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谈一谈温脾,尤其我这样常吃寒药的更有必要。

轩辕水天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10/18
帖子
1573
获得点赞
32
声望
0
我只想温脾,不想牵连到温肾,因为牵连到温肾就会化毒火,关键我目前没有温肾的需求。

这样在用药上有一些选择,只入脾胃是最好的。

一般提到温里的话,父子是第一大将,力道非常猛,但是附子它是有入肾的成分的,脾肾阳虚首选,但是我不想选。

附子,大热纯阳,阴不足者,得之则受害。真热假寒,阴虚内热,脾胃实盛,津少肠结,都不可得之。

伤寒大热,一切温病,阳热亢盛,得之则死。一切热毒亢盛得之则死。

而一些湿寒过重的人适宜得之,阳衰阴盛,脾胃无力可以得之

那么你说,这些湿寒过重,阳盛阴衰,脾胃无力之人,他有没有可能有毒蕴结呢,答案是一样可以有的,这种人,应该说更弱。需要扶阳清毒同事施用。

古人有云,用附子以补火,必防涸水,若阴虚之人,久服补阳之药,则虚阳易炽,真阴愈耗,精血日枯,而气无所附丽,遂成不救者多。
 
干姜

害处,性大辛,辛能僭上,亦能散气动血,损阴伤目。

凡阴虚内热,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痛漏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用。

孕妇尤忌。痈疽人多食,则生恶肉突出。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损寿,减筋力。又云秋不食姜,令人泻气。



益处,辛热,宣肺气,燥脾湿,温经逐寒,开胃扶脾,消食去滞,理翻胃腹痛,具消痰破血之功,除积胀瘕症,有下气温中之效。

炮姜干姜本辛,泡之则苦,大热大燥,守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守也。

除胃冷,祛寒湿,能去脏腑沉寒痼冷,能止血。

所谓止血者,血虚则热,热则妄行,炒黑则能引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热退,此阳生阴长之义。

且黑为水色,故血不妄行也。能去恶血,生新血。

血寒者多用,血热者宜少用,不过三四分,为向导而已。

引附子,则入肾能通脉回阳,多用则耗散元气。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
 
如果温脾之力不够,可以加附子助力。以其动肾之阳也。

干姜以辛热,温脾而入经血,多升少降,热肺而伤目。

所以温脾不可唯用干姜,多以之为辅也。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5-3-18 15:32 编辑

肉豆蔻

害处,香燥偏阳,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温热积滞方盛,泻利初起,皆不宜服,多服则泄气。
益处,辛温,入肺、脾、胃、大肠四经。功专温中,亦能下气,脾得补而善运,气自下也。
又能涩大肠,止虚泻冷痢。

制法,六七月采,出岭南,似草蔻,外有绉纹,内有斑纹,糯米粉裹,或面煨熟,须去油净,忌铁

肉蔻专与脾胃,长于阳燥,于脾虚最相宜。但是相对比较贵。
 
草豆蔻

害〕辛燥犯血,阴不足者远之。凡疟不由瘴气,心胃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泄泻暴注口渴,而由于暑气湿热,法咸忌之。
〔利〕辛温,入肺、脾、胃三经。散寒止心腹痛,下气驱逆满之 ,开胃而理霍乱吐泻,攻坚而破噎膈症瘕。辛能破滞,香能达脾,温能散寒。
〔修治〕形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辛香,气和,去膜微炒用。滇广所产名草果,闽产名草豆蔻也。气异而功用亦别矣。

草蔻其辛燥之力入血,心肺燥火则不宜之。
 
最好是,香燥温脾之力多固守中土,而不要入经血蹿走不定,恐伤心肺阴血。
 
草果

〔害〕辛热破气,若疟不由于岚瘴,气不实、邪不盛者,并忌。市医不审病源,用以截痰疟,则成气虚膨胀者,比比矣。
〔利〕辛温,入脾胃二经,破瘴厉之疟,消痰食之愆,气猛而浊,用宜慎之。
〔修治〕形如诃子,皮黑浓而棱密,子粗而辛臭,面裹煨熟,取仁用,忌铁。

辛热不爽,燥热而不入经血者最佳。
 
苍术

〔害〕辛温燥烈,大便燥结多汗者忌用。余与白术禁例同。
〔利〕苦辛温,入脾胃二经。燥湿消痰,发汗解郁,除山岚瘴气,弭灾 恶疾。

辛者多升,不如香燥。
 
乌药

〔害〕辛温,散气之品。病属气血虚,而内热者忌之。时医多以香附同用,治女子一切气病。然有虚实寒热,冷气暴气,用之固宜;虚气热气,用之贻害。故妇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内热、口渴、口干、舌苦,不得眠,一切阴虚内热之病,皆不宜服。
〔利〕入肺、脾、胃、膀胱,通温三焦,辛温芳馥,下气温中,治膀胱冷气攻冲,胸腹积停为痛,天行疫瘴,鬼犯虫伤。
〔修治〕八月采,根有车毂纹,形如连珠,天台者香白,不及南海之力大,酒浸一宿炒,亦有研用者。

辛温者必入经血。难以固守。
 
藿香

〔害〕芳烈升阳,虽能止呕,治吐逆,若胃热作呕,法并禁用。中焦火盛,及阴虚火旺,温病热病,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并禁。
〔利〕辛微温,温中开胃,行气止呕,禀清和芳烈之气,治心腹绞痛,霍乱吐泻,为脾肺达气要药。梗达气为长,而芳烈逊之。
〔修治〕出交广,方茎有节叶,微似茄叶,古惟用叶。今枝梗亦用,因叶多伪也。六七月采,晒干,乃芬香。

芳香燥烈者甚好,专门治脾湿,脾虚。
 
益智仁

〔害〕其气芳香,惟性本燥热,病属血燥有热,而崩带遗浊者,皆当忌之。凡呕吐由于热,而不因于寒;气逆由于怒,而不由于虚;小便余沥,由于水涸精亏内热,而不由于肾气虚寒;泄泻由于湿火暴注,而不由于气虚肠滑;法并忌用。
〔利〕补肾扶脾胃,温中进饮食,摄涎唾,缩小便,安心神,止遗浊。辛能开散,使郁结宣通,行阳退阴之药也。
〔修治〕出岭南,形如枣核,取仁盐水炒。五六月熟,其子如笔头,两头尖,长七八分。


益智仁我感觉是入肾居多,其作用是以肾阳带脾阳这种我不是很喜欢。
 
白术,

【功能主治】 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②《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③《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④《唐本草》:"利小便。"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
⑥《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
⑦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
⑧王好古:"理中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
⑨《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能消虚痰。"

白术不错的
 
蜀椒

〔害〕纯阳之气,虽除寒湿,散风邪,然肺胃素有火热,或咳嗽生痰,或大肠积热下血,咸不宜用。凡泄泻由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虚冷者忌之。阴痿脚弱,由于精血耗竭,而非命门火衰虚冷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药用。一切阴虚阳盛,火热冲上,头目肿痛,齿浮口疮,衄血耳聋,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症,法所咸忌。阴虚火旺之人,在所大忌。
诜曰∶五月食椒,损气伤心,令人多忘。
别录曰∶大热多食,令人乏气喘促。闭口椒有毒,能杀人。
〔利〕辛热,入脾、肺、右肾、命门,温脾胃而击三焦之冷滞,补元阳而荡六腑之沉寒。
燥湿发汗,消食除胀;治肾气上逆,能导火归元;止呕吐泻利,消痰饮水肿,通血脉而消痿痹,行肢节而健机关,破症瘕,安蛔虫,虫闻椒即伏。
椒禀纯阳之性,乃除寒湿,散风邪,温脾胃,暖命门之要药。
椒目苦辛少毒,善消水胀肿满定喘,可塞耳聋。塞耳聋者,通关补肾之功也。


辣椒这个东西,是有入肾阳的成分的,辛热入心肺温脾而不专。
 
焦谷芽

甘温消食,与麦芽同功,而性不损元。温中偏长,为消食建脾,开胃和中之要药。生谷芽,长于开胃。

这种是纯的温燥脾胃。不带其他。

米谷

甘平,得天地中和之气,平和五脏,补益气血,除烦清热,利便止渴,是无害于病症。
惟患霍乱之后,忌粥及米饭。有早中晚者,得金气,多性凉,尤能清热。
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新粳热,陈粳凉, 糯温,陈廪平。
除霍乱症外,余皆有益于人,而无损也。

平而力缓。
 
谢谢先生的归纳总结,讲的好!
 
砂仁

〔害〕辛窜性燥,血虚火炎者勿用。胎妇多服耗气,必致难产。凡腹痛属火,泄泻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滞下由于湿热;上气咳逆,由于火冲迫肺,而不由于寒气所滞;皆须详察鉴别。误则有损无益,宜慎之。
〔利〕芳香归脾,辛能润肾,下气化食,治心疼欲呕,开脾胃要药,和中气正品。若肾气不归元,非此向导不济,胎喜疏利,故主之。阳春砂仁,即缩砂仁,其性同,而长于开胃。砂仁壳力缓。
〔修治〕出岭南,七八月采,炒去衣,研入药。

白蔻仁

〔害〕辛热燥烈,流行三焦,凡呕吐不因于寒及阳虚者,皆不得入。如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气虚诸症,法咸忌用。
〔利〕辛温,入脾胃,通温三焦,宽中气滞,温中除吐逆,开胃消饮食,治疟症,除目翳。
蔻壳力稍逊。
〔修治〕番舶来者良,去衣微焙研细用。

可为辅。
 
脾是喜欢燥和热的,肝是喜欢湿和寒的。

所以往往脾要病多数病于湿寒,也不是说没有病于燥热的,可定也有,但是这种也好分辨。

肝多病于燥和热,所以用阴寒之物来救肝,但是阴寒之物往往伤脾,一次两次问题不大,长久吃肯定伤脾厉害。所以不得不照顾一下脾胃。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