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读点《伤寒论》

伤寒论里面仲景用的所谓人参是对应的今天的太子参,用来增润身体津液的,不是今天的东北人参,汉朝的时候药房里还没有东北人参,千万别搞错了
中原地区古代是长人参的。大象也非常多。河南称豫,表示大象多。考古知识,非常局限。
张圣生活在南阳。南阳,古代还的梅花鹿。过年的年,类似于龙,属地龙,不会飞的那种龙。每年经过中原地区,称为过年。年是动物类的头头,带着众多动物,万里迁移。现在考古的人,哪知道这些呢?
 
中原地区古代是长人参的。大象也非常多。河南称豫,表示大象多。考古知识,非常局限。
张圣生活在南阳。南阳,古代还的梅花鹿。过年的年,类似于龙,属地龙,不会飞的那种龙。每年经过中原地区,称为过年。年是动物类的头头,带着众多动物,万里迁移。现在考古的人,哪知道这些呢?
看用途啊,仲景给虚脱的人增润身体津液的时候用书中的人参,也就是太子参,那个时候太子参才叫人参,汉代管东北人参叫黄芪,所以仲景的书里补气用黄芪,也就是当时汉朝管东北人参的叫法
 
看用途啊,仲景给虚脱的人增润身体津液的时候用书中的人参,也就是太子参,那个时候太子参才叫人参,汉代管东北人参叫黄芪,所以仲景的书里补气用黄芪,也就是当时汉朝管东北人参的叫法
说不清的事儿
个人前几天的事儿,都说不清了,何况几千年的事儿?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胸胁胀(少阳气郁),小便不利(如果小便清白,表膀胱虚寒。如果小便黄涩,量少,考虑津亏。)渴而不呕(阳明主渴。少阳主呕。)。但头汗出(多湿热上蒸)往来寒热(少阳主症)心烦(热)者,此为末解,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感冒,已发汗而复下,误治引邪入里了。小便不利,渴,心烦皆里热之症。感冒发汗末愈,多考虑桂枝汤方。胸胁胀多考虑柴胡方。两方合起来,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且化热伤津了。
也曾看到,有人用抓主症方法用此方:口渴便秘。或口渴便溏,均可用之。即胆热脾寒证。25-4-19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头汗出,微恶寒,为表证。表症自汗,多是背部出汗,或全身微汗。这里头汗出,与表证出汗又不同。一般头汗出,多湿热上蒸。这里的头汗出,看不出一定是表证或一定是湿热上蒸。结合后面此为阳微结的提示,考虑此条头汗出,是阳结,不能宣发于上,不能收摄,而头汗出。阳气当向上宣发周游为正常。若结聚不行,则为阳结。
手足冷,与微恶寒,伤寒时多一起出现,皆伤寒常见症。结合后面说的阳微结,可理解为阳气不得外达四末,而出现手足冷,但胳膊末必冷。有四逆散的厥逆证特点。
心下满,不欲食。多太阴虚寒证。
便秘,脉细,表太阴虚寒或少阴虚寒。虚寒便秘,还是热性便秘呢?阳结,阳不能宣发于上,必郁结于中。有可能化热成为热性便秘。
阳微结,必有表证,如微怕凉。脉沉,也是里证。汗出,也为阳微结。
如果是纯阴结,则没有表证,全是里证。因此条中,有表证微怕凉脉沉,也有里证如不欲食,心下胀。故看成半表半里证。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前文的便秘脉细,可看成太阴证而非少阴证(脉微细,但欲寐,或心悸等)。为啥呢?阴证不得有汗,今有头汗出,所以非少阴证。半表半里,用小柴胡。如果大便通了,自己就好。
用小柴胡,便秘怎么会好?小柴胡,调津液的,津液得下,便秘可解。这一条内容多,得反复多看看。25-4-20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呕而发热,小柴胡。若误用攻下,柴胡证仍者,还用柴胡。虽误用下法,无伤大雅,不为逆。再用柴胡后,必然发热汗出一阵后,病好了。
如果心窝处胀满,按之痛,为结胸证,大陷胸汤主之。如果胀,按之濡,不痛,为痞证,柴胡治不了,宜半夏泻心汤。25-4-21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病:恶寒脉浮。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胀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太阳少阳并病,当用解表并和解少阳。反而误用攻下之法,造成结胸,心下胀满,按之痛,拉稀不止,吃不下东西,心烦。
攻下,多损伤胸中大气,成结胸证。大结胸证多水热互结。小陷胸证,多痰热互结。据此,下利当臭秽。热逆则水浆不下。热入心则烦。看样子,应属大陷胸证。25-4-22
 
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脉浮紧,伤寒感冒标准脉相。如果误用攻下,引病入里,易变生痞证。痞,按之软濡不适,不痛。属气不能正常升降,寒热交聚,形成的痞证。痞,通于否卦。天地否:天气不能下降,地气不能升浮,混交积聚成清浊不分的状态,即寒热交聚的状态。治心下痞,多选泻心类方。25-4-23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太阳中风(恶风自汗脉浮为表证)拉肚子,呕吐(此二症是里证)。即表里并合病,先解表,后攻里。
其人出汗,发作有时(定时发病多为少阳证或阳明潮热证)。
头痛,胃部胀,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水饮症特征。汗出不怕冷,指表证没有了。但里症还在,用十枣汤泻里水。胸积水,当苔水滑,身重乏力,转侧痛引胁下明显。小便不利。 这些症状一般会有的。25-4-24
 
(153)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複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虚,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複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黄,肤瞤者,難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用发汗解表法为正治,但发热恶寒仍在或更重了,说明解表发汗不得力而非误治。但医生错误认为是治不得法,于是又用攻下法误治之,造成心下痞胀。演变成了表里俱虚,阴阳之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再误用烧针之火法,出现胸烦(有热),面色青(寒)黄(湿郁),皮肉瞤动(内风)者,难治。假令色气微黄(湿郁),手足温(阳无病)者易愈。25-4-25
 
后退
顶部