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解读《九针十二原》

原文: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


注释:
十二个原穴,虽然属性一致,但有层次上的区别:前十个原穴属于低层次,只对应于相关的某一脏腑系统;而膏与肓具有统率五脏或六腑的意义,所以膏肓的原穴最重要、最关键,属于高层次。
 
原文:
胀取三阳,飧泻取三阴。

注释: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这是在为《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提出治法。
《阴阳应象大论》还接着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因此,这里的“清气”应该是指阳气,“浊气”应该是指阴气。阳气代表热,能够促使机能亢进,阴气代表寒,能够促使机能减退。在正常情况下,本应阳气在上,阴气在下。若阴阳错位,会导致病态发生。假如拿胃与肠来举例,就会是这样:
《师传》:“胃中寒则腹胀,肠中热(原作寒,据上下文义改)则肠鸣飧泻,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泻。”
就胃与肠相互比较,是胃在上,肠在下,故本应胃中清阳多一些,肠中浊阴多一些,这样可以保证胃主受纳、肠主传导的正常进行。如果反过来,胃中阴气多(浊气在上),那么蠕动减慢,消化力减弱,就会出现腹胀;肠中阳气多(清气在下),那么蠕动加快,肠鸣亢进,传导加速,就会出现腹泻。“飧”的本意是进食,“飧泻”是指随吃随拉,表明肠蠕动特别快,根本来不及消化吸收。
然而这实在是很反常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一个人的疾病总是表现为阴阳二气的盛衰偏倾。也就是说,要么阳气偏盛一些,阴气偏衰一些;要么阴气偏盛一些,阳气偏衰一些。总之,不可能出现上半部阴气盛、下半部阳气盛这种同体对峙的现象。否则的话,我们就无从确定这种疾病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疾病,因此也就无法进行治疗了。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有机体发生了彻底崩溃,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所谓“胀取三阳,飧泻取三阴”,并不是一句原则性的泛泛之论,其真正的意图在于,当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时,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那么,所谓“取三阳”、“取三阴”,就不可笼统地理解为取足太阳、足太阴之类,那就无从确定具体的所取位置,也就没有实际应用的意义了,因此,这其实就是取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的意思。盖此所谓“三阳”代表全部之阳,此所谓“三阴”代表全部之阴。人身所有的阳气,集中到一点,就在心口窝,怦怦然跳动,这就是鸠尾。人身所有的阴气,集中到一点,就在肚脐眼,通过脐带和母体连通,汲取大地五谷之精,并赖此完成四肢百骸的肇造过程,这就是脖胦。
前文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是为了强调原穴的重要性,那么为了充分证明这一论点,尤其是为了证明膏肓之原在临床实际当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才紧接着安排了一组表示危重疾病的症状组合,作一番具体的说明。
 
原文: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注释:
此一小节,表面上是讲治疗疾病的理论可能性,无论什么疾病,只要认清其病理机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就一定有治愈的可能。然而这本来是不言而喻的简单道理,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因此,如果这样理解,这一段话不过是烦冗的废话而已。我们知道,古人都有惜墨如金的毛病,行文最注重简省,这是由古代的书写成本非常高昂决定的,所以务必以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如果拿“胀取三阳,飧泻取三阴”的行文俭省以至于显得过分吝啬和这一大段话的繁琐冗长相互对照,一定会有文体风格骤然巨变的感觉。那么,在同一位作者的笔下突然出现了文法的显著变化,那就一定还有另外的苦衷。
这段话的意思明显地在于抨击一种观点:“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以及贬斥持这种观点的人:“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那么,应该不难想象,作者之所以不惜笔墨,采取层叠递进的排比手法,大肆地渲染和强调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肯定是有鲜明的针对性的,而绝非漫无所指地空泛言论。因此,完全可以确认,当时一定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观点,并且,最初提出这种观点的人还不是普通的碌碌之辈,而是有相当名气的医学权威。
幸好有《左传》的记载,我们得以知道,秦国的医缓和医和正是提出“病入膏肓”论和“疾不可为”论的古代医学权威。《左传·成公十年》,医缓论晋景之疾,谓“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左传·昭公元年》,医和论晋平之疾:“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然而本篇作者之所以明确提出“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目的即在于纠正这个无所作为的传统观念,试图向世人表明,即便是病入膏肓,也仍然是可以治疗的。由此可见,《内经》的作者其实是在有意识地挑战医缓医和在医学界的权威地位,其以“非其说也”、“未得其术”的强烈措辞予以贬斥、抨击的矛头所指,正是医缓医和这两个古代公认的医学大家。
我们知道,中国的古人一直有厚古薄今的优良传统,古人对于前辈先贤,总是分外地敬重,即便评价前人的失误,也要尽可能地委婉宽容,如此才合乎古人忠厚淳朴的做人原则。但是,我们还应该知道,汉朝是通过血腥暴烈的战争方式推翻秦朝才得以建立的,而汉朝采取的是与秦朝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秦朝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而西汉早期则施行类似于西周时期的诸侯王国封建制),因此,在当时的汉朝人看来,本朝的制度无可置疑的优越,而秦朝则是一个邪恶的帝国,自当全面彻底地否定。于是,这就连带着汉朝人对秦朝早期(秦国)的学术和学者持怀疑的态度,以至于公开地贬低和否定,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正是因为《内经》作者生活在西汉早期,所以他们能够毫无顾忌地批评医缓医和的观点和言论。当然,这种批评主要出于学术目的,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理论比医缓医和的理论还要高明。
 
原文: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注释:
“诸热者”,是指各种发热病人。通常情况下,发热是各种急性炎症的主要伴发症状,属于实症、阳症,治宜泻法。“以手探汤”是形容浅刺疾出,也就是不欲留针的意思。
“寒清者”,是指肢冷畏寒的病人,通常情况下,这种症状多见于慢性炎症,表明患者体质虚弱、功能低下,故属于虚症、阴症,治宜补法。“如人不欲行”,是形容长时间留针,其中也含有深刺的意思。
这句话是对“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再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是说十二个原穴既可以治疗急性发作的实症、阳症,也可以治疗慢性迁延性的虚症、阴症。但是对于急性病要求刺得浅一些,得气后随即出针即可;对于慢性病则要求刺得深一些,得气以后也还要留针一段时间。
 
原文: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


注释:
许多人不能理解《内经》,是因为他们把《内经》的经文当成了高度抽象的微言大义来看待,于是他们的研究只能限于闭门造车,从一个空洞的概念到另一个空洞的概念,与临床实践完全脱节,因此与古人的本意风马牛毫不相及。他们不知道,古人还不具备对一系列疾病作出高度概括的能力,所以只能就事论事而已。也就是说,《内经》作者所提出的每一种治疗方法,实际上都是针对着现实中的一组具体症状。
在古代,女子为阴性,男子为阳性,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阴阳属性,也是板上钉钉、不言而喻的事情。故所谓“阴有阳疾者”,其实是指女性出现了男性化特征,譬如长胡须、喉结突出、嗓音变粗、阴蒂肥大等等。这在现代医学属于内分泌紊乱的表现,而古人认为人的性别是全部生命的基础和根本,因此必然属于最基础、最根本的阴阳表现形式,那么性别发生了变异则肯定属于原气的运转机制出现了故障。
“下陵三里”是胃经的合穴,而合穴具有本与末(躯干与四肢)之间的连接枢纽的意义,同时,胃有“六腑之大源”、即六腑总代表的意义,本篇作者既然认为原气发生于六腑,那么也就是认为原气发生于胃,而原气在人体的作用,其实也就是维持和控制最基础、最根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阴阳平衡,故针取三里,可以治疗性别变异的疾病。
所谓“正往无殆”,是说千万不要疑惑迷茫。在比《内经》作者稍早的春秋战国时代,对于出现性别变异的疾病,身为医学权威的医和尚且束手无策,哀叹“疾不可为”,那么可以想见一般的医生当然会更加茫然不知所措,然而按照《内经》作者创立的原气学说(该学说的理论根据是对生命本原的确切理解),这种病的发生机理是十分明确的,则其治疗方法当然也就随之而确定,所以鼓励人们坚定信心地“正往无殆”。其中也含有对那些浪得虚名的医学权威的轻蔑和嘲讽。
“气下乃止,不下复始”,是说每一次治疗都要以针刺局部产生针感才算有效,也不必留针。没有产生针感只能算无效治疗,那就需要重复针刺。
 
原文:
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注释:
这其实是指成年男子出现了女性化特征,譬如胡须脱落、喉结消失、嗓音变得尖细等等。这些明显的异常表现都集中在头面部,故谓之“疾高”。所谓“疾高而内者”,是指男子尚有性功能者;“疾高而外者”,是指丧失性功能者。在古医经,所谓“内外”,都是性交的专门术语,如《终始》:“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难经·七十八难》:“男外女内”等等,都是指两性交和。性别变异之轻微者,男子或可保持一定的性功能,其严重者,则势必丧失性功能。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脾在五脏属土,也可以认为是六腑的总代表,所以也是原气的发源。阳陵泉是胆经的合穴,胆虽然是六腑之一,却有藏精的功能,《本输》谓其“中精之府”,《难经》谓其“藏精汁”,其实就是指后天饮食物中的“精”,而精又是原气的本原。所以,对于出现性别变异之倾向者,无论其是否还有性功能,都可以通过阴、阳陵泉来治疗,为其皆有原气发源的意义,具有调节最基本的阴阳平衡之作用也。
实际上,医和所论的晋平公之疾,就属于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疾病,也就是出现了第二性征的变异现象(晋平公十年以后才死,可知当时所患并非内脏的致命性疾病),而医和以一通“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云云,竟博得“良医”美名,确实是有点名不副实。由此可见,《内经》作者对医缓医和的批评和斥责,绝非狂妄地感情宣泄,而是有客观依据的理性批驳。
 
不知白术管理员从那里转来?

原文:
|“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扳机嵌在弩身下方的一个小孔中,它的操控机制非常微妙,看起来恬静无为,好象是纹丝不动,但是正由于扳机的轻微抠动,才能使**发射出高速运动的弹丸,弹丸的速度之快,对面的人抓不住它,后面的人更追不上它。“空”通“孔”

读内经最好一字一句读原文,前后互参,细细参悟,自得圣意!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如:“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这句。

译成“、、、弹丸的速度之快,对面的人抓不住它,后面的人更追不上它”。真的令人啼笑皆非,在《针解篇》中,古圣不厌其烦,一字一句对这作了阐述,看看是不是这意思。
 
回复 47# 何九龄


呵呵,从网上搜来的
白玉微瑕,理越辩越明
 
下面是我粗略的看法,请同道指正: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这句在后来一些虚幻的针灸解释中, 解释得神乎其神的。从小针解来看,这是很直白的不是玄妙的东西。粗浅的医生还是和守形一样,守在一些可见的地方。机是指气机。
关和机可以是一个部件,如枪,结构是关,机是结构的功能。“清静而微”就是不大可见的,但里面有很巧妙的设计思想。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这是中国的文字格式对功能性东西的一种描述,是尽量比附着形象上说,没进行过多的理论思辨的说法。来不可逢,往不可追,是指盛和虚。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功能也好,开关也好,知道他们的关键点在哪里,一动它就发,不知道怎么操作都不发。
就如一把密码锁,知道密码一拨就开,不知道密码无法打开。
也就是说在针刺的时候对气血和气机的调整,你知道针刺对了就能达到调和,不知道不管怎么针刺毫无效果。知道气血的往来,可以像约定一样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粗略低下的医生对这些是不明白的,看不见的。高妙精细的只有高明的医生才能做到。
 
《离合真邪论》: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
《小针解》: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这两篇互读,是知迎随,不可虚泻实补之意,但是通读首篇全文,确实又涵经气运行玄妙难于捕捉之意。
 


这句话,句读错误。当为“神乎?神客在门。”请参阅《灵枢·小针解》。
 
《灵枢·小针解》正文训诂略例
(文章来源:《医古文知识》杂志 1994年第01期基础知识P44-45)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金栋

三、分析句读

正文训诂中分析句读者实属少见,但《小针解》有一则通过词语解释,可助分析句读。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中间未加句读)关于这段原文之句读,古今诸贤未尽一致。

如张介宾《类经·针刺类》之句读为:“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注云:“神乎神,言正气盛衰,当辨于疑似也。”这样句读有句末韵脚押韵的理论依据,时贤刘振民等也如此。他说:“依照这段文字的音韵,其正确的句读当是:‘(正)……粗守形,上守神(真)。神乎神(真),客在门(文)。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元)。’这里是真、文、元合韵相押。”(刘振民、周笃文、钱超尘等《医古文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版)此句读与《类经》同。

实际上“神乎神客在门”之句读,《小针解》已有明训,即正如《灵枢识》所云:“简按:《小针解》曰:‘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据此,则‘神乎’二字句,神客,谓神与客也。”通过分析《小针解》词语解释可知:“神客”当连读,第三个“神”字,当属下句。故其正确句读应为:“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方与经旨相吻。
 
名读,两种读法。唯不害义,皆无妨。
 
《灵枢·九针十二原》是非常重要的一篇,其中很多疑问都值得详细的探讨,尤其涉及临床应用的就更重要了

比如‘四关’我见到的就有三个说法了
 
四关:
1、指两肘、两膝关节
2、窦汉卿所言四关:指双合谷穴、双太冲穴
3、高树中:四关为 腕、踝、膈、脐四个部位
 
四关之说,各家注释不一,尚难定夺。如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四关者,即手肘足膝之所,乃关节之所系也。故凡井、荥、腧、经、合之穴,皆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也。”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五·十二原》注云:“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故凡井、荥、腧、原、经、合穴,皆手不过肘,脚不过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以治五脏之疾。”

张志聪《灵枢集注》:“四关者,两肘两腋两髀两腘,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行者也。”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四关:
⑴.指两侧肘膝的四个关节。灵1:‘十二原出于四关。’张景岳:‘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
⑵.指肘膝关节以下的原穴。灵1:‘四关主治五脏。’张景岳:‘故凡井、荥、腧、原、经、合穴,皆手不过肘,脚不过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以治五脏之疾。’”

杨鹏举先生校注《灵枢经》:
“四关:著者认为,临脐两寸处,上下左右各一,为四关。汉·荀悦《申鉴·俗嫌》:‘临脐两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之气,以禀受四体也。’张景岳认为:两肘两膝之关节为四关。《类经》卷八第十五注:‘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故凡井、荥、腧、原、经、合穴,皆手不过肘,脚不过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以治五脏之疾。’张景岳之说不足以为据,因十二原出于四关,其中十二原包括鸠尾和脖胦,而鸠尾和脖胦不在四肢,故其说值得怀疑。”按:此说可参。
 
个人意见:
腕为一关,踝为一关,膈为一关,脐为一关。
依据:灵.十二原出四关,心、肺原在腕;
肝、脾、肾原在踝;
膏原在鸠尾,内是膈,胸腹之关;
肓原在脖胦,脐下,脐是上下腹之分界,也是一关。
 
关,以木横持门户也。――《说文》

这里的关,也当是气血流行的关隘所在吧?
五脏的十个原穴在腕、踝,是在内的五脏气血与四末气血交通的地方?
膏之原交通上焦、中焦气血
肓之原交通中焦、下焦气血?

也听说过一下针刺疗法有开关,开锁的说法,也许跟这个意思相似吧?
 


想象得有点过了吧?
不过是实在的事,阳陵泉,治胸胁部外在的病;阴陵泉治脐以上的内在的病。临床可验,这很实在的事,弄得什么都和性交联系,太能想象了。
内外,不能这么解的。
 
回复 17# 白术


个人认为,这个血络之解,不切实际,是后人自行加上去的,到底什么是空中之机,有的说是穴道 上的节节,肤色变化,这也不是内经所明言。中医之难,难在言不尽意也。后人只了揣摸,于是答案百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