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一个严重的自汗病例(供探讨)

王昆文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4/27
帖子
354
获得点赞
30
声望
28
一个严重的自汗病例

今日的《华西都市报》(2015、4、12)上刊登了一个女孩患怪病的报道,病情比较特殊,一动就流汗,经治已几年未愈。这里,我把其病情摘记如下,希望作为一个病例来探讨,或者可以为其病情的诊治提供一点有益的建议与参考。
患者,小芒,女,24岁。她从21岁患病至今已三年多,一年四季总是流汗不止,每天需换衣服从几套至十余套不等(最多一天换18套)。她每天都像被大雨淋湿了好多次,有时候吃完一顿饭就要换4套衣服。虽浑身流汗,但又特别怕冷,受不了任何风吹,一缕风就会让她“冷到骨髓里去”。虽是四月,仍身穿保暖防寒服。其面色有些苍白,每次扫地只能扫几分钟就气喘而需静卧休息。因为流汗,她常常口干舌燥。生病后其体重比以前廋了整整15斤,目前仅有80斤。
病史:2010年10月因跌伤腰痛(拍片:腰椎间盘突出),曾熏中药两个多月,但仍痛。一年后又敷药膏加冰片。敷的时间长了,感觉有些发冷。服用了医生开的一副药之后,开始发汗不止。2012年曾在成都多家医院诊治过,有的说是“气阴虚”,有的说是“汗多,阳虚湿滞”,有的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虽经用西药、中药、食疗、熏蒸,情况却并不见好转。
按:对于以上病情,大家不妨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其病因、病机、诊断及治法、用药等进行探讨,各抒己见,互相学习,以共同提高。
 
在宋代的《夷坚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严州山寺曾暂住有一位游僧,形体羸瘦,饮食极少,每晚入睡后.总是遍身汗出,第二日晨起,衣皆为汗水湿透。据游僧自言,如此情况已有20年,诸药用尽,终不见效。寺中一位监寺僧云:”吾有绝妙验方。为汝治之。”三日后,游僧多年的痼疾竟痊愈了。此方是:取霜桑叶一味,焙千碾末,每日2钱,空腹用温水汤调服。
百度上抄来的,也不知有无参考价值。
 
用小建中汤加玉屏风试试,我用此方为我侄女用过,不过我侄女的汗多没有这么严重,只有夏天才一动就流汗,也只是比平常人多一些。但症状“。汗出怕风,风冷到骨髓里去”的症状是有些相同。用了6付就好了。
 
病在阴.阴气常留于外.阳不能注阴.故以汗而岀

请教十三刀老师,以部位分,表为阳,里为阴,气行于阳为阳气,行于阴为阴气,阳不能注阴,不就是阳气多了吗?怎么会说是阴气常留于外呢?还请不要嫌麻烦解释一下。
 
请教十三刀老师,以部位分,表为阳,里为阴,气行于阳为阳气,行于阴为阴气,阳不能注阴,不就是阳气多了

阴气占位.阳来无位.见开而出.所以阳气难于积累.汗出之后.阳走之.阴还在.故又恶寒
 
用小建中汤加玉屏风试试,我用此方为我侄女用过,不过我侄女的汗多没有这么严重,只有夏天才一动就流汗,也

我赞同陈勇先生的处方。(注:见《中华中医药论坛》曹东义版)
此证属过汗亡阳,表虚不固。治法宜扶正固表,温阳益气,调和营卫。可用桂枝加附子汤合牡蛎散加减。
对陈先生的处方,我意,可去茯苓、蜀椒,加白术、干姜、杜仲、大枣、人参。邹润安《本经序疏要》列止汗药十二味,其中就有干姜、杜仲、半夏、白术等。他说:“止汗者,在宁其化源,涩其道路,不在防其肌腠矣。”发汗与止汗,都是阳气的作用。
汗为心液,久病多虚。我认为,此证应当属于阳气大虚之证。《医宗金鉴》云:“自汗表阳虚恶冷,阳实蒸热汗津津。自汗表虚黄芪草,玉屏风散术芪防。气虚加参阳虚附,血虚黄芪建中汤。”陈潮祖先生亦认为,表虚自汗,宜益气实卫与敛汗潜阳同施。
 
肯定看了不少大家,名家,难道没有遇到真正的高手。
 
阴气占位.阳来无位.见开而出.所以阳气难于积累.汗出之后.阳走之.阴还在.故又恶寒

谢谢回复,求教“阴气占位”所说的“阴气”是指阴脉里的气血吗?“占位”是指哪里?卫行脉外的脉外?
 
谢谢回复,求教“阴气占位”所说的“阴气”是指阴脉里的气血吗?“占位”是指哪里?卫行脉外的脉外?{:so

正常的话阴脉里也有阴气.但不留也.就如公路上的车流虽大.但不堵依然通畅.此列乃外之阴气滞留也.就如堵车了.后面车流源源涌来如阳气.然人体有汗孔.前不能进后又来涌来.只能以汗而出.经曰府有病气留之.脏有病则血留之.此皆指外也.气者阳气也.血者阴气也.
 
谢谢回复,看来我的理解还很肤浅僵化,要用动态的视角来观察。“正常的话阴脉里也有阴气.”不好理解啊。是不是应该“正常的话阳脉里也有阴气”啊。
 
谢谢回复,看来我的理解还很肤浅僵化,要用动态的视角来观察。“正常的话阴脉里也有阴气.”不好理解啊。是

阴脉阳脉都有气血.处于平衡.并如环之无端不停的流动.假如阳多阴少就感觉热.那么用针者就补阴脉后泻阳使其处于平衡.反之则补阳泻阴.
 
本帖最后由 第十三刀 于 2015-4-14 15:16 编辑

人内在脏府阴阳之气的变化影响外表的阴阳之气变化.用A表示脏阴.B表示府阳.A1表示外表的阴气.B1表示外表的阳气.阴与阳本相等也就是A+A1=B+B1.如果A的量变小了.那么A1将变大.A1增大则寒.这样更易理解.所以根本乃内之阴气衰少之故。如病初得之.可温之.四逆汤之类.干姜主药主温中扩张阴脉.有干姜之功打通内阴.附子鼓阳才可推去外之阴气.久病成积瘕者不可温也.此列当是后者.
 
怪不得现在的中医疗效,嘿嘿。动为阳,静为阴。外表的阴脉阳脉,阴阳之气还好理解,可是内在的脏腑都有阴脉阳脉分布,为什么是脏阴府阳,还有脏腑和体表的阴脉阳脉在解剖上好像没什么联系啊,他们是怎么互相联系的呢?
 
本帖最后由 第十三刀 于 2015-4-14 16:42 编辑


古人的理论之所以高深.其以脉为基准.五脏当然亦有阳脉.但这部分已归于心肺.肺朝百脉.这个百脉就是阳脉.属营卫.营卫出心肺.通达全身无处不到.营卫皆阳脉也.
另外内与外的联系.内外两条路.若其内不通.那么气血必从外走.两条路都不通也就差不多了。
内为气之大通道.占全身的大部.有了大通道做保证.身体其部分的气才变的徐与和.不然则为邪也.邪气者急疾也.
 
凡自汗久治不愈,又多方求医不效者,玉屏风,麻黄根之类药基本就不用想啦,是个中医就会开。此病源于跌打损伤,气血瘀滞。《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盗汗,盗散人之气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论。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我个人认为,此证基本上可以诊断为阳气虚自汗,没有湿滞的问题,治宜温阳益气敛汗,佐调和营卫。
《内经》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又云“散者收之”。
试拟下方供参考:
桂枝30 白芍30 附片30(先煎) 黄芪60 炒白术30 防风10 龙骨30 牡蛎30 法半夏15 干姜15 炙甘草30 大枣30 白人参20 枣皮60 杜仲30
 
是筋络出了问题,用按摩舒筋的方法治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