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请大家欣赏:花朵开的如此茂盛是为何?

寒心冰血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7/15
帖子
172
获得点赞
1
声望
18
本帖最后由 寒心冰血 于 2014-9-27 08:34 编辑

请大家欣赏:花朵开的如此茂盛是为何?


张延朋独家首创。
 
嘻嘻,咱无语,因为咱看不懂。嘿嘿。
 
厉害啊,八卦加二十四节气,再加辅行诀什么的?
 
我是不是做梦给这个贴子加了分?今天再看没有了。再加一次。
 
精简扼要,与脏腑五行论进一步协调。
 

附件

  • 777.8 KB 查看: 42
为何乾坤可以由南到北或者由北到南都可以调换呢?

是因为:乾在北,表示阳始。乾在南,表示阳终。

根据圆周箭头流转,我们不难得知:

阳来路径:1——9——7——5——3,即乾1——震9——坎5——艮7——乾3。
阴来路径:2——4——6——8——10.即坤2——兑4——离6——巽8——坤10。2为阴始,10为阴终。

两个路径合并为圆周期,即:

乾1——震9——坎7——艮5——乾3——坤2——兑4——离6——巽8——坤10——乾1。

这一路径,完全又回到本人《易理学》原始初期的指导原则,即“阳由里向外出,阴由外向里入”的世界变化总原则。

(哈哈,开怀大笑),本人不用更改《易理学》基本原则,只需调整变化空间而已。
 
阳路径,是阳体生阴。即大肠生脾、三焦生肝、膀胱生心。
阴路径,是阴体生阳。即胃生肺、胆生心包、小肠生肾。

咸甘辛为阳,肺辛、心包甘、肾咸。而膀胱是肾咸之体,为腐;三焦是心包甘之体,为香;大肠是肺辛之体,为腥。

淡酸苦为阴,心苦、肝酸、脾淡。而胃是脾淡之体,为膻;胆是酸肝之体,为臊;小肠是心苦之体,为焦。

心苦之体小肠焦味,乃兑象;
酸肝之体胆臊味,为离象;
脾淡之体胃膻味,为巽象。
三阴之象,由外向里入。

肺辛之体大肠腥味,乃震象;
心包甘之体三焦香味,乃坎象;
肾咸之体膀胱腐味,乃艮象。
三阳之象,由里向外出也。

阴入成体,阳出化气。
是以,艮阳膀胱之阳主人之表也,坎三焦之阳主人之中也,震大肠之阳主人之里也。是以辛大热入里而驱里寒也,乃肺大肠调之;甘温热入中而暖中也,乃心包三焦调之;咸大热外出而解表寒也,肾膀胱调之。
兑阴小肠之阴主人之表也,离胆之阴主人之中也,胃巽之阴主人之里也。是以苦焦小肠心所主,寒而祛外热也;酸臊肝胆主之,去中之热也;淡膻脾胃主之,清人之里热也。

阴阳之变,不外乎此之道也!

生为本,体为用。生弱,体失源泉,则用而不能。

乾坤为天地定位,恒静而互变。即开关之象,一开一合谓之变,反复无穷谓之通也。
 
此八卦排序与先天、后天、《清华简》、《中天》八卦、《帛书易》卦序等等分布是不同。

当今学易之人80%只知道和崇尚先天或后天八卦,对于其余八卦序知之甚少,甚至不知。更别说对卦序分布规律的思考了。

对于古人八卦序如此之繁多,哪一个更有道理和规律呢?这就得思考和对每一种卦序的由来进行综合归纳、类比总结,取其共类,排除个性,同时必须结合周期循环以及自然常识,更不能放掉《易经》六十四卦卦辞对于八个单经卦属性的定义,即巽风入、兑泽悦、坎陷、离丽、震动、艮止、乾键、坤顺等等定义,更不能忘记乾大明终始、坤大明中正的理解,等等。再比如,《易经》六十四卦辞对于乾坤二卦与其余六子卦的属性关系,描述的也很透彻,即乾坤为丕,坤乾为泰,坎乾为需,乾坎为讼,离乾为大有,乾离为家人,乾兑为履,兑乾为决,巽天为小蓄,天巽为姤,坎坤比,坤坎师,坤艮谦,艮坤豫,等等,基本表明了作为阳代表的乾和阴代表的坤与六子的位置关系。

纵观,上述所有卦序,等不能用来理解《易经》卦爻辞含义,这就说明上述八卦须不符合古人的易理观。必须得改善和准确把握。

《清华简》筮法出现,为研究古易提供了更早的历史资料,和真实性。
其震统子午、艮统辰戌、坎统寅申、巽统丑未、兑统巳亥、离统卯酉,可以颠覆现代六气分布说。即十二地支分阴阳:寅申辰戌子午为阳,丑未巳卯酉为阴。由此对应《内径》十二经络论,即可得知:《内径》十二阴阳经络与《清华简》筮法十二地支阴阳论同道,即渊源相同。

所以得出:阳支为阳,为天道;阴支为阴,为地道。

秋冬为阴,天道下降而成地;
春夏为阳,地道上升而成天。
由此,天地互相生成,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此八卦图,也是有规律的演变。符合《清华简》八卦易理,即震为子午,阳体在东北邻子、而生则在西南邻南;坎为寅申,其阳体在东寅,其生则在西申。乾坤为中,没有位置。其余类推。

——————————————————————————————————————————

总之,本图易理观,可以用来理解《易经》六十四卦卦爻辞含义。
 
增加阴来阳往路径。

由此:阳时,为阳来阴往路径;阴时,为阴来阳往路径。

来者,动也。
往者,静也。
动则衰,静则生
 

附件

同时修正坤、巽、离所主。与《清华简》人体卦序图有所不同。即:《清华简》的坤胸更正为离胸、巽股更正为巽腹,坤胸更正为两阴。其余不变。

更正理由:巽为柔强,即气强。人之部位,唯腹部最柔。

颈项口为兑,腹部为巽,则两者之中胸,为离。

另,坤为纯阴,中转之轴。乾头与坤阴对应。即天地定位
阳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时间段。为阳动阴静,即阳生阴。阳动顺时,阴生逆布,如太阴脾生于丑,则布(旺盛)于午胃阳明。其余类推。

阴时:午未申酉戌亥子时间段。为阴动阳静,即阴生阳。阴动顺时,阳生逆布,如阳明胃动生太阴肺,太阴肺布(旺盛)于大肠阳明。其余类推。

——————————————————————————————————————————————————
乾位置在哪里?

在艮兑之中,即手和颈项之上是也。

坤位置在哪里?

在震巽之中,即腹部和腿足之下是也。

是以乾为天,在上;坤为地,在下。
《内径》曰:热则伤阳,寒则伤阴。

是何道理?说明了什么规律?

寒心答曰:热则阳散,有化无加速前进。气散则阳泄。是以热则伤阳。
寒则形聚,无化有加速,气凝而滞,即体坚无气是也。气无体闭。阴无阳使,是以寒则伤阴。

这一规律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和极为浅显的一个道理:
阳不等于热,阴不等于寒。治病不能用简单的阳不足补热,阴不足补寒。
必须明白淡酸苦为阴,甘辛咸为阳。

体热,则只能是甘辛咸热,易用甘辛咸寒而补阳。若用甘辛咸大热补之,加速阳绝。辅以阴温补之,阴阳恢复迅速。
体寒,则只能是淡酸苦寒,易用淡酸苦温而补阴。若用淡酸苦大寒补之,加速阴亡。辅以阳寒补之,体内恢复迅速。

——————————————————————————
体热服用阳热之药,体寒服用阴寒之药,只能是饮鸩止渴。
体热用阴寒而不用阳寒之药,止了体热但伤了体阴。或者体寒用阳热而不用阴温之药,止了体寒但伤了体阳。两者此谓拆东墙补西墙之道也。
此乃平庸之医也。

遵循寒心此道,乃大道是也。
 
图中揭示了阴阳变化规律,即:

阳来生阴,阳越热,泄的越快,而阴生的越多。
阴来生阳,阴越寒,凝聚的越快,而阳生的越多。

但是:阳来所生阴为初期阶段,尚处于阴温热时期。阴温越盛,则阴来越迟,由此阴不生阳。而阳体则逐渐消耗亡矣。同理,阴来所生为阳初期,即寒冷期。阳越寒冷,外出的时间越是推迟,继而阳不生阴,阴体逐渐消耗亡矣。

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阴阳演变规律,比如心苦阴和肾咸阳的演变规律。以十二单位为一个周期,这个十二个单位可以代表12天或12月。我们以十二天为周期。那么肾咸所生点为始点,则肾咸必须在第六天才能成熟为膀胱腐气,腐气成熟后继而生心苦,即第7天心苦生成,同时心苦也必须经过6天才能成熟为小肠焦气,继而小肠焦气生肾咸。

我们可以看到:肾生膀胱的这六天,是寒气逐渐来又逐渐衰退的过程,如果寒气不衰退,那么膀胱就不能成熟,正如多水的地方很不容易成熟结果,而天热的地方则易成熟。膀胱迟迟不成熟,不能生成心苦温,则心苦不能成熟为小肠,小肠不能生肾。而肾则不断泄阴。所以,最终寒则伤肾,此乃苦不来也。
同理,膀胱为热,而咸阳泄,所生的心苦温则热,热多降温难,正如久大旱而不来雨,小肠萎蔫也。所以肾气不来,膀胱继续泄而生心苦。

由此我们不难得知:在这一个周期时间内,必须阴阳互来,比例恰当。一旦脱节,推迟来或过早来,要么不及要么太盛。肾在六天内不生成膀胱,则为不及。如三天内就生成膀胱,则膀胱为太过。不及则阴泄,太过则阳泄。极其简单的道理也就昭然若示了。
 

菟丝子(酒泡)、补骨脂、枸杞子、仙灵脾(盐水浸渍),各30克。效:阴阳双补。
主治:肾阴阳皆亏所致之腰痛、头目昏眩、记忆衰退、体虚感冒、阳痿遗精、小儿遗尿、老人小便余尿、夜尿频多、足膝酸软等症。
 



修正经络次序,新增六气学说和五行学说。
 
一、恢复理解乾为大明终始东北、坤为大明中正西南。

二、恢复便于理解帝乾出于震、労于坎、成于艮、役于坤、齐于巽(帝出以震为始,是故震和巽并肩而齐)、见于离(乾为至刚、纯阳,离为刚中变大而阳降,是以刚中为阳相见之始。)、悦于兑(兑为强刚,刚决柔也,离和兑为阴动而升外出,阳则降而入,是以离兑蓄乾,离为乾见、兑为乾喜。),战于乾(终始之地,阴阳相战,阳灭阴也)。

三、恢复“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顺序递进发展。震、坎、艮,一阳始动,即刚动;震为阳始(刚动之始)、刚象在里,坎为刚动之中、刚象在中,艮为刚动之末、刚象在外,刚动化气。一阳之道,乃刚升而阴入。巽、离、兑,一阴始动。巽为阴始(阴动之初)、柔象在里,离为阴中、柔象在中,兑为阴末、柔象在外,柔动成刚。一阴之道,乃柔升而刚入。

有刚则有阳,有柔则有阴。

刚动化柔(即气),柔动成刚(即体)。刚动质升气入,柔动质入气升。坤象,乃质升殆尽,纯柔之体,也即为纯阴。乾象,乃气升殆尽,纯刚之体,也即为纯阳。是以乾为冰、为纯阳,此乃时令也;坤为纯阴、至柔,也乃时令也。

四、创新乾坤坎离为四隅,即四方土。震为金象而生木,巽为木象而生金,艮为水象而生火,兑为火象而生水。离土生乾土,乃成刚中阳入,成乾之始,是以离为乾之家室;坎为坤之家室,刚动之中化气而体为柔中,柔中则阴入。

五、新增中医四经络。即:把前列腺、肾上腺、胸腺、胰腺,归并为土类。以坎离为中,则:心、肺、心包,为柔强刚弱;脾、肝肾,为刚强柔弱。心为艮、坤为肺、心包为巽、肾为兑、脾为乾、肝为震。
 

附件

一、恢复理解乾为大明终始东北、坤为大明中正西南。

二、恢复便于理解帝乾出于震、労于坎、成于艮、役



一、还是以古人观念为主。不必繁琐赘述胸、胰腺、前列、肾上四腺为土。视其为隐藏土。

二、天之六气完全根据传统认识布局。地之五行则是逆布。体现阳顺阴逆。即天六气为正,地五运为逆。这是方为居住的逆布。在时间上依然是顺时针。

三、天地互生,符合周围环境变化,也比较符合心为火、肝为木、肾为水、脾为土的认识。唯一不足是:为了满足十二经络位置次序,必然使心包厥阴和肝厥阴对立,即肝为木、心包为金。太阴肺和太阴脾对立,肺为阳土、脾为阴土。阳土化气之始,阴土成形之始。

再结合:血脉一体,甘味多为养血,所以取甘味为金、为心包。而辛味为气、为柔土之始、为肺。而淡涩多为聚合成体。所以酸肝、淡脾、心苦为阴,为同类而聚。
 

附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