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胀取三阳,飧泻取三阴。
注释: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这是在为《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提出治法。
《阴阳应象大论》还接着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因此,这里的“清气”应该是指阳气,“浊气”应该是指阴气。阳气代表热,能够促使机能亢进,阴气代表寒,能够促使机能减退。在正常情况下,本应阳气在上,阴气在下。若阴阳错位,会导致病态发生。假如拿胃与肠来举例,就会是这样:
《师传》:“胃中寒则腹胀,肠中热(原作寒,据上下文义改)则肠鸣飧泻,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泻。”
就胃与肠相互比较,是胃在上,肠在下,故本应胃中清阳多一些,肠中浊阴多一些,这样可以保证胃主受纳、肠主传导的正常进行。如果反过来,胃中阴气多(浊气在上),那么蠕动减慢,消化力减弱,就会出现腹胀;肠中阳气多(清气在下),那么蠕动加快,肠鸣亢进,传导加速,就会出现腹泻。“飧”的本意是进食,“飧泻”是指随吃随拉,表明肠蠕动特别快,根本来不及消化吸收。
然而这实在是很反常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一个人的疾病总是表现为阴阳二气的盛衰偏倾。也就是说,要么阳气偏盛一些,阴气偏衰一些;要么阴气偏盛一些,阳气偏衰一些。总之,不可能出现上半部阴气盛、下半部阳气盛这种同体对峙的现象。否则的话,我们就无从确定这种疾病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疾病,因此也就无法进行治疗了。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有机体发生了彻底崩溃,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所谓“胀取三阳,飧泻取三阴”,并不是一句原则性的泛泛之论,其真正的意图在于,当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时,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那么,所谓“取三阳”、“取三阴”,就不可笼统地理解为取足太阳、足太阴之类,那就无从确定具体的所取位置,也就没有实际应用的意义了,因此,这其实就是取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的意思。盖此所谓“三阳”代表全部之阳,此所谓“三阴”代表全部之阴。人身所有的阳气,集中到一点,就在心口窝,怦怦然跳动,这就是鸠尾。人身所有的阴气,集中到一点,就在肚脐眼,通过脐带和母体连通,汲取大地五谷之精,并赖此完成四肢百骸的肇造过程,这就是脖胦。
前文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是为了强调原穴的重要性,那么为了充分证明这一论点,尤其是为了证明膏肓之原在临床实际当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才紧接着安排了一组表示危重疾病的症状组合,作一番具体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