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院教科书把眩晕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分为:1、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主治。2、气血亏虚,归脾汤主治。3、肾精不足,左归丸或右归丸主治。4、痰浊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中医学院教科书确立的眩晕证的诊疗框架如此简单,据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不会看病、看不好病,只能培养中医的掘墓人!看看《黄帝内经》是如何确立眩晕证的诊疗框架:
【原文2】春夏秋冬,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气逆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灵枢•五乱》)
【提要】论外邪引动肝风上逆脑腑眩晕。
【新解】春夏秋冬气候的更替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体,如果人体能适应气候变化,体内清浊之气正常升降,人就能保持健康……如果人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外感邪气引动肝风,上逆脑腑,可致严重眩晕症。
【原文3】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灵枢•大惑论》)
【提要】论脑虚外感型眩晕。
【新解】五脏六腑精气都上注于脑,成为脑内后天真气和脑腑阴阳气血的源泉……如果脑内真气或脑腑阴阳气血不足,又兼三阳经外邪侵入脑腑,可致严重眩晕症。
【原文4】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素问•厥论篇》)
【提要】论三阳经外感眩晕病机。
【新解】三阳经外感邪气,清阳不能正常上荣于脑,浊阴不能正常出于下窍,可致眩晕头重、面目轻度浮肿症状。
【原文5】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阴。(《素问•五脏生成篇》)
【提要】论头痛眩晕病因。
【新解】头痛眩晕病因可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主要是三阳经外感伤寒或温病,内伤主要是肝肾虚风,如果外邪或肝肾虚风挟中焦的痰、饮、湿邪上逆脑腑,可致严重头痛眩晕。
【原文6】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素问•脏气法时论篇》)
【新解】论少阳经外感头痛眩晕。
【提要】由于厥阴经外感病归类于少阳经来辨证,所以侧头痛,头顶痛,面颊肿痛,眩晕,听力明显减退等症,临床都辨证为少阳经外感病。
【原文10】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提要】论外感内伤眩晕常见病因。
【新解】五脏通五气,肝气通于风,所以外感眩晕多与少阳经有关,外感眩晕多为三阳经外感合病(外邪须经太阳阳明才能进入少阳),内伤型眩晕多因肝风上逆脑腑所致。
【原文11】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素问•玉机真藏论篇》)
【提要】论肝脏虚风脉象及肝脏虚风上逆脑腑头痛眩晕。
【新解】整体脉象弦而搏指,或左关脉明显大于它部脉,主肝脏虚风。如果肝脏虚风上逆脑腑,可致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
【原文12】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提要】论精神不良刺激所致的头痛眩晕、中风偏瘫病机。
【新解】如果突遇大怒之类的强烈精神刺激,肝阳暴张,化生内风,肝风挟血、气、痰、饮、湿邪上逆脑腑,轻者使人血压升高,头痛眩晕,重者可因脑脉破裂出血、脑络瘀阻而致中风偏瘫。
【原文13】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素问•通评虚实论篇》)
【提要】论中气虚陷或湿阻中焦头痛眩晕。
【新解】头痛头重,眩晕耳鸣,眼耳口鼻前后阴疾病,均可由可由中气虚陷、清阳不升,或湿阻中焦、清阳不升所致。
【原文14】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
【提要】论脑虚头痛、眩晕、耳鸣。
【新解】脑腑阴阳气血不足,脑髓空虚,可致头痛喜温喜按,眩晕头重,长期耳鸣等症。
【原文15】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于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
【提要】论脑腑结构、脑病症状。
【新解】脑腑主要由脑髓、脑脉、脑络组成,内藏真阴真阳之气。脑腑外与目、百会穴、风府穴相通,内与脊髓、全身的血脉、经络相通(脊髓通脑)……脑腑阴阳气血充足,脑内真气充盈,脑内血脉、经络畅通,人就会神清气爽,四肢轻劲有力,反之人就会头痛头重,眩晕耳鸣,神昏嗜睡,视物不清,四肢痠痛无力。(以上内容节选自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实录》21页中的《黄帝内经精髓新解。头痛眩晕篇》)
【原文2】春夏秋冬,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气逆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灵枢•五乱》)
【提要】论外邪引动肝风上逆脑腑眩晕。
【新解】春夏秋冬气候的更替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体,如果人体能适应气候变化,体内清浊之气正常升降,人就能保持健康……如果人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外感邪气引动肝风,上逆脑腑,可致严重眩晕症。
【原文3】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灵枢•大惑论》)
【提要】论脑虚外感型眩晕。
【新解】五脏六腑精气都上注于脑,成为脑内后天真气和脑腑阴阳气血的源泉……如果脑内真气或脑腑阴阳气血不足,又兼三阳经外邪侵入脑腑,可致严重眩晕症。
【原文4】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素问•厥论篇》)
【提要】论三阳经外感眩晕病机。
【新解】三阳经外感邪气,清阳不能正常上荣于脑,浊阴不能正常出于下窍,可致眩晕头重、面目轻度浮肿症状。
【原文5】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阴。(《素问•五脏生成篇》)
【提要】论头痛眩晕病因。
【新解】头痛眩晕病因可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主要是三阳经外感伤寒或温病,内伤主要是肝肾虚风,如果外邪或肝肾虚风挟中焦的痰、饮、湿邪上逆脑腑,可致严重头痛眩晕。
【原文6】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素问•脏气法时论篇》)
【新解】论少阳经外感头痛眩晕。
【提要】由于厥阴经外感病归类于少阳经来辨证,所以侧头痛,头顶痛,面颊肿痛,眩晕,听力明显减退等症,临床都辨证为少阳经外感病。
【原文10】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提要】论外感内伤眩晕常见病因。
【新解】五脏通五气,肝气通于风,所以外感眩晕多与少阳经有关,外感眩晕多为三阳经外感合病(外邪须经太阳阳明才能进入少阳),内伤型眩晕多因肝风上逆脑腑所致。
【原文11】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素问•玉机真藏论篇》)
【提要】论肝脏虚风脉象及肝脏虚风上逆脑腑头痛眩晕。
【新解】整体脉象弦而搏指,或左关脉明显大于它部脉,主肝脏虚风。如果肝脏虚风上逆脑腑,可致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
【原文12】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提要】论精神不良刺激所致的头痛眩晕、中风偏瘫病机。
【新解】如果突遇大怒之类的强烈精神刺激,肝阳暴张,化生内风,肝风挟血、气、痰、饮、湿邪上逆脑腑,轻者使人血压升高,头痛眩晕,重者可因脑脉破裂出血、脑络瘀阻而致中风偏瘫。
【原文13】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素问•通评虚实论篇》)
【提要】论中气虚陷或湿阻中焦头痛眩晕。
【新解】头痛头重,眩晕耳鸣,眼耳口鼻前后阴疾病,均可由可由中气虚陷、清阳不升,或湿阻中焦、清阳不升所致。
【原文14】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
【提要】论脑虚头痛、眩晕、耳鸣。
【新解】脑腑阴阳气血不足,脑髓空虚,可致头痛喜温喜按,眩晕头重,长期耳鸣等症。
【原文15】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于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
【提要】论脑腑结构、脑病症状。
【新解】脑腑主要由脑髓、脑脉、脑络组成,内藏真阴真阳之气。脑腑外与目、百会穴、风府穴相通,内与脊髓、全身的血脉、经络相通(脊髓通脑)……脑腑阴阳气血充足,脑内真气充盈,脑内血脉、经络畅通,人就会神清气爽,四肢轻劲有力,反之人就会头痛头重,眩晕耳鸣,神昏嗜睡,视物不清,四肢痠痛无力。(以上内容节选自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实录》21页中的《黄帝内经精髓新解。头痛眩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