,轻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中医诊断学》:“涩脉,形细而行迟。”[7]故云:涩脉细,沉细难寻。

快速房颤脉,因至数不清,快慢不一,脉律不整,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脉形大小不一,脉位以浮大散乱为主。脉形非细,脉位非沉。故云:涩又散,浮大散乱。

4 涩非迟,可数可迟

迟脉:指脉来迟缓,以至数而言,一息脉动不足四至,即脉率<60次/分。

《脉经》:“涩脉细而迟……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濒湖脉学》:“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从前贤之文字描述分析,涩脉之迟当指至数而言,即脉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观点者,《中医脉象研究》:“关于涩脉象之‘迟’,也不应作至数之迟来理解。《病理学》曰:‘涩脉虽以形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迟缓。究意往来既涩,其势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迟字是指脉搏的起落形态,来去迟缓之意……涩脉则血流往来涩滞,但至数正常。”[9]房颤临床常见的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快速房颤脉之脉率>100次/分,持续性房颤脉之脉率在60~100次/分,而临床观察,持续性房颤之脉率在<60次/分 者,没有上述二种脉率常见。由此可见,涩脉之脉率可疾数、可迟缓,非独迟也。故云:涩非迟,可(疾) 数可迟(缓)。

慢性房颤,当室率低于60次/分时,室率变得慢而规则,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可谓迟细而短。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正可谓“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之脉也,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

5 结语

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

参考文献
[1] 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19(2):3.
[2]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
[4] 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36(6):377.
[5]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
[6]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7]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2-102.
[8] 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9-131.
 
【原创】“参伍不调名曰涩”新识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摘要: “参伍不调名曰涩”,乃李时珍《濒湖脉学》对涩脉的高度概括。参伍(三五)不调,指脉象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均,而至数(脉率)亦不匀,涩短而难,细止而艰,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即是房颤脉;三五不调之涩脉,当与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分者相合。
关键词 : 参伍不调;涩脉;房颤脉

1、“参伍不调”指脉象

“参伍不调”一词,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
张介宾《类经》:“三以相参,伍以相类,谓之不调。凡或大或小,或迟或疾,往来出入无常度者,皆病脉也。”
胡天雄《素问补识》:“参伍不调即三五不调,言节律之凌乱也。”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参伍;三五,此指脉或三或五,错杂不调。”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参伍不调,即以三部九候互相比较而呈参差不等,不相协调。”

按:据本篇上下文内容分析,高校教参解释甚为妥当。但是临床实际若独取寸口法,则可推而广之,理解为寸口脉脉象节律凌乱、错杂不等、三五不调、参差不齐,或大或小或快或慢。所以后世脉学著作在论述涩脉的时候,溯本求源寻找根据多引用《素问》这句话为依据,如李时珍《濒湖脉学•涩脉》云:“参伍不调《素问》。……参伍不调名曰涩”、李中梓《诊家正眼》云:“《内经》曰:‘参伍不调’,谓之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及张石顽《诊宗三味》云:“涩脉者,指下涩滞不前,《内经》谓之‘参伍不调’,叔和喻以‘轻刀刮竹’,通真子比之‘如雨沾沙’,长沙又有‘泻漆之绝’,比拟虽殊,其义则一”等。

刑锡波《脉学阐微•涩脉》:“1脉象:涩脉三五不调,如轻刀刮竹,形容脉象在指下往来不流利而蹇涩之象。临床体会涩脉是脉搏细弱而不流利,上下波动指下体会不清,有时似有似无,所以《脉经》上说:‘三五不调’或谓‘一止复来。’即因模糊不清,故说法有异。”[1]

2、“参伍不调名曰涩”之导源及概念

“参伍不调名曰涩”一词,见于明•李时珍《濒湖脉学》,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坚。[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参伍不调名曰涩”是对涩脉脉象特征的高度归纳,至今仍沿用。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朱文锋《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涩脉-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涩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涩滞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2]
三五不调,指脉象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均,而至数(脉率)亦不匀,涩短而难,细止而艰,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的脉搏跳动中,尤为明显[3,4]。

涩脉具有参伍(三五)不调的特征,并非李时珍首创,或首见于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涩者,参伍不调,如雨沾沙。”[5](其弟子)施发《察病指南》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轻手乃得,重手不得,按之浮数,如轻刀刮竹皮。或云三五不调,如雨沾沙,故名曰涩也。”

3、“参伍不调名曰涩”新识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脉象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和临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临床观察并结合历代脉学著作笔者认为,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即是房颤脉;三五不调之涩脉,当与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分者相合[3,4,6,7]。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心室率已下降,脉率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脉律虽不齐,但脉率渐可数清,快慢不等,脉力不匀。此时已无浮大散乱之象,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的脉搏跳动中,指下应指不足、短小无力、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短止而涩,沉细难寻。此慢性持续性房颤脉当为涩(短)脉。

“参伍不调名曰涩”,涩脉即是慢性持续性房颤脉,故有“参伍不调即房颤”[8]之说。

参考文献
[1]刑锡波.脉学阐微[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59
[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5-116
[3]金栋.房颤脉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2):185-186
[4]金栋.涩脉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1101-1102
[5]伊广谦.中医方剂名著集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62
[6]李冬梅,金栋,杜宝良.房颤脉脉象规范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1-2
[7]李冬梅,金栋,杜宝良等.房颤脉的中医相关脉象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63-965
[8]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0,41(1):59-60
 
当为脉,非为脉像。
 
非常感谢金栋老师的详细解说,受教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