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仲景存真集》

白术

声名远扬
管理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909
获得点赞
972
声望
113
《仲景存真集》二卷,清•吴蓬莱编撰(书商曾托名陈修园著),刊于1864年。上卷以张仲景伤寒六经诸方及其主治病证为主干,并揉合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有关注文,编成较浅近的歌诀。自谓得仲景《伤寒论》之真谛。下卷为医论,包括主病、运气、方、脉等多方面论述,但内容较为芜杂凌乱,缺乏条理。现存几种清刻本、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此书未见再版,古本难求,难窥全貌,万幸在网上搜到有成都族桥金花七里雅居的’姜附贵‘先生做的一些文字整理,但文中似乎错误之处颇多,因没见原书,也只好凭臆测稍做整理,然终有不尽意处,现将原文字发上来,同道们共同探讨


自序

医之一道神肾为之。于前贤哲阐之于后。上通天纪下察地理。调运和化燮理之功甚宏。救备补偏匡扶之力更大。其方甚多也。其法甚备也。义理精深自首未易窥其奥编次凡杂。青年难尽读其文。倘非约凡词而归简要。谐声律以作歌词。则习是业者苦于记颂之难。而售是术者。愧无淹贯之实。所以临症惝慌。猜阴而复猜阳。用药模糊失寒而更失热。智园行方我未之见。胆大心细人其奚能吾是以志在活人务期立人有术。心存济世。恒虞寿世无方爰集成书。作为声歌远综仲景之说。近体韵伯之注。理求精当而非出以私心。词谢谢浮华未常参以己亿。因名其书曰:仲景存真。益存真则无伪无伪则可传真。存则不杂。不杂则可宗非好事也。欲易晚也。奈付梓之时有徒恃巳见不按书理。将成编而更数句者有矣。将原句而改数字者有矣。究之驳而不醇杂而不精是存真反以乱真。去伪实以臻伪。何以为初学之津梁。后人之法楷乎。

余:因再为校正更加斟酌。铲去旧板恐有畔乎!先贤刻作新书期无负乎后学。庶几天时寒暑之不齐人事。寝与之难。节俾得其登春台。咸跻嚼域固。余之所深期而厚望者也。

古濮蓬莱氏题甲子初春也。


整理稿:
自序

医之一道,神肾(圣?)为之于前,贤哲阐之于后。上通天纪,下察地理。调运和化,燮理之功甚宏;救备补偏,匡扶之力更大。其方甚多也,其法甚备也。义理精深,自(白)首未易窥其奥;编次凡杂,青年难尽读其文。倘非约凡词而归简要,谐声律以作歌词。则习是业者,苦于记颂之难;而售是术者,愧无淹贯之实。所以临症惝慌,猜阴而复猜阳。用药模糊,失寒而更失热。智园(圆)行方我未之见。胆大心细人其(莫)奚能。吾是以志在活人,务期立人有术,心存济世,恒虞寿世无方。爰集成书,作为声歌。远综仲景之说,近体韵伯之注。理求精当,而非出以私心。词谢谢浮华,未常参以己亿(意)。因名其书曰《仲景存真》。益(盖)存真则无伪,无伪则可传真。存则不杂,不杂则可宗。非好事也,欲易晚也。奈付梓之时,有徒恃巳(己)见不按书理,将成编,而更数句者有矣,将原句而改数字者有矣。究之驳而不醇,杂而不精,是存真反以乱真,去伪实以臻伪。何以为初学之津梁,后人之法楷乎?余因再为校正,更加斟酌。铲去旧板恐有畔乎!先贤刻作新书期无负乎。后学庶几天时寒暑之不齐人事。寝与之难。节俾得其登春台。咸跻嚼域,固余之所深期而厚望者也。

古濮蓬莱氏题甲子初春也。
 
前言

《仲景存真集》 清.吴蓬莱编撰木刻本

《医学著手成春》 手抄本 著者佚名 民国二拾伍年四月初二曰编撰

吾今据以上二书加二以整理成册,是书原根据柯氏伤寒二翼的内容,主张以方名证,证从经分。着重对辨证论治加以发挥,实用于临床提高疗效。

本书是采用七言歌决形式写出来的,每使学者读来郎郎上口,便于记忆。尤适用于初学伤寒重要参考书,也为自学中医及中医临床工作者代来方便的参考资料。

整理说明:

以上二书内容基本一致,但有所出入,今又无它书可考,只能参考类似书籍,加以整理。

为了保持原貌对全书不作删节,改编,只做标点,句读加以勘校。

对原书系繁体字,一律改为规范的简体字,原书系竖排本,现改为横排本。

为了保恃原著原貌,对药名,处方,及用量一律按原书不改。

最后告知学者!此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一百多年来还未刊行过,在民间更难以看到,希望学者要熟读深思。

由于吾精力有限,才疏学浅,有整理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姜附贵写于成都族桥金花 七里雅居
 

附件

  • 56.6 KB 查看: 57
  • 58.5 KB 查看: 59
  • 61.9 KB 查看: 56
  • 73.1 KB 查看: 56
  • 76.8 KB 查看: 64
期待下文

头疼

没见过原书,网上的资料非常凌乱,很多都不能确定是否是此书内容

我把疑似的发上来一起参考吧
 
伤寒六经提纲全篇

太阳脉浮头项现 恶寒强痛八字连

阳明病以胃加实 三字堤纲是真传

少阳口苦咽干痛 目眩六字提纲言

太阴腹满而吐利 自利不食益甚寒

腹痛自利若下利 胸中积硬非等闲

二十三字提纲现 少阴病脉微细连

六字提纲但欲寐 厥阴消渴心中烦

气上冲心心热痛 饥不欲食吐蚴难

下利不止食不下 二十四字提纲完

提纲为主法不乱 古法真诀天下传

望闻问切守一件 阴阳虚实表里先

君臣佐使药分变 轻重缓急治法宽
 
伤寒六经提纲全篇

太阳脉浮头项现 恶寒强痛八字连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八字是太阳病提纲的重点。

阳明病以胃加实 三字堤纲是真传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胃家实三字重点。

少阳口苦咽干痛 目眩六字提纲言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口苦,咽干,目眩六字重点。

太阴腹满而吐利 自利不食益甚寒
腹痛自利若下利 胸中积硬非等闲
二十三字提纲现

太阴之为病,胀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胀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二十三字。

少阴病脉微细连 六字提纲但欲寐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脉微细,但欲寐六字。

厥阴消渴心中烦 气上冲心心热痛
饥不欲食吐蚴难 下利不止食不下
二十四字提纲完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二十四字

提纲为主法不乱 古法真诀天下传
望闻问切守一件 阴阳虚实表里先
君臣佐使药分变 轻重缓急治法宽
 
劝读十则
一 凡碛积重难反之势,骤夺其所好,世必惊疑。且浅而商之,明药性始於《神农本经》,论病情始於《灵枢》、《素问》,以药治病始於《伊尹汤液》。迨汉仲师出,集医圣及上古相传之经方著《伤寒》及《金匮玉函经》二书。(《外台》谓又有《小品》一书,今失传。)方诸举业家,与四子书无翼而犹有之者。岂四子之书亦不可读乎?为第一劝。

一 仲师书,文义古奥难读。即刘、张、朱、李四家(明时以刘河间与张长沙、朱丹溪、李东垣为四家。此李士材之误也。张石顽云:张是张子和,当知相饴之误)虽尊仲圣之名鲜有发挥。更有庸妄者,颠倒是非,谓仲师专工於伤寒,其桂枝麻黄只行於西,比宜於冬月。以芎,苏,羌独荆防等剂。为外感切用之品。以补中、归脾、八珍、六味等方,为杂疬平稳之方。百病不究根由,只以多热为阴虚,多寒为阳虚。自侉为挈领提纲之导竟。伪术相师能愈一大病否。夜气犹存举生平所治之证。平心自问当亦知所变计也。则以知过必改。为第二劝。

一 经方效如桴鼓。非若後世以地黄补阴、以人参补阳、以香砂调气、以归芎调血,笼统浮沉,待病气衰而自愈也。《内经》云:一剂知二剂己。又云:覆杯而卧。《伤寒论》云:一服愈不必尽剂。可知古人用药,除宿病外,只在半剂。一二剂之间。後世如薛立斋医按云:三十余剂及百剂效。李士材云:备参五厅期於三日奏效。此起果服药之效哉?乃病气衰而自愈?若辈贪天之功而为已力。余阅其案深悯病人因於药,甚於桎梏也。则己经万之疗效神速。为第三劝。

一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以存津液二字为主。试看桂枝汤和平解肌无一非养液之品。即麻黄汤轻清走表,不如姜之辛热、枣之甘壅从外治外,不伤营气,亦是养液之亿。故统制一剂分为三服,不必尽剂可愈。愈後亦无他病。近医芎、苏、羌独、荆防、苍芷,苦燥辛烈大伤阴气。最陋是吾闽(福建)习气谓二陈汤为发汗平稳之剂。方中如陈皮之耗气,半夏之耗液。(性塞如血不止。以此生捣敷之。则止血即止汗之验。)茯芩渗利太早。(致邪陷入少阴。)皆所以涸其汗源。(此二字余研究十年方误。)留邪生热,以致变成烦燥大渴,谵语神昏等证。所谓庸医误人者此也。至於《金匮》一百一十三方,大旨是调以甘药四字。後世之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及四物、八珍、归脾、十全、逍遥等剂,颇得甘调之忆。而偏驳不驯板实不灵,又不可不知。明明经方之有利无害。为第四劝。

一 仲师为医中之圣人,非至禺孰敢侮圣所疑其方也。方中无见证治证之品。且铢两升勺最其大剂不敢轻试。不知本草乱於宋元诸家而极於明之。李时珍能读本经。洞达药性者。自知其四味中。备极神妙。况古人升斗权衡。三代至汉较之今日。仅十之三每剂分三服。一服亦不过七八钱与两零而已。较之时方之重者乃更轻。今以古今之马子。折算又为之浅浅解释。俾知经方道本中庸。人与知能。为第五劝。

一 先入为主人之通患也。桂枝汤、小柴胡汤,无论伤寒杂病,阳经阴经,凡营卫不和者,得桂枝而如神。邪气不能从枢而外转得柴胡而入神。人惑於活人春夏忌桂之说。又惑於前医。邪在太阳。误用柴胡反致引入少阳之说。及李时珍虚人不可多用。张景岳制五柴饮列於散阵。逐致应用。不用误人无算。而不知二药神农列之上品。久服可以却病延年。今之信各家。而不信神农诚可怪也。闽医习见余用桂枝汤。万无一失者。此数年来。自三钱亦用至八九钱而效者。咸知颂予。创始之德至於柴胡不过四钱而止。而浙省江苏。每用必以别血拌蒸。最多不过二钱。皆先人之说误之也。不知长沙方。柴胡用至八两。取其性醇不妨多服。功缓必须重用也。本经崇原云:柴胡出银州者佳。今市中另有一种银柴胡。不知何草之根。害人不浅。堆之细辛五味用不过一钱。大枣不过二枚。生姜不过二片。种种陋习皆韦经旨。吾原同士者。先进去市中。徇人恶习而以愈达愈上。为第六劝。

一 起死回生,医之道也。如医家束手。如病家待毙。察其为杂法所误。先与病家说明备其方资。愈不受谢谢。照仲景法四逆。白通以回阳。白虎承气以存阴。助其枢转运其铖机。藏府调和统归胃气危急。振救不靠人参。(此一句为病家脑後一针也。经方无用参为救急法。唯霍乱理中丸汤。然汗厥脉微欲厥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为主又无取乎。人参第不可与。读薛氏景岳等书人说也。)有具任亦可救十中二三。余自临证三十余年知经方之权夺造化。为第七劝。

一 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间临证立方。至晚间一二於经方查对。必别有神悟。则以温故知新。为第八劝。

一 医门之仲师即儒宗之宣圣。凡有阐扬圣训者则遵之,其悖者则败之。障川束流功在吾辈。如四家中。刘河间书虽偏苦寒。倘有见导之言。朱丹溪虽未究源头却无支离之处。张子和瑕瑜参半最下是。李东垣竖论以睥胃为主立方。以补中为先。徇其名亡其实。燥烈劫阴毫无法度。常考医论中。载其人富而好名巧行具术。邪说流传至今不熄。正与仲师养津液。及调以甘药之法相反,不可不知。至於王宇太之杂。李士材之浅。薛立斋之庸。赵养葵之妄。张景岳。陈远公。冯处瞻之浮侉影响。不便一字寓且。方可入於精微之奥。坊刻汪忍庵等本虽云耳。食却有二三道得著处。但於仲师主方未杂。引陶节庵诸辈。亿说不无。朱紫之乱。入门时姑尜其说终为乡原矣。则以专一不杂。为第九劝。

一 亚圣有云:予岂好辨哉。不得已也。今医学各成门户。所籍乎。明先圣之功。溯委穷源。不绝於口。则陷溺未久。及颖慧过人者。自必悔而就学。道不孤矣。若言之过激。则怨而生谤。位置太高。则畏而思避踽。踽烛行济人有几。凡我同人务宜推诚。相与诚能动。物俾此道。日益昌明。则以有言无隐。和气可亲。为第十劝。
 
伤寒论翼俚言(十六首)

读书不明根蒂。 古人精义弗彰。 常中之变变中常。 参赞化育可仰。

全论大法第 一
识破叔和偏见。 乃得仲景真传。 伤寒杂病六经兼。 即是纲领丈段。

六经正义第 二
地理兵法两喻。 夹界有路出师。 守而不战短兵施。 虽有矛戟何恃。

合并启微第 三
病有定体变迁。 合病并病相参。 气分神合妙中玄。 阴阳互根贯串。

风寒辨惑第 四
和风吹面无患。 中人必是夹寒。 方可通用善变迁。 不拘浮紧浮缓。

温暑指归第 五
欲知温暑利害。 须明寒发由来。 应春应夏深浅投。 阳盛阴虚不谬。

痉湿翼同第 六
血虚筋急为患。 紧弱二脉分优。 风君葛根柔瓜蒌。 逐邪滋阴妙手。

平脉隼绳第 七
气口成寸大会。 生死在此上求。 阴阳二字包得周。 任他百脉沉浮。

太阳病解第 一
太阳心当正位。 水来克火犯君。 发汗利水把火清。 麻桂诸方细审。

阳明病解第 二
阳明传化之腑。 官拜倡廪司纳。 上越中清下夺达。 三阴出路妙法。

少阳病解第 三
少阳官拜中正。 主胆气游三焦。 寒热往来邪正交。 小柴胡汤解表。

太阴病解第 四
太阴为开主睥。 同处中州司输。 不为胃把津液输。 因而腹满吐利。

少阴病解第 五
少阴水火兼理。 肾中寒热杂居。 二十五度任推施。 微为水象而细。

厥阴病解第 六
厥阴消渴病温。 肺虚肝邪上行。 小建安睥柴木平。 窃毋克火对症。

制方大法第 七
六经原来活法。 十剂方外有方。 据症求方终非良。 机情两得为尚。

六经馀论第 八
灵素备言针灸。 方药仲师乃详。 拈得长沙一瓣香。 管教举世无恙。
 
题 辞
医之一道当精讲。关人生命与存亡。 平脉辨证勿孟浪。 因症立方细推详。
药毒攻邪邪沦丧。 误用一味性命戕。 然人气禀不一样。 老幼男女与弱强。
三百六十各有相。 内分心肝腹肾肠。 病有浅深轻重状。 表里寒热及阴阳。
此事本来难摹仿。 辛有仲景立门墙。 本於素问来博访。 区分六经有明堂。
主病主脉与变象。 伤寒杂病各分张。 更有韵伯注妥当。 复为二翼成宪章。
用药分经毫无妄。 变化神明非执方。 真是医人当头棒。 端在唤醒旧黄墚。
更不须下谰河网。 直捣虎穴擒贼王。 万一病脉不明郎。 为请宗工甚谦光。
欲使民人皆无恙。 珍后不害寿而康。 今仿韵伯为俚唱。 非敢与世作津墚。
聊使初学有依傍。 记诵顺口本无腔。
 
六经正义歌
太阳寒水 (主开 ) 少阳相火 (主开阖) 阳明燥金(主阖)
太阴湿土 (主开)少阴君火 (主开阖) 厥阴风木(主阖)

诸病总不外六经。六经范围人一身。一从仲景立此论。遂使後学有持循。
只在六经求根本。不求枝叶诸症名。欲握枢机治百病。须明六经之地形。

腰以上为三阳境。三阳夹界地在心。虽主乎外里相映。先举太阳地至尊。
内由心胸外巅顶。前至额颅后肩承。肩背下及手足尽。内合膀胱统卫营。
内至心胸胃肠径。外至额颅当分清。由面至腹地面整。下及手足是阳明。
由心至咽出口吻。颊上耳目更斜升。至巅外胁内胆分。即是少阳地面存。

腰下三阴有分寸。愎为三阶爽界城。主里而不及外省。先将太阴说与君。
自腹由睥中州定。下及二肠与魄门。少阴至腹至两肾。膀胱溺道地图呈。
厥阴自腹由肝引。上膈至心风木林。又从胁肋为邦禁。下及小腹与宗筋。
通行三焦主里症。夹辅三国近神京。此是六经经界正。适合病形篇所云。

邪中项背太阳领。邪下阳明中面膺。中颊两胁少阳证。中阳溜经古规程。
中阴溜腑又当论。邪中於阴难直行。其初必从臂行进。自经及脏以嗝凌。
脏中气实不容进。则邪还腑肆逆横。寒邪还腑自利甚。热邪还腑下症因。
由此三阴不安靖。须知逐邪固本根。六经病纲细思忖。头项强痛太阳沉。
脉浮恶寒为把柄。胃实提纲亿义深。少阳归重半表令。口苦目眩机逼真。
少阳阴枢开阖应。故寐不寐是病情。归重半里情为顺。舌干口燥不提论。
太阴开里阴道盛。里寒自利腹痛疼。厥阴阖阴阳浸浸。消渴里然气逆侵。
病有定体须分任。病有变迁更宜寻。更宜互参病合并。卫位须分气氤氲。
脉症机情并详审。庶几万病可回春。
 
好书呢,谢谢老师整理,
 
老师辛苦了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老师功德无量!
 
只有这些?
 
制方大法歌
制方不拘病之名。唯当其症机与情。六经方虽各主令。亦可互通於他经。
只求是方合是症。不拘经用活法生。表里虚实寒热论。并无风寒杂症分。
或者表里二方更。风寒两汤或迭寻。或以全方而取胜。或以加减而建勋。
小青或然设五证。加减法内五方新。小柴或然设七症。加减法内七方存。
当知法中有法隐。方外有方宜知音。何以三百九七困。一百十三方拘铃。
岐伯创立七方正。仲景化裁以尽神。即以发表攻里咏。逐邪大法也至精。
麻桂只可清表分。表里夹见不能行。表热里寒小龙靖。表寒里热大龙平。
表中解里有速应。岂如坯病先後迎。如此尽变营卫庆。邪留腠理当急擒。
半表寒热虚同径。半里虚实又分呈。里虚小柴实大饮。表中和里气如春。
岂待先攻后补慎。先补後攻费酌斟。发表不独麻桂任。攻里又岂独调承。
胸膈之水大陷运。胸膈之痰小陷清。试胃失气小承领。肠胃燥粪大承倾。
因症立方有分寸。邪去而不伤天真。缓急轻重讲不尽。十法合剂当分明。
麻黄葛根诸汤定。可以散实气味轻。宣可决壅栀瓜须。通滞十枣属五苓。
泄闭陷承坻当峻。滑可去着胆蜜灵。塞可固脱赤桃进。补弱附子里中陈。
黄阿之湿将燥润。禹代重可镇却心。连豆燥可去湿浸。看来不外阳与阴。
白虎黄连是寒性。白通四逆热性横。胜热治寒何须问。审明此理救世人。
虚实表里或杂混。又有治方用灸铖。然只六方为主政。诸方加减有君臣。
汗剂皆本桂枝引。吐本栀豉法相因。攻剂承气实为准。和剂柴胡为本根。
本於泻心寒剂等。本於四逆剂成温。学者勿切恃总敏。触类而长引而伸。
志大心细学古训。而後可入仲景门。
 
桂枝汤歌 (1)

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歌括)
桂枝芍药草姜枣。滋阴和阳第一条。第一发汗解肌表。
服此营卫自和调。但凡六经有感冒。皆得用此把病疗。
脉浮而弱是主脑。头痛发热是其标。恶寒恶风原有道。
病脉相应莫混淆。乾呕胃府风殳扰。风袭阳明鼻鸣嚎。
但见一症用之妙。总以自汗为主稍。急服此方有功效。
表虚之症立刻消。桂枝色赤通心窍。温经扶阳散寒高。
甘能益气生血妙。辛麻解散外邪逃。得芍益阴止汗巧。
内和营气把烦销。姜辛佐桂解肌表。枣甘佐芍把里调。
甘草安内攘外盗。调和营卫通三焦。任他盗汗自汗冒。
虚虐虚痢皆高超。方後服方更精妙。啜粥助药汗自潮。
谷气内充邪必跑。发汗无患唯此高。生冷粘滑口勿咬。
五辛臭恶一切抛。此服药时要禁了。免致症变把力推。
勤争又将疑症表。脉浮自汗察秋毫。小便数而心烦扰。
微恶寒兮是根苗。独脚孪急不同道。乃是阳明阴虚招。
即用栀豉吐之妙。胃阳得升诸脉调。反服桂枝去攻表。
咽乾烦吐厥难吞。欲因胄阳亡所召。甘草干姜能补中。
阳复之後别无妙。芍甘和阴称英豪。胃实谵语从此造。
姜桂还热祸移消。调胃承气与宜少。阴阳相和自逍遥。
 
麻黄汤歌 (2)

麻黄二两 (去节) 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 (去尖) 炙甘草一两
(歌括)
麻黄汤内桂杏甘。开表逐邪发汗丹。头痛项强发热现。
身疼腰痛骨节烦。恶寒恶风不出汗。胸满而喘形症全。
浮紧浮数脉体段。须当用此峻剂焉。倘若汗出不解免。
便以桂枝代平安。可一而不可再见。投之阴当用手拈。
麻黄中空外直秆。宛如毛窍骨节然。能把骨节寒邪展。
引出毛窍一箭穿。卫分风热自发散。轻可去实疗伤寒。
有汗忌用大关健。能令人虚耗真元。得桂入心半出汗。
营分之中散风寒。得杏温心把寒散。逐邪定喘清肺添。
得黄外拒邪不犯。内保中宫气血安。不用姜枣有主见。
姜横碍麻难升煎。枣性滞泥怠而缓。室碍杏仁速降焉。
若是衄血已见面。休要发汗把热添。
 
葛根汤歌 (3)
葛根四两 麻黄二两生姜三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歌括)
葛根桂麻芍姜枣。表实里虚宜此条。开表逐邪轻而巧。
服之表里自和调。头项强痛背强了。牵引几几受煎熬。
脉浮恶风为主脑。风寒在表也能疗。汗出是风伤营道。
无汗伤卫在皮毛。表病下利不利导。但呕合病都能消。
葛根性轻体重好。去实镇动固里高。甘凉起阴生津妙。
滋筋舒脉免牵劳。麻黄能开玄府窍。祛风出汗为臣僚。
桂芍甘枣里和到。何患外邪不远逃。
 
大青龙汤 (4)
麻黄六两 桂枝 甘草 各二两 生姜三两杏仁四十枚 大枣十枚 生石羔打碎

(歌括)
大青龙汤麻桂甘。头痛发热又恶寒。脉浮紧缓有体段。风寒在表里热煎。
热伤其气烦躁见。石羔生津是仙丹。犹恐热出寒不散。变为夹热下利焉。
雇头不雇尾一般。故用麻桂来发汗。急加甘草和中元。姜枣调停营卫畔。
一汗风热表里安。麻桂二方不及辨。此能清内攘外边。若有少阴症夹见。
与脉微弱莫妄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