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有什么变化没有?
5月20号就是小满节气了,气温渐高,人体出汗增多,易耗气伤津,出现乏力、懒言等症状。老师你好,脸部油脂感觉上有改善,但变化不大,最近感觉有点腿发软,天气热了,没感觉那么怕冷。
我赞成你的观点,我觉得要补气养血兼补益肝肾。湿热入营分,吃的再清淡也没用,如果运动能减轻溢脂性脱发,那么杰森斯坦森恐怕也不会脱发了。
改变脱发需要多方下手,一个改变生活习惯,减少用脑,早睡,通过这样的习惯去减少上热,养血。第二芳香化湿的药介入,不要用燥湿,因为人瘦,阴血也虚,舌头上面裂纹也明显,燥药伤阴,宣透通畅气机为要
难得与刘老师同见!大略分这么三种,更多的情况也有,这里不提了,因为比较少见,现代人也不多。
一,脱发而不留发根,不再继续生新的头发,留下一片光亮。这个是胃中痰热,上蒸。以前有一味茯苓饮治这种,原理就是去湿而热亦去,但不是说这个药就能把所有的痰热类型都治了,湿重于热的可以。看综合辩证,茵陈,香附都有生发的能力,都可以归在这一类,这一类也最复杂。
二,斑秃,现代人还算常见,气滞血瘀以血淤为主。治法可以随证加减,血府逐瘀汤是最常用。
三,脱发而能长出新发,发质脆,色暗甚至发黄。这一般是营血不足,当归首乌脂麻之类一部分,玄参当归麦冬之类一部分。
当然还有一些,古书上的方法,其实都得辩证,不是能拿起来就用的。
治落发的是桂枝加龙牡汤。
医学实践,是要深入进去的。学问思辨行,最终要落实到行上的,如果说的天花乱坠,最后不见寸效,那这个学问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智者查异,古人流传下来的古书上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这些东西流传下来的原因就是医学存在的原因。如果总是找和自己一样的东西,那还会有中医学这门学问吗?
录下流于同道,随缘。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合于 治疗“虚证、失精、血虚”的脂溢性脱发,不适合当今众多的“红光满面的中年油腻男”。桂枝龙骨牡蛎走阳药的路线,却可以做到滋阴的功效
同样是桂枝汤底,但桂龙牡虽然没有滋阴的药,因为龙骨牡蛎是镇固阳气的药,但桂龙牡最奇怪的是滋阴的效果蛮好的,如果一个人血虚很厉害,吃了桂龙牡会觉得几天之內很没力的肝脉开始变扎实了,所以他的確可以把能量收到血分补血,可是它走的是阳药的路线。很多血虚的人吃了桂龙牡一样会上火,即使如此我们还是非常珍惜桂龙牡的结构,就是因为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底可以做到很多补药做不到的事。
为何我每次都想笑一会儿。
对对对,你说的对。是我错了,柴胡加龙牡是治肝郁血瘀的,我一直以为是治少阳痰阻相火上扰的。我错了,错的离谱。
恩,对,柴胡加龙牡是肝郁血瘀类型脱发的常用方,我学习学习。争取能理解这里面的精髓。
我用六味地黄丸治过感冒,头痛,胃胀,腹泻。你还别说,我确实挺常用二陈和六味的。
一个方子,特别是药物组成比较复杂的方子,所主的病机是很多的。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所主的核心病机确实是“胆郁痰火扰心”,但其药味较多、功效广泛,除主《伤寒论》中原来的方证之外,可拓展运用于多种现代疾病。
此方中包含有{桂枝-大黄}这对活血要药,桂枝温通活血解决血液动力问题、大黄凉血活血解决血液黏稠度问题。
其子方[桂枝去芍药汤]又能解太阳表证,脱发病位在表,当用解表法。
另一个子方[小柴胡汤]解少阳气郁,肝胆相表里,自然可解肝郁气结。
刘老师前面不是认为中医临床很重要吗,那些医家用此方治此病的案例和经验,您如何看?
刘老师你好,我属于第一种,头顶的头发正在慢慢变稀,按老师的意思应该用什么方剂调理,望提示,谢谢!大略分这么三种,更多的情况也有,这里不提了,因为比较少见,现代人也不多。
一,脱发而不留发根,不再继续生新的头发,留下一片光亮。这个是胃中痰热,上蒸。以前有一味茯苓饮治这种,原理就是去湿而热亦去,但不是说这个药就能把所有的痰热类型都治了,湿重于热的可以。看综合辩证,茵陈,香附都有生发的能力,都可以归在这一类,这一类也最复杂。
二,斑秃,现代人还算常见,气滞血瘀以血淤为主。治法可以随证加减,血府逐瘀汤是最常用。
三,脱发而能长出新发,发质脆,色暗甚至发黄。这一般是营血不足,当归首乌脂麻之类一部分,玄参当归麦冬之类一部分。
当然还有一些,古书上的方法,其实都得辩证,不是能拿起来就用的。
我好奇下,针对第一种情况,我看到有些人整体看上去也没啥热,说话声音也低,这种人的胃中痰热仅仅是胃本身的湿热造成的吗?有没有可能肾阳虚不固产生胃湿热的情况(这是我自己假象出来的一种模型)大略分这么三种,更多的情况也有,这里不提了,因为比较少见,现代人也不多。
一,脱发而不留发根,不再继续生新的头发,留下一片光亮。这个是胃中痰热,上蒸。以前有一味茯苓饮治这种,原理就是去湿而热亦去,但不是说这个药就能把所有的痰热类型都治了,湿重于热的可以。看综合辩证,茵陈,香附都有生发的能力,都可以归在这一类,这一类也最复杂。
二,斑秃,现代人还算常见,气滞血瘀以血淤为主。治法可以随证加减,血府逐瘀汤是最常用。
三,脱发而能长出新发,发质脆,色暗甚至发黄。这一般是营血不足,当归首乌脂麻之类一部分,玄参当归麦冬之类一部分。
当然还有一些,古书上的方法,其实都得辩证,不是能拿起来就用的。
也有这种情况。但是胃中痰热,补不了,一补就火往上冲。可以把痰热清了,再用温肾。临床上这样的情况也不少。我好奇下,针对第一种情况,我看到有些人整体看上去也没啥热,说话声音也低,这种人的胃中痰热仅仅是胃本身的湿热造成的吗?有没有可能肾阳虚不固产生胃湿热的情况(这是我自己假象出来的一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