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为中医学科的未来担忧

我感觉当今的养生保健治未病,把健康人打成成亚健康人吃中药,就是对中草药资源,尤其是名贵、天然中草药

我相信若干年后,人们体会到化学药剂对身体的潜在危害,中草药必有它再度辉煌的一天。
 
我相信若干年后,人们体会到化学药剂对身体的潜在危害,中草药必有它再度辉煌的一天。

先生说的很对!
化学药物对人体内部生态有破损作用。就如同农药化肥对天然生态有破损作用是一个道理。
这一点,部分开明的西方科学家早就认识到了。
中医要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西方人早就会推崇中医。
只是由于中医理论过于落后,不仅西方人学不会。中国人自己也学有所难。
如果让中医有能力服务全人类,需参入科学理论,改进理论体系。让人阿加都能学会。
否则,中医再好,没有高级临床家的数量作支撑,无法向世界推广。
 
本帖最后由 打狗棍法 于 2015-3-7 11:08 编辑

西医可谓科学化代表,中西医结合搞了六十年也就是中医科学化六十年,结果怎样?

估计六十年前中西医结合时,国人讨论的也挺高涨。

中医不精,中西医结合的结果是假中医---真西医。所谓不中不西的中医掘墓者。

精通中医后,中西医结合,西为中用,固中用西,可能结果会不同。抛弃中医的易经、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结果就是批量生产中医掘墓者,重复昨天的故事。

另外,科学是发现---否定-再否定。也不是无缺陷。

一个学科是否兴旺,除了自身功力,还是要看市场普及,实质是在竞争中获胜。与学科,与政策关系很大。列如印度传统医学国家提倡,应用广。

探索与发展是中医需要的。支持探索与发展。
 
精通中医后,中西医结合,西为中用,固中用西,可能结果会不同。
------
这是20世纪的实情。
我们曾研究过很多20世纪真正会看病的顶尖名医,几乎全是这种方式出来的。
到了21世纪,怎么又回去了?
回去的原因,好象是大家已经不认可这种方式了。
 
多谢魏医生对我观点的认可!

我是业外人士,正如苏东坡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我是中医人士,我会感谢方舟子,我会为方舟子鼓掌。。。但是,今天的中医人反倒痛骂方舟子一类的,中医所贯彻的 阴阳辩证法 哪儿去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医自己存在问题,别人给指出来,反倒被骂保守、太保守了。
方舟子一类的批判人士,他们对中医的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前提是中医自己真的愿意进步、发展)

那些返古、保守的中医人士,对中医的传承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中医的真正进步,需要的是那些 对古中医有批判、改进思想的现代中医人。这些人才是中医生存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些人,中医将继续沉沦。


.
 
本帖最后由 岳毅科 于 2015-3-23 12:32 编辑

方舟子、张功耀等人批评中医,多有偏激。这是他们不懂中医,所以批不到中医要害之处。他们主张取缔中医,是不对的。
现代医学留有一个巨大盲区,需要中医来弥补。从辨证法角度看,他们的批评,对中医发展是有好处的。

传统文化里的东西,不一定全都是精髓的。如果全是精髓,也就不叫精髓了。精髓的提取是一个艰难的工作。然而,糟粕的舍弃那就更艰难了。
我一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精髓资格的就是“女人缠小脚文化”。如果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可以抛弃,还有什么样传统文化糟粕不舍得抛弃的呢?

同理,中医《经典》是中医传统文化最具精髓资格的文化。如果不愿意提取精华,弃其糟粕,中医就永远不能前进。
我引用清代著名的创新家吴瑭---吴鞠通的一段话,看看吴鞠通是怎样批评《经典》及其作者(医圣)的。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一 上焦篇写道:
“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佣,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依。”
古人尚能如此,敢于批评王叔和(医圣),现代人反而胆怯的做不到。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