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第三节 《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内经>时代》补注(第三节草稿)

赵洪钧著 金栋补注(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第三节 《内经》讲些什么?
 
金栋按:《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两千余年来,历代医家正是在《内经》所提供的理论原理、应用技术及其所采用的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使中医学术得到持续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内经》之所以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的重要缘由。及至今日,《内经》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发展及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当前我们重新审视这部古老的经典,它的学术价值又在哪里呢?

一、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内经》作者自觉地吸收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按: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作为理论的支柱,并与医疗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升华,形成了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说及疾病防治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二、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遭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内经》三才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

三、《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学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这是中医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治疗方面,《内经》提出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因势利导、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寒热温清、预防与早治等原则。在治法方面,除了针灸和药治外,还广及精神疗法、按摩、导引、药熨、渍浴、术数等方法。这些说明了《内经》治法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其中有些疗法,如针灸、按摩、导引、精神疗法、饮食疗法等,已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

正基于此,金元时代的医家张子和曾说:《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

四、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总览《内经》,其内容远不止涉及医学一个学科,它还广泛吸收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对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内经》对中医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而且也为我们展示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五、创建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

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一股“中医热”,与其说是“中医热”,不如说是“针灸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是以针灸为先导。由“针灸热”进而引发了探索经络实质的研究热点。经络学说的提出和针灸疗法的发明,是《内经》的一大学术成就。

对于经络实质的探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有学者认为,经络是独立存在的一套联络调节系统,经络是迄今为止未被认识的人体特殊结构。也有学者认为,经络没有特殊的物质结构,而是综合人体一切解剖系统来经营生活的综合系统。至今经络的本质还是个迷,这与其说是中医落后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如说现代科学远远不能胜任理解与阐释中华祖先发现的瑰宝。

六、《内经》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被中世纪医学界推崇为“医学之父”,可见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其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和《内经》相比,有两方面相似:两者著作的时代相差不远,它们的编辑性质相同,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也不是成于一个时代的作品。
遗憾的是,《内经》的医学成就尚未写进世界医学史,但是《内经》的学术对世界医学史的贡献不可低估。我们确信,随着中医学走向世界,《内经》的学术价值必将逐步被学术界所认识,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终将占有一席之地。

(以上内容摘引自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王庆其主编《内经讲义》)
 
【原文】学中医者无不视《内经》为畏途。原因之一是一些人把《内经》说的高深莫测⑴。“学之所始,工之所止⑵”这句话似乎不适于研究《内经》本身。其实满不是这么回事儿。要是学《内经》为了做医生⑶,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已经很好⑷。它用现代语言比较系统、精炼地叙述了《内经》的主要内容,在大部分概念和理论上都比《内经》更全面、系统、准确。它避免了大量重复,统一了《内经》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适当补充了一些后世学说,因而使中医理论更完善。如果说其中比《内经》少了些什么⑸,也只有两方面。一是《内经》中涉及到非医学内容讲得很少⑹,二是基本上不讲“五运六气⑺”。我认为,前一点不足可适当补充一下。后一点欠缺完全不影响实用。
 
【补注】

⑴一些人把《内经》说的高深莫测: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黄帝内经素问•林亿序》:“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钖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朱丹溪《格致余论序》:“《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间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学者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汪洋,淡如嚼蜡。”

叶秉敬《类经序》:“上古时神农、黄帝君而医,岐伯诸公师而医,而医实首于伏羲。羲惧天下后世离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画以为天地人之总,仲尼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人之心也,即所谓性命也。有一心而生八卦,复生六十四卦,列为三百八十四画。而世人之病,病在于三百六十四画中求活计,而不知一画为总,此羲之所以医千万世之病源也。自是神农有《本草经》,轩歧有《灵》《素》经,两大经出而言医者咸宗之。故《易》卦有文王、周公、孔夫子三大圣人为之羽翼,然后《易》义昭明于天地;而《灵》《素》之后,无能羽翼之者。”

张介宾《类经序》:“《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糜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张志聪《素问集注•自序》:“独《素问》一册,帝与俞跗巫彭诸臣,论次一堂,所详者,天人一原之旨;所明者,阴阳迭乘之机;所究研者,气运更胜之微;所稽求者,性命攻荡之本;所上穷者,寒暑日月之运行;所下极者,形气生化之成败。开和详尽,几无余蕴。然其中论生生之统居其半,言灾病者次之,治法者又次之。盖欲天下后世,子孙氓庶,勿罹灾眚,咸归生长,圣教不唐乎大哉!第经义渊微,圣词古简,苟非其人,鲜有通其义者。”

高士宗《素问直解序》:“《素问》以阴阳之理,阐天人之道,天地阴阳俱于人身,人身阴阳同于天地,苟非其人,此道不明。”

《素问•著至教论》:“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素问•气交变大论》:“《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王冰注:“夫道者,大无不包,细无不入,故天文地理人事咸通。”
 
⑵学之所始,工之所止:见《灵枢•经别》第十一,原文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类经七卷•经络类三》:“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知十二经脉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天道之逆从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故初学者必始于此,工之良者亦止于此而已。第粗工忽之,谓其寻常易知耳;上工难知,谓其应变无穷也。”

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止,谓留心。杨上善曰:‘止,留也。’”并语译:“那初学开始时一定要学习经脉理论,就是高明医生也要留心经脉。”

工,医工也。古代以医者为治病工。此指良工,高明之医者。

《素问•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类经二十三卷•运气类一》注:“工者精良之称。”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问其病,知其处,名曰工。”

《难经•六十一难》:“问而知之谓之工。”
 
⑶要是学《内经》为了做医生:言外之义是指学《内经》不只是为了做医生,那是为了做什么呢?愚见以为是为了搞研究、做学问和长知识。因为《内经》不止是医学典籍,非医学内容还很多。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自序二》:“曾有一位同学对我说:

有了科学,就不该有迷信。研究科学,就不必研究迷信,因为它是无根据的妄诞的一件东西,我们枉费了精力去研究它干吗?就如《世经》,完全是迷信的一个代表,它的主要点是依据着什么五德五行,相胜相生的把戏而出的。我们要去研究它,证实它,批驳它,的确是一桩徒劳而无益的事情!经过我们研究以后的它,早已被我们证实出假来了;更经过许多名人,如崔述、崔适、康有为等,驳得刘歆走头不是路了!那本来是无关紧要的。

这位同学的意思是很好,可惜他对于常识和学问的分别没有想清楚。凡是科学家所考定的真的事实,一般人应当都明白,唤做常识。无论什么好的坏的,真的假的,对于这一大堆材料,认定了一个目标,划出了一个范围,而加以研究的,唤做学问。……所以‘有了科学,就不该有迷信’,这就常识而言,很说得通。‘研究科学,就不必研究迷信’,这就学问而言,则很说不通。为什么?迷信是一件东西,也是在科学家应当研究的范围之内的。所以扶乩(ji)、巫祝、卜筮、星相,虽应由政府下令禁止,但心理学家还要收集了这种材料去研究变态心理学。”
 
⑷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已经很好:指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每五年一个轮回的重新编版。教材相对规范、客观、标准,是登堂入室的敲门砖,是初学者的领路标杆。
 
⑸如果说其中比《内经》少了些什么:指《中医学基础》教材比《内经》少了些什么。
 
⑹《内经》中涉及到非医学内容讲得很少:指《中医学基础》教材中涉及到的非医学内容很少,不是指《内经》中涉及到非医学内容讲得很少。
 
⑺五运六气:简称运气。五运指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与五行相配。六气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天之阴阳(风、寒、暑、湿、燥、火)及地之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和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相配。

《素问•天元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名目] ⑴厥阴风木:足厥阴肝(乙木)、手厥阴心主(相火);⑵少阴君火:手少阴心(丁火)、足少阴肾(癸水);⑶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相火)、足少阳胆(甲木);⑷太阴湿土:足太阴脾(己土)、手太阴肺(辛金);⑸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庚金)、足阳明胃(戊土);⑹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壬水)、手太阳小肠(丙火)。”

《中医大辞典》:“五运六气: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水运,统称五运。前干属阳,后干属阴,如年干逢甲,便是阳土运年,年干逢己,便是阴土运年,阳年主太过,阴年主不及,依法推算,便知本年属某运。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位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按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顺序,分主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是谓主气。又按风木、君火、湿土、相火、燥金、寒水的顺序,分为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六步,是谓客气。主气分主一年四季,年年不变,客气则以每年的年支推算。如年支逢辰逢戌,总为寒水司天,湿土在泉;逢卯逢酉,总为燥金司天,君火在泉。司天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以此类推。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高校教参程士德第二版《内经•附篇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是我国古代研究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对生物、对人体生命影响的学说,它是关系到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物候学、历法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一门科学。它反映出‘人与天地相应’的中医学术的整体观念,突出了自然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节律,在《内经》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运气学说和时间生物学》:“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以干支、阴阳、五运、六气等为工具,推演出来的在60年中疾病发生、预防和治疗规律的学说。”

本书第七节赵先生有专门内容“运气学说-《内经》体系的终结”来探讨说明之。
 
对你其他的理论不太苟同,这些关于五运六气的内容还不错。
 
【原文】以上是说要想知道《内经》讨论些什么,对初学者来说,学习《中医学基础》教材就很好,单为临床应用也足够了。不过,我还想把《内经》讨论的内容概括的更简单一些,并尽量与各篇挂钩。情况大致如下:

1、养生之道、人与自然(《素问》“上古天真论⑴”、“四气调神大论⑵”、“生气通天论⑶”、“金匮真言论⑷”、“阴阳应象大论⑸”、“阴阳离合论⑹”、“六节藏象论⑺”、“异法方宜论⑻”、“诊要经终论⑼”,《灵枢》“阴阳系日月⑽”、“顺气一日分为四时⑾”、“五变”⑿、“天年⒀”)
 
金栋按:养生之道、人与自然,即养生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养生学说,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学的养生学说,起源很早,据《路史》记载,早在唐尧时代,人们就知道用舞蹈来预防关节疾病。《老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亦有不少关于养生理论和方法的论述。但形成系统的养生立论,则始自《内经》。后世医学家和养生家们,虽有许多发展,并有不少养生专著问世,但就学术思想和养生体系来说,皆渊源于《内经》。

⑴、养生学说的理论基础

《内经》养生学说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内经》认为人体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又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注云:“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退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故而《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篇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养生的内容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进程,这就是《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基础。

⑵、重视内因为主的养生思想

《内经》养生学说,充分反映出内因为主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养生的根本问题在于肾气,而肾气也是真气的内容之一,故而《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由于肾气的盛衰,既关系到人体生长衰老的过程,又是人体阳气的源泉,对抵抗病邪的入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认为养生的关键就在于肾气的充实,真气的充沛。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以及《四气调神大论》强调人体的五脏神志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等论述,无一不是强调人体内在真气的主导作用。当然《内经》在强调内因真气的同时,并不否认外避虚邪贼风的致病条件。

养生学说中以内因为主导的思想,对养生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养生家,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健身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等。这些健身方法都是通过机体的自我锻炼,充实真气,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⑶、强调精神意识的调摄

精神意识活动,虽然是五脏精气活动的表现,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又能控制脏腑的功能活动,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也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

《内经》养生学说非常强调精神意志的调摄,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无外其志“,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等都是强调人体意志在四时调摄中的主导作用。又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如果违反了调摄意志的原则,就会损伤五脏,导致疾病的发生,就有可能影响生命。因此,调摄人体精神意志,是养生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⑷、顺应自然界阴阳气消长运动规律

养生学说非常强调养生方法要适应四时阴阳气消长运动规律,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还专篇讨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保持机体阴阳平衡,取得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从而达到防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顺应自然界阴阳气消长运动规律的养生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增强人体生命活动的年节律的调节能力,使之与自然气候变化的年节律取得协调统一,而这种调节能力的增强,关键就在于真气,真气充盛,是却病延年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参《内经》)
 
附:“三分用药 七分养”的科学内涵(《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2013年8月第12期)

患病后康复与否,有时并非完全取决于用药治疗,自身保养与养生也至关重要,甚至保养与养生重于用药。因为治疗是有限度的,许多疾病并不完全是靠药物治愈的,而是靠自身的因素-善于保养与养生治愈的。俗话说的“三分用药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

人体的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生活方式占60%,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而医疗因素占8%。

俗话说的“三分用药七分养”,医疗因素占30%,而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的医疗因素只占8%,这不就很好地说明了“治疗是有限度”的吗?所以中医的保养与养生思想对疾病的康复及患病与否是至关重要的,是有科学道理的。

由于个体有差异,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患病后康复的快慢及是否再复发,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很少患病,或病后症状轻浅而且容易康复;不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则很容易发病,或病后症状较重而且不容易康复。

那么如何保养与养生呢?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包括了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的诸如生活方式、社会因素、气候因素等,对于生活方式而言,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对于社会因素而言,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于气候因素而言,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只有这样善于保养与养生,才是懂得“七分养”的科学内涵与意义。

从目前来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病、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痛风等病的罪魁祸首。因为这些人或“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患病后,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是“三分用药”的康复措施之一,其结果或是治愈的唯一方法,亦或未治愈与康复,或病情反复发作而久治不愈,这是为什么呢?或许与不善于“七分养”有关系。

临床观察发现,患病后虽然经过正确合理的用药治疗,某些患者的疾病或可痊愈而不复发,但是也有一些患者的疾病虽症状缓解、减轻或痊愈而仍复发,主要是有诱发因素存在,或者说是不善于保养与养生造成的。这些诱发因素包括诸如不良的精神刺激、饮食不当、劳累过度及气候因素的影响等等,或是单一诱因,或是重叠诱因。

1、因不良的精神刺激而复发

不良的精神刺激,中医称之为情志刺激,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能直接损伤人体内脏,导致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使原阴阳自和过程逆转,致疾病复发。临床常见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癫痫、精神病及各种神经症如癔病、神经衰弱、抑郁症、心血管神经症、胃肠神经症、更年期神经症等,皆与不良的精神刺激有关。

情志太过可使人发病或使病情反复而久治不愈,这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明确说明。

五志太过,可以直接伤及本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七情过激,可以伤及心神。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本神》说:“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等。

情志不畅,可以影响脏腑气机。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

在情志刺激而发病,或使疾病反复发作而久治不愈中,怒志太过伤人最多。由于所愿不遂、生气着急恼怒,可使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神经症等反复发作,甚至导致猝死。由于生气着急恼怒,“怒则气上”,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冲逆心胸与脑,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胸痹心痛);或高血压病,出现头胀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或导致高血压脑病,消化道出血、呕血、中风昏迷等。若兼发肝气横逆,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所以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往往遇事不急、不躁、不恼怒,“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则心平气和,“真气从之”而“病安从来”?正如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说:“神气淡则血气和,嗜欲胜则疾疢作。”

2、因饮食不当而复发

由于饮食不洁、饮食不节和饮食的偏嗜等饮食不当因素,不仅成为发病的主要因素,而且还是病情复发或反复发作的因素之一。

由于饮食物主要依靠脾胃的纳运作用进行消化吸收,所以饮食不当主要损伤脾胃(肠),脾胃损伤后还可导致食积、聚湿生痰、化热、气血不足等病变。临床常见的如慢性脾胃病(胃炎、消化道溃疡病、肠炎腹泻、痢疾)、慢性肝病、痔疮、糖尿病、肥胖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中风、冠心病、心律失常、痛风等,皆与饮食不当有密切关系。

饮食不当伤人发病或使病情反复而久治不愈,这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明确说明。

饮食太过,直接伤及肠胃。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营养过剩,百病丛生。目前由于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胡吃海造、暴饮暴食、嗜酒狂饮、大鱼大肉、生猛海鲜等过食膏粱厚味,则百病丛生。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腹中论》说:“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消瘅、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转为消渴”等论述。

《金匮要略》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有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孙思邈也说:“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所以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尊奉经典“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而少患病,或病后容易康复。

3、因劳累过度而复发

孙思邈曾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但是如果长时间过于劳累,可导致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失常,耗伤正气,使机体的免疫力及抵抗力降低,从而发生疾病,或使病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俗话说的“积劳成疾”就是这个意思。临床常见的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各种心力衰竭、风湿病、感冒、运动系统的慢性损伤如腰肌劳损、神经症、中风、恶性肿瘤早期病变、男女不孕不育症、性功能障碍、疝气、猝死等,皆与劳累过度有关。

劳累过度使人发病或使病情反复而久治不愈,这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明确说明。

劳力过度而耗气伤精,导致脏气虚少,功能减退。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

劳力过度而致形体损伤,即劳伤筋骨。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劳心(神)过度,指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行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损伤肾气,百病生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所以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常欲小劳而不疲”、“不妄作劳”而少疾,或病后容易康复。

4、因气候因素而复发

自然界异常的气候变化可导致多种疾病,或使病情反复发作,而久治不愈,甚至死亡。临床常见的某些呼吸道传染病、感冒、慢阻肺、各种心力衰竭、风湿病、荨麻疹、哮喘、冠心病、中风等,皆与气候因素有关。

异常的气候变化成为伤人致病的因素,中医称为“六淫”和“疠气”。

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正常情况下,六气不会使人患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亦称六邪。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内。

由于气候因素使人发病或使病情反复而久治不愈,这在《黄帝内经》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肌肉关节疼痛的发作有时会成为气候变化的晴雨表,这是风湿免疫病(痹证)的临床特点之一,也是诊断依据之一。即使到医院做化验检查也未必有阳性发现。《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呼吸道传染病、感冒发热、慢阻肺及中风病等都与气候的异常变化有关。《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因风邪为百病之长及百病之始,风邪既常兼其他外邪(如寒、湿、暑、燥、热等)相合而伤人,成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另外,风邪伤人致病又最多,故风邪常是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因六淫是气候异常变化的结果,而风邪又是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故风邪可代表异常的气候变化,民间说的“伤风了”,就是指呼吸道疾患,如伤风感冒等。

所以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尊奉经典“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而少患病,或病后容易康复。
 
【补注】

⑴上古天真论(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篇名。《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九卷,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首。今注诸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问》旧第目,见今之篇次,皆王氏之所移也。”

各家篇名解略例:《中医大辞典》:“《素问》篇名。上古,即远古。王冰注:‘上古,玄古也。’玄,远也;玄古即是很远的古代。天真,一谓淳朴无邪,二谓本元之气。本篇讨论了自古相传关于如何保养精神、归真返朴以延年益寿的方法问题,同时也讨论了关于人体本元之气和生长发育的关系。故名。”

高校教参《内经•第九章养生学说》:“[关于篇名]上古,王冰注:‘玄古也。’玄者,远也。所以,上古即远古,指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天真,大致有三种解释:一认为指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如《素问直解》注:‘天真者,天行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二谓人体禀赋的自然寿命,又称为‘天年’、‘天寿’。三是认为天,指先天;真,指真气。李东垣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正因为元气本于先天,故名‘天真’,即先天真元之气。以上三说,第一种把‘天真’与‘天性’,即物质形态的‘天真之气’与意识形态的‘天生本性’混为一谈。第二种以‘天年’为‘天真’,则无法解释保养天真以尽终其天年等问题。从分析本篇所论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因善养生,保全真气,所以能够‘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因此,第三种将天、真分而释之,似较合理。”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上古,指远古的时代;天真,指天赋的真元;论,指岐黄的议论。摄生贵在保养天真,寿夭皆在精气盛衰。本篇主要论述了摄生的理论和实践,同时系统贯穿了医道的原理和方法。诚可为《黄帝内经素问》的纲领性文献。全元起本中该篇在第九卷,而王冰次注本却居于卷首,似出于对摄生之道的推崇。《黄帝内经素问》以道论自然本原,以气论运动方式与相互关系,以数论作用方式与变化规律,全面揭示了自然和生命之道。其与《老子》、《周易》共为三坟雄文,所论大道为中华民族之精魂。大道通于无,医理超乎形。不知悟道的原理、气的生化、数的演变,何以识用之所始、学之所主、医之所宗。”

胡天雄《素问补识》:“天雄按:《内经》之学,出于道家,故古代以黄帝与老子并称。真气是古代道家常用之辞,道家认为此种真气,是自然所赋予,故谓之天真。《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地,不拘于俗。’这就是天真二字的由来。真者,天赋之朴;礼者,人事之伪。故道家贵真而贱礼。自《内经》作者把真气引入医学以后,给它下了一个更为完善、更为新颖的定义,《灵•刺节真邪》篇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进一步说明真气虽是受之于天,只有不断得到谷气的营养,才能维持其存在。至此,真气就一变而为人体之精气。于是,与之统一者为形体,与之对立者为邪气,主宰人身,抗邪延寿,成为人体真正的生命动力。篇中详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能外避虚邪,内养真气,故以名篇。志注天真为‘天一始生之真元’,不知天一始生之真元,又是何物?高注天真为‘天性自然之真’,颇与天真的原始意义相近,但又补出‘毫无人欲之杂’,以天真与人欲对文,则把天真和儒家的天理说,混为一义,似未尽洽。”
 
养生之道:养生的法则及重要意义。

经文:①“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选释:[道]中国古代对自然和生命本源的认识。对自然和生命本源的认识,乃是人类永恒不懈的追求。西方人致力于具体物质的探讨,中国人却推崇那至高无上的道。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形无象,无限大有,无疑代表无限的自然过程。自然过程中各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生成与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道又是相互作用原理的反映。此外,狭义的道还可以表示某一具体的规律或方法。(《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附:“道”之小识

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道之篇》说:“‘道’于国人,自古至今都是个热门话题,坐而论‘道’,也似乎从来都是一件非常有境界的事,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感叹也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论‘道’虽雅,感觉上却是一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玄妙东西。想想连老子这样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不知是故意深藏不露,还是真的言难及而‘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说了上面那句话,言说尚且这样难,可想而知要对‘道’的心悟落到医学实处,就更非易事了。”

1、典籍记载:

⑴《列子•天瑞》:“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音裂 lie,界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合精,万物化生。”

⑵《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⑶《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纬•乾凿度》:“易者天地之道也“、“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

朱熹《周易本义•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故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卦虽不同,所同者奇偶;爻虽不同,所同者九六。”

⑷《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2、小识

金栋按:道是什么?由上典籍记载可知,道家及《易》家(阴阳家)论道认为,道是“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乃“太易”者也。

“道生一”之“一”乃太极混沦(沌)状态之“有”。道是自然规律,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是世界万有的根源,是天下万物的母亲。道产生了太极(混沌状态),太极分裂为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的交合产生新的第三者,新的第三者又会变化,于是就有了天下的万物。

即道、太易(无)→一、太极(气、有)→二、两仪(天地阴阳)→三(阴阳交感和合)→万物。

而医家论道,具体到中医经典《内经》而言,道亦即天地四时阴阳五行术数的变化规律,即寒暑之更替: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木温,夏火热,长夏土湿,秋金凉,冬水寒;春木少阳,夏火太阳,长夏土至阴,秋金少阴,冬水太阴;春木生,夏火长,长夏土化,秋金收,冬水藏等。人当应之。

术数者何谓?乃《易》之阴阳五行之道。《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八•术数类》:“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其要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附)以杂说耳。”

《老子》“道生一”是论道的,《易》“有太极”是论道的,《黄帝内经》亦是论道的。三者之心是相通的,三者交相辉映、与道同德共鸣,三者之道是相承的,三者乃新三坟典籍,即《黄帝内经》与《老子》、《周易》论述的都是大道。大道就是自然之道与生命科学之道。

先贤立“道”的目的之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而《黄帝内经》所涉,正是典型的天道与人事,作为宇宙本原、万物法则的“道”,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时,自然就成为所效的规律与准则。《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1•易之篇 道之篇》认为,此“道恰恰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的灵魂。”中医是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中医是人类文明的大精髓。中医是人与自然、社会大一统思想的展现,中医是描述自然和生命过程合一的大道。中医是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

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以道论医的奥秘》说:“中医,从根本上说是文化,是哲学,是以道为根演化出的医术。中医理论与中华文化在本源处是一致的,首先讲究的是道,由道论医术。道,既是万物之本源,也是中医之本源。”

3、道与理的区别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道之篇•第二节-中医是否讲道理》说:“道与理的第一层区别:道是宇宙本原,是世界万物之‘所以然’的内在总规律,理则是道在万物的具体体现”、“道与理的另一层区别是道简而理详”,“简而言之,条分缕析是理,贯通妙悟为道,道可统理,理从属于道、是道的具体化。道与理,反映的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不相分离的辩证关系。因此,两者常常合称为‘道理’。”
 
[和于术数]即采用任何一种养生方法,都要做到适中,无太过、无不及。和,适中,恰到好处。术数一词,本指权术、策略、治国方略等,中医借指古人对养生保健方法的总称,即古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

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术数者,修养之法则也。上古之人,为圣人而在上者,能知此大道而修之,法天地之阴阳,调人事之术数。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灵枢•本神》长生久视,本篇下文饮食起居之类。”

《类经•一卷•摄生类一》注:“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

《素问集注》:“术数者,调养精气之法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简按:《广雅》:‘数,术也。’《庄子•天道》:‘有数术存焉。’《释文》引李注云:‘数,术也。’《史记•仓公传》:‘问善为方数者。’《索隐》云:‘数,音术数之数。’《抱朴子》云:‘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

森立之《素问考注》:“[札]《汉•艺文志》有‘术数略’,《四库全书提要》云:‘术数之奥,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耳。’……[眉]医治有三:药是数也,器与力是术也。而术中有数,数中有术,相持为用也。养生亦有三:曰食、曰服、曰力。食中有饮,服中有居、有战,力中有按跷、有服气也。六字服气法,见《医林集要》卷十•老人门、卷五•虚损门;五禽戏法,见其卷五•虚损门。道经六字诀,又见汪昂《医方集解》附余。”

《中医大辞典》:“术数:①道家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一般指导引、按跷、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措施。《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指方术气数,即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附会各种迷信之说,以制定人事和国家的气数。”
 
[天年]指人的自然寿命。《灵枢经》有《天年》篇。

金栋按:人活多大年龄为长寿?据古籍记载,人的自然寿命(天年)当在百岁以上。

《类经•卷一•摄生类一》注:“百岁者,天年之概。”俗语有“百年以后”,即指死亡。

《灵枢•天年》:“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孔安国《传》:“百二十年。”孔颖达《正义》:“人之大期,百年为限。世有长寿云‘百二十年’者,故《传》以最长者言之,未必有正文也。”

又,古人将寿命的长短分为上、中、下三等,但具体年龄说法不一。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孔颖达《正义》:“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

《养生经》:“黄帝曰: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年,下寿八十。”

《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太平经•解承负诀》:“凡人有三寿,应三气,太阳、太阴、中和之命也。上寿一百二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吕氏春秋•孟冬纪第十》:“人之寿,久之不过百,中寿不过六十。”

目前看来,将60岁作为长寿的年龄,下限太低,绝大多数不一定认同;而过百岁者虽有之,但终属少见;80岁作为长寿的最低年龄,多能理解和认同与接受。

80岁及以上即耄耋之年,无论是病死还是正常死亡(老死)者,皆可认为是寿终。老死称为寿终。寿,长寿、长久。《释名•释丧制第二十七》云:“老死曰寿终。寿,久也。终,尽也。生已久远,气终尽也。”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3.5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