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4
- 获得点赞
- 271
- 声望
- 63
十八、镇逆白虎汤
【组成】
生石膏90克(捣细),知母15克,清半夏24克,
竹茹粉18克。
【用法】用水5盅,煎汁3盅,先温服1盅,病已愈者,停后服,若未痊愈者,过2小时,再温服1盅。
【功用】清热泻火,理气降逆。
【主治】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俱,其人胃气上逆,下满闷者。
【方论】《伤寒论》白虎汤,治阳明腑热之圣药也。盖外邪炽盛,势若燎原,胃中津液,立就枯涸。故用石膏之辛寒以祛外感之邪,知母之凉润以滋内耗之阴。特是石膏质重(虽煎作汤性亦下坠),知母味苦,苦降与重坠相并,下行之力速。胃腑之热或难尽消,且恐其直趋下焦而为泄泻也。故又借粳米之浓汁,甘草之甘味,缓其下趋之势,以待胃中微丝血管徐徐吸去。由肺升出为气,由皮肤渗出为汗,余人膀胱为溺,而内蕴之热邪随之俱清,此仲景制方之妙也。然病有兼证,即用药难拘成方。犹是白虎汤证也,因其人胃气上逆,。心下胀满,粳米、甘草不可复用,而以半夏、竹茹代之,取二药之降逆,以参赞石膏、知母成功也。
【验案】一妇人,年三十余,得温证。始则呕吐,五六日间.心下满闷,热而且渴。脉洪滑有力,舌苔黄厚。闻其未病之先,曾有郁怒未伸,因得斯证。俗名夹恼伤寒。然时当春杪,一得即不恶寒,乃温病,非伤寒也,为疏此方。服后,病人自觉胀满之处,如以手推排下行,病亦遂愈。
【今用】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此病极为常见,发病率以春秋两季较高,病因以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为主,且此类病变传染性较强,间或在一个地区出现流行情况。劳累、受凉、烟酒过度、慢性病等为常见诱因。工作、居住于拥挤或通气不良的场所,易传播感染。鼻和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慢性扁桃体炎的小窝内,均有化脓菌存在,成为内源感染的诱因。在此病的恢复期,病人的血清中能产生抗体,故有一定的免疫性,但其免疫力较短暂而微弱,免疫作用不明显。因此,一次急性发作后,多有2周左右的间歇期。如在2周内复发者,应考虑有其他原因,如过敏反应、风湿病等。急性扁桃体炎的感染来源于扁桃体小窝内的细菌,或通过飞沫传染与直接接触等途径由外界传人。扁桃体小窝内的细菌亦来源于外界。尘埃中带有各种病菌经口鼻吸入,附着于粘膜上,随纤毛运动移行至扁桃体表面,并可吸入扁桃体小窝内。经一次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发作后,如未彻底治愈,病菌仍存留于小窝内。当人体抵抗力减弱时,细菌则大量繁殖,产生较多毒素,破坏小窝上皮,使细菌侵入其实质中发生炎症。炎症多自小窝开始,再遍及整个扁桃体。小窝内上皮糜烂,同时扁桃体实质内有多核白细胞浸润和普遍充血,使扁桃体明显肿胀。各生发中心与实质及其他各处可发生多发性脓肿,位于扁桃体粘膜下的小脓肿,在粘膜表面可见黄白色斑点,并可穿破而成小脓点。小窝内积留了由纤维蛋白、脱落上皮细胞、脓细胞及细菌等组成的渗出物,排出于小窝口外,致扁桃体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小窝口排出的渗出物较多时,司融合成膜状。从病理切片观察,扁桃体生发中心内的小脓肿,常不与小窝相通,或由血行感染所致;也说明急性扁桃体炎不仅为表层感染,整个扁桃体均可被侵及,并可引起暂时性败血症。炎症消退后,生发中心的小脓肿处转变为脂肪变性区,渐吸收复原。实质破坏较广的部位,则有疤痕形成。小窝内常遗留慢性溃疡,扁桃体表面亦常留有疤痕。少数扁桃体内小脓肿可融合成为较大的扁桃体脓肿,或溃破至扁桃体周围组织,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等并发症。症状轻重不一,以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症状较重。潜伏期约3~4天。多突然发病,患者感全身不适,恶寒发热,体温可达38。40%,甚至40℃以上,头痛、背部和四肢痉痛,并常伴有便秘和食欲不振等症状。婴幼儿可有腹泻,体温过高者将发生抽搐。同时,患者感有咽喉干燥,继而觉咽痛,先痛在一侧,随即两侧均痛,吞咽时加剧,故饮食与讲话均感困难。常感到咽喉部有粘痰,不易吐出。因舌咽神经的反射作用,可有同侧耳痛。诊断以临床表现及局部检查可确诊。治疗以抗生素为主,辅以对症治疗。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风热乳蛾",主要是风热为患,新感而发,临床以咽部疼痛,喉核红肿,或表面附有点状、片状腐物为
主要症状。本病病变在喉核(扁桃体),形如乳头,状如蚕蛾,故名乳蛾、喉蛾。《重楼玉钥·卷上》说:"此症历肺经积热,受风邪凝结,感时而发。"也可因邪热传里,肺胃热盛引起,风热邪毒壅盛,乘势传里,或平素过食辛辣炙博,以致脾胃蕴热较重,再兼感外邪而发病。当肺胃热盛时,邪热上攻咽喉,灼腐肌膜,煎炼津液,致喉核红肿疼痛,或有白腐物、脓液。风热乳娥属热证、实证。病发初期属风热外侵,肺经有热;病情进一步发展,属邪热传里,肺胃热盛。治宜疏风清热、消肿解毒,可用镇逆白虎汤。
镇逆白虎汤加减:生石膏90克(捣细),知母15克,清半夏24克,竹茹粉18克,木蝴蝶10克。
咽肿甚者,加昆布10克,海藻10克,以软坚散结;咽痛甚者,加射于10克,牛蒡子10克,浙贝母10克,以清热解毒。根据《中国中医急症》,2000,(4):173,方建志报道:温某,男,19岁。咽喉疼痛4天,发热2天来诊。患者4天前进食油炸食物后咽喉微痛,2天前咽喉疼痛明显加重,烦渴引饮,口苦,发热,头痛,时时欲呕,吞咽时更觉咽喉疼痛,如有物梗。查:体温39.1℃,双侧扁桃体Ⅱ。肿大,表面均有少许黄色脓点,面红耳赤,口唇干燥,口气臭秽,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诊为热毒乳蛾。治宜清热降逆。镇逆白虎汤加减: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青天葵10克,木蝴蝶8克,甘草3克。复诊:服上方2剂后,发热渐退,体温37.6℃,干呕已除,仍有咽喉疼痛,双扁桃体Ⅱ。肿大,充血、脓点已减少,舌红苔黄脉数。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竹茹10克,木蝴蝶8克,薄荷6克(后下),黄芩10克,甘草5克。进药3剂,诸症皆愈。
【方歌】
衷中镇逆白虎汤,重用石膏清泻强;知母为辅助君力,半夏竹茹协力帮。
【组成】
生石膏90克(捣细),知母15克,清半夏24克,
竹茹粉18克。
【用法】用水5盅,煎汁3盅,先温服1盅,病已愈者,停后服,若未痊愈者,过2小时,再温服1盅。
【功用】清热泻火,理气降逆。
【主治】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俱,其人胃气上逆,下满闷者。
【方论】《伤寒论》白虎汤,治阳明腑热之圣药也。盖外邪炽盛,势若燎原,胃中津液,立就枯涸。故用石膏之辛寒以祛外感之邪,知母之凉润以滋内耗之阴。特是石膏质重(虽煎作汤性亦下坠),知母味苦,苦降与重坠相并,下行之力速。胃腑之热或难尽消,且恐其直趋下焦而为泄泻也。故又借粳米之浓汁,甘草之甘味,缓其下趋之势,以待胃中微丝血管徐徐吸去。由肺升出为气,由皮肤渗出为汗,余人膀胱为溺,而内蕴之热邪随之俱清,此仲景制方之妙也。然病有兼证,即用药难拘成方。犹是白虎汤证也,因其人胃气上逆,。心下胀满,粳米、甘草不可复用,而以半夏、竹茹代之,取二药之降逆,以参赞石膏、知母成功也。
【验案】一妇人,年三十余,得温证。始则呕吐,五六日间.心下满闷,热而且渴。脉洪滑有力,舌苔黄厚。闻其未病之先,曾有郁怒未伸,因得斯证。俗名夹恼伤寒。然时当春杪,一得即不恶寒,乃温病,非伤寒也,为疏此方。服后,病人自觉胀满之处,如以手推排下行,病亦遂愈。
【今用】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此病极为常见,发病率以春秋两季较高,病因以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为主,且此类病变传染性较强,间或在一个地区出现流行情况。劳累、受凉、烟酒过度、慢性病等为常见诱因。工作、居住于拥挤或通气不良的场所,易传播感染。鼻和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慢性扁桃体炎的小窝内,均有化脓菌存在,成为内源感染的诱因。在此病的恢复期,病人的血清中能产生抗体,故有一定的免疫性,但其免疫力较短暂而微弱,免疫作用不明显。因此,一次急性发作后,多有2周左右的间歇期。如在2周内复发者,应考虑有其他原因,如过敏反应、风湿病等。急性扁桃体炎的感染来源于扁桃体小窝内的细菌,或通过飞沫传染与直接接触等途径由外界传人。扁桃体小窝内的细菌亦来源于外界。尘埃中带有各种病菌经口鼻吸入,附着于粘膜上,随纤毛运动移行至扁桃体表面,并可吸入扁桃体小窝内。经一次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发作后,如未彻底治愈,病菌仍存留于小窝内。当人体抵抗力减弱时,细菌则大量繁殖,产生较多毒素,破坏小窝上皮,使细菌侵入其实质中发生炎症。炎症多自小窝开始,再遍及整个扁桃体。小窝内上皮糜烂,同时扁桃体实质内有多核白细胞浸润和普遍充血,使扁桃体明显肿胀。各生发中心与实质及其他各处可发生多发性脓肿,位于扁桃体粘膜下的小脓肿,在粘膜表面可见黄白色斑点,并可穿破而成小脓点。小窝内积留了由纤维蛋白、脱落上皮细胞、脓细胞及细菌等组成的渗出物,排出于小窝口外,致扁桃体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小窝口排出的渗出物较多时,司融合成膜状。从病理切片观察,扁桃体生发中心内的小脓肿,常不与小窝相通,或由血行感染所致;也说明急性扁桃体炎不仅为表层感染,整个扁桃体均可被侵及,并可引起暂时性败血症。炎症消退后,生发中心的小脓肿处转变为脂肪变性区,渐吸收复原。实质破坏较广的部位,则有疤痕形成。小窝内常遗留慢性溃疡,扁桃体表面亦常留有疤痕。少数扁桃体内小脓肿可融合成为较大的扁桃体脓肿,或溃破至扁桃体周围组织,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等并发症。症状轻重不一,以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症状较重。潜伏期约3~4天。多突然发病,患者感全身不适,恶寒发热,体温可达38。40%,甚至40℃以上,头痛、背部和四肢痉痛,并常伴有便秘和食欲不振等症状。婴幼儿可有腹泻,体温过高者将发生抽搐。同时,患者感有咽喉干燥,继而觉咽痛,先痛在一侧,随即两侧均痛,吞咽时加剧,故饮食与讲话均感困难。常感到咽喉部有粘痰,不易吐出。因舌咽神经的反射作用,可有同侧耳痛。诊断以临床表现及局部检查可确诊。治疗以抗生素为主,辅以对症治疗。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风热乳蛾",主要是风热为患,新感而发,临床以咽部疼痛,喉核红肿,或表面附有点状、片状腐物为
主要症状。本病病变在喉核(扁桃体),形如乳头,状如蚕蛾,故名乳蛾、喉蛾。《重楼玉钥·卷上》说:"此症历肺经积热,受风邪凝结,感时而发。"也可因邪热传里,肺胃热盛引起,风热邪毒壅盛,乘势传里,或平素过食辛辣炙博,以致脾胃蕴热较重,再兼感外邪而发病。当肺胃热盛时,邪热上攻咽喉,灼腐肌膜,煎炼津液,致喉核红肿疼痛,或有白腐物、脓液。风热乳娥属热证、实证。病发初期属风热外侵,肺经有热;病情进一步发展,属邪热传里,肺胃热盛。治宜疏风清热、消肿解毒,可用镇逆白虎汤。
镇逆白虎汤加减:生石膏90克(捣细),知母15克,清半夏24克,竹茹粉18克,木蝴蝶10克。
咽肿甚者,加昆布10克,海藻10克,以软坚散结;咽痛甚者,加射于10克,牛蒡子10克,浙贝母10克,以清热解毒。根据《中国中医急症》,2000,(4):173,方建志报道:温某,男,19岁。咽喉疼痛4天,发热2天来诊。患者4天前进食油炸食物后咽喉微痛,2天前咽喉疼痛明显加重,烦渴引饮,口苦,发热,头痛,时时欲呕,吞咽时更觉咽喉疼痛,如有物梗。查:体温39.1℃,双侧扁桃体Ⅱ。肿大,表面均有少许黄色脓点,面红耳赤,口唇干燥,口气臭秽,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诊为热毒乳蛾。治宜清热降逆。镇逆白虎汤加减: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青天葵10克,木蝴蝶8克,甘草3克。复诊:服上方2剂后,发热渐退,体温37.6℃,干呕已除,仍有咽喉疼痛,双扁桃体Ⅱ。肿大,充血、脓点已减少,舌红苔黄脉数。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竹茹10克,木蝴蝶8克,薄荷6克(后下),黄芩10克,甘草5克。进药3剂,诸症皆愈。
【方歌】
衷中镇逆白虎汤,重用石膏清泻强;知母为辅助君力,半夏竹茹协力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