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调经论》曰:“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伤寒论·平脉法》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从之”,“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
出自两部典籍的这两段话,异曲同工道出了阴阳虚实的机理和判定气血虚实的大法。
“气并则无血”是为阴虚,便会“阳气下陷入阴中”,“气并则无血”。因此“气有余谓之“有”,血不足谓之“无”。阳气实,阴血必虚,阳实阴虚则“发热”。
“血并则无气”是为阳虚,便会“阴气上入阳中”,“血并则无气”,血有余谓之“有”;气不足谓之“无”。阴血实,阳气必虚,阴实阳虚则“洒淅恶寒”。
总之,阳盛阴必虚,阴盛阳必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