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第三节 《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又按:本节内容分析如下(高校教参《内经》):

一、本节通过对“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养生的态度、方法不同和结果各异的对比分析,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突出了《内经》重视“精、气、神”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二、本节阐明养生的目的在于抗衰防病,延年益寿,原文所述养生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归纳如下:
无法上传(略)
三、本节原文指出,失于调摄是导致早衰的基本原因。其表现如下:
无法上传(略)
 
语译:上古时代的人,他们大都懂的养生的道理,效法阴阳的变化规律,明白术数的演变特点与调养精气的法则,饮食有一定节制,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规律,不妄事操劳,所以能够形体与精神两相称合,活到应该终了的寿命,度过百岁才死去。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作水浆那样贪饮,习惯于好逸恶劳,酒醉极了,还肆行房事,纵情色欲,因而竭尽了精气,散失了真元。不知道保持精气的充沛,不明了节省精气的重要,只顾一时之快心,违背着养生这样的真正乐趣,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到五十岁便衰老了。(《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经文: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tian)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选释:[虚邪贼风]亦名贼风邪气,泛指外感病因。

王冰注:“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

《素问直解》:“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

《素问补识》:“天雄按:贼风伤人无定时,见《灵•岁露论》;虚邪伤人有定时,见《九宫八风》篇。此统曰避之有时者,盖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贼风亦能令人暴病猝死也。”
 
金栋按:邪气简称为邪,又称为“虚邪”、病邪等,是对一切致病因素的统称。《内经》为什么将致病邪气称为虚邪呢?“虚邪”概念的发生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

“虚邪”一词,《内经》凡23见,均指自然界四时不正之气。但是,邪气何以言“虚”?虚,非《素问•通评虚实论》等篇所言的病机之“虚”,亦非证候之“虚”,是四时不正之气乘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始能伤人致病者也,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之王冰所注云:“邪乘虚入,是谓虚邪。”就《内经》而言,“虚邪”概念的形成有其较为复杂的认识背景,其与“虚风”一词密切相关,也可以说,“虚邪”派生于“虚风”。

虚风是八风之一,凡与节令所应方位完全相反的风(即反节令气候)皆谓之“虚风”。由于人体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与四季气候变化节律同步,无论在哪一节令中,如果有与该节令所应方向相反的气候(即风)出现,人体都可能因不适应这种反季节的气候而发病,那么这种反季节的气候(即虚风)便成为邪气,这种邪气即是“虚邪”。这一认识集中体现于《灵枢•九宫八风》篇中。该篇云:“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也。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内经》作者在此处将“虚风”与“虚邪”作为互词对待,可见,“虚邪”即是“虚风”。

“虚风”相对于“实风”而言。所谓“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如张介宾(《类经•卷二十七》)就认为“月建居子,风从北方来,冬气之正也。月建居卯,风从东方来,春气之正也。月建居午,风从南方来,夏气之正也。月建居酉,风从西方来,秋气之正也。四隅十二建,其气皆然。气得其正者,正气王也,故曰实风,所以能生、长、养万物。”所谓“从其冲后来为虚风”,是指与月建节令的相反方向所来之风。“冲后”指北极辰(即太一)所居的相反方向。“冲者,对冲也。后者,言其来之远,远则气盛也。如太一居子,风从南方来,火反胜也。太一居卯,风从西方来,金胜木也。太一居午,风从北方来,水胜火也。太一居酉,风从东方来,木反胜也。气失其正者,正气不足,故曰虚风,所以能伤人而主杀主害,最当避之。”(《类经•卷二十七》注)。可见,“虚风”即非时之气,也即是反季节气候,因其极易成为伤人致病的邪气,故此处经文上言“虚风”,下谓“虚邪”,均云“避之”,故二者在此处有等价效果。若从源流关系认识,“虚风”属八风范围,是形成“虚邪”概念之源,由于“虚风”较之“实风”更易成为致人于病的邪气,于是将其以“虚邪”名之。“虚邪”源于“虚风”之论还可以从《灵枢•岁露论》中找到依据,该篇说:“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本段经文有三点重要的提示:

其一,“虚风”是指与节令所应方位相反(即前篇之“冲后”虚乡)来的风。

其二,“虚风”极易伤人致病,故称为“虚邪”。言“邪”,是因其能致人发病。以“虚”命“邪”之意有二:一是此邪从“冲后”虚乡而来,即指反节令气候;二是在人体恰逢虚时,即人体处于对此反节令气候的不适应状态时伤人,这就是以“虚”命“邪”的理由。

其三,“虚邪”又称为“贼风”。贼者,伤害之义。节令性气候即“实风”,“主生、长、养万物”。“虚风”即为反季节气候,极易伤人致病,故曰“虚风,贼伤人者也”。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将“虚邪”“贼风”叠用。由此观之,《内经》中“虚邪”一词源于“虚风”而又等价,又称之为“贼风”,《素问•生气通天论》称为“贼邪”,此四者皆可用“四时不正之气”(《黄帝素问直解•卷一》)释之。

……综上所见,《内经》中“虚邪”概念源于“虚风”而又等价同功,又谓之“贼风”、“贼邪”,四者义同名别,均指四时不正之气,也称为外邪,或外感之邪。两者在《内经》中均指原发之邪。(张登本《内经的思考》)
 
[恬淡虚无]《素问识》:“老子曰:‘恬淡为上。’庄子曰:‘恬淡无为。’《淮南子》曰:‘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

高校教参《内经》:“恬淡,淡泊,安静闲适。虚无,道家指‘道’的本体。《庄子•刻意》:‘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无道德之质也。’《类经•摄生类•二》:‘恬淡者,泊然不愿乎其外;虚无者,漠然无所动于中也。’谓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补识》:“王云:‘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害。’天雄按:王注精神为精气,与邪气为对待,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精神不能止邪气’,精邪对举同。《内经》中凡精神即精气,此等处不可草草读过。病安从来,‘来’古音念厘,与上文时、之为韵。《诗•王风•君子于役》来与期、思为韵,《邶风•终风》来与霾、思为韵。可见此等篇章,皆先秦文字。”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素问识》:“新校正云:‘别本美,一作甘。’简按:此盖本于《老子》,《千金》亦作‘甘’。”

高校教参《内经》:“任,随便之意。服,指衣着。《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有所食,则以为美而不求过味;有所服,则任用之而不求其华。’乐其俗,《类经•摄生类•二》注:‘与人和者,乐人之俗。’即以民间的风俗习尚为快乐。”

金栋按:美、任、乐,意动用法,即“以其食为美,以其服为任,以其俗为乐”。

又按:老子《道德经•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河上公章句》:“甘其蔬食,不渔食百姓也。美其恶衣,不贵五色。安其茅茨,不好文饰之屋。乐其质朴之俗,不转移也。”
 
[高下不相慕]高校教参《内经》:“高下,指社会地位、生活水准等而言。慕,倾慕、羡慕。《类经•摄生类•二》注:‘高忘其贵,下安其分,两无相慕。’”
 
金栋按:本节内容分析如下:

一、本节所提出养生的具体要求是,外避邪气,内养正气。内、外相合,以保持“精神内守”,从而达到防病之目的。从而提示了养生学的奥妙,也体现了中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

二、原文主张对外要避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人本身要养正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虚邪贼风,是外界致病因素。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是常见的内伤致病因素。因此,只有既随时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故《素问直解•卷一》说:“外知所避,内得其守,病安从来。”

三、原文把“恬淡虚无”作为内养精神的基本要求,指出只有“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才能“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从而获得却病延年之效。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能没有喜怒哀乐,性情爱好,但应当有节制,有规律,保持乐观向上,如果喜怒无节,恣情纵欲,则会导致脏腑气机紊乱,精气耗伤,功能失常而发生疾病。所以,做到“恬淡虚无”,对于调和情志,治理气机,保养神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故《类经•摄生类•二》注云:“志闲而无贪,何欲之有?心安而无虑,何惧之有?形劳而神逸,何倦之有?气得所养,则必从顺,惟其少欲,乃能从欲,故无所往而不遂。”《内经》接受老庄思想所强调的“恬淡虚无”的养生要求,成为历代养生学家中精神学派的重要思想内容,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高校教参《内经》)
 
语译:对于四时不正的虚邪贼风,能够适时回避,思想精神上保持清静淡泊无所欲求,真气和顺而不散失,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做的话疾病会从哪里来呢?所以他们精神都很安闲而欲望很少,心境安定没有恐惧,形体虽劳并不过分疲倦,真气平和而调顺,每人顺着自己的心思都能达到满意。吃什么都香甜,穿什么都舒服,对于习俗随遇而安,互相之间不羡慕地位的高下,人们都自然朴实。所以不正当的嗜好也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会诱惑他们的思想心境。无论愚者、智者、贤者、不肖者对于酒色等事,都不急于寻求,这就合于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都能够过百岁而动作还不衰退,是因为其道德修养完备而不会有偏颇危险。
 
金栋按:道家“恬淡虚无”、“虚静无为”、“与世无争”的处世思想,验之社会实践是消极的,与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是相悖的,然对养生来说至关重要的。
 
⑵四气调神大论(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篇篇名。《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各家篇名解略例:《中医大辞典》:“《素问》篇名。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气候。调,调养;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时气候的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意志的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表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本篇的中心内容,就是讨论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采取相应方法调养五脏神志以顺应自然界生长收藏规律,故名。篇中并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疾病原则。”

高校教参《内经•第九章养生学说》:“[关于篇名]四,四季。气,气象。四气,此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调,调理,调摄。神,指精神情志。《素问直解•卷一》:‘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神五脏之神志也。’《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此篇应是岐伯所言,发前篇修道未尽之意。篇内以春夏秋冬四时异气,当有善养生长收藏之道及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皆调神之要道也,故名篇。’因全篇着重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特点,以调摄精神情志而得名。正如《素问经注节解•卷一》所云:‘四时推迁,气因时而变。人在气交之中,顺之则得其所,逆之则疾病生。’《素问吴注•卷一》也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神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按:‘四气’为生长收藏,应春夏秋冬四时。‘调神’泛指形气神的调摄,以顺应自然过程的变化。生命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上篇《上古天真》论生命过程的变化,本篇《四气调神》论人随四时的变化,下篇《生气通天》论人应自然的变化。人对自然的适应性,是生命运动的重要特点。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具有适应自然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从而取得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六微旨大论》载:‘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形成了适应四时阴阳以保存精气的摄生方法。本篇在全元起本第九卷,王冰次注本承《上古天真》,从而反映了中国古代先立摄生、后成医道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强调了人与自然相应以及其治未病的思想。”

《素问补识》:“姚止庵云:‘四序推迁,气因时而变。人在气交之中,顺之则得其所,逆之则疾病生。通篇之旨,盖教人顺时而养其气也。’高云:‘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藏之神志也。君臣问答,互相发明,则曰论,无君臣之问答,则曰篇,余皆仿此。此篇乃黄帝继上文而言之,欲以四气调神以全其天真也。’天雄按:《大奇论》《气府论》《长刺节论》诸篇,皆无君臣问答,亦曰论,高谓君臣问答,互相发明,则曰论者,出林校《五藏生成》篇之辞,言其大致而已,且止限于《素问》,若《灵枢》则无此例。通观全篇旨意,所谓四时阴阳,从之则吉,逆之则凶云云,纯属阴阳家言,《素问》之学,出于道家,而杂以阴阳家言,是道家取阴阳家所长,史谈所谓‘道家因阴阳之大顺’也。”
 
养生之道、人与自然:①四时的养生方法。

经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鸣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选释:[春三月至夜卧早起]《素问补识》:“杨注:‘春之三月,主胆,肝之府,足少阳用事,阴消阳息。故养阳者至夜即卧,顺阴消也;旦而起,顺阳息也。’天雄按:杨注甚精。息,生长之义,古有此义。《韩非子•爱臣》:‘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蕃息,即蕃生。注夜卧为至夜即卧,深得原文旨意。《广雅疏证》引《召南•行露》笺云:‘夜,莫也。’至夜即卧,即至暮即卧,实际上就是要早卧。春季大地阳回,但夜晚阴寒尚盛,故宜早卧,以避阴寒,养阳气。唯注‘春之三月主胆,肝之府,足少阳用事’,则义有未允。理由有二:①《内经》经常以五藏类比四时,但不以四时比五藏,即所谓人应天地,不能以天地应人,说肝胆主春则可,说春主肝胆则不可。②春三月的少阳,指气候的温和而言,并非指足少阳经脉,不能将气候的少阳和经脉的少阳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高校教参《内经》:“生、予、赏,指精神情志活动顺应春阳生发之气;杀、夺、罚,指精神情志活动违逆春阳生发之气。杨上善注:‘生、予、赏者,顺少阳也;杀、夺、罚者,逆少阳也。’《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其待物也,当生则生之而勿之杀,当予则予之而勿之夺,当赏则赏之而勿之罚。凡若此者,盖以春时主生,皆以应春气而尽养生之道也。’”
 
附:“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小识

1、经文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对经文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解释,杨上善《太素•卷第二•顺养》注:“生、予、赏者,顺少阳也;杀、夺、罚者,逆少阳也。”王冰注:“春气发生,施无求报,故养生者必顺于时也。”

胡天雄《素问补识》说:“天雄按:《内经》作者托言黄帝、岐伯,故书中常常把摄生、治病和治国并举。本篇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兰秘典论》的‘以此养生则寿’、‘以为天下则大昌’皆是此例。班固所撰‘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也。此三句是着重于治国方面说的,和《礼记•月令》提出的要求,大抵一致,即‘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生而勿杀);‘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赏而勿罚);‘季春之月,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予而勿夺)。在当前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并遭受到自然的相应惩罚以后,人们对春季的‘生而勿杀’这一要求,该会感到十分亲切和其迫切的。”

胡氏所言甚是,“故书中常常把摄生、治病和治国并举”,比其他注释更高一筹。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2、小识

一年四时(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代当政者“因天时,制人事”、“天人合一”以治国,在先秦古籍中多有记载,而且确实如此施行。

胡氏所云“和《礼记•月令》提出的要求,大抵一致”,指《礼记•月令》篇的内容,其依据一年的十二个月,逐月记载当月的天象特征,物候变化,所主的神与物,天子所宜的居处、车马、服饰、饮食和器具,应当实施的国家政令,以及国家政令违反时令将招致的灾害等。

“天人合一”是古代哲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其具体运用便是古人所说的“因天时,制人事”、“上察天时,下授民事”。《月令》便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吕氏春秋•十二纪》及《淮南子•时则训》之内容相似。

《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行秋令,则其民大疫,飙风暴雨总至,藜秀蓬蒿并兴。”

董仲舒《春秋繁露•四时之副》:“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春生夏长,百物以兴;秋杀冬收,百物以藏。”

先哲认为,当政者当顺应天时,春季是四季中万物俱生的季节,为少阳生发之气,当“因天时,制人事”予以庆祝从生、施予、赏赐等行春令以顺天阳之德;非予杀戮、强夺、刑罚等逆春令而行秋令为刑罚之事,所以古代之罪人多是在秋后问斩,以顺天时。

根据现代天文学的观点,《月令》一篇中的许多内容早已过时,而且不少内容已被证实是不科学的。天子依据天时、五行相配等的哲学思想而行政令,目前看来,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明显。
“生、予、赏者,顺少阳也;杀、夺、罚者,逆少阳也”,由于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目前之政令、法令、治国之措施,是不分天时的,当赏则赏、则予,当杀则杀、则罚。实际上古人也已认识到如此,如《春秋繁露•如天之为》说:“然而人事之宜行者,无所郁滞,且恕于人,顺于天,天人之道兼举,此谓执其中。天非以春生人,以秋杀人也,当生者曰生,当死者曰死,非杀物之义待四时也。而人之所治也,安取久留当行之理,而必待四时也。此之谓壅,非其中也。……天终岁乃一遍此四者,而人主终日不知过此四之数,其理故不可以相待。且天之欲利人,非直其欲利谷也。除秽不待时,况秽人乎!”

董仲舒这段话的译文:然而人事中应当做的,就是无所滞留,宽恕别人且又顺应天地,天道是阴阳并举,这就是把握适中。上天并不仅仅在春天生人,在秋天杀人,而是人该生的时候就叫他生,该死的时候就叫他死,上天生人和杀人并不专门等待四季的某一季节到来。而治理国家,怎么能拿长久滞留而又当立行的事,去等待四时的出现呢?这叫做壅塞,不符合中的标准。……上天一年才用遍这四季,而君主一天之内要处理的事情却不知道要超过这四件事多少,他处理事情不可像四季之理那样等待时机。况且上天要有利于人,不只是表现在谷物的生长上。除去杂草都不愿有所等待,更何况除去邪恶之人呢?

《内经》的作者们将治国的“因天时,制人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转嫁于治病与养生,在《内经》多篇中有所体现,从而提出了“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但不知对目前之医学养生是否仍有所借鉴?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高校教参《内经》:“逆,此谓违逆春季生发之气也。《素问经注节解•卷一》注:‘不能顺时而养其气即逆也。逆春之气,何以夏为寒变?盖木旺于春而实火之所自生,即不能应春而养其生发之机,则木衰无以生火,故至于夏,宜热而反寒,是为寒变也。奉者,自下与上,从此达彼之辞。天地之气,生发于春,长养于夏,收敛于秋,归藏于冬,缺一不可,倒置不可。冬之藏,秋所奉也;秋之收,夏所奉也;夏之长,春所奉也;春之生,冬所奉也。苟不能应春而反逆其生发之气,至夏自违其融合之令,是所奉者少也。’下文‘奉收’、‘奉藏’、‘奉生’之义皆仿此。”
 
[伤肝]《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五脏之肝、四季之春的五行归类皆属木,肝应春,逆春生之气则伤肝。”
 
[寒变]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病名。历代注家多以病机解,如马莳注为‘为寒所变’,张介宾释为‘变热为寒’。但下文‘痎疟’、‘飧泄’、‘痿厥’均为病名。肝木伤而不能生心火,心火不足,易变生寒病,所以病名为寒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