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不用阴阳五行,来聊聊中医医案(有是证,用是药)

 刘渡舟医案;刘某男,18岁。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浙浙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刻诊:形瘦气怯,面萎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
  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5剂。
  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员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克,炒白术12克,鸡内金10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
  补充: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动则汗出为桂枝所治;小便频数而短,浙浙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思色欲动,为干姜,附子所治,纳差腹胀,口中甜腻,为人参,干姜所治;面萎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为红枣,胶饴糖等所治,故用小建中汤加人参附子来治疗。
  人参的作用是增加胃动力,强心。
这确实是个思路。。。不过需临床验证。理论上说“虚人伤寒建其中”用小建中汤加减似乎也对路吧?
 
“不到一分钟就扣帽子”,这个咱不理解。
你是说咱回复的快,没看内容?咱是看了一楼、二楼,点了回复以后才显示后面还有。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请原谅。
我以前在帖子中有这样类似的话:“开始学中医用中医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到一定时候才可能做到辨证论治,然再高一个层次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过此时不同的是,前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针对的症状,后者常是针对的病因”
中医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还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赞同。
 
以此法入伤寒门也是个方便法门哦:083:
 
  金树武医案:孟某某,女,12岁,1987年6月4日初诊。近两个月来排尿时经常昏倒,不省人事,无叫声,无吐涎,晕3—5分钟,醒后手足欠温,肢体汗出,头晕,倦怠乏力,休息片刻后,无明显不适,已经影响上学。到某医院检查无阳性体征,诊断:排尿性晕服。给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静点刺五加、参附汤、四昧回阳饮等药不效。查:神志清楚,面包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诊断:厥证。中投桂枝汤: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Io克,生姜3片,大枣4枚。3剂,水煎服。
  服药后晕质次数明显减少,仅于早晚5—7点发作,药中病机,效不更方,续服3剂而愈,随访二年末见复发。
 补充: 手足欠温用生姜;肢体汗出,头晕用桂枝;脉缓用红枣。可以直接使用桂枝,生姜,甘草,红枣治疗。
这个案例最奇异。主诉是尿晕厥,要是一般医生会被主诉干扰。
 
在看医案时,首先看病属寒热。再看疾病病分类。后按瘀水,血,痰,积食积便用药。所谓主证即是六病分类
 
刘渡舟医案:一男性患者,60岁,患等麻疹,搔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3剂。服药后吸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
  脉浮而缓使用红枣;汗出恶风就是汗出怕冷太阳病使用桂枝汤
 
张伯华医案:李某某,22岁,1988年10月20日诊。l6岁初潮后全身漫起疹子,经用抗过敏西药翌日消失。嗣后每逢经水来潮其疹自发,再用中西药不效,经净自消、周而夏始,缠绵至今。证见:全身散布红色疹块,痞痒,舌淡,苔白,脉浮而弱。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桂枝、白芍、生姜各10克,大枣12枚,甘草6克。3剂。药止痒消。嘱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周续服上方2剂.其疹未发。随访半年,未复发。
  来月经类似出汗,起疹子为体内气血外冲,突出身体表面用桂枝。脉浮而弱用红枣。如有痛经加芍药。故可以采用桂枝汤治疗
 
吴佩衡医案:何某之长子,年一岁半。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谈白。脉来浮缓。
  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小枣7枚。加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
  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属于体热而身体体液缺失可以使用瓜蒌(天花粉,滋润皮肤关节,清热,化痰)
  小孩自汗用桂枝汤,所以该医案最好用瓜蒌加桂枝汤。(粳米也有补益作用,但没有瓜蒌好)
 
程卫东医案:刘某某,男,5岁,1986年5月19日初诊。其父代诉:半年前因患“尿路感染”而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经服中药治疗后,尿急、尿痛消失,而尿频尚存,近一月逐渐加重,每小时达3—5次。几平素畏寒、自汗、有尿床史。诊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查尿常规阴性。治以补肾因涩,投缩泉九加昧。服药3剂无效。虑有自汗,故改投桂枝汤。
  方药:桂枝4克,白芍6克,生姜3克,甘草4克,大枣3枚。水煎服,1日l剂。服6剂,畏寒、白汗消失,尿频减半,效不更方,继服原方10剂而愈。
  补充:绝大部分的尿频、尿急、尿痛、尿床等,属于身体偏寒,应该使用生姜甚至干姜。
  自汗不渴为桂枝汤。所以可以采用桂枝汤,改生姜为干姜会更好。
  小孩的疾病如有食积可以采用小建中汤补益较好。
 
 魏承朴医案:高某,女,36岁。右眼干涩两周,有感冒史,曾在他院治疗无效,l990年3月20日就诊。检查:右眼远视力0.6,近视力0.6/30cm。球结膜混合充血(十十),角膜中央见点状灰白色浸润,2%荧光素染色(十十),角膜知觉减退,KP(一),房闪(一)。兼见鼻塞流涕,恶风汗出,舌质谈红,苔白滑,脉浮缓。诊断:右眼单疤病毒性角膜炎。证属:右眼聚星障。处方,桂枝、白芍各9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大枣5枚,蝉衣6克,每日l剂,水煎服。服6剂,远视力0.8,球结膜充血减轻,角膜轻度混浊,2%目光素染色(十),鼻通涕止。又服5剂,远视力1。0,球结膜充血失,角膜透明,2%荧光染色(一)。追踪观察2年以上未见复发。
  补充:鼻流涕(类出汗,鼻塞类无汗),恶风汗出,舌质谈红,苔白滑,脉浮缓,采用桂枝汤。
  眼干涩,有充血现象第一可以采用桂枝降冲,第二采用黄芩(消除头面部,上胸部的郁热)所以该医案可以采用黄芩加桂枝汤。
 
观点有可取的地方,不一定全对;完全照这种观点,方剂学都是多余的,不用学方剂学,直接学中药学就可以了。
 
最后编辑:
观点有可取的地方,不一定全对;完全照这种观点,方剂学都是多余的,不用学方剂学,直接学中药学就可以了。
古代的方剂是研究中药的基础。古人组方的理由和目的还是要研究的。
 
彭履样医案:某男,20岁。初患眼病,红肿疼痛。经西医治疗肿痛消退,但逐渐弱视失明,而外观双目圆睁,毫无异感,身无不适,经久不愈。查以前所服方药,均以“目为火户”作依据,多系清热泻火之剂。分析其初病时目虽红肿疼痛,尚能视物如常。肿痛消失反而不明,愈治而视力愈弱,此必苦寒阴柔过剂,损伤中气,以致营卫紊乱,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故目盲不能视物,此医药不当,非目疗所为。处以桂枝汤全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8克,甘草9克,6剂。服3剂后,目有光,模糊能视物。6剂服完,视物比较清楚,守上方,再服6剂。半月后来诊,询及目力,已能看字读报,一年是随访,未复发。
补充:清火之法治疗的结果看看黄元御就知道了。不过此案过于神奇,无太多的症状,仅仅是双目弱视失明。是否属于脏燥不得而知。如果属于脏燥则用大枣小麦甘草汤即为小建中汤的分方。有明显的阴寒之症则加生姜。桂枝,芍药不用。
 
刘渡舟医案:刘某菜,男,41岁。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问其大便则称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lo克,大枣12枚。

服药后,不须吸粥,连服7剂,诸症霍然。(《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40)
补充:自汗出而恶风,太阳病,桂枝汤证;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为芍药,葛根证;大便则称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为茯苓白术之症。此按可使用桂枝汤加葛根茯苓白术似乎更好些。
 
蒲辅周医案:陈某某,男,4岁半。1963年8月15日突然发热,恶心呕吐,4小时内抽风2次,因昏迷而急诊入院。患儿大便呈脓血样,有里急后重现象,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药物及温湿布裹身。翌日,面色转灰暗,寒战高热,呼吸微弱,经人工降温16小时,方得呼吸均匀。复温后第二天开始,每日上午发生寒战,且有紫绀,肢凉,午后高热(42—43℃)无汗,时有语妄躁动,每日下利脓血便20余次,胀,里急后重,无呕吐,食欲尚可。血栓:白血球逐渐减少,出现粒细胞减少征(白血球总数600/立方毫米,中性0%)。大便培养:福氏痢疾杆菌阳性。耐药试验:对多种抗菌素等药物不敏感,于26日请我院中医会诊。诊时息儿呼吸促迫,唇色淡红,腹满不硬,午前寒战,午后高热,右脉沉滞,左脉弦大而急,舌质色淡,苔薄白而腻。证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表郁里结,以致升降阻滞,营卫不通。若单治其里则伏邪不得外越,内结必然更甚,病为正虚邪实。幸胃气尚存,津液末竭,急宜升阳明,和营卫,开玄府之闭,达邪外出而解里急。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粉葛根6克,桂枝3克,白芍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2枚。

上药用文火煎取180毫升,每4小时服30毫升。药后另服荷叶、炒粳米煎汤。仿桂枝汤服法以助汗。药后当夜染梨汗出,但小腿至足无汗,体温渐降,四肢转温,今晨无寒,但仍有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前方去桂枝、白芍,加健脾化湿之品调理一周而愈。
 补充:午前寒战,午后高热病属太阳病,无汗,属麻黄汤,时有语妄躁动,属热症,用石膏,呼吸促迫,(桂枝)唇色淡红(红枣),无呕吐,食欲尚可(不用生姜,人参),故此医案可以采用麻石杏甘汤加桂枝加知母(清热,滋润),不用葛根,没有说有颈椎,腰椎疼痛。
 
程昭寰医案:马某某,男,18岁。患落枕,每年3—5次,发作时头不能侧顾,项强及有背拘急疼痛,每次发作针刺按摩3—5次,即能获效。但偶感风寒,旋又发作,偶有汗出、怕风,要求服中药断其根,乃用汤药。就诊时见:舌质谈,苔薄白,脉浮迟。余曰:疏一方,发作时服3剂,再发再服。疏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3片大枣5个炙甘草9克葛根15克,当归12克。
  如此服用2次,遂不再发。
  补充:偶有汗出、怕风属于太阳病,桂枝汤治疗;头不能侧顾,项强及有背拘急疼痛,用葛根。故可以采用葛根加桂枝汤治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