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再读《灵枢经》,又有新发现

本帖最后由 平桥细雨 于 2014-9-17 13:10 编辑

ote]

先说说那个"哀吧,是不是恨,强烈不满的意思?,你就说:是,不是.
字義都没弄明白,就大谈感受,岂非笑谈.
 
学过初中语文的都知道,汉字的每个字的含义都非常丰富,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也不同,但是实际上每个字在句子里必然只能有唯一确切的含义,所以我们需要具体分析,也就是必须联系上下文。比如“方便的时候到我家来玩”和“对不起我要方便一下”,如果不联系上下文而随意理解,就乱套了。
另外由于古代典籍都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一般人很难看得明白,所以在具体分析每一个字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还要进一步分析字面背后隐藏的含义,才能够真正理解原文的本意。譬如这个“哀”字,其字面背后就隐藏着强烈的怨愤和不满。这其实也正是“注解”的意义和魅力所在。
如果把古籍原文的句子按字面意义从头到尾捋了一遍,那只能叫直译,而不能叫注解。譬如“余子万民”这四个字,“余”:我。“子”:以某某为子。“万民”:广大民众。合起来就是“我把广大民众都当成自己的亲儿子看待”。如果仅仅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属于标准的直译。因为,这只是字面意义,原文的本意根本没有理解。
真正的注解必须是意译,也就是如实反映出原文的本意。这就必须钻进作者的脑子里,了解他的全部真实想法。这当然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下很大的推理功夫才行,但是既然舔着脸挂上了一块“灵枢新发现”的招牌,就必须这样。否则的话,历朝历代精通文言者当以亿万计,而号称“训诂”、“钩沉”的直译家亦不下数百上千,每句话每个字都早有明确的成见,又何须今人再费心添乱?
 
本帖最后由 平桥细雨 于 2014-9-17 13:46 编辑

那你是承认哀是恨,强烈不满的意思了,那你说文中是谁对谁恨了,强烈不满了,总不能脱离原文另说一套,那还叫解释吗?又,把哀解释为恨,强烈不满古今是有先例,还是你的首创?
 
本帖最后由 暴风雪 于 2014-9-17 14:16 编辑

请你看仔细了,我说的很清楚,是这个字的字面意义的反面,含有不满的情绪,或者怨愤的感情。
你不要理解成哀这个字的字面意义就是怨愤和不满。
能够看出这个字的背后隐藏着另外的含义,这个当然是我的“新发现”。
 
本帖最后由 平桥细雨 于 2014-9-17 14:54 编辑

你还是没有说文中是谁对谁恨了,强烈不满了.强烈不满的内容是什么?文中是有对象.有内容的,不能离开原文另说一套,那不叫解释.
 
本帖最后由 暴风雪 于 2014-9-17 15:05 编辑

好吧,现在接着分析这句原文(注意:这就是逻辑推理的功夫):
既然朝廷方面(也就是句中的黄帝)必须靠吸吮百姓万民的租税才能生活,那么,到底是“黄帝”在养活着百姓万民,还是百姓万民在养活着“黄帝”呢?我想在任何年代,即便在一个未曾进化为人类的原始猴群里,这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因为自然界的猴子都知道怨愤和抗争,年轻的猴子总要极力把老猴王撵走)。当然,人类当中毕竟有一些被驯服了的死心塌地的奴才,他们必须仍然假装相信:是“黄帝”在养活万民,离了“黄帝”,谁也活不成,没有“黄帝”,就没有“我们”。

因此,所谓“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其实是一句极其辛辣尖刻的讽刺语,这与现今网络上对打着“为人民服务”旗号的贪官公仆的调侃有点类似,那其实是作者在无情地揭露和鞭挞统治者的丑陋、虚伪和贪婪。

话说到此,我想我已经回答了平桥网友关于作者的怨愤和不满到底针对着谁的问题。

然而这也就一下子暴露了《灵枢》作者的真实身份-这种人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屁民,尽管他有极高的才华和天分。
 
强烈不满的内容就是朝廷和官府征敛了过多的租税。
这是很难理解的事情吗?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收其租税”之后应为句号,不是逗号!并应注意“给”和“属”是多音字,读音不同,字义也就大相径庭!
应如此译文理解才对:黄帝问岐伯说:我爱护万民,养护百姓并征收他们的租税。我怜悯他们生活尚难自给,又接连发生疾病。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原文是怎么说的.至于谈看法感想批判什么的,那是个人的事,可有多种看法,多种结论,你那洋洋洒洒的文字不过都是个人的看法和批判内容,且与原文本意相距甚远,这个就懒得和你讨论了.总之,你还是基本承认原文的本意了.这就够了,上面(仁心妙手)这个译文,基本符合本义.好好看看吧.
 
我已经说过了,那不叫注解,叫直译。
有些人特别喜欢直译,我尊重他们的爱好。
 
本帖最后由 平桥细雨 于 2014-9-17 16:19 编辑

]

文中那里说过多的租税了,合理的租税是正当的,古今皆同.如果按你说哀是强烈不满,按文义也只是黄帝对百姓的贫困强烈不满.这解释通吗?
 
平桥网友真诤友也。
行了,该说的我都说了,下面,你说说吧。
这句话应该怎么解释呢?
 
我已经说过了,那不叫注解,叫直译。
有些人特别喜欢直译,我尊重他们的爱好。

注解是对文中的字,词进行解释,同时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你只对哀作了点解释,还文不对题,不知所云,尤其没有任何证据,作想当然解释.不能令人信服.
 
你好像是过奖了。我没有对“哀”具体的解释。我只是说这是一个感情方面的词。
我这个叫意译。这也是你说的。

下面还是听听你的解释吧。就这么一句话,不会很难吧。
 
没人解释我就接着分析:

如同绝大多数网友对贪官公仆的揭露和调侃都要有意识地使用一个化名,《灵枢》作者也需要以“黄帝”作为化名。因为,如此赤裸裸地煽颠言论,如果出自一个实名屁民之口,其影响力和煽颠作用肯定要大打折扣,而且一旦被官府查证,势必给本人带来牢狱之灾,甚至被直接砍头,也说不定。但是如果这种话出自一个公认的神祗-“黄帝”,则即便当朝天子也只能老老实实听着,这就是未曾开言之前先申明这是“黄帝曰”的意义。这个作者的用意非常明显:下面这些话虽然多有冒犯,但那都是至高无上的“黄帝”说的,多么听不惯也得听着,谅你们也不敢找“黄帝”去理论。

这就如同中世纪有一个奸淫成性而脾气暴躁的罗马皇帝,如果你以普通国民的身份阻止他,不让他奸淫,他很可能会以冒犯君主的罪名把你砍头。但是如果你对他说,“上帝曰:不可奸淫”。他就得老老实实听着,起码不敢当下砍头。

因此,虽然《灵枢》这部书大部分以黄帝与大臣对话的形式为脉络主线,且与《素问》一起,标以《黄帝内经》之名,其实与“黄帝”没有任何关系,仅仅只是化名而已,而化名“黄帝”的目的,当然主要是为了借“黄帝”这个神祗之名盛大其事、神秘其术,但是同时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批评朝政。

然而我发现很多网友竟然把句中的“黄帝”当成实名了。因为,他们完全相信,历史上真有一个叫“黄帝”的帝王,而且,这个“黄帝”就像他自己表白的那样,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他治理国家不得不征敛租税,但是他征敛的幅度掌握得非常合理,同时还非常关心万民的健康问题,所以受到万民的拥戴和敬仰。至于是谁造成了万民的“不给”和“疾病”,虽然原文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们也是不愿意承认的。

总之,他们在沉迷于“黄帝”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的幻境中来理解《灵枢》这句开篇语(以及整部《内经》),这绝对是一场误会。我以为,这些网友过于轻信口头表白,实在是太天真了,然而我和他们的分歧,根子就出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希望这些沉迷于“黄帝”幻境的网友能够醒悟过来:《内经》中的“黄帝”只是一个屁民的化名,你们不要太当真了。
 
继续接着分析:

实际上,这句开篇语的亮点还在后半部分,即“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说文》:“给,相足也”,本是相对充足、勉强温饱的意思,那么“不给”显然就是连勉强温饱都无法达到的意思。然而我们务必要知道,如果一个人连勉强的温饱都无法达到,那就必然会“饥寒交迫”!

该作者在租税与疾病之间又嵌入“不给”这个中间环节,是其思维严谨的表现(须知思维严谨是做学问的先决条件)。因为毕竟有些人在缴纳租税以后并没有生病,只有那些由于缴纳租税而“不给”的人才会生病。

“属”是紧密连接,或连续不断的意思,《说文》:“属,连也”。作者为了强调从征敛租税到不能自给再到疾病产生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个紧密连接的因果链条,没有前面的因就没有后面的果,故特意描述为“属有疾病”。

因此,这个“属有疾病”的具体意思就是:百姓万民之所以患病,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不给;百姓万民之所以不给,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被强制租税;百姓万民之所以被强制租税,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以“黄帝”为代表的社会上层,不事生产,只能靠横征暴敛,才能享受高品位的生活。

于是,根据作者生动形象地描述,我们便可以确切得知,导致百姓万民罹患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统治者。

综合上述,不难看出,这句开篇语的中心意思就是:人的健康需要最基本的温饱条件来保证,而朝廷收缴租税一旦造成民众不能自给,以致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而整日处于饥寒交迫之中,那就必然会产生各种疾病。
 
补充:
“余哀其不给”的完整意思是:我只对那些因为缴纳租税而使得生活陷入困窘的人表示同情和怜悯。其言外之意则是,对于那些缴纳了租税以后仍然衣食无忧的人,就没有同情和怜悯的必要。从“余哀其不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灵枢》作者的爱心并不像上帝那样广博,其爱憎观非常分明。
 
其实历史上的大多数帝王都想把国家治理好,希望国泰民安,但法令执行下去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中闻还有百官.就算放到现在亦如此
 
网友䏻正解哀字,颇感欣慰。租税一词在文中具中性,不宜凭主观过多解读。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4-9-20 06:43 编辑

示同情和怜悯。其言

你以为在过去奴隶社会中生产力能有今天一样啊?天灾、虫灾、战火,不要说几千年前,就民国期间,乡间不少人多的家庭,交了租税后不给是常事,那时大的疾病经常发生,如霍乱、鼠疫等,过去的老一辈常聊起这些忆苦思甜。
不能用今天所处的思维观点去看古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